Ctrl+D收藏本站,我們將第一時間為大家提供更多關于2015年報告的信息,敬請期待!
點擊查看:報告網
相關推薦: 報告范文| 報告模板| 自查報告 | 辭職報告 | 述職報告范文 | 述廉報告范文 | 自評報告
社會穩(wěn)定調查報告范文
核心提示:日前,中國社科院完成我國學界對和諧社會的首份研究報告--《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研究報告》。報告指出,社會群體之間利益沖突是和諧社會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干群矛盾的日益顯化令人擔憂。
中國青年報9月12日報道日前,本報記者從國家智囊機構中國社會科學院獲得《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這是我國學界對和諧社會的首份研究報告。
報告指出,現階段我國社會基本穩(wěn)定,各種主要社會關系總體上較和諧,但來自社會群體之間的利益關系和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問題是我國面臨的兩大主要挑戰(zhàn)。
該報告由社科院社會學所所長李培林、副所長陳光金等人撰寫。報告依托于2006年3月~5月進行的大規(guī)模調查資料(調查覆蓋全國東中西部28個省市區(qū),130個縣(市、區(qū)),520個村/居委會,訪問住戶7100戶,有效樣本7061個)。
八成人相信當前出現的一些問題是暫時的
調查統(tǒng)計顯示,74.9%的人認為我國現階段社會“非常和諧”和“比較和諧”。認為我國現階段社會“非常穩(wěn)定”和“比較穩(wěn)定”的人所占比例為75.8%。
同時,96.5%的被調查者認同“對現在的中國社會來說穩(wěn)定非常重要”。
研究者表示,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進入了一個關鍵時期,工業(yè)化在總體上進入中期階段,從國際經驗來看,這個階段也是社會發(fā)展容易出現矛盾和問題的時期。我國現實經濟社會生活中也確實面臨不少矛盾、挑戰(zhàn)和壓力,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超過九成的城鄉(xiāng)居民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形勢表示樂觀。有83.4%的人相信“當前中國社會發(fā)展出現的一些問題是暫時的”;91.6%的人認為“黨和政府是有辦法管理好我們國家的”;93.5%的人認為“下一代的生活會比我們更好”。報告認為,這說明我國社會總體上是一個非常積極進取、樂觀向上的社會。
干群關系沖突大
但是,報告同時指出,在發(fā)展的過程中,要做到讓所有社會群體都能共享改革發(fā)展的成果,并對未來充滿信心,并不容易。不同的社會群體擁有不同的發(fā)展能力、條件和機會,存在差異是必然的。這種差異在特地因素下會轉化成利益矛盾或沖突。
報告認為,社會群體間的利益沖突是我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
調查顯示,各種社會人群都認為,目前社會利益分配格局不平衡。只有16.3%的人認為“我國各個社會群體間沒有沖突”,67.9%的人認為有沖突,其中有44.9%的人謹慎地認為有一點沖突。這說明,原本可能潛在的群體利益矛盾正在逐漸顯化,成為被意識到的社會利益矛盾。
報告特別對干群矛盾的日益顯化感到擔憂。
調查各社會階層對近十年來獲益多的群體的排序中,69.84%的人認為國家干部是近年來收益多的群體,其次是演藝人員(53.71%)、私營業(yè)主(52.13%)、國有/集體企業(yè)經營管理者(47.98%)、專業(yè)技術人員(44.11%)。
報告認為,干部排在獲益群體的首位值得警惕,在過去多數年份的同類調查中,排在首位的多數情況下是私營業(yè)主。報告認為這一方面是因為在市場競爭加劇的情況下,公務員職業(yè)在穩(wěn)定的就業(yè)、收入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優(yōu)勢更加凸顯,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一些腐敗現象的蔓延已經對干部形象造成不良影響。
與此同時,調查結果表明,在貧富關系、勞資關系、干群關系、城鄉(xiāng)關系、腦體關系等一系列基本社會關系中,在“群體差異”方面50.68%的人認為貧富關系差距大,但在“群體沖突”方面有28.26%的人認為干群之間容易出現矛盾和沖突,是容易出現沖突的社會關系。
對此,報告分析認為,一方面我國社會人民群眾普遍認為“先富群體”的支付手段主要還是正面的,拼搏努力、致富能力強和受教育程度高是致富的主要原因,因此人民群眾并不表現出普遍的“仇富心理”。但那些不為法理所接受的致富方式,如“貪污腐敗”、“侵吞國有/集體資產”、“以不正當手段賺錢”等則主要指向官員群體。另一方面,我國社會目前存在的政府部門亂收費、學校亂收費、征地拆遷補償不合理、司法不公粗暴執(zhí)法、下崗失業(yè)沒有得到妥善安置等社會沖突事件也常常被直接歸咎于政府部門和國家干部,這也大大增加了干群關系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
醫(yī)療、就業(yè)成突出的社會問題
報告認為,我國現階段和諧穩(wěn)定面臨的另一大挑戰(zhàn)來自于社會發(fā)展中面臨的各種社會問題。此次調查中發(fā)現,對社會穩(wěn)定有重要影響的十大社會問題依次為“看病難、看病貴”、“就業(yè)失業(yè)問題”、“收入差距過大貧富分化問題”、“貪污腐敗問題”、“養(yǎng)老保障問題”、“教育收費問題”、“住房價格過高”、“社會治安問題”、“城鄉(xiāng)/地區(qū)差距問題”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
報告認為,這些涵蓋民生、發(fā)展、社會安全、社會差距的問題都關系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容易引發(fā)具有普遍性的社會不滿情緒。報告強調,這些問題都與國家的相關制度和政策密切相關。
在這些問題中,報告特別分析了醫(yī)療和收入分配問題對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影響。
報告指出,醫(yī)療問題被排在社會問題的首位,是全球其他國家的社會問題調查中從未見過的?!翱床‰y、看病貴”之所以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服務態(tài)度或公共產品供給短缺的問題,而是涉及整個非營利機構改革的大問題。
報告指出,建立一種以公共服務為目的,有預算約束和成本約束,能提供較好的大眾服務和持續(xù)發(fā)展的非營利機構,是一項與國企改革同樣艱巨的任務,也是和諧社會建設必須完成的任務。
報告還強調,收入分配問題對于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影響不容小視。調查結果顯示,收入差距的擴大態(tài)勢非常明顯,2006年人均年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數(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進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總收入的百分比)達到0.496,而家庭人均資產差距的基尼系數更是高到0.653(按照國際通行標準,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
報告認為,收入分配問題已經成為影響我國人民社會態(tài)度和行為的深層次因素。收入差距過大成為公眾高度不滿的社會問題,特別是權錢交易、貪污腐敗、各種非法致富行為對收入分配的影響,使人民群眾產生了強烈的社會不公平感,在很大程度上威脅社會和諧穩(wěn)定。
報告提出,就目前來說應該把反對腐敗、盡力消除灰色收入作為規(guī)范收入分配的主要著力點。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民非農業(yè)就業(yè)的規(guī)模,增加居民的財產性收入也被專家列為是消除收入分配差距的可行性政策。
農民工不是威脅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
核心提示:中國社科院的調查報告指出,農民工群體雖然經濟地位較低,但未表現出更加突出的社會不滿情緒,具有更加積極的社會態(tài)度,不是威脅社會穩(wěn)定因素。在與就業(yè)、收入分配、發(fā)展有關的社會領域農民工的公平感大大高于城市工人,這些領域卻正是農民工受社會歧視之所在。
中國青年報9月12日報道今天,中國青年報記者拿到的《中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研究報告》提出,農民工群體雖然經濟地位較低,但具有更加積極的社會態(tài)度,而不是威脅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2005年農民工的月平均工資為921元,遠低于城市工人的1346元,27%的農民工月工資在500元以下;農民工每周平均工作時間為56.6個小時,遠多于城市工人的47.9個小時,有1/4以上的農民工每周工作時間在61~80個小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覆蓋率也遠遠低于城市工人,有養(yǎng)老保險的占16.3%,有失業(yè)保險的占6.2%,有醫(yī)療報銷待遇的占28.4%。
按照一般的社會分層理論,低收入的農民工常常被視為威脅社會穩(wěn)定的因素。但社科院的調查發(fā)現,農民工并沒有表現出更加突出的社會不滿情緒,反而呈現出積極的社會態(tài)度。對比城市工人,在社會安全感、公平感、滿意度、過去生活評價和未來生活預期等多個方面,農民工都表現得更加積極。
在社會安全感的7個方面,即人身安全、財產安全、勞動安全、醫(yī)療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隱私安全,農民工的評價都顯著高于城市工人。
在社會公平感方面,在14個社會領域中,除了司法執(zhí)法、社會保障和城鄉(xiāng)待遇3個領域,農民工的評價略低于城市工人外,在其他包括政治權利、財政稅收政策、教育等領域,均明顯高于城市工人。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與就業(yè)、收入分配、發(fā)展有關的社會領域(個人的發(fā)展機會、工作與就業(yè)機會、財富及收入的分配、不同地區(qū)/行業(yè)間的待遇),農民工的公平感更是大大高于城市工人,均高出10個百分點以上,而人們通常認為,這些領域恰恰是農民工受到社會歧視之所在。
在對地方政府工作的滿意度方面,農民工同樣高于城市工人,特別是對地方政府在義務教育、樹立良好社會風氣、維護社會治安、實現社會公正、依法辦事等6個方面,滿意度明顯高于城市工人。
令研究者感到意外的是,通常被人們認為在城市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農民工,在社會群體間利益沖突的感知方面,卻表現得相當平和,認為我國不同社會群體間“有嚴重利益沖突”和“有較大利益沖突”的比例僅為城市工人的一半,只有28%。
報告分析認為,農民工收入較低,但社會態(tài)度更積極,主要是由下列三個因素造成的。
第一,絕大多數的農民工傾向于把自身經濟社會地位較低歸因于自身素質和能力所致,特別是受教育程度、勞動技能,農民工普遍沒有強調因戶籍身份導致的勞動報酬和社會保障方面的歧視,而是更重視努力程度和教育對個人成功機會的影響。
第二,農民工受教育程度較低,生活需求層次較低,更容易得到滿足,同時又缺乏自我權利意識和社會參與性,對社會群體利益沖突的嚴重性不敏感。
第三,農民工的比較參照體系常常定位于自己過去的生活和留鄉(xiāng)農民。調查發(fā)現,有72.3%的農民工認為過去5年的生活水平有所上升,62.7%的農民工認為未來的生活水平會有所上升,兩個比例都比城市工人高出約10%。
報告針對農民工問題提出三點建議:提高農民工收入水平的渠道,重要的是加大對農民工的人力資本的投入,提高其受教育狀況,加強職業(yè)培訓,提高工作技能;由于農民工與城市工人大的差異集中在社會保障方面,因此如果不與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等社會保障待遇相聯系,單純的戶籍體制改革對改善農民工的生活狀況是有限的,要抓緊建立適合于農民工流動特點的社會保障機制;應當保護農民工群體現有的積極社會態(tài)度,把農民工當新市民看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