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甚于歷的任一時期,我們被賦予了無可比擬的說話的權利,個人觀點是如此重要,以至于我們是那熱衷于“我”開頭的句子,好像個人的想法便是擲地有聲,構成我們這個世界的堅實支柱,而任何輕視或限定個人想法的行為,便是可鄙的螳螂徒勞地想擋住歷史前進的潮流。即使在不那么盡如人意的現(xiàn)實之下,感謝科學技術,現(xiàn)代的獨立主義者們找到了抒發(fā)的媒介——網絡,一個蕓蕓眾生可以暢所欲言的地方,除去了現(xiàn)實的約束,營造了一個只有“我”的小天地。一時間各種天花亂墜、聳人聽聞的議論鋪天蓋地,人們欣喜地慶祝著這思想的解放,因為無論如何,這種每個人都慷慨激昂、洋洋灑灑,讓人喘不過氣來的表面上的多樣性,至少是我們在真理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成份,我們從未意識到個人的力量能如此驚人。
自17世紀啟蒙時代以來,人類便用一種洋洋得意和自滿的目光看著這個世界,鼓吹人類作為單個個體所能取得的輝煌。而網絡——這場盛大的,甚至超過啟蒙運動先哲們夢想的、個人主義的勝利,實際上在把我們帶向十字路口,而兩旁絕望和不可救藥的深淵。因為無論怎樣解釋和賞析的文字,都無法超過偉大的作品本身;不論我們怎樣華麗或新奇的言語,問題本身并沒有改變,即:在現(xiàn)代社會的紙醉金迷里,在一個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壓縮為一個標簽上的價格、一個蒼白的數(shù)據(jù)的時代里,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在學生的試卷上,食物標簽上,政客的演說里,滾滾而來的數(shù)字的重壓之下我們發(fā)出尖銳的嘶吼——奮力地通過“說”,吸引經過的路人,哪怕是一絲最不起眼的注意,好為世界增加一個聽眾/粉絲的數(shù)字,徒勞地用它證明自己的存在。殊不知經過的路人,又何嘗不是一個數(shù)字逼迫下的吶喊者。而我們學會了吶喊,卻忘記了傾聽——內心里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只求別人的關注,自己對他們則絲毫沒有牽掛——于是,一種機智的妥協(xié)便出現(xiàn)了,互相成為聽眾,通過表面上的給予和付出,換取一個更加美麗、更加虛無的數(shù)字。
不僅僅是如今讓人窒息的數(shù)字,使我們“說”的滔滔不絕,在現(xiàn)實的重壓之下,這個人主義的叫囂充斥著20世紀。無論是文學作品光怪陸離的風格,畫作中喧鬧不安的色塊,音樂一反傳統(tǒng)的嘈雜,還是行為藝術近乎癲狂的破壞,無不喧囂著個人的色彩,似乎舊時代大師們遺留給我們完美的平衡已被拋棄。讓人失望的現(xiàn)實催使人類背道而馳,走向無序和混亂。確實,這些作品所展現(xiàn)的真實讓我們觸動,不容置疑的是我們正享受著藝術形式史無前例的豐收,然而,我們更不可否認翻開狄更斯小說時感到的震撼。沒有華麗的詞藻,也不是為后人所強加的“現(xiàn)實主義”,其樸素甚至平淡的敘述中,是處處流露的對身邊他人的關懷和在意。這恰恰是我們這些演說家所需的,在關懷和傾聽中,我們感到安寧。上次看到美國作家羅伯特·富爾格姆其大為暢銷的隨筆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中提出的有趣觀點:人類所有的智慧,其實都可以在幼兒園中學到:謙讓、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分享……而幼兒園的智慧濃縮成一個詞,便是“看”,因為無知,我們傾聽,學習,當仁不讓地在乎。就像無論何時人們都會被自然的、非人的景觀吸引一樣,不論是一座冰山還是落日的余暉。因為它們---自然在剎那間以一種威嚴的力量震懾了我們,使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渺小,睜開雙眼觀看,聆聽,感受到讓人如饑似渴的安寧。在一切都轉瞬即逝,變換不定的社會里,安寧是多少表面自信“說”著的人們的乞求?我們徒勞的言論看似針鋒相對,實則大同小異,沒有改變問題實質的不能承受之輕。通過“說”對事實的逃避是沒有不可取的:正因為事實的不盡如人意需要我們傾聽和學習以求改變。在傾聽中我們得到安寧,即對超越自身事物的一種尊重,一種由衷的忘我,為生命賦予真實的意義。
諷刺的是,當我們弱小和卑微時,輕而易舉的就掌握了“聽”的藝術,如今卻瀕臨“說”的深淵。而這是否又意味著,無知反到是真正的智慧,或最終的追求,我們生活的本質,只不過是尼采所謂“永恒的輪回”?黑暗時代,人們因為無知而虔誠,宗教可以給予人一切信念,毫無保留地傾聽;而在現(xiàn)代技術的裝備下,我們野心勃勃,為所欲為地“說”和表現(xiàn),兩者似乎在兩個極端,而前者就一定優(yōu)于后者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更多的知識意味著更大的責任,人類的歷史義無反顧的向前,由于知識我們擁有更巨大的潛力,盡管好壞也未可知。當我們發(fā)現(xiàn)當下的問題而求助于宗教時,結果卻令人失望。幾百年前當科學沖破宗教的束縛便遠遠地將宗教甩在了后面,分道揚鑣,為了逃避無處不在的“說”而生搬硬套地轉向宗教時,只會為其間巨大的不統(tǒng)一而感到失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宗教的精神無疑值得我們學習,即傾聽、尊重或許還有虔誠,永遠與知識或其它任何東西帶來的咄咄逼人的驕傲與自我保持距離。
你說,我說,他說……其實我們都是星塵,“在宇宙中隨波逐流,出于現(xiàn)實的失敗感,互相施以聳人聽聞的暴力”(伍迪。艾倫語),所幸通過“聽”我們沒有放棄對現(xiàn)實的希望,也許最終在晨曦中瞥見去愛的能力。
高二:繆若容
自17世紀啟蒙時代以來,人類便用一種洋洋得意和自滿的目光看著這個世界,鼓吹人類作為單個個體所能取得的輝煌。而網絡——這場盛大的,甚至超過啟蒙運動先哲們夢想的、個人主義的勝利,實際上在把我們帶向十字路口,而兩旁絕望和不可救藥的深淵。因為無論怎樣解釋和賞析的文字,都無法超過偉大的作品本身;不論我們怎樣華麗或新奇的言語,問題本身并沒有改變,即:在現(xiàn)代社會的紙醉金迷里,在一個所有事物都可以被壓縮為一個標簽上的價格、一個蒼白的數(shù)據(jù)的時代里,如何找到人生的意義?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在學生的試卷上,食物標簽上,政客的演說里,滾滾而來的數(shù)字的重壓之下我們發(fā)出尖銳的嘶吼——奮力地通過“說”,吸引經過的路人,哪怕是一絲最不起眼的注意,好為世界增加一個聽眾/粉絲的數(shù)字,徒勞地用它證明自己的存在。殊不知經過的路人,又何嘗不是一個數(shù)字逼迫下的吶喊者。而我們學會了吶喊,卻忘記了傾聽——內心里我們想盡一切辦法只求別人的關注,自己對他們則絲毫沒有牽掛——于是,一種機智的妥協(xié)便出現(xiàn)了,互相成為聽眾,通過表面上的給予和付出,換取一個更加美麗、更加虛無的數(shù)字。
不僅僅是如今讓人窒息的數(shù)字,使我們“說”的滔滔不絕,在現(xiàn)實的重壓之下,這個人主義的叫囂充斥著20世紀。無論是文學作品光怪陸離的風格,畫作中喧鬧不安的色塊,音樂一反傳統(tǒng)的嘈雜,還是行為藝術近乎癲狂的破壞,無不喧囂著個人的色彩,似乎舊時代大師們遺留給我們完美的平衡已被拋棄。讓人失望的現(xiàn)實催使人類背道而馳,走向無序和混亂。確實,這些作品所展現(xiàn)的真實讓我們觸動,不容置疑的是我們正享受著藝術形式史無前例的豐收,然而,我們更不可否認翻開狄更斯小說時感到的震撼。沒有華麗的詞藻,也不是為后人所強加的“現(xiàn)實主義”,其樸素甚至平淡的敘述中,是處處流露的對身邊他人的關懷和在意。這恰恰是我們這些演說家所需的,在關懷和傾聽中,我們感到安寧。上次看到美國作家羅伯特·富爾格姆其大為暢銷的隨筆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中提出的有趣觀點:人類所有的智慧,其實都可以在幼兒園中學到:謙讓、自己管好自己的事、分享……而幼兒園的智慧濃縮成一個詞,便是“看”,因為無知,我們傾聽,學習,當仁不讓地在乎。就像無論何時人們都會被自然的、非人的景觀吸引一樣,不論是一座冰山還是落日的余暉。因為它們---自然在剎那間以一種威嚴的力量震懾了我們,使我們想起了自己的渺小,睜開雙眼觀看,聆聽,感受到讓人如饑似渴的安寧。在一切都轉瞬即逝,變換不定的社會里,安寧是多少表面自信“說”著的人們的乞求?我們徒勞的言論看似針鋒相對,實則大同小異,沒有改變問題實質的不能承受之輕。通過“說”對事實的逃避是沒有不可取的:正因為事實的不盡如人意需要我們傾聽和學習以求改變。在傾聽中我們得到安寧,即對超越自身事物的一種尊重,一種由衷的忘我,為生命賦予真實的意義。
諷刺的是,當我們弱小和卑微時,輕而易舉的就掌握了“聽”的藝術,如今卻瀕臨“說”的深淵。而這是否又意味著,無知反到是真正的智慧,或最終的追求,我們生活的本質,只不過是尼采所謂“永恒的輪回”?黑暗時代,人們因為無知而虔誠,宗教可以給予人一切信念,毫無保留地傾聽;而在現(xiàn)代技術的裝備下,我們野心勃勃,為所欲為地“說”和表現(xiàn),兩者似乎在兩個極端,而前者就一定優(yōu)于后者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有更多的知識意味著更大的責任,人類的歷史義無反顧的向前,由于知識我們擁有更巨大的潛力,盡管好壞也未可知。當我們發(fā)現(xiàn)當下的問題而求助于宗教時,結果卻令人失望。幾百年前當科學沖破宗教的束縛便遠遠地將宗教甩在了后面,分道揚鑣,為了逃避無處不在的“說”而生搬硬套地轉向宗教時,只會為其間巨大的不統(tǒng)一而感到失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宗教的精神無疑值得我們學習,即傾聽、尊重或許還有虔誠,永遠與知識或其它任何東西帶來的咄咄逼人的驕傲與自我保持距離。
你說,我說,他說……其實我們都是星塵,“在宇宙中隨波逐流,出于現(xiàn)實的失敗感,互相施以聳人聽聞的暴力”(伍迪。艾倫語),所幸通過“聽”我們沒有放棄對現(xiàn)實的希望,也許最終在晨曦中瞥見去愛的能力。
高二:繆若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