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資源短缺,城鄉(xiāng)考生被指“同分不同命”

字號:

★教育頻道為大家整理報道教育新資訊《教育資源短缺,城鄉(xiāng)考生被指“同分不同命”》,供大家參考。更多內容請看本站教育頻道。
    對于今年許多都昌縣中考生來說,今年的遭遇讓他們有些無奈。因為農村考生和縣城考生的身份區(qū)別,出現了“同分不同命”的現狀——農村考生若想就讀縣城重點高中,得憑高分入讀重點班,而分數低的考生,入讀縣城重點高中的普通班都顯得有些遙不可及,因為普通班主要是僅針對縣城考生。惟一的救濟途徑是均衡生,但也有名額和條件限制。
    多名考生家長質疑教育不公平。當地教育部門解釋,這是為了照顧縣城考生上學便利,而隱藏在這背后的,是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短缺,這造成了農村考生和縣城考生相互爭奪的尷尬現狀。
    專家指出,教育部門此舉涉嫌歧視農村考生,建議均衡城鄉(xiāng)教育資源配置,促進教育公平。
    城鄉(xiāng)考生同考 “同分不同命”?
    6月19日,做完中考最后一張試卷,鈴聲響起,走出考場的占明(化名)心中帶著篤定:“考得還行,我肯定可以考上都昌二中?!?BR>    都昌縣第二中學于2009年成為江西省重點中學,在當地被形容為“一腳踏進了大學門”的好學校。
    進入都昌二中,對于來自都昌縣和合鎮(zhèn)和合中學的占明來說,意義不言而喻。但在填報估分志愿時,占明卻有些疑惑:“因為是農村考生,如果想要報都昌二中的話,我就只能夠作為重點生進入,這樣分數線會高很多,我的分數估計難以達到?!?BR>    果不其然,7月29日,都昌縣中招辦公布《2015年都昌縣普通高中錄取分數線》,都昌二中的重點生分數線為635分,占明507分的中考成績顯然不夠,而且因為都昌二中的普通班不對其開放,他最終無緣該校。
    這樣的情況讓占明十分無奈,他還發(fā)現,與農村考生不同的是,縣城考生僅需480分即可就讀都昌二中普通班?!巴凰咧校槍r村和縣城的錄取分數線為何差異如此之大?”
    同樣就讀于和合中學的熊文(化名)也遭遇了相同情況,她此次中考成績?yōu)?50分,估分填報了都昌縣任遠中學重點生的志愿,但后者543分的重點生分數線也讓她與心儀的高中失之交臂,而縣城考生僅需446分即可就讀任遠中學。
    這樣的現實讓熊文的父親熊先生十分不解,既然中考試卷和評分標準都一樣,那么無論是農村考生還是縣城考生,各所高中的錄取分數線應該是一樣的?!叭缃窨h城考生的錄取分數線遠低于農村考生,以致出現了‘同分不同命’的狀況,我不能理解?!?BR>    家長質疑教育不公平
    “接受良好教育是每個孩子的基本權利,為何還會有農村考生和縣城考生的區(qū)別,這難道不是歧視農村考生么?”熊先生質疑道。
    “給農村學生接受教育設置高門檻,是明顯的教育不公平;長此以往,會出現‘出身越底層,上的學校越差,找的工作越差’的‘下沉螺旋’現象,最終導致‘寒門再難出貴子’?!本沤數匾晃徊辉妇呙闹袑W老師直言道。
    這位老師認為,一旦上述現象成為一種趨勢,不但個體的命運將難以通過自身努力來改變,對于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來說也極為不利;社會所期待的教育公平,不僅僅是每個孩子都能上學,更是讓他們有同樣的機會接受到優(yōu)質教育,如此才是捍衛(wèi)教育公平。
    “老師說農村學生和城鎮(zhèn)學生是平等的,但現在的情況并沒有讓我感覺到平等?!闭济魈寡浴?BR>    最終,占明和熊文都被錄取分數線僅為300分的都昌縣三汊港中學錄??;這是一所位于都昌縣三汊港鎮(zhèn)的農村中學,雖然被提升為了省建設重點中學,但它的二本升學率遠不及城鎮(zhèn)中學。
    以2014年為例,三汊港中學二本文理上線僅27人,而都昌二中的二本文理上線為534人。
    “能上大學的學生基本都集中在縣城重點高中,而農村中學基本只能保證畢業(yè),升學率很低?!倍疾h教育體育局副局長劉秋良受訪時也承認,不同的學校對孩子未來的還是有影響的。
    “均衡生”名額固定且有條件
    “就像高考各大學面對不同省份的分數線會不一樣,中考也是同樣道理?!?月20日,都昌縣中考招生辦一工作人員向新法制報記者表示,在設定縣城重點高中錄取分數線時,之所以會有農村考生和縣城考生的區(qū)別,其實也有諸多無奈。
    “雖然全縣各高中的普通班升學率差不多,但考慮到不能讓縣城考生下鄉(xiāng)去上高中,所以縣城重點高中普通班僅對縣城考生開放?!边@位工作人員說。
    對于不公平質疑,該工作人員表示,為了盡量照顧到農村學生,都昌縣已經按要求實施了普通高中指標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改革。
    今年4月8日,都昌縣教育局公布的《都昌縣2015年中、小學招生工作實施意見》(下稱《意見》)規(guī)定,2015年都昌縣按省規(guī)定,在都昌一中、都昌二中、慈濟中學統(tǒng)招計劃中劃出70%的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各初中學校。
    “就是指在中考分數線下的在初中學校排名較高的學生可按正取生錄取,每所初中學校都有一定的名額,由電腦自動選擇,根據排名由高到低錄取到指定高中,這被稱為‘均衡生’?!痹摴ぷ魅藛T解釋道。
    最終,經都昌縣中招辦計算,在既保證有潛質的考生可以享受優(yōu)質教育,又保證縣城高中生源質量的原則下,“均衡生”的最低分數控制線與縣城普高生的錄取分數線相差并不多,且由于農村初中也享受該政策,這被認為是帶給農村考生的福音。
    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九江市2015年普通高中招生指標均衡分配到初中的實施意見》相關規(guī)定,學籍在本校,且初中三個學年均在該校學習的應屆初中畢業(yè)生(含正常轉學、休學的學生,不含往屆生),才有資格參與“均衡生”招生指標的競爭。
    名額的固定和嚴格的條件限制,還是產生了一些不滿。
    “除重點生外,‘均衡生’是農村考生惟一可以與縣城考生競爭的指標,但由于名額和條件均有嚴格限制,所以農村考生要么是享受不了,要么就是不敢報?!闭济鞯母赣H占先生表示,雖然占明的分數超過了都昌二中“均衡生”的最低分數控制線,但由于僅在和合中學讀了1年初三,所以沒有“均衡生”資格。
    此外,在這三所學校余下的30%統(tǒng)招計劃中,除面向全縣初中學校各招收的重點班考生外,剩余的招生指標均只面向縣城普高生,農村考生無權選擇。
    “明明還有招生指標,可我們卻不能選擇?!闭枷壬|疑。
    優(yōu)質教育資源短缺成癥結
    面對質疑之聲,劉秋良表示,“均衡生”政策既限度地照顧了農村考生,又可以保證重點高中的生源質量,是無奈的折中之舉。
    劉秋良同時坦言,教育沒有絕對的公平,從大局來考量,城鄉(xiāng)的教育質量差別仍然存在,如果農村考生想要到重點高中就讀,接受更好的教育,就必須要拿出足夠好的成績。
    劉秋良補充解釋道,其實能考上大學的基本都集中在重點高中的重點班,就普通班而言,縣城高中和農村高中的升
    學率都差不多,“70%的‘均衡生’指標已照顧到了有潛質能考上大學的學生”。
    劉秋良表示,之所以會出現農村考生和縣城考生爭搶重點高中招生指標的尷尬,關鍵源于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短缺。
    據劉秋良介紹,都昌縣的優(yōu)質教育資源均集中在都昌一中、都昌二中和任遠中學,他們的二本升學率基本在30%左右,而其他的學校遠達不到這個標準,“但是今年全縣的初中畢業(yè)生有7700多人,大家都想上好學校,可好學校寥寥無幾,且都集中在縣城,怎么分配生源是個非常頭痛的問題”。
    劉秋良指出,都昌縣的技術普通高中可以容納7000人左右的生源,并且近年投資了7000多萬元籌建職業(yè)高中,也可以容納近3000人左右的生源,這雖然可以解決基本的讀書的問題,但是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方面,該縣比較缺乏,難以滿足學生的要求。
    “要想破除這種現狀,的辦法就是讓‘均衡生’的指標達到100%,這樣就不存在城鄉(xiāng)考生的差別,完全看分數高低。”劉秋良表示,自2008年實施“均衡生”政策以來,“均衡生”指標從30%上升到了70%,呈遞增狀態(tài),今后有望達到100%。
    摒棄“城市視角” 建議均衡城鄉(xiāng)教育資源
    “這是教育中的‘城市視角’影響了公平,讓農村學生處于明顯劣勢。”南昌大學法學院教授彭丁帶指出,近年來,國家的轉型發(fā)展在繼續(xù),但城鄉(xiāng)教育的不均衡,使得“寒門難出貴子”成了繞不過去的尷尬。
    彭丁帶表示,讓縣城重點高中的普通班側重僅面向縣城學生,教育部門雖有其難處,但從行政法的角度來看,這樣做難逃“教育不公平”的指責,涉嫌歧視農村學生。
    對此,九江市中招辦工作人員表示,任何考生都具有相同的接受優(yōu)質教育的機會,并沒制定出縣城高中普通班僅面向縣城考生的辦法,“但因為中考招生工作是由都昌縣自行管理,那么他們制定這樣的辦法必須要有政策依據,并向社會公布,才能服眾”。
    但在《意見》中,并未公布縣城重點高中僅對縣城考生開放一事。許多農村考生家長表示,他們對此也不知情,故質疑沒有政策依據。
    彭丁帶分析稱,要消除這種不平等,須從根本上縮小城鄉(xiāng)校際之間的差距,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均衡教育資源配置,從基礎做起,讓農村學生能夠和城鎮(zhèn)學生同樣享有優(yōu)質教育。
    江西省教育考試院中招處的一位工作人員受訪時表示,教育資源城鄉(xiāng)不平衡是當下難題,容易引起教育不公平,“均衡生”政策有助于緩解該現象。
    彭丁帶感慨,政府惟有更加著力促進“教育公平”,使更多優(yōu)質高等教育資源惠及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qū)的農家子弟,才能消弭人們的不滿情緒和教育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