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詩經《關雎》課件【三篇】

字號:

課件是根據(jù)教學大綱的要求,經過教學目標確定,教學內容和任務分析,教學活動結構及界面設計等環(huán)節(jié),而加以制作的課程軟件。它與課程內容有著直接聯(lián)系。使用課件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情緒,從而誘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下面是整理分享的初中語文詩經《關雎》課件,歡迎閱讀與借鑒,查看更多請點擊課件頻道。
    初中語文詩經《關雎》課件篇一
    [教材分析]:
    《關雎》寫一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和追求過程。寫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教學本文,應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xiàn)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課堂教學采用朗讀法、討論點撥法、品讀法等教學方法。注重自主學習、自我探究,全面領略詩歌的美感,力求在詩歌鑒賞和文化積淀上都有所收獲。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xiàn)手法和章法的節(jié)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4、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惫湃苏J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1、《詩經》是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本稱《詩》,編成于公元前6世紀的春秋時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詩三百》??鬃訉ⅰ对娙佟纷鰹榈赖陆逃慕滩模髞砣寮覍W派把它當成經典,奉為“五經”之一,才稱為《詩經》。《詩經》廣泛地反映了古代社會生活,富于寫實精神,是我國詩歌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的源頭?!蛾P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鬃诱f:“《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BR>    2、詩經六藝:風、頌、賦、比、興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提示:第一章的妙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形成全詩的基調。第二章、第三章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四、解題
    《關雎》是《詩經》開卷的第一首詩,歷來為人重視。它描寫了一個青年小伙子偷偷地愛上了一位姑娘那種單相思的動人情景。所以本詩可以理解為一首愛情詩?!瓣P雎”是以詩歌首句中的兩個字作為題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初中語文詩經《關雎》課件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①.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有感情地誦讀詩歌。
    ②.培養(yǎng)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能力,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2.過程與方法:以讀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在朗讀、解讀、品讀中把握詩歌豐富的內涵。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熱愛之情。
    教材分析:
    1.重點:品讀詩歌,體會詩歌的語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難點: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詩經》在中國文學的地位。
    教學方法:誦讀法、聯(lián)想想象、討論交流
    學法指導:大聲地朗讀,生動地譯讀,多元地品讀,優(yōu)美地范讀
    一、教學過程:
    導入:
    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意思是不學《詩經》就不懂怎么說話。可見《詩經》的重要影響力,那么同學們讀過《詩經》嗎?
    二.七嘴八舌話《詩經》
    1.請學生談談對《詩經》的認識、了解
    (PPT展示《詩經》文學常識)
    ①《詩經》是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
    ②《詩經》六義:
    作品分類:《風》、《雅》、《頌》
    表現(xiàn)手法:賦、比、興
    2.教師問:《詩經》離我們遠嗎?
    PPT展示---
    跟《詩經》有關的①成語②名句③詩詞④名號
    《詩經》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影響著我們。它的文化傳統(tǒng)就像空氣一樣滋養(yǎng)著我們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終流淌在我們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詠三嘆吟讀《關雎》
    1.全班齊讀(訂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讀(讀準、體會節(jié)奏—四言二字一頓)
    3.學生個讀、評讀
    4.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思考: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
    明確:這首詩寫了一個君子對一個淑女的愛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過程。
    四.詩情畫意譯讀《關雎》
    1.吟讀詩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這首詩當成是一個劇本,現(xiàn)在我們每個人都是導演,你會拍攝幾個場景來反映這首詩歌?
    雎鳩和鳴圖——舒緩、平正(美好,生機,歲月靜好)----PPT圖片展示
    少女采荇圖——渴慕、愛慕(清新、活潑)
    長夜難眠圖——憂思、惆悵(速緩、調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樂圖——喜悅、莊重(“鐘鼓樂之”語頓、重音)
    2.學生想讀詩歌,展開想象以文譯讀
    3.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請學生有感情地吟誦詩文。
    五.意趣盎然品讀《關雎》
    引:好詩不厭百回讀,《關雎》被冠于《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大家深入品讀比詩,讀出其美。
    初中語文詩經《關雎》課件篇三
    一、導入
    學習詩歌主要的方法是什么?在讀的過程當中要注意哪些問題?
    (學生暢所欲言)(預設:字音、節(jié)奏、重音、停頓)按照剛才我們所說的要求,齊讀詩歌。
    同學說的很全面,那么就按照剛才我們總結出來的方式、方法自由朗讀詩歌。
    要求:讀準字音,讀好節(jié)奏,讀出感情
    二、一唱三嘆吟讀《關雎》
    1、把握節(jié)奏:四言詩,一般是“二二”斷開,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注意提示,不能刻意斷開,盡量做到音斷意連。
    2、全班齊讀。
    三、相映成趣譯讀《關雎》
    1、請同學們用筆圈畫出重要的或者你認為較難理解的字詞。請同學到黑板上板演,全班討論解決。
    2、單看右邊劃線這一部分,我們就理一理這首詩歌。這首詩講了什么?這首詩就是講了這么一個完整的故事,這在《詩經》里叫作“賦”。現(xiàn)代漢語里叫作“記敘”)(板書:賦)
    3、這首詩歌,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優(yōu)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請同學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可以大聲朗讀,可以小聲吟讀,邊讀邊想象,你看到了哪些畫面?方法指導:畫面想象法。
    【例如:在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這句詩的時候,眼前不禁浮現(xiàn)出這樣的情景,碧藍如洗的天空下,一條玉帶似的河流靜靜流淌。河中的小島上,芳草如茵,一對對雎鳩鳥在草叢里、河水邊悠
    然自得地玩耍嬉戲„„多么安靜美好的畫面,此時語速應該是平和的,悠緩的,而且這是起句,如果太高,后面就沒有辦法表現(xiàn)了?!?雎鳩鳥在河邊鳴叫,就用來比喻君子和淑女是很好的一對,這叫比。)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參差荇菜,左右采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這幾句詩的時候好像看到了這樣的畫面:清清的小河邊,一位穿著一襲連衣裙的姑娘,正兩手不停地在水中采摘荇菜。她黑瀑似的長發(fā)輕束腦后,直垂腰間。她雙袖挽起,露出了如玉似的手臂,她眼波流轉,消融粲然,像三月的桃花一樣美麗?!俊恫刹枧?兩者沒有共同點時候,例如寫“荇菜”引出后面的窈窕淑女,這叫興)
    【“優(yōu)哉游哉,輾轉反側”時仿佛看見了這樣的情景,夜已深沉,明月高懸,萬籟俱靜,屋子里滿是明月的清輝。一個年輕的小伙子在床上翻來覆去,難以入眠。采荇少女美好的身影使他魂牽夢縈。(范讀: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語速慢,低調,似有嘆息)這時的情緒比較低落了,應讀得低一點,慢一點)】《記承天寺夜游》
    【“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我仿佛看見了紅對聯(lián)、紅窗花、紅蓋頭、„„鑼鼓陣陣,鞭炮聲聲,喜氣盈盈。這么歡喜的場面,男主人公應該是喜悅、激動的,所以要用歡快的語氣讀,語調要上揚?!?君子淑女,相親相愛,比翼雙飛,讓人好生羨慕。這是現(xiàn)實嗎?我們這里先賣個關子。)
    4、(無論是現(xiàn)實也好,想象也罷,但是通過剛才的譯讀環(huán)節(jié),同學再次深入地感受到了詩人心境的變化,帶著這些感觸,我們再次朗讀詩歌。)
    女生讀前兩句,男生讀后三句。讀出女子的溫婉,讀出男子求子不得的焦慮和琴瑟和諧的喜悅。
    四、詩情畫意品讀《關雎》
    好詩不厭百回讀。同學們的讀一遍好過一遍,可見入情才能入境,古人說: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蛾P雎》被稱為《詩經》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請同學們深入研讀這首詩,從各個角度品讀這首詩的美。四人小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