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公務員《行測》考前沖刺試題:言語理解與表達

字號:


    第一部分 言語理解與表達(共35題,參考時限35分鐘)
    本部分均為單項選擇題。著重考查考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和駕馭能力。
    這種能力包括:對詞、句子、篇章一般意思和特定意義的理解;對比較復雜的概念和觀點的準確理解;對語句隱含信息的合理推斷;根據上下文,恰當選用詞語;準確地辨明句義,篩選信息。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達爾文出生于英國西部施魯斯伯里一個世代為醫(yī)的家庭。16歲時,他被送到愛丁堡大學學習醫(yī)學。1829年,他被父親送到劍橋大學學習神學,希望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1831年,達爾文從劍橋大學畢業(yè)。同年12月,乘“貝格爾”號軍艦環(huán)球考察,這艘軍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_______澳大利亞,_______印度洋, _______好望角,于1836年10月回到英國。1842年,他第一次寫出《物種起源》的簡要提綱。l859年11月,達爾文經過20多年研究,終于寫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1882年4月I9日,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因病去世,他的遺體被安葬在牛頓墓旁。
    達爾文的祖父曾預示過進化論,但礙于聲譽,始終未能公開其理念。達爾文自己把《物種起源》稱為“一部長篇爭辯”,它論證了兩個問題:第一,物種是可變的,生物是進化的。當時絕大部分讀了《物種起源》的生物學家都很快地接受了這個事實,進化論從此取代神創(chuàng)論,成為生物學研究的基石。即使是在當時.有關生物是否進化的辯論.也主要是在生物學家和基督教傳道士之間,而不是在生物學界內部進行的。第二,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當時的生物學家對接受這一點猶豫不決,因為自然選擇學說在當時存在著三大困難。
    如果達爾文知道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實驗,就不會在遺傳問題上陷入絕境了。孟德爾在1865年就已經發(fā)現了基因的分離定律和獨立分配定律。生物遺傳并不融合,而是以基因為單位分離地傳遞,隨機地組合。因此,只要群體足夠大,在沒有外來因素(比如自然選擇)的影響時,一個遺傳性狀就不會消失。在自然選擇的作用下,一個優(yōu)良的基因能夠增加其在群體中的頻率,并逐漸擴散到整個群體。
    很顯然,孟德爾主義正是達爾文所需要的遺傳理論??上?,孟德爾的發(fā)現被當時的科學家完全忽視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孟德爾主義在1900年被重新發(fā)現時,遺傳學家們卻認為它宣告了達爾文主義的死亡,在他們看來,隨機的基因突變(而不是自然選擇),才是生物進化的真正動力。只有一些在野外觀察動植物行為的生物統計學家仍然信奉達爾文主義.因為他們所觀察到的生物對環(huán)境的奇妙適應性,是無法用隨機的突變來解釋的。
    1
    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本文標題的是:
    A.進化論與孟德爾
    B.達爾文與孟德爾
    C.達爾文的困惑
    D.達爾文與進化論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文章主要圍繞達爾文及其創(chuàng)立的進化論展開,“孟德爾”非文章論述重點,排除A、B項。C項表述過于籠統,未提到“進化論”這一關鍵詞。D作為標題恰當,當選。
    2填入文中第一段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一組的是:
    A.經過越過繞過
    B.跨過經過穿過
    C.穿過跨過翻過
    D.繞過跨過掠過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由“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可知,第二空中選“越過”印度洋最貼切。第三空中,“繞過”與“好望角”也搭配恰當。本題選A。
    3
    達爾文在生物學上的貢獻,主要體現在:
    A.認為基因突變是生物進化的動力
    B.完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
    C.反對神創(chuàng)論
    D.發(fā)現了基因分離定律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基因分離定律是孟德爾的發(fā)現,A、D項本身錯誤,排除;與C項相比,完成科學巨著《物種起源》影響更大,是達爾文在生物學上最突出的貢獻。故本題選B。
    4
    文中第三段劃線處的“陷入絕境”是指:
    A.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不能揭示生物遺傳的機制
    B.達爾文“江郎才盡”。不能繼續(xù)開展研究
    C.達爾文的進化論在當時政治經濟環(huán)境下無法獲得認可
    D.達爾文的進化論被孟德爾的遺傳理論所替代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由“如果達爾文知道奧地利遺傳學家孟德爾的實驗,就不會在遺傳問題上陷入絕境了’,可知.這個“絕境”與遺傳問題相關。B、C項與此不符,排除。另由“孟德爾主義正是達爾文所需要的遺傳理論”可知.孟德爾的遺傳理論可以用來印證達爾文的進化論。D項表述錯誤,排除。本題選A。
    5
    根據上下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環(huán)球考察”為達爾文寫作《物種起源》提供了條件
    B.19世紀,孟德爾的遺傳理論曾受到忽視
    C.孟德爾的遺傳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一脈相承
    D.達爾文的進化論被當時大部分生物學家所接受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一脈相承”比喻某種思想、行為或學說之間有繼承關系,不適用于孟德爾的遺傳理論與達爾文的進化論之間的關系。故C項錯誤,當選。
    6中國古代都城的規(guī)劃建設,特別注重的是突出皇權至上的思想。這一思想的體現莫過于歷代對于宮闕正門的精心設計和建筑布局的巧妙構思。******就是這種建筑的典型形式。因此。追溯******的歷史,不能不提到古都北京的歷史與演變。******和北京城的每一處古城垣一樣,都在歷史的長河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下列說法中.不符合上文意思的一項是:
    A.皇權至上的思想極大地影響了中國古代都城的規(guī)劃建設
    B.******的歷史與北京城的歷史與演變有著莫大的關系
    C.作為一座歷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城每一處古城垣都體現出歷代的精心設計和巧妙構思
    D.******是典型的中國封建時代的都城建筑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C項中“每一處”表述過于絕對。“精心設計”和“巧妙構思”說的是歷代的宮闕正門和建筑布局,而不是北京城的每一處古城垣。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中國藝術追求的靜寒境界,寧靜而淵澄,有一種自然而平淡的美,這與中國人的文化追求有關。世界永遠充滿著齷齪與清潔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僅是中國人的社會理想,也是一種審美追求。
    靜寒境界是片寧靜的天地。寧靜【 】了塵世的喧囂,將人們帶入悠遠清澄的世界中;寧靜【 】了人們的心靈污垢,使心如冰壺,從而歸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寧靜本身就是道,是宇宙之本,中國藝術追求這種絕對的寧靜。比如在中國畫中,永恒的寧靜是其當家面目。煙林寒樹,雪夜歸舟,深山蕭寺,漁莊清夏,這些習見的畫題,都在幽冷中透出寧靜。這里沒有鼓蕩和聒噪,沒有激烈的沖突,即使像范寬《溪山行旅圖》中的飛瀑,也在空寂的氛圍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囂。寒江靜橫,孤舟閑泛,枯樹蕭森,將人們帶入永恒的寧靜中。如北宋畫家王晉卿傳世名作《漁村小雪圖卷》,畫山間晴雪之狀,意境清幽,氣氛靜寂,畫中漁村山體均以薄雪輕施,寒林點綴于石間崖隙,江水蕩漾,與遠山相應,一切都在清暉中浮動,真是幽寒寧靜之極。
    中國畫家酷愛靜寒之境,是因為靜反映了一種獨特的心境。畫之靜是畫家靜觀默照的結果.也是畫家高曠懷抱的寫照。畫家在靜寒之中陶冶心靈.以靜寒來表現自己與塵世的距離,同時通過靜寒來表達對宇宙的獨特理解。
    中國藝術的靜寒之境.絕不是追求空虛和死寂.而是要在靜寒氛圍中展現生命的躍遷。以靜觀動,動靜相宜,可以說是中國藝術的通則,它一般是在靜寒中表現生趣,靜寒為盎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文嘉自題《仿倪元鎮(zhèn)山水》:“高靈爽氣澄,落日橫煙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亂小影?!痹陟o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輕煙飄渺,青山浮蕩,孤亭影亂,這不正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嗎!徹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這動靜轉換中全然蕩去。
    靜與空是相聯系的,靜作用于聽覺,空作用于視覺,聽覺的靜能推蕩視覺的空,而視覺的空也能加重靜的氣氛。在中國畫中,空絕非別無一物,往往與靜相融合,形成寧靜空茫的境界。因此,靜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國藝術熱衷于創(chuàng)造“空山無人,水流花開”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會的復雜文化活動,盡量保持“自然的純粹性”,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樣呈現,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聯系??丈綗o人,任物興現,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節(jié)選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韻味》,有刪改)
    7
    依次填入第二段【 】中最恰當的一項是:
    A.隱匿濯清
    B.驅除滌蕩
    C.淹沒洗盡
    D.驅逐輕拂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第一空,“隱匿”與“喧囂”不搭配,排除A?!皩庫o淹沒喧囂”不合常理,排除C。第二空,“輕拂”比“滌蕩”程度輕,與“人們的心靈污垢”、“使心如冰壺,從而歸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相對應,“滌蕩”更符合文意。故本題答案為B。
    8下列對“靜寒境界”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它寧靜而明澈,化解了齷齪與清潔的沖突,還我們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體現著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永恒的寧靜是中國藝術追求的全部內容
    C.它可以幫助我們還原宇宙的本來面目,表達我們對宇宙的獨特理解
    D.它追求一種絕對的寧靜,但這種寧靜卻不是真正的空虛與死寂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由“世界永遠充滿著齷齪與清潔的角逐”無法推出A項的“化解了齷齪與清潔的沖突”,排除;8項的“全部內容”絕對化,排除;文段未提及“還原宇宙的本來面目”,C項無中生有,排除。故本題答案為D。
    9
    關于中國畫對“靜寒之境”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畫的習見畫題盡管內容指向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特點是在幽冷中透出寧靜
    B.無論是動態(tài)之景還是靜態(tài)之景,畫家都力圖營造空寂的氛圍,遠離喧囂,歸于幽靜
    C.畫之靜表達的是一種獨特的心境,畫家在靜寒中涵養(yǎng)自己.表現自己與塵世的距離
    D.中國畫以徹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襯現實世界的生機.從而體現出靜寒之境的生趣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由“煙林寒樹,雪夜歸舟,深山蕭寺,漁莊清夏,這些習見的畫題,都在幽冷中透出寧靜”可知,A項正確;由“這里沒有鼓蕩和聒噪,沒有激烈的沖突,即使像范寬的《溪山行旅圖》中的飛瀑,也在空寂的氛圍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囂”可知,B項正確;由“畫家在靜寒之中陶冶心靈,以靜寒來表現自己與塵世的距離”可知,C項正確。由“它一般是在靜寒中表現生趣,靜寒為盎然的生機躍動提供了一個背景”可知。D項說法有誤,當選。
    10
    對劃橫線句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中國藝術中靜與空是相互聯系的
    B.靜與空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
    C.中國畫中的空往往與靜相互融合
    D.視覺的空與聽覺的靜可融合成靜寒之境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由“靜與空是相聯系的,靜作用于聽覺,空作用于視覺,聽覺的靜能推蕩視覺的空。而視覺的空也能加重靜的氣氛”可知,A、D項正確。由“在中國畫中,空絕非別無一物,往往與靜相融合,形成寧靜空茫的境界”可知,C項正確。文章只是說靜與空能相互映襯,無法推出“靜與空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B項無中生有。故本題答案為B。
    11
    下列詩句沒有體現出“靜寒之境”的是:
    A.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B.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C.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D.雪滿中庭月映林,謝家幽賞在瑤琴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靜寒之境”講究寧靜而淵澄,有一種自然而平淡的美。C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寫的是詩人旅途中的孤寂憂愁,與“靜寒之境”不符。A、B、D均能體現“靜寒之境”。故本題答案為C。第11題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千百年來。“偏見”一詞一直是帶貶義的。在人們心目中,偏見就意味著錯誤,是思想認識的大敵.因此,人人都不應當有偏見。偏見是如此不受歡迎,以至于各個領域的思想家無不以掃除偏見為己任.以便達到無偏見的認識。在人們心中存在著一種根深蒂固的觀念:偏見是應當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進入現代社會.隨著社會交往的擴大和各種相關理論特別是哲學真理觀的發(fā)展,傳統的偏見觀開始動搖。人們日益意識到偏見是普遍存在的。美國科學家薩頓經過一番考察后指出,即使是掌握最偉大真理的英雄,也不能完全擺脫偏見的束縛。美國哲學家桑塔亞那則指出,人的見解是受利益驅動的,而利益上的差異必然要導致偏見的產生,因此,“理智是充滿偏見的”。對傳統偏見觀抨擊得最激烈的,當推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在伽達默爾看來,偏見不同于錯誤,“偏見”不應當是貶義詞,然而,歷人們總是對偏見口誅筆伐,使偏見蒙受了千百年不白之冤怨,伽達默爾明確指出:現在該是為偏見平反昭雪的時候了。
    現代思想家十分重視對偏見根源的探討。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理解是有條件的,人對事物的理解要受“理解的前結構”的制約,如社會文化背景、傳統觀念、風俗習慣和他所從屬的民族心理結構等等,這些因素在理解活動中起著先人為主的作用。從這個角度來說,偏見的產生是在所難免的。
    伽達默爾認為,偏見是人的歷史存在狀態(tài),是一切理解得以進行的先決條件;偏見是人的視界.真正的理解過程是視界融合的過程,即解釋者的偏見與被解釋者的內容相融合并產生意義的過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伽達默爾將偏見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合理的偏見”,另一類是“盲目的偏見”。合理的偏見是每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它是由歷史傳統造成的,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傳統中,傳統是無法超越的東西,而接受了傳統也就意味著看問題有了自身的視角,意味著看問題的偏見性,因此合理的偏見是無法避免也不應該避免的。而盲目的偏見則是由于認識上的主觀性錯誤.如盲目崇拜權威、輕率下結論等原因造成的,這種偏見是應當克服而且是可以克服的。
    12
    下列對于偏見的說法,符合短文文意的是:
    A.偏見是應當消除而且是可以消除的
    B.偏見是一切理解得以進行的先決條件
    C.偏見是認識上的主觀性錯誤.是思想認識的大敵
    D.傳統的偏見觀認為偏見是普遍存在的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根據末段第一句話可知8項正確,故當選。根據文章首段可發(fā)現A、C項是傳統偏見觀的體現,是本文否定的觀點。由第二段首句“傳統的偏見觀開始動搖。人們日益意識到偏見是普遍存在的”可知,傳統的偏見觀并不認為偏見是普遍存在的,D項與文意相悖。故本題答案選B。
    13下列選項中.不符合伽達默爾對偏見的理解的是:
    A.由于主觀原因也會產生偏見,但這部分偏見是應當消除的
    B.偏見是人的視界與被理解物融合過程中產生的偏差
    C.受到傳統影響的人根據傳統形成了自己的視角.同時形成了偏見
    D.偏見分為合理的偏見和盲目的偏見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文章說的是每個人都會以自己的經驗、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事物,這并不意味著對事物的理解會“產生偏差”?!捌睢辈环腺み_默爾對偏見的理解。故8項當選。
    14文中劃線處所謂的“為偏見平反昭雪”指的是:
    A.偏見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不可全盤否定,要正確認識和接受不可避免的偏見,并消除盲目的偏見
    B.傳統思想家試圖掃除偏見的做法是錯誤的.應當在偏見的基礎上創(chuàng)建新的理論體系
    C.歷對偏見的口誅筆伐是不正確的,所有偏見的存在都是合理的
    D.理智是充滿偏見的,掃除偏見也就是去了理智.保持理智就必須接受偏見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B項的理論體系文中未提及;C項根據文末可知“所有偏見的存在都是合理的”說法錯誤。D項說法本身錯誤。故選擇A項。
    15根據短文,偏見產生的來源不包括:
    A.民族心理結構差異
    B.社會文化背景、傳統觀念、風俗習慣差異
    C.個人智力的差異
    D.主觀認識的錯誤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文中將偏見分為合理和盲目兩種。D項是盲目的偏見的來源;A、B都屬于歷史傳統范疇,是合理的偏見的來源。故選擇C項。
    16根據短文定義,下列屬于盲目偏見的是:
    A.農民老林認為農民就應該種糧.兒子承包山林就是“不本分”
    B.美國鄰居格林先生見到老王體罰孩子.認為他虐待兒童
    C.工程師老陳告訴技術員小張一條合格品判別法則.小張便根據此法則判斷,結果漏檢次品
    D.李教授根據經驗確診患者病情,結果使用儀器檢測后發(fā)現誤診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B項說法有事實根據,不是偏見;C、D屬于法則或經驗錯誤,不屬于偏見。故選擇A項。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早在1972年就形成了最早的世界遺產公約,當時主要指有固定空間形式的文化遺產,簡稱物質遺產或有形遺產。而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過程,則付出了時間的代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0年才開始設立《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1年公布了世界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昆曲入選。
    工業(yè)文明的迅速發(fā)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逐漸形成強勢文化對弱勢邊緣文化的侵蝕.當經濟迅猛發(fā)展到每個地域后,相應而來的是物質消費方式和生存觀念的急劇改變,導致許多民族的無形文化發(fā)生急劇消亡和流變。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人類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傳統存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世界開始把口傳的民間文化遺產提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日程上來?!度祟惪谑龊头俏镔|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申報規(guī)定指出:“列入《名錄》的必須是代表性的傳統杰出工藝。有代表性的非文字形式的藝術、文學,突出代表民族文化認同,又因種種原因瀕于失傳或正在失傳的文化表現形式?!?BR>    圍繞著口頭文化傳承下來的習俗生活,我們能列舉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像陜北春節(jié)習俗中的民間藝術。如古老的社火、民間剪紙、民間秧歌、皮影戲、面花等等,還有南方的儺戲,苗族刺繡,藏族的口傳史詩《格薩爾》,蒙古長調,都蘊涵著古老深厚的文化底蘊,充滿了鮮活野性的生命風采。
    口頭文化傳承是一個充滿人性活力、有著獨特思維的傳統,是一個具有真正文化時空含量的傳統。文化的大樹總是扎根在民間的土壤里,那里埋藏著生命的古老基因,正像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的那樣,“對于許多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本民族基本的識別標志,是維系生存的生命線,是民族發(fā)展的源泉”。
    活態(tài)的非物質文化,一旦消失,是不可再生的。我們不僅要提倡生態(tài)環(huán)保.同時也應大力提倡文化環(huán)保。中國的物質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都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在民間,許多古老文化原型在不同時代通過積淀形成了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迭層和變體,我們應當去打破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態(tài)文化、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之問的【 】,打通漢民族和少數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深層【 】。
    17
    下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非物質文化遺產在中國民間有著不同文化形態(tài)的迭層和變體,體現了各民族文化形態(tài)的血脈相連
    B.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民族面臨失傳和正在失傳的各種傳統文化的總稱
    C.非物質文化遺產相對于有固定空間形式的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遺產、活態(tài)文化、民間文化
    D.非物質文化遺產指各民族獨特的傳統杰出工藝及非文字形式的藝術、文學等文化表現形式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B項的“各種傳統文化的總稱”表述錯誤,各種傳統文化既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包括物質遺產,故B項當選。
    18下列對文中劃線句子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對本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視實際上就是對民族獨特的精神存在的重視,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前提
    B.每個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突出代表該民族的文化認同,表達該民族獨特思維傳統。所以是該民族的基本標志
    C.處于弱勢邊緣文化的民族,如果不設法保護本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文化將有被強勢文化侵蝕的危險
    D.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涵著一個民族古老的文化底蘊和文化基因,具有鮮活的生命風采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劃線句子表述為“對于許多民族”,而B項把范圍擴大到“每個民族”,理解錯誤,故本題選B。
    19下列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得到全世界關注的原因,分析最恰當的一項是:
    A.許多民族的無形文化迅速消亡流變,影響了人類文化的多元存在和持續(xù)發(fā)展
    B.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各國文化之根,也是一種無法再生的文化資源
    C.經濟的迅猛發(fā)展,導致了人類物質消費方式和生存觀念的急劇改變
    D.非物質文化遺產要取得全球一致的認識,需要付出時間的代價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非物質文化遺產開始得到全世界關注的原因”的表述出現在文章的第三段,“在這樣一種背景下,人們開始關注人類文化不同的精神存在,尤其是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傳統存在與可持續(xù)發(fā)展。世界開始把口傳的民間文化遺產提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日程上來”。而句中的“這樣一種背景”指代的是上文的“許多民族的無形文化發(fā)生急劇消亡和流變”。故選擇A。
    20根據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斷最恰當的一項是:
    A.已公布的世界1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下定能免于失傳
    B.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文化交流實質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一元化的侵蝕
    C.全球工業(yè)現代化、經濟一體化的趨勢必將導致全球文化一元化的趨勢
    D.加強各民族多元文化的溝通交融,應是中國搞好文化環(huán)保的重要方面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A項的“定能免于失傳”、C項的“必將導致……的趨勢”均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無中生有,且與常識不符。D項可由末段得出,故當選。
    21填入文中【 】處最恰當的一組詞語是:
    A.距離關系
    B.隔膜聯系
    C.隔閡關聯
    D.隔絕干系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先看第一空,“打破”與“距離”不能搭配,排除A。再看第二空,“干系”指能引起糾紛的關系。與此處句意不符,排除D。再比較“隔閡”與“隔膜”,二者都表示雙方某種物質、感情上的距離,但是前者的程度比后者更嚴重,由“地下考古和地上活態(tài)文化、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之間”可知,此處填“隔閡”更恰當。故本題選C。第21題
    22在未來的航空業(yè)中,飛行人員到底發(fā)揮什么作用,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沒有準確的答案,但未來對飛機的需求會越來越多,飛行員將會在一個更敏感和有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中工作??偟膩碚f,未來飛行中飛行員的作用越來越小,飛機設計越來越先進,飛行員只是一個管理者。并不是真正的操控者。人其實是最容易犯錯的,人和電腦相比,電腦的準確性永遠高于人。短期內飛行員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因為他是監(jiān)控者、管理者。
    對以上文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未來航空業(yè)中,飛行人員的角色是操控者、管理者
    B.未來航空業(yè)對飛行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少
    C.未來飛行員的工作環(huán)境會更敏感、更有挑戰(zhàn)性
    D.短期內飛行員能不能被替代還沒有準確的答案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由原文“對于這個問題我們沒有準確的答案”、“飛行員只是一個管理者.并不是真正的操控者”、“短期內飛行員是不可能被替代的,因為他是監(jiān)控者、管理者”可知,A、D兩項說法錯誤,排除。文段只是說“未來飛行中飛行員的作用越來越小”,但不等于B項的“對飛行人員的需求越來越少”,因此B項錯誤。C項與文段第一句內容相符,故本題選C。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老子其人其書的時代,自司馬遷《史記》以來即有異說。清代學者崇尚考據,對此_____,如汪中作《老子考異》,力主老子為戰(zhàn)國時人,益啟爭端。錢穆先生說:“老子偽跡不彰,真相不白,則先秦諸子學術思想之系統條貫始終不明,其源流派別終無可言?!贝蠹叶计诖@個問題有新的解決線索。
    過去對于古書真?zhèn)渭澳甏挠懻摗V荒芤约埳喜牧献C明紙上材料,沒有其他的衡量標準,因而難有定論。用來印證《老子》的古書,大多受到辨?zhèn)渭业膽岩桑甏_不可移的,恐怕要數到《韓非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但這幾本書成書太晚,沒有多少作用。近年戰(zhàn)國秦漢簡帛佚籍大量出土,為學術界提供了許多前所未見的地下材料,這使我們有可能重新考慮《老子》的時代問題。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內有《老子》兩種版本,甲本字體比較早,不避漢高祖諱,應抄寫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諱,可能抄寫于文帝初。這兩本《老子》抄寫年代都晚,無益于《老子》著作年代的推定,但乙本前面有《黃帝書》四篇,系“黃”、“老”合抄之本,則從根本上改變了學術界對早期道家的認識。
    郭沫若先生曾指出,道家都是以“發(fā)明黃老道德意”為其旨歸,故也可稱之為黃老學派?!独献印泛汀饵S帝書》是道家的經典,在漢初被抄寫在《老子》前面的《黃帝書》顯然在當時公眾心目中已據有崇高位置,不會是剛剛撰就的作品。同時,《黃帝書》與《申予》、《慎子》、《韓非子》等有許多共通文句,而申不害、慎到、韓非三人均曾學黃老之術,這些共通之處可認作對《黃帝書》的引用闡發(fā)。申不害和慎到的年代,前人推為戰(zhàn)國中期,《黃帝書》不應更晚。至于《黃帝書》與《老子》的共通之處也甚多,如《黃帝書·經法》篇云“王天下者有玄德”,什么是“玄德”文中未見解釋。查《老子》五十一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帛書所講“玄德”顯然由此而來。
    此例甚多,那么為《黃帝書》所稱引的《老子》必須再早上一個時期,也就是不會晚于戰(zhàn)國早期。古書中有關老子和孔子關系的記述很多,但矛盾和可疑之點不少。近來有陳鼓應先生《老學先于孔學》一文,專門討論《論語》受《老子》的影響,用以證明“《老子》成書早于《論語》”。如《論語·衛(wèi)靈公》:“子日:‘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薄啊疅o為而治”是老子的學說,細味孔子的話,是講唯有舜稱得起無為而治,很像是針對已有的學說而發(fā)?!墩撜Z·憲問》:“或日:‘以德報怨,何如?’子日:‘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薄祆渲赋觯骸盎蛉怂Q今見《老子》書。”因此這一條是《論語》引用《老子》的鐵證,而且是對《老子》的批評。從這些情形來看,古書所記老子長于孔子,可以認為是確實可信的。
    (摘編自李學勤《(老子)的年代》)
    23
    填入第一自然段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議論紛紛
    B.莫衷一是
    C.各抒己見
    D.甚囂塵上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甚囂塵上”原形容軍中正忙于準備的狀態(tài)。后來形容消息普遍流傳,議論紛紛?,F多指反動言論十分囂張。含有貶義,不符合文章客觀的態(tài)度,排除D?!澳砸皇恰毙稳菀庖姺制?,沒有一致的看法。根據句意可知,橫線處所填成語應與“清代學者崇尚考據”構成因果關系,“莫衷一是”與此不符,排除B?!白h論紛紛”形容意見不一,議論很多?!案魇慵阂姟敝父魅顺浞职l(fā)表自己的意見。結合文中的“即有異說”、“益啟爭端”,選“議論紛紛”更契合句意。故本題答案為A。
    24文章主要討論的問題是:
    A.《老子》成書的過程
    B.古書的真?zhèn)闻c古籍年代的確定
    C.老子其人其書的年代
    D.《老子》對先秦諸子的影響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文章首先提出對老子其人其事的時代一直眾說紛紜,接著指出這個問題在1973年出土的文獻找到了線索.接下來文章主要對此進行了具體介紹。故文章主要論述的是老子其人其書的年代,C項與此相符,當選。文章未提及A項內容,B項沒有體現文章的重點,D項是文章部分內容,均不選。故本題答案為C。
    25過去古書難以確定《老子》成書年代的原因不包括:
    A.用紙質材料證明紙質材料
    B.各類古籍真假難辨
    C.成書較晚的典籍作用不大
    D.出土文物數量不足
    參考答案:D
    參考解析:
    由“過去對于古書真?zhèn)渭澳甏挠懻?,只能以紙上材料證明紙上材料,沒有其他的衡量標準.因而難有定論”可知A項正確。由“用來印證《老子》的古書,大多受到辨?zhèn)渭业膽岩伞笨芍?,B項正確。由“年代確不可移的,恐怕要數到《韓非子》、《呂氏春秋》和《淮南子》,但這幾本書成書太晚,沒有多少作用”可知,C項正確。由“近年戰(zhàn)國秦漢簡帛佚籍大量出土,為學術界提供了許多前所未見的地下材料”無法推出在此之前“出土文物數量不足”,故D項當選。
    26確定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老子》的兩種版本年代的依據是:
    A.字體規(guī)格
    B.避諱現象
    C.內容淵源
    D.裝幀方式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由“甲本字體比較早,不避漢高祖諱,應抄寫于高祖即帝位前,乙本避高祖諱,可能抄寫于文帝初”可知.是否避漢高祖諱是兩本書確定先后的主要依據。故本題答案為B。
    27根據文章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黃帝書》和《老子》有許多相似的語句,但許多名詞的解釋只見于《老子》而不見于《黃帝書》,所以《老子》成書應該早于《黃帝書》
    B.道家以“發(fā)明黃老道德意”為其旨歸,馬王堆漢墓《老子》帛書乙本是“黃”、“老”合抄之本,這證明在西漢初年黃老學派已經形成
    C.申不害、慎到、韓非都學過黃老之術,他們著作的語句與《黃帝書》也多有相同相似,可見這三人的引用闡發(fā),與《黃帝書》后來享有崇高地位極有關系
    D.陳鼓應曾撰寫《老學先于孔學》一文,指出《論語》中多有受到《老子》影響之處,其目的是證明《老子》一書的產生比《論語》早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原文中的“《黃帝書》與《申子》、《慎子》、《韓非子》等有許多共通文句……這些共通之處可認作對《黃帝書》的引用闡發(fā)”,只提到三人對于《黃帝書》均有闡發(fā),但不能推出他們的闡發(fā)與《黃帝書》后來的地位有何關系,C項說法有誤,當選。第27題
    閱讀以下文字,完成題。
    (1)后來就這樣辦了,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愿望。(2)他的墳墓成了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3)它只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的長方形土丘,上面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志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4)這個比誰都感到被自己聲名所累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fā)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那樣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5)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后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別的東西,唯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寧靜。(6)這里,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并且不容許大聲說話。(7)夏天,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冬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8)無論你在夏天或冬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人物當中的一個。(9)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人心弦:今天,在這特殊的日子里,成百上千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10)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后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了。(11)老殘軍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里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只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冢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
    【注】①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②本文節(jié)選自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記1928年的一次俄國旅行》。
    28
    這段文字主要強調的是:
    A.托爾斯泰的樸素打動了人心
    B.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中躺著一個當代最偉大的人物
    C.托爾斯泰的墳墓是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
    D.托爾斯泰的墓冢比拿破侖、歌德、莎士比亞的墓更加震撼人心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29依據相關文字.下面對“特殊的日子”的解釋最準確的一項是:
    A.指作者到俄國旅行的日子
    B.指托爾斯泰誕辰100周年的日子
    C.指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日子
    D.指托爾斯泰去世的日子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由文后注①可知,托爾斯泰是1828年生,注②又指出作者是在1928年旅行時到的墓地。分析可知,這個特殊的日子應該為托爾斯泰誕辰100周年。因此本題正確答案為B。
    30
    “就像偶爾被發(fā)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那樣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了”的意思是:
    A.(他的一生)曾像流浪漢一樣遭遇坎坷,曾像士兵一樣戰(zhàn)斗
    B.(他)終于與流浪漢、士兵那樣的社會底層民眾融為一體
    C.(他)就像倒斃的流浪漢、陣亡的士兵一樣在世上消失
    D.(他的聲名)像流浪漢、士兵等勞苦大眾那樣被社會吞噬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A在文中未提及,排除。托爾斯泰譽滿世界,D說法錯誤,排除。分析題干,托爾斯泰跟偶爾發(fā)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一樣被人埋葬,消失在這個世上,C更符合題意,當選。因此正確答案為C。
    31
    “夏天,風兒……和暖的陽光……冬天,白雪……”,對這段景物描寫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當的一項是:
    A.在不容大聲說話的地方,描寫自然景物的動態(tài).反襯出墓地的寧靜
    B.象征偉人將與大自然一樣永世長存,更顯示了他人格的崇高
    C.由于沒有奢華裝飾.描寫自然景物更顯示墳墓的樸素
    D.在莊嚴肅穆的氛圍中.活潑的景物可增添一點生氣和溫暖的情調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偉人將與大自然一樣永世長存”并未在文中體現,而且也過于拔高題意,分析不當,當選。
    32
    上文第(3)句連用了四個“沒有”,分析其用意正確的一項是:
    A.具體地描寫了托爾斯泰墓地的樸素之美
    B.說明了托爾斯泰墓地的簡陋和寒傖
    C.表明托爾斯泰墓與其他名人墓的不同
    D.真實而具體地寫出了托爾斯泰淡泊功名利欲的思想
    參考答案:A
    參考解析:
    (3)句描寫的對象是托爾斯泰的墓地,四個“沒有”突出強調了其墓地的樸素,A項表述正確,故當選。第32題
    33在社會經濟尚不發(fā)達時,傳統建筑遭受的主要是自然的破壞。而在經濟發(fā)展的起步階段,人們急于改變物質生活條件,忽視精神生活的需要,對傳統建筑的人為破壞大大超過自然的破壞。待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價值觀起了變化,進而追求精神生活的豐富時,傳統建筑將重新受到重視。但是傳統建筑是不可再生的,任憑今后有多么強大的經濟實力,對已遭受破壞而不復存在的傳統建筑及其歷史環(huán)境來說,留下的只能是無法挽回的遺憾。
    以上文字主要想說明:
    A.傳統建筑的保留是一種精神生活的需要
    B.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要重視對傳統建筑的保護
    C.對于傳統建筑來說,人為破壞的程度往往大于自然的破壞
    D.在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傳統建筑的破壞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文段先說,在經濟不發(fā)達時,傳統建筑主要遭受自然的破壞;接著用“而”轉折,說明在經濟發(fā)展起步期,傳統建筑主要遭受人為的破壞;最后說“待到經濟發(fā)展到一定水平”人們才開始重新重視傳統建筑,但是因為傳統建筑的不可再生,被破壞的已無法挽回。故文段意在說明,在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要重視對傳統建筑的保護。B項正確,當選。
    34
    把傳統簡歷轉換成在線形式,無論對求職者還是用人單位都有好處,它能完善整個招聘過程。在線簡歷可以讓求職者擺脫純文本描述的限制,通過加載更為豐富的自薦內容,引導瀏覽者獲得更全面有效的信息。同時,求職者也可以掌握自己簡歷的訪問情況,甚至可以從瀏覽者獲得反饋。在線簡歷將降低招聘、應聘成本,使人事部門與求職者獲得更多的便捷。
    下列說法與這段文字相符的是:
    A.在線簡歷將全面替代傳統簡歷
    B.用人單位需要對求職者的在線簡歷做出反饋
    C.在線簡歷形式比傳統簡歷形式的互動性強
    D.使用在線簡歷更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
    參考答案:C
    參考解析:
    A項“全面替代”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文段說的是“求職者……可以從瀏覽者獲得反饋”,而并非B項“用人單位需要……做出反饋”,排除。D項“更易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無法從文段中得出,排除。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第34題
    35目前,在經歷了能源革命、材料革命和信息革命之后,工業(yè)化在技術和產業(yè)形態(tài)上已經發(fā)展到它的頂峰。世界工業(yè)資源匱乏和生態(tài)惡化兩大危機,正在日益嚴重地困擾著全球工業(yè)化進程乃至人類文明的持續(xù)發(fā)展。工業(yè)危機的來臨只是工業(yè)文明的衰落而并不意味著人類文明的衰落。
    對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為準確的是:
    A.工業(yè)資源匱乏和生態(tài)惡化誘發(fā)工業(yè)危機
    B.工業(yè)文明只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
    C.工業(yè)化已經達到了頂峰
    D.工業(yè)危機的影響不容小覷
    參考答案:B
    參考解析:
    結合文段可知,工業(yè)化發(fā)展到一定高度之后出現了危機,但是工業(yè)危機的來臨只是工業(yè)文明的衰落并不意味著人類文明的衰落。即工業(yè)文明不等于人類文明,而只是人類文明的一部分。B項概括最準確。故本題答案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