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司法考試考點《經濟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字號:

2015年司法考試考點《經濟法》: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1.概念。
    市場支配地位,又稱市場控制地位,是反壟斷法中的重要概念。它描述的是企業(yè)或企業(yè)聯(lián)合組織在市場上所達到或具有的某種狀態(tài),該狀態(tài)反映出企業(yè)或企業(yè)聯(lián)合組織在相關的產品市場、地域市場和時間市場上擁有決定產品產量、價格和銷售等方面的控制能力。
    市場支配地位本身,并不受道德譴責,也不必然被反壟斷法禁止或制裁。只有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yè)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危害競爭,損害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時,反壟斷法才會揮動達摩克利斯之劍,扮演市場競爭秩序守護神的角色。
    2.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因素和方法。
    (1)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主要因素。我國反壟斷法所稱的市場支配地位,“是指經營者在相關市場內具有能夠控制商品價格、數(shù)量或者其他交易條件,或者能夠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能力的市場地位”。據(jù)此可知,經營者是否具備市場支配地位首先取決于其在相關市場中是否具有“控制交易條件”、“阻礙、影響其他經營者”的能力。如何判斷經營者是否具備這種能力,是反壟斷法必須解決的問題。從世界范圍看,在反壟斷的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形成了“以市場份額為主、兼顧反映企業(yè)綜合經濟實力的其他因素”的認定標準。我國反壟斷法第18條總結并借鑒世界范圍內相關立法經驗,指出:“認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jù)下列因素:(一)該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以及相關市場的競爭狀況;(二)該經營者控制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的能力;(三)該經營者的財力和技術條件;(四)其他經營者對該經營者在交易上的依賴程度;(五)其他經營者進入相關市場的難易程度;(六)與認定該經營者市場支配地位有關的其他因素?!边@一規(guī)定,較好地反映了世界各國以及國際組織反壟斷法有關市場支配地位認定標準的共性。
    為了方便執(zhí)法和司法實踐中的操作,我國反壟斷法第19條設計了市場支配地位的推定制度。該制度由相互關聯(lián)的三項內容構成:首先是一般規(guī)定,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一)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二)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三分之二的;(三)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四分之三的”。其次是例外規(guī)定,即“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規(guī)定的情形,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十分之一的,不應當推定該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最后是反證規(guī)定,即“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有證據(jù)證明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2)市場支配地位的認定方法。在判斷市場支配地位的標準中,涉及“相關市場”和“企業(yè)支配能力”的認定。對此,我國反壟斷法第12條指出:“本法所稱相關市場,是指經營者在一定時期內就特定商品或者服務(以下統(tǒng)稱商品)進行競爭的商品范圍和地域范圍?!痹诖嘶A上判斷企業(yè)的支配能力取決于包括市場份額在內的多種因素。其主要方法是對影響企業(yè)市場支配能力的因素進行考察,對各種指標做定性、定量分析,作出企業(yè)是否具有支配能力和支配能力大小的結論。如在分析市場份額這一影響企業(yè)支配能力的主要因素時即需從三個方面予以考慮:一是市場份額的計算方法,即被告在相關市場上的銷售額,除以該市場的總銷售額,再乘以,以此方法計算所得出的百分比,即為該企業(yè)的市場份額。二是市場份額的數(shù)值因素,一般而言,涉嫌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yè),其市場份額越大,行使市場力量的可能性就越大。三是市場份額的時間因素,即瞬間擁有巨大的市場份額并不必然使得企業(yè)具有支配地位,只有當企業(yè)能夠在較長時間內維持該優(yōu)勢時,才構成支配地位。
    (3)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判斷。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是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企業(yè),利用其市場支配地位危害競爭,損害競爭對手和社會公共利益及其他私人利益的行為。
    我國反壟斷法對常見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采取列舉方式加以規(guī)范,其第17條第1款明確規(guī)定:“禁止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從事下列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一)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二)沒有正當理由,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三)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四)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或者只能與其指定的經營者進行交易;(五)沒有正當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時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條件;(六)沒有正當理由,對條件相同的交易相對人在交易價格等交易條件上實行差別待遇;(七)國務院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認定的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現(xiàn)分析如下:
    關于壟斷價格。即在市場缺乏競爭的情況下,擁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通過價格策略獲取壟斷利潤的盤剝行為。
    關于虧本銷售。指上述第2項“以低于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的情形。企業(yè)是營利性組織,低于成本的定價若無正當理由,其實質是打擊競爭對手,爭奪市場和顧客;一旦目的達到,就會抬高價格。因此,這類行為又稱作掠奪性定價,是反壟斷法規(guī)制的對象。如果為了避免鮮活產品腐爛、推銷過季產品、清償?shù)狡趥鶆盏龋员M可能減少損失或緩解經營中遇到的特殊困難等,被認為是正常經營的需要,即使低于成本價銷售,也不構成掠奪性定價。
    關于拒絕交易。拒絕交易又稱瓶頸壟斷,是指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沒有正當理由,拒絕與其交易相對人進行交易,或限制交易的數(shù)量與范圍等的行為。反壟斷法關注的拒絕交易,主要是指由市場支配地位的公用企業(yè)(如供水、供電等企業(yè))實施的拒絕交易行為。這些企業(yè)本身的特殊地位及提供商品和服務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具有普遍服務義務。違反該義務,拒絕與交易相對人交易,將會嚴重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社會穩(wěn)定。必須堅決予以禁止。
    關于強制交易。指經營者違背他人意愿強制其進行某種交易活動。反壟斷法第17條規(guī)定了兩種情況:一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與自己交易;二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限定他人與自己指定的第三者進行交易。
    反壟斷法與反不正當競爭法關于強制交易的規(guī)定有所不同,后者將實施強制交易的主體僅限于“公用企業(yè)和其他依法具有獨占地位的經營者”,使該主體以外的強制交易行為無法得到追究;并且將強制交易的情形限于強制安排他人間的交易,從而將強制他人與自己交易這一重要強制交易形式排除在外。反壟斷法的規(guī)定彌補了這兩方面的不足,使我國對強制交易的規(guī)制得到進一步完善。
    關于搭售或附加不合理的條件。該行為是指經營者在提供用戶所需的產品或者服務時,額外附加其他產品或者服務;若對方不接受附加的產品或者服務,則所需產品或者服務亦無法獲得。所以又被稱為“捆綁式”銷售。搭售行為的本質是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將其在特定市場或者特定產品上的競爭優(yōu)勢不公平地延伸至被搭售產品的市場上,從而限制甚至排除了被搭售的產品及所屬企業(yè)在市場上的公平競爭機會。附加其他不合理條件的交易行為與搭售行為的本質相同,亦受到反壟斷法的規(guī)制。
    關于差別待遇。經營者對不同的交易相對人采取不同的交易條件,是其選擇交易對象的一種權利,也是一種常見的營銷策略。但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實施差別待遇時,有可能對競爭產生損害。特別是當交易對象“條件相同”時對之實行差別待遇,因為缺乏合理性而受到反壟斷法的禁止。此外應注意,差別待遇的形式主要表現(xiàn)為價格的差異,但不僅僅限于價格。并且若具有合理的理由,法律上認可一定的差別待遇。這些正當理由可以是:基于制造、銷售、運輸成本不同所致的價格差別;基于影響市場條件的變化而產生的價格變化;基于促銷容易變質腐爛的商品、季節(jié)性商品而采取的不同價格;等等。
    3.法律責任。
    (1)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民事責任。根據(jù)反壟斷法第50條的規(guī)定,經營者實施壟斷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這里的“他人”,可以是受害的競爭者,也可以是用戶或者消費者。至于責任的方式,理論上應包括我國民法通則及相關民事法律、法規(guī)所規(guī)定的所有責任形式,但實踐中基于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經濟性特點,承擔責任的方式主要是損害賠償。
    (2)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政責任。對經營者違反本法規(guī)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反壟斷執(zhí)法機構可以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1%以上10%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