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語文基礎(chǔ)訓(xùn)練答案

字號:

第二單元 秋日擷英
    精品賞讀
    3 山行
    一、jìng;xiá;shuāng;sài;zhàng;yān;lè;qiāng;mèi;yǐ
    二、1、略
    2、改作“青”或“蒼”不好因為“青山”與“蒼山”都無法表現(xiàn)出深秋時節(jié)的山的特色:蕭索、清寒,而在寒山的背景下望見一片“紅于二月花”的楓葉,詩人是何等驚喜!
    3、改句不好因為“美”只是抽象的評價,而“晚”表面上只是點明時間,其實卻能令讀者想像到這樣的畫面:夕陽的暉映下,楓葉流丹,如閃爍著金紅光芒的彩霞,這樣火紅的色彩,才比二月春花更艷麗,更生機(jī)勃勃
    三、如秋風(fēng)之高爽清朗、秋月之皎潔清靜、秋菊之傲霜怒放、秋葉之翩然從容等等皆可重在個性感受
    1、這里的“迷信”意思是“執(zhí)著而虔誠地?zé)釔邸?BR>    2、“載著夢的船”比喻梧桐樹的落葉這個比喻用得好,它形象地表達(dá)了作者純真而又獨特的想象:飄落的梧桐葉承載著種子的希望
    3、一方面因為與自己一樣熱愛秋天的朋友遠(yuǎn)在他鄉(xiāng),另一方面,作者感到,人們大都醉心于春天的溫柔和夏天的熾熱,卻不會欣賞秋天的嚴(yán)肅、成熟、神圣與深度
    4、因為作者認(rèn)為秋天不會華而不實、浮躁喧嘩,它是安靜純樸的,有著成熟生命的深沉與嚴(yán)肅,又有像一樹紅楓那樣熱切殷實的希望
    5、略
    4 天凈沙•秋思
    一、略
    二、“昏鴉”令我們聯(lián)想到是黃昏時烏鴉回巢的畫面,這畫面,有幾許蒼涼,更有幾多溫馨,令天涯游子觸目傷懷:連烏鴉都回到自己的家了,而我卻仍舊孤獨地游走天涯
    三、有道理同樣是“古道西風(fēng)”的背影,“瘦馬”令我們聯(lián)想到游子已經(jīng)奔波得太久、太疲倦了,甚至可能處境困窘,連馬都累瘦了;而若是一匹“駿馬”,則讓我們聯(lián)想到騎馬的應(yīng)是英姿颯爽的俠客,正馳騁天地間,施展自己的抱負(fù)二者意境大相徑庭
    四、曲中之人之所以“斷腸”,是因為他遠(yuǎn)離故鄉(xiāng),騎著瘦馬冒著西風(fēng),漂泊在天涯烏鴉歸巢了,路人也回到了小橋流水邊炊煙裊裊的家,而他,依舊漂泊這一切,怎不令他痛苦得有如斷腸?
    五、略注意選取那些能表現(xiàn)意境的意象,如果富有個性,就更好了
    一、1、因為西風(fēng)吹送給作者一個多姿多彩的秋天
    2、有聲:一切蟲兒的歌唱;有色:水的澄清;有味:花的芬芳
    3、(1)A句中寫天,“莊嚴(yán)而純潔”,賦予天空精神內(nèi)涵,作者傳達(dá)給讀者的就不只是客觀的天色,而同時包含了自己對天空的景仰與喜愛,所以A句更好
    (2)A句寫魚“兩兩三三,交頭接耳地過去了”,聯(lián)想豐富,恰倒好處地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形象地寫出了魚兒們活潑可愛的情態(tài),所以A句更好
    (3)A句運用了比喻兼擬人的修辭手法,把翠鳥比作“綠衣仙女”,又相應(yīng)地寫她清晨的啼鳴,“仿佛報道晨妝才了”,更顯得嬌媚可愛,而天地間也因此顯得情趣橫生,所以A句更好
    4、作者將秋天的殘荷、樹葉、雁陣、蒼煙輕云等景物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表明在作者心目中,秋天與春夏一要,都有盎然生機(jī)這樣寫,才更突出“感謝西風(fēng)”的主題
    比較感悟
    秋詞 采桑子•重陽 登高
    一、略
    二、1、“風(fēng)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zé)o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四句都能體現(xiàn)高遠(yuǎn)的視野
    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落木居然到了無邊的程度,滿眼都是,充滿上下天地之間長江滾滾而來,奔流不斷,具有了廣闊的時空感這兩句有形有色,有聲有狀,有疊詞對仗造成滔滔滾滾的聲勢;顯出磅礴的精神氣度,所以是詩中最有氣魄的詩句
    3、詩人多年仕途坎坷,漂泊不定、寄寓異鄉(xiāng);遲暮之年百病纏身,舉目無親,孤獨潦倒重陽登高,蕭索空闊的景物觸動了他對國事民生的憂慮、壯志難酬的悲愴,也引發(fā)了他的羈旅之愁、苦病之悲
    1、黃葉的形態(tài)是平靜的,仿佛就是一座大理石的浮雕,色彩與線條都是最簡單的,卻又是最和諧的作者想借此贊美黃葉成熟、從容的氣質(zhì)和樸實無華的精神
    2、落葉的遲遲不肯落地,它的流浪者的姿態(tài),也許正是在提醒人們:成熟并不是死亡,消失是暫的,創(chuàng)造是永久的……
    3、不好因為原句把黃葉比作“曬太陽的老人”,寫它們“嫻靜地、笑瞇瞇地看著這世界”,生動形象地寫出了落葉的神韻:安詳、從容、豁達(dá),對世界充滿慈愛與期望如果改作客觀的陳述,這一精神就難以傳達(dá)了
    4、運用了擬人手法至于此中含義,言之成理即可
    快樂探究
    秋頌 落葉
    一、1、作者為了對下面所寫的秋天的法桐進(jìn)行反襯,以此渲染秋天的落葉給作者帶來的感受——很殘酷
    2、如:“感到溫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間的鳥夫妻”;我覺得這很殘酷;“我忽然醒悟了,覺得我往日的哀嘆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來,祝福于它”
    3、重在談出自己的個性感受,言之成理如:這是個很美的句子,它從形式和內(nèi)容上都傳達(dá)著一種輪回;而“悠悠”“寂寂”這兩個疊詞的使用,不僅準(zhǔn)確,也使得美感加強了
    4、略能抓住事物“歡樂到來,歡樂又歸去”的特征來談即可
    1、作用:首尾呼應(yīng),點明主旨,揭示月亮對于大千世界的意義
    2、月亮照出的世界是變化無窮的得意與悲哀,萬事萬物都是一個圓的完成;而人生,也只是天地萬物運動規(guī)律的大圓的一部分作者認(rèn)為自己應(yīng)該從容面對人生的成敗、生死、祝福自己美麗的工作,踏踏實實地走完自己的半圓,而為完成這個天地萬物運動規(guī)律的大圓盡自己的力量
    3、文中引用“吳剛伐桂”的典故,是為了引出對“工作”的思考:人是否要以暫短的生命付之于不能歇息的工作;也為下文參透生命中工作的意義作鋪墊
    4、第⑥段中劃線句的內(nèi)容是在列舉人生、世事都在周而復(fù)始地輪回運轉(zhuǎn),這正是月亮本身的“圓”的形狀所帶給人們的聯(lián)想
    ☆5、主要有:①寫法上,都富于抑揚的變化,只是《對月》是先抑后揚,而《落葉》是感情上先揚后抑,再進(jìn)入理性的揚;②對主題的表現(xiàn)上,都是借取客觀景物來闡釋人生哲理③作品的主題,反映了作者在同一時期的對人生的徹悟,具有同樣的理性與豁達(dá)
    體驗成功
    一、語言積累與應(yīng)用
    1、殘、覆、繚、寥、綽、憬
    2、(1)wù;(2)chán;(3)zhì;(4)wà;(5)wǔ;(6)ē nuó;(7)zhǔ
    3、D.
    4、略
    5、不散的陰霾,在落木瑟瑟的大地上空沉吟在微潮的寒意中,遠(yuǎn)山似乎正在做著凄清的夢,等待著遲到的飛霜風(fēng)過處,唏嚦嚦的雨聲宛若飄渺的橫笛,要唱給瘦水中卸去紅妝的枯荷而她卻依舊佇立,依舊靜默
    二、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問題
    1、這首詞的上片,詞人巧妙地運用“姮娥奔月”神話傳說,借以表達(dá)自己英雄將遲暮卻壯志難酬的內(nèi)心矛盾
    2、作者這里所說的擋住月光的“桂婆娑”,實際是指帶給人民黑暗的婆娑桂影,它不僅包括南宋朝廷內(nèi)外的投降勢力,也包括了金人的勢力進(jìn)一步說,這句詞還可以理解為一種更廣泛的象征意義,即掃蕩黑暗,把光明帶給人間
    (二)閱讀下面的散文,回答問題
    1、清晨,三峽是明麗的;中午,三峽是熱烈的;下午,三峽是青霧籠罩,平靜幽深;夜里,靜靜謐如眠(意思對即可)
    2、(1)(早晨)透明的露水閃耀著,峽風(fēng)有些涼意,仿佛滿山的橘柚樹上撒了一層潔白的霜;(2)(中午)(長江)像一條金鱗巨蟒,翻滾著,呼嘯著,奔騰流去(3)(下午)長江平靜而輕緩地流淌,變得有如一條明亮的小溪(4)(夜里)連同它們在水面映出的紅色光暈,使長江像是眨著眼睛,沉沉欲睡
    3、略
    三、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