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熱點人物素材參考

字號:

中考作文熱點人物素材參考
    海明威和他的“硬漢形象”
    美國作家海明威是一個極具進取精神的硬漢子。他曾嘗試吃過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場亮過相,闖蕩過非洲的原始森林,兩次世界大戰(zhàn)都上了戰(zhàn)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時,19歲的他見一意大利士兵負傷,便冒著奧軍的炮火上去搶救,結(jié)果自己也被炸傷了腿,但他仍背著傷員頑強前進。突然間,炮擊停止,探照燈大亮,海明威終于回到陣地。原來是他的英勇行為感動了奧軍將領(lǐng),下令放他過去。
    作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過莎士比亞,“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湯達打在地上說胡話。決心下定,就得奮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思{獲諾貝爾文學獎,海明威不服氣,匆匆寫了一部小說要超過人家,反遭失敗。倔強的海明威爬起來再干,終于寫出了小說《老人與?!?,獲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
    他在《老人與海》這部小說中寫下了一句響當當?shù)拿裕骸叭耸遣荒鼙淮驍〉?,你可以把他消滅,但不能打敗?”
    分析:是的,人是不能被打敗的,只要我們心中有目標,有信念。即使過程艱幸,最終也能有所收獲
    話題:“成功的曲折”“永不言敗”
    屈原以死報國
    屈原一生經(jīng)歷了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于楚懷王時期。這個時期正是中國即將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前夕,“橫則秦帝,縱則楚王”。屈原出身貴族,又明于治亂,嫻于辭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位為左徒、三閭大夫。屈原為實現(xiàn)楚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對內(nèi)積極輔佐懷王變法圖強,對外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使楚國一度出現(xiàn)了一個國富兵強、威震諸侯的局面。但是在內(nèi)政外交上屈原與楚國腐朽貴族集團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來遭到群小的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他被流放江南,輾轉(zhuǎn)流離于沅、湘二水之間。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憤難捱,遂自沉汨羅江,以身殉國。
    分析: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話題:“命運”“責任”“精神衛(wèi)士”
    岳飛“精忠報國”
    岳飛應募參軍,因戰(zhàn)功累累不斷升職,宋高宗親手寫了“精忠岳飛”四個字,制成旗后賜給他。又召他到寢閣,對他說:“中興的大事,全部委托給你了?!苯鹑斯ゴ蚬爸?、亳州,劉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飛火速增援,并在賜給岳飛的親筆信中說:“設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遙度。”岳飛于是調(diào)兵遣將,分路出戰(zhàn),自己率領(lǐng)輕裝騎兵駐扎在郾城,兵鋒銳氣十足。但是,后來高宗和秦檜決定與金議和,向金稱臣納貢。就在岳飛積極準備渡過黃河收復失地的時候,高宗和秦檜卻連發(fā)12道金字牌班師詔,命令岳飛退兵。后岳飛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毒死于臨安風波亭,時年僅39歲。
    分析:“國家有難,匹夫有責”。岳飛的忠勇故事千百年來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每當外侮當前,人們總是以岳飛為榜樣,堅決抵抗。
    話題:“國難見忠心”“國家與個人”“忠君與愛國”
    辛棄疾憂國憂民
    辛棄疾曾寫《美芹十論》獻給宋孝宗。論文前三篇詳細分析了北方人民對女真統(tǒng)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尖銳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應如何充實國力,積極準備,及時完成統(tǒng)一中國的事業(yè)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規(guī)劃。但是當時宋金議和剛確定,朝廷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分析:“位卑未敢忘憂國”,為國分憂,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義不容辭的義務。
    話題:“責任”“愛國”
    嚴復的擔憂
    1912年嚴復擔任北大校長之職,此時嚴復的中西文化比較觀走向成熟,開始進入自身反省階段,趨向?qū)鹘y(tǒng)文化的復歸。他擔憂中國喪失本民族的“國種特性”,他認為會“如魚之離水而處空,如蹩跛者之挾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鴉片為發(fā)越,此謂之失其本性”,而“失其本性未能有久存者也”。出于這樣一種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憂慮,嚴復曾經(jīng)試圖將北京大學的文科與經(jīng)學合二為一,完全用來治舊學,“用以保持吾國四五千載圣圣相傳之綱紀,彝倫道德文章于不墜”。這一行為在當時稱得上用心良苦。
    分析:嚴復保護中國 傳統(tǒng)文化的良苦用心在當時能有幾人明曉?愛國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只從一種角度、用一種眼光來看問題!
    話題:“看待事物的角度”“目的與形式”
    于右任的臨終詩
    國民黨元老于右任臨終前有詩《望大陸》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xiāng);故鄉(xiāng)不可見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只有痛哭。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詩作于1964年公開發(fā)表,立刻打動了無數(shù)中國人的心。
    分析:祖國的統(tǒng)一和強盛是華夏兒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臨終詩之所以能打動無數(shù)人的心,還在于他表達了這樣的愿望,引發(fā)了人們的共鳴。
    話題:“故鄉(xiāng)情”“月是故鄉(xiāng)明”“殷殷愛國情”
    李宗仁的民族情
    1955年,李宗仁在美國公開提出反對“臺灣托管”和“*”,主張國共再度和談,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事情。1965年7月,在周恩來總理親自安排下,李宗仁沖破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的干擾,擺脫國民黨特務機關(guān)的暗殺,毅然返回祖國,他聲明:“期望追隨我全國人民之后,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并欲對一切有關(guān)愛國反帝事業(yè)有所貢獻?!彼€希望留在臺灣的國民黨人,凜于民族大義,毅然回到祖國懷抱,為完成國家最后統(tǒng)一做出貢獻。
    分析:為了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李宗仁先生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和民族大義,將永遠激勵著為統(tǒng)一大業(yè)而奮斗的人們。
    話題:“心中的豐碑”“祖國的呼喚”
    肖邦的遺愿
    1830年11月,費列德利克·肖邦(波蘭作曲家、鋼琴家)決定到外國深造,為祖國爭光。出發(fā)前,朋友們?yōu)樗e行了一個送別晚會。肖邦滿懷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們贈送的裝滿祖國泥土的銀杯,表示永遠不會忘記可愛的祖國。
    肖邦輾轉(zhuǎn)于維也納、倫敦、巴黎等地,通過他的藝術(shù)活動,增進西歐人民對當時正在受難的波蘭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輾轉(zhuǎn)流離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臨終時告訴從華沙趕來的姐姐,波蘭反動政府是不會允許把他的遺體運回華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臟帶回去。
    肖邦的心臟,按照他的遺愿被送到華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長的祖國大地中。
    分析:葉落歸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對祖國的眷念,是每一個愛國者的共同期望。
    話題:“遺愿”“愛國——永恒的話題”
    華羅庚立志回國
    數(shù)學家華羅庚早年在美國很受學術(shù)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簽訂合同,把他留在美國,給予優(yōu)厚的待遇,但當他得知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后,立即決定回國。途經(jīng)香港時,他發(fā)表了一封給留美學生的公開信,滿懷熱情地呼吁他們:“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
    分析:“富貴不能*”,物質(zhì)再豐厚也不能阻擋愛國者回歸祖國的腳步。
    話題:“祖國的利益高于一切”“人生價值”
    80美元環(huán)游世界
    有一位叫羅伯特·克里斯托夫的美國人,想用80美元來周游世界,他堅信只要有信心,有誠意,任何目的都能達到。
    年僅26歲的羅伯特完成了準備后,他就在口袋里裝好80美元,興致勃勃地開始了自己的旅行。最終他實現(xiàn)了自己的夢想。羅伯特為什么能成功?全在于他有積極的心態(tài)——堅信自己一定能夠成功。人一旦定下目標,就得堅定不移地走下去,那樣才能取得最后的勝利。
    分析:世界上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羅伯特的經(jīng)歷印證了一句俗語:“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只要下定決心,堅持到底,就沒有完不成的事情。
    話題:“成功的魔杖”“夢想與堅持”“信念”
    我竭盡全力
    一天,戴爾·泰勒牧師向教會學校的一個班宣布:誰要是能背出《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內(nèi)容,他就邀請他們?nèi)ノ餮艌D的“太空針”高塔餐廳參加免費聚餐會。那是許多孩子做夢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經(jīng)·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幾萬字,而且不押韻,要背誦有相當大的難度。
    但是有一天,一位11歲的學生竟然從頭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誦了下來,沒出一點差錯。泰勒牧師驚訝地張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誠的信徒能背誦的也很少有,更何況是一個孩子。牧師在驚嘆他有驚人記憶力的同時,不禁好奇地問:“你是如何背下這么長的文字的呢?”這個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盡全力。”
    16年后,這個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軟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爾·蓋茨。
    分析:人們在做事之前,往往總是強調(diào)困難的因素,而不愿動手,其實,這只不過是為自己的惰性找一個借口。大多數(shù)時候,不成功僅僅是因為努力得還不夠罷了。
    話題:“立志與成功”“人生的奮斗”
    項羽欲學萬人敵
    秦末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的項羽,生于楚國將官世家。小時候家里請老師教他識字,沒認幾個他就不肯再學下去。再讓他學劍術(shù),又沒學成。項羽的叔叔項梁十分生氣,罵他不長進。項羽袒露心跡說:“認字,能夠?qū)懽约旱拿?,就足夠?劍術(shù),只能對付一個敵人,不值得去學。我要學就學對付千軍萬馬的本領(lǐng)!”于是項梁就教項羽學習兵法,終于成就了項羽“西楚霸王”的大業(yè)。
    分析:成功是諸多因素綜合的結(jié)果。項羽抓住了主要因素,距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話題:“人生設計”“努力的過程與結(jié)果”
    左思立志 堅韌不拔
    西晉文學家左思少年時讀了張衡的《兩京賦》,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決心將來撰寫《三都賦》。陸機聽了不禁撫掌而笑,說像左思這樣的粗俗之人,居然想作《三都賦》這樣的鴻篇巨著,簡直是笑話;即使費力寫成,也必定毫無價值,只配用來蓋酒壇子而已。面對這樣的羞辱,左思矢志不渝。他聽說著作郎張載曾游歷岷、邛(今四川),就多次登門求教,以便熟悉當?shù)氐纳酱?、物產(chǎn)、風俗。他廣泛查訪了解,大量搜集資料,然后專心致志,奮力寫作。在他的房間里、籬笆旁、廁所里到處放著紙、筆,只要想起好的詞句他就隨手記錄下來,并反復修改。左思整整花費了十年的心血,終于完成了《三都賦》。陸機在驚異之余,佩服得五體投地,只得甘拜下風。
    分析:認準行動目標,不為外人所動,堅持就是勝利,挺住就是一切。
    話題:“磨礪與成功”“如何對待別人的嘲笑”
    普羅米修斯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是為人類造福而獻身的神。他出于對人類的同情,為使人類免遭毀滅,把天火偷來送給人類,并把科學、藝術(shù)和醫(yī)藥等知識傳授給人類,使人類從此能夠戰(zhàn)勝危難,并變得文明起來。他因此而惹怒了眾神宙斯。宙斯用鐵鐐把他銬鎖起來,釘在高加索山的懸崖上,讓神鷹每天啄食他的肝臟。普羅米修斯堅強不屈,對奉命來逼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說:“我決不會用自己的痛苦,去換取你奴隸般的命運;我寧肯被縛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順奴仆?!瘪R克思推崇普羅米修斯為了人類而獻身的精神,稱他為“哲學的日歷中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分析:對一個信念堅定的人來說,任何加諸肉體的痛苦都無法戰(zhàn)勝靈魂對自由的追求。
    話題:“對自由的追求”“對信念的堅持”“理想與犧牲”
    “這是我的權(quán)力
    老革命家陳少敏一生正直?!?”期間,在中共xx屆十xx全會上,表決永遠開除劉少奇黨籍的決議草案時,陳少敏堅決不舉手。會后,康生惡狠狠地質(zhì)問她為什么不舉手,她義正辭嚴地回答:“這是我的權(quán)利!”后來她被下放到河南羅山縣,受盡折磨。她堅定地說:“不要犯軟骨病,要堅持真理,實事求是,對群眾、對國家、對黨負責到底。” 分析:堅持了自己的信念,就是堅持了做人的尊嚴,堅持的真理,也就是維護了個人和民族的尊嚴。
    話題:“信念與尊嚴”“永不屈服”“骨氣”
    梨雖無主,我心有主
    《元史》載,宋元之際,世道紛亂。學者許衡外出,天氣炎熱,口渴難忍。路邊正好有棵梨樹,行人都去摘梨止渴。惟許衡不為所動。有人問:“你為何不摘梨呢?”
    許衡道:“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他迂腐:“世道如此紛亂,管他誰的梨?它已沒有主人了?!痹S衡說:“梨雖無主,但我心有主。”
    分析:心靈需要自我維護。純潔的心靈是智者所追求的,心靈有了污點,人生也就不再完美了。
    話題:“心靈的維護”“追求完美人生”
    孫中山的崇高信仰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40年如一日,為中國的獨立富強而耗盡了畢生的精力。他自己別無家產(chǎn),僅有書籍、衣服、一所華僑捐獻給他的小住宅。他革命一生的原動力是什么?就是“適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的崇高信仰。分析:孫中山執(zhí)著無悔于革命,在于他有崇高的信仰,即“人群之需要”。信仰如山,仰之彌高。
    話題:“成功與信仰”“成功的動力”“可貴的信仰”
    相信自己是第一
    理查·派迪是運動贏得獎金最多的賽車選手。當他第一次賽完車回來,向母親報告結(jié)果時,那情景對他后來的成功有很大的影響。
    “媽!”他沖進家門,“有35輛車參加比賽,我跑了第二?!?BR>    “你輸了!”他母親回答道。
    “但是,媽!”他*道,“您不認為我第一次就跑了個第二是很好的事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