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整理的《中庸處世智慧:權(quán)衡利弊》,希望大家喜歡!
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quán)之,熟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如是,則常不失陷矣。
——《荀子•不茍》
可欲與可惡、利與害都是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只看到一面就是“偏”,所以要“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才能“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所謂“兼陳萬物”是說要看到問題的各個方面,然后“兼權(quán)熟計”,做出正確的判斷,不為各種矛盾現(xiàn)象迷惑。荀況要求看到事物正反兩個方面,再加以比較鑒別的方法,是合乎辯證法的。
一個人如果不能全面地看問題,遇事只看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顧它可能藏著危險,就會陷于“偏傷”,沒有不失敗的。商鞅變法,促成了秦國的強大,但他手段過于殘酷,只看到變法帶來的好處,看不到其中埋藏的禍患,最終連自己的命也葬送在自己制定的法令下。
明代的于謙因?qū)θ颂量蹋鍪潞脴O端,違背中庸最后被人陷害。于謙至死都未明白中國大部分人所認同的為人為官之道。于謙的所作所為在后人看來是正義而高尚的,但在當時的人際環(huán)境中,他不僅難以被理解,反而成為招致怨恨的主要因素。
于謙的命運與明朝的兩次重大事件——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土木事變之后他成為英雄,舉國擁戴;而奪門事變則使他身敗名裂,命喪刑場。于謙一身正氣,可同僚們?yōu)楹巫罱K要倒戈相向?
土木之變使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整座京城岌岌可危。危難當頭,掌管兵部的于謙挺身而出,排除各種干擾,率領(lǐng)各方力量,頑強戰(zhàn)斗,擊退了入侵的瓦剌軍。與此同時,他還同文武大臣一起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本想要挾明朝的瓦剌部族首領(lǐng)見到這種情景,被迫放歸英宗。
于謙不是功不可沒嗎?怎么說他對人苛刻呢?接著往下看就明白了。文臣徐有貞,因在瓦剌軍隊進逼京師之時,率先提出“南遷”主張遭到于謙的嚴正駁斥,為此徐有貞經(jīng)常遭到同事們譏笑,一直得不到升遷。他多次請求于謙舉薦,希望謀取國子監(jiān)祭酒一職。于謙也曾在景帝面前提及此事,但景帝認為徐有貞在危急關(guān)頭大唱“南遷”調(diào)子,造成極壞影響,不同意提升他。未能遂愿的徐有貞非常懊惱,他怪責于謙從中作梗,影響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對于謙恨之入骨。
武將石亨掌管著京師駐軍的兵權(quán),一開始雖因與瓦剌軍戰(zhàn)遭敗而被謫,但不久在于謙的保薦下,又官復原職,并在于謙的領(lǐng)導下,扭轉(zhuǎn)敗局,立下大功,被封為世侯。如此優(yōu)厚的封賜使石亨受寵若驚,為了表達對于謙的知遇之恩,他向皇帝請求封賞于謙的兒子于冕。未曾想到的是,于謙在朝廷上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還指責他徇私。于是,石亨于謙,二人關(guān)系破裂,積怨日深。
由于處理事情不善于婉轉(zhuǎn),說話直,不給人面子,于謙得罪了本可以不得罪的人。就這樣,文臣武將、內(nèi)宮外廷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倒謙”勢力。一番密謀之后,不久付諸行動。徐有貞等是行動的策劃者,石亨、曹吉祥等則是行動的執(zhí)行者,他們趁景帝病重之際,猝然發(fā)動宮廷政變,奪門成功,把老皇帝英宗又送上了皇帝的位子。而于謙的性命卻丟在了這幫人之手。
中庸之道中,權(quán)衡利弊,做事不偏頗,審時度勢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
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惡也者;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quán)之,熟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如是,則常不失陷矣。
——《荀子•不茍》
可欲與可惡、利與害都是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只看到一面就是“偏”,所以要“兼陳萬物而中懸衡焉”,才能“眾異不得相蔽以亂其倫也”。所謂“兼陳萬物”是說要看到問題的各個方面,然后“兼權(quán)熟計”,做出正確的判斷,不為各種矛盾現(xiàn)象迷惑。荀況要求看到事物正反兩個方面,再加以比較鑒別的方法,是合乎辯證法的。
一個人如果不能全面地看問題,遇事只看對自己有利的一面而不顧它可能藏著危險,就會陷于“偏傷”,沒有不失敗的。商鞅變法,促成了秦國的強大,但他手段過于殘酷,只看到變法帶來的好處,看不到其中埋藏的禍患,最終連自己的命也葬送在自己制定的法令下。
明代的于謙因?qū)θ颂量蹋鍪潞脴O端,違背中庸最后被人陷害。于謙至死都未明白中國大部分人所認同的為人為官之道。于謙的所作所為在后人看來是正義而高尚的,但在當時的人際環(huán)境中,他不僅難以被理解,反而成為招致怨恨的主要因素。
于謙的命運與明朝的兩次重大事件——土木之變和奪門之變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土木事變之后他成為英雄,舉國擁戴;而奪門事變則使他身敗名裂,命喪刑場。于謙一身正氣,可同僚們?yōu)楹巫罱K要倒戈相向?
土木之變使明英宗淪為瓦剌軍隊的階下囚,整座京城岌岌可危。危難當頭,掌管兵部的于謙挺身而出,排除各種干擾,率領(lǐng)各方力量,頑強戰(zhàn)斗,擊退了入侵的瓦剌軍。與此同時,他還同文武大臣一起擁立朱祁鈺稱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本想要挾明朝的瓦剌部族首領(lǐng)見到這種情景,被迫放歸英宗。
于謙不是功不可沒嗎?怎么說他對人苛刻呢?接著往下看就明白了。文臣徐有貞,因在瓦剌軍隊進逼京師之時,率先提出“南遷”主張遭到于謙的嚴正駁斥,為此徐有貞經(jīng)常遭到同事們譏笑,一直得不到升遷。他多次請求于謙舉薦,希望謀取國子監(jiān)祭酒一職。于謙也曾在景帝面前提及此事,但景帝認為徐有貞在危急關(guān)頭大唱“南遷”調(diào)子,造成極壞影響,不同意提升他。未能遂愿的徐有貞非常懊惱,他怪責于謙從中作梗,影響了自己的前程,因而對于謙恨之入骨。
武將石亨掌管著京師駐軍的兵權(quán),一開始雖因與瓦剌軍戰(zhàn)遭敗而被謫,但不久在于謙的保薦下,又官復原職,并在于謙的領(lǐng)導下,扭轉(zhuǎn)敗局,立下大功,被封為世侯。如此優(yōu)厚的封賜使石亨受寵若驚,為了表達對于謙的知遇之恩,他向皇帝請求封賞于謙的兒子于冕。未曾想到的是,于謙在朝廷上義正辭嚴地拒絕了,還指責他徇私。于是,石亨于謙,二人關(guān)系破裂,積怨日深。
由于處理事情不善于婉轉(zhuǎn),說話直,不給人面子,于謙得罪了本可以不得罪的人。就這樣,文臣武將、內(nèi)宮外廷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倒謙”勢力。一番密謀之后,不久付諸行動。徐有貞等是行動的策劃者,石亨、曹吉祥等則是行動的執(zhí)行者,他們趁景帝病重之際,猝然發(fā)動宮廷政變,奪門成功,把老皇帝英宗又送上了皇帝的位子。而于謙的性命卻丟在了這幫人之手。
中庸之道中,權(quán)衡利弊,做事不偏頗,審時度勢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于人于己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