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閱讀題,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①對于哲學來說,“自知無知”乃智慧之母。兩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蘇格拉底就說到:自知自己的無知,乃是智慧的開端。中國先哲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樣強調“自知無知”作為智慧源頭的重大意義?!白灾獰o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包含著如下兩層最為重要的意蘊。第—,它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個明確的界限,或者說為哲學頒布了—個“禁令”:哲學是人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一種追問和探索,而不能僭越為以神的目光來確立世界的終極原理,關于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認識能力因而是哲學不可能提供的,它屬于“神學”而非“哲學”。自覺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這應成為哲學和哲學家基本的“自律”。第二,哲學不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審查和批判一切“全知全覺”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和市井中與“聰明人’的對話和辯難給哲學確立了典范:通過這種對話與辯難,他使一切自詡擁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在這種懷疑、審查和否定的哲學反思批判活動中,任何把“有限之知”膨脹為“無限之知”的傾向都將顯現(xiàn)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性和內在困境。
②但是,在哲學的發(fā)展中,上述本應作為智慧開端的對“無知”的自覺卻恰恰最先被遺忘了。哲學變得越來越自負和自大,它不僅不再承認“無知”是人的本性和哲學智慧之母,而且把“無知”視為人的恥辱并因此把哲學的使命定位于一勞永逸地擺脫和消滅無知。這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上。
③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表達著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第一,它要成為統(tǒng)率一切具體學科和具體知識的超級學科。第二,它還要求成為統(tǒng)率一切哲學問題和哲學領域的基礎和支點,也即是說,它不僅要成為“科學之科學”,還要求成為“哲學之哲學”,不僅要求擁有對“知識”,還要求擁有對“思想”的立法權。很清楚,“第一哲學”的抱負和理想完全背棄了“無知是智慧之母”的信念而走向了另一與之完全不同的極端,即緊緊地擁抱“全知是智慧之母”的教條。這是哲學的妄想,也是它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的根源。
④哲學對“全知”的追求猶如一個人拔起自己頭發(fā)離開地球,實際上在追求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當代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戳穿了哲學的這一幻象,把哲學從這一幻象的迷夢和獨斷中喚醒過來。在此方面,康德無疑是先驅者,他通過“理性批判”,獲得了這樣的洞見:試圖通過理論理性去獲得關于存在本身的普遍性原理,實質上是把“有限”當成了“無限”,其結果必然導致“先驗幻象”和自相矛盾。康德的“理性批判”承認了人在把握“世界總體”上的無能,這使得哲學又一次回到“無知乃智慧之母”的思想原
點??档碌闹t遜比那些自負狂傲的自戀哲人們更加明智而深刻。雖然他被“全知論”哲學家指責為“不可知論”者,但其回歸“自知自己無知”這一源始的哲學精神的觀念影響至深。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家們指出傳統(tǒng)形而上學所欲建構的“第一哲學”實際上是把語言和邏輯誤用的結果,按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傳統(tǒng)哲學試圖用理性和邏輯的方式去獲取“整個世界”的知識,根本謬誤在于跨越了不應被跨越的邊界,侵入了本應保持“沉默”的領域。唯意志主義哲學、生命哲學等,也都從不同視角揭示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的無根性與獨斷性。
(選自《新華文摘》2014年第8期,有改動)
1.下列關于“自知無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從起源看,“自知無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西方的蘇格拉底和中國先哲孔子。
B.從內涵看,“自知無知”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界限,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進行追問和探索。
C.從發(fā)展看,“自知無知”最先被遺忘,哲學開始自負自大地追求“全知”,因而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
D.從結果看,許多哲學家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第一哲學”的獨斷性,讓“自知無知”的哲學精神得以回歸。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先簡要回顧了“自知無知”的起源,然后闡釋了它的兩層意蘊,接著列舉蘇格拉底的例子說明他給哲學確立了典范。
B.②段語意發(fā)生轉折,指出對“無知”的自覺已被遺忘,哲學追求消滅無知,“第一哲學”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哲學的這種自負。
C.③段承接上文,首先闡釋了“第一哲學”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然后分析了它追求“全知”的本質,最后指出它的虛妄。
D.④段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指出當代哲學戳穿哲學追求“全知”的迷夢,然后用康德等人理論加以例證,最后總結全文。
2.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揭穿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是為了讓哲學真正以“人的眼光”而非“神的眼光”來重新理解和規(guī)定哲學的性質和功能。
B.摒棄“第一哲學”的“全知主義”幻想,這是哲學的覺醒,它意味著哲學在經歷了先知或上帝的自戀后,回到了“自知無知”的古老智慧。
C.“第一哲學”要成為“科學之科學”和“哲學之哲學”, 這是哲學的妄想,是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
D.康德是批判“第一哲學”的先驅者,他的“理性批判”理論揭示了傳統(tǒng)哲學的謬誤,而維特根斯坦認為康德是“不可知論”者。
二、(3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旁推互證,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矣,果有大故,我則死之?!边z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次年,幾豫吳勝兆之禍,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浪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特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謂釣名者也?!比A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既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學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皆不至。
(節(jié)選自全祖望《琦亭集》,有刪改)
炎武生性孤傲,不諧于世。嘗至京師,東海兩學士延之夜飲,怒曰:“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世間惟*奔、納賄二者皆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節(jié)選自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注】①顧炎武,明末清初學者,曾參加抗清斗爭。②太安人,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最與里中歸莊相善 善:友好
B.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 異:驚異
C.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 太息:嘆息
D.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 卜:選擇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于書無所不窺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B.以觀舊都畿輔之勝 焉用亡鄭以陪鄰
C.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D.此所謂釣名者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生學問廣博,關心世事。書籍無所不看,特別注重治理世事的學問;廣泛閱讀史書,有關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隨即記錄。
B.先生生性孤傲,狷介耿直。不與人茍且迎合,超出世俗;曾經有人請他在夜間飲酒,加上時間延遲,他當面怒斥,不假辭色。
C.先生心懷故國,四處奔走。幾次組織抗清,都沒能成功;遍游沿江、北都,后定居陜西華陰,辛勤耕種,貯藏物品以備有事。
D.先生氣節(jié)堅貞,人格高潔。三次拒絕了舉薦為官的機會,意志堅定,不求虛名;華陰的諸生請求他前去講學,他也推辭不去。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Ⅰ卷(閱讀題,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①對于哲學來說,“自知無知”乃智慧之母。兩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蘇格拉底就說到:自知自己的無知,乃是智慧的開端。中國先哲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樣強調“自知無知”作為智慧源頭的重大意義?!白灾獰o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包含著如下兩層最為重要的意蘊。第—,它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個明確的界限,或者說為哲學頒布了—個“禁令”:哲學是人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一種追問和探索,而不能僭越為以神的目光來確立世界的終極原理,關于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認識能力因而是哲學不可能提供的,它屬于“神學”而非“哲學”。自覺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這應成為哲學和哲學家基本的“自律”。第二,哲學不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審查和批判一切“全知全覺”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和市井中與“聰明人’的對話和辯難給哲學確立了典范:通過這種對話與辯難,他使一切自詡擁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在這種懷疑、審查和否定的哲學反思批判活動中,任何把“有限之知”膨脹為“無限之知”的傾向都將顯現(xiàn)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性和內在困境。
②但是,在哲學的發(fā)展中,上述本應作為智慧開端的對“無知”的自覺卻恰恰最先被遺忘了。哲學變得越來越自負和自大,它不僅不再承認“無知”是人的本性和哲學智慧之母,而且把“無知”視為人的恥辱并因此把哲學的使命定位于一勞永逸地擺脫和消滅無知。這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上。
③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表達著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第一,它要成為統(tǒng)率一切具體學科和具體知識的超級學科。第二,它還要求成為統(tǒng)率一切哲學問題和哲學領域的基礎和支點,也即是說,它不僅要成為“科學之科學”,還要求成為“哲學之哲學”,不僅要求擁有對“知識”,還要求擁有對“思想”的立法權。很清楚,“第一哲學”的抱負和理想完全背棄了“無知是智慧之母”的信念而走向了另一與之完全不同的極端,即緊緊地擁抱“全知是智慧之母”的教條。這是哲學的妄想,也是它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的根源。
④哲學對“全知”的追求猶如一個人拔起自己頭發(fā)離開地球,實際上在追求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當代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戳穿了哲學的這一幻象,把哲學從這一幻象的迷夢和獨斷中喚醒過來。在此方面,康德無疑是先驅者,他通過“理性批判”,獲得了這樣的洞見:試圖通過理論理性去獲得關于存在本身的普遍性原理,實質上是把“有限”當成了“無限”,其結果必然導致“先驗幻象”和自相矛盾??档碌摹袄硇耘小背姓J了人在把握“世界總體”上的無能,這使得哲學又一次回到“無知乃智慧之母”的思想原
點。康德的謙遜比那些自負狂傲的自戀哲人們更加明智而深刻。雖然他被“全知論”哲學家指責為“不可知論”者,但其回歸“自知自己無知”這一源始的哲學精神的觀念影響至深。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家們指出傳統(tǒng)形而上學所欲建構的“第一哲學”實際上是把語言和邏輯誤用的結果,按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傳統(tǒng)哲學試圖用理性和邏輯的方式去獲取“整個世界”的知識,根本謬誤在于跨越了不應被跨越的邊界,侵入了本應保持“沉默”的領域。唯意志主義哲學、生命哲學等,也都從不同視角揭示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的無根性與獨斷性。
(選自《新華文摘》2014年第8期,有改動)
1.下列關于“自知無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從起源看,“自知無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西方的蘇格拉底和中國先哲孔子。
B.從內涵看,“自知無知”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界限,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進行追問和探索。
C.從發(fā)展看,“自知無知”最先被遺忘,哲學開始自負自大地追求“全知”,因而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
D.從結果看,許多哲學家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第一哲學”的獨斷性,讓“自知無知”的哲學精神得以回歸。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先簡要回顧了“自知無知”的起源,然后闡釋了它的兩層意蘊,接著列舉蘇格拉底的例子說明他給哲學確立了典范。
B.②段語意發(fā)生轉折,指出對“無知”的自覺已被遺忘,哲學追求消滅無知,“第一哲學”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哲學的這種自負。
C.③段承接上文,首先闡釋了“第一哲學”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然后分析了它追求“全知”的本質,最后指出它的虛妄。
D.④段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指出當代哲學戳穿哲學追求“全知”的迷夢,然后用康德等人理論加以例證,最后總結全文。
2.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揭穿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是為了讓哲學真正以“人的眼光”而非“神的眼光”來重新理解和規(guī)定哲學的性質和功能。
B.摒棄“第一哲學”的“全知主義”幻想,這是哲學的覺醒,它意味著哲學在經歷了先知或上帝的自戀后,回到了“自知無知”的古老智慧。
C.“第一哲學”要成為“科學之科學”和“哲學之哲學”, 這是哲學的妄想,是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
D.康德是批判“第一哲學”的先驅者,他的“理性批判”理論揭示了傳統(tǒng)哲學的謬誤,而維特根斯坦認為康德是“不可知論”者。
二、(3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旁推互證,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矣,果有大故,我則死之?!边z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次年,幾豫吳勝兆之禍,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浪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特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蛟唬骸跋壬烈嗦犎艘凰],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謂釣名者也。”華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既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學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皆不至。
(節(jié)選自全祖望《琦亭集》,有刪改)
炎武生性孤傲,不諧于世。嘗至京師,東海兩學士延之夜飲,怒曰:“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世間惟*奔、納賄二者皆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節(jié)選自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注】①顧炎武,明末清初學者,曾參加抗清斗爭。②太安人,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最與里中歸莊相善 善:友好
B.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 異:驚異
C.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 太息:嘆息
D.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 卜:選擇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于書無所不窺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B.以觀舊都畿輔之勝 焉用亡鄭以陪鄰
C.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D.此所謂釣名者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生學問廣博,關心世事。書籍無所不看,特別注重治理世事的學問;廣泛閱讀史書,有關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隨即記錄。
B.先生生性孤傲,狷介耿直。不與人茍且迎合,超出世俗;曾經有人請他在夜間飲酒,加上時間延遲,他當面怒斥,不假辭色。
C.先生心懷故國,四處奔走。幾次組織抗清,都沒能成功;遍游沿江、北都,后定居陜西華陰,辛勤耕種,貯藏物品以備有事。
D.先生氣節(jié)堅貞,人格高潔。三次拒絕了舉薦為官的機會,意志堅定,不求虛名;華陰的諸生請求他前去講學,他也推辭不去。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這首清詞,完成8-9題。(8分)
南鄉(xiāng)子·搗衣
顧貞觀
嘹唳夜鴻驚,葉滿階除欲二更。一派西風吹不斷,秋聲,中有深閨萬里情。
片石冷于冰,兩袖霜華旋欲凝。今夜戍樓歸夢里,分明,纖手頻呵帶月迎。
8.請簡要概括“秋聲”的內容。(4分)
9.有人賞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說:“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請簡要分析。(4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乙:①心非木石豈無感, 。 (鮑照《擬行路難》)
②開瓊筵以坐花, 。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③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離騷》)
④ ,佳木秀而繁陰。 (歐陽修《醉翁亭記》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韓愈《師說》)
⑥ ,水隨天去秋無際。(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三、(2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24分)
尋找疏勒河
廬野
①我從千里外的繁華地,仆仆風塵地來到河西走廊。人道是,牧馬秋風塞北,是最迷人的時節(jié),尾隨大雪而來的我,顯然錯過了良辰。我呢,自有我的趣味所在,倒覺得冬日里的西域,聽風賞雪是詩也是畫呢。
②當我站在白雪皚皚的大地上,足下堅冰如鐵,聽飛石格打有聲,看風行處千里無障,心頭不免惘然:廣袤雄闊的雪原上,哪里有我夢中的羌笛胡笳,哪里有我思之苦渴的疏勒河啊!
③我躑躅在空蕩蕩的荒灘上,四處尋覓它棲身的地方,用溫熱的腳板,叩動它的心室,觸摸它的肌膚,走入它沉沉的夢境。眼前沙草枯折,飛鳥息絕,了無半分探察的憑藉。哦,疏勒河,男兒心頭一條雄性的河流,你的聲名就像盛世的漢唐一般輝煌,你的形跡令人想起情素的草書、公孫娘的舞劍,還有帝王錦袍上躍躍欲動的大龍!可是你可何像羞澀的小丫怯怯地躲藏起來,為何在曠野回蕩著的呼喚中不吭不響?
④遙遠的西天,橫臥著冷面的冰山,那里不染纖塵,萬籟消音,與眼前喧鬧的世界有大不同。旋轉的陽光下,透明的山體如絹如素,高潔的氣質令觀者自慚形*。久久地凝視,竟覺得這座晶瑩剔透的龐然之物,莫不是已被凝固了的大河!它高懸于蒼穹之下,呈引弓待發(fā)之勢,隨時轟然傾瀉、涌流,將千里荒灘滋潤一番。
⑤朔風里,雪霧一團團地彌漫開來,寒煙遮住蒼涼的遠山。視線里,三五黑點倏然往復,歡躍之至,羊乎?狼乎?好一群喜寒嗜雪的精靈!它們是疏勒河的寵兒,它們的靈性來自疏勒河的哺育,其美如是,其丑亦如是。天地間,佛與獸輪番演替,此長彼消,相生相克,自成一種氣象。有了這般尤物,想見厚厚積雪重覆下的河流,必定不竭不亡,隨天地而生,伴日月而行,有著十二分的雄渾、十二分的姿色。
⑥我漫無方向地在雪原上游走,默默地呼喚著河的芳名,心地虔敬地和它交談:疏勒河呵,你不必為自身的弱小而難過,你是千年絲綢古道上聲名赫赫的大河啊!戍關將士在你的懷抱里濯洗征衣,邊塞詩人在你的光影里飲酒頌月,拓荒大軍在你的吟唱中屯墾耕壇。歲歲年年,星沉日起,你隨著季節(jié)而榮枯,因時代而盛衰,以堅韌的內力支撐著生命的遠途跋涉!難道你今天疲憊了,衰老了,在這冬日的大雪中昏昏睡去了?
⑦黃昏中,我在雪地里見到一座孤伶伶的石碑。碑上,講述了一個走失了的英雄的故事。這個年輕的女人,我很陌生,那段故事也談不上傳奇。石碑坐西向東,東方有她家鄉(xiāng)的望日蓮與青紗賬吧……。我不知道,她在悄然離別這個世界時是否無憂無恨,倘若有憂,是來不及圓成一生中最溫馨的夢吧;倘若有恨,是來不及向愛戀的人一吐情腸吧,如同這隱去形跡、蓄豐涵美的湯湯流水。天地空曠,小小石碑愈顯得清冷,它的身后,是遠處地質勘探隊的一片溫暖的燈火,獨處荒原,舍鬧取靜,這是它的不凡之處啊,我想到了質樸的疏勒河,想到了它不喜賣弄的品性,開化即流,封凍則止,也是這般情形。雖然我無緣一睹它的芳容,但它的魂靈分明已在我的心頭永駐。不知怎的,我心里忽然有所感動,為這個走失了的女人,為這條走失了的河流。
⑧入夜,我夢中的疏勒河,在一串早春的鳥啼下萌動蘇醒了,它呼喊著,掙脫堅冰的束縛,勁猛地奪路而走,把愛的乳汗灑向貧瘠的荒野。燦燦夕陽下,滿河波光,梵音響動……
⑨繼而,我幡然警醒,耳邊一陣蒼涼的歌聲正穿透在夜空,像宿鳥一樣徘徊。遠處的帳篷里,牧人們在寒冷的冬夜,煨在糞火旁飲酒,深情地唱著一匹走失的馬。所有的男人都喝了好多好多的烈酒,所有陪伴著的女人都顯得格外柔情。
⑩月光下,大地安寧如斯,積雪下那條古老的河流圣嬰一樣地睡熟了。
11.根據(jù)①②兩段內容,簡要概括“自有我的趣味所在”中“趣味”的內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請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 它們是疏勒河的寵兒,它們的靈性來自疏勒河的哺育,其美如是,其丑亦如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怎的,我心里忽然有所感動,為這個走失了的女人,為這條走失了的河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請簡析第②自然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根據(jù)全文內容,對下面的問題加以探究。(8分)
①現(xiàn)實和想象的交織是文章的顯著特點,請分別從兩個方面概括文中“現(xiàn)實”和“想象”的內容。(4分)
現(xiàn)實:(1) (2)
想象:(1) (2)
②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達題 84分)
15.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稽留/稽首 轉載/載體 滌綸/羽扇綸巾
B.松柏/柏油 角色/角斗 仆人/風塵仆仆
C.勁頭/剛勁 琴弦/船舷 弄堂/弄假成真
D.佝僂/傴僂 關卡/卡殼 孤獨/呱呱而泣
16.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3分)
A.訣竅 暴燥 煞風景 煢煢孑立 溫良恭儉讓
B.廝打 安詳 金鋼鉆 拾人牙慧 樹倒猢猻散
C.脈搏 通牒 無明火 金榜提名 一言以敝之
D.剽悍 峰會 策源地 革故鼎新 口惠實不至
1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這些限量版精品既濃縮了品牌歡迎的經典元素,又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對于收藏家來說是他們朝思暮想的藏品。
B.迅速崛起的快遞行業(yè),經過幾年的激烈競爭,大浪淘沙,大部分企業(yè)都已經轉行或倒閉了,市場上只剩下他們幾家平分秋色。
C.在2014年南非世界杯上,西班牙隊被智利隊打敗,曾經的黃金一代跌落神壇,這一結局讓許多球迷痛心疾首,淚流滿面。
D.一只蟑螂從地毯下爬出來,小姑娘嚇得嗷嗷尖叫,但問題還是要解決,最后,她用一個紙杯扣住它,移動到簸箕上,然后倒進馬桶,沖水,一氣呵成。
18.下面五個句子,三個句子有語病,一個句子標點符號使用有錯誤,請寫出相應句子的序號,并對錯誤加以修改。(4分)
①5月25日,《解放軍報》官方微博圖文并茂地報道了包括第三代戰(zhàn)機在內的我軍多種機型,成功在高速公路起降的消息,這條博文引發(fā)網友熱議。
②在充滿現(xiàn)代生活氣息的今天,端午、中秋、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依然活躍在全球華人中間,它們已是華人世界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具有促進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③每天,全球有5.5億用戶操著75種不同的語言,在Facebook上評價、瀏覽和分享,人們通過這一平臺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歡樂。
④數(shù)字化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致使很多人提筆忘字,長此以往,將影響到漢字文化能否很好地傳承。
⑤《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要求,必須從整體上考慮對北京舊城的保護,具體體現(xiàn)在歷史河湖水系、傳統(tǒng)中軸線、皇城……等十個層面。
序號修改
19.在下面一段文字甲、乙、丙三個空格處補寫出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6分)
前人有詩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此語當然有理,不過,在過去的時代里,不僅是國家不幸, 甲 ,才能寫出血淚交迸與蒼生息息相通的詩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廟堂之上,李白淪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則華屋高樓,行則輕車肥馬, 乙 ,如同夜空最燦爛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敗了,生活也坎坷困頓,但為他的政敵所始料不及的是,他們把他拋向了生活的底層,陷阱與荊棘造就的,卻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學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詩人。在“永貞革新”中,柳宗元是敗軍之將;但在精神領域,丙 ,特別是中國的詩歌史與散文史,他都擁有黃金鑄就的一章。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圍繞“月”這個話題,仿照畫線句子,在橫線處續(xù)寫兩句話。(5分)
月亮總是以其獨有的高遠超塵、皓潔寧靜讓人們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寄寓美好的情感。離別的行人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的期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0分)
2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當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義時,正是它的簡單令我震驚。
——加繆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 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語文參考答案
1、B(“對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進行追問和探索”錯)
2、D(“總分總的結構”錯)
3、D(認為康德是“不可知論”者不是維特根斯坦)
4、B(“異”是意動用法)
5、C(定語后置的標志/……的人。A:介詞,對。B:連詞,來。D:表判斷。)
6、B(“加上時間延遲”錯)
7、(1)先生正響應昆山縣令楊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員吳其沆以及歸莊一起起兵抗清。
(2)先生為何不讓人推薦自己,推薦了卻不出去就任,那樣名聲會更大。
(3)當他們還沒有做官時,先生救濟他們。
8、秋聲包括:鴻雁的哀鳴聲、落葉的飄墮聲、夜半的更鼓聲、刺骨的風聲、連綿的思婦搗衣聲。
9、最后三句運用了對面落筆的手法,思婦想象丈夫在戍樓思念自己。在思婦的想象中,她的丈夫思念妻子到了極點,做起了思鄉(xiāng)夢,在夢中妻子出來迎接他,一邊走,一邊給冰冷的纖手呵氣。
10、略。
11、①在冬日的西域聽風賞雪。 ②尋找夢中的羌笛胡笳,尋找思之若渴的疏勒河。
12、(1)疏勒河胸懷博大,用寬廣無私的愛心養(yǎng)育西域的所有生靈。
(2)因為這個走失的女人和疏勒河一樣含蓄質樸,不喜張揚,有著頑強堅守的內力,這些品格打動了我。
13、從內容上,具體描繪西域的冬日風光,渲染氛圍;從結構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我尋找疏勒河的過程。從寫法上,抒寫我的惘然之情,構成文意上的轉折,點題,為下文做鋪墊。
14、現(xiàn)實:(1)白雪、朔風、冰山等展現(xiàn)的西域的自然風光;(2)石碑、燈火、牧人等代表的西域的人文風景。
想象:(1)疏勒河蘇醒時的景象;(2)疏勒河的悠久歷史和故事。
作用:虛實相映,突出西域特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創(chuàng)設闊大的意境;增添疏勒河厚重的歷史感;豐富文章內涵,增添文章意蘊。
15、A
16、D
17、D(A:應該用夢寐以求;B:雙方平分,和“幾家”矛盾;C:形容痛恨到了極點,不合語境。)
18、
序號修改
①把“機型”改為“戰(zhàn)機”
③應該為“分享、瀏覽和評價”
④刪去“能否”
⑤刪去省略號
19、甲:而且詩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
乙:那中國詩歌史定將黯然失色
丙:他卻是可以高視闊步的王者
20、略
21、參照2014年安徽語文高考作文閱卷標準。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①對于哲學來說,“自知無知”乃智慧之母。兩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蘇格拉底就說到:自知自己的無知,乃是智慧的開端。中國先哲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樣強調“自知無知”作為智慧源頭的重大意義?!白灾獰o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包含著如下兩層最為重要的意蘊。第—,它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個明確的界限,或者說為哲學頒布了—個“禁令”:哲學是人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一種追問和探索,而不能僭越為以神的目光來確立世界的終極原理,關于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認識能力因而是哲學不可能提供的,它屬于“神學”而非“哲學”。自覺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這應成為哲學和哲學家基本的“自律”。第二,哲學不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審查和批判一切“全知全覺”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和市井中與“聰明人’的對話和辯難給哲學確立了典范:通過這種對話與辯難,他使一切自詡擁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在這種懷疑、審查和否定的哲學反思批判活動中,任何把“有限之知”膨脹為“無限之知”的傾向都將顯現(xiàn)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性和內在困境。
②但是,在哲學的發(fā)展中,上述本應作為智慧開端的對“無知”的自覺卻恰恰最先被遺忘了。哲學變得越來越自負和自大,它不僅不再承認“無知”是人的本性和哲學智慧之母,而且把“無知”視為人的恥辱并因此把哲學的使命定位于一勞永逸地擺脫和消滅無知。這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上。
③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表達著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第一,它要成為統(tǒng)率一切具體學科和具體知識的超級學科。第二,它還要求成為統(tǒng)率一切哲學問題和哲學領域的基礎和支點,也即是說,它不僅要成為“科學之科學”,還要求成為“哲學之哲學”,不僅要求擁有對“知識”,還要求擁有對“思想”的立法權。很清楚,“第一哲學”的抱負和理想完全背棄了“無知是智慧之母”的信念而走向了另一與之完全不同的極端,即緊緊地擁抱“全知是智慧之母”的教條。這是哲學的妄想,也是它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的根源。
④哲學對“全知”的追求猶如一個人拔起自己頭發(fā)離開地球,實際上在追求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當代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戳穿了哲學的這一幻象,把哲學從這一幻象的迷夢和獨斷中喚醒過來。在此方面,康德無疑是先驅者,他通過“理性批判”,獲得了這樣的洞見:試圖通過理論理性去獲得關于存在本身的普遍性原理,實質上是把“有限”當成了“無限”,其結果必然導致“先驗幻象”和自相矛盾。康德的“理性批判”承認了人在把握“世界總體”上的無能,這使得哲學又一次回到“無知乃智慧之母”的思想原
點??档碌闹t遜比那些自負狂傲的自戀哲人們更加明智而深刻。雖然他被“全知論”哲學家指責為“不可知論”者,但其回歸“自知自己無知”這一源始的哲學精神的觀念影響至深。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家們指出傳統(tǒng)形而上學所欲建構的“第一哲學”實際上是把語言和邏輯誤用的結果,按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傳統(tǒng)哲學試圖用理性和邏輯的方式去獲取“整個世界”的知識,根本謬誤在于跨越了不應被跨越的邊界,侵入了本應保持“沉默”的領域。唯意志主義哲學、生命哲學等,也都從不同視角揭示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的無根性與獨斷性。
(選自《新華文摘》2014年第8期,有改動)
1.下列關于“自知無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從起源看,“自知無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西方的蘇格拉底和中國先哲孔子。
B.從內涵看,“自知無知”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界限,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進行追問和探索。
C.從發(fā)展看,“自知無知”最先被遺忘,哲學開始自負自大地追求“全知”,因而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
D.從結果看,許多哲學家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第一哲學”的獨斷性,讓“自知無知”的哲學精神得以回歸。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先簡要回顧了“自知無知”的起源,然后闡釋了它的兩層意蘊,接著列舉蘇格拉底的例子說明他給哲學確立了典范。
B.②段語意發(fā)生轉折,指出對“無知”的自覺已被遺忘,哲學追求消滅無知,“第一哲學”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哲學的這種自負。
C.③段承接上文,首先闡釋了“第一哲學”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然后分析了它追求“全知”的本質,最后指出它的虛妄。
D.④段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指出當代哲學戳穿哲學追求“全知”的迷夢,然后用康德等人理論加以例證,最后總結全文。
2.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揭穿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是為了讓哲學真正以“人的眼光”而非“神的眼光”來重新理解和規(guī)定哲學的性質和功能。
B.摒棄“第一哲學”的“全知主義”幻想,這是哲學的覺醒,它意味著哲學在經歷了先知或上帝的自戀后,回到了“自知無知”的古老智慧。
C.“第一哲學”要成為“科學之科學”和“哲學之哲學”, 這是哲學的妄想,是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
D.康德是批判“第一哲學”的先驅者,他的“理性批判”理論揭示了傳統(tǒng)哲學的謬誤,而維特根斯坦認為康德是“不可知論”者。
二、(3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旁推互證,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矣,果有大故,我則死之?!边z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次年,幾豫吳勝兆之禍,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浪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特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謂釣名者也?!比A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既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學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皆不至。
(節(jié)選自全祖望《琦亭集》,有刪改)
炎武生性孤傲,不諧于世。嘗至京師,東海兩學士延之夜飲,怒曰:“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世間惟*奔、納賄二者皆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節(jié)選自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注】①顧炎武,明末清初學者,曾參加抗清斗爭。②太安人,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最與里中歸莊相善 善:友好
B.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 異:驚異
C.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 太息:嘆息
D.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 卜:選擇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于書無所不窺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B.以觀舊都畿輔之勝 焉用亡鄭以陪鄰
C.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D.此所謂釣名者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生學問廣博,關心世事。書籍無所不看,特別注重治理世事的學問;廣泛閱讀史書,有關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隨即記錄。
B.先生生性孤傲,狷介耿直。不與人茍且迎合,超出世俗;曾經有人請他在夜間飲酒,加上時間延遲,他當面怒斥,不假辭色。
C.先生心懷故國,四處奔走。幾次組織抗清,都沒能成功;遍游沿江、北都,后定居陜西華陰,辛勤耕種,貯藏物品以備有事。
D.先生氣節(jié)堅貞,人格高潔。三次拒絕了舉薦為官的機會,意志堅定,不求虛名;華陰的諸生請求他前去講學,他也推辭不去。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Ⅰ卷(閱讀題,共66分)
一、(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①對于哲學來說,“自知無知”乃智慧之母。兩千多年前,西方哲人蘇格拉底就說到:自知自己的無知,乃是智慧的開端。中國先哲孔子也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同樣強調“自知無知”作為智慧源頭的重大意義?!白灾獰o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包含著如下兩層最為重要的意蘊。第—,它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個明確的界限,或者說為哲學頒布了—個“禁令”:哲學是人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一種追問和探索,而不能僭越為以神的目光來確立世界的終極原理,關于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的答案,超出了人的認識能力因而是哲學不可能提供的,它屬于“神學”而非“哲學”。自覺避免扮演先知或上帝的角色,這應成為哲學和哲學家基本的“自律”。第二,哲學不僅禁止自我僭越,而且把審查和批判一切“全知全覺”的先知或神的僭越作為自己的重要工作方式和使命。蘇格拉底在雅典街頭和市井中與“聰明人’的對話和辯難給哲學確立了典范:通過這種對話與辯難,他使一切自詡擁有真理的人陷入了自相矛盾,迫使其承認自己的無知,在這種懷疑、審查和否定的哲學反思批判活動中,任何把“有限之知”膨脹為“無限之知”的傾向都將顯現(xiàn)其有限性,暴露其可疑性和內在困境。
②但是,在哲學的發(fā)展中,上述本應作為智慧開端的對“無知”的自覺卻恰恰最先被遺忘了。哲學變得越來越自負和自大,它不僅不再承認“無知”是人的本性和哲學智慧之母,而且把“無知”視為人的恥辱并因此把哲學的使命定位于一勞永逸地擺脫和消滅無知。這最集中地體現(xiàn)在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上。
③哲學對于“第一哲學”的追求,表達著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第一,它要成為統(tǒng)率一切具體學科和具體知識的超級學科。第二,它還要求成為統(tǒng)率一切哲學問題和哲學領域的基礎和支點,也即是說,它不僅要成為“科學之科學”,還要求成為“哲學之哲學”,不僅要求擁有對“知識”,還要求擁有對“思想”的立法權。很清楚,“第一哲學”的抱負和理想完全背棄了“無知是智慧之母”的信念而走向了另一與之完全不同的極端,即緊緊地擁抱“全知是智慧之母”的教條。這是哲學的妄想,也是它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的根源。
④哲學對“全知”的追求猶如一個人拔起自己頭發(fā)離開地球,實際上在追求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當代哲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就是戳穿了哲學的這一幻象,把哲學從這一幻象的迷夢和獨斷中喚醒過來。在此方面,康德無疑是先驅者,他通過“理性批判”,獲得了這樣的洞見:試圖通過理論理性去獲得關于存在本身的普遍性原理,實質上是把“有限”當成了“無限”,其結果必然導致“先驗幻象”和自相矛盾??档碌摹袄硇耘小背姓J了人在把握“世界總體”上的無能,這使得哲學又一次回到“無知乃智慧之母”的思想原
點。康德的謙遜比那些自負狂傲的自戀哲人們更加明智而深刻。雖然他被“全知論”哲學家指責為“不可知論”者,但其回歸“自知自己無知”這一源始的哲學精神的觀念影響至深。20世紀以來,分析哲學家們指出傳統(tǒng)形而上學所欲建構的“第一哲學”實際上是把語言和邏輯誤用的結果,按維特根斯坦的說法,傳統(tǒng)哲學試圖用理性和邏輯的方式去獲取“整個世界”的知識,根本謬誤在于跨越了不應被跨越的邊界,侵入了本應保持“沉默”的領域。唯意志主義哲學、生命哲學等,也都從不同視角揭示了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的無根性與獨斷性。
(選自《新華文摘》2014年第8期,有改動)
1.下列關于“自知無知”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從起源看,“自知無知”作為哲學智慧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西方的蘇格拉底和中國先哲孔子。
B.從內涵看,“自知無知”給哲學的功能劃定了界限,以人的眼光對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進行追問和探索。
C.從發(fā)展看,“自知無知”最先被遺忘,哲學開始自負自大地追求“全知”,因而陷入不可擺脫的深刻困境。
D.從結果看,許多哲學家從不同角度批判了“第一哲學”的獨斷性,讓“自知無知”的哲學精神得以回歸。
2.下列對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①段先簡要回顧了“自知無知”的起源,然后闡釋了它的兩層意蘊,接著列舉蘇格拉底的例子說明他給哲學確立了典范。
B.②段語意發(fā)生轉折,指出對“無知”的自覺已被遺忘,哲學追求消滅無知,“第一哲學”最集中地體現(xiàn)了哲學的這種自負。
C.③段承接上文,首先闡釋了“第一哲學”兩層不斷遞進的野心,然后分析了它追求“全知”的本質,最后指出它的虛妄。
D.④段采用總分總的結構,先指出當代哲學戳穿哲學追求“全知”的迷夢,然后用康德等人理論加以例證,最后總結全文。
2.下列對原文觀點的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揭穿傳統(tǒng)形而上學的全知主義,是為了讓哲學真正以“人的眼光”而非“神的眼光”來重新理解和規(guī)定哲學的性質和功能。
B.摒棄“第一哲學”的“全知主義”幻想,這是哲學的覺醒,它意味著哲學在經歷了先知或上帝的自戀后,回到了“自知無知”的古老智慧。
C.“第一哲學”要成為“科學之科學”和“哲學之哲學”, 這是哲學的妄想,是一個根本不可能企及和無法實現(xiàn)的目標。
D.康德是批判“第一哲學”的先驅者,他的“理性批判”理論揭示了傳統(tǒng)哲學的謬誤,而維特根斯坦認為康德是“不可知論”者。
二、(33分)
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4—7題(19分)
亭林先生神道表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最與里中歸莊相善,共游復社。于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一史》、《十三朝實錄》、《天下圖經》,有關于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旁推互證,務質之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矣,果有大故,我則死之?!边z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以從夏文忠公于吳。次年,幾豫吳勝兆之禍,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浪③,日無寧晷。遍游沿江一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游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卜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于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愿以一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毙⒏袘侄?。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特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蛟唬骸跋壬烈嗦犎艘凰],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謂釣名者也。”華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既負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書乾學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皆不至。
(節(jié)選自全祖望《琦亭集》,有刪改)
炎武生性孤傲,不諧于世。嘗至京師,東海兩學士延之夜飲,怒曰:“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世間惟*奔、納賄二者皆夜行之,豈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節(jié)選自江藩《國朝漢學師承記》)
【注】①顧炎武,明末清初學者,曾參加抗清斗爭。②太安人,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躪。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最與里中歸莊相善 善:友好
B.其雙瞳子中白而邊黑,見者異之 異:驚異
C.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 太息:嘆息
D.古人飲酒卜晝不卜夜 卜:選擇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于書無所不窺 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
B.以觀舊都畿輔之勝 焉用亡鄭以陪鄰
C.先生豫令諸門人之在京者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D.此所謂釣名者也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先生學問廣博,關心世事。書籍無所不看,特別注重治理世事的學問;廣泛閱讀史書,有關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隨即記錄。
B.先生生性孤傲,狷介耿直。不與人茍且迎合,超出世俗;曾經有人請他在夜間飲酒,加上時間延遲,他當面怒斥,不假辭色。
C.先生心懷故國,四處奔走。幾次組織抗清,都沒能成功;遍游沿江、北都,后定居陜西華陰,辛勤耕種,貯藏物品以備有事。
D.先生氣節(jié)堅貞,人格高潔。三次拒絕了舉薦為官的機會,意志堅定,不求虛名;華陰的諸生請求他前去講學,他也推辭不去。
7.把原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共起兵。(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生盍亦聽人一薦,薦而不出,其名愈高矣。(4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3分)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閱讀下面這首清詞,完成8-9題。(8分)
南鄉(xiāng)子·搗衣
顧貞觀
嘹唳夜鴻驚,葉滿階除欲二更。一派西風吹不斷,秋聲,中有深閨萬里情。
片石冷于冰,兩袖霜華旋欲凝。今夜戍樓歸夢里,分明,纖手頻呵帶月迎。
8.請簡要概括“秋聲”的內容。(4分)
9.有人賞析最后三句的技巧,說:“心已馳神到彼,詩從對面飛來”。請簡要分析。(4分)
10.補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兩題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兩題都答,則按甲題計分。)(6分)
甲: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 (孟浩然《夜歸鹿門歌》)
乙:①心非木石豈無感, 。 (鮑照《擬行路難》)
②開瓊筵以坐花, 。 (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
③ ,固前圣之所厚。 (屈原《離騷》)
④ ,佳木秀而繁陰。 (歐陽修《醉翁亭記》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 。 (韓愈《師說》)
⑥ ,水隨天去秋無際。(辛棄疾《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
三、(24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題。(24分)
尋找疏勒河
廬野
①我從千里外的繁華地,仆仆風塵地來到河西走廊。人道是,牧馬秋風塞北,是最迷人的時節(jié),尾隨大雪而來的我,顯然錯過了良辰。我呢,自有我的趣味所在,倒覺得冬日里的西域,聽風賞雪是詩也是畫呢。
②當我站在白雪皚皚的大地上,足下堅冰如鐵,聽飛石格打有聲,看風行處千里無障,心頭不免惘然:廣袤雄闊的雪原上,哪里有我夢中的羌笛胡笳,哪里有我思之苦渴的疏勒河啊!
③我躑躅在空蕩蕩的荒灘上,四處尋覓它棲身的地方,用溫熱的腳板,叩動它的心室,觸摸它的肌膚,走入它沉沉的夢境。眼前沙草枯折,飛鳥息絕,了無半分探察的憑藉。哦,疏勒河,男兒心頭一條雄性的河流,你的聲名就像盛世的漢唐一般輝煌,你的形跡令人想起情素的草書、公孫娘的舞劍,還有帝王錦袍上躍躍欲動的大龍!可是你可何像羞澀的小丫怯怯地躲藏起來,為何在曠野回蕩著的呼喚中不吭不響?
④遙遠的西天,橫臥著冷面的冰山,那里不染纖塵,萬籟消音,與眼前喧鬧的世界有大不同。旋轉的陽光下,透明的山體如絹如素,高潔的氣質令觀者自慚形*。久久地凝視,竟覺得這座晶瑩剔透的龐然之物,莫不是已被凝固了的大河!它高懸于蒼穹之下,呈引弓待發(fā)之勢,隨時轟然傾瀉、涌流,將千里荒灘滋潤一番。
⑤朔風里,雪霧一團團地彌漫開來,寒煙遮住蒼涼的遠山。視線里,三五黑點倏然往復,歡躍之至,羊乎?狼乎?好一群喜寒嗜雪的精靈!它們是疏勒河的寵兒,它們的靈性來自疏勒河的哺育,其美如是,其丑亦如是。天地間,佛與獸輪番演替,此長彼消,相生相克,自成一種氣象。有了這般尤物,想見厚厚積雪重覆下的河流,必定不竭不亡,隨天地而生,伴日月而行,有著十二分的雄渾、十二分的姿色。
⑥我漫無方向地在雪原上游走,默默地呼喚著河的芳名,心地虔敬地和它交談:疏勒河呵,你不必為自身的弱小而難過,你是千年絲綢古道上聲名赫赫的大河啊!戍關將士在你的懷抱里濯洗征衣,邊塞詩人在你的光影里飲酒頌月,拓荒大軍在你的吟唱中屯墾耕壇。歲歲年年,星沉日起,你隨著季節(jié)而榮枯,因時代而盛衰,以堅韌的內力支撐著生命的遠途跋涉!難道你今天疲憊了,衰老了,在這冬日的大雪中昏昏睡去了?
⑦黃昏中,我在雪地里見到一座孤伶伶的石碑。碑上,講述了一個走失了的英雄的故事。這個年輕的女人,我很陌生,那段故事也談不上傳奇。石碑坐西向東,東方有她家鄉(xiāng)的望日蓮與青紗賬吧……。我不知道,她在悄然離別這個世界時是否無憂無恨,倘若有憂,是來不及圓成一生中最溫馨的夢吧;倘若有恨,是來不及向愛戀的人一吐情腸吧,如同這隱去形跡、蓄豐涵美的湯湯流水。天地空曠,小小石碑愈顯得清冷,它的身后,是遠處地質勘探隊的一片溫暖的燈火,獨處荒原,舍鬧取靜,這是它的不凡之處啊,我想到了質樸的疏勒河,想到了它不喜賣弄的品性,開化即流,封凍則止,也是這般情形。雖然我無緣一睹它的芳容,但它的魂靈分明已在我的心頭永駐。不知怎的,我心里忽然有所感動,為這個走失了的女人,為這條走失了的河流。
⑧入夜,我夢中的疏勒河,在一串早春的鳥啼下萌動蘇醒了,它呼喊著,掙脫堅冰的束縛,勁猛地奪路而走,把愛的乳汗灑向貧瘠的荒野。燦燦夕陽下,滿河波光,梵音響動……
⑨繼而,我幡然警醒,耳邊一陣蒼涼的歌聲正穿透在夜空,像宿鳥一樣徘徊。遠處的帳篷里,牧人們在寒冷的冬夜,煨在糞火旁飲酒,深情地唱著一匹走失的馬。所有的男人都喝了好多好多的烈酒,所有陪伴著的女人都顯得格外柔情。
⑩月光下,大地安寧如斯,積雪下那條古老的河流圣嬰一樣地睡熟了。
11.根據(jù)①②兩段內容,簡要概括“自有我的趣味所在”中“趣味”的內容。(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請解釋下列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 它們是疏勒河的寵兒,它們的靈性來自疏勒河的哺育,其美如是,其丑亦如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知怎的,我心里忽然有所感動,為這個走失了的女人,為這條走失了的河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請簡析第②自然段的作用。(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請根據(jù)全文內容,對下面的問題加以探究。(8分)
①現(xiàn)實和想象的交織是文章的顯著特點,請分別從兩個方面概括文中“現(xiàn)實”和“想象”的內容。(4分)
現(xiàn)實:(1) (2)
想象:(1) (2)
②這樣寫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II卷(表達題 84分)
15.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全都不相同的一組是(3分)
A.稽留/稽首 轉載/載體 滌綸/羽扇綸巾
B.松柏/柏油 角色/角斗 仆人/風塵仆仆
C.勁頭/剛勁 琴弦/船舷 弄堂/弄假成真
D.佝僂/傴僂 關卡/卡殼 孤獨/呱呱而泣
16.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3分)
A.訣竅 暴燥 煞風景 煢煢孑立 溫良恭儉讓
B.廝打 安詳 金鋼鉆 拾人牙慧 樹倒猢猻散
C.脈搏 通牒 無明火 金榜提名 一言以敝之
D.剽悍 峰會 策源地 革故鼎新 口惠實不至
17.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
A.這些限量版精品既濃縮了品牌歡迎的經典元素,又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對于收藏家來說是他們朝思暮想的藏品。
B.迅速崛起的快遞行業(yè),經過幾年的激烈競爭,大浪淘沙,大部分企業(yè)都已經轉行或倒閉了,市場上只剩下他們幾家平分秋色。
C.在2014年南非世界杯上,西班牙隊被智利隊打敗,曾經的黃金一代跌落神壇,這一結局讓許多球迷痛心疾首,淚流滿面。
D.一只蟑螂從地毯下爬出來,小姑娘嚇得嗷嗷尖叫,但問題還是要解決,最后,她用一個紙杯扣住它,移動到簸箕上,然后倒進馬桶,沖水,一氣呵成。
18.下面五個句子,三個句子有語病,一個句子標點符號使用有錯誤,請寫出相應句子的序號,并對錯誤加以修改。(4分)
①5月25日,《解放軍報》官方微博圖文并茂地報道了包括第三代戰(zhàn)機在內的我軍多種機型,成功在高速公路起降的消息,這條博文引發(fā)網友熱議。
②在充滿現(xiàn)代生活氣息的今天,端午、中秋、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日依然活躍在全球華人中間,它們已是華人世界代表性的文化符號,具有促進文化認同的重要作用。
③每天,全球有5.5億用戶操著75種不同的語言,在Facebook上評價、瀏覽和分享,人們通過這一平臺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和歡樂。
④數(shù)字化時代,文字記錄方式發(fā)生了重大變化,致使很多人提筆忘字,長此以往,將影響到漢字文化能否很好地傳承。
⑤《北京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guī)劃》要求,必須從整體上考慮對北京舊城的保護,具體體現(xiàn)在歷史河湖水系、傳統(tǒng)中軸線、皇城……等十個層面。
序號修改
19.在下面一段文字甲、乙、丙三個空格處補寫出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6分)
前人有詩說: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此語當然有理,不過,在過去的時代里,不僅是國家不幸, 甲 ,才能寫出血淚交迸與蒼生息息相通的詩文。如果屈原得意于廟堂之上,李白淪為供奉之臣,杜甫也居則華屋高樓,行則輕車肥馬, 乙 ,如同夜空最燦爛的星辰宣告缺席。柳宗元在政治上失敗了,生活也坎坷困頓,但為他的政敵所始料不及的是,他們把他拋向了生活的底層,陷阱與荊棘造就的,卻是中唐第一流的哲學家、思想家、散文家和詩人。在“永貞革新”中,柳宗元是敗軍之將;但在精神領域,丙 ,特別是中國的詩歌史與散文史,他都擁有黃金鑄就的一章。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圍繞“月”這個話題,仿照畫線句子,在橫線處續(xù)寫兩句話。(5分)
月亮總是以其獨有的高遠超塵、皓潔寧靜讓人們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寄寓美好的情感。離別的行人有“月出峨眉照滄海,與人萬里長相隨”的期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60分)
2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每當我似乎感受到世界的深刻意義時,正是它的簡單令我震驚。
——加繆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 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透露個人相關信息;書寫規(guī)范,正確使用標點符號。
語文參考答案
1、B(“對人與世界的終極原理進行追問和探索”錯)
2、D(“總分總的結構”錯)
3、D(認為康德是“不可知論”者不是維特根斯坦)
4、B(“異”是意動用法)
5、C(定語后置的標志/……的人。A:介詞,對。B:連詞,來。D:表判斷。)
6、B(“加上時間延遲”錯)
7、(1)先生正響應昆山縣令楊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員吳其沆以及歸莊一起起兵抗清。
(2)先生為何不讓人推薦自己,推薦了卻不出去就任,那樣名聲會更大。
(3)當他們還沒有做官時,先生救濟他們。
8、秋聲包括:鴻雁的哀鳴聲、落葉的飄墮聲、夜半的更鼓聲、刺骨的風聲、連綿的思婦搗衣聲。
9、最后三句運用了對面落筆的手法,思婦想象丈夫在戍樓思念自己。在思婦的想象中,她的丈夫思念妻子到了極點,做起了思鄉(xiāng)夢,在夢中妻子出來迎接他,一邊走,一邊給冰冷的纖手呵氣。
10、略。
11、①在冬日的西域聽風賞雪。 ②尋找夢中的羌笛胡笳,尋找思之若渴的疏勒河。
12、(1)疏勒河胸懷博大,用寬廣無私的愛心養(yǎng)育西域的所有生靈。
(2)因為這個走失的女人和疏勒河一樣含蓄質樸,不喜張揚,有著頑強堅守的內力,這些品格打動了我。
13、從內容上,具體描繪西域的冬日風光,渲染氛圍;從結構上,承接上文,引出下文我尋找疏勒河的過程。從寫法上,抒寫我的惘然之情,構成文意上的轉折,點題,為下文做鋪墊。
14、現(xiàn)實:(1)白雪、朔風、冰山等展現(xiàn)的西域的自然風光;(2)石碑、燈火、牧人等代表的西域的人文風景。
想象:(1)疏勒河蘇醒時的景象;(2)疏勒河的悠久歷史和故事。
作用:虛實相映,突出西域特有的自然風光和人文特色,創(chuàng)設闊大的意境;增添疏勒河厚重的歷史感;豐富文章內涵,增添文章意蘊。
15、A
16、D
17、D(A:應該用夢寐以求;B:雙方平分,和“幾家”矛盾;C:形容痛恨到了極點,不合語境。)
18、
序號修改
①把“機型”改為“戰(zhàn)機”
③應該為“分享、瀏覽和評價”
④刪去“能否”
⑤刪去省略號
19、甲:而且詩人自己也有不幸的遭遇
乙:那中國詩歌史定將黯然失色
丙:他卻是可以高視闊步的王者
20、略
21、參照2014年安徽語文高考作文閱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