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各個民族過年的風俗 各個民族過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篇一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后溪鄉(xiāng),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那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那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tǒng)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務必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后每年除夕夜里,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后溪鄉(xiāng)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務必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BR> 土老司吃飽喝足后,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里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后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之后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回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夸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fā)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后,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后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能夠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陜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務必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后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持續(xù)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后,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后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后,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愿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里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xù)睡覺,請勿打擾)!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jié),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時間比漢族春節(jié)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于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jié)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jié)當天,土家先民斗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后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圣旨,調兵前往征剿。由于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于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guī)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后,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tǒng)統(tǒng)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后,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馉t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之后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提示語:怎樣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zhèn)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jié)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后給圈門神準備好祭品。祭品十分奇特,是一個嘴里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里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后。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里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后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里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后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后,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務必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能夠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思考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于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十分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能夠是家里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后同妻子一齊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后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十分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致,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jié)團年吃“叫飯”是傳統(tǒng)。你明白什么是叫飯,又該怎樣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zhèn)多湖廣移民后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后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fā)碗邊,緊之后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鐘。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后,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之后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后,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guī)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小語:祖先們英靈有知的話,必須會和子孫們同樂。
各個民族過年的風俗 各個民族過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篇二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jié)”,或曰“七元”。春節(jié)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能夠敲永樂大鐘,白云觀廟會能夠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tǒng),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并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齊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后,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后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弊?。年夜飯過后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齊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內含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后,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tǒng)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完美前程。春節(jié)(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袄小本褪羌t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fā)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人民日報海外版》)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完美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資料,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弊?BR>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郑俏覈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完美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期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資料已不僅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構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齊,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盼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之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這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能夠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此刻,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齊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之后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之后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能夠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能夠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此刻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齊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資料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tǒng)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十分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齊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
各個民族過年的風俗 各個民族過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篇一
提示語:萬家歡聚的除夕夜,沒有熱鬧的團圓飯,只有神秘的舞蹈和土老司(土家族的法師)的虔誠禱告。這一切,都是因為一個嚎啕大哭的新生嬰兒……
關鍵詞:新生嬰兒、請神舞、百家鎖
酉陽后溪鄉(xiāng),居住的全是土家族人。那里地理位置偏僻,山路難行,去縣城要花一天時間。
因交通不便,那里還保留著不少傳統(tǒng)的土家風俗。年三十夜晚跳請神舞,就是其中一種。
如果有孩子在年三十當天出生,務必請土老司來家中跳舞。以后每年除夕夜里,都要請土老司跳舞,直到孩子滿12歲。
后溪鄉(xiāng)田景洪告訴記者:“土家人認為,大年三十出生的孩子,聚集了一年中所有的靈氣和煞氣,務必請土老司來跳神舞驅除煞氣?!?BR> 土老司吃飽喝足后,開始跳請神舞。孩子被包裹得嚴嚴實實的,由家長抱著在旁觀看。
首先,土老司要在屋里貼上表現土家的神圖,然后頭戴“封官帽”,身穿法衣,腰間圍上8副羅裙。使用的法器有八寶銅鈴、牛角、令牌、竹卦,以及必不可少的司刀和法杖。
晚上約八時起,土老司左手拿法杖,右手拿司刀,圍著堂屋四壁不停揮舞,口中念念有詞,之后走出蝴蝶穿花步、燕子回翔步、獅子撲兔步等各種讓人眼花繚亂的步伐,再配合夸張的神情和動作。
掛在土老司身上的法器隨之發(fā)出各種聲響,此起彼伏。跳了將近半小時后,土老司會端一碗清水,喝一大口,分4次分別噴在堂屋的四角,潔凈沖晦。
平日里出生的孩子,會在孩子出生后40天,由外婆家人用自家鍋底灰,在孩子前額畫個“十”字辟邪。年三十出生的孩子,則由土老司來畫“十”字。
有的土老司在請神舞結束時,會拿司刀在孩子的小臉旁裝模做樣地比畫幾個動作,表示已經為孩子驅趕了煞氣。
[百家銀鎖保平安]
百家鎖是年三十出生的孩子最明顯的標志。
百家鎖一般為銀制,做工精細考究,不滿12歲絕對不能夠取下。有的家庭,為防止孩子淘氣弄壞鎖頭,會在鎖頭的地方滴上蜜蠟,隨時檢查是否有損壞。
小語:可憐天下父母心!好感動!誰有紙巾,借一張先,眼淚嘩嘩狂流。
提示語:天不亮時,老人輕手輕腳下床,帶包東西悄悄出門。這不是驚險片,而是大巴山老人新年祭天儀式開始了。
關鍵詞:密林、漆黑、大巴山
在城口縣靠近陜西一帶的村落里,至今保留著這樣一個風俗:大年初一凌晨,家中老人登山祭天。
這風俗有個風雅的名字:品天。
寒冬的大巴山,山風狂嘯,天寒地凍。這是對老人意志的考驗。老人務必克服困難,到達附近的山頂。
名為品天,其實沒有復雜的動作。老人把帶來的豬頭肉、花生米、水酒等祭品擺放在一塊略微平坦的地上,然后進行最重要的儀式:冥想。
找一塊平地,雙腿盤膝坐下,順手放在膝蓋上,閉上雙眼,均勻呼吸。品天老人屏棄雜念,心頭不斷默念家人的名字和自己想企求的事,一切ok!
品過天的老人說,長時間持續(xù)冥想姿勢,身體感覺輕盈欲飄。當整個人感覺到世界都已經不存在,連冥想的意念也不存在時,其請求被上天應允,品天圓滿成功。
最后,老人朝著日出的地平線拜3次,然后高高興興下山。
回家后,老人不能把品天是否成功告訴任何人,否則愿望就不會實現。
小語:對城里的年輕人來說,熱乎乎的暖窩最舒服(繼續(xù)睡覺,請勿打擾)!
提示語:土家人擁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年,那就是“趕年”。
關鍵詞:趕年、剩飯、大糍粑
趕年是土家人的春節(jié),是土家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時間比漢族春節(jié)提早一天。閏年過臘月二十九,平常年過臘月二十八。
關于趕年的來歷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某年,土家族先民得到敵人春節(jié)來犯的消息,便決定提前一天過年。結果在春節(jié)當天,土家先民斗志旺盛,一舉消滅了敵人。以后這個日子約定俗成,就成了過趕年。
另一種說法是:南宋嘉定年間,有人率眾在沅江、酉陽一帶造反,土王接到朝廷圣旨,調兵前往征剿。由于時間緊迫,等不到過年,于是決定提前過年。
照老規(guī)矩,過年當天做好飯后,直到正月十五土家人只能吃剩飯。女人們當天早晨5時起床生火做飯,把平日見不到的好吃東西,統(tǒng)統(tǒng)擺到桌席上。
忙完一天后,全家人圍坐在火爐邊,吃著香甜的糍粑,喝著醉人的米酒,嘗著美味的土家臘肉,其樂融融?;馉t中的火焰騰起老高,照得每個人的臉紅彤彤的,土家人就這樣迎之后新年的到來。
小語:熱鬧歡騰的土家新年讓記者動心不已,好想回家,好想過個熱鬧的新年!
提示語:怎樣連豬圈門都要拜,你相信嗎?
關鍵詞:祭品、豬圈門、有頭有尾
居住在渝東門戶的巫山人,在新年用“拜豬圈門”這一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對來年的期望。
廟宇鎮(zhèn)原名大廟,地處長江之南,距巫山縣城約120公里。年過60的當地人趙本林給我們講述了“拜豬圈門”的春節(jié)民俗。
每年除夕一大早,老趙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豬圈打掃干凈,然后給圈門神準備好祭品。祭品十分奇特,是一個嘴里塞著豬尾巴的臘豬頭,意味著家人在新年里有頭有尾。
拜圈門神時,一家之主的老趙端著豬頭走在最前面,愛人緊跟其后。夫妻兩人站在約距豬圈門兩米處。老趙將3根香燭插在豬圈門上,在圈門邊放置的火盆內燒上一疊紙錢。鞭炮頓時響起,把圈里的豬嚇得直哆嗦。
此刻,老趙雙手端盤置胸前,頭向豬圈門拜3下,然后把盤子放在圈門上,嘴里念叨一些吉利話,預祝來年家畜興旺。大人敬拜時,孩子們通常跟在老趙身后嬉戲,盯著豬頭笑個不停,不時說上一句“好臭哦”。
儀式完成后,把臘豬頭丟入鍋中煮熟,一家人高興地吃著豬頭過新年。
小語:拜豬又吃豬,嘻嘻,人類的心理活動真是難以理解!
提示語:不是重女輕男,絕非性別歧視。
關鍵詞:初一、丈母娘、視而不見
正月初一是土家媳婦回娘家的日子,女婿務必陪同,這是渝東南土家族風俗。
若是雙方還沒結婚,男方也能夠要求到女方家拜年。這時的女方可要思考仔細,要是同意了男方的要求,就等于同意嫁給對方。
到丈母娘家拜年,土家女婿十分慎重。土家人不喜歡攀比,但有兩件禮物是女婿上門時必帶的:一個女婿親手舂的6公斤重的大糍粑,還有一個完整的豬頭。糍粑和豬頭代表女婿的孝心,以及要好好對待妻子的承諾。
迎接小兩口的,除了老丈人能夠是家里的任何人。老丈人不僅僅不會出來迎接,就算在家中見到女婿,也會視而不見。女婿不理睬老丈人,才表示對女方娘家的尊重。
女婿進門,首先要把大糍粑和臘豬頭交給丈母娘,然后同妻子一齊給丈母娘磕頭拜年。丈母娘先讓小兩口喝茶,然后會遞給女婿一雙自己親手做的鞋子,表示回禮。
這雙鞋子大有學問。要是鞋子做工精細,質地考究,就表示丈母娘對這個女婿十分滿意。要是鞋子大小不一,做工不精致,則表示丈母娘對女婿有意見。女婿就要暗自加油了。
這種土家風俗在渝東南只有少數村落還有保留。
小語:唉,這年頭,毛腳女婿不易當??!
提示語:在梁平縣,春節(jié)團年吃“叫飯”是傳統(tǒng)。你明白什么是叫飯,又該怎樣叫嗎?
關鍵詞:團圓、叫飯、祭祀
梁平縣袁驛鎮(zhèn)多湖廣移民后裔,每到除夕,大家會到本族的長輩家中吃團年飯。吃飯前得“叫飯”,這是后人對故世先輩的一種朝拜和祭祀。
吃團年飯前,屋外首先燃放鞭炮,家族成員全體起立,不準大聲喧嘩。
一家之長先倒半碗烈酒,再親手盛幾碗米飯,再把筷子分發(fā)碗邊,緊之后高呼先輩們的名字,如“請姥姥用飯,請家爺用飯”。此刻,長輩們原本微紅的眼圈會悄然落下思念之淚。一屋人也會跟著主人輕聲叫上數聲,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整個過程約三兩分鐘。
叫飯中,邊角處還司職一人專給先人燒紙錢,邊燒邊念先人的名字,通知先人查收“過年錢”。
呼喚名號之后,一家之長手捧酒碗,彎下腰身,將酒輕輕撒在地上,之后將起先舀入碗中的飯倒回鍋中后,一家人開始動筷享用這頓豐盛的團年飯。
年是年年過,飯是年年叫,這祖宗傳下的規(guī)矩,誰也改變不了。享受現代生活快樂的同時不能數典忘祖,叫飯也是中國團年飯的一大特色。
小語:祖先們英靈有知的話,必須會和子孫們同樂。
各個民族過年的風俗 各個民族過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和風俗篇二
農歷正月初五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飯。正月初七日稱“人日”、“人勝節(jié)”,或曰“七元”。春節(jié)期間,北京人愛逛廟會,大鐘寺廟能夠敲永樂大鐘,白云觀廟會能夠摸石猴、打金錢眼,廠甸廟會可飽覽古玩、字畫、字帖、珠寶、翡翠等稀奇玩意兒和高蹺、太平鼓、小車會、五虎棍等花會表演。
上海
臘月廿四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戶戶要“送灶”、“祭灶”,慶新年由此拉開序幕。臘月廿五為諸神下界之日。
按傳統(tǒng),各家各戶里里外外撣塵掃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戶戶開始磨粉、包湯圓、制年糕,準備新的衣帽鞋,并且買春聯、年畫和“門神”。除夕之夜,各家長幼齊集戶內,在燈火下團坐一齊同吃年夜飯,故名“合家歡”。年夜飯后,圍爐守歲。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齊向家長拜年,家長向小孩散給年前已準備好的壓歲錢。
臺灣
稱除夕為“二九暝”、“三十暝”,依農歷十二月的大小而別。“暝”即歲暮之意。
天色未晚之前,家家準備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飯(盛得尖尖的米飯上插上剪紙的春字)”、“壓歲錢”等。還在大門后面豎放兩根連須帶葉的甘蔗,叫“長年蔗”。吃年夜飯“圍爐”時,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爐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爐上貼有紅紙書寫的“春”和“?!弊?。年夜飯過后便是守歲。進入初一,人們就集合老少,用紅白米糕來敬祀神明,祭拜公媽(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
除夕,家家戶戶在一齊吃團年飯。團年飯的多數菜名都內含吉利的意思。
吃過團年飯后,人們通常會到年宵市場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們開始正式慶祝新年,貼春聯(揮春)、年畫,舞龍,舞獅等,還會走親友拜年。
澳門年俗別有風情。
“謝灶”是澳門保存下來最傳統(tǒng)的中國年俗之一。
臘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門人謂之“謝灶”。澳門人過年從臘月二十八開始。除夕夜,守歲和逛花市是澳門人辭舊迎新的兩件大事。守歲是打麻將,看電視,敘舊聊天;澳門在年宵興辦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開富貴,兆示著新年的完美前程。春節(jié)(大年初一)這天,澳門人講究“利市”,以示吉利?!袄小本褪羌t包,這天老板見到員工,長輩見到晚輩,甚至已婚人見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門人把大年初二叫作“開年”,要吃“開年”飯,必備發(fā)菜、生菜、鯉魚,意在取其生財利路。(《人民日報海外版》)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fā)完美愿望,是我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jié),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jié)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于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
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于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于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于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資料,貼于相應的地方;“斗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家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倒貼“?!弊?BR>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僅烘托了喜慶的節(jié)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于一體。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完美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jié)日裝點得紅火富麗。
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弊帧4汗?jié)貼“?!弊郑俏覈耖g由來已久的風俗。“?!弊种父?、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完美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將“?!弊值惯^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弊志杓氉龀筛鞣N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
年畫
春節(jié)掛貼年畫在城鄉(xiāng)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托著他們對未來的期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于“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資料已不僅僅限于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贰ⅰ段骞蓉S登》、《六畜興旺》、《迎春接?!返染涞牟噬戤嫛⒁詽M足人們喜慶祈年的完美愿望。我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構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于西晉周處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團聚在一齊,吃過年夜飯,點起蠟燭或油燈,圍坐爐旁閑聊,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盼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習俗之后逐漸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寫有“守歲”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直到這天,人們還習慣在除夕之夜守歲迎新。
古時守歲有兩種含義:年長者守歲為“辭舊歲”,有珍愛光陰的意思;年輕人守歲,是為延長父母壽命。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放爆竹能夠創(chuàng)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jié)日的一種娛樂活動,能夠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jié)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yè)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此刻,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xiāng)、浙江溫州等地區(qū)是我國著名的花炮之鄉(xiāng),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們都早早起來,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去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種多樣,有的是同族長帶領若干人挨家挨戶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幾個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齊相互祝賀,稱為“團拜”。由于登門拜年費時費力,之后一些上層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各貼相互投賀,由此發(fā)展出來之后的“賀年片”。
春節(jié)拜年時,晚輩要先給長輩拜年,祝長輩人長壽安康,長輩可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能夠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能夠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于床腳,此記載見于《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此刻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
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離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遠千里萬里趕回家來,全家人要圍坐在一齊包餃子過年,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餃子皮,再用皮包上餡,餡的資料是五花八門,各種肉、蛋、海鮮、時令蔬菜等都可入餡,正統(tǒng)的餃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撈起后以調有醋、蒜末、香油的醬油為佐料沾著吃。也有炸餃子、烙餃子(鍋貼)等吃法。因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合歡;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十分吉利;此外,餃子因為形似元寶,過年時吃餃子,也帶有“招財進寶”的吉祥含義。一家大小聚在一齊包餃子,話新春,其樂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