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考化學精選模擬試題及答案(5)

字號: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
    1.(3分)(2014•濱州)每年6月26日為“國際禁毒日”,下列物質(zhì)不屬于毒品的是(  )
    A. 海洛因 B. 搖頭丸 C. 咖啡 D. 大麻
    考點: 毒品的危害性及預防.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毒品是指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guī)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
    解答: 解:海洛因、搖頭丸、大麻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故屬于毒品.
    故選:C
    點評: 本題很簡單,了解毒品的概念和種類即可正確解答本題.
    2.(3分)(2014•濱州)化學上把“生成新物質(zhì)的變化叫做化學變化”,下面對化學變化中“新物質(zhì)”的解釋正確的 是(  )
    A. “新物質(zhì)”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質(zhì)
    B. “新物質(zhì)”就是與變化前的物質(zhì)在顏色、狀態(tài)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質(zhì)
    C. “新物質(zhì)”就是與變化前的物質(zhì)在元素組成上不同的物質(zhì)
    D. “新物質(zhì)”就是在組成或結構上與變化前的物質(zhì)不同的物質(zhì)
    考點: 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可以根據(jù)化學變化的本質(zhì)特征方面進行分析、判斷,從而得出正確的結論.
    解答: 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zhì)也可能屬于新物質(zhì),例如對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來說,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質(zhì),屬于該反應生成的新物質(zhì),不正確;
    B、物質(zhì)在顏色、狀態(tài)等方面變化不一定有新物質(zhì)生成,不正確;
    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質(zhì),例如過氧化氫分解生成水和氧氣,過氧化氫和水的組成元素相同,但是它們屬于不同的物質(zhì),不正確;
    D、化學變化中生成的新物質(zhì)是相對于反應物來說的,即生成了與反應物在組成或結構上與變化前的物質(zhì)不同的物質(zhì),正確.
    故選:D.
    點評: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質(zhì)的含義,只有這樣才能對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3.(3分)(2014•濱州)下列校園運動設施或器材中,沒有用到有機合成材料的是(  )
    A. 鋼制單杠 B. 塑膠跑道 C. 排球 D. 尼龍?zhí)K
    考點: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對人和環(huán)境的影響.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有機合成材料簡稱合成材料,要判斷是否屬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個特征:有機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據(jù)此結合材料的成分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鋼制單杠是用鋼制成的,屬于金屬材料,故選項正確.
    B、塑膠跑道由聚氨酯預聚體、混合聚醚、廢輪胎橡膠、EPDM橡膠?;騊U顆粒、顏料、助劑、填料組成,其中含有聚氨酯預聚體、廢輪胎橡膠等多種合成材料,故選項錯誤.
    C、排球是用用羊皮或人造革做殼,合成橡膠作膽,其中合成橡膠屬于合成材料,故選項錯誤.
    D、尼龍?zhí)K是用尼龍制成的,尼龍屬于合成材料,故選項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機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類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所在.
    4.(3分)(2014• 濱州)下列各組元素中,元素符號的第一字母相同的一組是(  )
    A. 氯、碳、鈣、銅 B. 氫、汞、鐵、銀 C. 鈉、鎂、氧、氮 D. 錳、硫、鋅、鋇
    考點: 元素的符號及其意義.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zhì)量守恒定律.
    分析: 書寫元素符號時應注意:①有一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要大寫;②由兩個字母表示的元素符號,第一個字母大寫,第二個字母小寫;由常見元素符號進行分析判斷即可.
    解答: 解:A、氯、碳、鈣、銅的元素符號分別是Cl、C、Ca、Cu,元素符號的第一字母全部相同,故選項正確.
    B、氫、汞、鐵、銀的元素符號分別是H、Hg、Fe、Ag,元素符號的第一字母不全部相同,故選項錯誤.
    C、鈉、鎂、氧、氮的元素符號分別是Na、Mg、O、N,元素符號的第一字母不全部相同,故選項錯誤.
    D、錳、硫、鋅、鋇的元素符號分別是Mn、S、Zn、Ba,元素符號的第一字母不相同,故選項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熟記常見元素的元素符號是正確解答本題的關鍵.
    5.(3分)(2014•濱州)當前食品安全備受人們關注,下列說法會危及人體健康的是(  )
    A. 長期飲用白開水
    B. 蒸饅頭加適量小蘇打
    C. 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鮮
    D. 食品袋里充入氮氣延長食品的保質(zhì)期
    考點: 亞硝酸鈉、甲醛等化學品的性質(zhì)與人體健康;常見氣體的用途;常用鹽的用途.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A、根據(jù)人體健康進行解答;
    B、根據(jù)碳酸氫鈉的性質(zhì)與用途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jù)甲醛有毒進行解答;
    D、根據(jù)氮氣的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進行解答.
    解答: 解:A、從人體健康角度,長期飲用白開水不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故A正確;
    B、碳酸氫鈉受熱能生成二氧化碳,是發(fā)酵粉的主要成分,蒸饅頭加適量小蘇打不會嚴重危害人體健康,故B正確;
    C、甲醛有毒,能破壞蛋白質(zhì)的結構,使組成人體的蛋白質(zhì)變性,不但對人體有害,而且降低了食品的質(zhì)量,故C錯誤;
    D、氮氣的化學性質(zhì)不活潑,食品袋里沖入氮氣延長食品的保質(zhì)期,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正確使用化學物質(zhì)對人體產(chǎn)生的影響,要結合實際加強記憶.
    6.(3分)(2014•濱州)2013年3月在上海和安徽相繼發(fā)現(xiàn)H7N9型禽流感,達菲是一種抗病毒藥物,能有效防治H7N9型禽流感,其化學式為C16H28O4N2,下列有關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達菲由四種元素組成
    B. 一個達菲分子由50個原子構成
    C. 達菲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zhì)量之比為48:7:16
    D. 達菲完全燃燒后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考點: 化學式的書寫及意義;元素質(zhì)量比的計算;完全燃燒與不完全燃燒.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zhì)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據(jù)達菲化學式的含義進行分析 判斷.
    B、根據(jù)每個達菲分子的構成進行分析判斷.
    C、根據(jù)化合物中各元素質(zhì)量比=各原子的相對原子質(zhì)量×原子個數(shù)之比,進行分析判斷.
    D、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進行分析判斷.
    解答: 解:A、達菲是由碳、氫、氧、氮四種元素組成的,故選項說法正確.
    B、每個達菲分子是由16個碳原子、28個氫原子、4個氧原子、2個氮原子構成的,則每個達菲分子中含有16+28+4+2=50個原子,故選項說法正確.
    C、達菲中碳、氫、氧三種元素的質(zhì)量之比為(12×16):(1×28):(16×4)=48:7:16,故選項說法正確.
    D、由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元素種類不變),達菲完全燃燒后除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外,還應生成含氮元素的物質(zhì),故選項說法錯誤.
    故選D.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同學們結合新信息、靈活運用化學式的含義與有關計算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7.(3分)(2014•濱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嘗藥品的味道
    B. 實驗剩余的藥品放回原試劑瓶中
    C. 加熱試管里的液體時,試管口不能朝著自己或他人
    D. 稀釋濃硫酸時,把水注入濃硫酸,并不斷攪拌
    考點: 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濃硫酸的性質(zhì)及濃硫酸的稀釋.
    專題: 常見儀器及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分析: 根據(jù)實驗室用剩的藥品要做到“三不一要”,加熱和濃硫酸的稀釋進行分析解答本題.
    解答: 解:A、實驗室的藥品不能用嘴品嘗,因此不正確;
    B、實驗室用剩的藥品要做到“三不一要”:不放回原瓶;不隨丟棄;不拿出實驗室;要放入指定容器,因此不正確;
    C、為避免試管里的液體沸騰噴出傷人,加熱時切不可將試管口朝著自己和有人的方向,故操作正確;
    D、稀釋濃硫酸時,把濃硫酸注入水,并不斷攪拌,因此不正確;
    故選C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對實驗室操作注意事項的掌握,并靈活應用.
    8.(3分)(2014•濱州)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說明水中含有氫分子和氧分子
    B. 在水電解的反應中,氫原子和氧原子都沒有發(fā)生變化
    C. 水的蒸發(fā)和水的電解都生成氣體,它們都是化學變化
    D. 物質(zhì)在變化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性質(zhì),就是物質(zhì)的化學性質(zhì)
    考點: 電解水實驗;分子和原子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化學性質(zhì)與物理性質(zhì)的差別及應用;質(zhì)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A、水是純凈物,是由水分子構成;
    B、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解釋;
    C、水蒸發(fā)是物理變化;
    D、物質(zhì)的變化分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在變化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性質(zhì)分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
    解答: 解:A、水是純凈物,是由水分子構成,水中不含氫分子和氧分子;故A不正確;
    B、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知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不變,所以電解水的過程,氫原子和氧原子不會變化;故B正確;
    C、水蒸發(fā)是物理變化,不是化學變化;故C不正確;
    D、物質(zhì)在變化中所表現(xiàn)出的性質(zhì)分物理性質(zhì)和化學性質(zhì),只有物質(zhì)在化學變化中表現(xiàn)出的性質(zhì)才是化學性質(zhì);故D不正確.
    故選B
    點評: 考查了物質(zhì)的變化和性質(zhì),質(zhì)量守恒定律的知識運用,純凈物的分子構成知識,此類知識需學生在學習中熟練掌握,屬基礎性知識的分析.
    9.(3分)(2014•濱州)“鳳凰”號火星探測器測得火星北極的土壤呈弱堿性,如果火星具備作物生長的條件,下列作物較適宜在火星北極種植的是(  )
    植物 大豆 棉花 茶樹 松樹
    pH 6.5﹣7.5 6.0﹣6.8 5.0﹣5.5 5.0﹣6.0
    A. 大豆 B. 棉花 C. 茶樹 D. 松樹
    考點: 溶液的酸堿性與pH值的關系.
    專題: 常見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根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分析,適宜在堿性土壤中生長的作物則適宜在火星種植,pH大于7的溶液呈堿性,據(jù)此解答.
    解答: 解:A、大豆適宜生長的pH6.5﹣7.5,可以在弱堿性土壤中生長,故正確;
    B、棉花適宜生長的pH6.0~6.8,呈酸性,不可以在弱堿性土壤中生長,故錯誤;
    C、茶樹適宜生長的pH為 5.0~5.5,呈酸性,不可以在弱堿性土壤中生長,故錯誤;
    D、松樹適宜生長的pH5.0﹣6.0,呈弱酸性,不可以在弱堿性土壤中生長,故錯誤.
    故選:A.
    點評: 本題考查了溶液的酸堿性于pH的關系,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
    10.(3分)(2014•濱州)柑橘中含有對人體有益的檸檬烯,若用R表示檸檬烯,其完全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為R+14O2 10CO2+8H2O,則檸檬烯的化學式為(  )
    A. C10H10 B. C10H16 C. C10H18 D. C5H10
    考點: 質(zhì)量守恒定律及其應用.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zhì)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據(jù)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不變,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R+14O2 10CO2+8H2O,推斷反應中反應物檸檬烯R的分子構成,根據(jù)分子的構成確定檸檬烯R的化學式.
    解答: 解: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R+14O2 10CO2+8H2O,可判斷反應前后C、H、O三種原子的個數(shù)為
    反應前 反應后
    C原子 0 10
    H原子 0 16
    O原子 28 28
    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不變,可判斷檸檬烯R的分子中含10個C原子、16個H原子,則檸檬烯R的化學式為C10H16;
    故選:B.
    點評: 根據(jù)化學變化前后原子的種類、數(shù)目不變,由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以推斷反應中某物質(zhì)的分子構成及物質(zhì)化學式的確定.
    11.(3分)(2014•濱州)硒是人體必需的一種微量元素,嚴重缺硒有可能誘發(fā)皮膚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數(shù)為34,質(zhì)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之和為79.下列有關硒原子的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
    A. 核電荷數(shù)為79 B. 核外電子數(shù)為34 C. 質(zhì)子數(shù)為34 D. 中子數(shù)為45
    考點: 原子的定義與構成.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由題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數(shù)為34,質(zhì)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之和為79”,再根據(jù)“原子序數(shù)=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則可知核外電子數(shù)、質(zhì)子數(shù)、中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等信息.
    解答: 解:由題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數(shù)為34,質(zhì)子數(shù)與中子數(shù)之和為79”,再根據(jù)“原子序數(shù)=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則可知核外電子數(shù)為34、質(zhì)子數(shù)為34、中子數(shù)為79﹣34=45,核電荷數(shù)為34.
    故選A.
    點評: 了解原子的定義和構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其中原子核由質(zhì)子和中子構成的;熟記規(guī)律“原子序數(shù)=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核電荷數(shù)”.
    12.(3分)(2014•濱州)下列知識整理的內(nèi)容中,有錯誤的一組是(  )
    A.除雜的方法 B.化學物質(zhì)中的“三”
    粗鹽提純﹣﹣溶解、過濾、蒸發(fā)
    木炭粉中混有鐵粉﹣﹣用磁
    鐵吸引 三大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氣
    三種黑色氧化物﹣﹣氧化銅、二氧化錳、四氧化三鐵
    C.實驗安全注意事項 D.化學物質(zhì)與俗名
    制取氣體﹣﹣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點燃可燃性氣體﹣﹣先檢驗氣體的純度 二氧化碳﹣﹣干冰
    氫氧化鈣﹣﹣燒堿
    A. A B. B C. C D. D
    考點: 氯化鈉與粗鹽提純;檢查裝置的氣密性;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常見金屬的特性及其應用;常見堿的特性和用途;化學性質(zhì)與物理性質(zhì)的差別及應用;化石燃料及其綜合利用;氫氣、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氣體的驗純.
    專題: 物質(zhì)的分離和提純;化學與能源;常見儀器及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分析: 對于 知識整理題目,由于接觸的信息較多,所以在解題時要注意對每個選項中特別明顯的內(nèi)容的處理,要通過排除來解答,不要一一閱讀和分析.如:D固體二氧化碳﹣﹣干冰,化鈣﹣﹣生石灰,氫氧化鈉﹣﹣純堿,由于純堿是碳酸鈉而非氫氧化鈉,所以該選項是錯誤的.通過一點就否定掉D選項.
    解答: 解:A、鹽提純﹣﹣溶解、過濾、蒸發(fā),木炭粉中混有鐵粉﹣﹣用磁鐵吸引,
    鹽的簡單提純可以采用溶解、過濾、蒸發(fā)的形式,若進行除去其他可溶性雜質(zhì),就需要進一步操作.
    木炭中含有的鐵粉,由于鐵粉能夠被磁鐵所吸引,所以可以用該辦法分離.正確.
    B、三大化石燃料﹣﹣煤、天然氣、石油,三種黑色氧化物﹣﹣CuO、MnO2、Fe3O4.尤其是三種黑色物質(zhì),要在平時學習中注意積累.正確.
    C、制取氣體﹣﹣先檢查氣密性,點燃可燃性氣體﹣﹣先驗純,
    安全是實驗或者生活必須注意強調(diào)的事情.注意類似的操作注意事項的目的和意圖,從而更利于問題的解答.檢驗氣密性是為保證能夠順利制的相應氣體,驗純是為了然后續(xù)的燃燒實驗更安全防止爆炸,正確.
    D、固體二氧化碳﹣﹣干冰,氫氧化鈣﹣﹣燒堿.燒堿是氫氧化鈉而不是氫氧化鈣.錯誤
    故選D.
    點評: 解答時要注意對題目的準確理解,解答時可以注意是否有解題的技巧,另外就是平時學習中多歸納總結,對比和聯(lián)想,這樣更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應用.
    13.(3分)(2014•濱州)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 燃燒不一定有火焰產(chǎn)生
    B. 物質(zhì)跟氧氣的反應就是燃燒
    C. 物質(zhì)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燃燒,可能會引起爆炸
    D. 物質(zhì)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
    考點: 燃燒與燃燒的條件;燃燒、爆炸、緩慢氧化與自燃.
    專題: 結合課本知識的信息.
    分析: A、燃 燒是物質(zhì)與氧氣發(fā)生的發(fā)光、放熱的、劇烈的氧化反應;
    B、物質(zhì)與氧氣的反應有兩種情況:一是劇烈 的反應﹣﹣燃燒;一是緩慢氧化;
    C、物質(zhì)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燃燒,會造成氣體的急劇膨脹,可能會引起爆炸;
    D、物質(zhì)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與氧氣的接觸面積有關.
    解答: 解:A、木炭燃燒現(xiàn)象中沒有火焰產(chǎn)生,A答案正確;
    B、物質(zhì)與氧氣的反應可能屬于緩慢氧化,B答案不正確;
    C、物質(zhì)在有限的空間內(nèi)燃燒,會造成氣體的急劇膨脹,有可能會引起爆炸,C答案正確;
    D、物質(zhì)燃燒的劇烈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濃度越大,反 應越劇烈,D答案正確.
    故選B.
    點評: 本題重點考查了燃燒現(xiàn)象、燃燒與爆炸、氧化反應等知識,具有一定的綜合性.
    14.(3分)(2014•濱州)下列有關儀器使用或用途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
    A. 托盤天平,稱量時把稱量物放在右盤,砝碼放在左盤
    B. 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液體時應將膠頭滴管伸入試管內(nèi)
    C. 酒精燈,熄滅酒精燈時可用嘴吹滅
    D. 試管:加熱時所盛液體體積 不得超過試管容積的
    考點: 稱量器-托盤天平;加熱器皿-酒精燈;液體藥品的取用;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
    專題: 常見儀器及化學實驗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據(jù)托盤天平稱量時:“左物右碼”;
    B、根據(jù)膠頭滴管的使用方法考慮;
    C、根據(jù)酒精燈的熄滅方法:用燈帽蓋滅考慮
    D、給試管內(nèi)液體加熱時,試管內(nèi)液體量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
    解答: 解:A、托盤天平,稱量時把稱量物放在左盤,砝碼放在右盤,故A錯;
    B、向試管中滴加溶液時應將膠頭滴管垂懸在試管上方,不能伸入試管內(nèi),故B錯;
    C、酒精燈的熄滅方法: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滅,否則引起火災,故C錯;
    D、給試管內(nèi)液體加熱時,試管內(nèi)液體量不能超過試管容積的 ,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 化學實驗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學實驗的基礎,學生要在平時的練習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領,使操作規(guī)范.
    15.(3分)(2014•濱州)金屬M與AgNO3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M+2AgNO3═M(NO3)2+2Ag.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 M的金屬活動性比Ag強 B. 金屬M可能是銅
    C. 該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 D. 該反應前后M的化合價發(fā)生了改變
    考點: 金屬活動性順序及其應用.
    專題: 壓軸實驗題;金屬與金屬材料.
    分析: 根據(jù)題意,金屬M能與硝酸銀反應置換出銀,說明M的活動性比銀強,再結合反應的方程式進行有關問題的分析判斷.
    解答: 解:A、由于金屬M能與硝酸銀反應置換出銀,說明M的金屬活動性比銀強.故A正確;
    B、由于銅的金屬活動性比Ag強,金屬M可能是銅.故B正確;
    C、該反應有一種單質(zhì)和化合物反應,生成了另一種單質(zhì)和化合物,屬于置換反應.故C錯誤;
    D、反應前M是單質(zhì)化合價為0,反應后生成了M(NO3)2M的化合價是+2價,化合價發(fā)生了改變,故D正確.
    故選C.
    點評: 金屬單質(zhì)能置換出鹽中的金屬,說明組成單質(zhì)的金屬元素的活動性比鹽中金屬元素的活動性強.
    16.(3分)(2014•濱州)下列化學反應及反映類型與如圖所示的微觀變化對應正確的是(  )
    A. 2CO+O2 2CO2 化合反應
    B. 2HI+Cl2═2HCl+I2 置換反應
    C. 2H2O 2H2↑+O2↑ 分解反應
    D. 2HCl+CuO═CuCl2+H2O 復分解反應
    考點: 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反應類型的判定.
    專題: 化學反應模擬圖型.
    分析: 由題意,題目中的微觀模擬圖,則可知此反應為:單質(zhì)+化合物→單質(zhì)+化合物.故可推測答案.
    解答: 解:
    可知:此反應的特點為:單質(zhì)+化合物→單質(zhì)+化合物.因此該反應為置換反應,則:
    A、2CO+O2\frac{\underline{\;點燃\;}}{\;}2CO2,此反應不符合“單質(zhì)+化合物→單質(zhì)+化合物”的特點,故A錯誤;
    B、2HI+Cl2=2HCl+I2,此反應符合“單質(zhì)+化合物→單質(zhì)+化合物”的置換反應特點,故B正確;
    C、2H2O 2H2↑+O2↑,此反應不符合“單質(zhì)+化合物→單質(zhì)+化合物”的特點,故C錯誤;
    D、2HCl+CuO═CuCl2+H2O,此反應不符合“單質(zhì)+化合物→單質(zhì)+化合物”的特點,故D錯誤.
    答案:B.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據(jù)微觀示意圖來判斷反應類型問題.在讀圖過程中能將圖中干擾因素去除是解題的關鍵;
    二、共6小題,共30分
    17.(7分)(2014•濱州)現(xiàn)有七中物質(zhì):
    ①熟石灰 ②氫氣 ③過氧化氫 ④甲烷 ⑤尿素 ⑥硝酸銨 ⑦活性炭
    試按下列要求用序號填空:
    (1)可作為清潔燃料的是 ② ;
    (2)可用作氮肥的是?、茛蕖?
    (3)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① ;
    (4)可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是?、邸?
    (5)可用作冰箱吸附劑的是?、摺?
    (6)溶解于水使溶液溫度降低的是 ⑥ ;
    (7)簡單的有機物是?、堋?
    考點: 氫氣的用途和氫能的優(yōu)缺點;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溶解時的吸熱或放熱現(xiàn)象;常見堿的特性和用途;常見化肥的種類和作用;甲烷、乙醇等常見有機物的性質(zhì)和用途;碳單質(zhì)的物理性質(zhì)及用途.
    專題: 物質(zhì)的性質(zhì)與用途.
    分析: 根據(jù)物質(zhì)的性質(zhì)進行分析,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物質(zhì)的用途,根據(jù)常見化學物質(zhì)的性質(zhì)和用途進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可作為清潔燃料的是②氫氣;
    (2)可用作氮肥的是⑤尿素、⑥硝酸銨;
    (3)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①熟石灰;
    (4)可用于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是③過氧化氫;
    (5)可用作冰箱吸附劑的是⑦活性炭;
    (6)溶解于水使溶液溫度降低的是⑥硝酸銨;
    (7)簡單的有機物是④甲烷
    故答案為(1)②(2)⑤⑥(3)①(4)③(5)⑦(6)⑥(7)④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物質(zhì)的性質(zhì)決定物質(zhì)的用途,掌握常見化學物質(zhì)的性質(zhì)和用途是正確解答此類題的關鍵.
    18.(5分)(2 014•濱州)制豆腐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fā)明,至今,豆腐在全球已成為頗受歡迎的食品,其制作的主要工藝流程如圖所示:
    (1)上述工藝流程中,磨漿屬于 物理 變化;
    (2)下表是豆腐中主要成分的平均質(zhì)量分數(shù):
    成分 水 蛋白質(zhì) 脂肪 糖類 鈣 磷 鐵 維生素B1 維生素B2
    質(zhì)量分數(shù)% 89.3 4.7 1.3 2.8 0.24 0.064 1.4 0.00006 0.00003
    由表可知,除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外,豆腐中還含有的有機營養(yǎng)物質(zhì)是 糖類、脂肪 ,含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是 鐵 .
    (3)除大豆外,很多事物也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zhì),以下幾種食物中, B 和 D (填字母)就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
    A.蘿卜 B.雞蛋 C.大米 D.奶粉 E.花生油 F.蘋果.
    考點: 生命活動與六大營養(yǎng)素;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的判別;礦物質(zhì)與微量元素.
    專題: 化學與生活.
    分析: (1)根據(jù)變化特點,區(qū)分變化;
    (2)閱讀數(shù)據(jù)表,找出豆腐中的有機營養(yǎng)素;
    (3)在所給物質(zhì)中找出富含維生素的食物.
    解答: 解:(1)磨漿,把大豆打磨粉碎,與水混合成漿,前后沒有新物質(zhì)產(chǎn)生,屬物理變;
    (2)根據(jù)數(shù)據(jù)表,除蛋白質(zhì)和維生素外,豆腐中還含有的有機營養(yǎng)物質(zhì)是糖類、脂肪;表中還出現(xiàn)人體所需要的微量元素鐵;
    (3)雞蛋、奶制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
    故答案為:(1)物理;
    (2)糖類、脂肪;鐵;
    (3)B、D
    點評: 呵護生命,保障健康,是現(xiàn)代入追求的永恒主題,六大營養(yǎng)素及化學元素與人體健康知識也就成為考查熱點,要重點掌握營養(yǎng)素及化學元素的生理作用、代謝過程、食物來源、缺乏癥、合理膳食的原則等內(nèi)容.
    19.(6分)(2014•濱州)氨堿法制純堿的工業(yè)流程如下:
    (1)終所得純堿主要成分的化學式是 Na2CO3 ,它屬于 鹽 (酸、堿或鹽),該產(chǎn)品易溶于水,溶液顯 堿 性;
    (2)由步驟③所得的碳酸氫鈉在生產(chǎn)和生活中有許多重要用途,在醫(yī)療上,它是治療 胃酸 過多的藥劑之一;
    (3)試寫出步驟④中發(fā)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2NaHCO3 Na2CO3+H2O+CO2↑ .
    考點: 純堿的制取;常用鹽的用途;鹽的化學性質(zhì);常見的氧化物、酸、堿和鹽的判別;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常見的鹽 化學肥料.
    分析: (1)向飽和食鹽水中加入氨氣、二氧化碳后,能夠生成碳酸氫鈉和氯化銨,相同條件下碳酸氫鈉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銨的溶解度,因此碳酸氫鈉會析出,加熱碳酸氫鈉能夠生成碳酸鈉、水和二氧化碳,從而得到純堿;
    (2)碳酸氫鈉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鈉、水和二氧化碳;
    (3)根據(jù)反應物、生成物、反應條件及其質(zhì)量守恒定律可以書寫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解答: 解:(1)終所得純堿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鈉,碳酸鈉的化學式是Na2CO3,碳酸鈉是由鈉離子和碳酸根離子組成的化合物,屬于鹽,碳酸鈉溶于水時溶液顯堿性.
    故填:Na2CO3;鹽;堿.
    (2)碳酸氫鈉無毒,能夠和胃液中的稀鹽酸反應,因此可以用于治療胃酸過多.
    故填:胃酸.
    (3)碳酸氫鈉受熱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為:2NaHCO3 Na2CO3+H2O+CO2↑.
    故填:2NaHCO3 Na2CO3+H2O+CO2↑.
    點評: 化學來源于生產(chǎn)、生活,也服務于生產(chǎn)、生活,要學好化學知識,為生產(chǎn)、生活服務.
    20.(3分)(2014•濱州)課堂上,老師給出了A、B、C、D四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有四位同學發(fā)表了不同的觀點:
    甲同學:C的質(zhì)子數(shù)與核電荷數(shù)都是17 乙同學:A、D屬于同種元素
    丙同學:A、B、C、D都是原子 丁同學:B與C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
    (1)你認為 丙 同學的觀點不正確,其理由是 D粒子是帶兩個單位正電荷的離子 ;
    (2)上述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的是 A (填字母).
    考點: 原子結構示意圖與離子結構示意圖.
    專題: 化學用語和質(zhì)量守恒定律.
    分析: (1)根據(jù)當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原子;當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陽離子;當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陰離子;據(jù)此進行分析解答.
    (2)若原子的外層電子數(shù)≥4,則一般為非金屬元素,在化學反應中易得電子,若外層電子數(shù)<4,則一般為金屬元素,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
    解答: 解:
    (1)甲同學:C的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與核電核數(shù)都是17,故說法正確.
    乙同學:A、D核內(nèi)質(zhì)子數(shù)相同,屬于同種元素,故說法正確.
    丙同學:由于D、質(zhì)子數(shù)=12,核外電子數(shù)=10,質(zhì)子數(shù)>核外電子數(shù),為陽離子,故丙同學的說法錯誤.
    丁同學:由于BC的外層電子數(shù)相同,都為7,故B與C的化學性質(zhì)相似,故說法正確.
    (2)A外層電子數(shù)為2,為金屬元素,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2個電子而形成陽離子;而BC外層電子數(shù)均是7,均大于4,為非金屬元素,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1個電子而形成陰離子;而D已達到穩(wěn)定結構.
    故答案為:(1)丙;D結構示意圖為陽離子而非原子;(2)A.
    點評: 本題難度不大,考查學生對粒子子結構示意圖及其意義的理解,了解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是正確解題的關鍵.
    21.(4分)(2014•濱州)水是生命之源,也是人類寶貴的資源.
    (1)下列各種水中,屬于純凈物的是 C (填字母);
    A.汽水 B.礦泉水 C.蒸餾水 D.經(jīng)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
    (2)飲用硬度過大的水不利于人體健康,因此人們常采用 加熱煮沸 的方法將硬水軟化;
    (3)小剛為了凈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個如圖所示的簡易凈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彭松棉的作用是 過濾 .
    (4)自來水消毒過程發(fā)生的化學反應中有如下圖所示的微觀過程:
    ( 表示氯原子,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氫原子)
    該反應中化合價發(fā)生變化的元素為 氯元素 .
    考點: 純凈物和混合物的判別;水的凈化;硬水與軟水;微粒觀點及模型圖的應用;有關元素化合價的計算.
    專題: 空氣與水.
    分析: (1)純凈物由一種物質(zhì)組成,混合物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物質(zhì)組成;
    (2)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離子和鎂離子;
    (3)過濾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質(zhì)除去;
    (4)氯氣和水反應能生成次氯酸和鹽酸.
    解答: 解:(1)汽水中含有水、二氧化碳等物質(zhì),屬于混合物;礦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礦物質(zhì),屬于混合物;蒸餾水是由一種物質(zhì)組成的,屬于純凈物;經(jīng)過凈化處理的自來水中仍然含有一些溶于水的物質(zhì),屬于混合物.
    故填:C.
    (2)加熱煮沸時,水中的鈣離子、鎂離子能夠以碳酸鈣沉淀、氫氧化鎂沉淀的形式從水中析出,從而降低水的硬度.
    故填:加熱煮沸.
    (3)其中小卵石、石英砂和彭松棉的作用是過濾,通過過濾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質(zhì)除去.
    故填:過濾.
    (4)水和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H2O+Cl2═HClO+HCl,氫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都是+1,氧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后都是﹣2,氯元素的化合價在反應前是0,反應后變成了+1和﹣1,因此該反應中化合價發(fā)生變化的元素是氯元素.
    故填:氯元素.
    點評: 化學來源于生產(chǎn)、生活,也服務于生產(chǎn)、生活,要學好化學知識,為生產(chǎn)、生活服務.
    22.(5分)(2014•濱州)請根據(jù)圖中A、B兩種固體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回答下列問題.
    (l)在 t1 ℃時,A、B兩種物質(zhì)溶解度相同.
    (2)t2℃時,100g水中溶解 25 gA物質(zhì)恰好達到飽和,該飽和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20% ,若要把該飽和溶液稀釋成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的溶液,應加水 125 g.
    (3)將t2℃時A、B兩種物質(zhì)的飽和溶液降溫至t1℃(其它條件不變),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保持不變的是 B .
    考點: 固體溶解度曲線及其作用;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溶解性和溶解度的關系;有關溶質(zhì)質(zhì)量分數(shù)的簡單計算.
    專題: 物質(zhì)的性質(zhì)與用途;壓軸實驗題.
    分析: 弄清固體溶解度曲線的意義、溫度對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和固體溶解度的概念,靈活的運用有關的知識.
    解答: 解:(1)由兩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可知:A、B兩種物質(zhì)的溶解度曲線在t1℃時相交,所以在t1℃時兩物質(zhì)的溶解度相等.故答案為:t1
    (2)t2℃時,A的溶解度是25克,即100克水中多溶解25克A,把25克A溶到100克水中形成的溶液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 ×100%═20%,若把該溶液稀釋成10%的溶液,在稀釋的過程中溶質(zhì)的質(zhì)量不變,則稀釋后溶液的質(zhì)量為: =250克,則加入的水的質(zhì)量為:250克﹣125克=125克.故答案為:25,20%,125
    (3)由于A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溫而減小,而B的溶解度隨溫度的降溫而增大,因此給它們的飽和溶液中降溫時,A的飽和溶液中有晶體析出,B的飽和溶液會變成不飽和溶液,故選:B
    點評: 主要考查了固體溶解度曲線的意義、溫度對固體溶解度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共2小題,共12分
    23.(5分)(2014•濱州)氣體的制備是化學實驗基本技能之一,現(xiàn)用如下裝置進行化學實驗,試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利用加熱高錳酸鉀的方法能制得氧氣,則發(fā)生裝置應選用 A (填字母);
    (2)實驗室利用B裝置通過復分解反應制得的氣體是 二氧化碳 ,要制取一瓶該氣體,所選裝置的連接順序是 BC (填序號);
    (3)證明集氣瓶中充滿(2)中所制氣體的方法是 把燃燒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看是否熄滅 .
    考點: 常用氣體的發(fā)生裝置和收集裝置與選取方法;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反應原理;二氧化碳的實驗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檢驗和驗滿;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常見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檢驗、干燥與凈化.
    分析: (1)高錳酸鉀受熱時能夠分解生成錳酸鉀、二氧化錳和氧氣;
    (2)實驗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取二氧化碳,反應不需要加熱,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能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
    (3)二氧化碳不能燃燒,不支持燃燒.
    解答: 解:(1)實驗室利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需要加熱,應該用A裝置作為發(fā)生裝置.
    故填:A.
    (2)碳酸鈣和稀鹽酸反應生成氯化鈣、水和二氧化碳,屬于復分解反應,并且反應不需要加熱,應該用B裝置作為發(fā)生裝置來制取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能夠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氣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即用C裝置收集.
    故填:二氧化碳;BC.
    (3)證明集氣瓶中充滿二氧化碳的方法是:把燃燒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燃燒的木條熄滅,說明已經(jīng)收集滿.
    故填:把燃燒的木條放在集氣瓶口,如果燃燒的木條熄滅,看是否熄滅.
    點評: 合理設計實驗,科學地進行實驗、分析實驗,是得出正確實驗結論的前提,因此要學會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實驗,為學好化學知識奠定基礎.
    24.(7分)(2014•濱州)在研究酸和堿的化學性質(zhì)時,某小組想證明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雖然無明顯現(xiàn)象,但確實發(fā)生了化學反應,試與他們一起完成實驗方案的設計,實施和評價,并得出有關結論.
    (1)探究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
    當?shù)稳霂椎畏犹囈汉螅芤河蔁o色變?yōu)椤〖t 色,根據(jù)上述實驗中顏色變化,可確定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發(fā)生了化學變化,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2NaOH+H2SO4=Na2SO4+2H2O .
    (2)探究上述稀硫酸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后燒杯中的硫酸是否過量:
    根據(jù)上述反應過程中溶液變成無色,不能確定稀硫酸是否過量,同學們又分別選取氯化鋇溶液、紫色石蕊試液設計實驗方案,請你判斷并分析:
    實驗方案 實驗步驟 實驗現(xiàn)象 實驗結論
    方案一 取樣,滴入適量的氯化鋇溶液 出現(xiàn)白色沉淀 稀硫酸過量
    方案二 取樣,滴入幾滴紫色石蕊試液 溶液變紅 稀硫酸過量
    上述設計的實驗方案中,正確的是 方案二 (填“方案一”或“方案二”)
    另外一個實驗方案錯誤的原因是 NaOH和H2SO4反應后生成的硫酸鈉也能和BaCl2反應產(chǎn)生白色沉淀BaSO4 ;
    請你設計一個確定稀硫酸是否過量的實驗方案,你選用的藥品是 鋅?!?,實驗現(xiàn)象及結論是 若有氣體放出,證明稀硫酸過量,反之稀硫酸不過量 .
    考點: 中和反應及其應用;酸堿指示劑及其性質(zhì);酸的化學性質(zhì);書寫化學方程式、文字表達式、電離方程式.
    專題: 常見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 (1)根據(jù)酚酞遇堿變紅色分析,根據(jù)反應物、生成物寫出化學方程式;
    (2)根據(jù)生成的硫酸鈉也與氯化鋇反應生成硫酸鋇沉淀和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以及活潑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填寫;
    解答: 解:(1)酚酞遇堿變紅色,所以氫氧化鈉溶液使酚酞試液變紅;氫氧化鈉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鈉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NaOH+H2SO4=Na2SO4+2H2O;
    (2)因為NaOH和H2SO4反應后生成的硫酸鈉也能和BaCl2反應產(chǎn)生白色沉淀BaSO4,而石蕊試液遇酸變紅色,所以方案二正確,因為活潑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所以可以加入鋅粒等活潑金屬(或碳酸鈉等),若有氣體放出,證 明稀硫酸過量,反之稀硫酸不過量;
    故答案為(1)紅;2NaOH+H2SO4=Na2SO4+2H2O;
    (2)方案二;NaOH和H2SO4反應后生成的硫酸鈉也能和BaCl2反應產(chǎn)生白色沉淀BaSO4;鋅粒(或碳酸鈉等);若有氣體放出,證明稀硫酸過量,反之稀硫酸不過量.
    點評: 本題考查了酸堿中和反應,要完成此題可以依據(jù)已有的知識進行,所以要求同學們在平時的學習中加強基礎知識的儲備.
    四、本題包括1小題,共10分
    25.(10分)(2014•濱州)將20g生銹的鐵片放入50g稀鹽酸中,恰好完全反應,放出氣體的質(zhì)量為0.4g,試求:
    (1)鐵片中單質(zhì)鐵的質(zhì)量;
    (2)鐵片中鐵銹的質(zhì)量分數(shù);
    (3)后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
    考點: 根據(jù)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
    專題: 有關化學方程式的計算.
    分析: 由生成氫氣的質(zhì)量根據(jù)鐵與鹽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可以計算出鐵的質(zhì)量,從而 求出鐵片中鐵銹的質(zhì)量,再根據(jù)質(zhì)量守恒定律求出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
    解答: 解:
    (1)設鐵的質(zhì)量為x.
    Fe+2HCl=FeCl2+H2↑
    56 2
    x 0.4g
    x=11.2g
    (2)原鐵片上鐵銹的質(zhì)量是20﹣11.2g=8.8g
    鐵片中鐵銹的質(zhì)量分數(shù) =44%
    (3)后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為20g+50g﹣0.4g=69.6g
    答案:
    (1)鐵片中單質(zhì)鐵的 質(zhì)量11.2g
    (2)鐵片中鐵銹的質(zhì) 量分數(shù)44%
    (3)后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69.6g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含雜質(zhì)物質(zhì)的化學方程式計算,難度稍大.做題時必須分析清楚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和溶質(zhì)的質(zhì)量,學生做題時往往求錯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要理清所得溶液的質(zhì)量就是反應前物質(zhì)的質(zhì)量和減去生成的氫氣的質(zhì)量只要理清這一點不難解答該類題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