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選擇題
1.民以食為天。我國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農(nóng)耕技術。我國在世界上早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麥 B.水稻和粟
C.小麥和粟 D.水稻和玉米
2.某海外華人旅行團來到了中國,他們旅行的第一站想先祭拜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你認為他們應該去( )
A、大禹陵 B、黃帝陵
C、炎帝陵 D、秦始皇陵
3.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閱讀右圖后回答問題:距今7000年前生活在①②地區(qū)的居民是( )
A、北京人,半坡人 B、山頂洞人,半坡人
C、半坡人,山頂洞人 D、半坡人,河姆渡人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
A、是否會用火 B、是否會制造工具
C、是否有語言 D、是否有文字
5.我國境內(nèi)原始人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是( )
A、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B、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C、山頂洞人、北京人、元謀人、半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山頂洞人、北京人、元謀人
6.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 )。
A.中國人善于想象
B.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tǒng)
C.中華民族的銳意進取精神
D.華夏族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7.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是( )
A.河姆渡遺址 B.半坡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紅山文化遺址
8.中國在世界上早培植的兩種農(nóng)作物是:( )
A.棉花與水稻 B.棉花與玉米
C.水稻和玉米 D.水稻和粟
9.使用粗糙石器,并已開始會使用天然火的是( )
A、是否會用火 B、是否會制造工具
C、是否有語言 D、是否有文字
10.下面這些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一個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頭野獸
B.大家很高興,馬上鉆木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C.并將吃剩下的野獸肉放入陶罐內(nèi),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qū)趕野獸和照明
11.下列原始人存在的先后順序是( )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2.下列人物,哪一個和歷的禪讓制沒有關系( )
A. 禹 B. 堯
C. 舜 D. 黃帝
13.“民主”一直是人類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能體現(xiàn)出民主精神的是(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私有制 D、等級制
14.2014年5月18日,集展覽、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公眾開放。該館重點介紹的原始人群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15.下列選項中,反映了七千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先民生產(chǎn)生活特點的是:
A. 司母戊鼎 B. 半地穴式房屋
C. 干欄式房屋 D. 青銅神樹
16.考古發(fā)現(xiàn)是研究史前時期歷史的主要途徑之一。下列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遺跡、遺址、實物等適合研究中國遠古人類生產(chǎn)生活狀況的是( )
17.生活在長江流域、早種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18.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 朝
19.為紀念中國歷的一位杰出人物,孫中山曾寫下“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詩句。毛澤東也寫了“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以紀念此人,兩位偉人共同紀念的人物是 ( )
A.黃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20.某歷史紀錄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紹了半坡人生活的歷史信息。其中錯誤的介紹是( )
A.生活在長江流域 B.住著半地穴式房屋
C.種植糧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產(chǎn)
21.下圖所示骨針裝飾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鉆孔技術,它出土于(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人遺址
22.為紀念中國歷的一位杰出人物,孫中山曾寫下“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詩句。毛澤東也寫了“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以 紀念此人,兩位偉人共同紀念的人物是
A.黃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24.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經(jīng)生活過的遠古居民有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山頂洞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5.1965年5月,我國考古學家在云南省某縣發(fā)現(xiàn)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它們距今約170萬年。這就是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
26.我國神話傳說中,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先后出了三個有名的人物叫堯、舜、禹,他們都是通過推舉的方式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歷把這種產(chǎn)生首領的辦法稱為( )
A、選舉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禪讓制
27.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有( )
①磨光的石器 ②木制耒耜 ③石刀收割 ④ 骨制箭頭、魚叉 ⑤簡單的玉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28.下列哪兩種農(nóng)作物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 )
A、大豆和小麥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和玉米 D、水稻和粟
29.如圖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它說明河姆渡居民已經(jīng)過著( )
A、游牧生活 B、定居生活 C、生活不穩(wěn)定 D、與外地交換食品
30.傳說中“ 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獲得成功?!钡牟柯渎?lián)盟首領的是( )
A、黃帝 B、堯 C、舜 D、禹
二、填空題
31.堯舜禹時期采用“ ”的方法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
32. 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
33.根據(jù)提示,寫出相關的歷史信息(7分)
①目前我國已知早的人類是_____。
②半坡聚落是____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典型代表。
③相傳_____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等,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④戰(zhàn)國時期,各國爭霸采取的外交政策分別是_____和_____。
34.在方框和括號內(nèi)填上相關內(nèi)容。(8分)
35.22.識讀下面兩個我國古代人類的頭部復原圖,請回答:(8分)
A B
(1)A是 ,B是 。(4分)
(2)已經(jīng)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的是 。(2分)
(3)以血緣關系結合成生活集體的是 。(2分)
36.河姆渡居民住著 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著 的房子。
37.我國遠古時,有 造人的傳說,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還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wǎng)捕魚的故事,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稱是 。
相關鏈接(6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請根據(jù)提示信息,鏈接成完整的史實)
38.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糧食作物————
39.荒*無道,施用炮烙等酷刑的商朝暴君————
40.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離騷》的創(chuàng)作者—————
41.我國春秋晚期杰出軍事家孫武編著的世界上早的兵書—————
42..推行一系列促進民族融合政策,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的北魏皇帝————
43.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作者—————
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44.目前我國境內(nèi)早的人類是————————;我國歷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是————————。
45.半坡居民早種植————————;河姆渡居民早種植————————。
46.商朝的都城在今天的————————省境內(nèi);西周的都城在今天的————————省境內(nèi)。
47.公元前————————年——前476年,是我國歷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年,是我國歷的戰(zhàn)國時期。
48.————————輔助齊桓公取得了霸主地位;————————修筑了水利工程都江堰。
49.禹死后,__________繼承父位,從而__________制代替了禪讓制。
50.黃帝部落聯(lián)合炎帝部落,在__________戰(zhàn)中打敗蚩尤;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的__________之戰(zhàn)。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
三、問答題
51.閱讀下列材料作答(8分)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禮記•禮運篇〉
請回答:
(1)這種“天下為家”的局面是因為誰而開始?(2分)
(2)他破壞了禪讓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2分)
(3)我國歷第一個國家,是什么王朝? (4分)
52.閱讀下列材料:(4分)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幾處較厚的灰燼堆,埋著燒裂的石頭和獸骨……”
閱讀材料回答:
(1)這則材料證明了什么?
(2)材料所證明的事實有什么意義?
53.仔細觀察兩幅圖片,并回答后面的問題(20★)
請回答
⑴、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那些生產(chǎn)工具?(3★)
⑵、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2★)
⑶、他們?yōu)槭裁匆^這樣的生活?(3★)
⑷、看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一下山頂洞人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5★)
⑸、說一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在生產(chǎn)生活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方面?(5★)
⑹、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參考答案
1.B
【解析】
試題解析:河姆渡人早種植水稻,半坡人早種植粟。
2.B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人文初祖。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者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傳說中的首領,他們聯(lián)合打敗了蚩尤,結成部落聯(lián)盟,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形成華夏族。相傳,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發(fā)明舟車,教民挖井,為后世的飲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fā)明了文字,伶?zhèn)惥幊隹礃纷V等,后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這些神話傳說反映了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敬。至今,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故答案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D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河姆渡的原始農(nóng)耕。我國很早就出現(xiàn)了原始的農(nóng) 耕,是世界上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在湖南發(fā)現(xiàn)了一萬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在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稻桿、稻谷,稻桿出土是竟然還是黃綠色的,稻谷外形完好。據(jù)統(tǒng)計,出土的稻谷,其數(shù)量之大,世界罕見。同世界上其他較早栽培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三千至五千多年。在我國陜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農(nóng)耕村落遺址。半坡 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開墾土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種植粟等糧食作物,這也是世界上早的。他們還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內(nèi)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4.B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我國境內(nèi)的原始人類。通過考古,在我國云南省的元謀縣,發(fā)現(xiàn)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碳屑、小塊燒骨。經(jīng)專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牙齒和遺物,證明他們已經(jīng)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5.A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我國境內(nèi)的原始人類。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北京人距今約七十萬到二十萬年;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年,半坡人距今約五六千年。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6.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早人類的遺址位于哪個省。根據(jù)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目前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前。它的出土地點是云南省的元謀縣。據(jù)此可知旅游地點應該是云南省。故本題答案選C。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的傳說
7.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我國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因為他們已經(jīng)掌握基本的農(nóng)耕技術,過定居生活。其中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故本題答案選A。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社會
8.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在世界上早培植的兩種農(nóng)作物。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過上定居生活。半坡聚落原始居民能夠種植粟,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能夠種植水稻等農(nóng)作物,中國在世界上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國家。故本題答案選D 。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社會
9.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使用粗糙石器,并已開始會使用天然火的是哪個原始人。根據(jù)所學知識,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已開始會使用天然火。再觀察題中所給的四個圖片,圖片A是北京人的頭像。因此本題答案選A。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早期人類
10.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正確描述。本題可以用排除法:A.用弓箭北京人還沒有;B.鉆木取火是山頂洞人,北京人不會;C.陶罐儲藏食物是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北京人還不會制作陶器??梢夾.B.C三個答案均不正確。故本題答案選D。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早期人類
11.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遠古居民的相關知識,通過所學知識,我們知道: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前,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前,所以答案是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12.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古代的民主推選制。堯舜禹都有高尚的品質(zhì),受到百姓愛戴。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13.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禪讓制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堯舜禹時期,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歷稱作禪讓制。故此題選A。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14.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京人的情況。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國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北京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前,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過著群居生活,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故選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15.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原始農(nóng)耕居民的相關知識,通過所學知識,我們知道:生活在七千年前我國長江流域的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們居住在干欄式的房子里,所以答案是C。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16.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遠古人類生產(chǎn)生活相關內(nèi)容。北京人屬于遠古人類,并且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所以A項符合題意。西周、戰(zhàn)國、漢代屬于文明時代,不屬于遠古時代,所以答案選A。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北京人
17.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原始農(nóng)耕生活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住在干欄式的房子里,會種植水稻,所以答案是C。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18.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朝的相關知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起了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所以答案是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秦王掃六合
19.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皇帝的準確識記,依據(jù)題干中“神州軒轅”“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推斷出是皇帝,聯(lián)系已學知識可知皇帝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阪泉之戰(zhàn)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而進行的戰(zhàn)爭,后炎帝族戰(zhàn)敗,和黃帝族融合,成為了后來的華夏族的祖先。故選A。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華夏之祖•皇帝
20.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相關史實的準確認識,依據(jù)已學知識可知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屬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還打獵、捕魚,已經(jīng)學會紡線,織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A的表述不合史實。故選A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半坡人
21.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回顧已學知識可知距今約三萬年的北京山頂洞人會使用人工取火,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的愛美,題干中圖片所示裝飾品正是山頂洞人愛美的表現(xiàn),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題意,故選C。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山頂洞人
22.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軒轅氏黃帝相關內(nèi)容。題干:“神州軒轅”;依據(jù)教材: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炎帝是神龍氏,黃帝是軒轅氏;故選A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24.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京附近曾經(jīng)生活過的遠古居民。選項①②③都是我國遠古居民,抓住關鍵詞“北京附近曾經(jīng)生活過的”,排除云南省元謀人;故選C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25.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依據(jù)題干關鍵詞:“云南省某縣”、“ 距今約170萬年”等,結合教材知識容易得到答案;故選A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26.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古代的民主推選制。堯舜禹都有高尚的品質(zhì),受到百姓愛戴。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27.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半坡 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還會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用骨制箭頭、漁叉打獵捕魚;還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會紡線、織布、制衣。故選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28.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原始農(nóng)耕的情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早種植粟的國家。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29.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他們已經(jīng)知道在低洼處挖掘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了。這是比北京人等進步的地方。故選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30.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堯舜禹的傳說。傳說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終治理了洪水。正因如此,舜老后,采取禪讓的辦法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了他。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1. “禪讓”
【解析】
試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堯舜禹時期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方法。堯舜禹時期采用“禪讓”的方法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2.黃帝
【解析】
試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的人。黃帝及其 部下發(fā)明了許多東西,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后人尊為“人文初祖”,這些神話傳說,反 映了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敬,至今,海內(nèi)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3.①元謀人 ②黃河流域 ③黃帝 ④合縱、連橫
【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jù)已學知識可知,目前我國已知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半坡聚落是黃河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典型代表;相傳黃帝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等,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戰(zhàn)國時期,各國爭霸采取的外交政策分別是合縱、連橫。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上冊•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我國早的人類•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華夏之祖•黃帝——“人文初祖”•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戰(zhàn)國七雄
34.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原始社會堯、舜時期與夏朝的社會制度。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可知: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 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民主推選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因此,本題的答案是:舜前面的方框填堯;堯、舜、禹下面的括號內(nèi)填禪讓;禹后面的方框填啟;禹、啟下面的括號內(nèi)填世襲。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chǎn)生和社會的變革•夏、商、西周的興亡。
35.(1)北京人;山頂洞人
(2)B
(3)B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體貌特征。本題給了我們兩幅我國古代人類的頭部復原圖,根據(jù)教材提供給我們的圖片資料及文字資料,我們可得知:從圖片A我們可看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從圖片B我們可看出這類遠古人類的模樣和現(xiàn)代人基本相同,故本題的答案為:A是北京人;B是山頂洞人。
(2)本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山頂洞人的生產(chǎn)情況。本題是在回答第一題基礎上進行選擇,本題主要是對山頂洞人的生產(chǎn)情況這一基礎知識進行考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知:山頂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出本題的答案為:B。
(3)本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山頂洞人的社會組織。本題是在回答第一題基礎上進行選擇,本題主要是對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況這一基礎知識進行考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知: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 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出本題的答案為: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36.干欄式 半地穴式
【解析】此題以比較的方式考查我國原始農(nóng)耕居民的生活狀況。河姆渡居民居住在長江流域,他們過著定居生活,為了防潮,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冬天寒冷,他們所居住的房屋為半地穴式房屋。據(jù)題意河姆渡居民住著 干欄式 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著 半地穴式 的房子。
37.女媧 人文初祖
【解析】此題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學生對遠古人類相關知識的記憶,這類題要求學生記憶準確,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等要求是很嚴格的,所以要求在學習知識是注意準確把握。據(jù)題意我國遠古時,有 女媧造人的傳說,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還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wǎng)捕魚的故事,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稱是人文初祖 。
38.水稻。
39.商紂王。
40.屈原。
41.《孫子兵法》
42.孝文帝。
43.王羲之。
38.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
39.荒*無道,施用炮烙等酷刑形容的是商朝末代暴君——商紂王。由此才出現(xiàn)武王伐紂。
40.屈原創(chuàng)作許多優(yōu)秀作品、代表作《離騷》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41.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他著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早的兵書。
42.北魏孝文帝改革,該鮮卑鮮卑姓氏為漢姓,加速北方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民族大融合。
43.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被后世稱為“書圣”。
考點:本題考查古代思想文化常識。
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雖然涉及的內(nèi)容廣、知識點多、但都是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屬于基礎知識的范圍,很容易回答。
44.元謀人 夏朝
45.粟 水稻
46.河南 陜西
47.770 221
48.管仲 李冰
【解析】
44.試題分析:目前我國境內(nèi)早的人類是元謀人;我國歷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是夏朝。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元謀人和夏朝的建立
點評:學生還要知道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發(fā)現(xiàn)地點在云南元謀;夏朝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大禹。
45.試題分析:半坡居民早種植粟,河姆渡居民早種植水稻。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史實
點評: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不同點還包括:半坡人發(fā)源于黃河流域,河姆渡人發(fā)源于長江流域;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居住干欄式房屋。
46.試題分析:商朝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nèi);西周的都城在今天的陜西省境內(nèi)。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商朝和西周的史實
點評:關于商朝,學生要掌握的內(nèi)容有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都亳;盤 庚遷殷后商朝統(tǒng)治穩(wěn)定下來,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稱為殷。關于西周,學生要知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在牧野擊敗商朝軍隊,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鎬京。
47.試題分析: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我國歷的戰(zhàn)國時期。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實
點評: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實,學生要重點掌握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戰(zhàn)國七雄是秦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楚國和燕國。
48.試題分析:管仲輔助齊桓公取得了 霸主地位;李冰修筑了水利工程都江堰。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齊桓公稱霸和都江堰
點評:關于齊桓公稱霸,學生還要知道,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會盟,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關于都江堰,學生還要掌握的內(nèi)容包括,它修筑于長江的支流岷江流域,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49. 啟 世襲
【解析】
試題分析:禹死后,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考點:本題考查世襲制。
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學生對課文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只要堯舜禹的禪讓等相關知識點就可以作答。
50. 涿鹿 長平
【解析】
試題分析:炎黃站蚩尤,在涿鹿之戰(zhàn)中打敗蚩尤。秦趙長平之戰(zhàn)。趙軍大敗,四十萬人被俘虜,大部分被坑殺。
考點:本題考擦古代戰(zhàn)爭
點評: 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學生對古代戰(zhàn)爭的識記能力。炎黃打敗蚩尤后結成部落聯(lián)盟,形成日后華夏族;長平之戰(zhàn),趙軍大敗、四十多萬人被俘虜、絕大部分被坑殺。
51.(1)啟(2分)
(2)世襲制(2分)
(3)夏朝(4分)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問,主要考查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內(nèi)容,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天下為家”指的是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依據(jù)所學知識,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所以開啟“天下為家”局面的是:啟。
第(2)問,主要考查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內(nèi)容,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天下為家”指的是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依據(jù)所學知識,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所以破壞禪讓制后采取的是:世襲制。
第(3)問,主要考查我國歷第一個王朝的想關內(nèi)容,依據(jù)已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lián)盟首領轉(zhuǎn)變?yōu)榕`制國家的國王,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所以答案為:夏朝。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華夏之祖•堯舜禹的“禪讓”;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夏、商、西周的興亡•夏朝的興衰
52.(1)證明北京人已經(jīng)使用火。
(2)火可以燒烤、照明、御寒、保護自身安全等,火的使用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促進體質(zhì)的發(fā)展和腦的進化。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北京人的知識,北京人被發(fā)現(xiàn)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通過材料中的關鍵句:“幾處較厚的灰燼堆”,我們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經(jīng)會用火了,因此本題的答案是:證明北京人已經(jīng)使用火。
(2)本題考查的是北京人會用火的史實,火的使用,是人類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火的使用的重要意義是:火可以燒烤、照明、御寒、保護自身安全等,火的使用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促進體質(zhì)的發(fā)展和腦的進化。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53.⑴、石塊、木棒、火把
⑵、群居
⑶、工具簡陋、環(huán)境惡劣、靠個人力量無法生存
⑷、他們已經(jīng)有了羞恥和隱私概念,開始縫制衣物遮蓋身體。可能從無固定配偶正在轉(zhuǎn)變?yōu)楣潭ㄅ渑嫉倪^程中或者已經(jīng)完成。擁有較高的智慧,可以制造較為精細的工具,而不是簡單利用天然產(chǎn)品進行粗加工。主要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捕獵動物(骨針的原料)
⑸、共同之處:都過著集體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力量生存 不同之處: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山頂同人生活的集體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處于氏族公社時期
⑹、生產(chǎn)的發(fā)展
【解析】
試題分析:⑴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石塊、木棒、火把等生產(chǎn)工具;
⑵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
⑶他們之所以要過群居生活,是因為當時工具簡陋、環(huán)境惡劣、靠個人力量無法生存;
⑷根據(jù)圖二可知,山頂洞人他們已經(jīng)有了羞恥和隱私概念,開始縫制衣物遮蓋身體??赡軓臒o固定配偶正在轉(zhuǎn)變?yōu)楣潭ㄅ渑嫉倪^程中或者已經(jīng)完成。擁有較高的智 慧,可以制造較為精細的工具,而不是簡單利用天然產(chǎn)品進行粗加工。主要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捕獵動物(骨針的原料)。
⑸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在生產(chǎn)生活方面的相同點:都過著集體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力量生存;不同之處: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山頂同人生活的集體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處于氏族公社時期。
⑹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主要原因是生產(chǎn)的發(fā)展。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點評:學生還要知道,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山頂洞人距今約1.8萬年;他們都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兩 者的不同點還包括:北京人還保留猿的一些體質(zhì)特征,山頂洞人的面貌和現(xiàn)代人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山頂洞人已經(jīng)能夠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還會制作裝飾品。
1.民以食為天。我國古代的原始居民很早就懂得農(nóng)耕技術。我國在世界上早種植的糧食作物是( )
A.水稻和小麥 B.水稻和粟
C.小麥和粟 D.水稻和玉米
2.某海外華人旅行團來到了中國,他們旅行的第一站想先祭拜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你認為他們應該去( )
A、大禹陵 B、黃帝陵
C、炎帝陵 D、秦始皇陵
3.長江、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閱讀右圖后回答問題:距今7000年前生活在①②地區(qū)的居民是( )
A、北京人,半坡人 B、山頂洞人,半坡人
C、半坡人,山頂洞人 D、半坡人,河姆渡人
4.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在于( )
A、是否會用火 B、是否會制造工具
C、是否有語言 D、是否有文字
5.我國境內(nèi)原始人出現(xiàn)的先后順序是( )
A、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B、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半坡原始居民
C、山頂洞人、北京人、元謀人、半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山頂洞人、北京人、元謀人
6.我們說自己是“炎黃子孫”,是因為( )。
A.中國人善于想象
B.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tǒng)
C.中華民族的銳意進取精神
D.華夏族是由黃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7.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是( )
A.河姆渡遺址 B.半坡遺址
C.大汶口遺址 D.紅山文化遺址
8.中國在世界上早培植的兩種農(nóng)作物是:( )
A.棉花與水稻 B.棉花與玉米
C.水稻和玉米 D.水稻和粟
9.使用粗糙石器,并已開始會使用天然火的是( )
A、是否會用火 B、是否會制造工具
C、是否有語言 D、是否有文字
10.下面這些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
A.一個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頭野獸
B.大家很高興,馬上鉆木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C.并將吃剩下的野獸肉放入陶罐內(nèi),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qū)趕野獸和照明
11.下列原始人存在的先后順序是( )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半坡人 ④河姆渡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12.下列人物,哪一個和歷的禪讓制沒有關系( )
A. 禹 B. 堯
C. 舜 D. 黃帝
13.“民主”一直是人類的不懈追求,那么下列制度中能體現(xiàn)出民主精神的是( )
A、禪讓制 B、世襲制
C、私有制 D、等級制
14.2014年5月18日,集展覽、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體的北京周口店遺址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公眾開放。該館重點介紹的原始人群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居民
15.下列選項中,反映了七千年前我國長江流域先民生產(chǎn)生活特點的是:
A. 司母戊鼎 B. 半地穴式房屋
C. 干欄式房屋 D. 青銅神樹
16.考古發(fā)現(xiàn)是研究史前時期歷史的主要途徑之一。下列考古發(fā)現(xiàn)的遺跡、遺址、實物等適合研究中國遠古人類生產(chǎn)生活狀況的是( )
17.生活在長江流域、早種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原始居民 D.半坡原始居民
18.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是(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 朝
19.為紀念中國歷的一位杰出人物,孫中山曾寫下“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詩句。毛澤東也寫了“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以紀念此人,兩位偉人共同紀念的人物是 ( )
A.黃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20.某歷史紀錄片《半坡原始居民》,介紹了半坡人生活的歷史信息。其中錯誤的介紹是( )
A.生活在長江流域 B.住著半地穴式房屋
C.種植糧食作物粟 D.使用磨制石器生產(chǎn)
21.下圖所示骨針裝飾品采用的是磨光和鉆孔技術,它出土于( )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人遺址
22.為紀念中國歷的一位杰出人物,孫中山曾寫下“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詩句。毛澤東也寫了“聰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以 紀念此人,兩位偉人共同紀念的人物是
A.黃帝 B.炎帝 C.秦始皇 D.大禹
24.在今天北京附近曾經(jīng)生活過的遠古居民有
①元謀人 ②北京人 ③山頂洞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25.1965年5月,我國考古學家在云南省某縣發(fā)現(xiàn)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石器,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用古地磁方法測定它們距今約170萬年。這就是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
26.我國神話傳說中,黃帝之后,黃河流域先后出了三個有名的人物叫堯、舜、禹,他們都是通過推舉的方式成為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歷把這種產(chǎn)生首領的辦法稱為( )
A、選舉制 B、分封制 C、世襲制 D、禪讓制
27.半坡原始居民使用的工具有( )
①磨光的石器 ②木制耒耜 ③石刀收割 ④ 骨制箭頭、魚叉 ⑤簡單的玉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③④⑤
28.下列哪兩種農(nóng)作物早是由我國勞動人民種植的( )
A、大豆和小麥 B、花生和高粱 C、甘薯和玉米 D、水稻和粟
29.如圖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復原圖,它說明河姆渡居民已經(jīng)過著( )
A、游牧生活 B、定居生活 C、生活不穩(wěn)定 D、與外地交換食品
30.傳說中“ 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過家門而不入……終于獲得成功?!钡牟柯渎?lián)盟首領的是( )
A、黃帝 B、堯 C、舜 D、禹
二、填空題
31.堯舜禹時期采用“ ”的方法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
32. 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
33.根據(jù)提示,寫出相關的歷史信息(7分)
①目前我國已知早的人類是_____。
②半坡聚落是____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典型代表。
③相傳_____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等,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④戰(zhàn)國時期,各國爭霸采取的外交政策分別是_____和_____。
34.在方框和括號內(nèi)填上相關內(nèi)容。(8分)
35.22.識讀下面兩個我國古代人類的頭部復原圖,請回答:(8分)
A B
(1)A是 ,B是 。(4分)
(2)已經(jīng)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的是 。(2分)
(3)以血緣關系結合成生活集體的是 。(2分)
36.河姆渡居民住著 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著 的房子。
37.我國遠古時,有 造人的傳說,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還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wǎng)捕魚的故事,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稱是 。
相關鏈接(6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12分。請根據(jù)提示信息,鏈接成完整的史實)
38.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糧食作物————
39.荒*無道,施用炮烙等酷刑的商朝暴君————
40.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離騷》的創(chuàng)作者—————
41.我國春秋晚期杰出軍事家孫武編著的世界上早的兵書—————
42..推行一系列促進民族融合政策,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的北魏皇帝————
43.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作者—————
填空題(每空1分,共10分)
44.目前我國境內(nèi)早的人類是————————;我國歷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是————————。
45.半坡居民早種植————————;河姆渡居民早種植————————。
46.商朝的都城在今天的————————省境內(nèi);西周的都城在今天的————————省境內(nèi)。
47.公元前————————年——前476年,是我國歷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年,是我國歷的戰(zhàn)國時期。
48.————————輔助齊桓公取得了霸主地位;————————修筑了水利工程都江堰。
49.禹死后,__________繼承父位,從而__________制代替了禪讓制。
50.黃帝部落聯(lián)合炎帝部落,在__________戰(zhàn)中打敗蚩尤;公元前260年,秦趙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的__________之戰(zhàn)。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御秦國的進攻。
三、問答題
51.閱讀下列材料作答(8分)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禮記•禮運篇〉
請回答:
(1)這種“天下為家”的局面是因為誰而開始?(2分)
(2)他破壞了禪讓制,而采取了什么制度?(2分)
(3)我國歷第一個國家,是什么王朝? (4分)
52.閱讀下列材料:(4分)
“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保存了幾處較厚的灰燼堆,埋著燒裂的石頭和獸骨……”
閱讀材料回答:
(1)這則材料證明了什么?
(2)材料所證明的事實有什么意義?
53.仔細觀察兩幅圖片,并回答后面的問題(20★)
請回答
⑴、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那些生產(chǎn)工具?(3★)
⑵、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怎樣的生活?(2★)
⑶、他們?yōu)槭裁匆^這樣的生活?(3★)
⑷、看圖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一下山頂洞人的生產(chǎn)生活狀況?(5★)
⑸、說一下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在生產(chǎn)生活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方面?(5★)
⑹、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
參考答案
1.B
【解析】
試題解析:河姆渡人早種植水稻,半坡人早種植粟。
2.B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人文初祖。距今約四五千年,我國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活動者許多部落。炎帝和黃帝是傳說中的首領,他們聯(lián)合打敗了蚩尤,結成部落聯(lián)盟,經(jīng)過長期發(fā)展,形成華夏族。相傳,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發(fā)明舟車,教民挖井,為后世的飲食住行奠定了基礎。他的妻子嫘祖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他的屬下倉頡發(fā)明了文字,伶?zhèn)惥幊隹礃纷V等,后人尊稱黃帝為“人文初祖”。這些神話傳說反映了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敬。至今,海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故答案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D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河姆渡的原始農(nóng)耕。我國很早就出現(xiàn)了原始的農(nóng) 耕,是世界上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在湖南發(fā)現(xiàn)了一萬年前人工栽培的水稻,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在河姆渡遺址,發(fā)現(xiàn)了大量稻桿、稻谷,稻桿出土是竟然還是黃綠色的,稻谷外形完好。據(jù)統(tǒng)計,出土的稻谷,其數(shù)量之大,世界罕見。同世界上其他較早栽培水稻的國家相比,早了三千至五千多年。在我國陜西西安附近的半坡村,發(fā)現(xiàn)了距今約五六千年的原始農(nóng)耕村落遺址。半坡 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等開墾土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種植粟等糧食作物,這也是世界上早的。他們還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屋內(nèi)有灶坑,供炊煮和取暖用。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4.B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我國境內(nèi)的原始人類。通過考古,在我國云南省的元謀縣,發(fā)現(xiàn)了兩顆門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碳屑、小塊燒骨。經(jīng)專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牙齒和遺物,證明他們已經(jīng)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qū)別。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5.A
【解析】
試題分析:本小題考查的是我國境內(nèi)的原始人類。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是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北京人距今約七十萬到二十萬年;山頂洞人距今約三萬年,半坡人距今約五六千年。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6.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早人類的遺址位于哪個省。根據(jù)題目要求,結合所學知識:目前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前。它的出土地點是云南省的元謀縣。據(jù)此可知旅游地點應該是云南省。故本題答案選C。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的傳說
7.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我國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是河姆渡遺址和半坡遺址,因為他們已經(jīng)掌握基本的農(nóng)耕技術,過定居生活。其中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是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的代表。故本題答案選A。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社會
8.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在世界上早培植的兩種農(nóng)作物。半坡和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過上定居生活。半坡聚落原始居民能夠種植粟,河姆渡聚落原始居民能夠種植水稻等農(nóng)作物,中國在世界上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國家。故本題答案選D 。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社會
9.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使用粗糙石器,并已開始會使用天然火的是哪個原始人。根據(jù)所學知識,北京人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并已開始會使用天然火。再觀察題中所給的四個圖片,圖片A是北京人的頭像。因此本題答案選A。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早期人類
10.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正確描述。本題可以用排除法:A.用弓箭北京人還沒有;B.鉆木取火是山頂洞人,北京人不會;C.陶罐儲藏食物是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北京人還不會制作陶器??梢夾.B.C三個答案均不正確。故本題答案選D。
考點:冀人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早期人類
11.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遠古居民的相關知識,通過所學知識,我們知道: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前,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前,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前,所以答案是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12.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古代的民主推選制。堯舜禹都有高尚的品質(zhì),受到百姓愛戴。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13.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禪讓制有關知識的準確識記。依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堯舜禹時期,采用民主的方法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歷稱作禪讓制。故此題選A。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14.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北京人的情況。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我國考古工作者發(fā)現(xiàn)了一個完整的遠古人類頭蓋骨化石,這就是北京人。他們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前,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過著群居生活,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還會保存火種。故選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15.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原始農(nóng)耕居民的相關知識,通過所學知識,我們知道:生活在七千年前我國長江流域的居民是河姆渡原始居民,他們居住在干欄式的房子里,所以答案是C。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16.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遠古人類生產(chǎn)生活相關內(nèi)容。北京人屬于遠古人類,并且已經(jīng)會使用天然火,所以A項符合題意。西周、戰(zhàn)國、漢代屬于文明時代,不屬于遠古時代,所以答案選A。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北京人
17.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原始農(nóng)耕生活的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住在干欄式的房子里,會種植水稻,所以答案是C。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18.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秦朝的相關知識,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統(tǒng)一六國,建立起了我國歷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所以答案是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秦王掃六合
19.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皇帝的準確識記,依據(jù)題干中“神州軒轅”“建此偉業(yè),雄立東方”推斷出是皇帝,聯(lián)系已學知識可知皇帝號軒轅氏,建都于有熊,亦稱有熊氏,華夏上古傳說時代一位的部落聯(lián)盟首領,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阪泉之戰(zhàn)是黃帝與炎帝之間為爭奪大華夏部落聯(lián)盟首領而進行的戰(zhàn)爭,后炎帝族戰(zhàn)敗,和黃帝族融合,成為了后來的華夏族的祖先。故選A。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華夏之祖•皇帝
20.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半坡原始居民相關史實的準確認識,依據(jù)已學知識可知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屬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飼養(yǎng)豬、狗等家畜,還打獵、捕魚,已經(jīng)學會紡線,織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A的表述不合史實。故選A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半坡人
21.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山頂洞人的生活狀況,回顧已學知識可知距今約三萬年的北京山頂洞人會使用人工取火,已用骨針縫制衣服,懂的愛美,題干中圖片所示裝飾品正是山頂洞人愛美的表現(xiàn),由此分析可知C符合題意,故選C。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山頂洞人
22.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軒轅氏黃帝相關內(nèi)容。題干:“神州軒轅”;依據(jù)教材: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人文始祖”。 炎帝是神龍氏,黃帝是軒轅氏;故選A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24.C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北京附近曾經(jīng)生活過的遠古居民。選項①②③都是我國遠古居民,抓住關鍵詞“北京附近曾經(jīng)生活過的”,排除云南省元謀人;故選C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25.A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境內(nèi)已知的早人類。依據(jù)題干關鍵詞:“云南省某縣”、“ 距今約170萬年”等,結合教材知識容易得到答案;故選A
考點:北師大版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26.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古代的民主推選制。堯舜禹都有高尚的品質(zhì),受到百姓愛戴。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了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27.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半坡 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還會飼養(yǎng)豬狗等動物,用骨制箭頭、漁叉打獵捕魚;還能制造色彩鮮麗的彩陶,會紡線、織布、制衣。故選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28.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我國原始農(nóng)耕的情況。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制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早種植水稻的國家。半坡原始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制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主要糧食作物是粟,我國是世界上早種植粟的國家。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29.B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情況。河姆渡原始居民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他們已經(jīng)知道在低洼處挖掘水井,飲水比以前方便了。這是比北京人等進步的地方。故選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
30.D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堯舜禹的傳說。傳說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禹領導人民治理洪水,與群眾同甘共苦,在外十三年,三次路過家門而不入,終治理了洪水。正因如此,舜老后,采取禪讓的辦法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了他。故選D。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1. “禪讓”
【解析】
試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堯舜禹時期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方法。堯舜禹時期采用“禪讓”的方法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推舉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2.黃帝
【解析】
試題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被后人尊稱為“人文初祖”的人。黃帝及其 部下發(fā)明了許多東西,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被后人尊為“人文初祖”,這些神話傳說,反 映了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敬,至今,海內(nèi)外華人常自豪地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
33.①元謀人 ②黃河流域 ③黃帝 ④合縱、連橫
【解析】
試題分析:依據(jù)已學知識可知,目前我國已知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半坡聚落是黃河流域原始農(nóng)耕文化典型代表;相傳黃帝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等,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戰(zhàn)國時期,各國爭霸采取的外交政策分別是合縱、連橫。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下上冊•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我國早的人類•原始的農(nóng)耕生活•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華夏之祖•黃帝——“人文初祖”•春秋戰(zhàn)國的紛爭•戰(zhàn)國七雄
34.
【解析】
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原始社會堯、舜時期與夏朝的社會制度。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可知:相傳,堯年老時,征求各部落 首領的意見,推舉舜做他的繼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樣的辦法把位置讓給治水有功的禹。這種民主推選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辦法,歷叫做“禪讓”;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因此,本題的答案是:舜前面的方框填堯;堯、舜、禹下面的括號內(nèi)填禪讓;禹后面的方框填啟;禹、啟下面的括號內(nèi)填世襲。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華夏之祖;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國家的產(chǎn)生和社會的變革•夏、商、西周的興亡。
35.(1)北京人;山頂洞人
(2)B
(3)B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體貌特征。本題給了我們兩幅我國古代人類的頭部復原圖,根據(jù)教材提供給我們的圖片資料及文字資料,我們可得知:從圖片A我們可看出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從圖片B我們可看出這類遠古人類的模樣和現(xiàn)代人基本相同,故本題的答案為:A是北京人;B是山頂洞人。
(2)本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山頂洞人的生產(chǎn)情況。本題是在回答第一題基礎上進行選擇,本題主要是對山頂洞人的生產(chǎn)情況這一基礎知識進行考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知:山頂洞人仍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他們已會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獵為生,還會捕魚。他們能走到很遠的地方同別的原始人群交換生活用品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出本題的答案為:B。
(3)本題考查的內(nèi)容是山頂洞人的社會組織。本題是在回答第一題基礎上進行選擇,本題主要是對山頂洞人的生活情況這一基礎知識進行考查。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知:山頂洞人生活的集體,是由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 族。一個氏族有幾十個人,由共同祖先繁衍下來。他們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故根據(jù)教材內(nèi)容我們可得出本題的答案為:B。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36.干欄式 半地穴式
【解析】此題以比較的方式考查我國原始農(nóng)耕居民的生活狀況。河姆渡居民居住在長江流域,他們過著定居生活,為了防潮,河姆渡人居住的房屋是干欄式建筑,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冬天寒冷,他們所居住的房屋為半地穴式房屋。據(jù)題意河姆渡居民住著 干欄式 的房子,半坡原始居民住著 半地穴式 的房子。
37.女媧 人文初祖
【解析】此題以填空的形式考查學生對遠古人類相關知識的記憶,這類題要求學生記憶準確,不能出現(xiàn)錯別字等要求是很嚴格的,所以要求在學習知識是注意準確把握。據(jù)題意我國遠古時,有 女媧造人的傳說,古老的神話傳說中還有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wǎng)捕魚的故事,后人對華夏始祖黃帝的尊稱是人文初祖 。
38.水稻。
39.商紂王。
40.屈原。
41.《孫子兵法》
42.孝文帝。
43.王羲之。
38.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長江流域,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
39.荒*無道,施用炮烙等酷刑形容的是商朝末代暴君——商紂王。由此才出現(xiàn)武王伐紂。
40.屈原創(chuàng)作許多優(yōu)秀作品、代表作《離騷》是千古傳誦的抒情長詩,被譯成多種外國文字。
41.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軍事家孫武,他著的《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早的兵書。
42.北魏孝文帝改革,該鮮卑鮮卑姓氏為漢姓,加速北方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民族大融合。
43.東晉時期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被后世稱為“書圣”。
考點:本題考查古代思想文化常識。
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學生對古代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雖然涉及的內(nèi)容廣、知識點多、但都是課文的基本內(nèi)容,屬于基礎知識的范圍,很容易回答。
44.元謀人 夏朝
45.粟 水稻
46.河南 陜西
47.770 221
48.管仲 李冰
【解析】
44.試題分析:目前我國境內(nèi)早的人類是元謀人;我國歷建立的第一個國家是夏朝。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元謀人和夏朝的建立
點評:學生還要知道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發(fā)現(xiàn)地點在云南元謀;夏朝建立的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建立者是大禹。
45.試題分析:半坡居民早種植粟,河姆渡居民早種植水稻。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史實
點評: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不同點還包括:半坡人發(fā)源于黃河流域,河姆渡人發(fā)源于長江流域;半坡人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河姆渡人居住干欄式房屋。
46.試題分析:商朝的都城在今天的河南省境內(nèi);西周的都城在今天的陜西省境內(nèi)。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商朝和西周的史實
點評:關于商朝,學生要掌握的內(nèi)容有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都亳;盤 庚遷殷后商朝統(tǒng)治穩(wěn)定下來,因此后代又把商朝稱為殷。關于西周,學生要知道,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軍在牧野擊敗商朝軍隊,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西周,定都鎬京。
47.試題分析:公元前770年——前476年,是我國歷的春秋時期;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我國歷的戰(zhàn)國時期。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實
點評: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實,學生要重點掌握的是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和楚莊王;戰(zhàn)國七雄是秦國、齊國、趙國、魏國、韓國、楚國和燕國。
48.試題分析:管仲輔助齊桓公取得了 霸主地位;李冰修筑了水利工程都江堰。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齊桓公稱霸和都江堰
點評:關于齊桓公稱霸,學生還要知道,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會盟,周天子派代表參加,正式承認了齊桓公在中原的霸主地位。關于都江堰,學生還要掌握的內(nèi)容包括,它修筑于長江的支流岷江流域,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防洪、灌溉,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
49. 啟 世襲
【解析】
試題分析:禹死后,啟繼承父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
考點:本題考查世襲制。
點評: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學生對課文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只要堯舜禹的禪讓等相關知識點就可以作答。
50. 涿鹿 長平
【解析】
試題分析:炎黃站蚩尤,在涿鹿之戰(zhàn)中打敗蚩尤。秦趙長平之戰(zhàn)。趙軍大敗,四十萬人被俘虜,大部分被坑殺。
考點:本題考擦古代戰(zhàn)爭
點評: 本題難度較低,考查學生對古代戰(zhàn)爭的識記能力。炎黃打敗蚩尤后結成部落聯(lián)盟,形成日后華夏族;長平之戰(zhàn),趙軍大敗、四十多萬人被俘虜、絕大部分被坑殺。
51.(1)啟(2分)
(2)世襲制(2分)
(3)夏朝(4分)
【解析】
試題分析:第(1)問,主要考查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內(nèi)容,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天下為家”指的是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依據(jù)所學知識,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所以開啟“天下為家”局面的是:啟。
第(2)問,主要考查世襲制取代禪讓制的內(nèi)容,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準確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材料中“天下為家”指的是世襲制取代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依據(jù)所學知識,禹死后,啟繼承父位,成為夏朝的第二代國王,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所以破壞禪讓制后采取的是:世襲制。
第(3)問,主要考查我國歷第一個王朝的想關內(nèi)容,依據(jù)已學知識可知,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lián)盟首領轉(zhuǎn)變?yōu)榕`制國家的國王,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所以答案為:夏朝。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華夏之祖•堯舜禹的“禪讓”;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夏、商、西周的興亡•夏朝的興衰
52.(1)證明北京人已經(jīng)使用火。
(2)火可以燒烤、照明、御寒、保護自身安全等,火的使用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促進體質(zhì)的發(fā)展和腦的進化。
【解析】
試題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北京人的知識,北京人被發(fā)現(xiàn)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通過材料中的關鍵句:“幾處較厚的灰燼堆”,我們可以看出北京人已經(jīng)會用火了,因此本題的答案是:證明北京人已經(jīng)使用火。
(2)本題考查的是北京人會用火的史實,火的使用,是人類歷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火的使用的重要意義是:火可以燒烤、照明、御寒、保護自身安全等,火的使用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環(huán)境的能力,促進體質(zhì)的發(fā)展和腦的進化。
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nèi)的遠古居民
53.⑴、石塊、木棒、火把
⑵、群居
⑶、工具簡陋、環(huán)境惡劣、靠個人力量無法生存
⑷、他們已經(jīng)有了羞恥和隱私概念,開始縫制衣物遮蓋身體。可能從無固定配偶正在轉(zhuǎn)變?yōu)楣潭ㄅ渑嫉倪^程中或者已經(jīng)完成。擁有較高的智慧,可以制造較為精細的工具,而不是簡單利用天然產(chǎn)品進行粗加工。主要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捕獵動物(骨針的原料)
⑸、共同之處:都過著集體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力量生存 不同之處: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山頂同人生活的集體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處于氏族公社時期
⑹、生產(chǎn)的發(fā)展
【解析】
試題分析:⑴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使用了石塊、木棒、火把等生產(chǎn)工具;
⑵從圖一中可以看出,北京人過著群居的生活;
⑶他們之所以要過群居生活,是因為當時工具簡陋、環(huán)境惡劣、靠個人力量無法生存;
⑷根據(jù)圖二可知,山頂洞人他們已經(jīng)有了羞恥和隱私概念,開始縫制衣物遮蓋身體??赡軓臒o固定配偶正在轉(zhuǎn)變?yōu)楣潭ㄅ渑嫉倪^程中或者已經(jīng)完成。擁有較高的智 慧,可以制造較為精細的工具,而不是簡單利用天然產(chǎn)品進行粗加工。主要的生活方式可能是捕獵動物(骨針的原料)。
⑸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在生產(chǎn)生活方面的相同點:都過著集體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力量生存;不同之處:北京人過著群居生活,山頂同人生活的集體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氏族,處于氏族公社時期。
⑹山頂洞人比北京人進步的主要原因是生產(chǎn)的發(fā)展。
考點:本題考查的是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點評:學生還要知道,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山頂洞人距今約1.8萬年;他們都生活在北京房山周口店。兩 者的不同點還包括:北京人還保留猿的一些體質(zhì)特征,山頂洞人的面貌和現(xiàn)代人沒有多大的區(qū)別;北京人使用的是天然火,山頂洞人已經(jīng)能夠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還會制作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