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內容為收集整理,供大家學習參考?。?/B>
由于簽證和移民政策收緊,預計未來5年將有20萬高科技人才離開美國。盡管已在美國施耐德公司總部擔任薪酬部門經(jīng)理一職,郭宏偉最近還是決定放棄已經(jīng)獲得的美國H1B工作簽證,帶著妻子搬回中國。 通過和公司的協(xié)商,他將成為施耐德上海分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薪酬經(jīng)理。
談起回國的原因,郭宏偉對記者說:“美國的工作分工很細,公司在方方面面都有詳細的政策和規(guī)定,員工個人沒有什么自由和創(chuàng)新的余地。在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市場時常在變化,尤其人力資源是較新的一塊,很多東西還在摸索中。在同樣的領域里,在中國工作更加富有挑戰(zhàn)性,也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彼J為,從職業(yè)生涯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潛在機會更吸引人。
眾多和郭宏偉一樣的高學歷外籍員工正在離開美國。
2008年經(jīng)濟危機發(fā)生后,美國的失業(yè)率大幅上升,從2008年初的4.9%上升到2009年6月的9.5%。這意味著在美國每十個人里就有一個人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如果算上正在尋找全職工作的臨時人員和兼職人員,失業(yè)率則高達15.6%。
對于外籍員工來說,除了面對經(jīng)濟危機下的失業(yè)風險,外籍身份也為他們帶來了沉重壓力。于是許多人在此時選擇了離開美國。專家們對此感到擔憂——高學歷人才的大量流失,很可能延后美國的經(jīng)濟復蘇,甚至對美國日后的國際競爭力造成重創(chuàng)。
在一項由杜克大學教授兼哈佛大學研究員瓦德瓦(Vivek Wadhwa)發(fā)起的研究顯示,在中國的海歸人群中,72%的人認為中國的發(fā)展機會要比美國的機會好。在印度的海歸人群中,56%的人對自己的國家持有同樣的觀點。瓦德瓦預計在未來的5年里,將有20萬高科技人才離開美國,和過去20年中的10萬人形成鮮明對比。|
拿工作簽證需碰運氣
美國的優(yōu)秀教育體系吸引了全球各地學子。選擇留學的目標國家時,中國的學子也總是把目光投向有高回報的美國教育機構。然而在畢業(yè)后,找工作卻是一大難題。美國的F1學生簽證允許外國學生在完成學業(yè)后取得一年校外工作許可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理工科學生可延長至29個月。外國的學生大都利用這段時間尋找工作以及申請工作簽證。
美國的工作簽證限額為每年45000個給有本科學位的申請者,以及額外20000個給有碩士和以上學位的申請者。歷年來,由于申請者遠遠超過簽證限額,美國政府不得不采取抽簽的形式,來決定誰可以獲得工作簽證。由于抽簽結果完全隨機分布,時常有外國人找到工作,卻得不到工作簽證而不得不放棄工作回國的情況。
工作簽證的申請非常繁雜,加之有抽簽的程序,公司即使幫你辦了簽證,也不能保證你能拿到簽證。所以很多公司為了免去這個麻煩,干脆明文規(guī)定“只招收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很多小公司甚至連“工作簽證”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
今年的經(jīng)濟形勢,外加工作簽證的困難,讓在短時間內找到工作成為了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政府開放2009年工作簽證申請后的數(shù)月,申請人數(shù)量破天荒地低于申請限額。
面對在美找工作中的種種困難,也有人干脆把目光投向別處。
2008年畢業(yè)的管理學碩士周??,曾供職于美國微軟公司,除了中文和英文,還能說法語。當她的外國同學紛紛知難而退決定回國發(fā)展的時候,她仍然對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持積極態(tài)度,并嘗試在美國尋找工作。數(shù)月間,她的優(yōu)秀能力讓她在數(shù)家大公司的面試中脫穎而出。然而當了解到她的外籍身份時,面試官便面露難色表示公司不會為她申請工作簽證,并對此感到抱歉。有一些面試官甚至毫不客氣地當場終止面試。也有一些公司,即使在過去有招聘外籍員工的慣例,今年也由于經(jīng)濟危機,停止了對非美籍員工和綠卡持有者的招聘。
由于工作簽證問題而多次碰壁后,周??決定另圖發(fā)展。憑著自身的語言優(yōu)勢,她把找工作的重心放到了歐洲,通過網(wǎng)上申請和電話面試,她被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嘉吉食品公司錄用?!霸诖蠖鄶?shù)其他國家就沒有類似美國的工作簽證問題,”她說,“只要找到了工作,就可以直接獲得工作簽證?!敝??認為美國工作簽證申請中的抽簽程序是對人才的不尊重,這和美國推行的吸引高端人才和多元文化政策南轅北轍。
綠卡申請的噩夢
對于在美國已經(jīng)獲得工作簽證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并不是從此就無憂無慮。美國的工作簽證最長只有7年。7年后,若無法申請到綠卡便必須離開美國。而工作綠卡的申請過程,卻是所有外籍員工的噩夢。在移民政策相對寬松的上世紀90年代,拉韋(Ravi)從印度來到美國工作,在美林證券公司擔任風險分析工作。工作期間,拉韋獲得了公司的贊助,開始申請移民綠卡。從2004年第一次遞交申請,五年過去了,拉韋仍然沒有拿到綠卡。
由于簽證和移民政策收緊,預計未來5年將有20萬高科技人才離開美國。盡管已在美國施耐德公司總部擔任薪酬部門經(jīng)理一職,郭宏偉最近還是決定放棄已經(jīng)獲得的美國H1B工作簽證,帶著妻子搬回中國。 通過和公司的協(xié)商,他將成為施耐德上海分公司人力資源部的薪酬經(jīng)理。
談起回國的原因,郭宏偉對記者說:“美國的工作分工很細,公司在方方面面都有詳細的政策和規(guī)定,員工個人沒有什么自由和創(chuàng)新的余地。在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市場時常在變化,尤其人力資源是較新的一塊,很多東西還在摸索中。在同樣的領域里,在中國工作更加富有挑戰(zhàn)性,也能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彼J為,從職業(yè)生涯的角度來說,中國的潛在機會更吸引人。
眾多和郭宏偉一樣的高學歷外籍員工正在離開美國。
2008年經(jīng)濟危機發(fā)生后,美國的失業(yè)率大幅上升,從2008年初的4.9%上升到2009年6月的9.5%。這意味著在美國每十個人里就有一個人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如果算上正在尋找全職工作的臨時人員和兼職人員,失業(yè)率則高達15.6%。
對于外籍員工來說,除了面對經(jīng)濟危機下的失業(yè)風險,外籍身份也為他們帶來了沉重壓力。于是許多人在此時選擇了離開美國。專家們對此感到擔憂——高學歷人才的大量流失,很可能延后美國的經(jīng)濟復蘇,甚至對美國日后的國際競爭力造成重創(chuàng)。
在一項由杜克大學教授兼哈佛大學研究員瓦德瓦(Vivek Wadhwa)發(fā)起的研究顯示,在中國的海歸人群中,72%的人認為中國的發(fā)展機會要比美國的機會好。在印度的海歸人群中,56%的人對自己的國家持有同樣的觀點。瓦德瓦預計在未來的5年里,將有20萬高科技人才離開美國,和過去20年中的10萬人形成鮮明對比。|
拿工作簽證需碰運氣
美國的優(yōu)秀教育體系吸引了全球各地學子。選擇留學的目標國家時,中國的學子也總是把目光投向有高回報的美國教育機構。然而在畢業(yè)后,找工作卻是一大難題。美國的F1學生簽證允許外國學生在完成學業(yè)后取得一年校外工作許可OPT(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理工科學生可延長至29個月。外國的學生大都利用這段時間尋找工作以及申請工作簽證。
美國的工作簽證限額為每年45000個給有本科學位的申請者,以及額外20000個給有碩士和以上學位的申請者。歷年來,由于申請者遠遠超過簽證限額,美國政府不得不采取抽簽的形式,來決定誰可以獲得工作簽證。由于抽簽結果完全隨機分布,時常有外國人找到工作,卻得不到工作簽證而不得不放棄工作回國的情況。
工作簽證的申請非常繁雜,加之有抽簽的程序,公司即使幫你辦了簽證,也不能保證你能拿到簽證。所以很多公司為了免去這個麻煩,干脆明文規(guī)定“只招收美國公民和綠卡持有者”。很多小公司甚至連“工作簽證”是怎么一回事都不知道。
今年的經(jīng)濟形勢,外加工作簽證的困難,讓在短時間內找到工作成為了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美國政府開放2009年工作簽證申請后的數(shù)月,申請人數(shù)量破天荒地低于申請限額。
面對在美找工作中的種種困難,也有人干脆把目光投向別處。
2008年畢業(yè)的管理學碩士周??,曾供職于美國微軟公司,除了中文和英文,還能說法語。當她的外國同學紛紛知難而退決定回國發(fā)展的時候,她仍然對自己的職業(yè)發(fā)展持積極態(tài)度,并嘗試在美國尋找工作。數(shù)月間,她的優(yōu)秀能力讓她在數(shù)家大公司的面試中脫穎而出。然而當了解到她的外籍身份時,面試官便面露難色表示公司不會為她申請工作簽證,并對此感到抱歉。有一些面試官甚至毫不客氣地當場終止面試。也有一些公司,即使在過去有招聘外籍員工的慣例,今年也由于經(jīng)濟危機,停止了對非美籍員工和綠卡持有者的招聘。
由于工作簽證問題而多次碰壁后,周??決定另圖發(fā)展。憑著自身的語言優(yōu)勢,她把找工作的重心放到了歐洲,通過網(wǎng)上申請和電話面試,她被位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的嘉吉食品公司錄用?!霸诖蠖鄶?shù)其他國家就沒有類似美國的工作簽證問題,”她說,“只要找到了工作,就可以直接獲得工作簽證?!敝??認為美國工作簽證申請中的抽簽程序是對人才的不尊重,這和美國推行的吸引高端人才和多元文化政策南轅北轍。
綠卡申請的噩夢
對于在美國已經(jīng)獲得工作簽證的人來說,他們的生活并不是從此就無憂無慮。美國的工作簽證最長只有7年。7年后,若無法申請到綠卡便必須離開美國。而工作綠卡的申請過程,卻是所有外籍員工的噩夢。在移民政策相對寬松的上世紀90年代,拉韋(Ravi)從印度來到美國工作,在美林證券公司擔任風險分析工作。工作期間,拉韋獲得了公司的贊助,開始申請移民綠卡。從2004年第一次遞交申請,五年過去了,拉韋仍然沒有拿到綠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