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整理的初二年級語文下學(xué)期第三單元同步練習(xí)題的文章,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更多最新信息請點擊初二考試網(wǎng)
一、語言知識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讀 音,有一句注音有錯,請選出來( )
A.大人說話,不能改口,必須趕緊想轍(zé),搶在前頭說。
B.聲音雖極其輕柔,合起來卻如一片松濤,……有點龍吟鳳噦(huì)意味。
C.可是叫我到哪兒去找真正的家醅(pēi)呢?
D.他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下?lián)?kōu)下一塊泥巴。
2.選出沒有錯別字的一項( )
A.糯米 籃布 繡花 品位人生 B. 辨子 年青 爛漫 呼朋引伴
C.儼然 情蘊 酬和 既物起興 D. 烘托 吆喝 悠揚 人情練達
3.請選出與所給短語“龍吟鳳噦”結(jié)構(gòu)相同的一項( )
A.引經(jīng)據(jù)典 B.囊螢映雪 C.德高望重 D.貫穿古今
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
A.小河上砌起了一座石拱橋,小巧玲瓏,像一把小金鎖,鎖住了放蕩不羈的小河。
B.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避邪么?
C.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對方就會肅然起敬:“你們哪里出咸鴨蛋!”
D.今年我終于考上了縣重點中學(xué)。在離開故鄉(xiāng)時,班主任苦口婆心地囑咐我:“上了重點中學(xué),要為實現(xiàn)四個現(xiàn)代化而加緊學(xué)習(xí)?!?BR> 5.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
A.青神的陽春三月更顯出這是個美麗的旅游城市。
B.在進行復(fù)習(xí)時,我們要克服沒有計劃、沒有終點。
C.從此以后,阿麻每天目送著孩子們上學(xué),目送著他們的倩麗背影和朗朗笑聲。
D.在這瓦藍瓦藍的天空下面,新建造的高樓大廈就像雨后春筍一般接連不斷的豎了起來。
二、積累、整合與運用
6.閱讀下面的文字,在文段的橫線上填寫詩文原句、作者名、作品名。
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語文。
行萬里路,語文在路上:過零丁洋,感受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 ”的豪情壯志;賞岳陽樓,感悟范仲淹“ , ”的博大胸襟;登飛來峰,領(lǐng)略王安石“ , ”的凌云壯志;漫步赤壁,體會“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 ”的抑郁;泛舟富春江,體味“ , ;經(jīng)綸世務(wù)者,窺谷忘反”的情懷;回歸田園,體驗陶淵明“ , ”的悠閑心境……
7.《名人傳》中三位藝術(shù)家分別是哪三位?
① ② ③
8.語文綜合學(xué)習(xí)。
(1)下邊一副對聯(lián),覺得下聯(lián)有一處不符合對聯(lián)的要求,請你修改,然后請按照對聯(lián)張貼的要求將修改后的對聯(lián)填寫在下邊相應(yīng)的位置。
吳敬梓冷眼觀世,《 儒林外史》諷丑惡 深情懷舊周樹人,《朝花夕拾》憶往昔
修改后的下聯(lián):
(2)閱讀下列材料,寫出你的探究結(jié)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為兒成才,三遷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兒“精忠報國”。
材料二: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對年輕父母,在空中纜車墜毀的瞬間,擎起愛的雙臂,將兒子高高托起。父母不幸遇難,兒子的生命卻保住了。
(3)解釋下列詞語的意思。
A.豆蔻:
B.弱冠:
9.請你以“春天”為主語,寫一段描寫性的語句,并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
11.“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一句中,“無為”的意思是 ,詩句表達了詩人的思想感情: 。
12.簡述你對“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兩句詩其中蘊含哲理的理解。
(二)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fā)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用冷水沖頭洗臉);食不給,啖粥而讀?!仁?做官以后),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傺涂炭嘧詣睿巢恢厝?,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讀書人)當(dāng)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BR> 13.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并釋義。
①啖粥而讀——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音: 義:
③食不給——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音: 義:
14.“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zé)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yīng)盡的責(zé)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yīng)盡的任務(wù)。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yīng)盡的責(zé)任。
15.下面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16.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① ② ③
1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