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寄語】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傳奇故事:大刀王五》,供大家參考!
清朝光緒年間,京都出了一位大俠,無人不知,聲震四方。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大刀王五。
王五以替人保鏢為業(yè),因為他浪跡江湖,行俠仗義,河北、山東一帶的綠林好漢都尊他為首領。那些占山為王、為害一方的草寇,和那些打家劫舍、偷雞摸狗的土匪強盜、大小毛賊,一聽王五的大名,都不免膽戰(zhàn)心驚,行為要收斂幾分??捎械臅r候,有些家伙也借著王五的聲名,渾水摸魚地干些沒頭的案子,到頭來,他們逃之夭夭,而讓人懷疑到王五身上。
王五知道,江湖上的人大都是些天不怕地不怕、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的好漢,可他也清楚,這些人里魚龍混雜,挺難管束。王五是個受人尊敬的江湖義士,他憑著自己的聲望,給手下的人定出了一些規(guī)矩,特別規(guī)定了所劫奪的對象必須是貪官污吏,如果不是不義之財,就不能劫取。
光緒五六年間,京都一帶連續(xù)發(fā)生了幾十起大大小小的搶劫案,震動了朝廷。當時的朝中大臣一聽,這可是非同小可的大案,搶劫居然搶到皇帝的眼皮底下來了!于是,朝廷嚴令地方官吏迅速緝拿人犯,以安定人心。
一幫官吏帶著差役追捕了多日,竟然一無所獲。這倒怪不得這些官吏無能,只怪作案的人眼線眾多,行動敏捷,溜得太快了。京師一帶人口稠密,各行各業(yè)什么人都有,要想在人群中捉到幾個慣于搶劫的人,可真是太難了,簡直就是大海撈針。
但是,無論如何,官吏們還得交差。實在抓不到真正的人犯,他們就懷疑是王五一伙人干的,就這么立案,報到了刑部。
當時,刑部主事兼典獄官是江蘇的濮青士,他奉刑部尚書之命,就派五城御史率領官兵前去捕捉大刀王五。
王五住在宣武門外,他早已得知官兵要來抓他的消息。手下人勸他,不管怎么,先躲一躲再說,不然被抓進去了,那些昏官為了邀功請賞,可是什么事都能干得出來,那樣的話,有口難辯,豈不是太冤枉?王五卻一點也不慌張,只是淡淡一笑:“明人不做暗事,我倒要看看他們到底想要怎樣?!?BR> 官兵大約有幾百人,把王五的住宅圍得水泄不通。王五也不怕。他只派二十幾人手持兵器把守在大門內(nèi),和官兵面對面地對峙著。官兵雖然人多,但他們都知道王五的威名,誰也不敢貿(mào)然沖進去,只是在外面吶喊幾聲壯壯膽子而已。王五在里面好像沒事似的,飲食起居一切照常,該干什么還干什么。等到天黑,官兵誰也想不出個好辦法,再加上圍了一天,又累又餓,很多人早就想走了,于是只好四散回家。
王五得知官兵散去,反倒心血來潮,和他們開了一個小玩笑。他乘官兵退時混亂的機會,喬裝改扮,穿著官兵的號衣,混雜到了他們的隊伍中,居然和幾個士兵聊了幾句。
他也是順便打聽一下,官兵為什么這么興師動眾地前來抓他。官兵回去以后,把這一消息傳開了,大家都佩服王五的英雄虎膽,可是他們的頭目卻一直被蒙在鼓里。
受命捕捉要犯的官吏們都以為王五肯定要逃走,卻不料,第二天,王五竟大搖大擺地來到刑部自首,這倒叫濮青士大大地吃了一驚。
濮青士摸不清王五來自首的目的,但他既然送上門來,那就要當面詢問一番。他叫手下人把王五叫來,仔細端詳,見王五氣宇軒昂,神色坦然,不由得生出幾分敬意來,問話也自然客氣了一些。
濮青士說:“王五,既然你今天來投案自首,那么,為什么昨天我派人前去,你不能跟他們一起來,卻偏要和官兵對抗呢?”
王五正色答道:“昨天,是你們派兵去抓我,我當然不肯遵命,現(xiàn)在,已經(jīng)撤兵了,我來投案,要把這事和大人說清楚?!?BR> 濮青士聽王五這么說,心中有些明白,就接著詢問王五,那些劫案到底是不是他的部下們干的。王五正是要說明這一點,就侃侃而談,毫不隱諱地說,這些案子有的是他的黨徒干的,有的則是別的綠林中人干的,一五一十,全部給濮青士交了底。
濮青士原來就知道王五是一個光明磊落,敢做敢當?shù)挠⑿?,這一來投案,更見他勇武正直,在劫案一事上要保全自己的聲名。濮青士是官場中人,又受命捉拿劫犯,此時就不免做些官樣文章,便假意說道:“本官原知道這些劫案與你王五無關(guān),但你既為一介百姓,理當遵守大清法規(guī)。如今你到處交游,酗酒賭博,也決非良善之人。今天逮捕你,是為了小施懲罰,以正大清律例,同時警戒你以后免犯大罪?!闭f罷,責令手下差役將王五責打了二十板,趕出門去。
轟動一時的京師大劫案就這么了結(jié)了。王五雖然受了點皮肉之苦,但他臨危不亂,泰然處事,既保全了自己的聲名,又讓朝廷命官妥善地處理了這件事,江湖上的人因此更加信賴他了。
與濮青士的一面之交,也讓王五覺得,朝野上下雖然一片昏聵,但畢竟還有濮青士這樣比較開明的官吏,也實在是難得。王五從此對濮青士留下了好印象。
光緒九年,濮青士出任河南南陽知府,準備赴任時,一時難以籌措齊備路費,很是愁悶。按說,像他這樣的朝廷命官,只要敢貪敢占,是不至于落魄到如此地步的。由此可見,濮青士還是比較清正廉明的。
有道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闭斿嗍繛槁焚M而一籌莫展之際,王五忽然來求見。
起先,濮青士的門衛(wèi)阻擋王五,不讓他進去,王五一再堅持,非見濮青士不可,濮青士這才把他叫了進去。王五進去,登時跪拜在地,開口就說:小人蒙受大人再生之恩,沒有什么可以報答的?,F(xiàn)在聽說大人升任南陽太守,赴任路上強盜成堆,沒有小人護衛(wèi),一定難免落入他們手中。還聽說大人路費沒有著落,現(xiàn)在帶來二百兩銀子,權(quán)且作為路費給大人用吧?!?BR> 濮青士竭力推辭,并說:“有勞義士費心,本官已經(jīng)籌得路費,幾日內(nèi)就要動身了?!?BR> 王五笑道:“大人何必哄騙小人?今天早上大人還去某某洋商那里借一百兩銀子,結(jié)果沒有談成功。您哪里來的銀子呢?如若大人覺得不妥,可寫一張借據(jù)給小人,等到任之后再還我,如何?至于馬前效勞,侍奉左右,大人即使不允,小人也決計相隨而行了?!?BR> 濮青士不得已,只好照王五所言,寫了借據(jù),并讓他相隨,同赴河南。
到了河南衛(wèi)輝府,他們一行人遇到了罕見的大雨,一連十天,雨不見停,黃河水位暴漲,根本無法渡河。眼看著所帶銀兩快要用完,濮青士心急如火,找來王五商議道:“王義士,我等路費即將告罄,過河又不可能,你看如何是好?”
王五不慌不忙,笑著回答:“大人不必多慮,這是區(qū)區(qū)小事,哪能難倒我大刀王五?”
說罷,就單人匹馬,身佩腰刀,策馬疾馳而去,即刻不見蹤影。
濮青士的隨從們七嘴八舌地嚷著:“王五去搶劫了!”濮太守一聽這話,大驚失色,整天心緒煩亂,茶飯不思,生怕王五此去,又要惹出什么大麻煩來。
將近天黑的時候,王五才急匆匆地趕回來,直奔太守住處。濮太守見他進來,死死盯住他,但見王五從腰里解下五百兩銀子,白花花的一堆堆在茶幾上。濮太守當時就有點不悅,沉下臉來。
“本官雖然口渴難耐,但決不飲盜泉之水。你這銀子趕快拿開,不要玷污了我。”
王五哈哈大笑道:“大人懷疑這銀子來路不正嗎?王五雖然是卑微之人,但不至于為了區(qū)區(qū)五百兩銀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去打劫。實話說,這些銀子是我向一個商人借來的,大人如果不信,何不寫張便條差人去叫他來問個明白?”
濮青士將信將疑,當即寫了一張便條,派隨從送去。第二天,王五所說的那個商人果然來了,拿出王五所寫的借據(jù)呈給濮青士過目,證明確實有這么一回事。濮青士這才稱謝,把銀子收下。對王五,他也不好說什么。
王五一直把濮青士送到南陽,這才返回京師,重操舊業(yè)。此后,他又結(jié)交了不少正直的官吏和讀書人,對他們鼎力相助。這些事在江湖上被廣為傳揚,成為美談。
清末,王五結(jié)識了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譚嗣同,為譚及他的同仁做了不少事。
戊戌政變時,王五不避危險,親自前往潭嗣同的家里,力勸譚出走,并且愿意親自護送他逃走。譚嗣同堅持要以自己的鮮血警醒國人,執(zhí)意不肯,王五只好作罷。最后,他眼睜睜地看著譚嗣同就義于刑場。
譚嗣同就義后,王五十分悲痛,同時對罪惡的清政府有了一點清醒的認識。他暗中召集了幾百名好漢,打算干一番事業(yè),但沒有成功。
義和團起事后,王五遇難身亡。
一代大俠就這么走完了他的一生,既令人欽佩,又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