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民族舞蹈:打跳

字號:

★少兒興趣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少兒民族舞蹈:打跳,供大家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少兒興趣頻道!
    少兒民族舞蹈:打跳
    “從早跳到黃昏落,只見黃灰不見腳”這著滇西民歌所描寫的正是彝族人民“打跳”時的情景。
    “打跳”彝族稱“古蔗”,是一種自娛性舞蹈,也是彝族人民最喜愛最普及的群眾性舞蹈, 各地區(qū)“打跳”的風(fēng)格有異,在稱謂上也有差別,又叫“打歌”、“跳歌”、“疊腳舞”、 “疊左腳”、“左腳舞”、“三跺腳”、“蘆笙舞”、“阿垂樂”等等。
    傳說,古代部落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在夜色籠罩的山頭上,點燃篝火,人們圍圈跳躍旋轉(zhuǎn),火光熠熠,人影綽綽,跺地聲隆隆,以壯聲勢。在楚雄州的永仁地區(qū)傳說三國時期已有燃火打跳在的舞蹈,據(jù)此,“打跳”的歷史已近二千年之久。彝族祖先居住山野森林中,為抵御猛獸的襲擊,圍火跳躍,形成了簡單的舞蹈動作。經(jīng)過漫長的歲月,在生產(chǎn)、生活中逐步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成為現(xiàn)在的民間舞“打跳”。
    “打跳”的形式是男女相間、手拉手,圍著圓圈向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腳上的動作十分豐富, 步伐有抬腳、一跺腳、三步一松腳、先跺腳、三跺腳、快步移動、旋轉(zhuǎn)等?!按蛱钡娘L(fēng)格奔放開朗、扎實有力。
    各地的“打跳”各有特點。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的“打跳”比較粗獷、渾厚,節(jié)奏較緩慢有力,動作變化不大。雙柏縣的“打跳”,時而激越,時而優(yōu)雅。姚安馬淤及大理巍山等地的“打跳”則瀟灑輕快、靈活多變,如單腿快速旋轉(zhuǎn)等動作,還帶有一定的技巧性。
    “打跳”的伴奏樂器,各地也不盡相同,或笛子、或蘆笙、或月琴,也有不用樂器的。動作的組合有固定的曲子,伴奏者在圓圈中心邊奏邊跳,有的加入到圈里與舞者同跳,有的地區(qū)還加伴唱,伴唱有的有詞,有的只是虛詞。
    在滇西彝族地區(qū),每逢節(jié)日,首先吹起長號然后歌舞。逢年過節(jié),家家立青棚(即院里插上 貼了紅紙的小松樹)全村挨戶輪流主持“打跳”。慶豐收或辦喜事就更為熱鬧,往往是“一 寨打跳,八方相聚”,參加者從幾十人到幾百人不等。氣氛非常熱烈。與云南省接壤的貴州省晴隆縣的“跳腳舞”,也是以腿部變化為主,其風(fēng)格與云南省的“打跳”相似,可能同出一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