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嘉定區(qū)2015屆高三第一次質(zhì)量調(diào)研(一模)
語文試題
一 閱讀 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8分)
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故事的消失
①何為“故事”?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這樣認為:“口口相傳的經(jīng)驗是所有講故事者都從中汲取靈思的泉?!痹诋斀襁@個充斥著小道消息的時代,我們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一樁事情發(fā)生了,其“故事性”的強弱與否,取決于它所產(chǎn)生的“未曾料到”對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到底產(chǎn)生了多大的*。我們都認為這是“故事”,而根據(jù)本雅明的理論,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義不在于講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對我們生活經(jīng)驗的*,而在于傳達了“口口相傳的經(jīng)驗”?!酢酢酢酢酢豕适轮v述的關鍵,在于把握到人們生活中經(jīng)驗的共通狀態(tài),并將這種共通經(jīng)驗由幽深處呈現(xiàn)出。真正的故事乃是人們生活經(jīng)驗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化中故事講述的真正開端,也是故事講述的高峰時刻。《荷馬史詩》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場使所有的“英雄”頓然呈現(xiàn)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門農(nóng)雖貴為眾王也難抑自己的貪欲,而奧德賽,這個古希臘最聰明的人,也在歸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為背景的敘述中,“英雄”呈現(xiàn)出了凡人人生的整體內(nèi)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貴也是卑賤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體形象。
④《荷馬史詩》之后,故事講述的傳統(tǒng)綿延不斷,《圣經(jīng)》文學、騎士文學、中世紀民間文學以至到文藝復興文學傳統(tǒng)的初中期,因為這些文學傳統(tǒng)都給予了“神”的超驗性以確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體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對人生整體性的共同領悟則構(gòu)成了故事圓舞的核心。
⑤圓舞蹁躚,故事不斷,直到16世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的出現(xiàn),故事講述由此走向衰微。在中世紀騎士文學傳統(tǒng)中。騎士的使命是維護圣教,他們歷經(jīng)千辛萬苦。最后總是要在因他找尋而呈現(xiàn)出的“神跡”面前觀證、贊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以騎士之名出發(fā),找尋到的卻與“神跡”無關,他策馬引仆向前沖,卻不知道要走向何處。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堂吉訶德》首次出色的描繪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產(chǎn)生的失棲與碎片感。這種碎片化的人生體驗,與人生的整體體驗相對,包含著深刻的虛無主義,并由此產(chǎn)生了對人與人之間經(jīng)驗共通性的徹底否認。
⑥《堂吉訶德》之后,故事傳統(tǒng)繼續(xù)衰落,到19世紀西歐現(xiàn)實主義文學而達到高潮。西歐現(xiàn)實主義文學標榜眼見為實,擯棄一切超驗。在西歐,1789年法國*之后,拿破侖的成功造就了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人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拿破侖之神”,巴爾扎克《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以及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瑪”,其實都是“拿破侖之神”的信徒。然而,“拿破侖之神”引導他們走上了向現(xiàn)實和他人掠奪的騎士之旅,卻沒有提供一個使之回顧、唱贊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機?!澳闷苼鲋瘛痹谖膶W傳統(tǒng)中的出現(xiàn),是從《荷馬史詩》以,西方文學傳統(tǒng)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有“神”敘事的最后閃光,自此之后,進入尼采所預言的“上帝死了”的時代?!吧系鬯懒恕?,現(xiàn)實之人失去了發(fā)現(xiàn)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經(jīng)驗消失,故事漸遠。
⑦卡夫卡則向我們首次展現(xiàn)了故事寫作的不可能??ǚ蚩ㄔ谖鞣轿膶W是謎一樣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議之處在于,在眾人謳歌“拿破侖之神”的合唱中,他對于自我與現(xiàn)實世界的虛無性卻早早領悟,并將人生徹頭徹尾的失敗作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ǚ蚩▽θ松摕o的強調(diào),其實是對在資產(chǎn)階級時代現(xiàn)實個體將再次獲得“神”性朗照的堅決否認;在他看,在絕對沒有“神”性降臨的時代,寫作對人生整體經(jīng)驗的傳達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對個體碎片化與孤獨本質(zhì)的展示。
⑧在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從卡夫卡開始,文學開始了無“神”寫作。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體驗,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時代的碎片化生存現(xiàn)狀,這正構(gòu)成了一戰(zhàn)之后歐洲文學的主流傳統(tǒng)。在今天,隨著世俗價值的全球擴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歐洲文學獨有的現(xiàn)象。然而,故事雖日漸消失,在日益支離的當代,人們對自身完整性的體驗和統(tǒng)觀卻變得日益迫切,在沒有故事的時代,我們的文學能否于此補闕?
1、第二段加點詞“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2分)
2、把下列語句組織起填入第二段方框處,語義連貫的一項是( )(3分)
①“整體性體驗”的實質(zhì)是一種界限體驗,比如新生與死亡、繁榮與衰落、強大與軟弱等。
② 以其至深往往使人無從明確查知。
③ 所謂“經(jīng)驗”,并非人們從現(xiàn)實經(jīng)歷中獲得的認知碎片,而是人們在層層疊疊的認知碎片中沉淀下的生活整體性體驗。
④ 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為人與人之間普遍的共同經(jīng)驗。
⑤ 這種整體性體驗發(fā)生于人們的日常認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認知。
⑥ 因此才具“口口相傳”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③⑤②④⑥① D、①②④⑥⑤③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
B、卡夫卡認為寫作不可能傳達人生整體性經(jīng)驗
C、西歐現(xiàn)實主義文學否認了人生經(jīng)驗的共通性
D、整體性體驗因埋藏生活深處而無法明確認知
4、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
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
故事講述的發(fā)展階段 標志性作品 特征
高峰階段 ② 勾勒了人的整體性品格
① 《堂吉訶德》 描繪了人的碎片化體驗
漸遠階段 “拿破侖之神” ③
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內(nèi)容。(2分)
6、聯(lián)系《變形記》,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現(xiàn)狀的?(5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7—12題。(19分)
山 • 注視
(法)勒•克萊齊奧
①我想談談實在的美,談談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陽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皺,它的溝壑,它的覆蓋著易碎的泥土的緩坡,它的雪崩似的滾滾塵埃。它巋然不動,獨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堅硬,那么真實。人們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塊石頭,帶往很遠的地方,或者扔進大海。人們可以在鼓蕩的風中幾天幾夜地燒它,把它變成火山。人們可以在它的縫隙里放入炸藥,按下起爆裝置。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強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處,隨著人的遠離,它始終赫然立于地平線上,繼而變得越越大,越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樹、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場,剩下的只是輕淡的線,宛若空中膨脹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脹滿了空間。每天,每個早晨,都在同一個地方。它就是它,自由而強大,風從它身上吹過,侵蝕它的峭壁,沿著山谷,自北而南。
④沒有什么比這孤獨的山更持久,更真實。任何廟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們很想跟它一樣,充當?shù)翘斓陌宓?向著隱藏的神祗們舉起盛滿祭品的托盤。
⑤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們注視不斷地被引向它。
⑥注視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躍著奔向白色的山巖,熱力深入巖石,令其微微地顫動。在不動的山的坡上,小樹和松柏是灼熱的,讓空氣中充滿它們的氣味,而寒冷的風從它們周圍滑過。每天它們都在那兒,用它們的根抓住風化的泥土。云在谷底積聚,然后很快,隨風而降,然后散開,化水為雨,灌林和大樹的葉子分開了,人們聽見山里發(fā)出一陣陣古怪的喘息聲。
⑦光不斷地從虛空的深處向山移動。重要的不是聲音,重要的是人面對孤獨的大山時,他所看見的,他所等待的。人們一無所知,一無所愿,不等待啟示,也不等待變化。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們不再孤獨了,它們變成兩個完全一樣的領域,可以讓美通過。
⑧遙遠的美,人不能觸摸。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層的堡壘的軌跡,或晨曦。然而它就該是這樣,不可觸及,比人看見的空間還要大,于是注視和它一樣,不再是腳、翼和輪子所能及的了:那邊,直到那邊,它到達路的盡頭,越過了有限世界的門檻,進入不可逾越的區(qū)域。它像一個國家那樣大,廣闊得要幾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頂。它像一個行星那樣大,從大地的深處直達天的處。它是那樣地大,不可能有空虛、恐懼和死亡。
⑨在一座孤獨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許多的時間,許多的空間,許多的實在的規(guī)律。在它的石頭中有許多的思想。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塵中的許多黑色的符號。它們像是汗毛,頭發(fā),眼眉。幾只鳥叫著,在懸崖上空慢慢地盤旋。風在石罅中穿過,古怪地哼著歌兒,隱蔽的溪流發(fā)出很溫柔的聲響。一切都自于它,空氣、水、土、火。甚至云也生自于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絕壁之間。它們?nèi)饺饺缁鹕降臒煔狻?BR> ⑩有時山也是遙遠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圍著,人們只能看見它的臀部、腰肢、*和肩膀(一模選文時去掉了“臀部”、“*”,筆者堅決反對此類無謂的閹割)的柔和曲線,只能看見它的斜落進谷底的長發(fā)的波狀線條。當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時候,山也遠去了。它在拒絕中睡著,裹著沉寂和冷漠。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厭倦了,閉上眼睛,不愿再讓人看它。美是聾的、啞的、孤獨地躲進它的蚊帳。誰敢靠近它?他將迷路,因為那已不再是堅硬的石頭、牙齒狀的絕壁、直立的懸崖了。那已不再是驕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和美的力量了。那是一種很單薄、很柔弱的命運,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飄蕩,也許是一句話,一段音樂,沒有人能發(fā)現(xiàn)它。飛機在云的后面飛過,沒有人看見。海天一色。太陽已遠。于是目光模糊了,沒有什么再發(fā)亮了。
⑪這一切過去了,到了,散走了,周而復始。山是這樣美,沒有注視它就不存在;而注視若沒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彈穿過空氣,在空中打著轉(zhuǎn)兒,變小,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就消失了。名稱、地點、詞語、思想,有什么關系?我只想談談永恒的美,談談人的注視,談談在陽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7、第④段畫線句的含義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賞析第⑥段加點詞“跳躍”的精妙之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選一個角度,賞析第⑨段畫線句。(4分)
10、縱觀全文,第①段中山的“實在的美”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對第⑩段相關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山的沉寂與冷漠是因為沒有人的注視。
B、山只有在白天才會有美的力量與德行。
C、夜色籠罩下的山讓人感覺遙遠和迷失。
D、山的孤獨是因為它拒絕了人們的靠近。
12、從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兩個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5分)
(三)默寫。(6分)【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3、(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詩經(jīng)》)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
(3)謝公宿處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4)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韓愈《師說》)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壘浮云變古今。(杜甫《登樓》)
(6)莫見乎隱,莫顯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禮記》)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記》)
(8)長江后浪推前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劉斧《青瑣高議》)
(四)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題。(8分)
賣花詞
(明) 高啟
綠盆小樹枝枝好,花比人家別開早。
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
移去莫愁花不活,賣與還傳種花訣。
余香滿路日暮歸,猶有蜂蝶相隨飛。
買花朱門幾回改,不如擔上花長在。
14、從體裁看,本作品屬于( )(1分)
A、古體詩 B、近體詩 C、歌行 D、詩余
15、對本作品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3分)
A、賣花郎的盆栽枝葉繁茂青翠,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挑著花擔一路前行,賣花郎的腳步輕盈如春風一般。
C、日暮之時,因擔上有余花,賣花郎心情孤寂而無奈。
D、賣花郎普通平凡,養(yǎng)花有法,誠懇厚道,樂觀自足。
16、有人評價這首詩“亦俗亦雅”,請任選一個角度對這一特點加以分析。(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17—21題。(17分)
①魏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碧镒臃叫ΑN暮钤唬骸昂涡??”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蔽暮钤唬骸吧啤!?BR> ②子擊①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
③吳起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庇谑俏暮钜詾閷?,擊秦,拔五城。
④魏文侯謂李克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②,二子何如?”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BR> ⑤魏文侯問李克曰: “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民乎?臣聞之曰:奪*民之祿,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入則修竽琴鐘石之聲,以亂鄉(xiāng)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民也。
【注】①子擊:魏文侯的公子魏擊。②非成則璜:成、璜指魏成和翟璜兩個人。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富貴者驕人( ) (2)窮視其所不為( )
(3)民不與( ) (4)以四方之士( )
18、翻譯文中畫線句。(6分)
19、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 其子無功而食之
B、吾之相定矣 奪其祿以四方之士
C、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 以亂鄉(xiāng)曲之教
D、貧視其所不取 國其有*民乎
20、文章③④兩段說明任用人才既要注重___________,更要注重___________。(2分)
21、文章①②⑤段中,值得君王借鑒的為君之道(為政理念)有哪些?(3分)
(六)閱讀下文,完成22—26題。(12分)
桐葉封弟辨(節(jié)選)
柳宗元
①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①,曰:“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敝芄唬骸疤熳硬豢蓱颉!蹦朔庑∪醯苡谔啤?BR> ②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于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茍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②,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于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③過也。
③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yōu)樂,要歸之大中④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⑤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注】①史書記載,年幼即位的周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時,把桐樹葉子削成玉圭形封弟弟為王。②婦寺:宮中的妃嬪和太監(jiān)。③遂:造成。④大中:適當?shù)牡览砗头椒ā"萑比闭撸核P÷斆鞯臉幼印?BR> 22、第③段方框處應填入的虛詞是( )(1分)
A、且 B、雖 C、然 D、則
23、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意在辨別“桐葉封弟”這件事的真?zhèn)巍?BR> B、本文旨在告誡讀者不能隨便與小孩開玩笑。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聰明行為。
D、本文重在議論重臣應如何輔佐君王這一中心。
24、畫線句“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5、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雄辯地闡明了自己觀點的?(3分)
26、簡評文章的思想意義。(3分)
二 寫作70分
27、根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
馬克思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語文試題
一 閱讀 80分
(一)閱讀下文,完成1—6題。(18分)
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故事的消失
①何為“故事”?本雅明在《講故事的人》中這樣認為:“口口相傳的經(jīng)驗是所有講故事者都從中汲取靈思的泉?!痹诋斀襁@個充斥著小道消息的時代,我們似乎最不缺少的是“故事”。一樁事情發(fā)生了,其“故事性”的強弱與否,取決于它所產(chǎn)生的“未曾料到”對我們的生活經(jīng)驗到底產(chǎn)生了多大的*。我們都認為這是“故事”,而根據(jù)本雅明的理論,這恰恰不是故事。
②故事的要義不在于講述“未曾料到”的事情對我們生活經(jīng)驗的*,而在于傳達了“口口相傳的經(jīng)驗”?!酢酢酢酢酢豕适轮v述的關鍵,在于把握到人們生活中經(jīng)驗的共通狀態(tài),并將這種共通經(jīng)驗由幽深處呈現(xiàn)出。真正的故事乃是人們生活經(jīng)驗的公器。
③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荷馬史詩》是歐洲文化中故事講述的真正開端,也是故事講述的高峰時刻。《荷馬史詩》中的主角是英雄人物,然而,“神”的在場使所有的“英雄”頓然呈現(xiàn)出其凡人的特征,阿迦門農(nóng)雖貴為眾王也難抑自己的貪欲,而奧德賽,這個古希臘最聰明的人,也在歸家的途中一次次迷失。在以“神”為背景的敘述中,“英雄”呈現(xiàn)出了凡人人生的整體內(nèi)涵,有生必有死,是高貴也是卑賤的,是自信也是失落的,完全相反的人生品格在一人身上聚首,勾勒出凡人人生的整體形象。
④《荷馬史詩》之后,故事講述的傳統(tǒng)綿延不斷,《圣經(jīng)》文學、騎士文學、中世紀民間文學以至到文藝復興文學傳統(tǒng)的初中期,因為這些文學傳統(tǒng)都給予了“神”的超驗性以確然的存在位置,所以在“神”的朗照之下,人的整體性品格一直是明朗的,而由對人生整體性的共同領悟則構(gòu)成了故事圓舞的核心。
⑤圓舞蹁躚,故事不斷,直到16世紀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的出現(xiàn),故事講述由此走向衰微。在中世紀騎士文學傳統(tǒng)中。騎士的使命是維護圣教,他們歷經(jīng)千辛萬苦。最后總是要在因他找尋而呈現(xiàn)出的“神跡”面前觀證、贊唱自己一生的。在《堂吉訶德》中,“堂吉訶德”以騎士之名出發(fā),找尋到的卻與“神跡”無關,他策馬引仆向前沖,卻不知道要走向何處。在西方文學傳統(tǒng)中,《堂吉訶德》首次出色的描繪了人生旅程因“神”的缺席而產(chǎn)生的失棲與碎片感。這種碎片化的人生體驗,與人生的整體體驗相對,包含著深刻的虛無主義,并由此產(chǎn)生了對人與人之間經(jīng)驗共通性的徹底否認。
⑥《堂吉訶德》之后,故事傳統(tǒng)繼續(xù)衰落,到19世紀西歐現(xiàn)實主義文學而達到高潮。西歐現(xiàn)實主義文學標榜眼見為實,擯棄一切超驗。在西歐,1789年法國*之后,拿破侖的成功造就了資產(chǎn)階級上升時期人們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拿破侖之神”,巴爾扎克《高老頭》中的“拉斯蒂涅”,司湯達《紅與黑》中的“于連”,以及福樓拜《包法利夫人》中的“艾瑪”,其實都是“拿破侖之神”的信徒。然而,“拿破侖之神”引導他們走上了向現(xiàn)實和他人掠奪的騎士之旅,卻沒有提供一個使之回顧、唱贊自己一生的完整化契機?!澳闷苼鲋瘛痹谖膶W傳統(tǒng)中的出現(xiàn),是從《荷馬史詩》以,西方文學傳統(tǒng)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有“神”敘事的最后閃光,自此之后,進入尼采所預言的“上帝死了”的時代?!吧系鬯懒恕?,現(xiàn)實之人失去了發(fā)現(xiàn)自我完整性的光照,經(jīng)驗消失,故事漸遠。
⑦卡夫卡則向我們首次展現(xiàn)了故事寫作的不可能??ǚ蚩ㄔ谖鞣轿膶W是謎一樣的人物,他的不可思議之處在于,在眾人謳歌“拿破侖之神”的合唱中,他對于自我與現(xiàn)實世界的虛無性卻早早領悟,并將人生徹頭徹尾的失敗作為自己的宿命坦然接受??ǚ蚩▽θ松摕o的強調(diào),其實是對在資產(chǎn)階級時代現(xiàn)實個體將再次獲得“神”性朗照的堅決否認;在他看,在絕對沒有“神”性降臨的時代,寫作對人生整體經(jīng)驗的傳達已不可能,能做的就是對個體碎片化與孤獨本質(zhì)的展示。
⑧在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從卡夫卡開始,文學開始了無“神”寫作。作品不再是展示人在“神”性光照面前的完整性人生體驗,而是要揭示人在“上帝已死”時代的碎片化生存現(xiàn)狀,這正構(gòu)成了一戰(zhàn)之后歐洲文學的主流傳統(tǒng)。在今天,隨著世俗價值的全球擴散,故事的消失早已不是歐洲文學獨有的現(xiàn)象。然而,故事雖日漸消失,在日益支離的當代,人們對自身完整性的體驗和統(tǒng)觀卻變得日益迫切,在沒有故事的時代,我們的文學能否于此補闕?
1、第二段加點詞“公器”在文中指的是 。(2分)
2、把下列語句組織起填入第二段方框處,語義連貫的一項是( )(3分)
①“整體性體驗”的實質(zhì)是一種界限體驗,比如新生與死亡、繁榮與衰落、強大與軟弱等。
② 以其至深往往使人無從明確查知。
③ 所謂“經(jīng)驗”,并非人們從現(xiàn)實經(jīng)歷中獲得的認知碎片,而是人們在層層疊疊的認知碎片中沉淀下的生活整體性體驗。
④ 然而也正因其至深而成為人與人之間普遍的共同經(jīng)驗。
⑤ 這種整體性體驗發(fā)生于人們的日常認知而又埋藏于日常認知。
⑥ 因此才具“口口相傳”的共通性。
A、①⑤②④③⑥ B、③①⑤②④⑥ C、③⑤②④⑥① D、①②④⑥⑤③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3分)
A、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故事消失的原因是神的缺席
B、卡夫卡認為寫作不可能傳達人生整體性經(jīng)驗
C、西歐現(xiàn)實主義文學否認了人生經(jīng)驗的共通性
D、整體性體驗因埋藏生活深處而無法明確認知
4、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完成下列表格。(3分)
歐洲文學傳統(tǒng)中
故事講述的發(fā)展階段 標志性作品 特征
高峰階段 ② 勾勒了人的整體性品格
① 《堂吉訶德》 描繪了人的碎片化體驗
漸遠階段 “拿破侖之神” ③
5、概括第⑥段的主要內(nèi)容。(2分)
6、聯(lián)系《變形記》,探究卡夫卡是如何揭示人的碎片化生存現(xiàn)狀的?(5分)
(二)閱讀下文,完成7—12題。(19分)
山 • 注視
(法)勒•克萊齊奧
①我想談談實在的美,談談人的眼睛,例如山,例如光。
②陽光下,它很大,它的石壁,它的褶皺,它的溝壑,它的覆蓋著易碎的泥土的緩坡,它的雪崩似的滾滾塵埃。它巋然不動,獨立于高空之中。它身上一切都是那么堅硬,那么真實。人們可以在它身上取一小塊石頭,帶往很遠的地方,或者扔進大海。人們可以在鼓蕩的風中幾天幾夜地燒它,把它變成火山。人們可以在它的縫隙里放入炸藥,按下起爆裝置。然而爆炸之后,山依然如故。
③山是持久的,強大的,它的基石扎根在大地深處,隨著人的遠離,它始終赫然立于地平線上,繼而變得越越大,越越模糊。消失的是枯草、樹、一座座房屋、道路、水泥場,剩下的只是輕淡的線,宛若空中膨脹的云,灰色和淡紫色的隆凸,脹滿了空間。每天,每個早晨,都在同一個地方。它就是它,自由而強大,風從它身上吹過,侵蝕它的峭壁,沿著山谷,自北而南。
④沒有什么比這孤獨的山更持久,更真實。任何廟宇,任何建筑,任何人的居所。它們很想跟它一樣,充當?shù)翘斓陌宓?向著隱藏的神祗們舉起盛滿祭品的托盤。
⑤然而山就是一位女神,人們注視不斷地被引向它。
⑥注視就是光,有生命的光,跳躍著奔向白色的山巖,熱力深入巖石,令其微微地顫動。在不動的山的坡上,小樹和松柏是灼熱的,讓空氣中充滿它們的氣味,而寒冷的風從它們周圍滑過。每天它們都在那兒,用它們的根抓住風化的泥土。云在谷底積聚,然后很快,隨風而降,然后散開,化水為雨,灌林和大樹的葉子分開了,人們聽見山里發(fā)出一陣陣古怪的喘息聲。
⑦光不斷地從虛空的深處向山移動。重要的不是聲音,重要的是人面對孤獨的大山時,他所看見的,他所等待的。人們一無所知,一無所愿,不等待啟示,也不等待變化。人在目光的一端,女神——山在另一端,它們不再孤獨了,它們變成兩個完全一樣的領域,可以讓美通過。
⑧遙遠的美,人不能觸摸。如夜空中的星辰,天上云層的堡壘的軌跡,或晨曦。然而它就該是這樣,不可觸及,比人看見的空間還要大,于是注視和它一樣,不再是腳、翼和輪子所能及的了:那邊,直到那邊,它到達路的盡頭,越過了有限世界的門檻,進入不可逾越的區(qū)域。它像一個國家那樣大,廣闊得要幾年工夫才能到它的頂。它像一個行星那樣大,從大地的深處直達天的處。它是那樣地大,不可能有空虛、恐懼和死亡。
⑨在一座孤獨的山中有很大的力量。有許多的時間,許多的空間,許多的實在的規(guī)律。在它的石頭中有許多的思想。在它的坡上,灌木和松柏就像白色灰塵中的許多黑色的符號。它們像是汗毛,頭發(fā),眼眉。幾只鳥叫著,在懸崖上空慢慢地盤旋。風在石罅中穿過,古怪地哼著歌兒,隱蔽的溪流發(fā)出很溫柔的聲響。一切都自于它,空氣、水、土、火。甚至云也生自于它,在很高的地方,在絕壁之間。它們?nèi)饺饺缁鹕降臒煔狻?BR> ⑩有時山也是遙遠的,灰蒙蒙的,被水包圍著,人們只能看見它的臀部、腰肢、*和肩膀(一模選文時去掉了“臀部”、“*”,筆者堅決反對此類無謂的閹割)的柔和曲線,只能看見它的斜落進谷底的長發(fā)的波狀線條。當晚霞中一切都消失的時候,山也遠去了。它在拒絕中睡著,裹著沉寂和冷漠。女性的巨人,白色的女神,它突然厭倦了,閉上眼睛,不愿再讓人看它。美是聾的、啞的、孤獨地躲進它的蚊帳。誰敢靠近它?他將迷路,因為那已不再是堅硬的石頭、牙齒狀的絕壁、直立的懸崖了。那已不再是驕傲的生命的努力、德行和美的力量了。那是一種很單薄、很柔弱的命運,仿佛幻影,在沉睡的大地之上的半空中飄蕩,也許是一句話,一段音樂,沒有人能發(fā)現(xiàn)它。飛機在云的后面飛過,沒有人看見。海天一色。太陽已遠。于是目光模糊了,沒有什么再發(fā)亮了。
⑪這一切過去了,到了,散走了,周而復始。山是這樣美,沒有注視它就不存在;而注視若沒有山就一直向前,如子彈穿過空氣,在空中打著轉(zhuǎn)兒,變小,什么也沒有發(fā)現(xiàn)就消失了。名稱、地點、詞語、思想,有什么關系?我只想談談永恒的美,談談人的注視,談談在陽光中很高很高的一座山。
7、第④段畫線句的含義是(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賞析第⑥段加點詞“跳躍”的精妙之處。(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選一個角度,賞析第⑨段畫線句。(4分)
10、縱觀全文,第①段中山的“實在的美”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對第⑩段相關內(nèi)容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2分)
A、山的沉寂與冷漠是因為沒有人的注視。
B、山只有在白天才會有美的力量與德行。
C、夜色籠罩下的山讓人感覺遙遠和迷失。
D、山的孤獨是因為它拒絕了人們的靠近。
12、從內(nèi)容和結(jié)構(gòu)兩個方面,分析最后一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5分)
(三)默寫。(6分)【任選6空,超過6空,按前6空評分】
13、(1)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___。(《詩經(jīng)》)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善假于物也。(荀子《勸學》)
(3)謝公宿處今尚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4)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韓愈《師說》)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玉壘浮云變古今。(杜甫《登樓》)
(6)莫見乎隱,莫顯乎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禮記》)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設酒殺雞作食。(陶淵明《桃花記》)
(8)長江后浪推前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劉斧《青瑣高議》)
(四)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題。(8分)
賣花詞
(明) 高啟
綠盆小樹枝枝好,花比人家別開早。
陌頭擔得春風行,美人出簾聞叫聲。
移去莫愁花不活,賣與還傳種花訣。
余香滿路日暮歸,猶有蜂蝶相隨飛。
買花朱門幾回改,不如擔上花長在。
14、從體裁看,本作品屬于( )(1分)
A、古體詩 B、近體詩 C、歌行 D、詩余
15、對本作品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3分)
A、賣花郎的盆栽枝葉繁茂青翠,花期也早于其他人家。
B、挑著花擔一路前行,賣花郎的腳步輕盈如春風一般。
C、日暮之時,因擔上有余花,賣花郎心情孤寂而無奈。
D、賣花郎普通平凡,養(yǎng)花有法,誠懇厚道,樂觀自足。
16、有人評價這首詩“亦俗亦雅”,請任選一個角度對這一特點加以分析。(4分)
(五)閱讀下文,完成17—21題。(17分)
①魏文侯與田子方飲,文侯曰“鐘聲不比乎?左高?!碧镒臃叫ΑN暮钤唬骸昂涡??”子方曰:“臣聞之,君明樂官,不明樂音。今君審于音,臣恐其聾于官也?!蔽暮钤唬骸吧啤!?BR> ②子擊①出,遭田子方于道,下車伏謁。子方不為禮。子擊怒,謂子方曰:“富貴者驕人乎?貧賤者驕人乎?”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者未聞有以國待之者也,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者,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子擊乃謝之。
③吳起聞魏文侯賢,乃往歸之。文侯問諸李克,李克曰:“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弗能過也?!庇谑俏暮钜詾閷?,擊秦,拔五城。
④魏文侯謂李克曰:“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今所置非成則璜②,二子何如?”曰:“君弗察故也。居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BR> ⑤魏文侯問李克曰: “民不與,何也?”對曰:“國其有*民乎?臣聞之曰:奪*民之祿,以四方之士。其父有功而祿,其子無功而食之,出則乘車馬,衣美裘,入則修竽琴鐘石之聲,以亂鄉(xiāng)曲之教。如此者,奪其祿以四方之士,此之謂奪*民也。
【注】①子擊:魏文侯的公子魏擊。②非成則璜:成、璜指魏成和翟璜兩個人。
17、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4分)
(1)富貴者驕人( ) (2)窮視其所不為( )
(3)民不與( ) (4)以四方之士( )
18、翻譯文中畫線句。(6分)
19、下列各組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2分)
A、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 其子無功而食之
B、吾之相定矣 奪其祿以四方之士
C、失其家者未聞有以家待之者也 以亂鄉(xiāng)曲之教
D、貧視其所不取 國其有*民乎
20、文章③④兩段說明任用人才既要注重___________,更要注重___________。(2分)
21、文章①②⑤段中,值得君王借鑒的為君之道(為政理念)有哪些?(3分)
(六)閱讀下文,完成22—26題。(12分)
桐葉封弟辨(節(jié)選)
柳宗元
①古之傳者有言:成王以桐葉與小弱弟戲①,曰:“以封汝。”周公入賀。王曰:“戲也?!敝芄唬骸疤熳硬豢蓱颉!蹦朔庑∪醯苡谔啤?BR> ②吾意不然。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于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茍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②,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于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③過也。
③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yōu)樂,要歸之大中④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邪!是直小丈夫缺缺者⑤之事,非周公所宜用,故不可信。
【注】①史書記載,年幼即位的周成王與弟弟叔虞玩耍時,把桐樹葉子削成玉圭形封弟弟為王。②婦寺:宮中的妃嬪和太監(jiān)。③遂:造成。④大中:適當?shù)牡览砗头椒ā"萑比闭撸核P÷斆鞯臉幼印?BR> 22、第③段方框處應填入的虛詞是( )(1分)
A、且 B、雖 C、然 D、則
23、下列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2分)
A、本文意在辨別“桐葉封弟”這件事的真?zhèn)巍?BR> B、本文旨在告誡讀者不能隨便與小孩開玩笑。
C、本文妙在揭示周公抓成王把柄的小聰明行為。
D、本文重在議論重臣應如何輔佐君王這一中心。
24、畫線句“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25、文章第②段是如何雄辯地闡明了自己觀點的?(3分)
26、簡評文章的思想意義。(3分)
二 寫作70分
27、根據(jù)以下材料,自選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寫成詩歌)。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保ā墩撜Z•里仁》)
馬克思說:“‘思想’一旦離開‘利益’,就一定會使自己出丑。”(《馬克思恩格斯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