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北京中考語文二輪復習試題及答案:古代散文專項練習

字號:

一、選擇題
    1.選出文學常識表述錯誤的一項( )(2分)
    A、《詩經(jīng)》是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詩歌306首,本稱《詩》,古時也稱“詩三百”。后列為道家經(jīng)典之一,古稱《詩經(jīng)》。
    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記事詳盡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時期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
    C、《戰(zhàn)國策》是一部國別體史書,輯錄了戰(zhàn)國時期各國史官和策士的言論,后由西漢劉向編訂,始定名為《戰(zhàn)國策》。
    D、《水經(jīng)注》是北魏酈道元根據(jù)魏晉人所著的一部地理書《水經(jīng)》而編成的古代水利地理學著作。
    2.下面有關判斷,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古代把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叫做陽,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做陰。
    B.古代表示時間詞“旦”現(xiàn)指“早晨”,“望”現(xiàn)指“農(nóng)歷十五”。
    C.“寒舍”用來謙稱自己的家;“駕臨”是歡迎對方到來的敬辭。
    D.表示年齡的詞:“三十歲叫不惑”,“七十歲叫始齔”。
    評卷人得分
    二、名著導讀(題型注釋)
    3.名著閱讀(3分)
    在歷,人們一向將孔子、孟子合稱為“孔、孟”,將他們的學說統(tǒng)稱為“孔孟之道”。《論語》《孟子》作為 學說的經(jīng)典著作,記載了孔、孟的社會理想、政治主張,以及他們在修身、交友和學習方面的見解。其中,孔子提到的“ , ”這句話,啟示我們要把學習和思考相結合,不能偏廢。孟子倡導的“ ”的主張,與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一脈相承。
    4.名著閱讀(3分)
    《論語》是 ① 家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記錄了 ② 的言行,集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政治主張、道德觀念、教育原則及學習方法等,如“禮讓為國”、“見賢思齊”、“有教無類”。關于學習方法的語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闡述了 ③ 的辯證關系。
    5.名著閱讀(3分)
    強調人的道德修養(yǎng)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告誡我們要胸懷寬廣,寬恕待人; ① 認為人都有“本心”,道義尊嚴比生命更為重要,《 ② 》一文中的“舍生取義”和 ③ 的故事講的都是這個道理。
    6.名著閱讀(2分)
    《論語》是 ① 學派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鬃釉诤偷茏拥慕徽勚卸啻翁峒坝嘘P ② 的問題,其中廣為人知的格言莫過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評卷人得分
    三、其他
    班級開展《尋覓春天的蹤跡》的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完成下列任務:
    7.請寫出24節(jié)氣中春季6個節(jié)氣 。 (5分)
    8.古人寫過不少歌詠春天的詩句,請你從學過的和積累的詩句中寫出連續(xù)的兩句來。(5分)
    9.戲曲的角色分為生旦凈丑行當。在《唱臉譜》中有“紅臉的關公戰(zhàn)長沙”,那么“關公”屬于行當,人物性格代表 (4分)
    10.書面輕翻,心旌微搖。嘆梁祝身化彩蝶,喜崔張終成眷屬,羨東坡把酒臨風,慕清照泛舟浩淼。高山流水鳴于耳畔,瘦菊幽蘭馨于鼻尖。芳草連天,長亭古道;紅有櫻桃,綠有芭蕉;環(huán)肥燕瘦,各領風騷……(4分)
    這段話含有諸多典故,“環(huán)肥”“燕瘦”分別指的是
    比較閱讀蘇軾的兩篇作品,完成下面題目。(14分)
    【甲】江城子·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乙】記承天寺夜游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
    1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語。(4 分)
    (l) 左牽黃,右攀蒼( ) (2)念無與為樂者( )
    1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讀時的停頓,其中讀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 分)
    A.千騎 / 卷平岡 B、酒酣胸膽尚 / 開張
    C.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D、相與/步于中庭
    13.請寫出《江城子· 密州出獵》中蘇軾渴望重新得到皇帝重用的句子。(2分)
    14.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 分)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15.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 3分)
    A.甲、乙兩篇均寫于作者仕途失意之時,甲境界開闊,表達愛國熱情;乙透露出隨緣自適、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兩篇都寫到了“月”,甲篇“會挽雕弓如滿月”,表現(xiàn)了詩人殺敵報國的英雄氣概;乙篇用形象的比喻、傳神的文字,描繪了空靈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天狼”指天狼星;乙中的“閑人”指悠閑之人。
    D.甲、乙兩篇分別是詞和游記,體裁不同決定了語言風格的不同:前者氣勢雄渾,感情奔放,后者凝練含蓄,饒有余味。
    評卷人得分
    四、文言文閱讀
    比較閱讀(20分)
    (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jīng)。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鬃釉疲汉温?
    (乙)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16..下列句子中的“之”字與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3分)
    A.董宣廉潔,死乃知之B.孔子云:何陋之有
    C.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 D. 無案牘之勞形
    17..根據(jù)你對文段的理解,完成下列各小題。(5分)
    (1)甲文中統(tǒng)領全文、表明作者品德的語句是:(2)乙文中多次提到菊和牡丹的作用是:
    18..甲文先說“斯是陋室”,結尾又說“何陋之有”,是否矛盾?請簡要分析。(5分)答:
    1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甲文表現(xiàn)作者安貧樂道的情趣,乙文表現(xiàn)作者潔身自好的高貴品質。
    B.甲乙兩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優(yōu)美,意味深遠。
    C.“銘”和“說”都是古代文體,“銘”側重于議論,“說”側重于敘事。
    D.甲文句式整齊,對仗工整;乙文語言精練,駢散相間。
    20..翻譯下列句子。(4分)
    (1)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2)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21.文言文理解。(共22分)
    1.用“|”標出下面句子明顯的兩處語氣停頓。(2分)
    遂 至 承 天 寺 尋 張 懷 民。
    2.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字的意思。(4分)
    ①語時了不悲 ②非相度不得其情
    3.翻譯下列句子。(6分)
    ①圣人非所煕爾。
    ②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③是以必得躬歷山川,親勞胼胝。
    4.《小石潭記》中先后出現(xiàn)了兩個“樂”字,卻又以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收篇,你認為這樣寫矛盾嗎?請結合寫作背景說說你的理解。(5分)
    5.試分析《泊秦淮》中“煙籠寒水月籠沙”兩個“籠”字的表達效果。(5分)
    22.閱讀(共15分)
    1.用“ | ”標出下面句子明顯的一處停頓。(1分)
    自 云 先 世 避 秦 時 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字。(4分)
    ①射者中,弈者勝。 ( )
    ②屬予作文以記之。 ( )
    3.翻譯。(6分)
    ①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
    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③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
    4.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古仁人之心”具體指什么?請用原文中的句子作答。(5分)
    5.任意選取一個角度,賞析“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5分)
    參考答案
    1.A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學常識的認知能力。A、《詩經(jīng)》是我國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共收錄詩歌305首,本稱《詩》,古時也稱“詩三百”。后列為道家經(jīng)典之一,古稱《詩經(jīng)》。
    2.D
    【解析】三十歲叫而立,七十歲叫古稀。
    3.(1)儒家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3)舍生取義 評分說明:共3分,每空1分,如果有錯別字該空不得分。
    【解析】了解教材中重要的文學常識和作家作品,加強對名著材料的積累。
    4.①儒 ②孔子及其弟子 ③學與思
    【解析】要求學生對課后推薦的名著加以識記,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知識點要記牢。
    5.①孟子 ②魚我所欲也 ③不受嗟來之食(行道之人和乞丐不接受施舍)
    (共3分。每空1分,有錯該空不得分)
    【解析】了解與教材相關的文學名著常識,加強課外積累。
    6.①儒家 ②修身做人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學生對于名著的了解。閱讀名著除了識記文學常識,還要對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復閱讀,從而形成自己的閱讀體驗。
    7.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等
    8.略
    【解析】
    7.試題分析:二十四節(jié)氣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如果平時記過二十四節(jié)氣歌就不難寫出來了。
    考點:考查學生的積累功底。
    點評:平時要培養(yǎng)對各類知識的興趣,如故事傳說、名人名言、俗語諺語、詩詞名句、歌謠童謠等,要在學習、生活中多留意,并隨手記錄下來,這樣,考試時遇到這類的題目就不會無答案可寫了。
    【小題2】試題分析:“歌詠春天”的詩句有很多,寫春花、春雨、春風等的很多,如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杜甫“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等。
    考點:考查學生的積累功底。
    點評:平時要培養(yǎng)對各類知識的興趣,要在讀書時多積累,并進行歸類整理,而且要常拿出來看一看、讀一讀、記一記,做到博聞強記,這樣考試時才能應對自如。
    9.生或凈 忠勇
    【解析】本題考查對戲曲文化的理解能力。結合平時對戲曲文化的了解來解答即可。
    10.(4分) 楊玉環(huán) 趙飛燕
    【解析】了解古代文化典故,注意積累典故人物。
    11.(l)黃狗 (2)想
    12.B
    13.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
    14.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
    15.C
    【解析】略
    16.D
    17.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⑵襯托蓮之高潔。(如果答“對比”或“襯托”也給分)
    18.不矛盾,因為居室環(huán)境雅,生活情趣雅,主人品德高尚。
    19.C
    20.(1) 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沒有官府公文勞累身心。(2) 對于牡丹的喜愛,人當然是很多了。
    【解析】略
    21.1.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2.①完全。②真實情況。
    3. ①圣人是不能同他開玩笑的。
    ②青蔥的樹木,翠綠的莖蔓,覆蓋著,纏繞著,搖動著,連綴著,參差不齊,隨風飄蕩。
    ③因此一定親自登山涉水,手腳因勞動而磨成繭子。
    4.這樣寫并不矛盾。文中兩次寫樂,是聽到水聲心生愛意而“樂”,是看到游泳魚似在和游人逗樂而樂。但這種樂是轉瞬即逝的被貶的柳宗元內心是寂寞悲涼的,再美的山水風光也難以排遣他內心的凄愴,所以寂寥無人的小石潭只會讓他覺得不可久居。
    5.“籠”是籠罩的意思,兩個“籠”字將煙、月、水、沙四種景物和諧地融為一體,貼切傳神地勾勒出秦淮河兩岸朦朧淡雅的景象,創(chuàng)造出一種冷清愁寂的氛圍。這也是此時詩人心情的寫照。
    【解析】
    【小題1】此題考查學生對句讀的掌握,要求學生讀懂含義后再劃出停頓。
    【小題2】此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要求學生對重點詞語的解釋進行重點識記。還要求學生對文章熟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小題3】此題考查學生的閱讀理解和翻譯能力,要求學生多讀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點詞的翻譯。
    【小題4】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要求學生根據(jù)寫作背景分析即可,“樂”出現(xiàn)只是暫時的,自己心情因糟貶而一直寂寞悲涼的。
    【小題5】此題考查學生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首先了解“籠”字的含義,然后再結合語境具體分析即可。注意詩中表達的情感。
    22.
    1. 自 云︱先 世 避 秦 時 亂
    2.①下棋;②同“囑”,囑托
    3.①(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②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互相聽到。③遠遠望去,那草木繁茂又幽深又秀麗的地方,是瑯琊山。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5.角度一:比喻修辭,以花喻雪,充滿奇趣;角度二:以“春風”使梨花盛開比擬“北風”使雪花飛舞,想象奇特,意境壯美,富有浪漫色彩;角度三:反面著筆,以暖寫冷,以春景寫冬景,妙手回春。
    【解析】
    自云的意思是:自己說。后面是說話的內容。所以此處要停頓。
    2.翻譯文言文中重點詞語,一般情況下文言文一個字對應現(xiàn)代文一個詞如弈:下棋。應也有一些為通假字如屬:同“囑”,囑托
    3.翻譯文言文以直譯為主。注意關鍵詞翻譯,注意省略成分的補充:
    ①(它)含著遠處的山,吞長江的水,水勢浩大,無邊無際。
    ②交通:注意古今詞意差別。交錯相通。
    ③注意此句為判斷句式。
    4.對原文理解的考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5.從一個角度作答,能結合詩句內容具體分析即可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