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

字號:

寓言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情節(jié)高度凝練的故事中得到揭示。下面是分享的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
    古時候有個叫薛譚的人喜歡唱歌,他唱的歌很好聽。薛譚在學習唱歌的時候是拜當時唱歌唱得非常好的秦青為老師,向秦青學唱歌。秦青也很耐心地教他,告訴他應該怎樣練音,怎樣唱出節(jié)拍,怎樣在唱歌時投入情感等。薛譚學了一段時間后,他唱的歌好聽多了;但是他還沒有把秦青的本領(lǐng)全部學到手便自以為學會了,可以出師了,便向秦青提出要告辭回家。
    秦青聽到薛譚不打算繼續(xù)學習而要告辭回家的意思后,也不勸阻他,就在薛譚臨行的這天,在郊外的大路旁擺設著酒為他送行。當飲完臨別酒后,秦青自己卻向著他的學生——薛譚打著節(jié)拍,自己唱著送別的歌曲。秦青唱著、唱著,他的歌聲慷慨悲壯,在樹林中縈繞,樹木都仿佛被這抑揚動聽、悲壯激昂的歌聲振動了;那歌聲優(yōu)美動聽、婉轉(zhuǎn)宏亮,在天空回蕩,連天上的彩云也仿佛是被什么阻住,也不浮動了,好像佇立在天空靜聽著。
    聽到秦青為他送行唱的歌一會兒慷慨悲壯,抑揚動聽;一會兒優(yōu)美宏亮,婉轉(zhuǎn)悠揚。薛譚這才意識到自己還沒有學完秦青老師的全部技術(shù),自己唱的歌遠不及老師唱的好,內(nèi)心感到非常慚愧。于是薛譚忙向秦青道歉,請求回到老師身邊繼續(xù)學習深造。從此以后,薛譚一輩子也不敢再提起回家的事了。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學無止境。要想真正學有所成,就不能只滿足于一知半解,否則便不會有任何成就。
    【篇二】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
    古時候,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里舉行一種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虔誠、求得神靈的庇佑,這種祭祀儀式叫“祭鐘”。每逢祭鐘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只羊,然后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里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里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牽去宰了用來祭鐘?!?BR>    齊宣王聽了后,看了看那頭牛,然后說:“這頭牛本來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鐘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么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子吧,就用一只羊代替這頭牛吧!”
    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人們:殺牛和殺羊都是屠殺生命。對牛的憐憫與對羊的殘忍在本質(zhì)上是一樣的,都不能算是仁慈。齊宣王的以羊替牛只不過是騙人的把戲,可見他的虛偽。
    【篇三】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
    春秋戰(zhàn)國時代,一位父親和他的兒子出征打戰(zhàn)。父親已做了將軍,兒子還只是馬前卒。又一陣號角吹響,戰(zhàn)鼓雷鳴了,父親莊嚴地托起一個箭囊,其中插著一只箭。父親鄭重對兒子說:“這是家襲寶箭,配帶身邊,力量無窮,但千萬不可抽出來。”
    那是一個極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鑲著幽幽泛光的銅邊兒,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認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兒子喜上眉梢,貪婪地推想箭桿、箭頭的模樣,耳旁仿佛嗖嗖地箭聲掠過,敵方的主帥應聲折馬而斃。
    果然,配帶寶箭的兒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當鳴金收兵的號角吹響時,兒子再也禁不住得勝的豪氣,完全背棄了父親的叮囑,強烈的欲望驅(qū)趕著他呼一聲就拔出寶箭,試圖看個究竟。驟然間他驚呆了。
    一只斷箭,箭囊里裝著一只折斷的箭。
    我一直刳著只斷箭打仗呢!兒子嚇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頃刻間失去支柱的房子,轟然意志坍塌了。
    結(jié)果不言自明,兒子慘死于亂軍之中。
    拂開蒙蒙的硝煙,父親揀起那柄斷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遠也做不成將軍?!?BR>    把勝敗寄托在一只寶箭上,多么愚蠢,而當一個人把生命的核心與把柄交給別人,又多么危險!比如把希望寄托在兒女身上;把幸福寄托在丈夫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單位身上……
    寓意: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堅韌,若要它鋒利,若要它百步穿楊,百發(fā)百中,磨礪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篇四】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shù)的人才?!?BR>    莊子聽了魯君的判斷,卻不以為然地持否定態(tài)度:“別說從事道術(shù)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BR>    魯哀公反問莊子:“你看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儒者服裝,能說魯國少儒士嗎?”
    莊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魯國的所見所聞:“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圓形禮帽的通曉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斷?!鼻f子見魯王認真聽著,接著表示自己的見解:“其實那些造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著儒裝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BR>    他向魯王建議:“您如果認為我判斷得不正確,可以在全國范圍發(fā)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
    魯哀公采納了莊子的諫言,在全國張貼命令。不過5天,魯國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見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獨有一男子漢,穿戴儒裝立于國宮門前。魯哀公聞訊立即傳旨召見。魯哀公見來者儀態(tài)不俗,用國家大事考問他,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變?nèi)f化,對方對答如流,思維敏捷,果然是位飽學之士。
    莊子了解到魯國在下達命令后,僅有一位儒士被國君召進宮,敢于回答問題。于是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只一名儒士,能說人才濟濟嗎?”
    這篇寓言很有諷喻意味。真才實學不是靠衣著來裝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實質(zhì)。一種思想、學說或職業(yè)吃香與流行后,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借以謀取私利。
    【篇五】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
    有一對表兄弟相處感情很好,表兄叫臨濟,表弟叫元安,兩人年齡只相差1歲,是很要好的朋友。這表兄弟兩人的性格很不一樣,臨濟遇事冷靜,不愛虛夸張揚,性格內(nèi)向、穩(wěn)重;元安卻好說好動,喜歡表現(xiàn)自己,性格外向、輕率。
    這一天,元安到臨濟家做客,臨濟設酒席款待他。表兄弟兩個邊喝邊聊,興致很高。不知不覺,酒至半酣,元安十分得意地對臨濟說:“表兄,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你一定會替小弟高興的?!迸R濟關(guān)切地問:“表弟有什么喜事,快說來愚兄聽聽?!痹舱f:“小弟前日已得縣令賞賜,就要被提升了?!笨粗材歉备吲d的樣子,臨濟并沒有一絲笑意,也沒有一句表示祝賀或恭維的話。元安原本以為會得到表兄的贊賞,可是臨濟的表現(xiàn)卻使他很失望。
    看看天色已晚,元安這才想起應該回家了。他起身告辭時,臨濟卻一把拉住他,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小弟,聽我告訴你一件事吧。有一條赤尾鯉魚,樣子十分好看,它自己也甚是得意。這一天,鯉魚搖著頭,擺著紅色的尾鰭,向著南方游去了。可是它這一去,連它自己都不知道會游到那兒。如果游到寬闊的河里,那還算幸運;如果是游到了別人家腌魚肉的缸里,那豈不是死路一條嗎?”
    臨濟一番話,元安立刻深感慚愧,自覺不如臨濟。
    所以說,人們在順利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可得意忘形,現(xiàn)出一副搖頭擺尾的輕狂相。
    【篇六】短篇適合分享的寓言故事
    莊子家已經(jīng)貧窮到揭不開鍋的地步了,無奈之下,只好硬著頭皮到監(jiān)理河道的官吏家去借糧。
    監(jiān)河侯見莊子登門求助,爽快地答應借糧。他說:“可以,待我收到租稅后,馬上借你300兩銀子?!?BR>    莊子聽罷轉(zhuǎn)喜為怒,臉都氣得變了色。他忿然地對監(jiān)河侯說:“我昨天趕路到府上來時,半路突聽呼救聲。環(huán)顧四周不見人影,再觀察周圍,原來是在干涸的車轍里躺著一條鯽魚?!?BR>    莊子嘆了口氣接著說:“它見到我,像遇見救星般向我求救。據(jù)稱,這條鯽魚原住東海,不幸淪落車轍里,無力自拔,眼看快要干死了。請求路人給點水,救救性命?!?BR>    監(jiān)河侯聽了莊周的話后,問他是否給了水救助鯽魚。
    莊子白了監(jiān)河侯一眼,冷冷地說:“我說可以,等我到南方,勸說吳王和越王,請他們把西江的水引到你這兒來,把你接回東海老家去罷!”
    監(jiān)河侯聽傻了眼,對莊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那怎么行呢?”
    “是哇,鯽魚聽了我的主意,當即氣得睜大了眼,說眼下斷了水,沒有安身之處,只需幾桶水就能解困,你說的所謂引水全是空話大話,不等把水引來,我早就成了魚市上的干魚啦!”
    遠水解不了近渴,這是人們的常識。這篇寓言揭露了監(jiān)河侯假大方,真吝嗇的偽善面目。諷刺了說大話,講空話,不解決實際問題之人的慣用伎倆。老實人的態(tài)度是少說空話,多辦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