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寒假作業(yè)試題練習

字號:

為大家整理的高二政治寒假作業(yè)試題練習文章,供大家學習參考!更多新信息請點擊高二考試網
    選擇題,每題所給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1.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是( )
    ①培育“四有”公民
    ②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③提高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
    ④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
    2.2012年底,全國所有公共圖書館、美術館、文化館實現基本服務項目全部免費,讀者可以無障礙、零門檻進入。這是一件惠及廣大民眾、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舉措。免費開放公益性文化單位( )
    ①是推動先進文化建設的根本要求 ②有利于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
    ③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④有利于促進文化產業(yè)的繁榮發(fā)展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3.明代思想家薛瑄曾將廉者分為三等:見理明而不妄取者為上;尚名節(jié)而不茍取者次之;畏法律保祿位而不敢取者再次之?!安煌?、不茍、不敢”這一理念給我們的啟示是( )
    ①應以傳統(tǒng)廉政思想為修廉的根本 ②應樹立廉潔文化的自覺性
    ③要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養(yǎng) ④要堅守傳統(tǒng)的名節(jié)觀和價值取向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印度佛教自漢代傳入我國后,便與中國固有文化相互影響和融合。在隋唐,外佛教適應中國的文化習俗,演變?yōu)橐远U宗為代表的中國化佛教,形成中華文化儒、釋、道并存的格局;至宋后,傳統(tǒng)儒學吸收佛教的有益成果,衍生出新儒學即宋明理學,使以儒家為主導的中華文化發(fā)展到新的高度。這一史實表明( )
    ①中華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②學習借鑒外文化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③不同文化的融合導致文化差異性的消失
    ④文化交流借鑒是推動文化發(fā)展的根本途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近年,我國的傳媒在以娛樂為目的的文化傳播中,存在著嚴重的低俗化傾向,主要表現為過多地渲染權力場中的爾虞我詐,宣揚“皇權”意識和“奴才”意識等。產生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于( )
    A.現代科學技術提供的多樣文化載體
    B.文化市場和大眾傳媒的發(fā)展
    C.文化市場的自發(fā)性和傳媒的商業(yè)性
    D.提倡大眾文化的多樣性
    6.每年央視的春節(jié)晚會都為我們奉獻了一出精彩的文藝大餐,但是,不同民族、地區(qū)、年齡、性別、職業(yè)的人,對每年春晚的評價也有所不同,要求越越高。這表明( )
    A.人們對文化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的特點
    B.要博采眾長,生產適合所有人文化需求的產品
    C.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就是先進文化
    D.文化建設必須面向世界、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7.每年秋季新學期開學,全國中小學生通過視頻收看央視《開學第一課》,并以主題班會的輔助形式,思考“我們應該怎樣愛國”。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愛國主義( )
    A.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 B.是我國各族人民風雨同舟的精神支柱
    C.是精神文明建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D.可以直接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
    8.英國《衛(wèi)報》和美國《華盛頓郵報》2013年6月6日報道,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于2007年啟動了一個代號為“棱鏡”的秘密監(jiān)控項目,直接進入美國網際網路公司的中心服務器里挖掘數據、收集情報,包括微軟、雅虎、谷歌、蘋果等在內的9家國際網絡巨頭皆參與其中。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fā)展,網絡成為西方文化滲透的新工具。為此我們應該( )
    A.大力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 B.增強抵御外文化的能力
    C.加快中外文化的交流與合作 D.尊重外文化,促進共同發(fā)展9.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文明歷史的民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是一個富于創(chuàng)造精神的民族。勤勞勇敢精神是( )
    ①中華文化的集中表現 ②維系中華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紐帶
    ③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格 ④奠定了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立業(yè)根基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0.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闡述偉大的“中國夢”時特別強調“空談誤國,實干興邦”,這是對全黨和各級領導干部的警示和要求。這種重實干的時代精神( )
    ①能增強民族凝聚力 ②有利于推動經濟發(fā)展科技進步
    ③是綜合國力的基礎 ④有利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京劇是中華民族的國粹。它是在18世紀下半葉經徽劇、秦腔、漢調的交融,并借鑒吸收昆曲、京腔之長而行成的。京劇的形成體現了( )
    A.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異彩紛呈 B.中華文化薪火相傳、一脈相承
    C.中華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 D.不同文化都夠能實現融會貫通
    12.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地面的過程中爆炸失事,引起世界各國的關注,但它并未影響其他國家的航天飛行計劃。在美國航天飛機出事一天后,俄羅斯成功發(fā)射了“進步M一47”貨運飛船,并于2月4日同國際空間站對接成功。2003年10月15日,中國“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發(fā)射成功。
    ①事物的聯系是多種多樣的,因而人們無法把握和改變
    ②人們對復雜事物的認識往往需要一個反復的過程
    ③客觀事物復雜多變,其本質的暴露有一個過程
    ④人們可以發(fā)揮意識能動性,推測未來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13.美國科學家通過開普勒天文望遠鏡發(fā)現了一顆宜居類地行星,據觀測該行星每290天繞其恒星旋轉一周,表面有很多巖石并可能有水,溫度在“宜人”的22攝氏度??梢?BR>    ①思維與存在不具有同一性    ②人們借助工具可以獲得認識
    ③人的認識活動有反復性    ④認識工具延伸了人類的認識器官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14.有人說:“立事需要知識,問事需要相識,抓事需要意識,做事需要常識,大事需要膽識,議事需要見識,處事需要博識,共事需要賞識,成事需要共識?!逼渲刑N含的哲理有
    ①應該在普遍聯系中認識事物
    ②發(fā)揮主觀能動性應根據自身需要創(chuàng)造各種有利條件
    ③要重視意識的作用和精神的力量
    ④理性認識推動事物的發(fā)展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5.面對頻率越來越高的極端天氣,我們只有化被動為主動,實現抗洪防汛的常態(tài)化、制度化和科學化,才能有備無患,經受住考驗。這告訴我們
    A.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可以認識和利用自然規(guī)律 B.面對極端天氣人類無能為力
    C.順從自然是防災減災的根本出路   D.認識極端天氣就能把握氣象災害發(fā)生的新趨勢
    16.秋天,有修行的弟子問禪師:“槿花帶露,桐葉舞秋風,如何從這些現象中了悟人生的真實?”,禪師答道:“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不雨花猶落,無風絮自飛。”這句話說明了
    A.事物的變化發(fā)展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  B.脫離物質的運動是根本不存在的
    C.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D.運動是絕對的、無條件的
    簡答題
    17.人口素質是人口在質的方面的規(guī)定性,它包含思想素質、文化素質、身體素質等。近年來,出國旅游休閑度假的中國人越來越多,但是,中國游客不文明現象時有發(fā)生,備受詬病。有人說,每一位外出旅游者都是一張移動著的“中國名片”,是中華文明的承載者與傳播者,應展示出國人健康文明的素質以及良好的國民形象。
    閱讀材料,從《文化生活》的角度,說明公民如何做好移動著的“中國名片”。
    18.材料一:改革開放30多年,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不斷加快,平均每年提升1.01個百分點。城鎮(zhèn)化進程應該有一個科學的把握。除了總體發(fā)展速度要適度外,各地區(qū)的城鎮(zhèn)化進度應與各自不同的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結構和人口密度相適應。在農村地區(qū)小城鎮(zhèn)發(fā)展過程中,應避免出現重速度、輕質量的局面。
    (1)結合材料一,運用辯證唯物論知識,談談如何實現我國城鎮(zhèn)化的“科學發(fā)展”? (9分)
    材料二:2014年8月8日,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今年3月在幾內亞等國家暴發(fā)的埃博拉疫情定為“國際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抗擊埃博拉成為世界性聯合行動。$高%考&資源*網.人們對病毒的認識和斗爭是不斷前進的。1976年早暴發(fā)埃博拉疫情時人們不知道病毒的來源和傳播方式,因此沒有有效防制手段;隨著研究的深入,現在可以確定病毒來源于動物,人與人主要是通過接觸傳播,因此主要防止疫情蔓延的辦法是把患者隔離,切斷傳染源,控制疫情;目前尚無有效抗病毒疫苗和治療藥物,防止疫情暴發(fā)也無有效辦法,人類對該病毒的認識防控還是一個相當長期艱巨的任務。人類要徹底戰(zhàn)勝埃博拉病毒,需要準確掌握發(fā)生條件、傳播方式、研制疫苗等許多步驟,是一個在認識和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而逐步實現的過程?,F在中美等國醫(yī)學界正在加緊研究針對該病毒的疫苗。新消息,美國在非洲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兩位醫(yī)生在回國接受試驗疫苗后,已出院與家人團聚。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相信人類與病毒的斗爭會在不遠將來終取得成功。
    (2)結合材料二,說明人們對埃博拉病毒的研究是如何體現人類認識過程的。(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