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物理教案: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字號:

 
    

課 題
    

第一章、聲現(xiàn)象
    

第一節(jié)、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備課時間
    

 
    

授課時間
    

 
    


    


    


    


    

知識與技能
    

● 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 知道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過程與方法
    

● 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 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xiàn)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 注意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 聲音產生的原理
    

●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難點
    

●探究物體傳聲的實驗
    

教 
    


    

教師準備:鼓一只,吉他一把,紙屑若干,鐘罩一只,抽氣機一臺,鬧鈴一只,氣球一只。
    

學生合作組器材:紙片,音叉(包括小桂和音箱),梳子,樹葉的葉片,一個玻璃缸(里面盛有水),幾塊石頭。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設計
    

問題與情景
    

師生行為
    

設計意圖
    

一、創(chuàng)設情境 導入新課錄制好自然界以及生活中常見的某些聲音。例如:電鈴聲、工廠的電焊聲、叢林中的鳥語、夏日的蟬聲、瀑布聲等。
    

問題:同學們,你們能聽出剛才都是什么聲音?是哪些物體在發(fā)出聲音?
    

 
    

師:講述
    

生:聽錄音、討論。
    

 
    

把學生引入聲的世界。
    

二、進行新課
    

1、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1、學生探究性活動
    

師:怎樣利用桌上的器材,讓它們發(fā)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發(fā)聲方法有創(chuàng)意?介紹桌上的器材,特別是音叉。
    

師: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1)體驗:你是如何讓物體發(fā)聲的,你觸摸發(fā)聲的物體時,請體會感覺。
    

(2)思考:
    

①物體發(fā)聲時與不發(fā)聲時有什么不同?
    

②物體發(fā)聲時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共同體驗:摸著自己的聲帶,說一句話。體會手上的感覺,說出感覺。
    

問題:是不是物體發(fā)聲就一定在振動?
    

師演示:
    

擊鼓,鼓面在振動嗎?如果在振動,你如何證明,能否讓看的人感受到它的振動?說出你的方法。
    

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
    

從上述事例中你能否總結出一種“驗證難以覺察的物體運動”的方法?
    

2、小結:在以上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總結物體發(fā)聲的原因,即物體發(fā)聲是由于物體的振動引起。
    

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
    

2、聲音的傳播
    

學生活動: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輕敲桌面,另一個學生把耳朵貼在桌面上聽。感受聽到的聲音。再把兩張桌子分開一條縫,進行實驗,前后對比。
    

師:從以上的活動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生:固體可以傳聲
    

師:還可以想出其他的生活事例或者實驗方案來支持固體可以傳聲這個觀點?
    

學生舉例:小學時曾經制作的土電話等
    

師問:液體是否也可以傳聲呢?
    

學生討論:你能否用桌上的器材設計一個簡單的小實驗來體驗一下?如果你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你能否舉一些生活事例來證明你的觀點?
    

 這時,讓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設計和探究,在設計實驗過程中,教師讓學生對照固體傳聲的小實驗,提出問題:用什么做發(fā)聲物體比較簡單?傳聲物是什么?該把發(fā)聲物體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
    

 活動:方案設計好以后,學生利用桌上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輔導。并讓學生列舉生活事例。
    

讓學生主動進行探究
    

 
    

問題:空氣可以傳聲嗎?列舉事實說明。1.聽到鈴聲;2.聽到人的說話聲;3.聽見腳步聲;等等。
    

  進一步猜想:如果連空氣都沒有呢?聲音能不能傳播呢?為了證明這個猜想,好做實驗試一試。
    

  聯(lián)想:大家一起出謀劃策,想一想這個實驗怎樣做?怎樣實現(xiàn)沒有空氣的狀態(tài)?學生會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需要提供一個真空的環(huán)境,然后把一個發(fā)聲體(例如小電鈴)放入這樣的環(huán)境里,前后對比。思路理清楚后,由于實驗器材的局限性,這個實驗由教師演示,讓兩個學生上臺輔助,學生進行觀察對比:(1)抽去空氣前和抽氣后鈴聲的對比(2)抽氣后再放人氣體,兩種情況鈴聲的對比。及時糾正猜想的謬誤,好推理得出“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的正確結論。
    

  引導:通過剛才這一段的學習,同學對聲音的傳播有了怎樣的認識,能不能請個代表用你自己的語言歸納一下。
    

  學生:聲音傳播需要物質。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傳播聲音的物質可以是固體、液體、氣體。
    

 
    

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
    

3、聲波
    

 
    

師問:聲音在空氣中如何傳播呢?
    

學生實驗:用鉛筆不斷地點擊水面,你會看見什么?(一圈圈的水波,而且不斷地向四周擴散)
    

那么空氣中是否也有類似情形呢?
    

播放多媒體聲波動畫讓學生有初步的認識,并提出聲波這個概念。
    

 
    

4、聲速
    

情景:有時候在電影里看見這樣的畫面,演員的口形與觀眾聽到的話不是同一時間的,聽到的聲音要比演員的口形慢半拍,這說明聲的傳播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把聲音在每秒種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媒體顯示:聲速表??焖俚厥煜ぢ曇粼诳諝?、水、鋼鐵中的傳播速度。
    

  問題:在一根空的長鐵管的一頭敲一下,在另一頭可以聽到幾次聲音?(搶答并說出理由)。如果要想在另一頭聽到三次敲擊聲,你該怎么做?
    

  學生思考并回答。在思考的過程中體會傳聲速度與傳播時間的關系。
    

 說明聲速不僅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介質的溫度有關。
    

 問題:如果我們想知道聲音在室溫狀態(tài)下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應該怎么辦?說出實驗方案。
    

 引導:要測聲速,必須知道哪些量?你準備用什么辦法解決這些量?需要用到哪些器材?
    

 組織學生討論,要求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
    

 學生討論交流。
    

 說明:在設計實驗的時候,要注意實驗方案的可行性。聲源離人耳的距離適當,不宜過近。測時間的工具也盡可能準確。當然學生會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實驗方案,只要原理得當,應該給予鼓勵。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課本內容:
    

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fā)聲也停止。
    

2、聲音靠物質才能傳播,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在空氣中(15℃)每秒傳播的距離為340米。
    

3、在一根較長的有水的自來水管的一端敲擊一下,在另一端為什么能聽到幾次聲音?
    

4、某人在看到閃電后的8秒,聽到雷聲,那么發(fā)生雷擊處與人之間的距離為多少米?
    

5、在較狹小的巖洞中說話,聽起來比野地外洪亮得多,這是為什么?
    

培養(yǎng)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
    

四、布置作業(yè):
    

作業(yè):1、2。
    


    


    


    


    

 
    



    

第一節(jié)     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1、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聲源——正在發(fā)聲的物體叫做聲源
    

3、聲音不僅能在氣體中傳播,在固體和液體中也可以傳播。
    

4、聲波——傳遞聲音的波動叫做聲波
    

5、聲速——聲音每秒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6、聲音在不同的物質中每秒傳播的距離不同。
    

7、聲音不能在沒有空氣的空間(真空)中傳播
    

課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