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課 題 |
2.1.光的傳播 |
備課時間 |
| ||||
|
授課時間 |
| ||||||
|
教 學 目 標 |
知識與技能 |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 |||||
|
過程與方法 |
●觀察光在空氣中、水中和玻璃中的現(xiàn)象,了解實驗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閱讀“科學世界”的內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 ||||||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
●觀察,實驗以及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知識,為以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 ||||||
|
重 點 |
探究光的直線傳播 | ||||||
|
難點 |
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 ||||||
|
教 具 |
蠟燭、火柴、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激光手電、玻璃磚、白紙板、盛水的小燒杯、空燒杯、激光演示器 |
課時安排 |
1課時 | ||||
|
教學過程設計 | |||||||
|
問題與情景 |
師生行為 |
設計意圖 | |||||
|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美麗的城市的夜景。 |
師: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麗動人,同學們對光感興趣嗎? 生:正是有了這色彩斑斕的光,城市才被打扮得如此美麗,如此迷人。 |
提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的欲望。 | |||||
|
二.進行新課 1.光源 |
師:同學們,我們要看清五彩繽紛的世界,必須有光射入我們的眼睛,那么,光是從哪里發(fā)出來的呢? 生:討論交流 師:太陽、電燈之外,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哪些物體能夠發(fā)光? 生:討論、交流 師總結: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
讓學生討論得出光源的概念 | |||||
|
2.光的傳播 (1)提出問題 (2)猜想與假設 |
(1)提出問題。 光源發(fā)出的光是沿著怎樣的路徑傳播出去的?請同學們根據(jù)學過的知識討論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師:同學們都猜想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可老師卻猜想光不總是沿直線傳播的,也就是說,光的傳播會發(fā)生改變。 |
讓學生猜想是科學探究的第一步 | |||||
|
(3)設計實驗 |
(3).設計實驗 師:科學僅僅靠猜想是不夠的,我們需要用實驗的方法去探究。請同學們邊討論.邊設計實驗,比比看,哪個小組想出的辦法多。 |
培養(yǎng)學生的設計實驗的能力 | |||||
|
(4)進行實驗 |
4.進行實驗。(生討論,師指導) 師:下面我們歡迎這一小組展示一下自己的實驗,請把你們看到的現(xiàn)象和得出的結論,告訴大家。 |
進行實驗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 |||||
|
(5)分析論證 |
(5)分析論證 師:剛才同學對實驗現(xiàn)象進行了分析,在這些物質中,光是怎樣傳播的? 生: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光在不均勻介質中,傳播路線是彎的。 師:而我們就用一根帶箭頭的直線表示光線。 師:同學們,光的直線傳播能為我們解釋很多自然現(xiàn)象,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教師依次解釋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 |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 |||||
|
3.光速 |
師:同學們,下雨時,閃電和雷聲同時出現(xiàn),但我們是先看見閃電后聽到雷聲,為什么? 生:光速大于聲速。 師:對,那到底大多少呢?我們來了解一下。 師: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本36頁,讀完之后能告訴老師什么呢? 生甲:打雷時,我們先看到閃電后聽到雷聲。這表明,光的傳播速度比聲音快。 生乙:光在真空或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傳播速度約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傳播速度約為真空中的2/3。 生丙: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個飛人以光速繞地球運行,在1s的時間內,能夠繞地球運行7.5圈。 師:同學們都說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學家們是怎樣測出來的呢?這個問題我想留給同學們,感興趣的話可以上網查詢。 |
| |||||
|
三、課堂小結 |
師: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
歸納、總結 | |||||
|
四、布置作業(yè) |
動手動腦學物理:1、2、3 |
鞏固、提高 | |||||
|
板 書 設 計 |
2.1.光的傳播 1.光源能夠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2.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3.光在不均勻介質中,傳播路線是彎的。 光線——表示光的傳播方向的帶箭頭的直線。” 注意: ①光是真實存在的。 ②光線是人們?yōu)榱诵蜗蟮乇硎竟獾闹本€傳播而畫出的帶箭頭的直線。 4.光的傳播速度 | ||||||
|
課后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