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興趣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少兒民族舞蹈:巫舞,供大家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少兒興趣頻道!
少兒民族舞蹈:巫舞
解放前,除一部分鄰近藏族地區(qū)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萬物有靈,在屋頂上供奉白石以為天神。相傳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戰(zhàn)爭失利,由北遷入岷山一帶,與當?shù)赝林献甯昊税l(fā)生大戰(zhàn),戈基人是狩獵氏族,身強善戰(zhàn),屢敗羌人。當羌人準備轉移時,有神向首領托夢,讓他們以堅硬的白石和木棍為武器,頸上懸羊毛作標志,于是羌人照此辦理,經(jīng)過血戰(zhàn),大敗戈基人,從此定居下來。為了感謝神恩,白石就成了羌人的神靈。羌族稱巫為“許”,稱白石為“俄許”,巫師是勾通羌人與神靈的媒介。
巫,在羌族中世代相傳,大多數(shù)還要參加勞動。節(jié)日中村民請巫師朗誦史詩、為村民祈福驅鬼(如“還牦牛愿”)、以及天旱求雨等都屬巫的職能范圍。羌巫作法事都是通過舞蹈來體現(xiàn)的。
“牦牛愿”多在農(nóng)歷七月舉行三至五天,相傳在明、清兩代,理縣的薛城一帶頗為盛行。解放初期仍有這種古老的習俗。屆時領頭的大巫師身穿法衣,頭戴法帽,左手執(zhí)羊皮鼓,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時而聳身跳躍,時而蹲身竄撲;高舉戈矛、刀、明火槍和棍棒的人群,在巫師的帶領下,踩著皮鼓的節(jié)奏,圍著寨子繞一圈之后,匯集在羌寨廣場,殺牛祭祀神,人群隨之擊鼓起舞。解放以來,羌族人民逐步擺脫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束縛,舉行“牦牛愿”的活動已經(jīng)消失。
羌族特別重視喪禮。莊子曾說:“羌人死,燔而揚其灰”。《呂氏春秋·義賞》曾記載:“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縲,而憂其死而不焚也?!笨梢娗甲逶岫Y以火祭為主的習俗由來已久,火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舉行火葬有表示靈魂不滅和生命永存的意思。羌族風俗,人死后要舉行為期三天的葬禮,富貴人家更為隆重,屆時都要請巫師主持進行。葬禮第一天要跳“葉隆”,第二天要跳皮鼓舞(羌語稱“莫爾達沙”、“惹日崩”),第三天舉行隆重的大葬舞,以軍禮的形式來紀念死者。這是源于古代羌人的出征儀禮,其意是悼念有功將士以鼓舞眾人士氣,由隨軍巫師主持,他手執(zhí)弩,肩上掛兩個銅鈴,皮盔上插麥桿和野雞翎,領隊而跳?,F(xiàn)此舞已失傳。大葬舞分三段進行:一段葬禮開始時的喪歌;二段盔甲舞;三段安葬完畢的喪歌。
羌族巫舞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皮鼓舞。這是羌巫的主要舞蹈,一般是兩人作舞,一人舉短戈在前,一人敲鼓跟隨于后 (右手執(zhí)鼓槌同時還要拿一鐵響盤,左手執(zhí)單面皮鼓)。羌族風俗,人生病或死后舉行葬禮時均要跳皮鼓舞,必由巫師領跳,親朋都要參加。擊鼓的動作習慣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兩邊打”,速度由慢至快,逐漸加上蹲跳前躍的動作,有些巫師還要在原地打旋子,十分精采,據(jù)傳跳皮鼓的鼓點就有108種之多。皮鼓舞的主要步伐有“蹲跳貓步”(一腳在前,跳時使人感到象是前腳抱著后腳在前行)、“兩側踮跳”(左腳跳向左前側,右腳立即靠攏其旁以腳尖點地,雙腳交替而做)、“松膝走步”(右腳向前邁出后放松膝部,雙腳交替而做,由于松膝產(chǎn)生微微顫動的特殊動態(tài))、“八字步全蹲跳步”(雙腳跳起后落八字步全蹲,同時擊鼓)、“甩鼓擊鼓步”(站大八字步,鼓經(jīng)兩腿之中向上甩同時擊鼓)。
二、貓舞。羌人認為貓能為農(nóng)業(yè)除害,而加以崇敬。它屬于農(nóng)節(jié)時的祭祀巫舞,舞蹈動作多模擬貓的形態(tài),蹲跳、翻、撲相當靈敏,并出現(xiàn)單腿站立、兩臂曲肘手指張開如爪的造型,將貓的形象加以夸張和神化。
三、跳“麻龍”。這種巫舞流傳在汶川一帶,為巫師一人所跳,手執(zhí)一制作精致的龍頭,用二丈余長的粗麻繩為龍身,舞動中龍頭昂首前導,龍尾啪啪作響,長長的麻繩盤旋飛騰,別具一格,頗為壯觀。要把麻龍舞得圓滑靈巧,既要有臂力,還要有一股巧勁,更何況巫師是在蹲跳步伐的基礎上甩動長繩,增添了它的難度。跳麻龍可能與明、清時代在廣大羌族地區(qū)屯兵有關,當時的屯兵全是漢人,他們將內(nèi)地的文化、習俗等帶入了羌族地區(qū),跳麻龍可能是在這種情況下吸收漢族地區(qū)的龍舞演變而來的。
四、盔甲舞。大葬舞中的盔甲舞是軍禮中的祭祀舞,有出征和凱歌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出征部分中有威逼敵人的“嗨,嗨”吆喝聲;凱歌部分中有“全村的戰(zhàn)士打勝仗回來了”的歌詞。 跳盔甲舞時,舞者分為兩排面相對而立,手執(zhí)“弩”或“戈”,步伐似戰(zhàn)場上的攻守狀,以兩側跳步伐為主(左腳向左跳一步,右腳以腳尖點于旁,以此交替而做)。第二種步伐是聳肩的側跳舞步,配以單腳踮跳。第三種是手執(zhí)兵器前伸,作沖殺式。對陣的舞蹈用碎步進退,并有歌配合。茂汶三龍?zhí)宋钑r,兩人除頭戴盔、身披甲外還要披一張熊皮,在相對的兩種舞者中領跳,這兩人的肩上掛著銅鈴,跳時叮當作響,主要步伐為碎步。這二人實際就是古代巫師主持大葬祭典的形象。
少兒民族舞蹈:巫舞
解放前,除一部分鄰近藏族地區(qū)的羌族信仰喇嘛教外,其余普遍相信萬物有靈,在屋頂上供奉白石以為天神。相傳羌人的祖先因一次戰(zhàn)爭失利,由北遷入岷山一帶,與當?shù)赝林献甯昊税l(fā)生大戰(zhàn),戈基人是狩獵氏族,身強善戰(zhàn),屢敗羌人。當羌人準備轉移時,有神向首領托夢,讓他們以堅硬的白石和木棍為武器,頸上懸羊毛作標志,于是羌人照此辦理,經(jīng)過血戰(zhàn),大敗戈基人,從此定居下來。為了感謝神恩,白石就成了羌人的神靈。羌族稱巫為“許”,稱白石為“俄許”,巫師是勾通羌人與神靈的媒介。
巫,在羌族中世代相傳,大多數(shù)還要參加勞動。節(jié)日中村民請巫師朗誦史詩、為村民祈福驅鬼(如“還牦牛愿”)、以及天旱求雨等都屬巫的職能范圍。羌巫作法事都是通過舞蹈來體現(xiàn)的。
“牦牛愿”多在農(nóng)歷七月舉行三至五天,相傳在明、清兩代,理縣的薛城一帶頗為盛行。解放初期仍有這種古老的習俗。屆時領頭的大巫師身穿法衣,頭戴法帽,左手執(zhí)羊皮鼓,有節(jié)奏地敲打著,時而聳身跳躍,時而蹲身竄撲;高舉戈矛、刀、明火槍和棍棒的人群,在巫師的帶領下,踩著皮鼓的節(jié)奏,圍著寨子繞一圈之后,匯集在羌寨廣場,殺牛祭祀神,人群隨之擊鼓起舞。解放以來,羌族人民逐步擺脫了宗教迷信思想的束縛,舉行“牦牛愿”的活動已經(jīng)消失。
羌族特別重視喪禮。莊子曾說:“羌人死,燔而揚其灰”。《呂氏春秋·義賞》曾記載:“氐羌之民,其虜也,不憂其縲,而憂其死而不焚也?!笨梢娗甲逶岫Y以火祭為主的習俗由來已久,火在古代是生命的象征,舉行火葬有表示靈魂不滅和生命永存的意思。羌族風俗,人死后要舉行為期三天的葬禮,富貴人家更為隆重,屆時都要請巫師主持進行。葬禮第一天要跳“葉隆”,第二天要跳皮鼓舞(羌語稱“莫爾達沙”、“惹日崩”),第三天舉行隆重的大葬舞,以軍禮的形式來紀念死者。這是源于古代羌人的出征儀禮,其意是悼念有功將士以鼓舞眾人士氣,由隨軍巫師主持,他手執(zhí)弩,肩上掛兩個銅鈴,皮盔上插麥桿和野雞翎,領隊而跳?,F(xiàn)此舞已失傳。大葬舞分三段進行:一段葬禮開始時的喪歌;二段盔甲舞;三段安葬完畢的喪歌。
羌族巫舞有如下幾種形式:
一、皮鼓舞。這是羌巫的主要舞蹈,一般是兩人作舞,一人舉短戈在前,一人敲鼓跟隨于后 (右手執(zhí)鼓槌同時還要拿一鐵響盤,左手執(zhí)單面皮鼓)。羌族風俗,人生病或死后舉行葬禮時均要跳皮鼓舞,必由巫師領跳,親朋都要參加。擊鼓的動作習慣是由右舞到左,再由左舞到右,名“兩邊打”,速度由慢至快,逐漸加上蹲跳前躍的動作,有些巫師還要在原地打旋子,十分精采,據(jù)傳跳皮鼓的鼓點就有108種之多。皮鼓舞的主要步伐有“蹲跳貓步”(一腳在前,跳時使人感到象是前腳抱著后腳在前行)、“兩側踮跳”(左腳跳向左前側,右腳立即靠攏其旁以腳尖點地,雙腳交替而做)、“松膝走步”(右腳向前邁出后放松膝部,雙腳交替而做,由于松膝產(chǎn)生微微顫動的特殊動態(tài))、“八字步全蹲跳步”(雙腳跳起后落八字步全蹲,同時擊鼓)、“甩鼓擊鼓步”(站大八字步,鼓經(jīng)兩腿之中向上甩同時擊鼓)。
二、貓舞。羌人認為貓能為農(nóng)業(yè)除害,而加以崇敬。它屬于農(nóng)節(jié)時的祭祀巫舞,舞蹈動作多模擬貓的形態(tài),蹲跳、翻、撲相當靈敏,并出現(xiàn)單腿站立、兩臂曲肘手指張開如爪的造型,將貓的形象加以夸張和神化。
三、跳“麻龍”。這種巫舞流傳在汶川一帶,為巫師一人所跳,手執(zhí)一制作精致的龍頭,用二丈余長的粗麻繩為龍身,舞動中龍頭昂首前導,龍尾啪啪作響,長長的麻繩盤旋飛騰,別具一格,頗為壯觀。要把麻龍舞得圓滑靈巧,既要有臂力,還要有一股巧勁,更何況巫師是在蹲跳步伐的基礎上甩動長繩,增添了它的難度。跳麻龍可能與明、清時代在廣大羌族地區(qū)屯兵有關,當時的屯兵全是漢人,他們將內(nèi)地的文化、習俗等帶入了羌族地區(qū),跳麻龍可能是在這種情況下吸收漢族地區(qū)的龍舞演變而來的。
四、盔甲舞。大葬舞中的盔甲舞是軍禮中的祭祀舞,有出征和凱歌兩部分內(nèi)容組成,出征部分中有威逼敵人的“嗨,嗨”吆喝聲;凱歌部分中有“全村的戰(zhàn)士打勝仗回來了”的歌詞。 跳盔甲舞時,舞者分為兩排面相對而立,手執(zhí)“弩”或“戈”,步伐似戰(zhàn)場上的攻守狀,以兩側跳步伐為主(左腳向左跳一步,右腳以腳尖點于旁,以此交替而做)。第二種步伐是聳肩的側跳舞步,配以單腳踮跳。第三種是手執(zhí)兵器前伸,作沖殺式。對陣的舞蹈用碎步進退,并有歌配合。茂汶三龍?zhí)宋钑r,兩人除頭戴盔、身披甲外還要披一張熊皮,在相對的兩種舞者中領跳,這兩人的肩上掛著銅鈴,跳時叮當作響,主要步伐為碎步。這二人實際就是古代巫師主持大葬祭典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