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地質測繪中對地質結構的研究

字號:

地制裁結構一詞的含義是比較廣泛的,有關巖體結構等內容在先修課程中已有論述,這里著重討論對地質構造條件的研究。
    地質構造特別是現代構造活動與活斷層是決定區(qū)域穩(wěn)定性的首要因素,所以修建大型水工建筑物和原子能電站等極重要建筑物時,就必須在很大范圍內研究活斷層和地震危險性,例如原子能電站選場,一般就要求在聲地周圍半徑為300KM的范圍內進行研究。要預測大型水庫存蓄水后能否誘發(fā)地震,也需要在庫存區(qū)廣大范圍內研究地質構造,鑒別是否有區(qū)域性活斷層存在,并研究它們的錯動方式和現代構造應力場。其次,地質構造限定了各種性質不同的結構面的空間分布、破壞了巖體的均一性和完整性。然而,巖體中各種實習結構面的空間位置和巖體的不均一性既取決于構成巖石的性質也取決于地質構造,所以要選出巖性均一完整的優(yōu)良建筑場地,就必須深入地研究建筑區(qū)的地質構造掌握構造發(fā)育的基本特征,特別是在地質構造復雜的山區(qū)修建水工建筑物和地下洞室等大型工程時,就更需要進行詳細的地質構造研究。
    第三,在選定建筑場地內評價巖體的穩(wěn)定性也需要研究地質構造才能判明巖體的結構特征,和各種不連續(xù)面的發(fā)育程度及其相互組合關系。此外,地質構造還控制著地貌、水文地質條件、物理地質現象的發(fā)育和分布。所以地質構造常常是工程地質測繪研究的重要對象。
    在工程地質測繪中研究地質構造既要運用地質力學的原理和方法,也要進行地質歷史分析,這樣才能查明各種結構面的力學組合和歷史演化規(guī)律;既要對褶曲、斷層等在的構造形跡進行研究,也要重視節(jié)理、裂隙等小構造的研究。斷層破壞了巖體的完整性和邊續(xù)性對建筑物影響大,當然應是研究的重點,要著研究廠礦帶寬度及充填膠結情況、構造巖的性狀及分帶,斷層的活動性及與建筑物的相對關系。
    實踐證明,結合工程布置和地質條件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進行詳細的節(jié)理裂隙統(tǒng)計,以便使巖體結構定量模式化是有重要意義的。其統(tǒng)計研究的內容包括:裂隙的產狀和延伸情況,在不同構造部位和巖性中的變化情況,裂隙發(fā)育程度,裂壁特征及開口寬度,充填物的成因、性質和充填膠結程度,后還應判明各組裂隙的成因和力學性質。對其中的緩傾角裂隙更要注意研究。
    工程地質測繪中也常用圖解表示裂隙統(tǒng)計的結果,目前采用較多的有裂隙極點圖、裂隙玫瑰圖和裂隙等密圖三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