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事權利的分類
1. 財產(chǎn)權利、人身權利、知識產(chǎn)權
這是根據(jù)民法調整對象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財產(chǎn)權是以財產(chǎn)利益為內容的、直接體現(xiàn)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利,包括物權、債權和繼承權等。
人身權是以人身所體現(xiàn)的利益為內容、與權利人的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區(qū)別財產(chǎn)權和人身權的法律意義在于:財產(chǎn)權可以在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轉讓,而人身權中的人格權既是作為民事主體的必要條件,因此是不能拋棄或轉讓的。
知識產(chǎn)權是民事主體對其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獲得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權利。它以精神財富為主要內容,具有財產(chǎn)權和人身權的雙重性質。例如,著作權的作者既享有署名權、修改權和發(fā)表權等人身性質的權利,又享有獲得報酬、獎勵等財產(chǎn)性質的權利。因此,知識產(chǎn)權不能簡單地劃歸財產(chǎn)權或人身權的范疇。
2. 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
這是根據(jù)權利的作用不同所作的分類。
支配權是指對權利標的直接進行排他性支配的權利,其行使不需要他人配合。如物權、人格權、身份權、知識產(chǎn)權等。
請求權是權利主體享有的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請求權與支配權的不同在于,權利人不能對權利標的進行直接支配,只能請求義務人配合。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
形成權是權利人僅憑自己單方行為就能使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一種權利,包括撤銷權、解除權、追認權等。形成權的特點在于,依權利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就會發(fā)生特定的法律效果。例如,在委托代理關系中,只要委托人撤銷委托就可以使委托關系消滅,而不須征得受托人的同意。
抗辯權是權利人所享有的對抗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權利,它的作用在于阻止對方請求權的效力,典型形式有雙務合同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等。例如,債務人可以因未到履行期限而拒絕履行債務。
3. 主權利、從權利
這是以權利的相互關系為標準所作的分類。
主權利是指能夠獨立存在而不依賴于其他民事權利存在的權利?! 臋嗬麆t是以主權利為前提而存在的處于附屬地位的權利。例如在有擔保的合同之債中,債權人享有的請求合同相對方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利是主權利,請求擔保義務人承擔擔保責任的權利則是從權利?! ^(qū)分主從權利的法律意義在于:當主權利轉移時從權利也隨之轉移;當主權利終止時,從權利也隨之終止。民法上稱之為“從隨主”原則。
案例12:
1990年某日,龐某因欲購買衣物,差20元錢,恰巧柳某在場,遂向柳某借了20元現(xiàn)款。龐某的妻子徐某是某省農(nóng)業(yè)銀行工作人員,其所在銀行為推銷有獎有息定期儲蓄獎券,要求本單位職工每人必須推銷200元獎券,推銷不出去就作為自己購買。龐某又找他人借款200元,買回了10張20元一張的獎券。數(shù)日后,龐某遇到柳某,便說:“我最近手里沒有現(xiàn)款,一時還不了欠你的20元錢,但我有為愛人推銷的獎券,還你一張獎券行不行?”柳某同意。龐某當即給柳一張獎券,雙方債務結清,并未約定任何其他條件。開獎時,柳某所持的這張獎券獲頭獎,獎金5000元。龐某以該獎券給柳某抵債只是票面金額,所中獎金5000元應歸其所有為由起訴,請求法院判令柳某退還5000元獎金。
本案當事人訟爭的有獎有息定期儲蓄獎券,是一種無記名的有價證券,包含著三項權利內容:支付本金、支付利息、如果中獎還須另按約定的中獎辦法支付獎金。該獎券被龐某用來抵債,其所有權(主權利)發(fā)生了轉移。由于雙方?jīng)]有特別約定獎券所包含的權利內容是全部轉移,還是部分轉移,所以,依物權轉移原則,應當理解為全部轉移。柳某不僅取得了獎券的所有權,也取得了附隨在獎券上的所有債權(從權利),有權獲得獎券到期時支付的本金和利息,以及所獲得的全部獎金。
二、民事權利的保護和限制
1. 民事權利的保護
(1)自我保護:權利主體在法定范圍內采取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也稱為私力救濟,如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
(2)國家保護: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保護民事權利,又稱公力救濟。其目的在于:
①確認之訴:對有爭議的民事權利依法予以確認,如確認房屋產(chǎn)權的歸屬;
②給付之訴:對不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強制其履行義務,對于不法侵害他人財產(chǎn)或人身權利的,責令其賠償損失;
③形成之訴:對請求法院變更或消滅現(xiàn)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進行依法裁判,如請求分割共有財產(chǎn)等。
2. 民事權利的限制
(1)原則:權利行使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2)特別限制:
①通過賦予他人特定權利的方法來限制權利人權利的行使。
例子:通過規(guī)定鄰人的相鄰權來限制不動產(chǎn)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使;通過規(guī)定其他人合理使用作品的權利來限制著作權的行使。
②通過要求權利人負擔特定義務的方式來限制權利的行使。
例子:規(guī)定耕地使用人在行使耕地使用權的同時,負有不得荒廢耕地或將耕地擅自改為非耕地的義務。
權利的行使如果超越了上述法律的限制,則構成權利的濫用。對此,權利人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如賠償損失、排除妨礙,甚至權利可能被依法剝奪。
例子:《土地管理法》第19條規(guī)定,國有土地使用人不按批準用途使用土地,或者未經(jīng)原批準機關同意,連續(xù)兩年未使用土地的,土地管理部門得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土地。
三、民事義務的分類
依義務人行為的方式不同,分為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積極義務要求民事主體必須為一定的行為,大部分民事義務都屬此類。
例子:在買賣合同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無論是提供貨物還是支付價款,都是積極的作為。
消極義務則是要求義務人必須不為一定的行為。
例子:公司董事解職后不得從事與原公司業(yè)務相同業(yè)務的競業(yè)禁止義務
自然人是指因出生而取得民事主體資格的人,是相對于法人而言的民事主體。
公民是指具有某一特定國家國籍的自然人。自然人的概念要比公民廣,包括內國公民、外國公民以及無國籍人。不過在我國《民法通則》中,兩者在同一意義上來使用。
《民法通則》第8條第2款規(guī)定:本法關于公民的規(guī)定,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
1. 財產(chǎn)權利、人身權利、知識產(chǎn)權
這是根據(jù)民法調整對象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財產(chǎn)權是以財產(chǎn)利益為內容的、直接體現(xiàn)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利,包括物權、債權和繼承權等。
人身權是以人身所體現(xiàn)的利益為內容、與權利人的人身不可分離的權利,包括人格權和身份權。
區(qū)別財產(chǎn)權和人身權的法律意義在于:財產(chǎn)權可以在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轉讓,而人身權中的人格權既是作為民事主體的必要條件,因此是不能拋棄或轉讓的。
知識產(chǎn)權是民事主體對其通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獲得的智力成果享有的權利。它以精神財富為主要內容,具有財產(chǎn)權和人身權的雙重性質。例如,著作權的作者既享有署名權、修改權和發(fā)表權等人身性質的權利,又享有獲得報酬、獎勵等財產(chǎn)性質的權利。因此,知識產(chǎn)權不能簡單地劃歸財產(chǎn)權或人身權的范疇。
2. 支配權、請求權、形成權、抗辯權
這是根據(jù)權利的作用不同所作的分類。
支配權是指對權利標的直接進行排他性支配的權利,其行使不需要他人配合。如物權、人格權、身份權、知識產(chǎn)權等。
請求權是權利主體享有的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請求權與支配權的不同在于,權利人不能對權利標的進行直接支配,只能請求義務人配合。債權是典型的請求權。
形成權是權利人僅憑自己單方行為就能使民事法律關系發(fā)生、變更或消滅的一種權利,包括撤銷權、解除權、追認權等。形成權的特點在于,依權利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就會發(fā)生特定的法律效果。例如,在委托代理關系中,只要委托人撤銷委托就可以使委托關系消滅,而不須征得受托人的同意。
抗辯權是權利人所享有的對抗對方當事人請求權的權利,它的作用在于阻止對方請求權的效力,典型形式有雙務合同中的同時履行抗辯權、不安抗辯權、保證人的先訴抗辯權等。例如,債務人可以因未到履行期限而拒絕履行債務。
3. 主權利、從權利
這是以權利的相互關系為標準所作的分類。
主權利是指能夠獨立存在而不依賴于其他民事權利存在的權利?! 臋嗬麆t是以主權利為前提而存在的處于附屬地位的權利。例如在有擔保的合同之債中,債權人享有的請求合同相對方履行合同義務的權利是主權利,請求擔保義務人承擔擔保責任的權利則是從權利?! ^(qū)分主從權利的法律意義在于:當主權利轉移時從權利也隨之轉移;當主權利終止時,從權利也隨之終止。民法上稱之為“從隨主”原則。
案例12:
1990年某日,龐某因欲購買衣物,差20元錢,恰巧柳某在場,遂向柳某借了20元現(xiàn)款。龐某的妻子徐某是某省農(nóng)業(yè)銀行工作人員,其所在銀行為推銷有獎有息定期儲蓄獎券,要求本單位職工每人必須推銷200元獎券,推銷不出去就作為自己購買。龐某又找他人借款200元,買回了10張20元一張的獎券。數(shù)日后,龐某遇到柳某,便說:“我最近手里沒有現(xiàn)款,一時還不了欠你的20元錢,但我有為愛人推銷的獎券,還你一張獎券行不行?”柳某同意。龐某當即給柳一張獎券,雙方債務結清,并未約定任何其他條件。開獎時,柳某所持的這張獎券獲頭獎,獎金5000元。龐某以該獎券給柳某抵債只是票面金額,所中獎金5000元應歸其所有為由起訴,請求法院判令柳某退還5000元獎金。
本案當事人訟爭的有獎有息定期儲蓄獎券,是一種無記名的有價證券,包含著三項權利內容:支付本金、支付利息、如果中獎還須另按約定的中獎辦法支付獎金。該獎券被龐某用來抵債,其所有權(主權利)發(fā)生了轉移。由于雙方?jīng)]有特別約定獎券所包含的權利內容是全部轉移,還是部分轉移,所以,依物權轉移原則,應當理解為全部轉移。柳某不僅取得了獎券的所有權,也取得了附隨在獎券上的所有債權(從權利),有權獲得獎券到期時支付的本金和利息,以及所獲得的全部獎金。
二、民事權利的保護和限制
1. 民事權利的保護
(1)自我保護:權利主體在法定范圍內采取各種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利不受侵犯,也稱為私力救濟,如正當防衛(wèi)和緊急避險。
(2)國家保護:通過民事訴訟程序保護民事權利,又稱公力救濟。其目的在于:
①確認之訴:對有爭議的民事權利依法予以確認,如確認房屋產(chǎn)權的歸屬;
②給付之訴:對不履行義務的一方當事人強制其履行義務,對于不法侵害他人財產(chǎn)或人身權利的,責令其賠償損失;
③形成之訴:對請求法院變更或消滅現(xiàn)有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進行依法裁判,如請求分割共有財產(chǎn)等。
2. 民事權利的限制
(1)原則:權利行使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權益。
(2)特別限制:
①通過賦予他人特定權利的方法來限制權利人權利的行使。
例子:通過規(guī)定鄰人的相鄰權來限制不動產(chǎn)所有權或使用權的行使;通過規(guī)定其他人合理使用作品的權利來限制著作權的行使。
②通過要求權利人負擔特定義務的方式來限制權利的行使。
例子:規(guī)定耕地使用人在行使耕地使用權的同時,負有不得荒廢耕地或將耕地擅自改為非耕地的義務。
權利的行使如果超越了上述法律的限制,則構成權利的濫用。對此,權利人必須承擔一定的法律責任,如賠償損失、排除妨礙,甚至權利可能被依法剝奪。
例子:《土地管理法》第19條規(guī)定,國有土地使用人不按批準用途使用土地,或者未經(jīng)原批準機關同意,連續(xù)兩年未使用土地的,土地管理部門得報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土地。
三、民事義務的分類
依義務人行為的方式不同,分為積極義務和消極義務。
積極義務要求民事主體必須為一定的行為,大部分民事義務都屬此類。
例子:在買賣合同關系中,雙方當事人無論是提供貨物還是支付價款,都是積極的作為。
消極義務則是要求義務人必須不為一定的行為。
例子:公司董事解職后不得從事與原公司業(yè)務相同業(yè)務的競業(yè)禁止義務
自然人是指因出生而取得民事主體資格的人,是相對于法人而言的民事主體。
公民是指具有某一特定國家國籍的自然人。自然人的概念要比公民廣,包括內國公民、外國公民以及無國籍人。不過在我國《民法通則》中,兩者在同一意義上來使用。
《民法通則》第8條第2款規(guī)定:本法關于公民的規(guī)定,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