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勵志語錄:佛心與道心

字號:

勵志名言頻道為大家整理的哲理勵志語錄:佛心與道心,供大家參考。更多閱讀請查看本站勵志名言網(wǎng)頻道。
    心,是什么?它很小,小到可以在微塵里安一個家,可以把一朵花當(dāng)成一個世界。它又很大,大到覆蓋整個虛空。宇宙在心里可以是一朵浮云,世界在心里可以像一朵花。沒有人能清楚說明,心是什么東西。心,大而無外,小而無內(nèi)。它,無影無蹤,無邊無際。它,千變?nèi)f化,隨影附形。它,無所不在,無所不能。
    心,即是道。心,即是佛。
    道可道,非常道。道,是說不明白的,能說明白的就不是道。佛非佛,是名為佛。世上的一切,都是道。世上的眾生都是佛。佛曰:自性即佛。萬物由心生。道德經(jīng)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由此可見,佛,道,心其實(shí)是一個東西。
    雨果在《悲慘世界》里寫到:“世界上最廣闊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廣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廣闊的是人的心靈”。人的心靈包容著天空,海洋,大地,宇宙萬物。我們參禪,其實(shí)參的是自己的心。我們悟道,其實(shí)悟的是自己。所以說,心外無物。
    心量小時,比針眼還細(xì),看什么都不順眼。世間的不平,人心的險(xiǎn)惡,丑陋,虛偽,自私,殘暴看了個真真切切。所見,都是丑。所聞,皆是惡。我們天天看它,想它,批判它,唾棄它,我們把自己不知不覺就推到了又臟又臭的垃圾堆旁。它們,悄悄污染了我們的心,慢慢把我們變成下水道,我們卻不知道。
    心量大時,比海洋,比天空更廣闊。此時,看什么都舒心,看什么都美。所謂境由心生,即是如此。這時,如果有人傷害你,辱罵你,你就不會跳起來,以牙還牙。只當(dāng)作,他在向天空吐唾沫,向大海尿尿。天空遼闊無邊,一泡唾沫,風(fēng)一吹,散了。大海無邊無際,一泡尿,連騷味都聞不到就消失了。天空仍然蔚藍(lán),大海仍然美麗。就像什么都沒有發(fā)生過。世界上的不平,丑惡,就像這一泡唾沫,一泡尿尿,絲毫也影響不了你的純凈,你的美麗。
    柏拉圖說,驅(qū)除草地里的雜草的方式是種上莊稼。同理,拜佛,其實(shí)就是拜自己,崇拜自己心中純真的美好,崇拜自己心中圣潔的莊嚴(yán)。在自己心田里種上慈悲,種上善良,種上寬容,種上忍讓,種上美好的種子。只待它們茁壯成長,然后覆蓋心底瘋狂蔓延的自私、貪婪、丑惡的雜草。
    世界上大多數(shù)的宗教都具有“排他性”,總是以自己為正宗,視他人為邪魔外道,只恨不能“上天入地,惟我獨(dú)尊”。但在中國,卻有一道獨(dú)特的宗教景觀,那就是“佛道并舉”,中國的兩大宗教佛教和道教,不僅能做到和平共處,往往還會相得益彰。試以《紅樓夢》為例。
    《紅樓夢》第一回交代此書緣起,說女媧補(bǔ)天所剩之石,因自己無材可用,便“自怨自嘆,日夜悲號慚愧”,“一日,正當(dāng)嗟悼之際,俄見一僧一道遠(yuǎn)遠(yuǎn)而來”,后被這一僧一道,攜入紅塵,于是才有了這“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tài)的一段故事”。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展開,這一僧一道,每每如焦不離孟,孟不離焦,反反復(fù)復(fù),在書中出現(xiàn)多次,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接著,書中又說“因有個空空道人訪道求仙,忽從這大荒山無稽崖青埂峰下經(jīng)過,忽見一大塊石上字跡分明,編述歷歷……從此,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為情僧。”明明是個道人在訪道求仙,后來卻因了這部《石頭記》,而成了一位“情僧”,佛道合一,由此可見一斑。
    隨后,林黛玉進(jìn)賈府,第一眼看到的便是榮府“街北蹲著兩個大石獅子,三間獸頭大門。”這門上的獸頭就是龍生九子之三的椒圖,面目猙獰,負(fù)責(zé)看守門戶,此說屬于道家范疇;而獅子原產(chǎn)于印度,是佛教的護(hù)法神獸,對于中國來講,是地道的舶來品,卻由佛教的傳入,而代替了中國的麒麟,負(fù)起了看門護(hù)院的職責(zé),并一直流傳至今。
    接下來,在第十三回里,秦可卿突然而死,賈珍“一面吩咐去請欽天監(jiān)陰陽司來擇日,擇準(zhǔn)停靈七七四十九日,三日后開喪送訃聞。這四十九日,單請一百單八眾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前亡后化諸魂,以免亡者之罪,另設(shè)一壇于天香樓上,是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業(yè)醮。然后停靈于會芳園中,靈前另外五十眾高僧,五十眾高道,對壇按七作好事。”可見,賈府在超度亡者之時,亦是佛道并舉,不偏不倚。
    此外,在與賈府的交往中,既有鐵檻寺、水月庵等寺院尼庵,又有清虛觀、玄真觀等道家道觀。還有一些鬧不清是佛是道的,如天齊廟明明是個廟,卻由一個道士王一貼來當(dāng)住持;而那位寶玉寄名的干娘馬道婆,名為道婆,用來暗算王熙鳳、賈寶玉的法術(shù),也是道家的手法,但她嘴里念誦的,卻是“阿彌陀佛慈悲大菩薩”……
    最后,書中諸人,在窮途末路或被逼無奈之時,往往會選擇出家一途,其中出家為道的有甄士隱和柳湘蓮,賈敬從一出現(xiàn)直到暴死,都在城外和道士們胡羼,也算得上是半個道士了;而出家為尼的有妙玉、惜春、芳官、藕官等人。寶玉的思想雖近乎道家,尤其是與《莊子》相近,最后卻又出家為僧。可見,《紅樓夢》一書中的“佛道并舉”或“佛道合一”的情況非常普遍,但這卻并非出自于作者的憑空臆造,在中國的民間,直到今天都常常會見到,用道家辟邪之桃木,刻成的佛家念珠;或在觀音菩薩、彌勒佛的旁邊,供上財(cái)神爺和關(guān)老爺,此外,還有如四川之峨眉山,既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賢菩薩的道場,同時又是道家的勝地之一,被稱為虛靈洞天……此類“佛道并舉”的現(xiàn)象,為中國所獨(dú)有,也從一個側(cè)面,體現(xiàn)了中國文化的包容性和同化力。(
    《金剛經(jīng)》記載,“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心外求佛,心外求道,不過是邪門歪道。學(xué)佛,就是修自己的心。悟道,就是悟自己的心。當(dāng)我們心似虛空,無量無邊,清靜,永恒,光明,如如不動,又何嘗不是佛,何嘗不得道。
    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是佛心。天地人合一,是道心。佛心,道心,同為虛空,萬物從其中生??梢赃@樣比喻:我們都是大海里的一滴水,當(dāng)我們認(rèn)為自己是一滴水時,我們就是凡夫,渺小,自私,孤獨(dú),煩惱。當(dāng)我們承認(rèn)自己就是大海時,我們就是佛,博大,寬容,忍讓,慈悲。參禪悟道,其實(shí)就是擴(kuò)大我們的心量,讓它與虛空無二。
    當(dāng)我們心如虛空,也就是無心。無心即無我,無我時宇宙萬物都是我。其實(shí),我們是舍棄了俗世小我,成就了宇宙大我。無我時,看一切都是我,天空是我,大海是我,唾沫是我,尿尿也是我。無心時,宇宙虛空即是我心,黎民百姓,有情眾生的心都是我的心。自己的唾沫,自己的尿尿,有什么不能容忍?另一個自己在受苦受難,在無明里煎熬,為什么不生慈悲心?這個世界里一切都是我,我還有什么要去貪求的呢?所以無欲。一切由心生,心生的豈不是幻,還有什么放不下,故又沒有執(zhí)著之心。既無欲,放下,又不執(zhí)著,故了無掛礙,故生大智慧,得大自在。
    無心,無我,無欲,無道,無佛。豈不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終于了無掛礙,得大自在。那就是涅槃,就是得道。
    佛心,道心,我們都有。其實(shí)我們自己就是佛,就是道。只是我們把自己當(dāng)成了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