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1分,共30分)
1.關于課程目標的水平研究為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盧姆
D.布魯納
2.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后得出學習結果的方法即( )。
A.探究一研討法
B.發(fā)現(xiàn)學習
C.暗示教學法
D.范例教學法
3.難題提供了試題的( )信息。
A.錯誤率
B.
C.平均
D.平均錯誤率
4.通常的課堂教學采用( )方式。
A.講演
B.講解
C.討論
D.講授
5.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礎性的要素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6.世界上早頒布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是( )。
A.英國
B.美國
C.德國
D.法國
7.終身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歐洲,由( )首先提出。
A.保羅•朗格朗
B.杜威
C.洛克
D.盧梭
8.決定教育領導權的是( )。
A.生產力
B.科學技術
C.文化
D.政治經濟制度
9.在教育、教學中采用“一刀切”、“一鍋煮”的辦法,這是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互補性
D.差異性
10.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為標志。
A.創(chuàng)造
B.學習
C.生殖
D.思考
1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屬于( )。
A.道德素質教育
B.思想素質教育
C.政治素質教育
D.心理素質教育
12.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條件
B.任務
C.途徑
D.結果
1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態(tài)度和能力的課程,屬于( )。
A.實踐型課程
B.研究型課程
C.拓展型課程
D.知識型課程
14.學校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 )。
A.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課外活動
D.教學
15.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一思一行”的統(tǒng)一過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6.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 )。
A.人格平等
B.主導地位
C.自主發(fā)展
D.自由發(fā)展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室、寢室、活動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場所吸煙、飲酒?!边@是為了保護學生的( )。
A.人身自由
B.身心健康
C.人格尊嚴
D.隱私
18.我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屬于(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經驗課程
19.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說明學生認識的對象是( )。
A.具體的
B.直接的
C.模糊的
D.間接的
20.考核和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是( )。
A.觀察法
B.測驗法
C.調查法
D.自我評價法
21.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fā)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經過多次的培養(yǎng)或矯正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
B.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
C.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guī)律
D.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
22.教育要重視培養(yǎng)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質,這一要求依據(jù)的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 )。
A.不均衡性
B.順序性
C.互補性
D.個別差異性
23.下列哪位教育家是要素主義理論的倡導者?( )
A.布盧姆
B.赫欽斯
C.科南特
D.麥克拉倫
24.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現(xiàn)不同的傳統(tǒng)和特點,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具有( )。
A.階級性
B.生產性
C.等級性
D.相對獨立性
25.下列哪種觀點是智者派的觀點?( )
A.努力追求道德的卓越、生活的明智和行為的理性
B.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
C.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思路清晰、充滿理性和真理的政治家
D.強調美德、道德和忠誠
26.教育活動的依據(jù)和評判標準是( )。
A.教育目的
B.課程
C.教育評價
D.教學
27.“美育”一詞早是( )在《美學書簡》中提出的。
A.培根
B.康德
C.席勒
D.盧梭
28.課程論與心理學的聯(lián)系,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圖
B.畢達哥拉斯
C.蘇格拉底
D.亞里士多德
29.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關于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被稱為( )。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賓塞原理
D.赫爾巴特原理
30.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稱為( )。
A.教育
B.教學
C.教授
D.學習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是( )。
A.無階級性
B.為生產勞動服務
C.在社會生活中進行
D.教育手段極端簡單
E.在特定場所進行
2.少年期表現(xiàn)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是( )。
A.身體狀態(tài)的劇變
B.內心世界的發(fā)展
C.自我意識的覺醒
D.獨立精神的加強
E.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3.以下屬于個體差異性的是( )。
A.男女性別差異
B.幼兒與少年的差異
C.同年齡人群內部差異
D.同一個體身心不同構成方面的差異
E.個體思維方式的差異
4.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 )。
A.以教師為中心
B.以兒童為中心
C.在人格上,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
D.在社會道德上,師生關系是相互促進的
E.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5.課程管理有審定制、固定制和多樣化自由選擇幾種模式,統(tǒng)整各自優(yōu)勢,課程一般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體現(xiàn)在( )。
A.保持原有特色的優(yōu)勢
B.強調統(tǒng)一基礎上增加靈活性
C.在多樣性基礎上增加調控
D.采用導向式管理
E.建立與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式相一致的課程結構
6.學校與企業(yè)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 )。
A.設置目的上的不同,育人與盈利之別
B.手段不同
C.與政府關系不同
D.產出不同
E.“生產”過程及內容不同
7.教育的功能有( )。
A.政治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學技術發(fā)展功能
8.下列描述屬于“網(wǎng)絡教育”特點的有( )。
A.“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B.興趣選擇
C.跨年齡段教育
D.跨時空教育
9.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功能包括( )。
A.引導和培養(yǎng)、塑造個體發(fā)展
B.加速個體發(fā)展
C.具有延時價值
D.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
E.個體發(fā)展的主觀能動性
10.教師專業(yè)化應符合的條件有( )。
A.具備專門的知識技能
B.以奉獻和服務精神為核心理念的職業(yè)道德
C.有為學生和社會所公認的復雜知識技能權威和影響力
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有正式專業(yè)組織對行業(yè)服務、培訓及資格認證進行管理
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教育的高理想是通過教育目的體現(xiàn)出來的。 ( )
2.美育就是藝術教育。 ( )
3.孟子是中國古代內發(fā)論的代表人物。 ( )
4.沒有人,也就沒有社會的生機和發(fā)展。 ( )
5.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只是制約著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速度和規(guī)模,但沒有制約教育內部的結構。( )
6.17世紀捷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上。 ( )
7.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 )
8.德育與青少年的成長無關。 ( )
9.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而要研究班級管理,提高自身素質。 ( )
10.班級平行管理的理論源于教育家洛克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 ( )
11.英國哲學家洛克強調教育的自然性。 ( )
12.內發(fā)論強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fā)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 )
13.全面發(fā)展就是平均發(fā)展。 ( )
14.教師勞動是個體和集體勞動的結合。 ( )
15.課程目標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為關鍵的準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 )
四、情境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一)
去年,學校領導分配我做一個全校倒數(shù)的四年級某班的班主任。愉快地接受任務后,我發(fā)現(xiàn)該班三年級時班主任自己安排的班長陳明同學并不受學生歡迎。調查了解之后發(fā)現(xiàn),該同學對老師和同學耍兩幅面孔。老師不在教室時用教棒敲桌子,用教棒打人,經常鬧得教室里哄堂大笑。而老師在時,則十分順從。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我決定采用學生自薦、民主選取的方法競選班長。經過自薦、演講、全體同學民意測評等競選程序后,班上的“調皮大王”唐靜被大家一致推選為班長。他上任后,一改調皮大王的形象,帶領全班同學擰成一股繩,班級各項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班級秩序井然。學期結束時,我班被評為學?!皟?yōu)秀班級”。
1.你是否贊成這位老師的做法?( ) [單選題]
A.贊成
B.不贊成
2.材料中這位老師的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示?( ) [不定項選擇題]
A.班主任方方面面給安排妥當,學生當家做主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必然使他們的熱情降低
B.班主任只有在班級管理中少一些包辦,多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班級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少一些壓制,多給學生一些民主
D.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少一些否定,多給學生一些肯定
(二)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句型1”、“句型2”……今天我們練習一下這些句型。
出示句型1
師:請同學們將黑板上的這些關鍵詞以句型1造句,大家先在小組里進行練習。(學生按座位以四人為一組開始練習句型,學生各自根據(jù)要求,將黑板上的名字說一遍。十分鐘后……)
師:好,停。XX同學,你來說第一句。……(隨機抽取學生逐一匯報練習結果)
出示句型2
1.這位老師旨在運用哪一種學習方式?( ) [5選題]
A.實踐學習
B.合作學習
C.探究學習
D.網(wǎng)絡學習
2.針對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你認為這位老師應當如何改進教學方法?( )
[不定項選擇題]
A.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
B.改變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
C.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D.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布盧姆是美國杰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的理論業(yè)績,在四個領域中尤為突出:教育目標分類學;掌握學習理論;教育評價理論;課程開發(fā)論。
2.B【解析】發(fā)現(xiàn)學習是由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法的具體做法是: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后得到學習結果。發(fā)現(xiàn)法更加關注學習過程。探究一研討法適合于小學教學,尤其是自然課教學中。暗示教學法是保加利亞醫(yī)學博士盧扎諾夫創(chuàng)立的。范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真正基礎的本質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范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的方法。
3.C【解析】難題提供了試題的平均信息。
4.B【解析】略。
5.A【解析】知是其他各個要素的基礎。
6.C【解析】德國是世界上早頒布義務教育法的國家。
7.A【解析】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首先提出。
8.D【解析】教育的領導權由誰來掌握,這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和政治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為了使教育完全能夠按照自己的要求來進行,就一定要把教育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社會主義社會,在黨的領導下,國家頒布各項無產階級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令。
9.D【解析】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差異性,不能搞“一刀切”。
10.C【解析】略。
11.C【解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涉及政治問題,故屬于政治素質教育。
12.A【解析】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是學習者,是受教育者。沒有個體主動積極的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是很難實現(xiàn)的,所以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證條件。
13.B【解析】研究型課程由學生自己來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并得出結論。重研究過程甚于注重結論。
14.D【解析】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是師生進行各項教育活動,探究活動的主陣地。
15.A【解析】孔子先強調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張學習、思考和實踐相統(tǒng)一。
16.C【解析】對學生指導和引導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強調的是其主動性。
17.B【解析】題干中禁止吸煙的規(guī)定是為了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18.A【解析】“六藝”、“七藝”是分科教學的,因此屬于學科課程。
19.D【解析】略。
20.B【解析】測驗法是考核和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
21.A【解析】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要求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不要操之過急,要經過多次的培養(yǎng)和矯正訓練。
22.C【解析】互補性規(guī)律告訴我們,發(fā)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是隱現(xiàn)的,因此要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質。
23.C【解析】要素主義理論認為,教育的各方面必須從小的基本因素出發(fā)在相互作用中進行。該理論認為在各種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各門學科中,都存在著一些簡單的要素,教育、教學過程必須從這些簡單的要素開始,逐漸轉移到復雜的要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的和諧發(fā)展??颇咸厥且刂髁x的倡導者。
24.D【解析】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xiàn)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要受其他社會形態(tài)意識的影響;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25.B【解析】略。
26.A【解析】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活動的結果;它既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的依據(jù),也是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標準要求。
27.C【解析】早把美育作為一個獨立范疇提出來的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詩人、美學家席勒。席勒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學思想,提出了審美教育的問題,他的《美學書簡》是世界第一部美學宣言書。
28.D【解析】與心理學的結盟是課程論形成獨立學科的主要條件。課程論與心理學的聯(lián)系,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教育史的研究公認,亞里士多德是將心理學引入教育理論的第一人。
29.B【解析】1949年,美國的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課程編制的4個階段: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是對現(xiàn)代課程領域研究影響大的理論架構,被教育界稱為“目標模式”或“泰勒原理”,是現(xiàn)代課程論的奠基石。
30.B【解析】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由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特點可知ABCD選項均對。
2.ABCD【解析】身心兩方面逐步成熟是青年期的年齡特征,其余選項為少年期階段特征。
3.ACDE【解析】幼兒與少年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屬于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4.CDE【解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建立在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
5.BC【解析】略。
6.ABCD【解析】略。
7.ABCD【解析】教育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和文化背景、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并對這些產生反作用,即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功能。
8.ABCD【解析】略。
9.ABCD【解析】主觀能動性是個體發(fā)展的特殊性,不是學校教育的功能。
10.ABCDE【解析】由教師專業(yè)化條件可知以上選項均正確。
三、是非判斷題
1.√【解析】略。
2.×【解析】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fā)展他們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養(yǎng)的教育,它的內容比藝術教育要寬闊得多。
3.√【解析】略。
4.√【解析】略。
5.×【解析】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速度和規(guī)模,但同時制約教育內部的結構。
6.×【解析】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上。
7.√【解析】略。
8.×【解析】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正處于思想品質形成發(fā)展時期,他們的思想單純,愛學習,追求上進,充滿幻想,富于理解,但知識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道德思想影響。因此,必須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9.√【解析】略。
10.×【解析】班級平行管理的理論源于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
11.×【解析】夸美紐斯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十分強調教育的自然性。
12.√【解析】略。
13.×【解析】全面發(fā)展是指學生基本素質的發(fā)展,學生可以而且應當在基本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保持并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形成豐富而獨特的個性。
14.√【解析】略。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題
(一)1.A 2.ABCD
(二)1.B 2.ABCD
1.關于課程目標的水平研究為的是( )。
A.杜威
B.泰勒
C.布盧姆
D.布魯納
2.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后得出學習結果的方法即( )。
A.探究一研討法
B.發(fā)現(xiàn)學習
C.暗示教學法
D.范例教學法
3.難題提供了試題的( )信息。
A.錯誤率
B.
C.平均
D.平均錯誤率
4.通常的課堂教學采用( )方式。
A.講演
B.講解
C.討論
D.講授
5.構成思想品德的四個基本要素是知、情、意、行,其中基礎性的要素是( )。
A.知
B.情
C.意
D.行
6.世界上早頒布義務教育法的國家是( )。
A.英國
B.美國
C.德國
D.法國
7.終身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歐洲,由( )首先提出。
A.保羅•朗格朗
B.杜威
C.洛克
D.盧梭
8.決定教育領導權的是( )。
A.生產力
B.科學技術
C.文化
D.政治經濟制度
9.在教育、教學中采用“一刀切”、“一鍋煮”的辦法,這是違背了人的身心發(fā)展的( )。
A.順序性
B.階段性
C.互補性
D.差異性
10.人的生理成熟以具有( )能力為標志。
A.創(chuàng)造
B.學習
C.生殖
D.思考
11.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屬于( )。
A.道德素質教育
B.思想素質教育
C.政治素質教育
D.心理素質教育
12.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 )。
A.條件
B.任務
C.途徑
D.結果
13.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態(tài)度和能力的課程,屬于( )。
A.實踐型課程
B.研究型課程
C.拓展型課程
D.知識型課程
14.學校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是( )。
A.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課外活動
D.教學
15.把學習過程概括為“學一思一行”的統(tǒng)一過程的教育家和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墨子
16.對學生進行指導和引導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 )。
A.人格平等
B.主導地位
C.自主發(fā)展
D.自由發(fā)展
17.《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guī)定:“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的教室、寢室、活動室或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動的場所吸煙、飲酒?!边@是為了保護學生的( )。
A.人身自由
B.身心健康
C.人格尊嚴
D.隱私
18.我國古代的“六藝”和古希臘的“七藝”都屬于( )。
A.學科課程
B.活動課程
C.綜合課程
D.經驗課程
19.通過教學活動,學生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這說明學生認識的對象是( )。
A.具體的
B.直接的
C.模糊的
D.間接的
20.考核和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是( )。
A.觀察法
B.測驗法
C.調查法
D.自我評價法
21.學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發(fā)展或不良品德的克服要經過多次的培養(yǎng)或矯正訓練,不能操之過急,這表明德育要遵循( )。
A.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
B.學生的知、情、意、行諸因素統(tǒng)一發(fā)展的規(guī)律
C.學生思想內部矛盾轉化的規(guī)律
D.學生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規(guī)律
22.教育要重視培養(yǎng)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質,這一要求依據(jù)的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的( )。
A.不均衡性
B.順序性
C.互補性
D.個別差異性
23.下列哪位教育家是要素主義理論的倡導者?( )
A.布盧姆
B.赫欽斯
C.科南特
D.麥克拉倫
24.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教育往往表現(xiàn)不同的傳統(tǒng)和特點,這主要是因為教育具有( )。
A.階級性
B.生產性
C.等級性
D.相對獨立性
25.下列哪種觀點是智者派的觀點?( )
A.努力追求道德的卓越、生活的明智和行為的理性
B.把知識作為一種工具
C.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思路清晰、充滿理性和真理的政治家
D.強調美德、道德和忠誠
26.教育活動的依據(jù)和評判標準是( )。
A.教育目的
B.課程
C.教育評價
D.教學
27.“美育”一詞早是( )在《美學書簡》中提出的。
A.培根
B.康德
C.席勒
D.盧梭
28.課程論與心理學的聯(lián)系,早可以追溯到( )。
A.柏拉圖
B.畢達哥拉斯
C.蘇格拉底
D.亞里士多德
29.在《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中提出的關于課程編制的四個問題被稱為( )。
A.杜威原理
B.泰勒原理
C.斯賓塞原理
D.赫爾巴特原理
30.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稱為( )。
A.教育
B.教學
C.教授
D.學習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
1.原始社會教育的特點是( )。
A.無階級性
B.為生產勞動服務
C.在社會生活中進行
D.教育手段極端簡單
E.在特定場所進行
2.少年期表現(xiàn)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是( )。
A.身體狀態(tài)的劇變
B.內心世界的發(fā)展
C.自我意識的覺醒
D.獨立精神的加強
E.身心兩方面逐步走向成熟
3.以下屬于個體差異性的是( )。
A.男女性別差異
B.幼兒與少年的差異
C.同年齡人群內部差異
D.同一個體身心不同構成方面的差異
E.個體思維方式的差異
4.新型的師生關系要求( )。
A.以教師為中心
B.以兒童為中心
C.在人格上,學生與教師是平等的
D.在社會道德上,師生關系是相互促進的
E.師生關系是一種朋友式的友好幫助的關系
5.課程管理有審定制、固定制和多樣化自由選擇幾種模式,統(tǒng)整各自優(yōu)勢,課程一般結構發(fā)生了變化,體現(xiàn)在( )。
A.保持原有特色的優(yōu)勢
B.強調統(tǒng)一基礎上增加靈活性
C.在多樣性基礎上增加調控
D.采用導向式管理
E.建立與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方式相一致的課程結構
6.學校與企業(yè)的區(qū)別表現(xiàn)在( )。
A.設置目的上的不同,育人與盈利之別
B.手段不同
C.與政府關系不同
D.產出不同
E.“生產”過程及內容不同
7.教育的功能有( )。
A.政治功能
B.經濟功能
C.文化功能
D.科學技術發(fā)展功能
8.下列描述屬于“網(wǎng)絡教育”特點的有( )。
A.“平等的”開放式教育
B.興趣選擇
C.跨年齡段教育
D.跨時空教育
9.學校教育對個體發(fā)展的功能包括( )。
A.引導和培養(yǎng)、塑造個體發(fā)展
B.加速個體發(fā)展
C.具有延時價值
D.開發(fā)個體特殊才能
E.個體發(fā)展的主觀能動性
10.教師專業(yè)化應符合的條件有( )。
A.具備專門的知識技能
B.以奉獻和服務精神為核心理念的職業(yè)道德
C.有為學生和社會所公認的復雜知識技能權威和影響力
D.具有充分的自治和自律性
E.有正式專業(yè)組織對行業(yè)服務、培訓及資格認證進行管理
三、是非判斷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1.教育的高理想是通過教育目的體現(xiàn)出來的。 ( )
2.美育就是藝術教育。 ( )
3.孟子是中國古代內發(fā)論的代表人物。 ( )
4.沒有人,也就沒有社會的生機和發(fā)展。 ( )
5.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只是制約著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速度和規(guī)模,但沒有制約教育內部的結構。( )
6.17世紀捷克教育家赫爾巴特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上。 ( )
7.上課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 )
8.德育與青少年的成長無關。 ( )
9.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因而要研究班級管理,提高自身素質。 ( )
10.班級平行管理的理論源于教育家洛克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 ( )
11.英國哲學家洛克強調教育的自然性。 ( )
12.內發(fā)論強調人的身心發(fā)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fā)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 )
13.全面發(fā)展就是平均發(fā)展。 ( )
14.教師勞動是個體和集體勞動的結合。 ( )
15.課程目標是整個課程編制過程中為關鍵的準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 ( )
四、情境分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一)
去年,學校領導分配我做一個全校倒數(shù)的四年級某班的班主任。愉快地接受任務后,我發(fā)現(xiàn)該班三年級時班主任自己安排的班長陳明同學并不受學生歡迎。調查了解之后發(fā)現(xiàn),該同學對老師和同學耍兩幅面孔。老師不在教室時用教棒敲桌子,用教棒打人,經常鬧得教室里哄堂大笑。而老師在時,則十分順從。了解到這些情況之后,我決定采用學生自薦、民主選取的方法競選班長。經過自薦、演講、全體同學民意測評等競選程序后,班上的“調皮大王”唐靜被大家一致推選為班長。他上任后,一改調皮大王的形象,帶領全班同學擰成一股繩,班級各項活動開展的有聲有色,班級秩序井然。學期結束時,我班被評為學?!皟?yōu)秀班級”。
1.你是否贊成這位老師的做法?( ) [單選題]
A.贊成
B.不贊成
2.材料中這位老師的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示?( ) [不定項選擇題]
A.班主任方方面面給安排妥當,學生當家做主的愿望不能實現(xiàn),必然使他們的熱情降低
B.班主任只有在班級管理中少一些包辦,多給學生自主選擇的機會,班級管理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C.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少一些壓制,多給學生一些民主
D.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少一些否定,多給學生一些肯定
(二)
師: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句型1”、“句型2”……今天我們練習一下這些句型。
出示句型1
師:請同學們將黑板上的這些關鍵詞以句型1造句,大家先在小組里進行練習。(學生按座位以四人為一組開始練習句型,學生各自根據(jù)要求,將黑板上的名字說一遍。十分鐘后……)
師:好,停。XX同學,你來說第一句。……(隨機抽取學生逐一匯報練習結果)
出示句型2
1.這位老師旨在運用哪一種學習方式?( ) [5選題]
A.實踐學習
B.合作學習
C.探究學習
D.網(wǎng)絡學習
2.針對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你認為這位老師應當如何改進教學方法?( )
[不定項選擇題]
A.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氛圍
B.改變學生的學習環(huán)境
C.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D.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一、單項選擇題
1.C【解析】布盧姆是美國杰出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他的理論業(yè)績,在四個領域中尤為突出:教育目標分類學;掌握學習理論;教育評價理論;課程開發(fā)論。
2.B【解析】發(fā)現(xiàn)學習是由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提出的教學方法。發(fā)現(xiàn)法的具體做法是:教師提出課題和一定的材料,引導學生自己進行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后得到學習結果。發(fā)現(xiàn)法更加關注學習過程。探究一研討法適合于小學教學,尤其是自然課教學中。暗示教學法是保加利亞醫(yī)學博士盧扎諾夫創(chuàng)立的。范例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中選擇真正基礎的本質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通過“范例”內容的講授,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掌握同一類知識的規(guī)律的方法。
3.C【解析】難題提供了試題的平均信息。
4.B【解析】略。
5.A【解析】知是其他各個要素的基礎。
6.C【解析】德國是世界上早頒布義務教育法的國家。
7.A【解析】法國成人教育家保羅•朗格朗首先提出。
8.D【解析】教育的領導權由誰來掌握,這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制度決定的,在階級社會里,經濟和政治上占統(tǒng)治地位的階級為了使教育完全能夠按照自己的要求來進行,就一定要把教育大權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社會主義社會,在黨的領導下,國家頒布各項無產階級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法令。
9.D【解析】人的身心發(fā)展具有差異性,不能搞“一刀切”。
10.C【解析】略。
11.C【解析】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涉及政治問題,故屬于政治素質教育。
12.A【解析】作為教育對象的學生是學習者,是受教育者。沒有個體主動積極的參與,沒有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是很難實現(xiàn)的,所以學生主體性的形成,是教育成功的保證條件。
13.B【解析】研究型課程由學生自己來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實施并得出結論。重研究過程甚于注重結論。
14.D【解析】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全面發(fā)展教育的基本途徑,也是師生進行各項教育活動,探究活動的主陣地。
15.A【解析】孔子先強調教學過程中要注重思考,主張學習、思考和實踐相統(tǒng)一。
16.C【解析】對學生指導和引導的目的是為了促進學生的自主發(fā)展,強調的是其主動性。
17.B【解析】題干中禁止吸煙的規(guī)定是為了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
18.A【解析】“六藝”、“七藝”是分科教學的,因此屬于學科課程。
19.D【解析】略。
20.B【解析】測驗法是考核和測定學生成績的基本方法。
21.A【解析】學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長期性和反復性規(guī)律要求品德形成和不良品德的克服不要操之過急,要經過多次的培養(yǎng)和矯正訓練。
22.C【解析】互補性規(guī)律告訴我們,發(fā)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見的,有些是隱現(xiàn)的,因此要注重培養(yǎng)受教育者自信和努力的品質。
23.C【解析】要素主義理論認為,教育的各方面必須從小的基本因素出發(fā)在相互作用中進行。該理論認為在各種教育、教學過程中,在各門學科中,都存在著一些簡單的要素,教育、教學過程必須從這些簡單的要素開始,逐漸轉移到復雜的要素,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人的和諧發(fā)展??颇咸厥且刂髁x的倡導者。
24.D【解析】教育具有相對獨立性,具體表現(xiàn)在:教育具有自身的繼承關系;教育要受其他社會形態(tài)意識的影響;教育與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不平衡。
25.B【解析】略。
26.A【解析】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動的出發(fā)點,也是教育活動的結果;它既是確定教育內容、選擇教育方法的依據(jù),也是檢查和評價教育效果的標準要求。
27.C【解析】早把美育作為一個獨立范疇提出來的是德國啟蒙運動時期的詩人、美學家席勒。席勒批判地繼承了德國古典美學的奠基人康德的美學思想,提出了審美教育的問題,他的《美學書簡》是世界第一部美學宣言書。
28.D【解析】與心理學的結盟是課程論形成獨立學科的主要條件。課程論與心理學的聯(lián)系,早可以追溯到亞里士多德。教育史的研究公認,亞里士多德是將心理學引入教育理論的第一人。
29.B【解析】1949年,美國的泰勒出版了《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揭示了課程編制的4個階段:確定目標、選擇經驗、組織經驗、評價結果,是對現(xiàn)代課程領域研究影響大的理論架構,被教育界稱為“目標模式”或“泰勒原理”,是現(xiàn)代課程論的奠基石。
30.B【解析】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yǎng)人的社會活動。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
二、多項選擇題
1.ABCD【解析】由原始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特點可知ABCD選項均對。
2.ABCD【解析】身心兩方面逐步成熟是青年期的年齡特征,其余選項為少年期階段特征。
3.ACDE【解析】幼兒與少年是不同的年齡階段,屬于身心發(fā)展的階段性。
4.CDE【解析】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新型的師生關系應該建立在人格平等,朋友式的友好幫助關系。
5.BC【解析】略。
6.ABCD【解析】略。
7.ABCD【解析】教育受到社會政治經濟制度、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和文化背景、文化傳統(tǒng)的影響,并對這些產生反作用,即具有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的功能。
8.ABCD【解析】略。
9.ABCD【解析】主觀能動性是個體發(fā)展的特殊性,不是學校教育的功能。
10.ABCDE【解析】由教師專業(yè)化條件可知以上選項均正確。
三、是非判斷題
1.√【解析】略。
2.×【解析】美育是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發(fā)展他們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養(yǎng)的教育,它的內容比藝術教育要寬闊得多。
3.√【解析】略。
4.√【解析】略。
5.×【解析】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制約著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速度和規(guī)模,但同時制約教育內部的結構。
6.×【解析】17世紀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認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的,主張把教學建立在感覺活動的基礎上。
7.√【解析】略。
8.×【解析】青少年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正處于思想品質形成發(fā)展時期,他們的思想單純,愛學習,追求上進,充滿幻想,富于理解,但知識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道德思想影響。因此,必須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來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9.√【解析】略。
10.×【解析】班級平行管理的理論源于教育家馬卡連柯的“平行影響”的教育思想。
11.×【解析】夸美紐斯具有強烈的民主主義思想,他十分強調教育的自然性。
12.√【解析】略。
13.×【解析】全面發(fā)展是指學生基本素質的發(fā)展,學生可以而且應當在基本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上保持并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從而形成豐富而獨特的個性。
14.√【解析】略。
15.√【解析】略。
四、情境分析題
(一)1.A 2.ABCD
(二)1.B 2.AB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