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30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吉祥(jí) 棱角(1íng) 狡黠(xiá) 長吁短嘆(xū)
B.浸潤(iìn) 驀然(mò) 腈綸(qíng) 殘碑斷碣(jié)
C.喟嘆(kuì) 憤慨(kǎi) 盥洗(guàn) 呱呱墜地(guā)
D.阻撓(ná0) 女媧(wā) 咯血(kǎ)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坐落 松弛 協(xié)奏曲 融會貫通
B.掃描 詼諧 天然氣 振耳欲聾
C.博弈 巨摯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競標 臨摹 嚇馬威 門庭若市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成語,恰當的一項是()。
①這幾幅畫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現在的創(chuàng)作_______。
②作者筆下釵黛這兩個姑娘,常常是被人_______加以評比的。
③文學批評中,不應把形式的模仿和內容的抄襲_______。
④后來列國紛紛稱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魯等小國君主_______罷了。
A.相提并論 等量齊觀 同日而語 混為一談
B.等量齊觀 混為一談 相提并論 同日而語
C.同日而語 相提并論 混為一談 等量齊觀
D.混為一談 同日而語 等量齊觀 相提并論
4.下列文學常識表述完全正確的是()。
A.《關雎》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作品。《天凈沙•秋思》是明朝馬致遠所作的散曲
B.《背影》《春》《濟南的冬天》的作者都是朱自清
C.按寫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確的順序是《詩經》《出師表》《陋室銘》
D.魯迅的《故鄉(xiāng)》是散文,契訶夫的《變色龍》是小說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今年暑假,我市將舉辦第12屆中學生運動會,我校參加這屆運動會的20名男運動員和16名女運動員,均是由班級和年級層層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選手組成
B.2010年4月10日,第8顆北斗導航衛(wèi)星的發(fā)射進入倒計時,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各個崗位的操作人員對火箭起飛前進行了最后的檢查,滿懷信心等待著發(fā)射時刻的到來
C.現代高新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廣泛應用,引發(fā)了圖書館運行機制的變革,其結果將會出現一個全新圖書信息交流系統(tǒng),從而對圖書館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
D.為增強全體員工的文明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職業(yè)道德素質,我省某商業(yè)銀行將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統(tǒng)內廣泛推行文明服務用語和服務忌語
6.下列句子中,含有名詞作狀語的一句是()。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D.既來之,則安之
7.以下關于修辭手法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旦把敵人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暗喻)
B.別看我眼瞎,可我心不瞎(拈連)
C.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對偶)
D.部落之民,控弦十萬(借喻)
8.下列名家合稱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白”指元稹、白居易
B.“小李杜”指李賀、杜牧
C.“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D.“高岑”指高適、岑參
9.下列各組加點的熟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裝熱”迅速流行,激活了江南絲綢服裝產業(yè),使不少企業(yè)逢兇化吉,出現了少有的勃勃生機
B.有些人雖想靠“題海戰(zhàn)術”來提高學習成績,這有點像沙里淘金,是得不償失的
C.那時他雖已被撤職罷官,但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仍關心國家大事,關注政局的變化
D.如果政府的官員對普通民眾的疾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么這樣的官員要他何用
10.下列標題中,語意明確的一項是()。
A.最能炒魷魚的五種人
B.工資多少不再老板說了算
C.山東人才能上領獎臺
D.兒子老子與他的哥哥弟弟二、科技文閱讀(9分)
閱讀下文,完成11—13題。
文化危機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轉型。所謂文化轉型,是指特定時代、特定民族或群體賴以生存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為另一種新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這種意義上,文化轉型同文化危機一樣,并不是經常發(fā)生的社會歷史現象。無論是個體的文化習慣的改變、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還是特定群體或特定社會某些文化特質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義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轉型,只有在大的歷史尺度上所發(fā)生的主導性文化觀念、文化理念、價值體系、文化習慣的總體性的、根本性的轉變,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按照這種尺度,人類迄今所經歷的最深刻的文化轉型就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即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條件下自在自發(fā)的經驗型的文化模式被工業(yè)文明條件下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這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的現代化或人自身的現代化。
文化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例如,我們生活世界中的具體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
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或穩(wěn)定期也會或快或慢地變化,一些習慣、慣例、文藝形式、儀式等等甚至在總體文化模式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時,也會自己經歷生滅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模式在總體上所經歷的裂變與危機。再如,當一種文化中的個體通過交往或遷移而生活于另一種文化之中時,他也必須經歷痛苦的文化模式轉換問題;同樣,當一個個體經歷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時期,必須經過個體文化模式的階段性轉變,這些也同樣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通過人的交往或交流發(fā)生接觸和碰撞,也會引起某一方或雙方人的衣食住行、語言符號、審美情趣的一些具體改變。即使這樣,也還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轉型。
應當看到,文化轉型和文化危機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和穩(wěn)定期相比,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共同構成了文化模式的劇變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劇變期中,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是同一個歷史進程彼此密切相連的兩個階段,如果說,在總的文化沖突與劇變時期中,文化危機代表著量變的過程,文化轉型則是這一量變過程達到一個轉折的關節(jié)點而引起的質變。另一方面,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本身就是交織在一起的,文化危機是文化轉型的過程,文化轉型是文化危機的結果。即是說,一種深刻的文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現為一個過程,無論是現實社會運動或人的生活層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沖突,還是社會精英層面對于現實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轉型過程的重要內涵。
11.下列對于“文化轉型”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3分)
A.特定的時代、民族或群體賴以生存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所發(fā)生的根本性的改變
B.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所發(fā)生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的總體性轉變
C.文化沖突與文化變革在量變過程中發(fā)生的具有轉折意義的質變
D.社會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沖突,社會精英對現實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或批判
12.根據原文,下列真正屬于“文化轉型”的一項是()。(3分)
A.傳統(tǒng)的自在自發(fā)的經驗型文化模式轉變?yōu)楝F代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體或個體文化習慣的改變和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
C.在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或穩(wěn)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文化形式的變化
D.通過交往或遷移而生活于另一種文化之中的文化個體所經歷的文化模式轉變
13.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化的現代化或人的現代化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
B.兩種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觸過程中也會發(fā)生變化的碰撞和轉變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著由文化危機而達到文化轉型
D.文化危機與文化轉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機一旦出現,就標志著文化轉型的到來
三、文言文閱讀(9分)
寶繪堂記
(宋)蘇軾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然圣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鐘繇至以此嘔血發(fā)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兒戲害其國,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日:吾荸富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于書畫,作寶繪堂于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制洳恍叶愇嵘贂r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本文有刪節(jié))
[注]①鍛煉:打鐵。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雖尤物不足以為病?。旱満?BR> B.然去而不復念也去:歸去
C.常與寒士角角: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3分)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A.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兇其身
C.吾薄富貴而厚于書
D.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四、現代文閱讀(14分)
早年的樣子還要好看
陳丹青
①魯迅先生的相貌長得不一般,這張臉非常不買賬,又非常無所謂,非??幔址浅4缺?,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里卻透著風流與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對著鏡頭,意思是說:怎么樣?我就是這樣!
②所以魯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學,配他的脾氣,配他的命運,配他的地位與聲名。我們說起五四新文學,都承認他是頭一塊子,可他要是長得不像我們見到的這副樣子,你能想象么?
③魯迅的時代,中國的文藝差不多勉強銜接著西方十八九世紀。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紀文學史,法國人擺得出司湯達、巴爾扎克的好樣子,英國人擺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樣子,德國人擺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樣子,俄國人擺得出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樣子,印度還有個泰戈爾,也是好樣子——現代中國呢,謝天謝地,總算五四運動過后,留下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丟我們的臉。
④而且魯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長衫,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長得像蕭伯納一般高大,像巴爾扎克那么壯碩,便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可他要是也留著于右任、張群那樣的長胡子,或者像吳稚暉、沈鈞儒那樣光的腦袋,古風倒是有古風,畢竟有些舊族遺老的氣息,不像他——他長得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國”,又非常摩登。“五四”中國相較于大清國,何其摩登,可是你對比當年的摩登人物胡適之、徐志摩,魯迅先生的模樣既不洋派,也不老派,他長得非常像他自己。
⑤我記得20世紀70年代聯(lián)合國秘書長見周恩來,嘆其風采,說是在你面前,我們西方人還是野蠻人。這話不管是真心還是辭全,確是說出一種真塞。西洋人因為身材的強大,固然在模樣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見優(yōu)異的中國人,那種骨子里的儒雅凝練,實在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好比中國畫的墨色,可以將西洋的五彩繽紛比下去。你將魯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氣逼人,然而一點不囂張。
⑥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歷史已經給了魯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樣已經被印刷媒體塑造了七十多年,已經先入為主,成為后世公眾的視覺符號。是的,很可能是的,但這形象效應是互為因果的。時代凝視這形象,因這形象足以換取時代的凝視。這乃是一種大神秘,儼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樣上—托爾斯泰那部大胡子,是應該寫寫《戰(zhàn)爭與和平》;魯迅那筆小胡子,是應該寫寫《阿Q正傳》。當托爾斯泰借耶穌的話對沙皇說“你悔改吧”,這句話與托爾斯泰的模樣很般配;當魯迅隨口給西洋文人看相,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兇相……”這些話,與魯迅的模樣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爾斯泰和魯迅這樣子說法,驕傲得很呢!他們都曉得自己偉大,也曉得自己長得有樣子。那年蕭伯納在上海見魯迅,即稱贊他好樣子,據說老先生應聲答道:早年的樣子還要好看。這不是魯迅會講話,而是他看得起蕭伯納,也看得起他自己。
⑦在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選自《笑談大先生》,有刪改)
17.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3分)
A.五四運動后,因其文學成就,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毫不遜色
B.魯迅先生模樣既不洋派,也不老派,和同時代文人學者相比,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
C.魯迅先生的相貌成為后世公眾的視覺符號,從根本上講,這是歷史給予魯迅的地位
D.魯迅先生說自己早年的樣子還要好看,這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幽默和自信
E.魯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相貌一樣,既文氣逼人,又不囂張
18.請簡要分析第⑤段畫線部分對刻畫魯迅形象所起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語言俏皮風趣,請從第⑥段任選一個語句作簡要賞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為什么說“在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這種說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可以得到印證嗎?請以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為例進行探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詩詞賞析題(8分)
2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為簪組②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③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①這是作者被貶永州遷居愚溪后的詩作。②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③夜榜:夜航。
(1)請結合具體意境,對“夜榜響溪石”進行賞析。(4分)
(2)清代詩人沈德潛評價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時說:“不怨而怨?!蹦闳绾卫斫庠娙说摹霸埂迸c
“不怨”?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六、寫作(3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學家舉起一個蘋果,對學生說:“這是我剛從果園里摘來的,你們聞到蘋果香味了嗎?”有個學生一看到蘋果紅紅的就搶著說:“聞到了!”哲學家拿著蘋果走到學生面前讓他們聞,有的說聞到了,有的聞也不聞就跟著說聞到了,只。有三個學生默不做聲。哲學家問:“你們怎么啦?”一個學生上前又聞了聞,說:“我什么味也沒聞到。”另一個上去摸了摸,說:“這是什么蘋果?”還有一個訥訥地說:“老師,今天我感冒了?!?BR> 哲學家把那個蘋果交給大家傳看,竟然是蠟做的假蘋果!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A項棱角(léng);B項腈綸(jīng);C項呱呱墜地(gū),多音字。
2.A[解析]B項“振耳欲聾”應為“震耳欲聾”;C項“巨摯”應為“巨擘”;D項“嚇馬威”應為“下馬威”。
3.C[解析]同日而語:同等看待,相提并論。相提并論:把不同的或相差懸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來談論或看待。混為一談:將本質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說成是同一事物。等量齊觀: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標準來衡量,一樣對待。
4.C[解析]A項中馬致遠是元朝人;B項中《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作品;D項魯迅的《故鄉(xiāng)》是小說不是散文。
5.C[解析]A項句式雜糅,刪去“由”和“組成”。B項成分殘缺,可在“起飛前”后邊加上中心語“的狀態(tài)”或將語序調整為“對起飛前的火箭”。D項“廣泛推行……服務忌語”不合事理。
6. A[解析]A項“人立”,像人那樣站著,名詞作狀語;B項“王”,稱王,名詞作動詞;C 項“水”,游泳,名詞作動詞;D項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因此本題選A。
7.B[解析]A項,借喻。C項,映襯。D項.借代。
8.B[解析]“小李杜”指李商隱、杜牧。
9.A[解析]逢兇化吉:逢,遭遇;兇,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兇險轉化為吉祥、順利。這是帶有迷信的說法。不合句意。沙里淘金:淘,用水沖洗,濾除雜質。從沙里淘出黃金。比喻好東西不易得。也比喻做事費力大而收效少。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雖然睜著眼睛,但看不見;雖然長著耳朵,但沒聽到聲音。形容對事物的發(fā)展采取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
10.B[解析]A項一詞多義造成歧義。炒魷魚“解雇/炒制魷魚這道菜”。C項句中停頓造成歧義。山東人才,能上領獎臺/山東人,才能上領獎臺。D項指代不明造成歧義。“他的哥哥弟弟”到底是誰的,不能讓人明確理解。
二、科技文閱讀
11.D[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從文章最后一段看,本句說的是“文化轉型過程”的性質,不是對“文化轉型”本身的說明。A項和B項可以從第一段找出,是正確的。C項是根據第三段中的句子“在總的文化沖突……而引起的質變”概括出來的,正是對“文化轉型”的解釋。
12.A[解析]A項由第一段“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條件下……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壓縮而來。8項,文中第一段已說明“不能算作文化轉型”。C項,第二段也說明了“但這種變化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模式在總體上所經歷的裂變與危機”,換句話說,就是這種變化不屬于“文化轉型”。D項說的是“文化模式轉換”,文章也說明了“這些也同樣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
13.D[解析]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D項錯在從原文找不出依據,“一旦……就……”判斷有些絕對化。A項從第一段最后兩句話概括可以得出。B項從第二段“兩種不同的文化通過人的交往或交流發(fā)生接觸和碰撞,也會引起……的一些具體改變”可知是正確的。C項是根據第三段“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共同構成了文化模式的劇變期或革命期”一句得出的變式句。
三、文言文閱讀
14.B[解析]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句中“去”是動詞,離開,在這里是“消失”的意思。
15.C[解析]本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A項,以:介詞,因為。B項。而:連詞,表轉折,卻,可是。C項,“然為人取去”中的“為”:表被動;“君為我呼入”中的“為”表“替”、“給”。D項,之:結構助詞“的”。
16.C[解析]A項,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高興,取悅。B項,兇: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禍殃,禍害。C項,薄:形容詞意動,認為……輕微,看輕,輕視。D項,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完美,保全。
參考譯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滯留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很快樂,即使事物特異也不會成為禍害。如果把心意滯留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成為禍害,即使是特異的事物也不會感到快樂。老子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目盲;動聽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騎馬打獵使人心發(fā)狂?!钡鞘ト瞬]有因此而廢除這四樣東西,也是暫且用來寄托心意罷了。劉備有雄才大略,卻性喜織毛物。嵇康恬靜寡欲卻喜愛打鐵。阮孚狂放不羈卻喜愛制鞋子。這難道有什么音樂、美色、香氣和美味嗎?但他們終身喜歡而不厭棄。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悅于人而不足以移動人心的,莫過于書和畫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滯在書畫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禍害就說不完了。鐘繇發(fā)展到因此吐血盜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發(fā)展到N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戲害了他們的國家,害了他們的身體。這就是把心意留滯在事物中帶來的禍害。
原來我在年少的時候,也曾經喜好這兩樣東西。家里擁有的都擔心失去,別人所有的又擔心不給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說:我看輕富貴而看重書畫,看輕生死而看重書畫,豈不也是厚薄輕重顛倒錯誤,喪失自己的本心嗎?從這以后就不再那樣喜好了。看見喜歡的書畫雖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煙云從眼前閃過,百鳥的嗚叫從耳邊掠過,豈不愉快地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記掛。于是書畫二物就常常帶給我快樂而不會成為禍害。
駙馬都尉王君雖然是皇親國戚,但他牢記并遵循禮義,學習《詩》《書》,經常與貧寒的讀書人比賽,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棄絕遠離歌舞和女色,卻專心在書畫方面,又建了寶繪堂在私宅的東邊,用來儲蓄全部的書畫,并要求我寫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我擔心他弄不好會重蹈我年少時的覆轍,所以寫這篇文章告誡他,也許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樂而遠離禍害。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四、現代文閱讀
17.CE[解析]略
18.[參考答案](1)表面上是描寫周恩來這樣優(yōu)異的中國人骨子里的儒雅凝練為西方人所不及,實際上是映襯魯迅骨子里的精神氣質為西方文豪所不及。
(2)說明魯迅文氣逼人而不囂張的相貌是其內在精神氣質的一種體現。
19.[參考答案]答案示例:“他們都曉得自己偉大,也曉得自己長得有樣子?!边@句話實際上是稱贊托爾斯泰和魯迅“偉大”、“長得有樣子”,作者卻以他們自詡的語氣說出來,語言俏皮、風趣,耐人咀嚼。
20.第一問:相貌能折射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個性和內在精神氣質。
第二問答案示例:可以得到印證。從《祝?!分邢榱稚┎煌A段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祥林嫂精神狀態(tài)和命運的變化。作者對剛到魯鎮(zhèn)的祥林嫂的描寫(“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又只是順著眼”),說明她此時雖然新寡,但對生活還未喪失信心。到祥林嫂再寡喪子之后,出現在讀者眼前的祥林嫂,外貌發(fā)生了變化(“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精神已瀕臨崩潰的邊緣。待到祥林嫂捐門檻而仍未改變命運并被趕出魯家之后,其外貌再次發(fā)生了變化(“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轉,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說明她此時已精神崩潰,徹底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最終墜入悲劇的深淵。
五、詩詞賞析題
21.(1)詩人在天黑的寧靜中,蕩著小船歸來,夜船觸溪石而發(fā)出聲響。這里以有聲表現無聲,烘托出詩人“溪居”之所靜謐的氛圍,反襯了四周環(huán)境的寂靜。這看似隨意的一筆,深合高超的藝術辯證法。
(2)全詩表面寫溪居生活的閑適,一個“幸”字表達了自己的“慶幸”,故言“不怨”;但詩中實際表達了作者謫居時的抑郁之氣,“閑依”其實是不能為世所用的無聊賴。“偶似”則表明詩人并非真有隱士的淡泊心境,“來往不逢人”則寫出詩人的孤寂。
六、寫作
22.【范文】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
在生活中,你是否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我該相信誰的話呢?又是否問過自己:是相信別人重要,還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實際上,相信別人和相信自己一樣重要。我們既不認同固執(zhí)、自傲,也不認同懦弱,毫無主見。因此,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相信自己對一個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有的人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要他學什么,他就學什么,自己毫無主見。你生下來難道是為父母而活的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下,總有一天你要離開父母,走上社會;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去世,他們就無法再告訴你該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須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會中去鍛煉,去摸索。只有這樣你才能在社會中體現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如果缺乏自信,你就無法體味人生的真諦,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那么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你就必然被社會所淘汰,成為一個無用之人。因為充滿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楊利偉。作為一名飛行員,如果他對自己不夠自信,怎么可能成為中國的“太空第一人”。因此,我們應當擁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僅僅相信自己,也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相信別人,能聽取他人的意見。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比松啡绱寺L,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完美無缺,不犯錯誤,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小坎坷,但只要及時發(fā)現,并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盡量完美。這個時候,光靠自信,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多聽取他人意見,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樣就能更好地克服重重困難。古語說得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如果唐太宗沒有聽取魏征的話,對自己進行批評,怎么可能出現“貞觀之治”的繁盛景象;如果達•芬奇沒有聽取他老師的批評,怎么可能成為世界畫家……所以,我們也要注意相信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永立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我們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所以,在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同時,也要記住一句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吉祥(jí) 棱角(1íng) 狡黠(xiá) 長吁短嘆(xū)
B.浸潤(iìn) 驀然(mò) 腈綸(qíng) 殘碑斷碣(jié)
C.喟嘆(kuì) 憤慨(kǎi) 盥洗(guàn) 呱呱墜地(guā)
D.阻撓(ná0) 女媧(wā) 咯血(kǎ) 戛然而止(jiá)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坐落 松弛 協(xié)奏曲 融會貫通
B.掃描 詼諧 天然氣 振耳欲聾
C.博弈 巨摯 殊不知 毋容置疑
D.競標 臨摹 嚇馬威 門庭若市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成語,恰當的一項是()。
①這幾幅畫是他的早期作品,自是不能和他現在的創(chuàng)作_______。
②作者筆下釵黛這兩個姑娘,常常是被人_______加以評比的。
③文學批評中,不應把形式的模仿和內容的抄襲_______。
④后來列國紛紛稱王,周室更不算回事,至多能和宋魯等小國君主_______罷了。
A.相提并論 等量齊觀 同日而語 混為一談
B.等量齊觀 混為一談 相提并論 同日而語
C.同日而語 相提并論 混為一談 等量齊觀
D.混為一談 同日而語 等量齊觀 相提并論
4.下列文學常識表述完全正確的是()。
A.《關雎》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作品。《天凈沙•秋思》是明朝馬致遠所作的散曲
B.《背影》《春》《濟南的冬天》的作者都是朱自清
C.按寫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文章,正確的順序是《詩經》《出師表》《陋室銘》
D.魯迅的《故鄉(xiāng)》是散文,契訶夫的《變色龍》是小說
5.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今年暑假,我市將舉辦第12屆中學生運動會,我校參加這屆運動會的20名男運動員和16名女運動員,均是由班級和年級層層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選手組成
B.2010年4月10日,第8顆北斗導航衛(wèi)星的發(fā)射進入倒計時,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各個崗位的操作人員對火箭起飛前進行了最后的檢查,滿懷信心等待著發(fā)射時刻的到來
C.現代高新技術在圖書館領域的廣泛應用,引發(fā)了圖書館運行機制的變革,其結果將會出現一個全新圖書信息交流系統(tǒng),從而對圖書館的發(fā)展產生重大影響
D.為增強全體員工的文明服務意識,進一步提高職業(yè)道德素質,我省某商業(yè)銀行將采取強有力的措施,在本系統(tǒng)內廣泛推行文明服務用語和服務忌語
6.下列句子中,含有名詞作狀語的一句是()。
A.射之,豕人立而啼
B.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
C.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D.既來之,則安之
7.以下關于修辭手法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一旦把敵人消滅干凈,鮮紅的太陽照遍全球(暗喻)
B.別看我眼瞎,可我心不瞎(拈連)
C.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對偶)
D.部落之民,控弦十萬(借喻)
8.下列名家合稱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元白”指元稹、白居易
B.“小李杜”指李賀、杜牧
C.“三曹”指曹操、曹丕、曹植
D.“高岑”指高適、岑參
9.下列各組加點的熟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裝熱”迅速流行,激活了江南絲綢服裝產業(yè),使不少企業(yè)逢兇化吉,出現了少有的勃勃生機
B.有些人雖想靠“題海戰(zhàn)術”來提高學習成績,這有點像沙里淘金,是得不償失的
C.那時他雖已被撤職罷官,但是“身在江湖,心存魏闕”,仍關心國家大事,關注政局的變化
D.如果政府的官員對普通民眾的疾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么這樣的官員要他何用
10.下列標題中,語意明確的一項是()。
A.最能炒魷魚的五種人
B.工資多少不再老板說了算
C.山東人才能上領獎臺
D.兒子老子與他的哥哥弟弟二、科技文閱讀(9分)
閱讀下文,完成11—13題。
文化危機深化到一定程度,必定引起深刻的文化轉型。所謂文化轉型,是指特定時代、特定民族或群體賴以生存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為另一種新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在這種意義上,文化轉型同文化危機一樣,并不是經常發(fā)生的社會歷史現象。無論是個體的文化習慣的改變、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還是特定群體或特定社會某些文化特質或文化理念的一般意義上自覺的或不自覺的更新,都不能算作文化轉型,只有在大的歷史尺度上所發(fā)生的主導性文化觀念、文化理念、價值體系、文化習慣的總體性的、根本性的轉變,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按照這種尺度,人類迄今所經歷的最深刻的文化轉型就是現代化進程中的文化轉型,即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條件下自在自發(fā)的經驗型的文化模式被工業(yè)文明條件下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這即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文化的現代化或人自身的現代化。
文化的變化呈現出多樣化的特征。例如,我們生活世界中的具體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
文化形式即使在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或穩(wěn)定期也會或快或慢地變化,一些習慣、慣例、文藝形式、儀式等等甚至在總體文化模式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時,也會自己經歷生滅的變化。但這種變化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模式在總體上所經歷的裂變與危機。再如,當一種文化中的個體通過交往或遷移而生活于另一種文化之中時,他也必須經歷痛苦的文化模式轉換問題;同樣,當一個個體經歷生命中的不同的生理時期,必須經過個體文化模式的階段性轉變,這些也同樣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就是兩種不同的文化通過人的交往或交流發(fā)生接觸和碰撞,也會引起某一方或雙方人的衣食住行、語言符號、審美情趣的一些具體改變。即使這樣,也還不一定是真正的文化轉型。
應當看到,文化轉型和文化危機密不可分。一方面,同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和穩(wěn)定期相比,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共同構成了文化模式的劇變期或革命期。在文化模式的劇變期中,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是同一個歷史進程彼此密切相連的兩個階段,如果說,在總的文化沖突與劇變時期中,文化危機代表著量變的過程,文化轉型則是這一量變過程達到一個轉折的關節(jié)點而引起的質變。另一方面,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本身就是交織在一起的,文化危機是文化轉型的過程,文化轉型是文化危機的結果。即是說,一種深刻的文化轉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本身就表現為一個過程,無論是現實社會運動或人的生活層面上的文化失范或文化沖突,還是社會精英層面對于現實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或批判,都是文化轉型過程的重要內涵。
11.下列對于“文化轉型”的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3分)
A.特定的時代、民族或群體賴以生存的主導性文化模式所發(fā)生的根本性的改變
B.在大的歷史背景下所發(fā)生的主導性文化模式的總體性轉變
C.文化沖突與文化變革在量變過程中發(fā)生的具有轉折意義的質變
D.社會和生活的文化失范或文化沖突,社會精英對現實文化危機的自覺反思或批判
12.根據原文,下列真正屬于“文化轉型”的一項是()。(3分)
A.傳統(tǒng)的自在自發(fā)的經驗型文化模式轉變?yōu)楝F代的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
B.特定群體或個體文化習慣的改變和價值信念或信仰的改變
C.在文化模式的常規(guī)期或穩(wěn)定期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質、文化形式的變化
D.通過交往或遷移而生活于另一種文化之中的文化個體所經歷的文化模式轉變
13.根據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化的現代化或人的現代化是一種自由自覺的理性文化模式
B.兩種不同的文化在交往或交流的接觸過程中也會發(fā)生變化的碰撞和轉變
C.文化模式的革命意味著由文化危機而達到文化轉型
D.文化危機與文化轉型密不可分,文化危機一旦出現,就標志著文化轉型的到來
三、文言文閱讀(9分)
寶繪堂記
(宋)蘇軾
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寓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樂,雖尤物不足以為病。留意于物,雖微物足以為病,雖尤物不足以為樂。老子日:“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fā)狂。”然圣人未嘗廢此四者,亦聊以寓意焉耳。劉備之雄才也,而好結髦。嵇康之達也,而好鍛煉①。阮孚之放也,而好蠟屐。此豈有聲色臭味也哉,而樂之終身不厭。
凡物之可喜,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書與畫。然至其留意而不釋,則其禍有不可勝言者。鐘繇至以此嘔血發(fā)冢,宋孝武、王僧虔至以此相忌……皆以兒戲害其國,兇其身。此留意之禍也。
始吾少時,嘗好此二者,家之所有,惟恐其失之,人之所有,惟恐其不吾予也。既而自笑日:吾荸富貴而厚于書,輕死生而重于畫,豈不顛倒錯繆失其本心也哉?自是不復好。見可喜者雖時復蓄之,然為人取去,亦不復惜也。譬之煙云之過眼,百鳥之感耳,豈不欣然接之,然去而不復念也。于是乎二物者常為吾樂而不能為吾病。
駙馬都尉王君晉卿雖在戚里,而其被服禮義,學問詩書,常與寒士角。平居攘去膏粱,屏遠聲色,而從事于書畫,作寶繪堂于私第之東,以蓄其所有,而求文以為記??制洳恍叶愇嵘贂r之所好,故以是告之,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本文有刪節(jié))
[注]①鍛煉:打鐵。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雖尤物不足以為病?。旱満?BR> B.然去而不復念也去:歸去
C.常與寒士角角:較量
D.以蓄其所有蓄:收藏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3分)
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A.足以悅人而不足以移人者
B.兇其身
C.吾薄富貴而厚于書
D.庶幾全其樂而遠其病也
四、現代文閱讀(14分)
早年的樣子還要好看
陳丹青
①魯迅先生的相貌長得不一般,這張臉非常不買賬,又非常無所謂,非??幔址浅4缺?,看上去一臉的清苦、剛直、坦然,骨子里卻透著風流與俏皮,可是他拍照片似乎不做什么表情,就那么對著鏡頭,意思是說:怎么樣?我就是這樣!
②所以魯迅先生的模樣真是非常非常配他,配他的文學,配他的脾氣,配他的命運,配他的地位與聲名。我們說起五四新文學,都承認他是頭一塊子,可他要是長得不像我們見到的這副樣子,你能想象么?
③魯迅的時代,中國的文藝差不多勉強銜接著西方十八九世紀。人家西方十八九世紀文學史,法國人擺得出司湯達、巴爾扎克的好樣子,英國人擺得出哈代、狄更斯的好樣子,德國人擺得出歌德、席勒的好樣子,俄國人擺得出托爾斯泰或者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樣子,印度還有個泰戈爾,也是好樣子——現代中國呢,謝天謝地,總算五四運動過后,留下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丟我們的臉。
④而且魯迅先生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長衫,一副無所謂的樣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長得像蕭伯納一般高大,像巴爾扎克那么壯碩,便是一個致命的錯誤。可他要是也留著于右任、張群那樣的長胡子,或者像吳稚暉、沈鈞儒那樣光的腦袋,古風倒是有古風,畢竟有些舊族遺老的氣息,不像他——他長得非常的“五四”,非常的“中國”,又非常摩登。“五四”中國相較于大清國,何其摩登,可是你對比當年的摩登人物胡適之、徐志摩,魯迅先生的模樣既不洋派,也不老派,他長得非常像他自己。
⑤我記得20世紀70年代聯(lián)合國秘書長見周恩來,嘆其風采,說是在你面前,我們西方人還是野蠻人。這話不管是真心還是辭全,確是說出一種真塞。西洋人因為身材的強大,固然在模樣上占了便宜,可是真要遇見優(yōu)異的中國人,那種骨子里的儒雅凝練,實在是西方人所不及的。好比中國畫的墨色,可以將西洋的五彩繽紛比下去。你將魯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比比看,真是文氣逼人,然而一點不囂張。
⑥有人會說,這是因為歷史已經給了魯迅莫大的地位,他的模樣已經被印刷媒體塑造了七十多年,已經先入為主,成為后世公眾的視覺符號。是的,很可能是的,但這形象效應是互為因果的。時代凝視這形象,因這形象足以換取時代的凝視。這乃是一種大神秘,儼然宿命。而宿命刻印在模樣上—托爾斯泰那部大胡子,是應該寫寫《戰(zhàn)爭與和平》;魯迅那筆小胡子,是應該寫寫《阿Q正傳》。當托爾斯泰借耶穌的話對沙皇說“你悔改吧”,這句話與托爾斯泰的模樣很般配;當魯迅隨口給西洋文人看相,說“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副苦相、尼采一副兇相……”這些話,與魯迅的模樣也很般配—大家要知道,托爾斯泰和魯迅這樣子說法,驕傲得很呢!他們都曉得自己偉大,也曉得自己長得有樣子。那年蕭伯納在上海見魯迅,即稱贊他好樣子,據說老先生應聲答道:早年的樣子還要好看。這不是魯迅會講話,而是他看得起蕭伯納,也看得起他自己。
⑦在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
(選自《笑談大先生》,有刪改)
17.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兩項是()。(3分)
A.五四運動后,因其文學成就,魯迅先生這張臉擺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也毫不遜色
B.魯迅先生模樣既不洋派,也不老派,和同時代文人學者相比,有他自己獨特的個性
C.魯迅先生的相貌成為后世公眾的視覺符號,從根本上講,這是歷史給予魯迅的地位
D.魯迅先生說自己早年的樣子還要好看,這表現了魯迅先生的幽默和自信
E.魯迅先生的作品和他的相貌一樣,既文氣逼人,又不囂張
18.請簡要分析第⑤段畫線部分對刻畫魯迅形象所起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本文語言俏皮風趣,請從第⑥段任選一個語句作簡要賞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作者為什么說“在意義上,一個人的相貌,便是他的人”?這種說法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可以得到印證嗎?請以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為例進行探究。(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詩詞賞析題(8分)
21.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溪 居①
柳宗元
久為簪組②累,幸此南夷謫。
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
曉耕翻露草,夜榜③響溪石。
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注]①這是作者被貶永州遷居愚溪后的詩作。②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③夜榜:夜航。
(1)請結合具體意境,對“夜榜響溪石”進行賞析。(4分)
(2)清代詩人沈德潛評價這首詩的思想感情時說:“不怨而怨?!蹦闳绾卫斫庠娙说摹霸埂迸c
“不怨”?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4分)
六、寫作(3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學家舉起一個蘋果,對學生說:“這是我剛從果園里摘來的,你們聞到蘋果香味了嗎?”有個學生一看到蘋果紅紅的就搶著說:“聞到了!”哲學家拿著蘋果走到學生面前讓他們聞,有的說聞到了,有的聞也不聞就跟著說聞到了,只。有三個學生默不做聲。哲學家問:“你們怎么啦?”一個學生上前又聞了聞,說:“我什么味也沒聞到。”另一個上去摸了摸,說:“這是什么蘋果?”還有一個訥訥地說:“老師,今天我感冒了?!?BR> 哲學家把那個蘋果交給大家傳看,竟然是蠟做的假蘋果!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一、單項選擇題
1.D[解析]A項棱角(léng);B項腈綸(jīng);C項呱呱墜地(gū),多音字。
2.A[解析]B項“振耳欲聾”應為“震耳欲聾”;C項“巨摯”應為“巨擘”;D項“嚇馬威”應為“下馬威”。
3.C[解析]同日而語:同等看待,相提并論。相提并論:把不同的或相差懸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來談論或看待。混為一談:將本質不同的事物相混淆,說成是同一事物。等量齊觀:指把不相同的事物用同一標準來衡量,一樣對待。
4.C[解析]A項中馬致遠是元朝人;B項中《濟南的冬天》是老舍的作品;D項魯迅的《故鄉(xiāng)》是小說不是散文。
5.C[解析]A項句式雜糅,刪去“由”和“組成”。B項成分殘缺,可在“起飛前”后邊加上中心語“的狀態(tài)”或將語序調整為“對起飛前的火箭”。D項“廣泛推行……服務忌語”不合事理。
6. A[解析]A項“人立”,像人那樣站著,名詞作狀語;B項“王”,稱王,名詞作動詞;C 項“水”,游泳,名詞作動詞;D項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因此本題選A。
7.B[解析]A項,借喻。C項,映襯。D項.借代。
8.B[解析]“小李杜”指李商隱、杜牧。
9.A[解析]逢兇化吉:逢,遭遇;兇,不幸;吉,吉利、吉祥。遇到兇險轉化為吉祥、順利。這是帶有迷信的說法。不合句意。沙里淘金:淘,用水沖洗,濾除雜質。從沙里淘出黃金。比喻好東西不易得。也比喻做事費力大而收效少。身在江湖,心存魏闕: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雖然睜著眼睛,但看不見;雖然長著耳朵,但沒聽到聲音。形容對事物的發(fā)展采取漠不關心的態(tài)度。
10.B[解析]A項一詞多義造成歧義。炒魷魚“解雇/炒制魷魚這道菜”。C項句中停頓造成歧義。山東人才,能上領獎臺/山東人,才能上領獎臺。D項指代不明造成歧義。“他的哥哥弟弟”到底是誰的,不能讓人明確理解。
二、科技文閱讀
11.D[解析]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從文章最后一段看,本句說的是“文化轉型過程”的性質,不是對“文化轉型”本身的說明。A項和B項可以從第一段找出,是正確的。C項是根據第三段中的句子“在總的文化沖突……而引起的質變”概括出來的,正是對“文化轉型”的解釋。
12.A[解析]A項由第一段“傳統(tǒng)農業(yè)文明條件下……理性文化模式所取代”壓縮而來。8項,文中第一段已說明“不能算作文化轉型”。C項,第二段也說明了“但這種變化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模式在總體上所經歷的裂變與危機”,換句話說,就是這種變化不屬于“文化轉型”。D項說的是“文化模式轉換”,文章也說明了“這些也同樣不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轉型”。
13.D[解析]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象。D項錯在從原文找不出依據,“一旦……就……”判斷有些絕對化。A項從第一段最后兩句話概括可以得出。B項從第二段“兩種不同的文化通過人的交往或交流發(fā)生接觸和碰撞,也會引起……的一些具體改變”可知是正確的。C項是根據第三段“文化危機和文化轉型共同構成了文化模式的劇變期或革命期”一句得出的變式句。
三、文言文閱讀
14.B[解析]本題考查對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理解能力。句中“去”是動詞,離開,在這里是“消失”的意思。
15.C[解析]本題考查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A項,以:介詞,因為。B項。而:連詞,表轉折,卻,可是。C項,“然為人取去”中的“為”:表被動;“君為我呼入”中的“為”表“替”、“給”。D項,之:結構助詞“的”。
16.C[解析]A項,悅: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高興,取悅。B項,兇: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禍殃,禍害。C項,薄:形容詞意動,認為……輕微,看輕,輕視。D項,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完美,保全。
參考譯文:
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把心意滯留于事物中。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很快樂,即使事物特異也不會成為禍害。如果把心意滯留在事物中,即使事物很微小也會成為禍害,即使是特異的事物也不會感到快樂。老子說:“繽紛的色彩使人目盲;動聽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美的食物使人口傷;騎馬打獵使人心發(fā)狂?!钡鞘ト瞬]有因此而廢除這四樣東西,也是暫且用來寄托心意罷了。劉備有雄才大略,卻性喜織毛物。嵇康恬靜寡欲卻喜愛打鐵。阮孚狂放不羈卻喜愛制鞋子。這難道有什么音樂、美色、香氣和美味嗎?但他們終身喜歡而不厭棄。
事物之中最可喜而且足以取悅于人而不足以移動人心的,莫過于書和畫了。然而到了那把心意留滯在書畫上而放不下的程度,它的禍害就說不完了。鐘繇發(fā)展到因此吐血盜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發(fā)展到N此互相猜忌……都是由于小孩子玩的把戲害了他們的國家,害了他們的身體。這就是把心意留滯在事物中帶來的禍害。
原來我在年少的時候,也曾經喜好這兩樣東西。家里擁有的都擔心失去,別人所有的又擔心不給我。不久就自我嘲笑說:我看輕富貴而看重書畫,看輕生死而看重書畫,豈不也是厚薄輕重顛倒錯誤,喪失自己的本心嗎?從這以后就不再那樣喜好了。看見喜歡的書畫雖然也想再收藏它,然而被人取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就像煙云從眼前閃過,百鳥的嗚叫從耳邊掠過,豈不愉快地接受,但是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記掛。于是書畫二物就常常帶給我快樂而不會成為禍害。
駙馬都尉王君雖然是皇親國戚,但他牢記并遵循禮義,學習《詩》《書》,經常與貧寒的讀書人比賽,平日里也排斥精美的食品,棄絕遠離歌舞和女色,卻專心在書畫方面,又建了寶繪堂在私宅的東邊,用來儲蓄全部的書畫,并要求我寫文章來記錄這件事。我擔心他弄不好會重蹈我年少時的覆轍,所以寫這篇文章告誡他,也許可以使他真正得到快樂而遠離禍害。熙寧十年七月二十二日記。 四、現代文閱讀
17.CE[解析]略
18.[參考答案](1)表面上是描寫周恩來這樣優(yōu)異的中國人骨子里的儒雅凝練為西方人所不及,實際上是映襯魯迅骨子里的精神氣質為西方文豪所不及。
(2)說明魯迅文氣逼人而不囂張的相貌是其內在精神氣質的一種體現。
19.[參考答案]答案示例:“他們都曉得自己偉大,也曉得自己長得有樣子?!边@句話實際上是稱贊托爾斯泰和魯迅“偉大”、“長得有樣子”,作者卻以他們自詡的語氣說出來,語言俏皮、風趣,耐人咀嚼。
20.第一問:相貌能折射出一個人的修養(yǎng)、個性和內在精神氣質。
第二問答案示例:可以得到印證。從《祝?!分邢榱稚┎煌A段的外貌描寫,可以看出祥林嫂精神狀態(tài)和命運的變化。作者對剛到魯鎮(zhèn)的祥林嫂的描寫(“臉色青黃,但兩頰卻還是紅的”、“模樣還周正”、“又只是順著眼”),說明她此時雖然新寡,但對生活還未喪失信心。到祥林嫂再寡喪子之后,出現在讀者眼前的祥林嫂,外貌發(fā)生了變化(“兩頰上已經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帶些淚痕,眼光也沒有先前那樣精神了”),精神已瀕臨崩潰的邊緣。待到祥林嫂捐門檻而仍未改變命運并被趕出魯家之后,其外貌再次發(fā)生了變化(“臉上瘦削不堪,黃中帶黑……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間或一轉,還可以表示她是一個活物”),說明她此時已精神崩潰,徹底喪失了對生活的信心,最終墜入悲劇的深淵。
五、詩詞賞析題
21.(1)詩人在天黑的寧靜中,蕩著小船歸來,夜船觸溪石而發(fā)出聲響。這里以有聲表現無聲,烘托出詩人“溪居”之所靜謐的氛圍,反襯了四周環(huán)境的寂靜。這看似隨意的一筆,深合高超的藝術辯證法。
(2)全詩表面寫溪居生活的閑適,一個“幸”字表達了自己的“慶幸”,故言“不怨”;但詩中實際表達了作者謫居時的抑郁之氣,“閑依”其實是不能為世所用的無聊賴。“偶似”則表明詩人并非真有隱士的淡泊心境,“來往不逢人”則寫出詩人的孤寂。
六、寫作
22.【范文】
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
在生活中,你是否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我該相信誰的話呢?又是否問過自己:是相信別人重要,還是相信自己重要呢?實際上,相信別人和相信自己一樣重要。我們既不認同固執(zhí)、自傲,也不認同懦弱,毫無主見。因此,我們既要相信自己,又要聽取別人的意見。相信自己對一個人的成功有重要作用。有的人對父母言聽計從,父母要他學什么,他就學什么,自己毫無主見。你生下來難道是為父母而活的嗎?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父母的保護下,總有一天你要離開父母,走上社會;總有一天你的父母會去世,他們就無法再告訴你該如何去做。所以你必須相信自己,把自己投入到社會中去鍛煉,去摸索。只有這樣你才能在社會中體現真正的自我,才能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但如果缺乏自信,你就無法體味人生的真諦,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那么在競爭激烈的今天你就必然被社會所淘汰,成為一個無用之人。因為充滿自信而取得成功的例子數不勝數:楊利偉。作為一名飛行員,如果他對自己不夠自信,怎么可能成為中國的“太空第一人”。因此,我們應當擁有自信,相信自己,我是最棒的。
但是僅僅相信自己,也是不夠的,我們還應當相信別人,能聽取他人的意見。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比松啡绱寺L,沒有誰能保證自己完美無缺,不犯錯誤,總會遇到一些挫折,小坎坷,但只要及時發(fā)現,并改正,那你就可以做到盡量完美。這個時候,光靠自信,那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多聽取他人意見,吸取別人的經驗教訓,這樣就能更好地克服重重困難。古語說得好:“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如果唐太宗沒有聽取魏征的話,對自己進行批評,怎么可能出現“貞觀之治”的繁盛景象;如果達•芬奇沒有聽取他老師的批評,怎么可能成為世界畫家……所以,我們也要注意相信別人,這樣才能使自己永立不敗之地。
綜上所述,我們不但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別人。所以,在記住“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的同時,也要記住一句諺語: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