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中作文素材精華本:湯一介三看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北京時間9月9日晚8時56分,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逝世,享年87歲。先生一生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與保護,并以近八十高齡開創(chuàng)我國規(guī)模的儒學古籍文獻整理工程《儒藏》工程,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威望。
過去數(shù)年中,圍繞著《儒藏》編纂、“思想解放與學術自由”、解讀“錢學森之問”等話題,《羊城晚報》曾數(shù)次刊發(fā)對湯一介先生的長篇專訪,與先生淵源深厚。今日,本版特編發(fā)此文,以表達對湯一介先生的深切追思。
看眼光
湯一介說,1949年以后,他欣賞的人文學者只有兩位:一為費孝通,一為馮契。關于費孝通,湯先生說:“特別是費孝通晚年,他并不高調,他比較低調。但是他提出的三個思想:多元一體、文化自覺、文明共存,我覺得對中國講應該有很大的影響?!标P于馮契,湯先生說:“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這個馬克思主義是有他非常鮮明的特點。他希望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特別是中國儒家思想,還有西方所謂的‘分析哲學’,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國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性與天道’的問題?!?BR> 費孝通是湯一介的長輩,乃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者之一,曾官拜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xié)副主席。費孝通晚年低調而務實,我想,與他多年的“右派”生涯有關。湯一介欣賞費孝通,在于哲學高度上的思想共鳴。比如,他多次引用費孝于文化自覺的闡述:“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BR> 馮契也是湯一介的前輩,為哲學史家、哲學家、美學家、教育家。馮契早年就是一個革命者。他1935年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考進清華,師從金岳霖、馮友蘭攻讀哲學。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清華南遷,他在長沙臨大投筆從戎,去了延安。1939年,又回西南聯(lián)大復讀。建國后,長期在上海執(zhí)教,有“主東南哲壇”之譽(何炳棣語)。1995年,湯一介讀到馮契的《〈智慧說三篇〉導論》,贊嘆馮先生“熔鑄古今,會通中西”,成一家之言,走的是一個大學者的路,是“世紀末中國最應注意的哲學家”。
北京時間9月9日晚8時56分,哲學家、北京大學哲學系資深教授湯一介先生逝世,享年87歲。先生一生致力于傳統(tǒng)文化的研究與保護,并以近八十高齡開創(chuàng)我國規(guī)模的儒學古籍文獻整理工程《儒藏》工程,在學術界享有崇高威望。
過去數(shù)年中,圍繞著《儒藏》編纂、“思想解放與學術自由”、解讀“錢學森之問”等話題,《羊城晚報》曾數(shù)次刊發(fā)對湯一介先生的長篇專訪,與先生淵源深厚。今日,本版特編發(fā)此文,以表達對湯一介先生的深切追思。
看眼光
湯一介說,1949年以后,他欣賞的人文學者只有兩位:一為費孝通,一為馮契。關于費孝通,湯先生說:“特別是費孝通晚年,他并不高調,他比較低調。但是他提出的三個思想:多元一體、文化自覺、文明共存,我覺得對中國講應該有很大的影響?!标P于馮契,湯先生說:“他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但是他這個馬克思主義是有他非常鮮明的特點。他希望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哲學,特別是中國儒家思想,還有西方所謂的‘分析哲學’,把它們結合在一起。他認為中國哲學的根本問題是‘性與天道’的問題?!?BR> 費孝通是湯一介的長輩,乃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者之一,曾官拜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政協(xié)副主席。費孝通晚年低調而務實,我想,與他多年的“右派”生涯有關。湯一介欣賞費孝通,在于哲學高度上的思想共鳴。比如,他多次引用費孝于文化自覺的闡述:“文化自覺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們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fā)展的趨向,不帶任何‘文化回歸’的意思,不是要‘復古’,同時也不主張‘全盤西化’或‘全盤他化’。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huán)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BR> 馮契也是湯一介的前輩,為哲學史家、哲學家、美學家、教育家。馮契早年就是一個革命者。他1935年以全國第二名的成績考進清華,師從金岳霖、馮友蘭攻讀哲學。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清華南遷,他在長沙臨大投筆從戎,去了延安。1939年,又回西南聯(lián)大復讀。建國后,長期在上海執(zhí)教,有“主東南哲壇”之譽(何炳棣語)。1995年,湯一介讀到馮契的《〈智慧說三篇〉導論》,贊嘆馮先生“熔鑄古今,會通中西”,成一家之言,走的是一個大學者的路,是“世紀末中國最應注意的哲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