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難,寫心理活動尤難;難就難在一切均發(fā)生在內心深處,看不見,摸不著,一切都得靠捕捉,靠體會;即便是捕捉到了此時此刻、彼時彼刻人物內心深處的那一縷或熱烈或冷漠或激昂或消沉的情緒,也體會到了在那些情緒發(fā)生的時候沸騰于人物內心中的一切微妙一切細節(jié)一切“秘密”,想要將這一切如實地傳達出來,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刻,要領與技巧,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其實,心理描寫的方法是很多的,如;客觀剖析、內心獨白、動作暗示、景物襯托、夢幻手法等。所謂“客觀剖析”指的是作者必須站在一個“全知全覺”的角度客觀而冷靜地對筆下的人物陷入到某個特定的情境之中可能發(fā)生也必將發(fā)生的心理活動逐層進行剖析進行刻畫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心理描寫的基本的方法,是任何一個作家都不能不用到的方法。不得不指出的是對于一個積極備考的考生來說,除了要掌握這種方法的要領外,更要認識到在寫人物的心里活動時,如果只運用這一種方法,寫出來的片段性作文勢必因冗長而變得枯燥乏味。手法得多,文字得活。要俏,俏而不俗;要美,美得多姿。
有這樣一個命題:一位母親替兒子擬寫的一封家書,信的后面是她加的備注?!鞍职?、媽媽:你們好!我近身體好( ),一般( ),不好( )。學習累( ),不累( )。有錢( ),沒錢( )。”備注:孩子,好長時間沒接到你的來信了。你很忙,媽替你寫好了這封信,你只要抽時間在括號里畫上勾寄過來就行了。如果你是這位母親的兒子,當你接到這封信后,你是怎么想的?寫一段文字描寫一下這位兒子此時此刻的心里活動。
讀完材料,開始寫吧。怎么寫?逐層地去剖析嗎?用一些富于刺激性的文字,如“心如刀絞”,如“欲哭無淚”;或者配上一些我們強加給這位兒子的動作,如“捶胸頓足”,如“哭天抹淚”……不行!首先不俏,而且不美。何為“俏”?俏文字,是以挖掘得準為前提的。何為“美”?美文字,是以能將那挖掘到的一切如實而又氣氛十足地傳達出來為動力的。
一個“悔”字(痛悔、愧悔、懺悔),充溢在這位兒子的心頭;挖掘到了這一層,是準的。但這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將這一切化做形象如實地傳達給你的讀者——考官。兒子果真是因為“忙”而長時間不給母親寫信嗎?不一定。那么母親為什么會“認為”兒子是因為“忙”而沒有寫信呢?不過是替兒子找一個再也沒有比這更冠冕堂皇的臺階罷了!這“忙”字里就大有文章可做?!懊Α笔裁??如果真的是“忙”學業(yè),也就罷了,如果以“忙”學業(yè)為由“忙”一些“別的”,那形成的反差可就大了!用細節(jié)描寫,用內心獨白的手法將那所謂的“忙”的細節(jié)描寫出來,那就“俏”了,也“美”了。挖掘是重要的,從自己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感受中準確地觸摸到心靈深處的隱蔽、隱秘的一切微細與微妙;但手法的多樣性的運用更加重要。
下面是筆者的學生寫出的一篇范文,題目叫《良苦用心》:
一封畫滿括號的信,包含著母親多少良苦用心,多少無奈?我不知道。
小時侯,心是紙做的,媽媽總是小心地揭開它,放些鼓勵進去。
大些時候,心是水做的,媽媽總是靜靜地看著,生怕擾亂它的平靜。
現在呀,心是大理石做的,即使媽媽用心將它撬開一道縫,看到的也仍然是硬硬的石頭……
每每回家時敷衍她的態(tài)度,每每返校時母親的那份依依不舍,換回的卻是我硬起心腸不回頭;每每寄來的是噓寒問暖、百般關懷,寄回去的卻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真理”:嘮叨!寧愿在無聊閑寂的夜晚,沉醉在齊豫那令人催眠的歌曲中數星星,也不肯伏在桌邊寫那也許用不了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的給媽媽的信;寧愿邀上三五好友,在電*中一遍遍地看美國大片《亡命天涯》,度過一個又一個通宵的周六,也想不起來該給鬢發(fā)已白的母親寫封家書;為了不向富有的同桌讓步,寧愿借錢去咖啡屋,在閃爍的霓虹燈下,進行那每呷進一口都會讓自己心顫的消費,也想不起來該給母親報聲平安……媽媽,我太渾了!
真不知天下有多少如我般狠心的兒女,但卻絕沒有狠心的母親。從前有一個被慣壞了兒子為了得到貌美心毒的女人的歡心,竟然挖出了母親的心;當他由于緊張而摔倒時,他手中的那顆母親的心說話了:“孩子,你可摔壞了?”如果說世界上有比宇宙更為寬廣的東西,那一定是母愛!她不僅可以包容美好,也容得下世間的一切丑陋、屈辱和失望!啊,母愛,絕對無私、絕對寬廣的母愛,我對不起你!
謝謝媽媽,謝謝您的用心!是您用這種獨特的“諷刺”蘇醒了兒子的心,兒子懂了!懂得了母親的心,懂得了為人子的責任!
文章一開篇,劈頭就是一節(jié)很抒情的文字,將讀著吸引到了一種很美很美的境界之中,給人的是一種全新的激動?!靶r侯,心是紙做的……”“大些時候,心是水做的……”“現在,心是大理石做的……”“似曾相識燕歸來”,類似的句子在哪見過。用不著深憶,曾經有過的同樣被感動得欲哭欲泣的經歷就被喚了回來。那是在讀余光中的詩《鄉(xiāng)愁》時的情景:“小時侯|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蹦》?,永遠不是毛病,恰恰是升華情感使筆觸奔向成熟的前奏;更何況摹仿得又是如此純熟如此自然!繼而,緊扣著一個“悔”字,小作者采用了“高密度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一樁樁一件件,小鼻子小眼的細小情況,聚合在了一起,卻把個“悔”字寫到了足以“奪人淚如泉”的飽滿境界。聽歌怎么了?不是一種享受嗎?但是如果因為沉醉于齊豫、癡迷于張惠妹,卻忽略了天之那邊母親的那顆心,人——讀者就受不了!看電影怎么了?不也是一種充實嗎?可是若因為總是“忙”于為《拯救大兵瑞恩》拭淚、為《偷天陷阱》動心,卻讓母親的那顆要求并不高的愛心流淚,人——讀者的心也就受不了……
這還不是技巧嗎?工人作家胡萬春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應從作品中伸出無數雙小手,去抓讀者的心。”如果說讀者的心被“搔”了個正著,是一種成功的話,那么,筆者學生的習作《良苦用心》中,一定藏著雙這樣的小手!
人,整天接觸的都是人,但我們對人究竟了解了多少呢?人的心理活動是內在的,但我們是否認真地觀察過,人的許多內在的心里活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動作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來呢?
高興了,“像個孩子一般跳了起來”,
憤怒了,“將椅子重重地坐在身子下”,
緊張了,“兩只大手不停地搓著”,
輕松了,“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來”……
人也還都會有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
有的人每到做完了一件大事時“就會噘起下嘴唇,朝上使勁一吹,將擋住眼睛的一綹頭發(fā)吹走”;
有的人每到一籌莫展時,“手就會不自覺地伸到頭上,把一綹頭發(fā)捏在兩指間,拈來拈去”;
更有人一到要與人說點不著邊際的話時,“兩只會說話的眼睛就會不停地眨,當那眨動的眼睛終于停了下來時,眼珠就像在油里浸過一樣,格外明亮”……
長年站在講臺上的老師,也有他們的一些小動作的,粉筆好好的,可一緊張,會在老師的手中斷為兩截;
一本教案放在講臺上,兩只眼睛與它的距離告訴我們,他注定看不著,可為了使自己盡快鎮(zhèn)定下來,他會一頁一頁地翻過去,又一頁一頁地翻回來……
動作是能夠暗示心理的!也就是說還要學會運用動作暗示的方法去描寫人物的心里活動。
高爾基的《母親》中寫到母親在車站上第接受了任務,該集中筆墨寫她此時此刻的喜悅、緊張而又謹慎的心理活動了,可高爾基卻只用了幾個小動作,便將這一切十足地暗示了出來:“母親用手摸了摸箱子那冰冷的皮,將臂肘靠在上面,很滿意地看著大家?!?BR> 莫泊桑的《項鏈》里,寫到瑪蒂爾德從她的朋友佛來思節(jié)夫人那借到了那掛精美的項鏈時,也該集中筆墨寫她此時此刻內心里的一浪比一浪高的狂喜了,可莫泊桑也只用了4個小小的動作,“她跳起來,摟著朋友的脖子親她,然后帶著這掛寶物跑走了”,不也將這一切十足地傳達出來了嗎!
在一部名叫《波羅第海的代表》電影中,那個接到列寧打來的將要接見他的電話的波列沙耶夫教授,內心里的激動與喜悅是無法言表的,但是我們卻從他的一系列動作中準確地感受到了:波列沙耶夫教授跳了起來,像一個孩子一樣,奔進大廳,將那里的燈一盞一盞地打亮了……
在另一部名叫《生路》的電影中,那個來到了小流氓、小地痞、小無賴集中的地方要做他們改造工作的蘇維埃干部,被那些躲在墻后、大油捅后面,手里操著鐵管子、磚頭的小壞蛋們包圍了,一時間,他內心里的活動是十分復雜的,既不能被他們的無知與野蠻傷害,又不能把他們嚇跑……一個動作,一個十分準確的動作,“他的雙手猛地插進了褲袋,在向外掏著什么”,孩子們被這一舉動嚇得想四面八方散去,他們以為他在掏手槍(觀眾也一定這樣想),可是當他的手從褲袋里抽出來時,手里拿著的竟是一盒香煙。他輕輕地拈出一支,點燃,然后將煙放到地上,給孩子們一個友好的眼神,向一旁走去……就是這么一個準確而傳神的動作,暗示出了一切!這也許就是心理描寫的又一個技巧吧?
掌聲,為坦誠響起
她不禁一愣,臉騰地紅了起來,鼻尖上也不由得沁出了細密的汗珠。她緩緩地抬起手來,扶了下滑到鼻尖上的眼鏡,想藉此使自己鎮(zhèn)靜下來。一時間,各種各樣的借口與托詞都涌進她的腦海??梢愿莻€孩子說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太深,他還不懂;要不就說這種知識考試不做要求,可以業(yè)余時間講給他聽;再不就讓大家集體開動腦筋,下次課再公布答案……可當她的眼光與孩子們那帶著稚氣更帶著對老師的無比信賴的目光碰撞到一起時,這一切原本就不屬于她的想法馬上就都被*了!“不!不能為一時保全面子而鑄成大錯!古人講過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孔子不是也講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嗎?”“啪——”的一聲,她手里的粉筆斷為兩截,似乎在為她作出了后的決定鋪墊一下,她的目光在教室里環(huán)視了一圈,后,落到了那個發(fā)問的同學身上。此刻,她眼里的緊張不見了,昔日里的自信與溫和中又多了幾分坦誠。“同學們,”她頓了下,“這個問題,老師以前還真就沒想過,課后,我去查查資料,爭取下堂課告訴大家,好嗎?”說完,她輕輕地低下了頭。
鴉雀無聲的教室里,積聚了半天的緊張氣氛,忽然間化作了一陣掌聲,那掌聲響了很久很久……
[評語]《掌聲,為坦誠響起》,乍見這題目,似覺與命題不符;可是,讀完文章后,心,卻不由得為這題目叫開了好!這是一種認同,一種只有用真誠與真誠去碰撞才會從內心里噴涌而出的認同;一種只有不將自己“神”化才能使對方——學生也不以“神”化來期待于你,才能獲得的高肯定。是的,老師,應該博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一個多么理想的高度!但老師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全知全覺。知不足又有勇氣坦然地面對,不是坦誠又是什么?坦誠者的心中浸潤著的永遠是責任,是信念。有人曾講過這樣一句話:“責任,就是有些事也許你并不情愿去做,但你必須去做的情懷?!闭\然,老師被學生問住了,不是好事;但被問住了卻不以種種借口去搪塞去維護自己所謂的“面子”所謂的“尊嚴”的老師卻絕對是好老師!因為,這是一種真實,是一種境界,惟有進入了這種真實這種境界的人才配享用掌聲,才配享用這樣的掌聲!
李惟的這篇習作之所以優(yōu)于同齡人,更在于分寸的把握上。尷尬時分,作為人,老師也會有種種的念頭;甚至也會有遷怒于學生的想法……但小作者李惟卻深知有意義有價值的文章不該也不會去破壞“美”與“神圣”!于是,她用她的真誠與愛在我們的眼前塑造出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真實可信的老師的形象!
本文對結構的把握也該提及。小作者的文章之所以寫得整而不散,渾然一體,完全得益于她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正是這種結構方式,使得這樣一篇雖為片斷性描寫的練筆小品,達到了相對完整的高度。
一個兒子的懺悔
一直玩到月西斜的我,回到寢室,看完了母親的信,心便被無盡的痛悔燃燒著了。捏在手中的信——信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括號”都如那鋒刀利刃剜般割著我的心。屋子里,沒有點燈,暗夜中,我一個人凝望著窗外那一輪月,眼睛濕濕的。淚眼蒙蒙中,我仿佛看到了在遙遠的故鄉(xiāng)佇立在灑滿月光的小院中的媽媽。我真想大喊一聲:“媽媽,兒子對不起你!”我知道,此刻,您的心已不會在乎兒子的成績好壞,也不會在乎兒子會為您捎去怎樣貴重的禮物,您只盼著能收到兒子的一封信,哪怕只有那么可憐的幾行字!可是我,多渾!我何曾是因為忙而疏忽了給母親寫信呢?除了學習,吃飯,睡覺,我把閑暇時間都用到了哪呢?白天的球場上,天天少不了我奔跑跳躍的身影,晚上又在宿舍中偷偷看球賽,聽流行歌曲;或者躺在床上絞盡腦汁為第二天的約會設計對白……我完全忘記了故鄉(xiāng)的母親!是的,我忘記了!忘記了臨行前對母親的信誓旦旦:“半個月,一定給媽寫一封信!”忘記了母親那為我操勞為我操心而過早弓起的背和那“人未老,鬢先秋”的絲絲白發(fā);忘記了一個兒子起碼的責任!啊,我怎么配,怎么配做母親的兒子呢?母親,您能原諒您不孝的兒子嗎?給他悔過的機會,好嗎?我這就和著淚和著對您永遠的愛,給您寫信,不,再將我赤子的心捧獻給您!
[評語]心理活動,隱含在內心深處的縷縷情緒,看是看不著的。它太微妙,它太細膩;它也許正激越著,它也許一直在沸騰著,但你卻觸摸不到它那或宏大或細小或雜亂或清晰的脈跳。一切都得去揣摩,一切都得去挖掘。憑以往曾經有過的經歷,憑入微入情入理的體會,準確地將那似飄忽不定的縷縷情緒捕捉到自己的筆端,一層一層地揭開,讓讀者用不著費什么琢磨,一下子就體味到那“動”于中的“心理歷程”,不覺的在心中驚呼道:“呀,就是這樣!就該是這樣!”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曾講過:“一個作家優(yōu)秀的本領,就是能夠看到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并且能被這一切激動著?!碧子靡幌?,“寫心理活動的大難處和成功處,就是作者能準確地觸摸到那不屬于自己甚至自己從未有過的在此時在彼時可能也必然產生的情緒?!?BR> 俞健的這篇練筆小品《一個兒子的懺悔》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此吧!
面對著母親寄來的那樣一封“天字第一號”家書,一個當兒子的心中會被一個“悔”字——愧悔、痛悔直至懺悔——堵得滿滿的;而俞健偏就抓住了它。母親之所以寄來這樣一封信,也許是心中真的認定兒子“忙”忙得無暇給媽寫信,更有可能會猜到兒子會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忙”,于是……作為小作者,俞健是聰明的;他敏銳地體會到了這個“忙”字里含著的究竟是什么。于是,運用了“高密度細節(jié)”,將那“忙”的假象徹底撕破,讓讀者看,讓讀者的心里堵得慌,以此將一個兒子的懺悔和著淚捧到了讀者面前。
天,依舊是藍的
“大黃魚,小黃魚,是啊,到底有哪些區(qū)別呢?”他——一個教了30年地理的老師,被自己的學生這突如其來的發(fā)問給問住了。一時間,細密的汗珠從他的鼻尖上沁了出來,他緩緩地抬起手,將滑落下來的眼鏡向上推了推,下意識地將教案一頁一頁向后翻去,口里喃喃自語道:“大黃魚,小黃魚……”
一陣慌亂,使得他的身子不由得一震。怎么辦?僵在這總不是個辦法呀!一個又一個狡黠的念頭在他的心中閃動著:就說這個問題考試不涉及;學生嘛,只要說考試不涉及,也就不會再刨根問底了!要不,就說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問題,讓他課后問問生物老師;古人不是說“術業(yè)有專攻”嘛!要不然,就展開討論……不行,萬一……一個又一個念頭就這樣產生著,又被*著。當他的眼睛再與那個發(fā)問的學生依舊真誠依舊含著笑意的眼睛在空中相遇時,他的心竟然變得坦然而輕松了:是自己把問題看得復雜化了!“同學們,”他輕了輕嗓子,“這個問題,老師先前從未想過,回去后,我去查查資料,下堂課再講給大家聽,好嗎?”就像是完成了一件重大使命的他,眼睛向窗外看了下,他發(fā)現外面的天依舊是藍的!
[評語]勤奮是好的老師!本文小作者是勤奮的,一篇一篇地寫著,一篇一篇地練著。古人說:“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濒斞赶壬舱f過:“瞎看瞎寫,多看多寫,看多了,寫多了,自然也就會寫了?!彼^“會寫”,并非是說寫著每一篇文章時老在想著該運用何種技巧該使用何種方法,恰恰相反,自然才是美;所謂的“純熟”指的也是這吧!寫心理活動,方法很多,本文小作者運用的就很純熟,幾乎不露半點痕跡。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客觀剖析,景物襯托……自自然然;尤其是那后的一筆,只那么一筆,“天依舊是藍的”,就將一個老師坦然如水坦然如天的心襯托得要怎么明亮就怎么明亮!魯迅先生還講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釀得出蜜來?!弊鲆恢弧帮w來飛去采蜜忙”的小蜜蜂吧,一頭扎進生活的花海中,近乎貪婪地吸吮那甘甜的蜜汁!
窗外,紫丁香花開了
孫老師一下子愣住了。是啊,大黃魚小黃魚有什么區(qū)別呢?自己執(zhí)教30多年了,無數次講到中國的四大海產,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看似沒有問題的問題。他尷尬地看了看提問的那個學生。那充滿期待的目光火辣辣的,仿佛要將自己灼傷。怎么辦?隨便給一個答案算了,反正學生也不會深究!但立刻就有一個聲音響起:“不行!師者,誤人子弟,是缺德!”要嘛,敷衍一下,就說“這問題與本課書無關”,可這根本就沒有說服力的想法剛一冒頭,立刻便遭到一個聲音的喝斥:“住手!敷衍會使你失去一切!”教室里靜極了,靜得他似乎都聽得到底下熱愛著他的學生們?yōu)樗o張擔心而發(fā)出的粗重的喘息聲。望著那一雙雙渴望著得到答案更渴望著熱誠的眼睛,他終于平靜了下來。像往常要作出重大的“抉擇”時一樣,在他手中捏了許久的粉筆在講臺上輕輕地敲擊了幾下,“啪”的一聲,他將粉筆擲進了粉筆盒,“同學們,”他心中的決心,此刻已變成了堅定的聲音,“這個問題,老師從來沒有想過,甚至從未認為這還是個問題!課后,我一定去查查有關的資料,好嗎?”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得到的并不是孩子們的訕笑,在他們的眼里,他讀到的竟是孩子們善意的微笑和真誠的敬意。他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向窗外望去。窗外,在春風的吹拂下,紫丁香花開了……
[點評]讀和為的練筆小品《窗外,紫丁香花開了》,作為第一讀者和他的指導老師的我,強烈的感受莫過于他對動作暗示和景物襯托這兩種心理描寫手法的運用了。那描寫雖還達不到純熟與老到的境界,但若用熟練與恰切來評價,實在不算過分。
經過了不大不小不長不短的思想“較量”,文中的孫老師那在手中捏了許久的粉筆,習慣性地敲擊著講臺,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不正暗示著老師此時此刻的“心聲”嗎?戰(zhàn)勝了一切“狡黠”的念頭,下定決心,將真實的自己和盤托出,一種堅定,一種坦誠,一種境界,這不正是讀莫泊桑的小說《項鏈》,我們讀到過的當瑪蒂爾德向佛來思節(jié)夫人借到了那掛精美的項鏈后,狂喜的心情被莫泊桑僅用了4個動作,“她跳起來,摟著朋友的脖子親她,然后帶著這掛寶物跑走了”的再現嗎?好的作品永遠在用它那經久不散的芬芳筆墨熏染著有心的讀者,使他們醒悟,進而找到“用力”的方向,于是進步。讀高爾基的《母親》,讀到母親第接受任務時,該集中筆墨寫她此時此刻的喜悅、緊張而又謹慎的心理活動了,高爾基不也只用了幾個小小的動作,便準確而充分地暗示出了這一切嗎?“母親用手摸了摸箱子冰冷的皮,將臂肘靠在上面,很滿意地望著大家”。
教材,永遠是供我們鑒賞、讓我們發(fā)現,促我們走向成熟的寶庫;有心,就有發(fā)現,就有收獲。
窗外的紫丁香,與老師終于坦誠地講出了實情后的那份坦然釋然的心境,是多么不相干的事!可是,當我們的眼睛觸及到那用墨真的很儉省的點染性文字時,我們的心還是不由得激蕩起來,立刻感到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明亮變得美好起來。古人講“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卻想說,此時看似是“閑筆”,真是勝過刻意為之千萬語!景物襯托,真是一種很不錯的描寫方法。
呼風喚雨”,也就是景物襯托,在描寫類小作文中永遠都是一種好的點綴。心情陰郁者的眼中沒有晴天,心情開朗者的心里永遠陽光明媚;這是多么簡單的事實??!還需要筆者再饒舌嗎?技巧就是這樣,并非刻意去雕琢什么,自自然然的寫來就是!自己的心里首先沸騰著熱情,燃燒著激情,開放著鮮花,滾涌著潮水……寫出來的那一切還會不“俏”,不“美”嗎?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描寫,結構上都應該講究一點。記?。嚎偂帧偅肋h是好的結構方式!請看下面圖示:
總寫(用一個描寫句交代情境)
(或分層次展開)
心理描寫 分寫 (或用細節(jié)描寫) (寫出氣氛、氣息來)
(間或手法穿插)
(或用景物襯托)
總括 (或作隨機處理) (點到為止)
(或者抒情議論)
命題(2)
讀下面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和“門”打交道?!伴T”,有有形的,如校門、家門、房門……有無形的,如科學之門、心靈之門、天堂之門、地獄之門……門里門外,門前門后,發(fā)生過多少動人的故事,產生了多少杰出的人物……
請展開想象,寫一個與“門”有關的故事,體裁不限,但詩歌除外 。
其實,心理描寫的方法是很多的,如;客觀剖析、內心獨白、動作暗示、景物襯托、夢幻手法等。所謂“客觀剖析”指的是作者必須站在一個“全知全覺”的角度客觀而冷靜地對筆下的人物陷入到某個特定的情境之中可能發(fā)生也必將發(fā)生的心理活動逐層進行剖析進行刻畫的方法。這種方法是心理描寫的基本的方法,是任何一個作家都不能不用到的方法。不得不指出的是對于一個積極備考的考生來說,除了要掌握這種方法的要領外,更要認識到在寫人物的心里活動時,如果只運用這一種方法,寫出來的片段性作文勢必因冗長而變得枯燥乏味。手法得多,文字得活。要俏,俏而不俗;要美,美得多姿。
有這樣一個命題:一位母親替兒子擬寫的一封家書,信的后面是她加的備注?!鞍职?、媽媽:你們好!我近身體好( ),一般( ),不好( )。學習累( ),不累( )。有錢( ),沒錢( )。”備注:孩子,好長時間沒接到你的來信了。你很忙,媽替你寫好了這封信,你只要抽時間在括號里畫上勾寄過來就行了。如果你是這位母親的兒子,當你接到這封信后,你是怎么想的?寫一段文字描寫一下這位兒子此時此刻的心里活動。
讀完材料,開始寫吧。怎么寫?逐層地去剖析嗎?用一些富于刺激性的文字,如“心如刀絞”,如“欲哭無淚”;或者配上一些我們強加給這位兒子的動作,如“捶胸頓足”,如“哭天抹淚”……不行!首先不俏,而且不美。何為“俏”?俏文字,是以挖掘得準為前提的。何為“美”?美文字,是以能將那挖掘到的一切如實而又氣氛十足地傳達出來為動力的。
一個“悔”字(痛悔、愧悔、懺悔),充溢在這位兒子的心頭;挖掘到了這一層,是準的。但這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將這一切化做形象如實地傳達給你的讀者——考官。兒子果真是因為“忙”而長時間不給母親寫信嗎?不一定。那么母親為什么會“認為”兒子是因為“忙”而沒有寫信呢?不過是替兒子找一個再也沒有比這更冠冕堂皇的臺階罷了!這“忙”字里就大有文章可做?!懊Α笔裁??如果真的是“忙”學業(yè),也就罷了,如果以“忙”學業(yè)為由“忙”一些“別的”,那形成的反差可就大了!用細節(jié)描寫,用內心獨白的手法將那所謂的“忙”的細節(jié)描寫出來,那就“俏”了,也“美”了。挖掘是重要的,從自己經歷過的、沒經歷過的感受中準確地觸摸到心靈深處的隱蔽、隱秘的一切微細與微妙;但手法的多樣性的運用更加重要。
下面是筆者的學生寫出的一篇范文,題目叫《良苦用心》:
一封畫滿括號的信,包含著母親多少良苦用心,多少無奈?我不知道。
小時侯,心是紙做的,媽媽總是小心地揭開它,放些鼓勵進去。
大些時候,心是水做的,媽媽總是靜靜地看著,生怕擾亂它的平靜。
現在呀,心是大理石做的,即使媽媽用心將它撬開一道縫,看到的也仍然是硬硬的石頭……
每每回家時敷衍她的態(tài)度,每每返校時母親的那份依依不舍,換回的卻是我硬起心腸不回頭;每每寄來的是噓寒問暖、百般關懷,寄回去的卻是以不變應萬變的“真理”:嘮叨!寧愿在無聊閑寂的夜晚,沉醉在齊豫那令人催眠的歌曲中數星星,也不肯伏在桌邊寫那也許用不了五分鐘就可以完成的給媽媽的信;寧愿邀上三五好友,在電*中一遍遍地看美國大片《亡命天涯》,度過一個又一個通宵的周六,也想不起來該給鬢發(fā)已白的母親寫封家書;為了不向富有的同桌讓步,寧愿借錢去咖啡屋,在閃爍的霓虹燈下,進行那每呷進一口都會讓自己心顫的消費,也想不起來該給母親報聲平安……媽媽,我太渾了!
真不知天下有多少如我般狠心的兒女,但卻絕沒有狠心的母親。從前有一個被慣壞了兒子為了得到貌美心毒的女人的歡心,竟然挖出了母親的心;當他由于緊張而摔倒時,他手中的那顆母親的心說話了:“孩子,你可摔壞了?”如果說世界上有比宇宙更為寬廣的東西,那一定是母愛!她不僅可以包容美好,也容得下世間的一切丑陋、屈辱和失望!啊,母愛,絕對無私、絕對寬廣的母愛,我對不起你!
謝謝媽媽,謝謝您的用心!是您用這種獨特的“諷刺”蘇醒了兒子的心,兒子懂了!懂得了母親的心,懂得了為人子的責任!
文章一開篇,劈頭就是一節(jié)很抒情的文字,將讀著吸引到了一種很美很美的境界之中,給人的是一種全新的激動?!靶r侯,心是紙做的……”“大些時候,心是水做的……”“現在,心是大理石做的……”“似曾相識燕歸來”,類似的句子在哪見過。用不著深憶,曾經有過的同樣被感動得欲哭欲泣的經歷就被喚了回來。那是在讀余光中的詩《鄉(xiāng)愁》時的情景:“小時侯|鄉(xiāng)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xiāng)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呵|鄉(xiāng)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而現在|鄉(xiāng)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蹦》?,永遠不是毛病,恰恰是升華情感使筆觸奔向成熟的前奏;更何況摹仿得又是如此純熟如此自然!繼而,緊扣著一個“悔”字,小作者采用了“高密度細節(jié)”描寫的方法。一樁樁一件件,小鼻子小眼的細小情況,聚合在了一起,卻把個“悔”字寫到了足以“奪人淚如泉”的飽滿境界。聽歌怎么了?不是一種享受嗎?但是如果因為沉醉于齊豫、癡迷于張惠妹,卻忽略了天之那邊母親的那顆心,人——讀者就受不了!看電影怎么了?不也是一種充實嗎?可是若因為總是“忙”于為《拯救大兵瑞恩》拭淚、為《偷天陷阱》動心,卻讓母親的那顆要求并不高的愛心流淚,人——讀者的心也就受不了……
這還不是技巧嗎?工人作家胡萬春曾經講過這樣一句話:“應從作品中伸出無數雙小手,去抓讀者的心。”如果說讀者的心被“搔”了個正著,是一種成功的話,那么,筆者學生的習作《良苦用心》中,一定藏著雙這樣的小手!
人,整天接觸的都是人,但我們對人究竟了解了多少呢?人的心理活動是內在的,但我們是否認真地觀察過,人的許多內在的心里活動都會自覺不自覺地通過自己的動作準確無誤地傳達出來呢?
高興了,“像個孩子一般跳了起來”,
憤怒了,“將椅子重重地坐在身子下”,
緊張了,“兩只大手不停地搓著”,
輕松了,“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來”……
人也還都會有一些習慣性的小動作:
有的人每到做完了一件大事時“就會噘起下嘴唇,朝上使勁一吹,將擋住眼睛的一綹頭發(fā)吹走”;
有的人每到一籌莫展時,“手就會不自覺地伸到頭上,把一綹頭發(fā)捏在兩指間,拈來拈去”;
更有人一到要與人說點不著邊際的話時,“兩只會說話的眼睛就會不停地眨,當那眨動的眼睛終于停了下來時,眼珠就像在油里浸過一樣,格外明亮”……
長年站在講臺上的老師,也有他們的一些小動作的,粉筆好好的,可一緊張,會在老師的手中斷為兩截;
一本教案放在講臺上,兩只眼睛與它的距離告訴我們,他注定看不著,可為了使自己盡快鎮(zhèn)定下來,他會一頁一頁地翻過去,又一頁一頁地翻回來……
動作是能夠暗示心理的!也就是說還要學會運用動作暗示的方法去描寫人物的心里活動。
高爾基的《母親》中寫到母親在車站上第接受了任務,該集中筆墨寫她此時此刻的喜悅、緊張而又謹慎的心理活動了,可高爾基卻只用了幾個小動作,便將這一切十足地暗示了出來:“母親用手摸了摸箱子那冰冷的皮,將臂肘靠在上面,很滿意地看著大家?!?BR> 莫泊桑的《項鏈》里,寫到瑪蒂爾德從她的朋友佛來思節(jié)夫人那借到了那掛精美的項鏈時,也該集中筆墨寫她此時此刻內心里的一浪比一浪高的狂喜了,可莫泊桑也只用了4個小小的動作,“她跳起來,摟著朋友的脖子親她,然后帶著這掛寶物跑走了”,不也將這一切十足地傳達出來了嗎!
在一部名叫《波羅第海的代表》電影中,那個接到列寧打來的將要接見他的電話的波列沙耶夫教授,內心里的激動與喜悅是無法言表的,但是我們卻從他的一系列動作中準確地感受到了:波列沙耶夫教授跳了起來,像一個孩子一樣,奔進大廳,將那里的燈一盞一盞地打亮了……
在另一部名叫《生路》的電影中,那個來到了小流氓、小地痞、小無賴集中的地方要做他們改造工作的蘇維埃干部,被那些躲在墻后、大油捅后面,手里操著鐵管子、磚頭的小壞蛋們包圍了,一時間,他內心里的活動是十分復雜的,既不能被他們的無知與野蠻傷害,又不能把他們嚇跑……一個動作,一個十分準確的動作,“他的雙手猛地插進了褲袋,在向外掏著什么”,孩子們被這一舉動嚇得想四面八方散去,他們以為他在掏手槍(觀眾也一定這樣想),可是當他的手從褲袋里抽出來時,手里拿著的竟是一盒香煙。他輕輕地拈出一支,點燃,然后將煙放到地上,給孩子們一個友好的眼神,向一旁走去……就是這么一個準確而傳神的動作,暗示出了一切!這也許就是心理描寫的又一個技巧吧?
掌聲,為坦誠響起
她不禁一愣,臉騰地紅了起來,鼻尖上也不由得沁出了細密的汗珠。她緩緩地抬起手來,扶了下滑到鼻尖上的眼鏡,想藉此使自己鎮(zhèn)靜下來。一時間,各種各樣的借口與托詞都涌進她的腦海??梢愿莻€孩子說這個問題涉及的知識太深,他還不懂;要不就說這種知識考試不做要求,可以業(yè)余時間講給他聽;再不就讓大家集體開動腦筋,下次課再公布答案……可當她的眼光與孩子們那帶著稚氣更帶著對老師的無比信賴的目光碰撞到一起時,這一切原本就不屬于她的想法馬上就都被*了!“不!不能為一時保全面子而鑄成大錯!古人講過 學高為師,德高為范 ;孔子不是也講過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嗎?”“啪——”的一聲,她手里的粉筆斷為兩截,似乎在為她作出了后的決定鋪墊一下,她的目光在教室里環(huán)視了一圈,后,落到了那個發(fā)問的同學身上。此刻,她眼里的緊張不見了,昔日里的自信與溫和中又多了幾分坦誠。“同學們,”她頓了下,“這個問題,老師以前還真就沒想過,課后,我去查查資料,爭取下堂課告訴大家,好嗎?”說完,她輕輕地低下了頭。
鴉雀無聲的教室里,積聚了半天的緊張氣氛,忽然間化作了一陣掌聲,那掌聲響了很久很久……
[評語]《掌聲,為坦誠響起》,乍見這題目,似覺與命題不符;可是,讀完文章后,心,卻不由得為這題目叫開了好!這是一種認同,一種只有用真誠與真誠去碰撞才會從內心里噴涌而出的認同;一種只有不將自己“神”化才能使對方——學生也不以“神”化來期待于你,才能獲得的高肯定。是的,老師,應該博學;“學富五車,才高八斗”,一個多么理想的高度!但老師是人,是人就不可能全知全覺。知不足又有勇氣坦然地面對,不是坦誠又是什么?坦誠者的心中浸潤著的永遠是責任,是信念。有人曾講過這樣一句話:“責任,就是有些事也許你并不情愿去做,但你必須去做的情懷?!闭\然,老師被學生問住了,不是好事;但被問住了卻不以種種借口去搪塞去維護自己所謂的“面子”所謂的“尊嚴”的老師卻絕對是好老師!因為,這是一種真實,是一種境界,惟有進入了這種真實這種境界的人才配享用掌聲,才配享用這樣的掌聲!
李惟的這篇習作之所以優(yōu)于同齡人,更在于分寸的把握上。尷尬時分,作為人,老師也會有種種的念頭;甚至也會有遷怒于學生的想法……但小作者李惟卻深知有意義有價值的文章不該也不會去破壞“美”與“神圣”!于是,她用她的真誠與愛在我們的眼前塑造出一個可親可敬可愛、真實可信的老師的形象!
本文對結構的把握也該提及。小作者的文章之所以寫得整而不散,渾然一體,完全得益于她采用了“總—分—總”的結構方式。正是這種結構方式,使得這樣一篇雖為片斷性描寫的練筆小品,達到了相對完整的高度。
一個兒子的懺悔
一直玩到月西斜的我,回到寢室,看完了母親的信,心便被無盡的痛悔燃燒著了。捏在手中的信——信上的每一個字每一個“括號”都如那鋒刀利刃剜般割著我的心。屋子里,沒有點燈,暗夜中,我一個人凝望著窗外那一輪月,眼睛濕濕的。淚眼蒙蒙中,我仿佛看到了在遙遠的故鄉(xiāng)佇立在灑滿月光的小院中的媽媽。我真想大喊一聲:“媽媽,兒子對不起你!”我知道,此刻,您的心已不會在乎兒子的成績好壞,也不會在乎兒子會為您捎去怎樣貴重的禮物,您只盼著能收到兒子的一封信,哪怕只有那么可憐的幾行字!可是我,多渾!我何曾是因為忙而疏忽了給母親寫信呢?除了學習,吃飯,睡覺,我把閑暇時間都用到了哪呢?白天的球場上,天天少不了我奔跑跳躍的身影,晚上又在宿舍中偷偷看球賽,聽流行歌曲;或者躺在床上絞盡腦汁為第二天的約會設計對白……我完全忘記了故鄉(xiāng)的母親!是的,我忘記了!忘記了臨行前對母親的信誓旦旦:“半個月,一定給媽寫一封信!”忘記了母親那為我操勞為我操心而過早弓起的背和那“人未老,鬢先秋”的絲絲白發(fā);忘記了一個兒子起碼的責任!啊,我怎么配,怎么配做母親的兒子呢?母親,您能原諒您不孝的兒子嗎?給他悔過的機會,好嗎?我這就和著淚和著對您永遠的愛,給您寫信,不,再將我赤子的心捧獻給您!
[評語]心理活動,隱含在內心深處的縷縷情緒,看是看不著的。它太微妙,它太細膩;它也許正激越著,它也許一直在沸騰著,但你卻觸摸不到它那或宏大或細小或雜亂或清晰的脈跳。一切都得去揣摩,一切都得去挖掘。憑以往曾經有過的經歷,憑入微入情入理的體會,準確地將那似飄忽不定的縷縷情緒捕捉到自己的筆端,一層一層地揭開,讓讀者用不著費什么琢磨,一下子就體味到那“動”于中的“心理歷程”,不覺的在心中驚呼道:“呀,就是這樣!就該是這樣!”英國湖畔詩人華茲華斯曾講過:“一個作家優(yōu)秀的本領,就是能夠看到那些不在眼前的事物,并且能被這一切激動著?!碧子靡幌?,“寫心理活動的大難處和成功處,就是作者能準確地觸摸到那不屬于自己甚至自己從未有過的在此時在彼時可能也必然產生的情緒?!?BR> 俞健的這篇練筆小品《一個兒子的懺悔》的成功之處,就在于此吧!
面對著母親寄來的那樣一封“天字第一號”家書,一個當兒子的心中會被一個“悔”字——愧悔、痛悔直至懺悔——堵得滿滿的;而俞健偏就抓住了它。母親之所以寄來這樣一封信,也許是心中真的認定兒子“忙”忙得無暇給媽寫信,更有可能會猜到兒子會為自己的行為找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忙”,于是……作為小作者,俞健是聰明的;他敏銳地體會到了這個“忙”字里含著的究竟是什么。于是,運用了“高密度細節(jié)”,將那“忙”的假象徹底撕破,讓讀者看,讓讀者的心里堵得慌,以此將一個兒子的懺悔和著淚捧到了讀者面前。
天,依舊是藍的
“大黃魚,小黃魚,是啊,到底有哪些區(qū)別呢?”他——一個教了30年地理的老師,被自己的學生這突如其來的發(fā)問給問住了。一時間,細密的汗珠從他的鼻尖上沁了出來,他緩緩地抬起手,將滑落下來的眼鏡向上推了推,下意識地將教案一頁一頁向后翻去,口里喃喃自語道:“大黃魚,小黃魚……”
一陣慌亂,使得他的身子不由得一震。怎么辦?僵在這總不是個辦法呀!一個又一個狡黠的念頭在他的心中閃動著:就說這個問題考試不涉及;學生嘛,只要說考試不涉及,也就不會再刨根問底了!要不,就說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問題,讓他課后問問生物老師;古人不是說“術業(yè)有專攻”嘛!要不然,就展開討論……不行,萬一……一個又一個念頭就這樣產生著,又被*著。當他的眼睛再與那個發(fā)問的學生依舊真誠依舊含著笑意的眼睛在空中相遇時,他的心竟然變得坦然而輕松了:是自己把問題看得復雜化了!“同學們,”他輕了輕嗓子,“這個問題,老師先前從未想過,回去后,我去查查資料,下堂課再講給大家聽,好嗎?”就像是完成了一件重大使命的他,眼睛向窗外看了下,他發(fā)現外面的天依舊是藍的!
[評語]勤奮是好的老師!本文小作者是勤奮的,一篇一篇地寫著,一篇一篇地練著。古人說:“飛瀑之下,必有深潭?!濒斞赶壬舱f過:“瞎看瞎寫,多看多寫,看多了,寫多了,自然也就會寫了?!彼^“會寫”,并非是說寫著每一篇文章時老在想著該運用何種技巧該使用何種方法,恰恰相反,自然才是美;所謂的“純熟”指的也是這吧!寫心理活動,方法很多,本文小作者運用的就很純熟,幾乎不露半點痕跡。內心獨白,動作暗示,客觀剖析,景物襯托……自自然然;尤其是那后的一筆,只那么一筆,“天依舊是藍的”,就將一個老師坦然如水坦然如天的心襯托得要怎么明亮就怎么明亮!魯迅先生還講過:“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才釀得出蜜來?!弊鲆恢弧帮w來飛去采蜜忙”的小蜜蜂吧,一頭扎進生活的花海中,近乎貪婪地吸吮那甘甜的蜜汁!
窗外,紫丁香花開了
孫老師一下子愣住了。是啊,大黃魚小黃魚有什么區(qū)別呢?自己執(zhí)教30多年了,無數次講到中國的四大海產,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個看似沒有問題的問題。他尷尬地看了看提問的那個學生。那充滿期待的目光火辣辣的,仿佛要將自己灼傷。怎么辦?隨便給一個答案算了,反正學生也不會深究!但立刻就有一個聲音響起:“不行!師者,誤人子弟,是缺德!”要嘛,敷衍一下,就說“這問題與本課書無關”,可這根本就沒有說服力的想法剛一冒頭,立刻便遭到一個聲音的喝斥:“住手!敷衍會使你失去一切!”教室里靜極了,靜得他似乎都聽得到底下熱愛著他的學生們?yōu)樗o張擔心而發(fā)出的粗重的喘息聲。望著那一雙雙渴望著得到答案更渴望著熱誠的眼睛,他終于平靜了下來。像往常要作出重大的“抉擇”時一樣,在他手中捏了許久的粉筆在講臺上輕輕地敲擊了幾下,“啪”的一聲,他將粉筆擲進了粉筆盒,“同學們,”他心中的決心,此刻已變成了堅定的聲音,“這個問題,老師從來沒有想過,甚至從未認為這還是個問題!課后,我一定去查查有關的資料,好嗎?”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他得到的并不是孩子們的訕笑,在他們的眼里,他讀到的竟是孩子們善意的微笑和真誠的敬意。他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向窗外望去。窗外,在春風的吹拂下,紫丁香花開了……
[點評]讀和為的練筆小品《窗外,紫丁香花開了》,作為第一讀者和他的指導老師的我,強烈的感受莫過于他對動作暗示和景物襯托這兩種心理描寫手法的運用了。那描寫雖還達不到純熟與老到的境界,但若用熟練與恰切來評價,實在不算過分。
經過了不大不小不長不短的思想“較量”,文中的孫老師那在手中捏了許久的粉筆,習慣性地敲擊著講臺,一個看似不經意的動作,不正暗示著老師此時此刻的“心聲”嗎?戰(zhàn)勝了一切“狡黠”的念頭,下定決心,將真實的自己和盤托出,一種堅定,一種坦誠,一種境界,這不正是讀莫泊桑的小說《項鏈》,我們讀到過的當瑪蒂爾德向佛來思節(jié)夫人借到了那掛精美的項鏈后,狂喜的心情被莫泊桑僅用了4個動作,“她跳起來,摟著朋友的脖子親她,然后帶著這掛寶物跑走了”的再現嗎?好的作品永遠在用它那經久不散的芬芳筆墨熏染著有心的讀者,使他們醒悟,進而找到“用力”的方向,于是進步。讀高爾基的《母親》,讀到母親第接受任務時,該集中筆墨寫她此時此刻的喜悅、緊張而又謹慎的心理活動了,高爾基不也只用了幾個小小的動作,便準確而充分地暗示出了這一切嗎?“母親用手摸了摸箱子冰冷的皮,將臂肘靠在上面,很滿意地望著大家”。
教材,永遠是供我們鑒賞、讓我們發(fā)現,促我們走向成熟的寶庫;有心,就有發(fā)現,就有收獲。
窗外的紫丁香,與老師終于坦誠地講出了實情后的那份坦然釋然的心境,是多么不相干的事!可是,當我們的眼睛觸及到那用墨真的很儉省的點染性文字時,我們的心還是不由得激蕩起來,立刻感到眼前的一切都變得明亮變得美好起來。古人講“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們卻想說,此時看似是“閑筆”,真是勝過刻意為之千萬語!景物襯托,真是一種很不錯的描寫方法。
呼風喚雨”,也就是景物襯托,在描寫類小作文中永遠都是一種好的點綴。心情陰郁者的眼中沒有晴天,心情開朗者的心里永遠陽光明媚;這是多么簡單的事實??!還需要筆者再饒舌嗎?技巧就是這樣,并非刻意去雕琢什么,自自然然的寫來就是!自己的心里首先沸騰著熱情,燃燒著激情,開放著鮮花,滾涌著潮水……寫出來的那一切還會不“俏”,不“美”嗎?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描寫,結構上都應該講究一點。記?。嚎偂帧偅肋h是好的結構方式!請看下面圖示:
總寫(用一個描寫句交代情境)
(或分層次展開)
心理描寫 分寫 (或用細節(jié)描寫) (寫出氣氛、氣息來)
(間或手法穿插)
(或用景物襯托)
總括 (或作隨機處理) (點到為止)
(或者抒情議論)
命題(2)
讀下面材料,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個人從呱呱墜地開始,就和“門”打交道?!伴T”,有有形的,如校門、家門、房門……有無形的,如科學之門、心靈之門、天堂之門、地獄之門……門里門外,門前門后,發(fā)生過多少動人的故事,產生了多少杰出的人物……
請展開想象,寫一個與“門”有關的故事,體裁不限,但詩歌除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