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導思想
    
努力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根據新《課標》的基本理念,使學生體會數學與大自然及人類社會的密切聯(lián)系;體會數學的價值,增強理解數學和應用數學的信心;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和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精神;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fā)展所必需的數學知識和必要的應用技能。
    
二、教學內容
    
1.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 2.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 3.表內乘法(一) 4.表內除法(一) 5.厘米和米 6.表內乘法和表內除法(二)7.觀察物體 8.期末復習
    
三、總體目標:
    
根據數學學科特點,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 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fā)展。讓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四、具體目標
    
1.使學生學會計算100以內的連加與連減以及加減混合運算,能用豎式正確進行計算。
    
2.使學生知道什么是四邊形,并初步理解平行四邊形,認識生活中的平行四邊形。
    
3.使學生經歷連加的過程,學會使用簡單的乘法,能夠背誦并運用1~6的乘法口訣,并初步學習乘法與減法、減法的混合運算。
    
4.初步理解除法的意義,能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用1~6的乘法口訣求商。學生列出除法算式后,不再需要通過平均分的操作尋找得數,而是用口算求商。
    
5.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能用這兩個單位計量物體的長度。
    
6. 進一步學習7~9的乘法口訣、用口訣計算一位數乘一位數和相應的除法。
    
7. 使學生掌握初步的觀察物體的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能力。
    
8. 整理事件里的信息,用方塊圖表示數據;感受確定現象與不確定現象,初步體會可能性。
    
五、具體措施
    
1.繼續(xù)加強學習常規(guī)和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比如認真審題和計算、重視驗算、規(guī)范書寫格式等的教育。
    
2.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學習數學。在教學中,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鼓勵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活動中學習數學。如:組織學生進行“數一數”的活動,幫助學生體驗乘法的含義;開展“分一分”的活動,在大量平均分的過程中,體驗除法的含義。
    
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幫助學生積累參加數學活動的經驗。在具體的數學活動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于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與同伴進行交流。同時引導學生在小組內進行分工合作,以提高數學活動的紀律。
    
4.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以及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冊教材提供了很多要運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素材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教材中還安排了一些實踐活動, 如“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問題可以用乘法解決 哪些問題可以 用除法解決,并與同伴說一說”,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體會到數學 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
    
5.注重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根據學科特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有機地進行思想 品德教學和相關思想的滲透。
    
6.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學中,根據本班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 教材,設計教學過程;根據本班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確定合理的教學起點和重點,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和學生的生活經驗選擇適當的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同時適時地記錄 自己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反思,以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
    
7.加強對學困生的輔導和優(yōu)等生的培養(yǎng)。采取生生互幫與教師輔導相結合、數學學 習與其他學科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多角度、多層面的對學困生進行輔導。
    
六、進度安排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一 |         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三)       | 1.使學生能列豎式正確計算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運算,掌握比較簡便的豎式書寫方法,并能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筆算和口算。 2.使學生經歷從現實情境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能正確解決相關的實際問題,并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分析和比較能力,以及有條理表達的能力,感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樂,樹立學好 | 重點:正確計算100以內的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 難點:根據算式的特點合理、靈活地選擇筆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     | 1.100以內連加、連減 加減混合運算的教學,結合現實情境引入具體的計算問題,促使學生主動把口算連加、連減,加減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遷移到筆算中來;其次,合理安排教學活動,遵循由易到難的原則,為學生自主探索和選擇計算方法提供足夠的空間。2.教學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時,引導學生通過具體的操作活動理解數量關系。 | 8 | 1 — 2 | 9.2 — 9.13 |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二 |               平行四邊形的初步認識 | 1.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比較和交流,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知道這些圖形的名稱。能正確識別這些圖形;初步了解平行四邊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使學生在折、剪、拼等活動中,初步體會相關平面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認識圖形的過程中,進一步產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培養(yǎng)主動與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識。   | 重點:認識四邊形和平行四邊形。 難點:在折、剪、拼等活動中,初步體會相關平面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   | 1.認識四邊形的教學,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以“便”為切入扣,通過觀察和交流,感知特征。 2.認識平行四邊形的教學,通過操作,在做平行四邊形的過程中,認識平行四邊形。 3.通過開放性的問題激活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 4 | 3 | 9.16 - 9.20 |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三 |               表內乘法(一)   |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乘法的含義,體會乘法和加法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能正確讀、寫乘法算式;經歷探索1-6的乘法口訣的過程,熟記1-6的乘法口訣,能比較熟練的口算6以內的乘法;知道乘加、乘減算式的運算順序,會正確計算乘加、乘減式題。 2.使學生在認識乘法和學習乘法口訣的過程中,經歷根據乘法的含義解決求幾個相同數連加的和的實際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增強應用意識;初步學會有條理的思考,培養(yǎng)初步的比較、分析、抽象能力。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過程中,逐步養(yǎng)成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等習慣。 | 重點:1.理解乘法的含義;2.熟記1-6的乘法口訣,并能正確、熟練的進行相應的口算;3.理解求幾個相同加數和的實際問題的數量關系。 難點:1. 理解乘法的含義;2.4和6的乘法口訣;   | 1.乘法含義的教學,要結合具體事例引導學生充分感知乘法的含義。 2.1-6乘法口訣的教學,讓學生經歷編口訣的過程,學會編口訣的方法,理解加記憶口訣。         | 18 | 4 - 9 | 9.23 - 11.1 |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四 |               表內除法(一) | 1.使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比較、分析、抽象等學習活動的過程,體會平均分的方法,初步認識除法的含義;能正確讀、寫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稱;理解并掌握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能正確、熟練的用1-6的乘法口訣計算相應的除法算式;初步體會乘、除法之間的聯(lián)系。 2.使學生經歷將顯示問題抽象成用除法計算的簡單問題的過程,初步學會聯(lián)系除法的含義解決有關平均分的簡單實際問題,積累解決實際問題的經驗,培養(yǎng)初步的思維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3.使學生在初步認識除法和探索用口訣求商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習數學的興趣。 | 重點和難點:理解除法的含義和用口訣求商。   | 1.除法含義的教學,要結合具體情境,利用學生對平均分的認識,逐步理解。 2. 用口訣求商的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方法。     | 12 | 10 12 | 11.4 11.22 |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五 |               厘米和米 | 1.使學生通過操作和觀察,初步認識線段的一些特征,能正確地識別線段,會選擇合適的工具畫線段。 2.使學生在具體的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線段或物體的長度,會話制定長度(限整厘米)的線段,能合理估計一些線段或物體的長度,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4.使學生在相關的學習活動中,進一步培養(yǎng)對數學的好奇心,增強與他人合作交流的醫(yī)院,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 重點:認識線段,初步感受線段的基本特征,建立正確而清晰的表象;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 難點:建立正確的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測量和估計線段獲物體的長度。   | 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表象,通過看一看、比一比、找一找、量一量等活動幫助學生建立。。     | 5 | 13   | 11.25 11.29 |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六 |               表內乘法和表內乘法(二)     | 1.使學生經歷編制7-9的乘法口訣的過程,逐步熟記乘法口訣,能正確、熟練地計算表內乘、除法;知道連乘、連除、乘除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能正確地進行計算;能運用學過的乘、除法計算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乘、除法的含義。 2.使學生在編制和整理乘法口訣的過程中,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簡單推理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fā)展初步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和發(fā)現簡單數學規(guī)律的能力。 | 重點:編制7、8、9的乘法口訣,學會用7、8、9的乘法口訣求商,并能正確、熟練的進行表內乘、除法計算;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乘、除法實際問題。 難點:熟記乘法口訣。   | 熟記乘法口訣,首先學會自己編制口訣的方法,教師要精心設計學習活動和利用多種有趣的練習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運用口訣的機會,促進學生記住口訣。每部分口訣學好后,要鞏固醫(yī)學的口訣,把學過的口訣系統(tǒng)整理成表,找規(guī)律幫助記憶。 | 14 | 14 - 16   | 12.2 - 12.20 |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七 |               觀察物體 | 1.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比較,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或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2.使學生在觀察物體的過程中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初步掌握觀察物體的方法,培養(yǎng)初步的觀察能力和空間觀念。 3.使學生能積極主動地參與觀察、比較、想象和判斷等活動,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感受數學學習的興趣。 | 重點:讓學生初步體會從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個物體,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一樣的;能辨認從某個位置觀察的簡單物體的形狀,或能根據看到的形狀正確判斷觀察者的位置。 難點:能判斷從左、有兩個方位看到的視圖。   | 利用教室場景,引導學生有層次的進行教學活動,先從前后兩個方向觀察,在過渡到從前后左右四個方位觀察。 | 4 | 17 | 12.23 - 12.31 | 
| 單元 | 課 題 | 教學目的要求 | 教學重點、難點 | 教學措施及教學方法 | 教學時間安排 | ||
| 課時 | 周次 | 時間 | |||||
| 八 |               期末復習                   |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義,體會乘、除法的內在聯(lián)系;能熟記乘法口訣,正確、熟練地進行表內乘、除法的計算,能正確地口算簡單的乘加、乘減、連乘、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式題;能正確計算100以內的乘加、乘減、連乘、連除和乘除混合運算式題,培養(yǎng)運算能力。 2.使學生能聯(lián)系乘、除法的含義,正確解答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以及有關平均分的簡單實際問題,能聯(lián)系加、減的含義,正確解答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是多少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積累從實際情境中發(fā)現和提出問題,以及合理選擇信息解決問題的經驗,發(fā)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進一步感知線段、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以及平行四邊形的基本特征,能正確識別這些圖形;進一步感受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能用厘米和米作單位測量、估計物體獲線段的長度,會畫指定長度(限整理米)的線段;能正確區(qū)分從前、后、左、右看到的同一個物體的不同的視圖,培養(yǎng)借助直觀進行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間觀念。 4.使學生在回歸整理、練習應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學習的價值,感受數學知識和方法的內在聯(lián)系,體驗與同學合作交流的樂趣,激發(fā)主動學習的愿望,增強學習數學的自信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