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考研《教育學》試題及答案:論述題

字號:

論述題(90分)
    54、閱讀以下材料并按要求回答問題:
    (1) 分析教例中的教學組織形式
    【考研答案要點】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是不斷發(fā)展和改進的,在教學先后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貝爾—蘭卡斯特制、道爾頓制、分組教學制和特朗普制。
    在此案例中,共出現了三種教學組織形式。
    第一種教學組織形式是班級授課制。案例中,卡洛斯在大班上課,因英語發(fā)音不準受到其他人嘲笑。這便是班級授課制缺陷的體現。
    第二種教學組織形式是分組教學。案例中,分成各組閱讀指定書目,并要小組合作,公共完成學習任務。
    第三種教學組織形式是特朗普制。這種教學形式試圖把大班、小班和個人三種教學形式結合起來。首先是大班上課。即把兩個以上的平行班合在一起上課,講課時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由出類拔萃的教師擔任。然后是小班研究,每個小班20人左右,由教師或優(yōu)秀生領導,研究、討論大班授課材料。后是個別教學,主要由學生獨立作業(yè),部分作業(yè)指定,部分作業(yè)自選,以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其教學時間分配為:大班上課占40%,小班研究占20%,個別教學占40%。案例中的整體教學就是這種形式。
    (2)評析教例中的教育效果
    【考研答案要點】
    在案例中,一開始大班上課時卡洛斯因為英語發(fā)音問題而受到同學嘲笑,此時教師的處理是少叫卡洛斯回答問題,雖然初衷是好的,但是這一做法,不但沒能幫助卡洛斯的學習,反而讓他產生了自卑心理。對其他同學而言,也沒能讓他們明白“尊重他人”的道理,因此,產生的教育效果極差。
    后來,在小組分任務完成閱讀作業(yè)時,卡洛斯也有相應的閱讀任務,只需閱讀,讓卡洛斯找到了自信,說明這種小組任務教學有利于克服大班教學的弊端,讓每個孩子都參與其中,哪怕是班級中“沉默”的孩子,一方面讓卡洛斯找到了自信,另一方面也促進了其學習。因此,其教育效果較好。
    在小組內分工完成后,分享各自成果時,卡洛斯又遇到了表達困難。此時的他還是難以克服障礙,但這時老師幫助了他,“好吧,要是你愿意,要是你覺得有趣,那就盡管嘲笑他好了。但是,這么做沒法讓你了解普利策的生活經歷。你得記住,有過一小時考試就開始了!”老師的話幫助卡洛斯解了圍,其他孩子必須耐住性子聽卡洛斯講,才能順利完成考試。這樣就給了卡洛斯機會,也就讓他逐漸被接受。對卡洛斯而言,這一教育效果是明顯的且良好的。但對于其他孩子,他們還是并未學到“尊重他人”的道理,其教育效果較為有限。
    (3) 結合教例闡述教學與德育的關系
    【考研答案要點】
    赫爾巴特強調實際上不存在無教育性教學,即德育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品德和自我修養(yǎng)能力的教育活動。簡言之,德育就是教師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品德的活動。德育的途徑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直接的道德教學主要有思想品德課和時事政治課,間接的德育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如:思想政治課之外的其它各學科教學、班主任工作、共青團、少先隊等。
    德育是全面發(fā)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德育滲透于一切教育教學過程中,與此同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核心工作,是實施德育的基本途徑,教學必須遵循教育性原則,在教學目標的確定、教學內容的組織、教學的實施過程中都要重視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由此可見,德育的途徑和范圍非常廣泛,甚至包括非學校教育的教育活動中。因此,德育應當普遍存在于一切教學之中。
    55.試從教育思想,制度,實踐三個方面,舉例說明新文化運動時期民主思想在當時中國教育領域里的體現。
    【考研答案要點】
    教育思想方面:
    (1)教育的個性化。反觀傳統,比較先進國家,人們認識到中國落后的原因在于“個性主義”不發(fā)達,而個性對人來說很關鍵。因此提出使個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教育權利,要求教育尊重個人,從尊重兒童開始。教育應該注意兒童身心發(fā)展特點,學習者需學會自主、自動、自治。人們開始站在教育對象的立場上考慮教育問題。
    (2)教育的平民化。民主思想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提倡溝通知識與民眾的聯系,求得男女之間、社會階級和階層之間的教育平等,讓“庶民”也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對民眾的教育不能只局限在學校,而應估計生產、生活和環(huán)境改造需要,知識分子應真心誠意幫助民眾獲得知識和自我提高能力。
    (3)教育的實用化??婆e制度下的中國教育傳統無視學校與社會的聯系,而社會需要能做事的人才,但學堂培養(yǎng)的人才不會做事也不肯做事,因此必須提倡務實的教育。一方面人們思考和解決“教育與生計關系”,提出改革教育結構,發(fā)展職業(yè)教育;另一方面,以求溝通學校與社會、教育與生活,相應地改變課程內容與教育教學方式,擺脫傳統教育空疏無用的影響。
    (4)教育的科學化??茖W思想引導學校教育對科學觀念和方法的追求,改變傳統教育“有假設無實證”、“有想象無科學”的“偽教育”弊端。人們開始認識到以科學的觀念從事教育,中國的“真教育”才能建立起來。因此,以科學的和現實生活的教育取代迷信的和想當然的教育,以現代科學的方法從事教育和研究教育,成為時代的共識。
    教育制度方面:
    (1)20世紀20年代發(fā)生了反對歐美傳教士在中國所辦教會教育的收回教育權運動。各黨派及社團都在1924至1925年分別召開會議,討論收回教育權問題,通過了相關議案。1924年10月,全國教育聯合會在開封召開的第十屆年會通過了“教育實行與宗教分離”與“取締外人在國內辦理教育事業(yè)”兩個議案?!笆栈亟逃龣唷边\動直接促成中國政府頒布對教會學校的管理條例。
    (2)1922年9月,北洋政府召開全國學制會議,對全國教育聯合會的提案稍作修改后。后,教育部以全國教育聯合會和全國學制會議的兩決議案為基礎,頒布了學制改革案,并于同年11月1日以大總統的名義頒布實行,這就是1922年“新學制”,或稱“壬戌學制”。
    教育實踐方面:
    20世紀20年代前后,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教育思想大量傳入中國,激發(fā)起中國知識分子的教育改革熱情,在短短的十余年里,各種教育運動、教育實驗層出不窮,大大地促進了中國近現代教育的發(fā)展。如,平民教育思潮中創(chuàng)辦平民教育社、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攻讀主義教育思潮中創(chuàng)辦北京高師工學會的工學主義;勤工儉學運動中成立勤工建學會,并設立預備學校;這一時期,學校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實驗,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潮影響逐漸擴大,當時在中國盛行的設計教學法、道爾頓制等就是以這種方法論為指導的。
    56.(1)某小學低年級新學期開學不久,班上來了一位插班生。這兩天數學課學習“8加1”的計算,她沒有學會。后老師對其進行了個別輔導,一遍又一遍地連續(xù)重復了多個“8加1”的例題,她似乎回了,但當換成“7加1”、“9加1”等其它計算題時她又開始錯了。老師越講越生氣,不知這學生到底怎么啦?
    試根據加涅的學習層次理論,就如何改善這個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給該教師提出一些建議并思考該教利對教學的啟示。
    【考研答案要點】
    加涅提出了八類學習:
    (1)信號學習
    即經典性條件作用,學習對某種信號做出某種反應。其過程是:刺激—強化—反應。
    (2)刺激—反應學習
    即操作性條件作用,與經典性條件作用不同,其過程是:情境—反應—強化。即先有情境,做出反應動作,然后得到強化。
    (3)連鎖學習:是一系列刺激—反應的聯合。
    (4)言語聯想學習:也是一系列刺激——反應的聯合,但它是由言語單位所聯結的連鎖。
    (5)辨別學習:即學會識別多種刺激的異同并對之作出同樣的反應。
    (6)概念學習:對刺激進行分類時,學習對一類刺激做出同樣的反應,也就是對事物的抽象特征的反應。
    (7)規(guī)則學習:規(guī)則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的聯合。規(guī)則學習即了解兩個或兩個以上概念之間的關系。
    (8)解決問題的學習:即在各種情況下,使用所學規(guī)則去解決問題。
    該學生處連鎖學習與言語聯想學習階段,老師只是不斷對其進行強化,讓其通過練習得到反應。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方法和策略進行引導。教學策略:①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對教學內容進行教學法的加工,力求使所傳授的內容同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建立實質性的聯系。② 激發(fā)學生積極主動地從自己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提取有聯系的舊知識來作為掌握新知識的基礎。③ 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學科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掌握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的結合。④ 在教師主導作用發(fā)揮的同時,要特別注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
    在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學習策略,在認知策略中包括復述策略、精細加工策略和組織策略。在復述策略的基礎上,要學會精細加工策略,它是指通過把所學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識聯系起來,尋求字面背后的深層次意義,或者以此來增加新信息的意義,從而幫助學習者將信息儲存到長時記憶中去的學習策略。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采用正確的學習策略,兩者有效的結合起來,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
    56.(2)某研究者欲以“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教育現狀的調查研究“為題在某地區(qū)初中開展研究,旨在了解該地區(qū)出眾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成因分析,尋求相應的對稱。請回答:
    (1)該地區(qū)有三所外來務工人員教育定點初中,共有960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其中A校256名,B校360名,C校344名?,F擬從中抽取120名學生作為樣本進行問卷調查。為了使樣本與總體在結構上保持一致,以保證樣本的代表性,應采用何種取樣方法?如何抽取樣本(寫出步驟)
    (2)請按問卷指#考研# #2014年考研《教育學》試題及答案:論述題#的要求,擬出一份問卷指#考研# #2014年考研《教育學》試題及答案:論述題#。
    (3)為了了解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家庭教育存在深層次問題,研究者還擬對部分家長進行訪談調查,請按訪談調查的要求擬出一份訪談提綱(至少包含5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