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菌、地衣類常用中藥之冬蟲夏草

字號:

藻、菌、地衣類常用中藥之冬蟲夏草:
    來源:
    為麥角菌科真菌冬蟲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蟲幼蟲上的子座及幼蟲尸體的復合體。
    產地:
    主產于四川、西藏、青海等省區(qū)。甘肅、云南、貴州等省亦產。
    采收加工:
    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發(fā)散時挖取,曬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纖維狀的附著物及雜質,曬干或低溫干燥。
    化學成分:
    ①核苷類:如腺苷
    ②粗蛋白(水解得多種氨基酸)
    ③D一甘露醇(即蟲草酸)
    ④麥角甾醇
    ⑤蟲草多糖
    ⑥生物堿
    真實性鑒定:
    1.性狀鑒別藥材:
    由蟲體與從蟲體頭部長出的真菌子座相連而成。蟲體似蠶,長3—5cm,直徑0.3—0.8cm;表面深黃色至黃棕色,有20~30條環(huán)紋,近頭部環(huán)紋較細;頭部紅棕色;足8對,中部4對較明顯;質脆,易折斷,斷面略平坦,淡黃白色。子座細長,圓柱形,長4~7cm,直徑約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細縱皺紋,上部稍膨大;質柔韌,斷面類白色。氣微腥,味微苦。
    2.顯微鑒別子座頭部橫切面:
    ①周圍由1列子囊殼組成,子囊殼卵形至橢圓形,下半部埋生于凹陷的子座內。
    ②子囊殼內有多數線形子囊,每個子囊內又有2—8個線形的具橫隔膜的子囊孢子。
    ③子座中央充滿菌絲,其問有裂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