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1000字:久久回響汽笛時

字號: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高考滿分作文1000字:久久回響汽笛時》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閱讀!
    一個人,一盞孤燈,一條鐵路,一座大山,每天20公里的山路行走,老計就這樣日復(fù)一日地走在巡查鐵路的道路上。有了他的行踐,列車便能穩(wěn)穩(wěn)地開過。但他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巡視員,每每列車經(jīng)過,他都要停下來,莊重地向列車敬上一個禮,為這份職業(yè)平添一分肅穆。而作為回應(yīng),每一列火車都會回以久久回響的汽笛。然而,對于在現(xiàn)實這座大山中孤獨的行踐者,長久以來,我們的“汽笛聲”何其吝嗇。
    在讖緯之學(xué)大行其道的東漢,在學(xué)術(shù)大山中那孤獨的行踐者叫王充。他不及班固、揚雄般熟讀儒家經(jīng)典,將四書五經(jīng)用了個滋味殆盡,自然也不及那些權(quán)勢滔天的外戚內(nèi)臣。他只是孤獨地慢慢走著,用他蘸飽熱血的筆揮就《論衡》一書,莊重地向他所景仰的時代列車敬禮。但汽笛聲在哪里?彼時,皇帝忙著和大小黃門嬉戲取樂,名族忙著傾軋鉆營。而現(xiàn)實,即使知道是他喚起了文學(xué)自覺的第一聲,但不及魏武雄壯威武和嵇康瀟灑俊逸的王充,卻似那獨行在山中的巡視員,游離于公眾最熟悉的地方之外。于是他們和我們,因為各自不同的原因,忘記了回以汽笛。
    在民國的風(fēng)雨飄搖中,學(xué)界有一所西南聯(lián)大。作為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的合并,其文化底蘊自不必提。然而現(xiàn)實,總是看起來比表象黯淡些。多少名教授自香港出海外,一去不返;多少學(xué)子做著兼職,開著餐館。我們現(xiàn)在不提這些,或許是提來傷心吧。但我們卻也不記得給予另一個人足夠的榮譽,鳴響我們的汽笛。那是清華的老校長,梅貽琦。他同樣好似一個大山里的行踐者,沒有胡適之、傅斯年那樣的名士風(fēng)度,但因為他的維持,維系著八年的聯(lián)大,直到抗戰(zhàn)勝利,聯(lián)大仍是聯(lián)大,沒有散。但我們的汽笛聲又去了哪里?很小就知道胡適之,卻在很久很久之后,才偶然瞥見梅貽琦。
    對個人的忽視如果說尚可以理解,而對群體的視而不見呢?詩人穆旦參加過赴緬北的遠征軍,于是,他靜靜地寫下這樣的句子:“靜靜的,在那被遺忘的山坡上,/還下著密雨,還吹著細風(fēng),/沒有人知道歷史曾在此走過,/留下了英靈化入樹干而滋生。”見過穆旦晚年的照片,那是一個即使很大年紀,大大的眸子里還閃著詩人天真的人。然而,他在寫下那些句子時,閃過的卻必然是沉痛。是的,那是被遺忘的山坡,沒有人知道的犧牲。在野人山橫死的中國兄弟們,就那樣長眠。他們用生命敬出的軍禮,竟轟不響一個回聲。長久以來,現(xiàn)實中的汽笛聲是缺失的。
    或許他們比老計幸運,因為他們所做的事,多少看起來閃亮一些。或許他們又比老計不幸,因為他們沒有火車來鳴響那久久回響的汽笛,也就是說并未贏得足夠的尊重。公眾的目光總是集中在明處,去歌頌?zāi)切┟恳淮硕荚诟桧灥膫ト擞⒘覀?。然而,至圣先師被說得嘴上都生了繭子時,我們也不曾給予那些孤獨的行踐者一次回首。他們就那樣長埋在史書的邊角處,隨著歲月的流逝慢慢腐朽。然而,這樣的悲劇不只是屬于他們自身的,在無視了他們的努力時,我們也經(jīng)常在歷史中看到荒謬與空白,找不到偉大事件的,從而感到一種空虛。是誰舍棄了這些孤獨的英雄,又是誰奪走了民族的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