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首批授銜的共和國少將甘祖昌,1949年9月隨王震大軍和平解放新疆后,歷任新疆軍區(qū)后勤部副部長兼供應部部長、財務部部長以及軍區(qū)后勤部部長等職,雖然僅在新疆工作生活了7年,卻為駐疆部隊的后勤保障以及新疆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yè)做出了重要貢獻。在他逝世21年后的今天,其許多事跡依然被新疆各族軍民廣為傳誦。
嘔心瀝血為養(yǎng)財(1)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包括進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兩軍和由三區(qū)民族軍改編而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以及由駐疆的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官兵總計達20多萬。當時,為了不給經濟落后、物價飛漲的新疆地方增加負擔,在1950年上半年以前,甘祖昌總是乘坐飛機,每月從迪化(今烏魯木齊)到北京往返,將中央支援新疆的銀圓運回來,以保障部隊的各項開支。每當他望著那一箱箱白花花從中央銀庫里緊縮而來的銀圓時,心里就很不是滋味。而要盡快擺脫這種吃"皇糧"的被動局面,除了積極響應毛澤東、黨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部署廣大官兵挺進天山南北開荒種地以外,還應想方設法廣辟財源。于是,在時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書記兼新疆軍區(qū)代理司令員、代理政委王震的精心籌備下,以新疆軍區(qū)第一參謀長張希欽兼主任委員的軍區(qū)直屬部隊供銷合作總社(以下簡稱"軍人合作社")于1950年4月23日正式成立。
不久,足智多謀的王震又有了新的設想。有一天,他在同甘祖昌談到如何養(yǎng)財聚財的問題時說:"改變經費拮據的局面,只有把合作社辦好。要辦好合作社,只得集眾力于一事。這就是靠大家省吃儉用,把節(jié)余下的錢存入合作社。一個人存一點,人多了,存的錢也就會積少成多。我們拿這些錢就可以買機器辦工廠。到那時,建設新疆就有了經費。指戰(zhàn)員也有了成家立業(yè)的基礎。"
甘祖昌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后,王震那親切而又睿智的談話聲依舊回蕩在耳際,感到心胸敞亮。他情不自禁地捧起那本十分熟悉的財務賬簿,凝視著那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數字想到,目前在合作社的股金中,公股高達90%,個人股很少,如果發(fā)動全體指戰(zhàn)員積極參股,就會產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效應。主意已定,于是他便將財政科長王化明等找來,欣喜地對他們說:"部隊要普遍成立軍人合作社的報告已經批準,這可是‘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戰(zhàn)將養(yǎng)其力’的大事。我們辦合作社的方針是生產為主,供銷為輔。目的在于節(jié)約儲蓄,積累資金,為指戰(zhàn)員服務,為新疆經濟建設服務。你們趕快把王司令員批準動用原來一兵團的家底——黃金11000 兩,按部隊后勤供應實力分配下去,與此同時,將一部分供給經費通過軍人合作社積累起來。1950年全疆部隊人均按50元(第二套人民幣)投入合作社,總計 1000萬元。這些就是我們開創(chuàng)軍人合作社事業(yè)的基金。"
迪化、伊犁、塔城、奇臺、吐魯番和焉耆很快就建立起6個分社,各部隊所屬團以上單位也相繼成立了軍人合作社或生產合作社,其網絡幾乎遍及全疆。與此同時,甘祖昌還組織制訂了合作社管理辦法,下發(fā)到團以上各有關部門嚴格執(zhí)行,使這項工作更趨制度化、規(guī)范化。
由于軍人合作社實行公私兼顧的原則,故而在生產紅利的分配中能夠切實做到公平合理,其中40%為生產者(社員)所有,其余為部隊所有,既使部隊自給,又讓個人得利,可謂一舉兩得。其個人所得,或自己留用、郵寄回家,或存儲合作社,可自行決定。從而使分散的個體經濟,逐步向集體經濟轉變,其生產規(guī)模和經濟效益蒸蒸日上。至1951年底,各級合作社總數達121個,社員達143714人。下屬經濟實體單位593個,職工達5060人(內含干部2086人,戰(zhàn)士 2479人),其中門市部12個,運輸單位2個,醫(yī)藥經營2個,貨棧1個,手工作坊工廠459個。各級合作社的經濟實體包括手工業(yè)作坊、煤礦、鹽場和牧場等,直接生產并銷售、供應產品。次年,根據中央《關于整頓新疆財經工作的指示》,在新疆軍區(qū)移交新疆省的折價總值26254萬元人民幣的工農牧等各項事業(yè)的固定資產中,軍人合作社的資產折價即占130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新疆八一鋼鐵廠、新疆七一棉紡廠和葦梁湖電廠等在內的一大批固定資產,構成新疆現代化工業(yè)的雛形和基礎。
為了合作社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甘祖昌整日東奔西走,早出晚歸,以致警衛(wèi)員、司機老是在背地里嘀咕:"甘部長啥時候才能歇一會?總是沒夜沒日地忙。財聚夠了,這臺車也報銷啦!"
"張英明政委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我哪能讓他一個人操勞?不這樣,合作社哪有東西賣?沒有了商品,哪來的錢!"對于手下人的"意見",偶有所聞時,甘祖昌就笑瞇瞇地這樣解釋。
1951年1月30日,正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的隆冬季節(jié)。這天深夜,當甘祖昌冒著紛飛的大雪,乘坐吉普車到軍區(qū)一個合作社檢查落實完工作返回迪化時,由于敵特事先將歸途必經的一座橋破壞了,其痕跡為大雪所掩蓋,故而導致吉普車翻下河溝,甘祖昌的上腭骨和嘴唇被撞裂,頭部受重傷,鮮血洇紅了一大片白雪。
在醫(yī)院里昏迷了一天一夜的甘祖昌,一經搶救蘇醒后,就伸出手去抓床邊的電話——他想掛"軍區(qū)后勤部",但卻發(fā)不出聲。特護護士情急之下一把搶過電話:"甘部長,您是重傷,千萬動彈不得,剛有一點轉機,怎么能這樣活動呢?"
不久,甘祖昌的病房就成了他的臨時辦公室。8個月后,他頭部的外傷雖然痊愈,但因戰(zhàn)爭年代他的腦部曾兩次受到槍傷,這次又被震傷,故而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弄得他常常頭痛頭昏,幾次暈倒在工作崗位上,以致不得不次地被送進醫(yī)院。軍區(qū)考慮到他的健康,便強行安排他去內地療養(yǎng)。在內地,每當他看到熱火朝天、蓬勃發(fā)展的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時,就總是難抑激情:"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是多么需要共產黨員啊!我怎么能靜靜地休養(yǎng)呢?"為此他一再急切地要求恢復工作,軍區(qū)不批,他就直接找老首長面談。王震建議他到農場去種點果樹,干點輕微的活兒,以利于身體康復。
甘祖昌懇切地說:"在新疆部隊農場勞動是好,就是在農場工作的人,都是過去一起工作過的老同志,他們會對我照顧太多,結果什么勞動都搞不了。還是回家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好。"此后,他在1955年至1957年間,三次向軍區(qū)黨委申請要求解甲歸田,返回故鄉(xiāng)江西蓮花務農,終于1957年7月得到批準。
錢糧大戰(zhàn)巧運籌(2)
新疆的農業(yè)生產力本來就很低下,加之投機商們乘機囤積糧食,大發(fā)橫財,致使和平解放之初,新疆地方的糧食供求矛盾更加突出。盡管新疆軍區(qū)后勤部多方沒法,甚至從外省購進,但駐疆部隊仍一度面臨著斷糧的威脅。與此同時,迪化居民也陷入同樣的困境,當時地方糧庫(店)的儲量,僅夠供應3天。迪化以少數民族市民居多,其社會穩(wěn)定是一個事關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大問題。為此甘祖昌經請示王震同意后,將市民不習慣食用的高粱面全部按市場銷售價收購,然后分撥給軍區(qū)司、政、后機關和軍區(qū)直屬部隊食用,同時將已供應部隊的僅有的面粉,全部收回上交迪化糧食部門,向市民銷售,由此緩解了市民供應的燃眉之急,贏得了民心。
為了緩解糧食緊張局面,按照王震的部署,甘祖昌組織了4個工作組深入北疆產糧區(qū)調查糧源,并清理出原國民黨倉庫的存糧。他親率其中一個工作組,或騎馬或徒步,頂冒雪、走村串鎮(zhèn),歷時20多天,終于摸清了糧食、畜產品的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就地借購、換糧的辦法:一是向巴依(指地主)借糧;二是以貨易貨,用茶葉、布匹與老百姓換糧。此計為王震等軍區(qū)首長首肯,軍區(qū)很快就派出400人的購糧隊進駐北疆的沙灣、綏來(今瑪納斯)、景化(今呼圖壁)、阜康、吉木薩爾、奇臺等地,征糧562萬公斤,換糧100萬公斤。甘祖昌還專門從蘇聯購進500輛載重汽車,承擔從南疆產糧區(qū)往北疆調運糧食的運輸重任。通過上述一系列努力,初步穩(wěn)定了全疆的糧食市場,保障了駐疆部隊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糧食供應,使一些敵特、反動分子"只要控制了糧食,就能置共產黨于死地"的幻想歸于破滅。
1950年3月,因新疆各級地方政權和國營貿易部門尚不健全,人民幣還無法進入市場流通。為此,駐疆部隊奉命擔負起人民政府一時還無力去完成的工作,要在穩(wěn)定金融、平抑市場方面發(fā)揮作用。作為新疆省和新疆軍區(qū)財經委員會成員,甘祖昌在王震的領導下,精心組織了新疆當代財政的一場重大斗爭。他派人將中央援助新疆的5汽車銀器首飾送入鑄幣廠鑄造成銀圓,同時又從軍區(qū)僅有的機動銀圓中擠撥出47萬塊,把兩者計49萬塊銀圓分配投入到迪化和喀什兩個地區(qū),發(fā)起了一場打擊破壞非法金融活動的"銀圓大戰(zhàn)"。
這一天,所有"參戰(zhàn)"人員一律著便服,扮作商人、伙計和普通市民,提著塞滿了銀圓的鼓鼓囊囊的提包,來到迪化的南門馬市和位于現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處的市場上拋售銀圓。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當投機商們高喊著"銀圓漲價了,每塊售新疆幣82元,每兩黃金兌換銀圓價92~120元"時,"參戰(zhàn)"人員便與之針鋒相對,*商漲價,他們就降價,致使每塊銀圓后跌為30元,徹底將*商擊垮。然后,甘祖昌建議由省政府發(fā)布通告,明令禁止金條、銀圓在市場上流通,一律由人民銀行掛牌收兌。同時規(guī)定將人民幣和新疆幣作為新疆在過度時期的合法貨幣。爾后再逐步收兌新疆幣,終使人民幣成為新疆的貨幣。這一措施被采納后,效果很好。
節(jié)衣縮食度難關(3)
1950年4月的一天,在軍區(qū)后勤部的一個簡陋會議室里,正在召開一個由軍區(qū)后勤部、財務部和供給部等有關負責人參加的聯合辦公會議。會議首先由甘祖昌向王震作匯報,他說:"現在,我們供應不足,經費困難。需要勤儉辦一切事業(yè),節(jié)省為本,盡量使用有限的軍費發(fā)揮出大的作用。我就改革被裝供應做過精確的計算,還到被服廠詳細了解過軍服用料情況,連一套衣服要用多少棉線,怎樣裁剪省布料,我都做過計算。因此,我琢磨了一下,全面實行節(jié)衣縮食的‘縮減法’:除了糧食執(zhí)行軍區(qū)已經規(guī)定的節(jié)約指標外,被服也要實行節(jié)約。"
他心情有些沉重地"唉"了兩聲,又繼續(xù)說道:"我們的布匹很困難,我想請求改變軍服制式,軍衣口袋4個改為2個,襯衣領子上的翻領去掉;鞋子、帽子不用里子,能繼續(xù)戴的就不發(fā)新的。這樣,按20萬件計,襯衣節(jié)約布10萬尺,單衣節(jié)約布30萬尺,合計40萬尺,每尺以低價按第二套人民幣0。2元計,總計可節(jié)約折款達8萬元。然后,加上節(jié)約的口糧、菜金、馬秣和雜支、辦公等項經費,總計人民幣1800萬元。全疆部隊人均節(jié)約91。2元,可存入合作社,作為發(fā)展資金和個人家務(股金)。關于勞改犯人服裝問題,以節(jié)約、實用、牢固為原則,冬服為黑色,去掉衣領,加厚肩墊;夏服為白色,短袖和褲衩,是非常醒目的標致服裝。這就是所謂‘審度量,節(jié)衣服,儉時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的辦法。"
"哈哈,太好了,這個辦法好!"王震禁不住興奮,爽快地拍板道:"就這么辦,軍服改變式樣的問題,我向中央軍委報告。"
當會議論及軍服制式改革的具體問題時,甘祖昌認為關鍵是要抓好軍區(qū)被服廠和皮革廠的生產。聽了軍區(qū)后勤部主管被服廠工作的郭維城的匯報后,大家深切地感到,因被服廠紀律松懈,忽視了工人教育,從而出現了生產嚴重受影響的不良狀況。為此,甘祖昌皺著眉頭說:"‘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在于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我率工作組到被服廠去!"
經過工作組實地調研,甘祖昌決定在該廠嚴格實行8小時工作制;改供給制為薪金制,計時計件,按勞分配;建立黨團組織,通過大量吸收先進分子入黨入團,以切實提高工人的政治覺悟,充分發(fā)揮其戰(zhàn)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成立工會和工廠管理委員會,通過民主管理工廠來進一步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其主人翁責任感,并強化職工中原國民黨起義人員的階級教育,以我黨我軍的基本政策來教育改造他們。通過建立健全并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等一系列努力,被服廠的面貌很快就煥然一新,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
為了節(jié)約每一塊布料,甘祖昌嘔心瀝血。他親自和被服廠的縫紉師傅們一起,按照軍服改變制式的既定方案,比比畫畫,畫了又改,改了又畫,邊算邊改,邊改邊算,直至求得充分節(jié)約布料和利用布料的佳方案。每當縫紉技師們的裁剪方法與他的意見相左時,他總是耐心解釋,以理服人。有,他拿出一塊布料,讓幾個縫紉技師照他的裁剪法裁一頂解放帽。技師們在比畫了一番后,質疑道:"甘部長,你這塊布料,哪里夠裁一頂解放帽的!"
甘祖昌不慌不忙地拿起縫紉尺、畫粉和剪刀,在那塊布料上一勾一畫之后,幾剪刀就裁出一頂解放帽來,令縫紉技師們心悅誠服。
對于工人的聰明才智,甘祖昌一經發(fā)現總是給予充分肯定,并為其提供充分施展的平臺。裁剪技師孫永福精打細算,裁剪20件皮大衣,能節(jié)約7張皮子。這筆賬一經細算,甘祖昌便興奮異常。于是一個"推廣孫永福裁剪法,再掀起生產熱潮"的活動便在軍區(qū)被服廠、皮革廠等全面、深入而又持久地開展起來。
妙解官兵婚姻事(4)
1952年5月的一個午夜,正在辦公室里翻閱著駐疆各部隊工作簡報的王震,又看到一些有關基層大齡官兵因婚姻無著而不安心長期扎根邊疆問題的反映。他的心情又沉重起來。沉思良久之后,他打電話叫來了甘祖昌。
"我遇到了進疆以來的第二大難題!"甘祖昌剛一進門,王震便說道。
"什么難題?"甘祖昌笑著問:"和平年代還有什么難得住司令員的事?"
"第一大難題,20多萬人的吃穿問題,我們開展大生產已得到解決。這第二大難題,就是20多萬指戰(zhàn)員的婚姻大事,也該提上我們的議事日程。近兩年雖然進疆不少女兵,但仍未形成半邊天。營以下干部和老戰(zhàn)士大都還未成婚。尤其是老戰(zhàn)士年齡偏大,對象很難找。已成了影響部隊建設的難題。這可是穩(wěn)定軍心的大問題,是關系到我們能否在新疆站穩(wěn)腳跟的大事情。你說我這個司令員怎能不操心?"
"這事情急不得,下面有的部隊在實行‘組織介紹’、個人同意、上級批準的婚配方式,實在行不通。那會形成包辦婚姻。我曾聽到曾滌副主任(新疆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說:有位湖南女兵,組織把他介紹給一位老干部,因為年齡相差大,女方不同意,婚后的洞房花燭夜,本應是甜甜蜜蜜的夜晚,新娘子卻以淚洗面,和衣而臥,把自己的被子也縫成‘睡袋’,來防御丈夫的‘入侵’。愛情這東西,是組織解決不了的。現在更不能組織說了算。"甘祖昌洞幽燭微,侃侃而談。
"你說怎么辦?"王震一臉虔誠地請教道。
"要按婚姻法辦,對于年齡偏大的老戰(zhàn)士,要特殊關照。組織介紹雖可取,但不能搞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而必須堅持自愿,重在思想工作。聽山東籍戰(zhàn)士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們那里戰(zhàn)斗殘酷,留下不少寡婦,從二十幾歲到四十歲的都有。我們不妨到山東招募一批婦女來疆。這樣不就解決大齡官兵的婚姻問題了嗎!"
"哈哈,我怎么沒有想到這一招呢!"王震面露喜色,繼而又凝視著甘祖昌嚴肅地說:"不過搞對象,解決婚姻問題,要以政治為基礎。我們共產黨人,要講志同道合,首先考慮的是革命立場是否堅定,政治覺悟是否高,思想作風、道德品行是否好,一句話‘政治條件要好’!可我哪能準備那么多的布爾什維克呢?"
"這有先例,在南泥灣大生產中,毛主席、朱總司令不是說過,娶一個地主的女兒做媳婦,那有什么不好的,若連一個地主的女兒都改造不好,還算什么共產黨人!現在全國大陸已經解放了,大批大批的女性參軍進疆,我們再從山東農村招一批大齡中青年寡婦,這問題也就解決了。"
"好,言之有理。我贊同你的見解。"
隨后,經中央批準,新疆軍區(qū)于1953年成立了下轄有15個大隊的"新疆建設婦女工作總隊",分赴山東等省招募大批青壯年婦女進疆,然后分配到城市機關和各個屯墾農場,讓她們與駐疆官兵一起工作、勞動,在此過程中,相互逐漸加深了解,建立感情。經過新疆軍區(qū)數年的努力,20多萬駐疆官兵的婚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從而使廣大官兵能夠定下心來長期扎根于邊疆,為后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立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艱苦奮斗(5)
1951年,甘祖昌的大兒子錦榮在家里做篾工,聽說父親當了新疆軍區(qū)后勤部長。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松的工作。不料父親對他說:"你20多歲了,讀書超過了年齡,現在工廠需要鍛工,你去學打鐵吧。"甘錦榮在新疆打了半年鐵,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體吃不消,向父親訴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錦榮不滿意,寫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來信,立刻回信說:我們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應該帶頭艱苦奮斗,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后來錦榮隨父回鄉(xiāng)務農,又多次提出要父親出錢給他蓋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說:"我不能把國家給我的工資給子女享受。再說,我們現住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敵人放火燒過,是鄉(xiāng)親們冒生命危險搶救下來的,留下它做傳統(tǒng)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鄉(xiāng)務農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帶孩子們背著糞筐到野外撿糞。為了適應南方人種水稻的習慣,甘祖昌要孩子們打赤腳下地。孩子們從小沒打過赤腳,過了兩天,健榮腳上就打出了十多個水泡,十分疼痛,不愿再干了。父親教育他說:"只有不怕吃苦,堅持鍛煉,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堅持下,孩子們終于很快適應了環(huán)境,以后個個養(yǎng)成了自覺勞動的好習慣。
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有穿了一雙鞋幫破了的鞋子上學,有同學開玩笑說:"將軍的女兒還穿這樣的鞋?"公榮聽了臉紅,回家把鞋扔到墻腳。甘祖昌見了,把鞋子撿起,戴上老花鏡,一針針把鞋子補好。他對公榮說:"我在你這樣的年紀給老板挑腳,每天來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腳。現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呵。"以后甘祖昌給每個孩子發(fā)了個針線包,衣服破了,自己動手縫補。
不搞特殊(6)
1972年甘祖昌的大女兒平榮在吉安衛(wèi)校學習,聽說要征女兵,立刻給父親寫信,求他給征兵部門打個招呼,讓她當兵。不料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批評:"我知道你眼睛近視,不符合當兵條件,我們干部子女不準開后門搞特殊化!"而平榮因為在學校品學兼優(yōu)被單位推薦參了軍。甘祖昌得到消息感到會影響部隊素質,打算給平榮所在部隊寫信讓她退伍。正在這個時候平榮從部隊來信,說她用左眼瞄準,打靶成績達到優(yōu)秀,并被選送參加全軍射擊表演賽,甘祖昌才改變了原來的打算,讓她在部隊鍛煉。
1974年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初中畢業(yè)了。班主任家訪,說起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讓子女上高中。但縣里高中名額有限,僅三分之一學生可以升學,公榮在班上成績好,是推薦的對象。甘祖昌聽了立刻表態(tài):"既然名額有限,就不要考慮公榮的升學問題了,讓她回鄉(xiāng)務農吧。"事后他耐心地向女兒解釋說:"我8歲就開始勞動,你15歲,不算小了;我和你三個叔叔加起來才讀6年書,你一人學了9年,也不算少了。你是干部子女,要吃苦在前,帶頭把農村建設好。"公榮在父親的教導下,參加勞動成績突出,1978年被吸收為工商銀行儲蓄員,因工作出色成為"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范。
1976年甘祖昌的愛人龔全珍從教育崗位離休。按照當時規(guī)定可由一個子女頂替。四女吉榮打算去學校"頂班"。但甘祖昌堅決反對。他說:"子女長大了應該自謀出路,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吃老本。吉榮沒讀過師范,文化也不高,她能教書么?"以后,吉榮要去共大學習中醫(yī)草藥,征求甘祖昌的意見。他說:"學技術我同意,就是不能頂班!"吉榮后來終于成了一名合格的醫(yī)藥工作者。
移風易俗(7)
甘祖昌有五個子女,80年代以后陸續(xù)到了成家的年齡,他一再囑咐他們:你們結婚,要帶頭移風易俗,不收禮金,也不要宴請客人。70年代新榮結婚,他只花 30元買了個衣柜,20元買了張書桌,連被子床單總共才花一百多元錢。結婚前一天,甘祖昌交代親友們說:明天結婚,女方派兩位女伴把新娘送到公社,這里也派兩位女伴到公社去接人。在公社領了結婚證就算結了婚,我們家里不辦酒席,只發(fā)點糖果給送親的姑娘們。
1981年大女兒平榮結婚。平榮把女婿帶回家來。龔全珍很高興,建議按照蓮花風俗,買點禮物送給他們,表示作父母的一點心意。但是甘祖昌不同意,他說:"不要送什么禮物,子女結婚,父母掏錢的舊習俗應該打破。我們要鼓勵年輕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走自己的道路。"
老農劉記圣是甘祖昌的好朋友,他多次勸甘祖昌:"你把錢用到集體事業(yè)上去是對的,但是你也要為自己的子孫后代想想,拿點錢給兒子蓋房吧。"甘祖昌不同意他的觀點,他說:"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十大措施之一,就是廢除繼承權。留下一筆遺產,讓后代坐享其成,這不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繼承觀,我們只能把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tǒng)留給后代,這才是真正的寶貴遺產。"
言傳身教(8)
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侄兒甘鐵朗、孫子甘全連一同初中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同時,還有李孝林等十余位知識青年也回鄉(xiāng)參加農業(yè)勞動。甘祖昌為了教育他們安心農村生產,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從大年初一到初四,組織他們學習毛主席著作和有關黨在農村方針政策方面的文件。并邀請在舊社會和他一起挑過腳的四位老農給孩子們上課,現身說法,講家史和村史,用新舊社會對比的方法來啟發(fā)教育年輕一代。座談會使這些回鄉(xiāng)務農的年輕人受益匪淺。紛紛表示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青春。
接著,甘祖昌便把孩子們帶到屋后的虎形山上,對他們說:若要富,先種樹?;⑿紊交氖徧上?,應該開墾出來種植果樹。在場的二弟洪昌卻認為:虎形山土質貧瘠,種樹不能成活。甘祖昌笑著說:"那是因為方法不對頭,南泥灣土質比這更差,種莊稼照樣豐收。"他便親自示范,深挖坑,施好肥,栽上樹,勤管理。當時,這些孩子跟著甘祖昌天天去山上勞動。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果樹成林。甘祖昌的孩子們也都茁壯成長,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作出了優(yōu)異的成績。
嘔心瀝血為養(yǎng)財(1)
新疆和平解放之初,包括進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六兩軍和由三區(qū)民族軍改編而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五軍,以及由駐疆的國民黨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官兵總計達20多萬。當時,為了不給經濟落后、物價飛漲的新疆地方增加負擔,在1950年上半年以前,甘祖昌總是乘坐飛機,每月從迪化(今烏魯木齊)到北京往返,將中央支援新疆的銀圓運回來,以保障部隊的各項開支。每當他望著那一箱箱白花花從中央銀庫里緊縮而來的銀圓時,心里就很不是滋味。而要盡快擺脫這種吃"皇糧"的被動局面,除了積極響應毛澤東、黨中央關于開展大生產運動的號召,部署廣大官兵挺進天山南北開荒種地以外,還應想方設法廣辟財源。于是,在時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第一書記兼新疆軍區(qū)代理司令員、代理政委王震的精心籌備下,以新疆軍區(qū)第一參謀長張希欽兼主任委員的軍區(qū)直屬部隊供銷合作總社(以下簡稱"軍人合作社")于1950年4月23日正式成立。
不久,足智多謀的王震又有了新的設想。有一天,他在同甘祖昌談到如何養(yǎng)財聚財的問題時說:"改變經費拮據的局面,只有把合作社辦好。要辦好合作社,只得集眾力于一事。這就是靠大家省吃儉用,把節(jié)余下的錢存入合作社。一個人存一點,人多了,存的錢也就會積少成多。我們拿這些錢就可以買機器辦工廠。到那時,建設新疆就有了經費。指戰(zhàn)員也有了成家立業(yè)的基礎。"
甘祖昌回到自己的辦公室后,王震那親切而又睿智的談話聲依舊回蕩在耳際,感到心胸敞亮。他情不自禁地捧起那本十分熟悉的財務賬簿,凝視著那一串串密密麻麻的數字想到,目前在合作社的股金中,公股高達90%,個人股很少,如果發(fā)動全體指戰(zhàn)員積極參股,就會產生"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效應。主意已定,于是他便將財政科長王化明等找來,欣喜地對他們說:"部隊要普遍成立軍人合作社的報告已經批準,這可是‘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戰(zhàn)將養(yǎng)其力’的大事。我們辦合作社的方針是生產為主,供銷為輔。目的在于節(jié)約儲蓄,積累資金,為指戰(zhàn)員服務,為新疆經濟建設服務。你們趕快把王司令員批準動用原來一兵團的家底——黃金11000 兩,按部隊后勤供應實力分配下去,與此同時,將一部分供給經費通過軍人合作社積累起來。1950年全疆部隊人均按50元(第二套人民幣)投入合作社,總計 1000萬元。這些就是我們開創(chuàng)軍人合作社事業(yè)的基金。"
迪化、伊犁、塔城、奇臺、吐魯番和焉耆很快就建立起6個分社,各部隊所屬團以上單位也相繼成立了軍人合作社或生產合作社,其網絡幾乎遍及全疆。與此同時,甘祖昌還組織制訂了合作社管理辦法,下發(fā)到團以上各有關部門嚴格執(zhí)行,使這項工作更趨制度化、規(guī)范化。
由于軍人合作社實行公私兼顧的原則,故而在生產紅利的分配中能夠切實做到公平合理,其中40%為生產者(社員)所有,其余為部隊所有,既使部隊自給,又讓個人得利,可謂一舉兩得。其個人所得,或自己留用、郵寄回家,或存儲合作社,可自行決定。從而使分散的個體經濟,逐步向集體經濟轉變,其生產規(guī)模和經濟效益蒸蒸日上。至1951年底,各級合作社總數達121個,社員達143714人。下屬經濟實體單位593個,職工達5060人(內含干部2086人,戰(zhàn)士 2479人),其中門市部12個,運輸單位2個,醫(yī)藥經營2個,貨棧1個,手工作坊工廠459個。各級合作社的經濟實體包括手工業(yè)作坊、煤礦、鹽場和牧場等,直接生產并銷售、供應產品。次年,根據中央《關于整頓新疆財經工作的指示》,在新疆軍區(qū)移交新疆省的折價總值26254萬元人民幣的工農牧等各項事業(yè)的固定資產中,軍人合作社的資產折價即占1300萬元人民幣。其中,包括新疆八一鋼鐵廠、新疆七一棉紡廠和葦梁湖電廠等在內的一大批固定資產,構成新疆現代化工業(yè)的雛形和基礎。
為了合作社事業(yè)的發(fā)展壯大,甘祖昌整日東奔西走,早出晚歸,以致警衛(wèi)員、司機老是在背地里嘀咕:"甘部長啥時候才能歇一會?總是沒夜沒日地忙。財聚夠了,這臺車也報銷啦!"
"張英明政委一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如此,我哪能讓他一個人操勞?不這樣,合作社哪有東西賣?沒有了商品,哪來的錢!"對于手下人的"意見",偶有所聞時,甘祖昌就笑瞇瞇地這樣解釋。
1951年1月30日,正是"北國風光,千里冰封"的隆冬季節(jié)。這天深夜,當甘祖昌冒著紛飛的大雪,乘坐吉普車到軍區(qū)一個合作社檢查落實完工作返回迪化時,由于敵特事先將歸途必經的一座橋破壞了,其痕跡為大雪所掩蓋,故而導致吉普車翻下河溝,甘祖昌的上腭骨和嘴唇被撞裂,頭部受重傷,鮮血洇紅了一大片白雪。
在醫(yī)院里昏迷了一天一夜的甘祖昌,一經搶救蘇醒后,就伸出手去抓床邊的電話——他想掛"軍區(qū)后勤部",但卻發(fā)不出聲。特護護士情急之下一把搶過電話:"甘部長,您是重傷,千萬動彈不得,剛有一點轉機,怎么能這樣活動呢?"
不久,甘祖昌的病房就成了他的臨時辦公室。8個月后,他頭部的外傷雖然痊愈,但因戰(zhàn)爭年代他的腦部曾兩次受到槍傷,這次又被震傷,故而留下了嚴重的腦震蕩后遺癥,弄得他常常頭痛頭昏,幾次暈倒在工作崗位上,以致不得不次地被送進醫(yī)院。軍區(qū)考慮到他的健康,便強行安排他去內地療養(yǎng)。在內地,每當他看到熱火朝天、蓬勃發(fā)展的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時,就總是難抑激情:"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是多么需要共產黨員啊!我怎么能靜靜地休養(yǎng)呢?"為此他一再急切地要求恢復工作,軍區(qū)不批,他就直接找老首長面談。王震建議他到農場去種點果樹,干點輕微的活兒,以利于身體康復。
甘祖昌懇切地說:"在新疆部隊農場勞動是好,就是在農場工作的人,都是過去一起工作過的老同志,他們會對我照顧太多,結果什么勞動都搞不了。還是回家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好。"此后,他在1955年至1957年間,三次向軍區(qū)黨委申請要求解甲歸田,返回故鄉(xiāng)江西蓮花務農,終于1957年7月得到批準。
錢糧大戰(zhàn)巧運籌(2)
新疆的農業(yè)生產力本來就很低下,加之投機商們乘機囤積糧食,大發(fā)橫財,致使和平解放之初,新疆地方的糧食供求矛盾更加突出。盡管新疆軍區(qū)后勤部多方沒法,甚至從外省購進,但駐疆部隊仍一度面臨著斷糧的威脅。與此同時,迪化居民也陷入同樣的困境,當時地方糧庫(店)的儲量,僅夠供應3天。迪化以少數民族市民居多,其社會穩(wěn)定是一個事關落實黨的民族政策的大問題。為此甘祖昌經請示王震同意后,將市民不習慣食用的高粱面全部按市場銷售價收購,然后分撥給軍區(qū)司、政、后機關和軍區(qū)直屬部隊食用,同時將已供應部隊的僅有的面粉,全部收回上交迪化糧食部門,向市民銷售,由此緩解了市民供應的燃眉之急,贏得了民心。
為了緩解糧食緊張局面,按照王震的部署,甘祖昌組織了4個工作組深入北疆產糧區(qū)調查糧源,并清理出原國民黨倉庫的存糧。他親率其中一個工作組,或騎馬或徒步,頂冒雪、走村串鎮(zhèn),歷時20多天,終于摸清了糧食、畜產品的分布情況。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就地借購、換糧的辦法:一是向巴依(指地主)借糧;二是以貨易貨,用茶葉、布匹與老百姓換糧。此計為王震等軍區(qū)首長首肯,軍區(qū)很快就派出400人的購糧隊進駐北疆的沙灣、綏來(今瑪納斯)、景化(今呼圖壁)、阜康、吉木薩爾、奇臺等地,征糧562萬公斤,換糧100萬公斤。甘祖昌還專門從蘇聯購進500輛載重汽車,承擔從南疆產糧區(qū)往北疆調運糧食的運輸重任。通過上述一系列努力,初步穩(wěn)定了全疆的糧食市場,保障了駐疆部隊和新疆各族人民的糧食供應,使一些敵特、反動分子"只要控制了糧食,就能置共產黨于死地"的幻想歸于破滅。
1950年3月,因新疆各級地方政權和國營貿易部門尚不健全,人民幣還無法進入市場流通。為此,駐疆部隊奉命擔負起人民政府一時還無力去完成的工作,要在穩(wěn)定金融、平抑市場方面發(fā)揮作用。作為新疆省和新疆軍區(qū)財經委員會成員,甘祖昌在王震的領導下,精心組織了新疆當代財政的一場重大斗爭。他派人將中央援助新疆的5汽車銀器首飾送入鑄幣廠鑄造成銀圓,同時又從軍區(qū)僅有的機動銀圓中擠撥出47萬塊,把兩者計49萬塊銀圓分配投入到迪化和喀什兩個地區(qū),發(fā)起了一場打擊破壞非法金融活動的"銀圓大戰(zhàn)"。
這一天,所有"參戰(zhàn)"人員一律著便服,扮作商人、伙計和普通市民,提著塞滿了銀圓的鼓鼓囊囊的提包,來到迪化的南門馬市和位于現烏魯木齊市人民廣場處的市場上拋售銀圓。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當投機商們高喊著"銀圓漲價了,每塊售新疆幣82元,每兩黃金兌換銀圓價92~120元"時,"參戰(zhàn)"人員便與之針鋒相對,*商漲價,他們就降價,致使每塊銀圓后跌為30元,徹底將*商擊垮。然后,甘祖昌建議由省政府發(fā)布通告,明令禁止金條、銀圓在市場上流通,一律由人民銀行掛牌收兌。同時規(guī)定將人民幣和新疆幣作為新疆在過度時期的合法貨幣。爾后再逐步收兌新疆幣,終使人民幣成為新疆的貨幣。這一措施被采納后,效果很好。
節(jié)衣縮食度難關(3)
1950年4月的一天,在軍區(qū)后勤部的一個簡陋會議室里,正在召開一個由軍區(qū)后勤部、財務部和供給部等有關負責人參加的聯合辦公會議。會議首先由甘祖昌向王震作匯報,他說:"現在,我們供應不足,經費困難。需要勤儉辦一切事業(yè),節(jié)省為本,盡量使用有限的軍費發(fā)揮出大的作用。我就改革被裝供應做過精確的計算,還到被服廠詳細了解過軍服用料情況,連一套衣服要用多少棉線,怎樣裁剪省布料,我都做過計算。因此,我琢磨了一下,全面實行節(jié)衣縮食的‘縮減法’:除了糧食執(zhí)行軍區(qū)已經規(guī)定的節(jié)約指標外,被服也要實行節(jié)約。"
他心情有些沉重地"唉"了兩聲,又繼續(xù)說道:"我們的布匹很困難,我想請求改變軍服制式,軍衣口袋4個改為2個,襯衣領子上的翻領去掉;鞋子、帽子不用里子,能繼續(xù)戴的就不發(fā)新的。這樣,按20萬件計,襯衣節(jié)約布10萬尺,單衣節(jié)約布30萬尺,合計40萬尺,每尺以低價按第二套人民幣0。2元計,總計可節(jié)約折款達8萬元。然后,加上節(jié)約的口糧、菜金、馬秣和雜支、辦公等項經費,總計人民幣1800萬元。全疆部隊人均節(jié)約91。2元,可存入合作社,作為發(fā)展資金和個人家務(股金)。關于勞改犯人服裝問題,以節(jié)約、實用、牢固為原則,冬服為黑色,去掉衣領,加厚肩墊;夏服為白色,短袖和褲衩,是非常醒目的標致服裝。這就是所謂‘審度量,節(jié)衣服,儉時用,禁侈泰,為國之急也’的辦法。"
"哈哈,太好了,這個辦法好!"王震禁不住興奮,爽快地拍板道:"就這么辦,軍服改變式樣的問題,我向中央軍委報告。"
當會議論及軍服制式改革的具體問題時,甘祖昌認為關鍵是要抓好軍區(qū)被服廠和皮革廠的生產。聽了軍區(qū)后勤部主管被服廠工作的郭維城的匯報后,大家深切地感到,因被服廠紀律松懈,忽視了工人教育,從而出現了生產嚴重受影響的不良狀況。為此,甘祖昌皺著眉頭說:"‘先定其謀,然后乃施其事,在于必與士卒同滋味,而共安?!?。我率工作組到被服廠去!"
經過工作組實地調研,甘祖昌決定在該廠嚴格實行8小時工作制;改供給制為薪金制,計時計件,按勞分配;建立黨團組織,通過大量吸收先進分子入黨入團,以切實提高工人的政治覺悟,充分發(fā)揮其戰(zhàn)斗堡壘和先鋒模范作用;成立工會和工廠管理委員會,通過民主管理工廠來進一步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增強其主人翁責任感,并強化職工中原國民黨起義人員的階級教育,以我黨我軍的基本政策來教育改造他們。通過建立健全并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等一系列努力,被服廠的面貌很快就煥然一新,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
為了節(jié)約每一塊布料,甘祖昌嘔心瀝血。他親自和被服廠的縫紉師傅們一起,按照軍服改變制式的既定方案,比比畫畫,畫了又改,改了又畫,邊算邊改,邊改邊算,直至求得充分節(jié)約布料和利用布料的佳方案。每當縫紉技師們的裁剪方法與他的意見相左時,他總是耐心解釋,以理服人。有,他拿出一塊布料,讓幾個縫紉技師照他的裁剪法裁一頂解放帽。技師們在比畫了一番后,質疑道:"甘部長,你這塊布料,哪里夠裁一頂解放帽的!"
甘祖昌不慌不忙地拿起縫紉尺、畫粉和剪刀,在那塊布料上一勾一畫之后,幾剪刀就裁出一頂解放帽來,令縫紉技師們心悅誠服。
對于工人的聰明才智,甘祖昌一經發(fā)現總是給予充分肯定,并為其提供充分施展的平臺。裁剪技師孫永福精打細算,裁剪20件皮大衣,能節(jié)約7張皮子。這筆賬一經細算,甘祖昌便興奮異常。于是一個"推廣孫永福裁剪法,再掀起生產熱潮"的活動便在軍區(qū)被服廠、皮革廠等全面、深入而又持久地開展起來。
妙解官兵婚姻事(4)
1952年5月的一個午夜,正在辦公室里翻閱著駐疆各部隊工作簡報的王震,又看到一些有關基層大齡官兵因婚姻無著而不安心長期扎根邊疆問題的反映。他的心情又沉重起來。沉思良久之后,他打電話叫來了甘祖昌。
"我遇到了進疆以來的第二大難題!"甘祖昌剛一進門,王震便說道。
"什么難題?"甘祖昌笑著問:"和平年代還有什么難得住司令員的事?"
"第一大難題,20多萬人的吃穿問題,我們開展大生產已得到解決。這第二大難題,就是20多萬指戰(zhàn)員的婚姻大事,也該提上我們的議事日程。近兩年雖然進疆不少女兵,但仍未形成半邊天。營以下干部和老戰(zhàn)士大都還未成婚。尤其是老戰(zhàn)士年齡偏大,對象很難找。已成了影響部隊建設的難題。這可是穩(wěn)定軍心的大問題,是關系到我們能否在新疆站穩(wěn)腳跟的大事情。你說我這個司令員怎能不操心?"
"這事情急不得,下面有的部隊在實行‘組織介紹’、個人同意、上級批準的婚配方式,實在行不通。那會形成包辦婚姻。我曾聽到曾滌副主任(新疆軍區(qū)政治部副主任)說:有位湖南女兵,組織把他介紹給一位老干部,因為年齡相差大,女方不同意,婚后的洞房花燭夜,本應是甜甜蜜蜜的夜晚,新娘子卻以淚洗面,和衣而臥,把自己的被子也縫成‘睡袋’,來防御丈夫的‘入侵’。愛情這東西,是組織解決不了的。現在更不能組織說了算。"甘祖昌洞幽燭微,侃侃而談。
"你說怎么辦?"王震一臉虔誠地請教道。
"要按婚姻法辦,對于年齡偏大的老戰(zhàn)士,要特殊關照。組織介紹雖可取,但不能搞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而必須堅持自愿,重在思想工作。聽山東籍戰(zhàn)士說,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們那里戰(zhàn)斗殘酷,留下不少寡婦,從二十幾歲到四十歲的都有。我們不妨到山東招募一批婦女來疆。這樣不就解決大齡官兵的婚姻問題了嗎!"
"哈哈,我怎么沒有想到這一招呢!"王震面露喜色,繼而又凝視著甘祖昌嚴肅地說:"不過搞對象,解決婚姻問題,要以政治為基礎。我們共產黨人,要講志同道合,首先考慮的是革命立場是否堅定,政治覺悟是否高,思想作風、道德品行是否好,一句話‘政治條件要好’!可我哪能準備那么多的布爾什維克呢?"
"這有先例,在南泥灣大生產中,毛主席、朱總司令不是說過,娶一個地主的女兒做媳婦,那有什么不好的,若連一個地主的女兒都改造不好,還算什么共產黨人!現在全國大陸已經解放了,大批大批的女性參軍進疆,我們再從山東農村招一批大齡中青年寡婦,這問題也就解決了。"
"好,言之有理。我贊同你的見解。"
隨后,經中央批準,新疆軍區(qū)于1953年成立了下轄有15個大隊的"新疆建設婦女工作總隊",分赴山東等省招募大批青壯年婦女進疆,然后分配到城市機關和各個屯墾農場,讓她們與駐疆官兵一起工作、勞動,在此過程中,相互逐漸加深了解,建立感情。經過新疆軍區(qū)數年的努力,20多萬駐疆官兵的婚姻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從而使廣大官兵能夠定下心來長期扎根于邊疆,為后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立與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艱苦奮斗(5)
1951年,甘祖昌的大兒子錦榮在家里做篾工,聽說父親當了新疆軍區(qū)后勤部長。千里迢迢從老家趕到新疆,希望找個輕松的工作。不料父親對他說:"你20多歲了,讀書超過了年齡,現在工廠需要鍛工,你去學打鐵吧。"甘錦榮在新疆打了半年鐵,比在家做篾工更累,身體吃不消,向父親訴苦,甘祖昌又把他安排到農建第六師學開拖拉機。錦榮不滿意,寫信向老家的老奶奶求援。甘祖昌收到老娘的來信,立刻回信說:我們干部子女不能搞特殊,應該帶頭艱苦奮斗,為建設祖國多作貢獻。后來錦榮隨父回鄉(xiāng)務農,又多次提出要父親出錢給他蓋房子。甘祖昌不同意,他說:"我不能把國家給我的工資給子女享受。再說,我們現住的房子先后五次被敵人放火燒過,是鄉(xiāng)親們冒生命危險搶救下來的,留下它做傳統(tǒng)教育的教材吧。"
甘祖昌是1957年回鄉(xiāng)務農的,到家第三天清晨,就帶孩子們背著糞筐到野外撿糞。為了適應南方人種水稻的習慣,甘祖昌要孩子們打赤腳下地。孩子們從小沒打過赤腳,過了兩天,健榮腳上就打出了十多個水泡,十分疼痛,不愿再干了。父親教育他說:"只有不怕吃苦,堅持鍛煉,才能取得成功。"在甘祖昌的堅持下,孩子們終于很快適應了環(huán)境,以后個個養(yǎng)成了自覺勞動的好習慣。
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有穿了一雙鞋幫破了的鞋子上學,有同學開玩笑說:"將軍的女兒還穿這樣的鞋?"公榮聽了臉紅,回家把鞋扔到墻腳。甘祖昌見了,把鞋子撿起,戴上老花鏡,一針針把鞋子補好。他對公榮說:"我在你這樣的年紀給老板挑腳,每天來回120里,春夏秋冬都打赤腳。現在生活好了,可不能忘了艱苦奮斗的傳統(tǒng)呵。"以后甘祖昌給每個孩子發(fā)了個針線包,衣服破了,自己動手縫補。
不搞特殊(6)
1972年甘祖昌的大女兒平榮在吉安衛(wèi)校學習,聽說要征女兵,立刻給父親寫信,求他給征兵部門打個招呼,讓她當兵。不料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批評:"我知道你眼睛近視,不符合當兵條件,我們干部子女不準開后門搞特殊化!"而平榮因為在學校品學兼優(yōu)被單位推薦參了軍。甘祖昌得到消息感到會影響部隊素質,打算給平榮所在部隊寫信讓她退伍。正在這個時候平榮從部隊來信,說她用左眼瞄準,打靶成績達到優(yōu)秀,并被選送參加全軍射擊表演賽,甘祖昌才改變了原來的打算,讓她在部隊鍛煉。
1974年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初中畢業(yè)了。班主任家訪,說起農民生活水平提高了,都想讓子女上高中。但縣里高中名額有限,僅三分之一學生可以升學,公榮在班上成績好,是推薦的對象。甘祖昌聽了立刻表態(tài):"既然名額有限,就不要考慮公榮的升學問題了,讓她回鄉(xiāng)務農吧。"事后他耐心地向女兒解釋說:"我8歲就開始勞動,你15歲,不算小了;我和你三個叔叔加起來才讀6年書,你一人學了9年,也不算少了。你是干部子女,要吃苦在前,帶頭把農村建設好。"公榮在父親的教導下,參加勞動成績突出,1978年被吸收為工商銀行儲蓄員,因工作出色成為"三八"紅旗手、全國勞動模范。
1976年甘祖昌的愛人龔全珍從教育崗位離休。按照當時規(guī)定可由一個子女頂替。四女吉榮打算去學校"頂班"。但甘祖昌堅決反對。他說:"子女長大了應該自謀出路,不能躺在父母的功勞簿上吃老本。吉榮沒讀過師范,文化也不高,她能教書么?"以后,吉榮要去共大學習中醫(yī)草藥,征求甘祖昌的意見。他說:"學技術我同意,就是不能頂班!"吉榮后來終于成了一名合格的醫(yī)藥工作者。
移風易俗(7)
甘祖昌有五個子女,80年代以后陸續(xù)到了成家的年齡,他一再囑咐他們:你們結婚,要帶頭移風易俗,不收禮金,也不要宴請客人。70年代新榮結婚,他只花 30元買了個衣柜,20元買了張書桌,連被子床單總共才花一百多元錢。結婚前一天,甘祖昌交代親友們說:明天結婚,女方派兩位女伴把新娘送到公社,這里也派兩位女伴到公社去接人。在公社領了結婚證就算結了婚,我們家里不辦酒席,只發(fā)點糖果給送親的姑娘們。
1981年大女兒平榮結婚。平榮把女婿帶回家來。龔全珍很高興,建議按照蓮花風俗,買點禮物送給他們,表示作父母的一點心意。但是甘祖昌不同意,他說:"不要送什么禮物,子女結婚,父母掏錢的舊習俗應該打破。我們要鼓勵年輕人艱苦創(chuàng)業(yè),走自己的道路。"
老農劉記圣是甘祖昌的好朋友,他多次勸甘祖昌:"你把錢用到集體事業(yè)上去是對的,但是你也要為自己的子孫后代想想,拿點錢給兒子蓋房吧。"甘祖昌不同意他的觀點,他說:"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革命的十大措施之一,就是廢除繼承權。留下一筆遺產,讓后代坐享其成,這不是我們共產黨人的繼承觀,我們只能把艱苦奮斗的光榮傳統(tǒng)留給后代,這才是真正的寶貴遺產。"
言傳身教(8)
上個世紀70年代初,甘祖昌的小女兒公榮、侄兒甘鐵朗、孫子甘全連一同初中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參加農業(yè)生產。同時,還有李孝林等十余位知識青年也回鄉(xiāng)參加農業(yè)勞動。甘祖昌為了教育他們安心農村生產,舉辦了別開生面的座談會,從大年初一到初四,組織他們學習毛主席著作和有關黨在農村方針政策方面的文件。并邀請在舊社會和他一起挑過腳的四位老農給孩子們上課,現身說法,講家史和村史,用新舊社會對比的方法來啟發(fā)教育年輕一代。座談會使這些回鄉(xiāng)務農的年輕人受益匪淺。紛紛表示要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青春。
接著,甘祖昌便把孩子們帶到屋后的虎形山上,對他們說:若要富,先種樹?;⑿紊交氖徧上?,應該開墾出來種植果樹。在場的二弟洪昌卻認為:虎形山土質貧瘠,種樹不能成活。甘祖昌笑著說:"那是因為方法不對頭,南泥灣土質比這更差,種莊稼照樣豐收。"他便親自示范,深挖坑,施好肥,栽上樹,勤管理。當時,這些孩子跟著甘祖昌天天去山上勞動。
幾十年過去了,現在果樹成林。甘祖昌的孩子們也都茁壯成長,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作出了優(yōu)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