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高考文理分科 高考改革再上路

字號:


     國務院于近日印發(fā)的《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堪稱我國自恢復高考以來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考試招生制度改革。
      此輪改革,從考試科目、高校招生錄取機制上均做出了重大調整?!兑庖姟访鞔_,2014年啟動考試招生制度改革試點,考生總成績由統(tǒng)一高考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3個科目成績以及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3個科目成績組成。計入總成績的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科目,則由考生根據(jù)報考高校要求及自身特長,在思想政治、歷史、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科目中自主選擇。保持統(tǒng)一高考的語文、數(shù)學、外語科目不變、分值不變,不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提供兩次考試機會。浙江、上海將率先試點改革,并于2017年全面推進。
    
    同時,《意見》更加明確了改革的總體目標,即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國特色現(xiàn)代教育考試招生制度,形成分類考試、綜合評價、多元錄取的考試招生模式,健全促進公平、科學選才、監(jiān)督有力的體制機制,構建銜接溝通各級各類教育、認可多種學習成果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不少專家學者對此表示,此次改革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中央對于推進教育公平公正,科學選拔人才的目標、力度與決心,也承載及回應了公眾對于高考公平的諸多期待,針對多年來公眾意見突出的大部分問題,堪稱我國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為全面、系統(tǒng)的改革。
    此前教育部副部長劉利民也曾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公開表示,此次改革提出要把考試成績與綜合素質評價的情況結合起來選拔人才,有助于扭轉單純用考試分數(shù)評價學生的做法,促使人才選拔從只看冷冰冰的分,到關注活生生的人,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
    照此目標,目前這種“一考定終身”的傳統(tǒng)高考現(xiàn)狀與模式將被替代,學生也將從“三年備一考”的壓力中掙脫出來。而減少和規(guī)范考試加分制度,提高中西部地區(qū)和人口大省高考錄取率,增加農村學生上重點高校人數(shù)等舉措,將會更有效地均衡不同區(qū)域及城鄉(xiāng)間的教育資源。
    事實上,近30多年來,隨著我國考試招生制度的不斷改進與完善,我國高考改革的步伐也似乎從未停止過,但過去的諸多改革更多的是“局部手術”。改革或是考試改革,如3+X、文綜理綜等;或是錄取改革,如加分、自主招生制度等。此次高考改革可謂第從計劃編制,到考試、錄取、管理等全方位進行系統(tǒng)化設計的改革。這也正是此輪改革中可貴的一點。
    而與此同時,更多人顯然更加關注的是實際的考試科目,“高考不分文理科”也立即成為輿論目光的聚焦點。
    其實,高考的文、理分科曾經經歷過多次改革,而關于文理是否分科的爭論也始終沒有停過。例如,上海就曾在1977年恢復高考后長達十年實行文理不分科,1987年改為3+1考試,2001年改為3+X,2012年再次恢復為3+1文理分科考試。此外,2002年江蘇省、2003至2005年遼寧省也曾分別試行過文理不分科考試。
    毋庸置疑,“不分文理科”可謂是此次改革的一大亮點。理論上說,文理本就不應該分科,全面、均衡發(fā)展方為真正有質量的發(fā)展。
    但問題是,從過往高考實踐經驗來看,高考不分文理,或將更為加重學生的學業(yè)負擔。例如,江蘇省曾在2002年實施文理不分科考試,使得學生必須同時考語文、數(shù)學、外語、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共9門課程,其結果則因學生學業(yè)負擔過重、壓力過大而不得不在一年后緊急叫停。
    而對此,也有學者指出,要做到讓各項改革的實際效果都與其設計初衷相一致,無疑須另外付出巨大努力。而一旦操作失誤,高考的壓力則有可能從高三轉向滲透到整個高中三年,致使學生壓力更加沉重。
    誠然,此番高考的一攬子改革凝聚了全社會對促進這一重要制度合理化的全部誠意,更是具有明確目標與決心的努力。高考改革中文理不分科也僅僅是手段,素質教育及教育公平方為終目標。我們也看到,高考新規(guī)公布后,有更多的人受到了鼓舞,看到了希望。
    但我們同時也應該明白,任何一項政策都無法令所有人滿意。所以,此番高考改革之路上也勢必將伴隨著審視與質疑。在,對于一項重要而復雜的改革來說,能夠勇敢地邁開步伐前行,就是好的開始。我們期待上海與浙江能為之后全國范圍的改革開個好頭;期待教育部門能夠扎實穩(wěn)健地推動此輪改革,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大局提供一個扎根社會基層的支點;也期待相關部門在面對高考改革之路上的諸多非議時要敢于擔當;期待社會各界給予高考改革以支持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