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2015年高考作文素材積累:歷史人物與現(xiàn)實人物》的文章,供大家參考閱讀!
●霍金:英國物理學家,身殘志堅,著《時間簡史》,被譽為“當代的愛因斯坦”。
●曹雪芹:(清)舉家食粥,著《紅樓夢》?!芭喪d,增刪五次”?!白肿挚磥矶际茄晷量嗖粚こ??!薄皾M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司馬遷(漢):史學家,受宮刑后,發(fā)憤著《史記》?!笆芳抑^唱,無韻之離騷”。
● 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屈原(戰(zhàn)國?楚):沉江殉國難?!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BR> ●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熟讀) 7、 趙鑫珊《人是什么?》(熟讀)
● 魯迅的生平創(chuàng)作:棄醫(yī)從文?!棒斞傅墓穷^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保珴蓶|,“民族之魂”)
● 李白“詩仙”,浪漫主義,“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杜甫“詩圣”,現(xiàn)實主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孔子(圣人)、孟子(亞圣)有關名言見《圓夢寶典》
●契訶夫(俄):700多至800多篇短、中篇小說,戲劇作家,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
●孫梨,當代小說家,一生淡泊名利,潛心創(chuàng)作,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巴爾扎克,法國作家,寫了九十多篇小說,著有《人間喜劇》。
●孔明揮淚斬馬謖。(可從多方面多角度構思并使用。)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老舍:人民藝術家,“士大夫不可辱的知識分子形象?!?BR> ●關漢卿,元初作家?!拔沂莻€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燥,響當當?shù)囊涣c~豌豆?!?BR> ●莊子:安時而處順,無為而治。
●蒲松齡:清代作家,著有《聊齋志異》。
●毛澤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保褡鍤夤?jié))
●艾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梁小斌: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多好的句子。)
●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普希金:俄國文學之始祖,1837年2月8日與丹特士決斗而死。(為個人尊嚴而站。雖死猶榮。)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代梟雄)
●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感情甚篤,共同完成30卷的《金石錄》。
●辛棄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稹和白居易友誼深厚:“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BR> ●巴金:我家鄉(xiāng)的泥土,我祖國的土地,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的雨露,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我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海倫 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讓一切健康但虛度光陰的俗人感到羞愧。)
●一個老人在火車上不小心掉了一只新鞋,在眾人 的惋惜聲中,老人毫不猶豫的把另一只也從窗口扔掉。(與其抱守殘缺,不如果斷的放棄。)
●錢仲書:淡泊名利?!澳愠粤穗u蛋覺得好就行了,何必要見那只下蛋的雞吶。”
●史鐵生:大難之后成大器?!段遗c地壇》。
●唐太宗與魏征:明君與名臣,相得益彰。
●普通教師殷雪梅在一輛瘋狂駛來的汽車沖向自己學生的時候,挺身而出,張開雙臂用軀體護衛(wèi)學生。這一英雄壯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輝煌燦爛的人生、什么叫做響亮有力的“結(jié)尾”。(江蘇考生《人生三部曲》)
●公安戰(zhàn)線的楷模任長霞,一生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濟貧,顧及人民大眾利益;“入乎其內(nèi)”,她除惡掃黑,鐵面無私,用一腔熱血保一方的安寧?!叭牒酢彼?,全心呵護有難的人,讓奉獻之花開在每一個人的心坎上;“出乎”自己,時時以共產(chǎn)黨人的標準嚴以律己,從不給家人謀半點私利。(湖北考生《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
●矮個子給鄧亞萍的成功帶來了阻力,可是她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獨占乒壇,讓各國運動員發(fā)出“和鄧亞萍生活在同一時代,簡直就是一種悲哀”的感嘆。(河南考生《巔峰上的蝸?!罚?BR> ●21歲的劉翔在奧運會110米跨欄中創(chuàng)造了“亞洲飛人”的奇跡。這奇跡的背后,有劉翔的定位準確、敢于拼搏,也有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在過去的一年里,國家花在劉翔身上的訓練費用就達300多萬元。(河北考生《“亞洲飛人”的奇跡》)
●田世國,一個事業(yè)正如日中天的中年男子,捐獻出自己的重要器官——腎,來搶救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80多歲的老母親。他的舉動感動了整個中國。(安徽考生《什么?——是該這樣!》)
●徐本禹,一個出身貧寒、品學兼優(yōu)的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專業(yè)的大學生,剛剛?cè)缭敢詢數(shù)乜忌狭搜芯可?,卻選擇到貴州一個偏僻荒遠的山區(qū)去支教兩年。(安徽考生《什么?——是該這樣!》)
●在史鐵生的舊居,有一棵合歡樹。這棵樹載滿了史鐵生對他的母親的紀念。是母親的身影給了他力量,讓他在書頁上站立起來,成為疾步如飛的正常人,成為生活的強者。(廣東考生《一棵樹的紀念》)
1.《鴻門宴》(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余戰(zhàn),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垓下一戰(zhàn)他卻一敗涂地,終釀千古遺恨,何也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笔且驗闆]有奪取天下的深謀遠慮。
至垓下被圍,烏江亭長勸項王渡江東稱王,以期卷土重來,然項羽卻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最終“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BR> 《史記》作者司馬遷說“自衿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只依賴武力。毛澤東則說“不可沽名學霸王”。而項羽呢?他在慘敗的局面下還不能正確反思自己一潰千里的原因,還以炫耀武力為榮事,兩次把失敗的原因歸結(jié)到上天。如此糊涂豈非敗情之悲嗎?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么?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xù)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梢娝m然武力上是絕對優(yōu)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為楚國貴族的后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撥】杜詩認為真正的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或許可以東山再起,在雄渾的歷史畫卷中抒寫屬于自己的一頁。王詩在客觀分析項羽兵敗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地設想,即便江東才俊如今還在,他們是不愿與項羽從頭再來的。認為項羽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李詩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褒贊其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詩通過對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徹底革命精神。頸聯(lián)運用項羽這一典故,勉勵全黨全軍要抓住戰(zhàn)機從勝利走向勝利,不能學習楚霸王項羽沽名釣譽的做法。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點撥】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笆拧?,奔馳。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xiàn)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zhàn)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xiàn)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zhuǎn)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zhàn)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2.《歸園田居》與《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東晉王朝已面臨瓦解,人民的起義、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會環(huán)境愈加混亂污濁。由於受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環(huán)境的影響,他因而有著“ 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眱煞N截然不同的志趣。當他帶著“大濟蒼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會的現(xiàn)實卻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發(fā)展的機會。剛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慣官場種種的黑暗現(xiàn)象,於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辭官而去。但是,他仍然希望尋找到能發(fā)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於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亂的時代、黑暗的社會當中,他始終沒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應該選擇“仕”還是“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終於,他因為不愿奉承位輕權重、跋扈非常的督郵,不甘“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毅然辭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澤令,也結(jié)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心為形役”,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jié)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是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背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他好累。沉溺于過去,也必將讓他喪失了現(xiàn)在和未來,于是,他選擇了離開。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著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xiāng)的小船。月光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他的衣袖隨風飄搖,但此時,他卻擁有幾分坦然,幾分歡喜。全新的生活隨著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著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嘗著粗茶淡飯,享受著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這段小文為我們點染了陶淵明的遠離官場的輕松、歸途之樂和田園之致,在敘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語言點綴。)
◆小船在水面輕輕搖蕩、漂浮著,微風飄飄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輕輕曖曖地愛撫我的面頰,踏著山雀的歌韻,我醉飲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響著船槳的激水,將我所有的鄉(xiāng)愁揉碎。眼前是一幀濃濃淡淡的黑白照片,兩岸靜臥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陽光斜灑,灑滿我回家的路。遠遠的,能看見那個寧靜而溫馨的茅屋,籠罩在淡煙里,飄渺虛無……(這是一篇情景交融體現(xiàn)的作品。那種無憂的恬淡如閑適的中國畫,一縷一縷向我們走來,小船、微風、歌韻、陽光組合成了一幅似靜又動的畫面。陶淵明就生活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才知道,距離我們那么遙遠的五柳先生竟是這樣的灑脫、無羈。)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jīng)很少。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yè)、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xiàn)實問題塞滿的現(xiàn)代人,哪里有閑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松賞菊,引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干青云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tài)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
◆ 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郁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涌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著輕爽的河風,立于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溫馨的家居。他的神態(tài)是那樣的幸福、輕松、安詳、超脫,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
◆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xiàn)實利益和神圣價值發(fā)生沖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的問題?!叭松教幹嗡疲瑧骑w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比松嵌虝旱?,人生需要曠達。現(xiàn)代人,守住內(nèi)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羈鳥——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借安祥靜謐的田園村居生活,烘托有翅不能伸的“羈鳥”,借“困守籠中”的“羈鳥”隱喻“誤落塵網(wǎng)”的作者的心緒?!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對于鳥兒來說,藍天是它的向往,山林是它的家園,飛翔是它的生命,可是《歸園田居》中的這只毫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的“鳥”,早已遠離了家園,失去了自由。它久在樊籠,有翅難飛,行為人役,心為俗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每天只能靠自己的強歡顏笑、搖尾乞憐來討得主人的歡心。失去了山林,失去了藍天,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自由,只能哀哀無告地生活在主人為它量身定做的美麗而牢實的金絲籠里??梢韵胍?,一旦它能沖破牢籠,回歸自然,那該是何等撼人心魄的興奮和喜悅?。∑鋵?,這只求飛不得的“羈鳥”就是“誤入官場”的陶淵明難堪處境的寫照??蓱z的詩人不也正象那只哀哀無告、苦苦掙扎的“羈鳥”嗎?正如山林是羈鳥的渴盼一樣,田園也是詩人的歸宿,那里有雞鳴狗吠的祥和幽靜,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飄香,有村落炊煙的溫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實,更有纖塵不染的心性高潔,擁有自然和自然的美好,擁有自由和自由的生活。
◆歸鳥 ——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眾多“歸鳥”詩篇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回歸自然,回歸性情,保持真我思想的詩篇?!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弊髡哂文框G懷,參透自然,卻故意把自然“真意”說得如此飄緲朦朧,其實稍加玩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真意是什么。秋菊自開自謝,保持一份潔白淡泊;南山自古及今,保持一份肅穆莊嚴;太陽朝升暮落,保持一份秩序?qū)庫o。自然萬物,各隨其分,各安其道,消長生息,窮通演化,莫不自自然然,實實在在。飛鳥投林的描寫更是充分強化了這一天地觀念。像天地萬物一樣,飛鳥早出晚歸,遠近覓食,有困頓勞碌的疲憊和緊張,也有安頓休息的輕松和愉悅,有呼朋引伴的熱鬧,也有失群掉隊的孤單,該去則去,該回則回,一切隨順自然,和山林、夕陽、南山、秋菊、東籬構成了一幅天然純美、自然靜謐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在投林歸鳥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作者游歷南山,參閱天地,猛然間,豁然開朗:自己不也正如一只疲倦歸飛的鳥兒嗎?山氣彌漫,日落西山,該回家了,家在哪兒呢?不在宦海官場,不在利達富貴,不在榮辱沉浮,家在山水田園,家在南山秋菊,家在山林夕陽,那份出于自然、回歸自然、纖塵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詩人真正的精神家園?。”惴嫡?,回歸自然,這才是詩歌“歸鳥”意象真正要暗示我們的內(nèi)涵??梢哉f,這只小小的歸鳥,這只與同伴同飛、與山林同眠、與夕陽同行、與自然同道的小鳥,還與詩人同心,正是這種天人合一、人鳥同道賦予了陶詩以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文人士大夫的愛菊,遠祖是屈原,有詩為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保ā峨x騷》)但真正的始祖卻要論有菊癖的隱士陶淵明,他不但種菊,以菊下酒,還寫下不少詠菊詩?!扒锞沼屑焉诼抖奁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本栈韬_,幽香燦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保ㄋ芜z民鄭思肖)正是這樣一種孤芳自賞的高傲品質(zhì)吸引了詩人、造就了詩人。在詠菊詩中,我們?nèi)菀赘惺堋皯?zhàn)地黃花分外香”、“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戰(zhàn)斗與輝煌,可曾體察到陶淵明筆下的“佳色”之秋菊、采菊之“悠然”的質(zhì)樸與平淡?“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是陶淵明委順自然大化生命觀的寄托,也是陶淵明傲然脫俗的人格象征。
◆詩人愛菊,更愛松。在中國文化中,松樹的地位極其崇高,當?shù)冒倌局L的榮譽??鬃訉λ傻馁澱Z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話同他的思想一同進入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歲寒三友松、竹、梅,松居首位。!“三徑就荒”何足惜,有“松菊猶存”悅其心、“撫孤松”快其意足矣。青松是孤獨的,亦如寂寞的陶淵明;青松是挺拔的,亦如傲岸的隱逸者。人生最可貴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貧瘠、菊的凄美,如果沒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挺立一生的主體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見高枝”呢?
◆今天的我們應該換個角度去品讀陶潛,即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其價值和意義。因為陶潛的選擇恰好代表了人們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解放。自然的人在社會中常常扮演著不同角色,但不是每一個角色都讓人稱心如意。由于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責任,家庭的義務,個人的名利等等的約束,人們無法擺脫,無法超越,而不得不從事一些本來不愿意從事的職業(yè)(包括官職),說一些不想說的話(包括應酬),于是如陶潛所說的“心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隸,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們的內(nèi)心又時時刻刻渴望著能擺脫俗世的煩惱,能自由輕松地生活。所以,敢于放棄社會責任(不止是官職),做回他自己(不止是“歸園田”),按照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去生活的陶潛,才成為了許多人推崇的偶像。
◆所以陶潛放棄的不是某個官職,而是一種讓他不自由的“社會角色”,他要做回了一個自然的、完整的自己,讓自己曠達的天性得以保全。在《歸去來兮辭》結(jié)尾一段中,他更是直接表達了這個觀點。他說:因為“吾生之行休”,加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他決定和以前的那個影響他限制他的“社會角色”決裂,“委心任去留”,“樂夫天命”。不要忘了他“性本愛丘山”。
3.《邊城》(沈從文)
◆《邊城》描寫的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哆叧恰匪憩F(xiàn)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zhì)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xiàn)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yōu)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yōu)雅的,安詳?shù)摹_@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作者以“邊城”為題用意:“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nóng)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tǒng)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zhì)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nèi)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tǒng)美德的心意。傳統(tǒng)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nèi)ダ^承,但農(nóng)業(yè)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yōu)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固守傳統(tǒng)還是擁抱現(xiàn)代,怎樣把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代意識更好的結(jié)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現(xiàn)代意識的發(fā)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防锩鑼懙哪欠N過年的味道了。
◆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沈從文說:“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薄哆叧恰分械摹懊馈笔羌型ㄟ^“愛”來表現(xiàn)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這樣的“愛”不僅僅是單方的輸出和容納,更是彼此的一種圓融。她是人類更深遠意義的“愛”。還有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從而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青春的風景原來并不總是陽光明媚,鮮花爛漫,它也有煩惱、苦痛、癡迷、沉醉,也有狂妄、喧囂、爭斗、失落,內(nèi)心的凄風苦雨一點也不比現(xiàn)實的紛紜復雜遜色。這是成長中的故事,與青春相關的憂傷,它“剪不斷,理還亂”,“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秋云無覓處”,若有若無,朦朧迷離又纏綿糾結(jié)。走過了青春驛站的人們往往如同翠翠的外祖父一樣,固然充滿了善意的關愛,卻總是難以平等地走進青春的內(nèi)心世界。
◆所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年輕時總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和行為,很多年后驀然回首,我們會發(fā)覺那些可愛可笑的東西大多已離我們遠去,但它們確實曾經(jīng)真切地陪伴著我們長大。假如我們用成人的經(jīng)驗來一刀切,施以倫理化的道德評判,一概以幼稚可笑來作結(jié),甚至于采取漠視、輕蔑的態(tài)度,要設定尺度,框限青春的心靈,則實在是愚蠢且殘酷的?!疤炜詹辉粝挛业暮圹E,但我已飛過?!鼻啻旱慕?jīng)歷無論是怎樣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無論充滿了怎樣的悖謬、荒誕和令人心碎的折磨,它都是人生中一筆難得的財富,生命就是在這樣的顛蕩與播弄中充實、積淀與升華的。告別那些浮躁、矯飾和焦慮,人就慢慢地走向了生命的成熟。從青春的感傷之霧中走出的翠翠雖然經(jīng)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在渡口的朝日殘陽中孤寂而執(zhí)著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但我們相信,就在這美麗而遺憾的等待中,她的生命將變得更加堅韌和頑強,更能夠承受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回望青春的風景,讓我們在愛中傾注理解與同情,讓我們寬容青春的心靈跌跌撞撞、歪歪斜斜甚至偶然出軌的前行,讓我們在回望中體驗那逝去的憂傷,那與青春相關的憂傷,看一看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尖筍是如何長成竹林的,看一看在大樹倒下的地方又長出了小樹,月光消失的夜晚又亮起了星辰,看一看牧歸的老農(nóng)點燃的炊煙,看一看海,它是如何忠實地記錄著恐龍的變遷,看一看這個世界,有哪些變或者不變,看一看我們的心靈,該拋棄什么,堅守什么。
4.《我與地壇(節(jié)選)》(史鐵生)
◆史鐵生,北京市人,“文化*”初期響應號召由北京赴陜西務農(nóng),因積勞致殘下肢癱瘓,后返回北京潛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為專業(yè)作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等。《我與地壇》(1991)是作者對自我在過去十年寫作在內(nèi)容、思想、形式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解剖,為寫下去(活下去)尋找理由。“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BR> ◆史鐵生曾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的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心魂的可能與去向?!边@段話也是對他作品的的詮釋。
◆在這個荒蕪的園子里,作者化了幾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對生命的思考和解讀。這一過程是艱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作者經(jīng)歷了哪些肉體上的掙扎和心靈上的洗禮。且看史鐵生對生與死的思考,他認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本褪钦f,死是目的,生便是過程,所以,史鐵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這樣告訴別人,“人有時候太看重了我們要回到虛無里去,結(jié)果忘了我們本來從虛無里來”。在他的另一首詩歌里,史鐵生這樣寫到: “午后,如果陽光靜寂/ 你是否能聽/ 往日已歸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時間被忽略在存在中/ 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過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種回歸。史鐵生眼里的死,有著回家的溫馨。
◆史鐵生能夠領悟生命的內(nèi)涵,首先,在于他戰(zhàn)勝了自己的殘疾。前面說過,史鐵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爾?劉易斯,但他們見面的時候,史鐵生卻沒有絲毫卑怯的陰影。因為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爾?劉易斯也不例外。而此后卡爾?劉易斯輸給了約翰遜。在《我的夢想》中,史鐵生說,“后來知道,跑進9秒79的約翰遜戰(zhàn)勝卡爾?劉易斯是服用了興奮劑,對此,我們該說什么呢?約翰遜的故鄉(xiāng)牙買加的人們這樣說,‘約翰遜什么時候愿意回來,我們都會歡迎他,不管他做錯了什么事,他都是牙買加的兒子?!@幾句話讓我感動至深。難道我們不該對靈魂有了殘疾的人給予更多的同情和愛嗎?”在這里,史鐵生深刻的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局限,而且還有比肉體殘疾更嚴重的靈魂殘疾的人,他們更需要同情和撫慰。因此,史鐵生終于從殘疾的陰影里走出來。
記得原野在《人生》一詩中這樣寫道:人生,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jié)束。這中間的時光,就叫做幸福;人活著, 當哭則哭, 聲音不悲不苦, 為國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讓別人灑下誠實的淚,數(shù)一數(shù),那是人生價值的珍珠?!?BR> 詩人用了樸實的言辭道出了生命的真諦。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蜷L或短,自有論道。而貫穿其中的生命的意義卻是每個人畢生的追求。史鐵生在這里也給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題,人應該怎樣戰(zhàn)勝自己的苦難,開始對生命意義的探求。
◆2002年,史鐵生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那段授獎詞也許是對他最精當?shù)母爬ǎ骸笆疯F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由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的電影《邊走邊唱》,電影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貫穿始終:“千弦斷,天眼開?!边@句話的背景是盲人琴師的師傅說過,彈斷的第1000根琴弦能帶來光明。盲人對于光明的渴望,殘疾了雙腿的人對于行走的渴望,從來不會停止,在史鐵生的作品里,我們始終能夠讀到這樣的渴望,他從來沒有掩飾過。
5.《米洛斯的維納斯》(清岡卓行)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chǎn)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zhàn)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楊玉環(huán)因其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tài),趙飛燕因其瘦而更添輕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嬌媚婉轉(zhuǎn)之韻;梅艷芳雖天夭其壽卻芳華絕代,給人們留下了永遠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紅樓夢》而辭世,卻引出了后世無數(shù)癡人說紅樓論紅樓續(xù)紅樓,萬古流芳;維納斯雖失雙臂卻從其出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傾倒了全世界的觀賞者,漂向了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時代。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這樣一個美學命題:缺憾也是一種美。
◆斷臂的維納斯不過美在“她”首先是“維納斯”。因為“維納斯”這個名字首先就是美的概念了。其次因為“她”是兩千多年前的“維納斯”。兩千多年以前的雕塑工匠,能將女人肌體創(chuàng)造成那么一種藝術的品格,確系不俗了。而最主要的,“她”美在“她”的斷臂。美在她是一個亙古之迷都是有魅力的,一個亙古之迷才尤使斷臂的維納斯美名著世。
◆生活本身也像那些雕塑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也都是殘缺的,也都必然是殘缺的。斷臂的維納斯似乎告訴我們――愛從不意味著給予什么和接受什么…… 命運三女神似乎告訴我們――對所謂命運而言,頭腦是不起作用的…… 勝利之神似乎告訴我們――勝利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代價有時有如頭顱…… 每每想到這些,我對生活的本質(zhì)也就理解得更明白了一些。歸根結(jié)底,因完美之不可求,才便有殘缺之美啊……
◆維納斯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似乎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虛實相生的辨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斷了胳膊,固然使人們的審美想象受到了現(xiàn)實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發(fā)的的審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擺脫現(xiàn)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使每個人都獲得各自所追求維納斯雕像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在這里,殘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這不僅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超越的美,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美,是一種借助藝術空白而表現(xiàn)出的偉大的美,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tài)。在西方雕塑中,與“米洛斯的維納斯”同為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羅丹的《沉思》和《巴爾扎克像》,布魯爾的《絕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總之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需要通過審美想象去獲得。
◆在清岡卓行的心目中,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雖為人所求,卻非生活所需,如果這也算美的話,最多也只能算含淚的美,血染的美和殘忍的美?;蛟S清岡卓行并非這種原意,可他實在不應該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尤如“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林黛玉流露出迷死人的病態(tài)美,于是藝術的人們都祝愿她永遠病入膏肓,這無益于人們的生活,不符合人類生活的要求。
6.【李 白】
☆1.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著笑著紅塵,走著辭別故友。
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
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
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刀仕娜恕晟儆⒉?;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
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里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臺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2.李白灑脫,不寄托于高堂的莊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蕩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3.當李白不被重用時,他卻仍能快樂地夢游天姥,卻仍能舉杯暢飲。他對明天有著樂觀的微笑。當蘇軾屢遭貶謫,他卻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興,有“浪淘盡千古英雄”的豪邁。他對明天有著希望的微笑。當屈原縱身投江時,我想他也一定帶著微笑,因為他堅信他的“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一定會給后人帶來思索和警惕。
☆4.一勾彎月在冷凝處低懸,片片浮萍碎成搖曳的翡翠。詩人一聲長嘆,涌起層層墨香。李白的一生因為沒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銘留青史,因為舍棄了“鐘鼓饌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當時的士大夫之徒一樣追求金錢和名利,而違背自己的靈魂,那么祖國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飄逸長衣,歷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為世人吟詠。歷史的雨沒有下進太白的靈魂,他把一個真實的自己寫進了歷史。
☆5.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遭人誹謗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終化為泡影,但他仍意氣風發(f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三分釀成月亮七分化為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若無意氣,他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
☆6.李白策一匹駿馬,在昏黃的古道上奔馳。然而,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絆住他奔跑的腳步,無情的現(xiàn)實冷卻了他一腔熱血。是啊,想當年力士為我脫靴,貴妃為他磨墨,那該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順暢的時期啊。
可是,無意間他看到了力士諂媚的丑態(tài)和貴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覺得他應該永遠讓他奔跑的雙腳停滯不前,離開這黑暗的金馬門。他清醒地知道,他寧愿散盡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他帶上一把佩劍,把一杯酒去尋訪他暫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遠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門。
昔日他騎卸賜驃馬奉詔奔馳,今日他騎白鹿奔向他夢寐以求的遠方。濁酒深酌,重返喜地,尋幽豪飲,同銷萬古情愁,南下吳越,夢游天姥,齊敘難酬鴻志。奔跑讓他屢跌屢撞,奔跑又讓他獲得心靈的超越——思想,永遠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 “不事權貴”的青蓮居士,曾放蕩不羈地笑罵孔夫子,曾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玉環(huán)為其碾墨,讓高力士為其脫靴。這是多么“異端”之舉,多么荒謬之行。然而太白見不容于世之滋垢時,便憤然離去了。沒有易安居士那“這次第,一個愁字了得?”的憂傷,也沒有柳三變“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嘆而已。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意氣風發(fā)的李白,對前途充滿著無限的憧憬。他想通過官場仕途一展才華,報效國家,揮灑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場生活,多年的仗劍游歷,讓李白反思起來。有過得意,也有過失意,他終于看清了從仕之路的艱辛與黑暗,高力士為其穿靴實則銬住了他的雙腳,朝廷賞賜實際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間的污*,每一次醉后醒來,他又重新開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終有一種信念,始終有一種火熱的詩情沖動,始終有超俗的“出入”的灑脫!因此,他雖不被朝廷重用,但卻不被世事摒棄,也不被百姓遺忘。于是他不斷地重拾希望,不斷地將自己“大隱于市”,也許他的人生哲學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吧!李白??!不愧為“詩仙”,卻是個依市而居的仙人。
7.【蘇 軾】
☆1.蘇東坡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物質(zhì)匱乏,精神蕭索,可苦難終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嘯的山風于谷口處受住,化為溫柔的何須;湍急的河流于河口處放緩,化為寬廣的浩瀚;絢爛的人生于苦難處收束,化為成熟與淡泊。于是蘇東坡從黃州突圍,終成赤壁二賦,大江一詞,名傳千古,恩澤了后世無數(shù)書生騷客。
☆2.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拔┙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fā),“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3.東坡披發(fā)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4.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后,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后,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軾。官場上的險惡風波并沒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貧并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伴著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游中,蒼銀白發(fā)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一尊還酹江月,多么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紀念蘇軾,讓我懂得了在困難逆境中應保持有奮勇向前的心……
☆6.蘇軾這個曾經(jīng)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zhuǎn)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jié)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7.生無所息,是一份堅忍一份執(zhí)著。奮發(fā)圖強,樂以忘憂,或許有些無奈,煮燈黃卷,宵衣旰食,或許有些寂寥,懸梁刺股,囊螢映雪,或許有些孤獨。但是,我們的追求,是治國平天下。于是我看見蘇武,比大漠還要古老的漢使,守望著他的高原,大漠的風雕刻出手掌的龜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雙鬢,草原上的樹孤獨地守望著自由,鷹群年復一年地畫出亙古的弧線,我聽不見他的哀嘆,只看見光滑而禿的漢節(jié),是的,它在訴說著尊嚴、自由與氣節(jié),于是我懂得,生無所息不僅是生活態(tài)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8.【屈 原】
☆1.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鼻訌拈L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于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于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徹清澄。但當他忘記了混濁的天下之時,他又何曾記得還有千萬的百姓與自己遠大的理想?
☆2.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灑灑,坦坦蕩蕩,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于,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
☆3. “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志士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面對支離破碎的祖國,面對饑寒受苦的老百姓,作為士大夫卻束手無策,縱身躍入滔滔江水中,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為黎民百姓謀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對朝廷的腐敗束手無策,只好投身于海,為祖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4.披發(fā)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nèi)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于詩人之上?!叭苏l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zhí)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圣人不凝滯于物”呢?
9.【司馬遷】
☆1.當你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那陰濕的牢獄里,等著最后的決斷。你,一個小小史官,沒有多少家產(chǎn),面對這樣的牢獄之災,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選擇……有誰知道那一刻你的內(nèi)心所滾動的痛苦和無奈,有誰能體會到你內(nèi)心所翻騰的屈辱和淚水?假如時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訴你一句話: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你,司馬遷,就是一個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軀體,鑄就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魂魄——屈辱非但沒有消滅一個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偉大!
☆2.司馬遷剛直與堅韌。面對殘酷的刑罰,面對眾人的嘲笑,他沒有屈服,他依舊屹立在歷史的巔峰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剛正不阿,留作正氣滿乾坤;幽怨憂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正是太史公的凜然正氣,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BR> ☆3.微笑的臉,自信而剛強,柔和而不屈,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瀟灑。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終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張永葆微笑的臉化屈辱為力量、化鄙薄為斗志,“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人。極刑之下見勇夫,因為《史記》,你留給了世人一筆的財富;因為微笑的臉,你留給了我們永遠的崇敬。
☆4.曾經(jīng)身處那樣險惡的環(huán)境,忍受著世人的嘲諷和內(nèi)心的痛苦,太史公卻憑著自己的奇崛神筆,以剛毅之心正直之氣來書寫歷史,書寫兩千年的滄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與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載入史冊,那張懸著兩滴清淚的臉也與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后人對他的光輝評價: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10.【杜 甫】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屛腋惺芤幌逻@神奇的手。這手寫下了多少千古鴻文!多少名詩在這手下誕生!筆底波瀾,民間疾苦;世上瘡痍,詩中圣哲。這不正是你的寫照嗎?那句話我已爛熟于胸?!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無數(shù)人感動、折服。這是一個怎樣寬廣的胸懷???這是一顆怎樣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讓我握住你的手吧,讓我摸摸那青綠色的血管。
11.【辛其疾】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猶見你這個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南宋小朝廷的茍安讓你有如共工撞擊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奮力抗爭中遍體鱗傷。你悲憤,你無奈,你拍胸,你哭號,你的震天長嘯只換來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棄。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然而,稼軒,你是否看見,千百年來,有一位書生同樣意氣方遒,要與你同飲杜康,銷汝塊壘。稼軒,你不是孤獨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氣貫虹,將永載青史,千秋萬代!
12.【陶淵明】
☆1.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的文人里,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采菊之外,還做了些什么?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shù)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被蛟S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2.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于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了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nóng)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價值。
☆3.陶潛伴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采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丑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4.是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nóng)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愿望,寫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么寄托?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托于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凈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zhì)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tài)帽子流傳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吧綒馊障?,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nóng)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清閑與曠達!
13.【勾 踐】
☆他站在田里,舉起鋤頭,奮力耕耘著,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額頭流過他俊美的臉龐,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夫,他是勾踐。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還要親自做夫差的馬前卒?;氐綍陀H自耕種,做到非其親種則不食,非其妻所織則不穿。吃著粗陋的飯食,還要舔嘗苦膽;躺在柴草鋪上休息時,還在思考著招攬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為什么要這樣辛苦呢?國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隱居,可以平靜地終老一生,然而他沒有!因為他沒有忘記國君的責任,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在他的心底,銘記著他向夫差俯首稱臣那一刻的心痛,銘記著他的子民迎他回到會稽時滿眼的淚水!這銘記,使他可以忍受苦膽之苦,柴薪之硬!
14.【莊 子】
☆1.生有所息是一種超脫一種自然,這不僅僅是休息,更是靈魂的自由與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歷風塵的安詳?shù)蒯溽?。那槁首黃馘的莊周,漢水垂釣的莊周,在夕陽西下中隱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見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歲月深處,遠方的大哲用一生換取山林川澤中靈性的解脫。于是我開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簡單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種無上的境界。
☆2. “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薄指痛贯灥那f子,有人勸他涉世為官,他漠然視之;他孤傲的心靈走不進渾濁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塵世,視楚國相位而不顧,跳出渾濁*氣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內(nèi),獨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風中獨立看守月亮的大樹,把持著那潔白的美德,“享受”著逍遙的人生。莊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氣蓬勃,光霽月明。他面對一池澄清秋水,背對功名利祿,他的心就如同身邊流淌的溪水一樣清澈,潔凈。他超然的心態(tài)注定他與仕途無緣,但正是他“出入”和諧的心態(tài),才成就了他逍遙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樣汪洋恣肆的篇章。
15.【孔 子】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向被尊稱為“圣人”。這位飽學之士,卻發(fā)出了“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钡母锌?鬃釉鴰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雖然郯子之徒,其學問不及孔子,但孔子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卻令人欽佩。在孔子看來,眾人的才識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16.【諸葛亮】
☆1.柏樹茂盛繁密,我飛上樹梢,在清明的空氣中,聞到了英雄的氣息。他是臥龍,身居山林之間,也很清高。但是后來他離開了,去了戰(zhàn)場,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很快樂,因為他幫助了朋友,幫助了那個三顧茅廬以真情把他請出了山的人。他在戰(zhàn)爭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終于留下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美名。位置的正確與他的堅守位置,讓他在陽光中感受到快樂。
☆2.五丈原的軍帳內(nèi),一盞油燈映照著他———諸葛孔明憔悴的面龐。蠟黃的臉上顯露著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對后世的無盡牽掛。帳內(nèi)四周站立的官員早已熱淚盈眶。終于,一陣秋風襲過,那盞油燈即刻熄滅。五丈原內(nèi)哭聲響徹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多少后人為這位曠世英才潸然淚下。
盡管蜀漢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遙望中原;盡管,人們對漢業(yè)的光復仍然只能去期望;盡管,孔明還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這些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只記得他的忠心為主;人們只記得他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盡瘁;人們只記得他為無處容身的漢業(yè)打下了基石。人們早已將孔明奉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17.【項 羽】
☆1、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蕩著象征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zhuǎn)。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shù)兄弟,他懊惱曾經(jīng)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后人無限的感慨。
☆2.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棱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靶虬酥荻?,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18.【劉 禪】
☆他坐在那里開心地笑著。耳邊響著美妙的音樂,嘴里品著美味佳肴,懷里抱著美女佳麗。
絲竹琴韻里,聽不到大臣們討論爭執(zhí)的吵鬧;酒香芬芳里,嗅不到戰(zhàn)火燒過城池的刺鼻的嗆味;美女的流波眼光里,感受不到劍閣棧道凄涼的冷月。他已經(jīng)忘卻了他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國君!
他真的覺得這樣很好,沒有政務纏身,卻有榮華享樂。父輩暴霜露,斬荊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龍在亂軍中拼死沖殺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棄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師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劉禪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實在令人寒心。
19.【岳 飛】
☆1、當風波亭上的月華失去了光澤,當你用含淚的眼看著一旁的兒子,也看著即將離別的山河,你,一個失去了士兵的將軍,面對一杯毒酒,你選擇了吞咽!有誰知道那一刻你的內(nèi)心所涌動的情感,有誰知道你壯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對你說:你,岳飛將軍,雖然你死于一場政治斗爭,可是你早已成了民族魂!為了收復失地,你寫下了“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誓言,誰能忘記你背上刻著“精忠報國”的字樣??!你的死,對忠*二字做了最淋漓盡致地注解,在忠與*之間筑起了一道分明的墻!
☆2. “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此凌云壯志卻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英雄難以再傾力保家衛(wèi)國??v然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惆悵哀痛令人心酸,也敵不過朝野中*佞小人的蜚言流語,最終只能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飲恨長辭。但那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豪言壯語激情四射,永遠震蕩人們的心靈,回響在大地河山之間——紀念岳飛,讓我懂得了何謂“精忠報國”的鐵骨錚錚,澎湃著我愛國的血液……
20.【王 維】
☆我看到王維從深林中緩緩走來,帶著微笑,帶著禪意,輕輕吟誦:“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鳖D時,一輪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塵世中的煩躁。走在這條禪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寧靜俯視它,用恬淡去親吻它,用真誠去撫摸它,因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遠。
21.【張 繼】
☆如果我們面對問題是理性的,而不因心情感情影響,那么你一定會成功的。有這樣一首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是中唐詩人張繼所作。當時的張繼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學子,他受到家里的支持和朋友幫助學有所成進京趕考,想以此成功實現(xiàn)心申的理想和報答家人朋友。可天公就是不做美,張繼的第三次科考又一次落榜。在回家的途中,張繼路過蘇州,夜宿江邊??粗巴饣鸺t的楓葉,聽著遠處的鐘聲,張繼傷感得失眠了。他想到自己苫讀多年的艱辛,想到自己朋友、家人的期望,可自己又一次的失敗了。于情于理他真想放棄,可如果就這樣放棄又怎么對得起家人、朋友呢?經(jīng)過漫長的思考他最終理性地選擇了放棄科考,去發(fā)展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于是他提起筆寫下了這千古絕唱。一千九百多年過去了,當時的狀元呢?當時的狀元街談巷議,穿紅戴綠,可如今人們卻把他忘了。人們記住的是這不朽的詩篇。正是張繼理性地對待了自己的現(xiàn)狀,而沒有受到感情的拖累,才造就了張繼最后的成功?!觥觥?
●霍金:英國物理學家,身殘志堅,著《時間簡史》,被譽為“當代的愛因斯坦”。
●曹雪芹:(清)舉家食粥,著《紅樓夢》?!芭喪d,增刪五次”?!白肿挚磥矶际茄晷量嗖粚こ??!薄皾M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司馬遷(漢):史學家,受宮刑后,發(fā)憤著《史記》?!笆芳抑^唱,無韻之離騷”。
● 廉頗、藺相如:將相和。
●屈原(戰(zhàn)國?楚):沉江殉國難?!伴L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BR> ● 馮友蘭《人生的境界》(熟讀) 7、 趙鑫珊《人是什么?》(熟讀)
● 魯迅的生平創(chuàng)作:棄醫(yī)從文?!棒斞傅墓穷^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寶貴的性格?!保珴蓶|,“民族之魂”)
● 李白“詩仙”,浪漫主義,“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杜甫“詩圣”,現(xiàn)實主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孔子(圣人)、孟子(亞圣)有關名言見《圓夢寶典》
●契訶夫(俄):700多至800多篇短、中篇小說,戲劇作家,世界聞名的短篇小說家之一。
●孫梨,當代小說家,一生淡泊名利,潛心創(chuàng)作,是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
●巴爾扎克,法國作家,寫了九十多篇小說,著有《人間喜劇》。
●孔明揮淚斬馬謖。(可從多方面多角度構思并使用。)
●杜十娘怒沉百寶箱。
●老舍:人民藝術家,“士大夫不可辱的知識分子形象?!?BR> ●關漢卿,元初作家?!拔沂莻€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燥,響當當?shù)囊涣c~豌豆?!?BR> ●莊子:安時而處順,無為而治。
●蒲松齡:清代作家,著有《聊齋志異》。
●毛澤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
●聞一多:“拍案而起,橫眉怒對國民黨的手槍?!保褡鍤夤?jié))
●艾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梁小斌:秋天像一條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多好的句子。)
●海子: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
●普希金:俄國文學之始祖,1837年2月8日與丹特士決斗而死。(為個人尊嚴而站。雖死猶榮。)
●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愛人,是一條小魚,在我的浪花中,快樂地游來游去。
●曹植: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中國士大夫精神上的一個歸宿。
●曹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一代梟雄)
●白居易: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陸游: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李清照:與丈夫趙明誠感情甚篤,共同完成30卷的《金石錄》。
●辛棄疾: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稹和白居易友誼深厚:“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BR> ●巴金:我家鄉(xiāng)的泥土,我祖國的土地,我永遠同你們在一起接受陽光的雨露,與花、樹、禾苗一同生長。我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們溫暖的腳印里。
●海倫 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她讓一切健康但虛度光陰的俗人感到羞愧。)
●一個老人在火車上不小心掉了一只新鞋,在眾人 的惋惜聲中,老人毫不猶豫的把另一只也從窗口扔掉。(與其抱守殘缺,不如果斷的放棄。)
●錢仲書:淡泊名利?!澳愠粤穗u蛋覺得好就行了,何必要見那只下蛋的雞吶。”
●史鐵生:大難之后成大器?!段遗c地壇》。
●唐太宗與魏征:明君與名臣,相得益彰。
●普通教師殷雪梅在一輛瘋狂駛來的汽車沖向自己學生的時候,挺身而出,張開雙臂用軀體護衛(wèi)學生。這一英雄壯舉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做輝煌燦爛的人生、什么叫做響亮有力的“結(jié)尾”。(江蘇考生《人生三部曲》)
●公安戰(zhàn)線的楷模任長霞,一生盡職盡責,任勞任怨。“出乎其外”,她公正廉明,扶困濟貧,顧及人民大眾利益;“入乎其內(nèi)”,她除惡掃黑,鐵面無私,用一腔熱血保一方的安寧?!叭牒酢彼?,全心呵護有難的人,讓奉獻之花開在每一個人的心坎上;“出乎”自己,時時以共產(chǎn)黨人的標準嚴以律己,從不給家人謀半點私利。(湖北考生《出乎其外,入乎其內(nèi)》)
●矮個子給鄧亞萍的成功帶來了阻力,可是她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終于獨占乒壇,讓各國運動員發(fā)出“和鄧亞萍生活在同一時代,簡直就是一種悲哀”的感嘆。(河南考生《巔峰上的蝸?!罚?BR> ●21歲的劉翔在奧運會110米跨欄中創(chuàng)造了“亞洲飛人”的奇跡。這奇跡的背后,有劉翔的定位準確、敢于拼搏,也有中國國力的日益增強。在過去的一年里,國家花在劉翔身上的訓練費用就達300多萬元。(河北考生《“亞洲飛人”的奇跡》)
●田世國,一個事業(yè)正如日中天的中年男子,捐獻出自己的重要器官——腎,來搶救躺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的80多歲的老母親。他的舉動感動了整個中國。(安徽考生《什么?——是該這樣!》)
●徐本禹,一個出身貧寒、品學兼優(yōu)的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專業(yè)的大學生,剛剛?cè)缭敢詢數(shù)乜忌狭搜芯可?,卻選擇到貴州一個偏僻荒遠的山區(qū)去支教兩年。(安徽考生《什么?——是該這樣!》)
●在史鐵生的舊居,有一棵合歡樹。這棵樹載滿了史鐵生對他的母親的紀念。是母親的身影給了他力量,讓他在書頁上站立起來,成為疾步如飛的正常人,成為生活的強者。(廣東考生《一棵樹的紀念》)
1.《鴻門宴》(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的項羽,身歷七十余戰(zhàn),攻無不克;起兵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然垓下一戰(zhàn)他卻一敗涂地,終釀千古遺恨,何也這是“有取天下之才,而無取天下之慮?!笔且驗闆]有奪取天下的深謀遠慮。
至垓下被圍,烏江亭長勸項王渡江東稱王,以期卷土重來,然項羽卻道“天之亡我,我何渡為 ”最終“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真是“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BR> 《史記》作者司馬遷說“自衿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yè),欲以力征經(jīng)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指出項羽缺乏政治家的謀略,只依賴武力。毛澤東則說“不可沽名學霸王”。而項羽呢?他在慘敗的局面下還不能正確反思自己一潰千里的原因,還以炫耀武力為榮事,兩次把失敗的原因歸結(jié)到上天。如此糊涂豈非敗情之悲嗎?
◆項羽這個人物的致命弱點是什么?缺乏政治遠見,一味沽名釣譽是項羽的致命弱點。項伯說,“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他就立即改變了“擊沛公軍”的主張,樊噲指責他“欲誅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續(xù)也”,雖然語言尖銳,他卻“未有以應”??梢娝m然武力上是絕對優(yōu)勢,心理上卻不堪一擊。他欲得天下,又圖虛名,既準備*懷王之約,又害怕世人指責。他不用范增之計,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則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為楚國貴族的后裔,項羽卻有許多缺點錯誤,甚至有不可饒恕之處,這是必然的。但他畢竟為*暴秦作出過一定的貢獻,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閃光點,如不畏強暴,不用陰謀等等,應當實事求是地給以肯定。
◆劉邦對項羽的評價:夫運籌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張良)。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
杜牧《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王安石《烏江亭》: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詠項羽》: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毛澤東對項羽的看法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1949.4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⒕猃埍P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點撥】杜詩認為真正的男兒應當能屈能伸,卷土重來或許可以東山再起,在雄渾的歷史畫卷中抒寫屬于自己的一頁。王詩在客觀分析項羽兵敗事實的基礎上,作出大膽地設想,即便江東才俊如今還在,他們是不愿與項羽從頭再來的。認為項羽軍民離心,敗勢難回。李詩洋溢著對項羽的贊美與敬仰,褒贊其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毛詩通過對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的描寫,表現(xiàn)了作者“*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徹底革命精神。頸聯(lián)運用項羽這一典故,勉勵全黨全軍要抓住戰(zhàn)機從勝利走向勝利,不能學習楚霸王項羽沽名釣譽的做法。
◆垓下歌/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點撥】拔山,形容力大無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來。蓋世,氣勢高昂,可以壓倒世上的一切?!笆拧?,奔馳。這首楚刺體的詩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認眼前的現(xiàn)實,他認為這種局面是“時不利兮騅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過錯。而失敗的關鍵是在歷次戰(zhàn)斗中一往無前的烏騅今天競不肯率先沖出重圍。他認為烏騅暗示著一切;過去的榮耀、現(xiàn)在的困境和未來的毀滅。最后,他走投無路,只有對勇敢跟隨在身邊的虞姬哭訴:“我可怎么安排你呀?”
◆大風歌/劉邦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nèi)兮歸故鄉(xiāng),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提示] 這首歌是劉邦打敗項羽,統(tǒng)一天下后在平定鯨布叛亂回京(長安)途中,轉(zhuǎn)道故鄉(xiāng)沛縣時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歸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對今后國防的憂心。第一句指包括劉邦在內(nèi)的群雄在各地紛紛起義,而最終只有他劉邦威望遠揚天下。同為交戰(zhàn)雙方,為何勝敗迥異呢?《鴻門宴》可以讓我們窺一斑而知全貌。
2.《歸園田居》與《歸去來兮辭》(陶淵明)
◆陶淵明出身於沒落的官僚家庭,在他所生活的時代,東晉王朝已面臨瓦解,人民的起義、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的勾心斗角,都使社會環(huán)境愈加混亂污濁。由於受傳統(tǒng)的儒道思想薰陶,又受家族環(huán)境的影響,他因而有著“ 猛志逸四?!焙汀靶员緪矍鹕健眱煞N截然不同的志趣。當他帶著“大濟蒼生”的愿望踏入仕途,社會的現(xiàn)實卻不容他的理想、志向有發(fā)展的機會。剛直坦率的性情,使他看不慣官場種種的黑暗現(xiàn)象,於是他只好一次次地辭官而去。但是,他仍然希望尋找到能發(fā)揮自己才能的機會,於是又再三地出仕,可惜,在那混亂的時代、黑暗的社會當中,他始終沒能找到可供自己安身立命的處所。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陷入應該選擇“仕”還是“隱”的矛盾和痛苦之中。終於,他因為不愿奉承位輕權重、跋扈非常的督郵,不甘“為五斗米而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毅然辭去了只做了八十三天的彭澤令,也結(jié)束了他的出仕生涯。
◆“心為形役”,這里的“心為形役”中的“心”和“役”,顯然不能單純理解為“心意”和“形體”,應該深入理解為“心”是“志趣人格”,“形”是作者“出仕為官”的這種行為。為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么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松。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jié)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么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于言表!所以從陶潛辭官歸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當時的心境是自責(“田園將蕪”),自悔(“已往不諫,來者可追”),自覺、自醒(“迷途未遠,今是昨非”)。
◆背負了太多歲月的陰影,真的讓他好累。沉溺于過去,也必將讓他喪失了現(xiàn)在和未來,于是,他選擇了離開。酣眠的午夜,他一個人,隨著孤零零的帆影,踏上了回鄉(xiāng)的小船。月光還是黯淡的,四周還是靜謐的。他的衣袖隨風飄搖,但此時,他卻擁有幾分坦然,幾分歡喜。全新的生活隨著初升的太陽,就要開始了,他與朋友、家人一同早出晚歸享受著田園之樂,他與他們一起品嘗著粗茶淡飯,享受著那一分簡單無憂的友情以及難得的親情。(這段小文為我們點染了陶淵明的遠離官場的輕松、歸途之樂和田園之致,在敘述中不乏精美、自然的語言點綴。)
◆小船在水面輕輕搖蕩、漂浮著,微風飄飄柔柔地吹拂我的衣衫,輕輕曖曖地愛撫我的面頰,踏著山雀的歌韻,我醉飲船前船后的山泉。青山回響著船槳的激水,將我所有的鄉(xiāng)愁揉碎。眼前是一幀濃濃淡淡的黑白照片,兩岸靜臥的野草是它的背景。我傾聽鳥的對唱,蟲的獨吟。陽光斜灑,灑滿我回家的路。遠遠的,能看見那個寧靜而溫馨的茅屋,籠罩在淡煙里,飄渺虛無……(這是一篇情景交融體現(xiàn)的作品。那種無憂的恬淡如閑適的中國畫,一縷一縷向我們走來,小船、微風、歌韻、陽光組合成了一幅似靜又動的畫面。陶淵明就生活在那樣的環(huán)境里,我們才知道,距離我們那么遙遠的五柳先生竟是這樣的灑脫、無羈。)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陶淵明大約是很寂寞的,把他引為知己者應該已經(jīng)很少。人們要關心收入、職稱、住房,關心孩子的學習、就業(yè)、婚姻,關心上司的意圖甚至神情,關心自己的仕途升遷……心被各種現(xiàn)實問題塞滿的現(xiàn)代人,哪里有閑工夫如陶老夫子一樣去觀松賞菊,引酒賦詩呢?特別是在某些以所謂弘道濟世、氣干青云自詡的人的心中,這“中國第一大隱”官場失意便避世無為的態(tài)度更讓他們不屑,比起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憂國憂民來,那不啻有霄壤之別。
◆ 我們怎樣在喧囂的塵世讓心中積郁的塊壘消散,怎樣在繁雜的市聲中讓浮躁的心靈寧靜,穿越時間隧道,在陶淵明的南野田園中飄蕩,與寂寞的詩魂傾心交談,或許能讓甘泉涌過荒漠,在胸中流出一片綠洲。且讓我們想像一下陶夫子歸家時的情景。寬袍大袖,迎著輕爽的河風,立于船頭的陶公,在這樣的晨光熹微中,奔向溫馨的家居。他的神態(tài)是那樣的幸福、輕松、安詳、超脫,這時的他實實在在像一只“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小鳥呢!
◆陶淵明是寂寞的,這寂寞就在一個真字,真性情,真言語,真行為。要做到這一個真字,還真需要一番勇氣和智慧。在矢志不移和隨波逐流之間,在現(xiàn)實利益和神圣價值發(fā)生沖突時,選擇的天平最終將偏向哪一端?這是一個隨時隨地都在發(fā)生的問題?!叭松教幹嗡疲瑧骑w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哪復計東西?!比松嵌虝旱?,人生需要曠達。現(xiàn)代人,守住內(nèi)心的寂寞,別讓心靈蒙塵,因為寂寞是一種美麗,寂寞使人詩意地安居!
◆羈鳥—— 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借安祥靜謐的田園村居生活,烘托有翅不能伸的“羈鳥”,借“困守籠中”的“羈鳥”隱喻“誤落塵網(wǎng)”的作者的心緒?!傲b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對于鳥兒來說,藍天是它的向往,山林是它的家園,飛翔是它的生命,可是《歸園田居》中的這只毫不經(jīng)意地出現(xiàn)的“鳥”,早已遠離了家園,失去了自由。它久在樊籠,有翅難飛,行為人役,心為俗累,寄人籬下,仰人鼻息,每天只能靠自己的強歡顏笑、搖尾乞憐來討得主人的歡心。失去了山林,失去了藍天,失去了朋友,失去了自由,只能哀哀無告地生活在主人為它量身定做的美麗而牢實的金絲籠里??梢韵胍?,一旦它能沖破牢籠,回歸自然,那該是何等撼人心魄的興奮和喜悅?。∑鋵?,這只求飛不得的“羈鳥”就是“誤入官場”的陶淵明難堪處境的寫照??蓱z的詩人不也正象那只哀哀無告、苦苦掙扎的“羈鳥”嗎?正如山林是羈鳥的渴盼一樣,田園也是詩人的歸宿,那里有雞鳴狗吠的祥和幽靜,有桃李榆柳的花果飄香,有村落炊煙的溫馨可人,有躬耕自食的坦然踏實,更有纖塵不染的心性高潔,擁有自然和自然的美好,擁有自由和自由的生活。
◆歸鳥 —— 《飲酒》(其五)是陶淵明眾多“歸鳥”詩篇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回歸自然,回歸性情,保持真我思想的詩篇?!敖Y(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弊髡哂文框G懷,參透自然,卻故意把自然“真意”說得如此飄緲朦朧,其實稍加玩味,便不難發(fā)現(xiàn)真意是什么。秋菊自開自謝,保持一份潔白淡泊;南山自古及今,保持一份肅穆莊嚴;太陽朝升暮落,保持一份秩序?qū)庫o。自然萬物,各隨其分,各安其道,消長生息,窮通演化,莫不自自然然,實實在在。飛鳥投林的描寫更是充分強化了這一天地觀念。像天地萬物一樣,飛鳥早出晚歸,遠近覓食,有困頓勞碌的疲憊和緊張,也有安頓休息的輕松和愉悅,有呼朋引伴的熱鬧,也有失群掉隊的孤單,該去則去,該回則回,一切隨順自然,和山林、夕陽、南山、秋菊、東籬構成了一幅天然純美、自然靜謐的圖畫。在這幅圖畫中,在投林歸鳥身上,我們看到了作者的影子。作者游歷南山,參閱天地,猛然間,豁然開朗:自己不也正如一只疲倦歸飛的鳥兒嗎?山氣彌漫,日落西山,該回家了,家在哪兒呢?不在宦海官場,不在利達富貴,不在榮辱沉浮,家在山水田園,家在南山秋菊,家在山林夕陽,那份出于自然、回歸自然、纖塵不染的至真性情才是詩人真正的精神家園?。”惴嫡?,回歸自然,這才是詩歌“歸鳥”意象真正要暗示我們的內(nèi)涵??梢哉f,這只小小的歸鳥,這只與同伴同飛、與山林同眠、與夕陽同行、與自然同道的小鳥,還與詩人同心,正是這種天人合一、人鳥同道賦予了陶詩以深刻的哲學內(nèi)涵。
◆“酒能祛百慮,菊為制頹齡。”文人士大夫的愛菊,遠祖是屈原,有詩為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保ā峨x騷》)但真正的始祖卻要論有菊癖的隱士陶淵明,他不但種菊,以菊下酒,還寫下不少詠菊詩?!扒锞沼屑焉诼抖奁溆?。”“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本栈韬_,幽香燦爛,“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保ㄋ芜z民鄭思肖)正是這樣一種孤芳自賞的高傲品質(zhì)吸引了詩人、造就了詩人。在詠菊詩中,我們?nèi)菀赘惺堋皯?zhàn)地黃花分外香”、“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戰(zhàn)斗與輝煌,可曾體察到陶淵明筆下的“佳色”之秋菊、采菊之“悠然”的質(zhì)樸與平淡?“菊,花之隱逸者也。”菊花是陶淵明委順自然大化生命觀的寄托,也是陶淵明傲然脫俗的人格象征。
◆詩人愛菊,更愛松。在中國文化中,松樹的地位極其崇高,當?shù)冒倌局L的榮譽??鬃訉λ傻馁澱Z是:“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边@話同他的思想一同進入了中國文化的核心。歲寒三友松、竹、梅,松居首位。!“三徑就荒”何足惜,有“松菊猶存”悅其心、“撫孤松”快其意足矣。青松是孤獨的,亦如寂寞的陶淵明;青松是挺拔的,亦如傲岸的隱逸者。人生最可貴的是固守,而固守的是松的貧瘠、菊的凄美,如果沒有“我欲仁,斯仁至矣”(《論語?述而》)挺立一生的主體人格,又如何能“卓然見高枝”呢?
◆今天的我們應該換個角度去品讀陶潛,即從人性的角度來考慮其價值和意義。因為陶潛的選擇恰好代表了人們對精神自由的終極追求:個性的張揚和人性的解放。自然的人在社會中常常扮演著不同角色,但不是每一個角色都讓人稱心如意。由于時代的要求,社會的責任,家庭的義務,個人的名利等等的約束,人們無法擺脫,無法超越,而不得不從事一些本來不愿意從事的職業(yè)(包括官職),說一些不想說的話(包括應酬),于是如陶潛所說的“心為形役”,成了自己、他人和外物的奴隸,不再是自己了。但是,人們的內(nèi)心又時時刻刻渴望著能擺脫俗世的煩惱,能自由輕松地生活。所以,敢于放棄社會責任(不止是官職),做回他自己(不止是“歸園田”),按照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去生活的陶潛,才成為了許多人推崇的偶像。
◆所以陶潛放棄的不是某個官職,而是一種讓他不自由的“社會角色”,他要做回了一個自然的、完整的自己,讓自己曠達的天性得以保全。在《歸去來兮辭》結(jié)尾一段中,他更是直接表達了這個觀點。他說:因為“吾生之行休”,加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他決定和以前的那個影響他限制他的“社會角色”決裂,“委心任去留”,“樂夫天命”。不要忘了他“性本愛丘山”。
3.《邊城》(沈從文)
◆《邊城》描寫的是一種人生形式,所有的小說也只能描寫一種人生形式?!哆叧恰匪憩F(xiàn)的人生形式確實是自然的,這里的人生善良、勤勞,質(zhì)樸、真實、自然,毫不嬌柔做作,毫不急功近利,體現(xiàn)了人性中最美的一面。這種人生形式是優(yōu)美的,他們含蓄而毫不伸張,溫情而毫不暴烈,他們的人生是優(yōu)雅的,安詳?shù)摹_@種人生形式是健康而不悖乎人性的,他們有愛、敢愛,愛的深沉,愛的徹底。
◆作者以“邊城”為題用意:“邊”有邊緣的意思,和“中心”相對。邊城的人生形式,和處于中心的人生形式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以“邊城”為題,意在說明這種人生形式的流逝,而與之相對的庸俗、腐化、淺薄、金錢至上的人生形式正在膨脹,正在風靡。
◆本文寫于1934年,從湘西農(nóng)村走出來的沈從文,看到了都市文明掩蓋下的傳統(tǒng)美德的衰落,看到了現(xiàn)代文明物欲橫流、金錢至上,看到了質(zhì)樸真誠的淡退、腐化淺薄的流行,于是寫下這篇文章,表達內(nèi)心的痛心和推崇傳統(tǒng)美德的心意。傳統(tǒng)文明是一種封閉的農(nóng)業(yè)文明。農(nóng)業(yè)文明種有很多美德,需要我們?nèi)ダ^承,但農(nóng)業(yè)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優(yōu)美、勤勞、淳樸的可愛的人們,由于不善表達,不善爭取,因此也不免打傷孤寂的色彩。固守傳統(tǒng)還是擁抱現(xiàn)代,怎樣把傳統(tǒng)美德和現(xiàn)代意識更好的結(jié)合起來,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也是一個長期困擾人類生存的問題。比如過年吧,我們既希望它象幾十年以前那樣神圣、熱鬧,但隨著人們物質(zhì)生活的提高,現(xiàn)代意識的發(fā)展,無論如何,我們再也找不到象《祝?!防锩鑼懙哪欠N過年的味道了。
◆山依然青,水依然綠,人依然那么美。如果要用兩個字來概括《邊城》,那就是:“美”和“愛”。沈從文說:“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人事牽在一處時,各人應有的一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薄哆叧恰分械摹懊馈笔羌型ㄟ^“愛”來表現(xiàn)的。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這樣的“愛”不僅僅是單方的輸出和容納,更是彼此的一種圓融。她是人類更深遠意義的“愛”。還有具有美好的心性的人們,從而形成了邊城淳厚的民風,安靜和平的空氣。
◆青春的風景原來并不總是陽光明媚,鮮花爛漫,它也有煩惱、苦痛、癡迷、沉醉,也有狂妄、喧囂、爭斗、失落,內(nèi)心的凄風苦雨一點也不比現(xiàn)實的紛紜復雜遜色。這是成長中的故事,與青春相關的憂傷,它“剪不斷,理還亂”,“來如春夢幾多時,去似秋云無覓處”,若有若無,朦朧迷離又纏綿糾結(jié)。走過了青春驛站的人們往往如同翠翠的外祖父一樣,固然充滿了善意的關愛,卻總是難以平等地走進青春的內(nèi)心世界。
◆所有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年輕時總有著這樣那樣的想法和行為,很多年后驀然回首,我們會發(fā)覺那些可愛可笑的東西大多已離我們遠去,但它們確實曾經(jīng)真切地陪伴著我們長大。假如我們用成人的經(jīng)驗來一刀切,施以倫理化的道德評判,一概以幼稚可笑來作結(jié),甚至于采取漠視、輕蔑的態(tài)度,要設定尺度,框限青春的心靈,則實在是愚蠢且殘酷的?!疤炜詹辉粝挛业暮圹E,但我已飛過?!鼻啻旱慕?jīng)歷無論是怎樣的大悲大喜,大起大落,無論充滿了怎樣的悖謬、荒誕和令人心碎的折磨,它都是人生中一筆難得的財富,生命就是在這樣的顛蕩與播弄中充實、積淀與升華的。告別那些浮躁、矯飾和焦慮,人就慢慢地走向了生命的成熟。從青春的感傷之霧中走出的翠翠雖然經(jīng)歷了親人的生離死別,在渡口的朝日殘陽中孤寂而執(zhí)著地等待心上人的歸來,但我們相信,就在這美麗而遺憾的等待中,她的生命將變得更加堅韌和頑強,更能夠承受人生中的風風雨雨。
◆回望青春的風景,讓我們在愛中傾注理解與同情,讓我們寬容青春的心靈跌跌撞撞、歪歪斜斜甚至偶然出軌的前行,讓我們在回望中體驗那逝去的憂傷,那與青春相關的憂傷,看一看蝌蚪是如何變成青蛙的,尖筍是如何長成竹林的,看一看在大樹倒下的地方又長出了小樹,月光消失的夜晚又亮起了星辰,看一看牧歸的老農(nóng)點燃的炊煙,看一看海,它是如何忠實地記錄著恐龍的變遷,看一看這個世界,有哪些變或者不變,看一看我們的心靈,該拋棄什么,堅守什么。
4.《我與地壇(節(jié)選)》(史鐵生)
◆史鐵生,北京市人,“文化*”初期響應號召由北京赴陜西務農(nóng),因積勞致殘下肢癱瘓,后返回北京潛心于文學創(chuàng)作,現(xiàn)為專業(yè)作家。作品有《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插隊的故事》《夏日的玫瑰》《合歡樹》等等。《我與地壇》(1991)是作者對自我在過去十年寫作在內(nèi)容、思想、形式和寫作行為本身進行解剖,為寫下去(活下去)尋找理由。“我從雙腿殘疾的那天,開始想到寫作。孰料這殘疾死心塌地一輩子都不想離開我,這樣,它便每時每刻都向我提出一個問題:你為什么要活著?——這可能就是我的寫作動機。就是說,要為活著找到充分的理由?!?BR> ◆史鐵生曾這樣解釋自己的名字:“心血傾注過的地方不容丟棄,我常常覺得這是我姓名的昭示,讓歷史鐵一樣的生著,以便不斷的去看它。不是不斷的去看這些文字,而是借助這些蹣跚的腳印不斷看那一向都在寫作著的心魂,看這心魂的可能與去向?!边@段話也是對他作品的的詮釋。
◆在這個荒蕪的園子里,作者化了幾年的時間,終于完成了對生命的思考和解讀。這一過程是艱苦的,但也是必要的。現(xiàn)在,我們來看看作者經(jīng)歷了哪些肉體上的掙扎和心靈上的洗禮。且看史鐵生對生與死的思考,他認為:“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本褪钦f,死是目的,生便是過程,所以,史鐵生把孔子的“不知生,焉知死”改成了“不知死,安知生”,所以,他這樣告訴別人,“人有時候太看重了我們要回到虛無里去,結(jié)果忘了我們本來從虛無里來”。在他的另一首詩歌里,史鐵生這樣寫到: “午后,如果陽光靜寂/ 你是否能聽/ 往日已歸去哪里?/ 在光的前端,或思之極處時間被忽略在存在中/ 生死同一” “生死同一”,即過程就是目的,死是一種回歸。史鐵生眼里的死,有著回家的溫馨。
◆史鐵生能夠領悟生命的內(nèi)涵,首先,在于他戰(zhàn)勝了自己的殘疾。前面說過,史鐵生最崇拜的明星是卡爾?劉易斯,但他們見面的時候,史鐵生卻沒有絲毫卑怯的陰影。因為他意識到每個人都是有局限的,9秒99的卡爾?劉易斯也不例外。而此后卡爾?劉易斯輸給了約翰遜。在《我的夢想》中,史鐵生說,“后來知道,跑進9秒79的約翰遜戰(zhàn)勝卡爾?劉易斯是服用了興奮劑,對此,我們該說什么呢?約翰遜的故鄉(xiāng)牙買加的人們這樣說,‘約翰遜什么時候愿意回來,我們都會歡迎他,不管他做錯了什么事,他都是牙買加的兒子?!@幾句話讓我感動至深。難道我們不該對靈魂有了殘疾的人給予更多的同情和愛嗎?”在這里,史鐵生深刻的認識到每個人都有局限,而且還有比肉體殘疾更嚴重的靈魂殘疾的人,他們更需要同情和撫慰。因此,史鐵生終于從殘疾的陰影里走出來。
記得原野在《人生》一詩中這樣寫道:人生,從自己的哭聲中開始,在別人的淚水中結(jié)束。這中間的時光,就叫做幸福;人活著, 當哭則哭, 聲音不悲不苦, 為國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讓別人灑下誠實的淚,數(shù)一數(shù),那是人生價值的珍珠?!?BR> 詩人用了樸實的言辭道出了生命的真諦。人這一輩子說長不長,說短也不短?;蜷L或短,自有論道。而貫穿其中的生命的意義卻是每個人畢生的追求。史鐵生在這里也給提出一個重要的論題,人應該怎樣戰(zhàn)勝自己的苦難,開始對生命意義的探求。
◆2002年,史鐵生獲得了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杰出成就獎,那段授獎詞也許是對他最精當?shù)母爬ǎ骸笆疯F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寫作他的生命,完全同構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他睿智的言辭,照亮的反而是我們?nèi)找嬗陌档膬?nèi)心。”
◆由史鐵生的小說《命若琴弦》的電影《邊走邊唱》,電影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貫穿始終:“千弦斷,天眼開?!边@句話的背景是盲人琴師的師傅說過,彈斷的第1000根琴弦能帶來光明。盲人對于光明的渴望,殘疾了雙腿的人對于行走的渴望,從來不會停止,在史鐵生的作品里,我們始終能夠讀到這樣的渴望,他從來沒有掩飾過。
5.《米洛斯的維納斯》(清岡卓行)
◆維納斯是羅馬神話中的愛與美神,也是象征豐饒多產(chǎn)的女神。古希臘神話中稱為阿佛洛狄忒。傳說她在大海的泡沫中誕生,在三位時光女神和三位美惠女神的陪伴下,來到奧林匹斯山,眾神被其美麗容貌所吸引,紛紛向她求愛。宙斯在遭其拒絕后,遂把她嫁給了丑陋而瘸腿的火神赫斐斯塔司,但她卻愛上了戰(zhàn)神阿瑞斯,并生下小愛神厄洛斯。
◆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楊玉環(huán)因其肥而更顯其雍容典雅之態(tài),趙飛燕因其瘦而更添輕盈迷人之姿,西施因其病而更增嬌媚婉轉(zhuǎn)之韻;梅艷芳雖天夭其壽卻芳華絕代,給人們留下了永遠光輝燦爛的藝術形象;曹雪芹留下未竟之《紅樓夢》而辭世,卻引出了后世無數(shù)癡人說紅樓論紅樓續(xù)紅樓,萬古流芳;維納斯雖失雙臂卻從其出土以來就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一直傾倒了全世界的觀賞者,漂向了更遠更遠的國度,超越了更久更久的時代。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這樣一個美學命題:缺憾也是一種美。
◆斷臂的維納斯不過美在“她”首先是“維納斯”。因為“維納斯”這個名字首先就是美的概念了。其次因為“她”是兩千多年前的“維納斯”。兩千多年以前的雕塑工匠,能將女人肌體創(chuàng)造成那么一種藝術的品格,確系不俗了。而最主要的,“她”美在“她”的斷臂。美在她是一個亙古之迷都是有魅力的,一個亙古之迷才尤使斷臂的維納斯美名著世。
◆生活本身也像那些雕塑品,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也都是殘缺的,也都必然是殘缺的。斷臂的維納斯似乎告訴我們――愛從不意味著給予什么和接受什么…… 命運三女神似乎告訴我們――對所謂命運而言,頭腦是不起作用的…… 勝利之神似乎告訴我們――勝利是要付出代價的,其代價有時有如頭顱…… 每每想到這些,我對生活的本質(zhì)也就理解得更明白了一些。歸根結(jié)底,因完美之不可求,才便有殘缺之美啊……
◆維納斯痛失了兩條美麗的臂膊,似乎是殘缺而不完整的;但從虛實相生的辨證角度看,她“卻出乎意料地獲得了一種不可思議的抽象的藝術效果”。斷了胳膊,固然使人們的審美想象受到了現(xiàn)實事物的局限;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外激發(fā)的的審美想象,使精神可以擺脫現(xiàn)實事物的羈絆,在廣袤無垠的時空中自由馳騁,任心所之,無拘無束,使每個人都獲得各自所追求維納斯雕像的無比神妙的整體美。在這里,殘缺因想象而生成完整,這不僅也是一種美,而且是一種超越的美,是一種虛實相生的美,是一種借助藝術空白而表現(xiàn)出的偉大的美,它涵容了有關維納斯的一切至善至美的理想形態(tài)。在西方雕塑中,與“米洛斯的維納斯”同為法國羅浮宮“三寶”之一的“勝利女神”雕像,羅丹的《沉思》和《巴爾扎克像》,布魯爾的《絕望的手》等等,也都是“缺憾美”的范例。總之殘缺也是一種美,它需要通過審美想象去獲得。
◆在清岡卓行的心目中,有思想有靈魂有生命的維納斯,“為了如此秀麗迷人,必須失去雙臂”,這雖為人所求,卻非生活所需,如果這也算美的話,最多也只能算含淚的美,血染的美和殘忍的美?;蛟S清岡卓行并非這種原意,可他實在不應該用這樣的語言來表達,尤如“淚光點點,嬌喘微微”的林黛玉流露出迷死人的病態(tài)美,于是藝術的人們都祝愿她永遠病入膏肓,這無益于人們的生活,不符合人類生活的要求。
6.【李 白】
☆1.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走著笑著紅塵,走著辭別故友。
一壺濁酒,“歌遍山河八萬里”;
一葉輕舟,“惟見長江天際流”。
然而李白同樣是位被上蒼嫉妒的文人?。〖刀仕娜恕晟儆⒉?;嫉妒他的詩——出水芙蓉。
李白道“行路難”,卻一直在走。
翰林遭貶,他“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流放夜郎,他“鳳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
李白所走的路更讓我佩服。這樣說雖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覺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難哪里比陶潛與屈子少呢?但他卻一直在走,因為他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一塊寶玉,在僵硬的政治舞臺上磨來折去,卻無半點玷污與磨損!
☆2.李白灑脫,不寄托于高堂的莊嚴,不艷羨那官場的利祿,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詩人的位置上,任清風滌蕩心胸,隨月輝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氣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冊上又多了幾分厚重、靈動的神氣!難道能說無仕途作為的李白沒有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嗎?不能。
☆3.當李白不被重用時,他卻仍能快樂地夢游天姥,卻仍能舉杯暢飲。他對明天有著樂觀的微笑。當蘇軾屢遭貶謫,他卻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興,有“浪淘盡千古英雄”的豪邁。他對明天有著希望的微笑。當屈原縱身投江時,我想他也一定帶著微笑,因為他堅信他的“眾人皆醉唯我獨醒;舉世渾濁唯我獨清”一定會給后人帶來思索和警惕。
☆4.一勾彎月在冷凝處低懸,片片浮萍碎成搖曳的翡翠。詩人一聲長嘆,涌起層層墨香。李白的一生因為沒有模仿世俗的不堪之流而銘留青史,因為舍棄了“鐘鼓饌玉”,而做了一回真正的自我。他的人生是成功的。如果他像當時的士大夫之徒一樣追求金錢和名利,而違背自己的靈魂,那么祖國的山河里便不再有他的飄逸長衣,歷史里也便不再有他的名篇佳作為世人吟詠。歷史的雨沒有下進太白的靈魂,他把一個真實的自己寫進了歷史。
☆5.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遭人誹謗的李白,被玄宗賜金放還,雖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齊輝之才,終化為泡影,但他仍意氣風發(fā),“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酒入愁腸三分釀成月亮七分化為劍氣,秀口一吐便是半個盛唐。若無意氣,他怎會有如此豁達的胸襟?
☆6.李白策一匹駿馬,在昏黃的古道上奔馳。然而,官場的爾虞我詐,世俗的道貌岸然絆住他奔跑的腳步,無情的現(xiàn)實冷卻了他一腔熱血。是啊,想當年力士為我脫靴,貴妃為他磨墨,那該是他仕途上奔跑得最順暢的時期啊。
可是,無意間他看到了力士諂媚的丑態(tài)和貴妃不可告人的笑,他覺得他應該永遠讓他奔跑的雙腳停滯不前,離開這黑暗的金馬門。他清醒地知道,他寧愿散盡千金,只求一醉,也不愿摧眉折腰,做大唐的“御用文人”!
于是他帶上一把佩劍,把一杯酒去尋訪他暫且放在名山的白鹿,永遠跨出黑暗的仕途之門。
昔日他騎卸賜驃馬奉詔奔馳,今日他騎白鹿奔向他夢寐以求的遠方。濁酒深酌,重返喜地,尋幽豪飲,同銷萬古情愁,南下吳越,夢游天姥,齊敘難酬鴻志。奔跑讓他屢跌屢撞,奔跑又讓他獲得心靈的超越——思想,永遠在徘徊和失意中成熟。
☆7. “不事權貴”的青蓮居士,曾放蕩不羈地笑罵孔夫子,曾讓“一騎紅塵妃子笑”的楊玉環(huán)為其碾墨,讓高力士為其脫靴。這是多么“異端”之舉,多么荒謬之行。然而太白見不容于世之滋垢時,便憤然離去了。沒有易安居士那“這次第,一個愁字了得?”的憂傷,也沒有柳三變“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悲哀。一句“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植一杯水”的笑嘆而已。
☆8、“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意氣風發(fā)的李白,對前途充滿著無限的憧憬。他想通過官場仕途一展才華,報效國家,揮灑人生。然而,多年的官場生活,多年的仗劍游歷,讓李白反思起來。有過得意,也有過失意,他終于看清了從仕之路的艱辛與黑暗,高力士為其穿靴實則銬住了他的雙腳,朝廷賞賜實際上是主子施舍的乞食。于是“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以美酒清洗心中的抑郁,以山泉清洗世間的污*,每一次醉后醒來,他又重新開始放眼世界自然,跋涉大江南北。他始終有一種信念,始終有一種火熱的詩情沖動,始終有超俗的“出入”的灑脫!因此,他雖不被朝廷重用,但卻不被世事摒棄,也不被百姓遺忘。于是他不斷地重拾希望,不斷地將自己“大隱于市”,也許他的人生哲學便是“宇宙人生,既入乎其內(nèi),又出乎其外”吧!李白??!不愧為“詩仙”,卻是個依市而居的仙人。
7.【蘇 軾】
☆1.蘇東坡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物質(zhì)匱乏,精神蕭索,可苦難終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嘯的山風于谷口處受住,化為溫柔的何須;湍急的河流于河口處放緩,化為寬廣的浩瀚;絢爛的人生于苦難處收束,化為成熟與淡泊。于是蘇東坡從黃州突圍,終成赤壁二賦,大江一詞,名傳千古,恩澤了后世無數(shù)書生騷客。
☆2.人有意氣,才能有豁達的胸襟?!拔┙现屣L,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蘇子有意氣,雖遭官場與文場一齊潑來的污水,但他仍意氣風發(fā),“侶魚蝦而友麋鹿”,心胸豁達可見一斑。
☆3.東坡披發(fā)仰天大呼“大江東去”,他面臨的那些煩心瑣事頃刻之間沉入滾滾波濤之中,消失得無影無蹤。壯闊的滔滔江水讓東坡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失意、悲傷,忘記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4.是那個“揀盡寒枝不肯棲”的寒鴉么?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何妨行嘯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個高唱“大江東去”的詩人么?蘇軾,一個被宋神宗稱贊為“才與李白同,識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潑來的污水,遭受貶謫后,忘卻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黃州種地釀酒,“夜飲東坡醒復醉”,在黃州“倚杖聽江聲”,在黃州寫下“大江東去”。他總是那樣的淡泊從容。他總是將所有的痛苦失意拋之腦后,銘記著世間之美麗。不然,何來“親煮東坡肉”,何來“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與豪邁?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談笑風生,而真正帶給赤壁完美壯烈的是蘇軾。官場上的險惡風波并沒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貧并沒有銷蝕掉他那樂觀向上的心。伴著涓涓細泉,聆聽習習古風,故園神游中,蒼銀白發(fā)與皎潔月光交相輝映。一尊還酹江月,多么豪邁的舉杯,淡逝了多少哀傷及生活磨難——紀念蘇軾,讓我懂得了在困難逆境中應保持有奮勇向前的心……
☆6.蘇軾這個曾經(jīng)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zhuǎn)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面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后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漆黑的荊棘林。剎那間,他心中郁結(jié)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7.生無所息,是一份堅忍一份執(zhí)著。奮發(fā)圖強,樂以忘憂,或許有些無奈,煮燈黃卷,宵衣旰食,或許有些寂寥,懸梁刺股,囊螢映雪,或許有些孤獨。但是,我們的追求,是治國平天下。于是我看見蘇武,比大漠還要古老的漢使,守望著他的高原,大漠的風雕刻出手掌的龜裂,大漠的霜雪染白了他的雙鬢,草原上的樹孤獨地守望著自由,鷹群年復一年地畫出亙古的弧線,我聽不見他的哀嘆,只看見光滑而禿的漢節(jié),是的,它在訴說著尊嚴、自由與氣節(jié),于是我懂得,生無所息不僅是生活態(tài)度,更是生命流淌的血液。
8.【屈 原】
☆1. “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鼻訌拈L長的歷史甬道中走出,帶著一身正氣凜然,帶著滿腹詩書才華,然而個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會中又何以保全?于是,為了皓皓之白,為了獨醒于世,屈子選擇了“悲壯”之路。在滔滔的汨羅江水中,他將自己洗刷地如此透徹清澄。但當他忘記了混濁的天下之時,他又何曾記得還有千萬的百姓與自己遠大的理想?
☆2.情感、這一人類與生俱來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賢士的一生中抒寫得淋漓盡致。他們將真情吐露,活得滿滿灑灑,坦坦蕩蕩,屈原便是這樣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長太息以掩涕今,哀民生之多艱”。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雖九死其猶末悔”,他將一個臣子的心掏出來呈現(xiàn)在眾人面前,不矯飾,不造作,終于,他的性情鑄就了他的英名,他從此不朽。
☆3. “眾人皆醉我獨醒”,“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志士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面對支離破碎的祖國,面對饑寒受苦的老百姓,作為士大夫卻束手無策,縱身躍入滔滔江水中,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準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為黎民百姓謀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對朝廷的腐敗束手無策,只好投身于海,為祖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4.披發(fā)行吟河畔的是屈子。楚國的落日染紅眼前的汨羅江,子蘭讒言,鄭袖內(nèi)惑,人民如涸轍之鮒,喘息掙扎。屈子的堅持有用嗎?恐怕他自己也不得不搖頭嘆息。楚國滅亡之時,也是他命盡之刻。他把政治家的身份遠置于詩人之上?!叭苏l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生不為詩人,死的方式卻是詩人的。執(zhí)著如屈子,你怎聽不進“圣人不凝滯于物”呢?
9.【司馬遷】
☆1.當你一個人孤獨地坐在那陰濕的牢獄里,等著最后的決斷。你,一個小小史官,沒有多少家產(chǎn),面對這樣的牢獄之災,你只能做出屈辱的選擇……有誰知道那一刻你的內(nèi)心所滾動的痛苦和無奈,有誰能體會到你內(nèi)心所翻騰的屈辱和淚水?假如時光能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告訴你一句話:在億萬中國人的心中,你,司馬遷,就是一個大大的英雄!你以你瘦弱的軀體,鑄就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魂魄——屈辱非但沒有消滅一個人的人格,反而成就了他的非凡的偉大!
☆2.司馬遷剛直與堅韌。面對殘酷的刑罰,面對眾人的嘲笑,他沒有屈服,他依舊屹立在歷史的巔峰上。“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剛正不阿,留作正氣滿乾坤;幽怨憂憤,著成信史照塵寰。正是太史公的凜然正氣,才能使得他站在人生的高峰上呼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BR> ☆3.微笑的臉,自信而剛強,柔和而不屈,以不變應萬變的從容瀟灑。怪不得,一部“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終于成就了你,那位以一張永葆微笑的臉化屈辱為力量、化鄙薄為斗志,“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偉人。極刑之下見勇夫,因為《史記》,你留給了世人一筆的財富;因為微笑的臉,你留給了我們永遠的崇敬。
☆4.曾經(jīng)身處那樣險惡的環(huán)境,忍受著世人的嘲諷和內(nèi)心的痛苦,太史公卻憑著自己的奇崛神筆,以剛毅之心正直之氣來書寫歷史,書寫兩千年的滄海桑田。于是,他的名字便與他的不朽著作一起載入史冊,那張懸著兩滴清淚的臉也與他的精神一起沉淀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后人對他的光輝評價:剛直不阿,留將正氣沖霄漢,幽愁發(fā)憤,著成信史照塵寰。
10.【杜 甫】
☆我多想握住你的手?。∽屛腋惺芤幌逻@神奇的手。這手寫下了多少千古鴻文!多少名詩在這手下誕生!筆底波瀾,民間疾苦;世上瘡痍,詩中圣哲。這不正是你的寫照嗎?那句話我已爛熟于胸?!鞍驳脧V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具倶歡顏。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無數(shù)人感動、折服。這是一個怎樣寬廣的胸懷???這是一顆怎樣仁厚的赤子之心啊?就讓我握住你的手吧,讓我摸摸那青綠色的血管。
11.【辛其疾】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猶見你這個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南宋小朝廷的茍安讓你有如共工撞擊不周山一般,在一次次地奮力抗爭中遍體鱗傷。你悲憤,你無奈,你拍胸,你哭號,你的震天長嘯只換來同僚的白眼和朝廷的鄙棄。你累了,醉了,俯在酒案上高吟“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然而,稼軒,你是否看見,千百年來,有一位書生同樣意氣方遒,要與你同飲杜康,銷汝塊壘。稼軒,你不是孤獨的,你的金石之容,豪氣貫虹,將永載青史,千秋萬代!
12.【陶淵明】
☆1.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中國的文人里,又有誰能將心澄凈到如此境界,以至于只剩下南山之菊?陶淵明選擇了歸隱之路。這一路走得瀟灑,走得清明。然而,陶潛除了飲酒采菊之外,還做了些什么?這或許連他自己都無法回答。歸隱之路為中國無數(shù)文人選擇,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自我完善式的道德導致了整體上的不道德?!被蛟S是歷史的機緣,促成了一座文學的豐碑。但歷史的路若要向前延伸,憑千萬個陶淵明能夠走出嗎?
☆2.晉代田園詩人陶淵明也曾熱衷于官場,想在仕途上一展自己的抱負。但當他做了彭澤縣令,了解到官場的黑暗以后,便毅然辭官歸隱,“羈鳥倦舊林,池魚思故淵”,他還是喜歡“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從此躬耕農(nóng)田,不問世事。他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實現(xiàn)了他的人生價值。
☆3.陶潛伴著“莊生曉夢迷蝴蝶”中的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東蘺之下悠然采菊。面對南山,淵明選擇忘記,忘記那些官場的丑惡,忘記自己遇到的所有不快,這是心靈的選擇,這是過河人在“河”的兩岸所做出的明智的選擇,這更是明智的“擺渡”。
☆4.是那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隱士,是那個“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的雅人,是那個“戴月荷鋤歸”的農(nóng)夫,對!是他,是這享譽文壇百千年的陶淵明。他不愿“為五斗米折腰”,掛印歸田園。他忘卻了官場的失意,忘卻了仕途的不達,卻記住了世人的愿望,寫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5.遠離塵世,隱歸田園,看花開花落。陶淵明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藍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魚鱗,因為有菊,那顆渴望自由的心被官場的牢籠束縛太久了,難道沒有什么寄托?選菊吧!清新淡雅,與世無爭,不正像他不羈的性格嗎?是陶詩將心寄托于菊,尋回了一方心靈的凈土,也是陶詩讓菊帶上了品質(zhì)高潔,與世無爭的高姿態(tài)帽子流傳至今。
☆6、一簇簇幽幽香菊在院子里靜放,嬌美的蝴蝶在花叢中翩翩起舞,山澗清泉一直流過家院門口。早上,霧色漸漸散去。透過微薄的陽光,一位老人拿著鋤頭,提著竹籃,向院中走去?!吧綒馊障?,飛鳥相與還……”他吟唱詩句,步履悠閑地跨進了院子……他便是陶淵明。
幽幽香菊與他為伴,下地耕耘自給自足。閑暇時,便以清泉沏上菊花茶,細細品味;農(nóng)忙時,便與菊花相枕相依,樂在其中。陶淵明的確生活得自在,他的身上處處洋溢著與眾不同清閑與曠達!
13.【勾 踐】
☆他站在田里,舉起鋤頭,奮力耕耘著,豆大的汗珠順著他的額頭流過他俊美的臉龐,滴落在田地里。
他不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夫,他是勾踐。他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還要親自做夫差的馬前卒?;氐綍陀H自耕種,做到非其親種則不食,非其妻所織則不穿。吃著粗陋的飯食,還要舔嘗苦膽;躺在柴草鋪上休息時,還在思考著招攬八方的人才。他一刻也不懈怠。
他為什么要這樣辛苦呢?國亡了,他可以逃走,可以隱居,可以平靜地終老一生,然而他沒有!因為他沒有忘記國君的責任,沒有忘記亡國的恥辱!在他的心底,銘記著他向夫差俯首稱臣那一刻的心痛,銘記著他的子民迎他回到會稽時滿眼的淚水!這銘記,使他可以忍受苦膽之苦,柴薪之硬!
14.【莊 子】
☆1.生有所息是一種超脫一種自然,這不僅僅是休息,更是靈魂的自由與憩息,正如那平原上的大河,是遍歷風塵的安詳?shù)蒯溽?。那槁首黃馘的莊周,漢水垂釣的莊周,在夕陽西下中隱去了的他的身影。我看見他的心有如秋日的湖水一般的清澈,在那悠悠的歲月深處,遠方的大哲用一生換取山林川澤中靈性的解脫。于是我開始懂得,生有所息,不是簡單的休整上路,而是一種無上的境界。
☆2. “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薄指痛贯灥那f子,有人勸他涉世為官,他漠然視之;他孤傲的心靈走不進渾濁的仕途。他出乎其外,超然塵世,視楚國相位而不顧,跳出渾濁*氣的世俗;他又入乎其內(nèi),獨善其身,甘做一棵在清風中獨立看守月亮的大樹,把持著那潔白的美德,“享受”著逍遙的人生。莊子知入知出,一生朝氣蓬勃,光霽月明。他面對一池澄清秋水,背對功名利祿,他的心就如同身邊流淌的溪水一樣清澈,潔凈。他超然的心態(tài)注定他與仕途無緣,但正是他“出入”和諧的心態(tài),才成就了他逍遙的一生,才使他留下了“水擊三千里,扶搖而上者九萬里”這樣汪洋恣肆的篇章。
15.【孔 子】
☆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一向被尊稱為“圣人”。這位飽學之士,卻發(fā)出了“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熝伞钡母锌?鬃釉鴰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雖然郯子之徒,其學問不及孔子,但孔子虛心求學的態(tài)度卻令人欽佩。在孔子看來,眾人的才識和智慧,其中一定有值得學習和借鑒的地方。
16.【諸葛亮】
☆1.柏樹茂盛繁密,我飛上樹梢,在清明的空氣中,聞到了英雄的氣息。他是臥龍,身居山林之間,也很清高。但是后來他離開了,去了戰(zhàn)場,他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他很快樂,因為他幫助了朋友,幫助了那個三顧茅廬以真情把他請出了山的人。他在戰(zhàn)爭之中,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實,終于留下了“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的美名。位置的正確與他的堅守位置,讓他在陽光中感受到快樂。
☆2.五丈原的軍帳內(nèi),一盞油燈映照著他———諸葛孔明憔悴的面龐。蠟黃的臉上顯露著他的不甘,口中喃喃道出的是對后世的無盡牽掛。帳內(nèi)四周站立的官員早已熱淚盈眶。終于,一陣秋風襲過,那盞油燈即刻熄滅。五丈原內(nèi)哭聲響徹一片。又何止是五丈原,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多少后人為這位曠世英才潸然淚下。
盡管蜀漢依然只能偏居一方,遙望中原;盡管,人們對漢業(yè)的光復仍然只能去期望;盡管,孔明還留下了太多太多的未完成。但是這些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只記得他的忠心為主;人們只記得他為了三分天下而鞠躬盡瘁;人們只記得他為無處容身的漢業(yè)打下了基石。人們早已將孔明奉為神明,而孔明,也成了中華民族智慧的化身。
17.【項 羽】
☆1、項羽,昔日的楚霸王,縱然有蓋世神功也無法改變楚國破滅的事實。烏江旁,他已被敵軍層層包圍,空氣中飄蕩著象征繁盛的楚歌,悠遠婉轉(zhuǎn)。此刻,他剛毅無比的心開始脆弱起來,看到四處躺著的無數(shù)兄弟,他懊惱曾經(jīng)的剛愎自用,悔恨楚國的大好局勢和弟兄的生命葬送在自己手里。懷著深深的自責,他把刀架在了自己脖子上,剎那間,血染紅了烏江河畔,倒映著半邊天空。殘陽如血,楚歌依然哀婉纏綿。一個巨人倒下,卻留給后人無限的感慨。
☆2.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在《垓下歌》中流露出了幾分哀愁,幾分無奈。在我看來,他是充滿棱角的多邊形,縱使有豪邁的氣概,稱霸的壯志,卻只能在四面楚歌之時放縱形骸,蒼涼的歌頌只能讓滾滾的烏江為之伴奏,又有何顏面見江東父老?他的銳氣,他的突兀,他的彰顯,讓歷史也懼怕三分?!靶虬酥荻?,吞二州而亡諸侯”的始皇已將天下擾得惶惶不得終日,哪又容得項羽的“力拔山兮氣蓋世”?
18.【劉 禪】
☆他坐在那里開心地笑著。耳邊響著美妙的音樂,嘴里品著美味佳肴,懷里抱著美女佳麗。
絲竹琴韻里,聽不到大臣們討論爭執(zhí)的吵鬧;酒香芬芳里,嗅不到戰(zhàn)火燒過城池的刺鼻的嗆味;美女的流波眼光里,感受不到劍閣棧道凄涼的冷月。他已經(jīng)忘卻了他是劉備的兒子,蜀漢的國君!
他真的覺得這樣很好,沒有政務纏身,卻有榮華享樂。父輩暴霜露,斬荊棘,才有尺寸之地。子龍在亂軍中拼死沖殺的目的,父皇在追兵前不棄百姓的良苦用心,孔明在《出師表》中的耿耿忠心,他劉禪全忘了!如此富庶的天府之地,他舉以予人,如棄草芥,實在令人寒心。
19.【岳 飛】
☆1、當風波亭上的月華失去了光澤,當你用含淚的眼看著一旁的兒子,也看著即將離別的山河,你,一個失去了士兵的將軍,面對一杯毒酒,你選擇了吞咽!有誰知道那一刻你的內(nèi)心所涌動的情感,有誰知道你壯志未酬英年早逝的悲痛心情?假如時光能夠倒流,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對你說:你,岳飛將軍,雖然你死于一場政治斗爭,可是你早已成了民族魂!為了收復失地,你寫下了“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誓言,誰能忘記你背上刻著“精忠報國”的字樣??!你的死,對忠*二字做了最淋漓盡致地注解,在忠與*之間筑起了一道分明的墻!
☆2. “壯士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如此凌云壯志卻被昏庸皇上的十二道金牌召回臨安,英雄難以再傾力保家衛(wèi)國??v然是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惆悵哀痛令人心酸,也敵不過朝野中*佞小人的蜚言流語,最終只能背負著“莫須有”的罪名飲恨長辭。但那句“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豪言壯語激情四射,永遠震蕩人們的心靈,回響在大地河山之間——紀念岳飛,讓我懂得了何謂“精忠報國”的鐵骨錚錚,澎湃著我愛國的血液……
20.【王 維】
☆我看到王維從深林中緩緩走來,帶著微笑,帶著禪意,輕輕吟誦:“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鳖D時,一輪明月由心中升起,照亮了人生幽暗的道路,一股清泉由心底涌出,洗去了我塵世中的煩躁。走在這條禪意的道路上,我用深情的寧靜俯視它,用恬淡去親吻它,用真誠去撫摸它,因為,我足下的路——平淡,幽遠。
21.【張 繼】
☆如果我們面對問題是理性的,而不因心情感情影響,那么你一定會成功的。有這樣一首詩《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此詩是中唐詩人張繼所作。當時的張繼也是一個胸懷大志的學子,他受到家里的支持和朋友幫助學有所成進京趕考,想以此成功實現(xiàn)心申的理想和報答家人朋友。可天公就是不做美,張繼的第三次科考又一次落榜。在回家的途中,張繼路過蘇州,夜宿江邊??粗巴饣鸺t的楓葉,聽著遠處的鐘聲,張繼傷感得失眠了。他想到自己苫讀多年的艱辛,想到自己朋友、家人的期望,可自己又一次的失敗了。于情于理他真想放棄,可如果就這樣放棄又怎么對得起家人、朋友呢?經(jīng)過漫長的思考他最終理性地選擇了放棄科考,去發(fā)展自己的另一片天地。于是他提起筆寫下了這千古絕唱。一千九百多年過去了,當時的狀元呢?當時的狀元街談巷議,穿紅戴綠,可如今人們卻把他忘了。人們記住的是這不朽的詩篇。正是張繼理性地對待了自己的現(xiàn)狀,而沒有受到感情的拖累,才造就了張繼最后的成功?!觥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