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各大高校陸續(xù)迎來新生報到。踏進向往已久的大學校園,學子們先注意到的,往往是校園里刻在石碑上的校訓。
有公開資料顯示,現代各校校訓中,“團結、求實、勤奮、創(chuàng)新”等是常被用到的詞語。
新京報記者選取北京市內54所大學、52所中小學的校訓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這些學校的校訓也未脫此藩籬,勤奮與創(chuàng)新兩詞出現率高,均為20%,尤以中小學居多。
“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是校訓高頻詞
北京市內106所大、中、小學的校訓中,“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等詞語出現的頻率頗高。
有些學校的校訓因此像“雙胞胎”,用字重合率達75%,如華北電力大學的校訓是“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中央音樂學院的校訓是“勤奮、求實、團結、進取”;中央財經大學的校訓是“忠誠、團結、求實、創(chuàng)新”,首師附中的校訓為“自覺、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和平里三小的則是“誠實、勤奮、團結、創(chuàng)新”。
其中,又以“勤奮”和“創(chuàng)新”出現的次數多,分別為20次和19次。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106所學校中,校訓里同時有“勤奮、創(chuàng)新”這兩個詞的有10所,包括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服裝學院、25中、首師大附中、陳經綸中學、和平里三小、和平里四小等。
八字校訓多 占比超8成
106所學校中,使用八字校訓的學校多,有86所,占比81%。這些8字校訓還可分為兩段,每段四字的如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校訓“求真感恩,知恥礪行”;或是四段每段兩字,如人大附小校訓“健康、活潑、樂學、友愛?!?BR> 非8字校訓中,有的化自古語,如中國農業(yè)大學的“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艱”;或是直接源自口語,如光明小學的“我能行”。還有的是出自國家領導人之手,如外交學院使用的就是周恩來對外交工作提出的16字要求,“掌握政策,熟悉業(yè)務,嚴守紀律,站穩(wěn)立場”。
高校校訓較中小學更有特色
與中小學相比,被統(tǒng)計的54所高校校訓顯得更有自身特色。或質樸,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或簡約,如北京交通大學的“知行”。
一些院校還會將所擅長的專業(yè)融入校訓,比如北京化工大學的“宏德博學,化育天工”之中,就暗含了“化工”兩字;北京林業(yè)大學的“知山知水,樹木樹人”雖未提到林業(yè),卻字字指向本行。
還有一些院校會在校訓中強調專業(yè)道德,如首都醫(yī)科大學便說明“扶傷濟世,敬德修業(yè)”;首都體育學院則直言“以挑戰(zhàn)者精神拼搏創(chuàng)新”;北京舞蹈學院的“文舞相融,德藝雙馨”,與中國戲曲學院的“繼往開來,德藝雙馨”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專家觀點
校訓的作用應是成人之“砥”
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表示,校訓歷來是一所學校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所學校精神的集中表達,它體現了學校彌堅歷久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在潤物無聲中陶冶著師生的心靈?!?BR> 他認為,勤奮二字多出現于中小學的校訓中,說明這是一種需要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而且這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要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胡顯章說,這句激勵歷代學子的治學名言,核心也是“勤奮”。
至于有些學校校訓還愛用“求實”、“團結”等詞語,有專家分析,這些院校大都是上世紀50年代初建校,當時全國號召向解放軍學習,上述詞語則與部隊優(yōu)良作風有關。而“創(chuàng)新”的提出則是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整個社會環(huán)境都非常強調創(chuàng)造性。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學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所以校訓的作用應該是成人之“砥”。
“一個是要接受砥礪、磨礪?!眱Τ瘯熣f,這意味著新生剛剛接觸校訓時,要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體驗理解、認同校訓,并用其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走出校門之后,每個人都會面對權勢、利益、各種情感的沖動等,“這時校訓的第二層意思就是,要成為人生的中流砥柱?!?BR> 所以儲朝暉建議,學校在制定校訓時,要遵循人的成長發(fā)展和探索真理的規(guī)律,結合校史及學校的教育觀念,使教育能夠脫離“培訓班”的模式。
1 校訓故事
清華大學 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曾當選為公眾喜歡的校訓
有媒體曾在全國范圍調查“我欣賞的十大校訓”,結果顯示,清華大學的校訓以54%的高獲選率,成為公眾喜歡的校訓。
清華大學校訓源自梁啟超的演講。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作演講,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努力成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
按照哲學家張岱年的闡釋,“自強不息”在政治生活方面,指的是對外來侵略絕不屈服,對不良勢力絕不妥協(xié),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
“清華校訓所體現的清華精神與這種寶貴的民族精神緊緊相連?!鼻迦A大學校史專家、原校黨委副書記胡顯章說。
“國家自強不息需要個人自強不息”
為*美國扶日政策,寫出《荷塘月色》的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寧可餓死,也拒絕領取美國援助的面粉。
新中國成立后,共和國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就有14位出自清華,而帶領團隊實現我國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tǒng)技術重大突破的徐銤,曾于1955年進入清華求學。
上世紀70年代初,根據國家部署,徐銤舉家從北京搬到位于三線大后方的四川夾江,那邊消息不靈通,科研條件也差,300多人的隊伍,“漸漸地走了一大半”。
有人也曾試圖“挖”徐銤,但他從未動搖,只因“能夠犧牲自己的還應該犧牲自己,這樣國家才能上去,國家的自強不息,如果沒個人的自強不息,也白搭?!?BR> 清華求學生涯學會“堅忍不拔”
如今,清華大學學子仍能在畢業(yè)典禮上聆聽師長關于個人對國家責任感的教誨,和老校歌里面的那句“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從清華走出來的,都是做事踏實、勤勤懇懇的人?!鼻迦A大學2002級體育特長生任宵澤說,在學校接受的4年專業(yè)賽艇訓練,讓自己有了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挑戰(zhàn)任何苦難的勇氣。于是研究生畢業(yè)時,本想去外企、國企的他,決定返回支教過的西藏,成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2 校訓故事
北京交大 校訓:知行
兩字校訓強調“學以致用”
北京交通大學主樓思源樓北側的小廣場上,矗立著學校的校訓石碑,上面刻著碩大的“知行”二字,大概是全國高校簡短的校訓了。
雖然看似簡單,但在該校黨委副書記高福廷看來,“知行”兩個字背后,蘊含著學校的育人理念。
1921年就確定“知行”思想
1978年,高福廷成為當時北方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電子計算技術專業(yè)的學生,在他的印象中,當時學校只有校風,沒有校訓。直到2003年,學校研究決定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后,決定重啟“知行”這個老校訓。
“知行”思想出自何處?高福廷說,據考證,可能出自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交通大學老校長葉恭綽。1921年9月10日,在交通大學北京分校開學典禮上,葉恭綽就希望交大師生,一要學術獨立,不受外力支配,二要學以致用,貴在貢獻,三要學術愈精,應用愈廣。
強調動手能力 校友創(chuàng)業(yè)者多
“各個學校的特殊文化,造就了各自學生的不同特點,我們學校非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高福廷說,校友創(chuàng)業(yè)的很多,其中,新晉福布斯排行榜的中國首富李河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同班同學,北京握奇數據系統(tǒng)有限公司執(zhí)行總裁、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王幼君,畢業(yè)后分配到天津一個學校當老師,“但他很有追夢精神,幾年后就開始創(chuàng)業(yè),而且碩果累累?!备吒M⒄f。
如今,北交大不僅有校訓碑,還有“五之文化墻”用來詮釋校訓,校園里也常有各種以“知行杯”命名的校園比賽和活動,讓學生一入校就能夠銘記校訓,畢業(yè)后又帶入社會中,伴隨和影響其一生。
廣大北交大學子在工作中也踐行著“知行合一”。如施工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技術難度大,堪稱世界之的青藏鐵路建設工程中,就有不少北交大師生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3 校訓故事
清華附小 校訓:立人為本,成志于學
校訓要在人生中“持續(xù)發(fā)酵”
8月15日,正值暑假的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園內,兩名學生正在學校博雅樓前的廣場上,追趕著一個紫色橡膠球玩耍。
“你們知道學校的校訓是什么嗎?”兩名小朋友同時將手指向了身后博雅樓樓頂的方向,“那上面寫著呢,立人為本,成志于學?!?BR> “那你們知道這八個字是什么意思嗎?”“知道,就是要努力學習,成為一個真正的人?!?BR> 重定校訓教學生如何“成人”
對小學生來說,“真正的人”這個概念或許還很難理解,但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堅信,這種“似懂非懂”會為學生一生的追求打下基礎。
12年前,竇桂梅出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時,便強烈建議更換帶有濃重時代印記的校訓,“團結進取向上之類的”。
之后,竇桂梅不斷翻閱校史等資料,確定了“立人為本,成志于學”的校訓,“我覺得學生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成為一個有志向的人”。
每周升旗集體背誦校訓
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清華附小每周升旗都有一個儀式,學生要背誦“立人為本,成志于學”的校訓,之后握拳宣誓稱“我是清華少年,努力成為健康陽光樂學,擁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現代人?!备]桂梅希望,校訓能夠成為學生人生中持續(xù)發(fā)酵的精神食糧。
竇桂梅還記得,3年前高考前一晚,曾有學生晚上11點40分時,出現在了學校門口,“是附小的學生,想在高考前回到輪滑場坐一下。”聽到保安匯報后,學校破例讓這名學生及其父親進了門,“孩子在操場上一句話沒說,坐了四十分鐘覺得可以了,就跟父親回家了?!?BR> 竇桂梅說,遺憾的是,當時保安沒留下這名學生的姓名,其考試結果也無從知曉,“但是他在高考前回到母校平靜心情,就充分說明附小文化對他的影響。”竇桂梅認為,小學校訓應該像巧克力一樣,回味悠長且能提供能量。
4 校訓故事
北京八中 校訓:勤奮、進取、和諧、致美
校訓在教改試點后定格
北京八中的前身,可追溯至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tǒng)徐世昌興建的原四存中學。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私立四存中學和北京八中合并為北京市第八中學,1984年被確定為全面教育改革的試點校后,北京市第八中學的校訓也終定格為“勤奮、進取、和諧、致美”。
老校訓重視身體力行的能力
資料顯示,當時四存中學的校訓是“尚實習,尚實學,尚實行”,提倡求實精神,重視學生身體力行的能力。
1936年全北平市國文會考中,四存中學的學生包攬了前六名,學校曾因此獲得為張學良將軍特贈銀盾一尊,上有題字:“會我以文”。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私立四存中學和北京八中合并為北京市第八中學。1950年8月12日起,朱學任校長時,把解放區(qū)“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帶進了八中,使該校成為北京市第一所對外開放的中學。
一天182名同學報名參加抗美援朝
解放初期和五十年代,八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在抗美援朝時,高中學生踴躍參軍,一天就有182名同學報名。先后有五批學生進入軍事院校。
學校還組織全校師生用講座等形式走街串巷,宣傳抗美援朝的意義。
此外,八中師生還節(jié)約零用錢捐獻;學生們還曾組成幾十個衛(wèi)生宣傳小分隊,深入到門頭溝山里向農民作講究衛(wèi)生的宣傳。
1984年開始,北京市第八中學被確定為進行全面教育改革的試點校,并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著眼于未來,著力于素質”的辦學宗旨,八中的校訓也終定格為“勤奮、進取、和諧、致美”。
有公開資料顯示,現代各校校訓中,“團結、求實、勤奮、創(chuàng)新”等是常被用到的詞語。
新京報記者選取北京市內54所大學、52所中小學的校訓進行統(tǒng)計發(fā)現,這些學校的校訓也未脫此藩籬,勤奮與創(chuàng)新兩詞出現率高,均為20%,尤以中小學居多。
“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是校訓高頻詞
北京市內106所大、中、小學的校訓中,“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等詞語出現的頻率頗高。
有些學校的校訓因此像“雙胞胎”,用字重合率達75%,如華北電力大學的校訓是“團結、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中央音樂學院的校訓是“勤奮、求實、團結、進取”;中央財經大學的校訓是“忠誠、團結、求實、創(chuàng)新”,首師附中的校訓為“自覺、勤奮、求實、創(chuàng)新”,和平里三小的則是“誠實、勤奮、團結、創(chuàng)新”。
其中,又以“勤奮”和“創(chuàng)新”出現的次數多,分別為20次和19次。記者統(tǒng)計發(fā)現,106所學校中,校訓里同時有“勤奮、創(chuàng)新”這兩個詞的有10所,包括華北電力大學、北京工商大學、北京服裝學院、25中、首師大附中、陳經綸中學、和平里三小、和平里四小等。
八字校訓多 占比超8成
106所學校中,使用八字校訓的學校多,有86所,占比81%。這些8字校訓還可分為兩段,每段四字的如北京第一實驗小學校訓“求真感恩,知恥礪行”;或是四段每段兩字,如人大附小校訓“健康、活潑、樂學、友愛?!?BR> 非8字校訓中,有的化自古語,如中國農業(yè)大學的“育天下之英才,解民生之多艱”;或是直接源自口語,如光明小學的“我能行”。還有的是出自國家領導人之手,如外交學院使用的就是周恩來對外交工作提出的16字要求,“掌握政策,熟悉業(yè)務,嚴守紀律,站穩(wěn)立場”。
高校校訓較中小學更有特色
與中小學相比,被統(tǒng)計的54所高校校訓顯得更有自身特色。或質樸,如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或簡約,如北京交通大學的“知行”。
一些院校還會將所擅長的專業(yè)融入校訓,比如北京化工大學的“宏德博學,化育天工”之中,就暗含了“化工”兩字;北京林業(yè)大學的“知山知水,樹木樹人”雖未提到林業(yè),卻字字指向本行。
還有一些院校會在校訓中強調專業(yè)道德,如首都醫(yī)科大學便說明“扶傷濟世,敬德修業(yè)”;首都體育學院則直言“以挑戰(zhàn)者精神拼搏創(chuàng)新”;北京舞蹈學院的“文舞相融,德藝雙馨”,與中國戲曲學院的“繼往開來,德藝雙馨”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專家觀點
校訓的作用應是成人之“砥”
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表示,校訓歷來是一所學校珍貴的價值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一所學校精神的集中表達,它體現了學校彌堅歷久的文化基因、文化傳統(tǒng)、文化精神的理性抽象,“在潤物無聲中陶冶著師生的心靈?!?BR> 他認為,勤奮二字多出現于中小學的校訓中,說明這是一種需要從小養(yǎng)成的習慣,而且這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要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胡顯章說,這句激勵歷代學子的治學名言,核心也是“勤奮”。
至于有些學校校訓還愛用“求實”、“團結”等詞語,有專家分析,這些院校大都是上世紀50年代初建校,當時全國號召向解放軍學習,上述詞語則與部隊優(yōu)良作風有關。而“創(chuàng)新”的提出則是因為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整個社會環(huán)境都非常強調創(chuàng)造性。
中國教育科學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學校的首要功能是育人,所以校訓的作用應該是成人之“砥”。
“一個是要接受砥礪、磨礪?!眱Τ瘯熣f,這意味著新生剛剛接觸校訓時,要能夠結合自己的生活與學習體驗理解、認同校訓,并用其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走出校門之后,每個人都會面對權勢、利益、各種情感的沖動等,“這時校訓的第二層意思就是,要成為人生的中流砥柱?!?BR> 所以儲朝暉建議,學校在制定校訓時,要遵循人的成長發(fā)展和探索真理的規(guī)律,結合校史及學校的教育觀念,使教育能夠脫離“培訓班”的模式。
1 校訓故事
清華大學 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曾當選為公眾喜歡的校訓
有媒體曾在全國范圍調查“我欣賞的十大校訓”,結果顯示,清華大學的校訓以54%的高獲選率,成為公眾喜歡的校訓。
清華大學校訓源自梁啟超的演講。1914年,梁啟超在清華作演講,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激勵清華學子努力成為中國社會的中流砥柱。
按照哲學家張岱年的闡釋,“自強不息”在政治生活方面,指的是對外來侵略絕不屈服,對不良勢力絕不妥協(xié),在個人生活方面強調人格獨立,志不可奪。
“清華校訓所體現的清華精神與這種寶貴的民族精神緊緊相連?!鼻迦A大學校史專家、原校黨委副書記胡顯章說。
“國家自強不息需要個人自強不息”
為*美國扶日政策,寫出《荷塘月色》的清華大學教授朱自清,寧可餓死,也拒絕領取美國援助的面粉。
新中國成立后,共和國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臣中,就有14位出自清華,而帶領團隊實現我國第四代先進核能系統(tǒng)技術重大突破的徐銤,曾于1955年進入清華求學。
上世紀70年代初,根據國家部署,徐銤舉家從北京搬到位于三線大后方的四川夾江,那邊消息不靈通,科研條件也差,300多人的隊伍,“漸漸地走了一大半”。
有人也曾試圖“挖”徐銤,但他從未動搖,只因“能夠犧牲自己的還應該犧牲自己,這樣國家才能上去,國家的自強不息,如果沒個人的自強不息,也白搭?!?BR> 清華求學生涯學會“堅忍不拔”
如今,清華大學學子仍能在畢業(yè)典禮上聆聽師長關于個人對國家責任感的教誨,和老校歌里面的那句“自強,自強,行健不息須自強”。
“從清華走出來的,都是做事踏實、勤勤懇懇的人?!鼻迦A大學2002級體育特長生任宵澤說,在學校接受的4年專業(yè)賽艇訓練,讓自己有了堅忍不拔的毅力和挑戰(zhàn)任何苦難的勇氣。于是研究生畢業(yè)時,本想去外企、國企的他,決定返回支教過的西藏,成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2 校訓故事
北京交大 校訓:知行
兩字校訓強調“學以致用”
北京交通大學主樓思源樓北側的小廣場上,矗立著學校的校訓石碑,上面刻著碩大的“知行”二字,大概是全國高校簡短的校訓了。
雖然看似簡單,但在該校黨委副書記高福廷看來,“知行”兩個字背后,蘊含著學校的育人理念。
1921年就確定“知行”思想
1978年,高福廷成為當時北方交通大學電子工程系電子計算技術專業(yè)的學生,在他的印象中,當時學校只有校風,沒有校訓。直到2003年,學校研究決定恢復使用“北京交通大學”校名后,決定重啟“知行”這個老校訓。
“知行”思想出自何處?高福廷說,據考證,可能出自北洋政府交通總長、交通大學老校長葉恭綽。1921年9月10日,在交通大學北京分校開學典禮上,葉恭綽就希望交大師生,一要學術獨立,不受外力支配,二要學以致用,貴在貢獻,三要學術愈精,應用愈廣。
強調動手能力 校友創(chuàng)業(yè)者多
“各個學校的特殊文化,造就了各自學生的不同特點,我們學校非常強調理論聯系實際,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強。”高福廷說,校友創(chuàng)業(yè)的很多,其中,新晉福布斯排行榜的中國首富李河君,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的同班同學,北京握奇數據系統(tǒng)有限公司執(zhí)行總裁、北京市工商聯副主席王幼君,畢業(yè)后分配到天津一個學校當老師,“但他很有追夢精神,幾年后就開始創(chuàng)業(yè),而且碩果累累?!备吒M⒄f。
如今,北交大不僅有校訓碑,還有“五之文化墻”用來詮釋校訓,校園里也常有各種以“知行杯”命名的校園比賽和活動,讓學生一入校就能夠銘記校訓,畢業(yè)后又帶入社會中,伴隨和影響其一生。
廣大北交大學子在工作中也踐行著“知行合一”。如施工環(huán)境惡劣、條件艱苦、技術難度大,堪稱世界之的青藏鐵路建設工程中,就有不少北交大師生貢獻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3 校訓故事
清華附小 校訓:立人為本,成志于學
校訓要在人生中“持續(xù)發(fā)酵”
8月15日,正值暑假的清華大學附屬小學校園內,兩名學生正在學校博雅樓前的廣場上,追趕著一個紫色橡膠球玩耍。
“你們知道學校的校訓是什么嗎?”兩名小朋友同時將手指向了身后博雅樓樓頂的方向,“那上面寫著呢,立人為本,成志于學?!?BR> “那你們知道這八個字是什么意思嗎?”“知道,就是要努力學習,成為一個真正的人?!?BR> 重定校訓教學生如何“成人”
對小學生來說,“真正的人”這個概念或許還很難理解,但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堅信,這種“似懂非懂”會為學生一生的追求打下基礎。
12年前,竇桂梅出任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副校長時,便強烈建議更換帶有濃重時代印記的校訓,“團結進取向上之類的”。
之后,竇桂梅不斷翻閱校史等資料,確定了“立人為本,成志于學”的校訓,“我覺得學生就是要通過不斷地學習,成為一個有志向的人”。
每周升旗集體背誦校訓
為了深化學生的理解,清華附小每周升旗都有一個儀式,學生要背誦“立人為本,成志于學”的校訓,之后握拳宣誓稱“我是清華少年,努力成為健康陽光樂學,擁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現代人?!备]桂梅希望,校訓能夠成為學生人生中持續(xù)發(fā)酵的精神食糧。
竇桂梅還記得,3年前高考前一晚,曾有學生晚上11點40分時,出現在了學校門口,“是附小的學生,想在高考前回到輪滑場坐一下。”聽到保安匯報后,學校破例讓這名學生及其父親進了門,“孩子在操場上一句話沒說,坐了四十分鐘覺得可以了,就跟父親回家了?!?BR> 竇桂梅說,遺憾的是,當時保安沒留下這名學生的姓名,其考試結果也無從知曉,“但是他在高考前回到母校平靜心情,就充分說明附小文化對他的影響。”竇桂梅認為,小學校訓應該像巧克力一樣,回味悠長且能提供能量。
4 校訓故事
北京八中 校訓:勤奮、進取、和諧、致美
校訓在教改試點后定格
北京八中的前身,可追溯至1921年北洋政府總統(tǒng)徐世昌興建的原四存中學。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私立四存中學和北京八中合并為北京市第八中學,1984年被確定為全面教育改革的試點校后,北京市第八中學的校訓也終定格為“勤奮、進取、和諧、致美”。
老校訓重視身體力行的能力
資料顯示,當時四存中學的校訓是“尚實習,尚實學,尚實行”,提倡求實精神,重視學生身體力行的能力。
1936年全北平市國文會考中,四存中學的學生包攬了前六名,學校曾因此獲得為張學良將軍特贈銀盾一尊,上有題字:“會我以文”。
新中國成立后,北京私立四存中學和北京八中合并為北京市第八中學。1950年8月12日起,朱學任校長時,把解放區(qū)“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帶進了八中,使該校成為北京市第一所對外開放的中學。
一天182名同學報名參加抗美援朝
解放初期和五十年代,八中特別重視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在抗美援朝時,高中學生踴躍參軍,一天就有182名同學報名。先后有五批學生進入軍事院校。
學校還組織全校師生用講座等形式走街串巷,宣傳抗美援朝的意義。
此外,八中師生還節(jié)約零用錢捐獻;學生們還曾組成幾十個衛(wèi)生宣傳小分隊,深入到門頭溝山里向農民作講究衛(wèi)生的宣傳。
1984年開始,北京市第八中學被確定為進行全面教育改革的試點校,并在改革中逐步形成了“著眼于未來,著力于素質”的辦學宗旨,八中的校訓也終定格為“勤奮、進取、和諧、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