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優(yōu)秀教育日志范文:可以這樣讀讀歷史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更多日記資源請搜索日記頻道與你分享!
盡管血淋淋的事實不斷告誡我們,我們所謂的歷史終究不過是一個任人裝扮的婊子罷了;盡管沒有人真的傻到去相信我們所謂的歷史課本,即便是古人像雕刻一樣仔細研磨拿捏的那些《左傳》《史記》《春秋》們,也可以算作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但是,我還是想說,任何人都應該讀讀歷史。
原因很簡單,歷史是時間進程里事件的演繹,和人的記憶一樣,失去它便失去了回答那些根本問題的依據(jù)——我們從哪來?我們?yōu)槭裁丛谶@里?我們向哪去?等等。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就是這個理兒。
讀歷史并不要人懂歷史學,那玩意是講究歸納演繹方法的科學,有很多拿著社科基金學術撥款的學者或者偽學者正在做著。對于我們這些勞苦大眾來說,歷史就是常識——小白不僅僅是罵人的話,也不只是野原新之助家的狗,還是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名諱;草船借箭不是杜蕾斯的廣告,也不是神算的諸葛孔明和周瑜的打的賭,而是孫權的計謀;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沒啥關系,是靠國軍二十二次傷亡慘重的大會戰(zhàn)換取的。諸如此類。
讀歷史也不要去讀中學或者大學的課本,那里面的東西,一般而言,思維正常的人是不會信的。但是并不是說馬克思恩格斯的東西不能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來自于唯物主義的自然本體論和進化論,本質(zhì)上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個理論很有道理,當然也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否定了作為個體的人,再比如一維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其實并不準確等等。具體到中國,那些依靠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來劃分的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根本就對不上號。我們的歷史課本生拉硬套地把中國歷史也分為這幾個階段,這又是一個不能讀它的理由。
讀歷史是為了了解事實,上面說了,歷史是個任人裝扮的婊子,所以我們在讀各種歷史時,要加上獨立思考才行。馮唐說過,好的史書里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成事的和不成事的。傳統(tǒng)意義上講,西方著史者關注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規(guī)律勝于人物,而東方史書的中心往往是歷的人物。對于我們這些不靠歷史吃飯的人來說,這些是無所謂的。比如我們只想知道這個冬天電視上特別忙碌的四爺胤禛在紫禁城里是個什么狀態(tài),就算是以宮女的視角(只要別是穿越過去的宮女),太監(jiān)的視角,只要是事實,也完全可以。所謂的口述史,不就是以個體這個狹窄的視線穿越時間迷霧的研究方法嗎?
歸根到底,讀歷史是為了懂現(xiàn)在。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覺得克羅奇這話應該這么理解,人們都是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過去的事件,并期待能在歷史里摸到未來的脈絡。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終在北美形成一場颶風。歷史的蝴蝶效應就是,我們都是踩著那些先人的足跡走到今天的,對這輛飛馳的列車所經(jīng)歷的每一個岔路口,我們只能假設,卻無法真的搬動那些道岔。對于過去的無力感,造就了對于未來的期待。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矣,讀讀歷史,可以在面對未來抉擇的過程中少犯些錯誤,至少不要犯過去已經(jīng)犯過的錯誤。
讀歷史,要讀那些沒有私心的歷史。否則,好的說成壞的,丑的說成美的,錯的說成對的,或者選擇性遺忘那些不該遺忘的,那么歷史非但對今天沒有借鑒,還會產(chǎn)生誤導。學者必須獨立的意義也就在此。西方人喜歡把學者比喻為象牙塔里的人,中國人則一再標榜寧死不屈的御史大夫,也就是這個道理。觀點我們可以爭論,但說謊就是原則性問題了。
不斷重述過去,并不是知識分子庸人自擾的絮絮叨叨,而是他們完成自身社會價值的過程。有時候在這里,一些淺顯的道理卻變成辯論的焦點,一些早已是定式的路徑卻被描繪成文化的入侵,一些人類根本的價值卻成為嘲諷的對象,所有這些都在不斷敲打著我們的良知。究其根源,還在于我們的教育只重視了知識的灌輸,缺乏作為人的培養(yǎng)。我們不缺少知識,可我們?nèi)鄙俪WR。對常識的補充,應該從歷史開始。
禮記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正心修身,而后才能齊家治國而平天下。歷史不是英雄的歷史,英雄只是文學藝術的塑造罷了;推動歷史前進的是所有人。我們無法搬動過去的道岔,但我們可以改變未來的行程。想讓列車駛?cè)胪〞车哪菞l軌道,我們都應該多回頭看看過去的路。
盡管血淋淋的事實不斷告誡我們,我們所謂的歷史終究不過是一個任人裝扮的婊子罷了;盡管沒有人真的傻到去相信我們所謂的歷史課本,即便是古人像雕刻一樣仔細研磨拿捏的那些《左傳》《史記》《春秋》們,也可以算作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但是,我還是想說,任何人都應該讀讀歷史。
原因很簡單,歷史是時間進程里事件的演繹,和人的記憶一樣,失去它便失去了回答那些根本問題的依據(jù)——我們從哪來?我們?yōu)槭裁丛谶@里?我們向哪去?等等。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就是這個理兒。
讀歷史并不要人懂歷史學,那玩意是講究歸納演繹方法的科學,有很多拿著社科基金學術撥款的學者或者偽學者正在做著。對于我們這些勞苦大眾來說,歷史就是常識——小白不僅僅是罵人的話,也不只是野原新之助家的狗,還是春秋霸主齊桓公的名諱;草船借箭不是杜蕾斯的廣告,也不是神算的諸葛孔明和周瑜的打的賭,而是孫權的計謀;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和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沒啥關系,是靠國軍二十二次傷亡慘重的大會戰(zhàn)換取的。諸如此類。
讀歷史也不要去讀中學或者大學的課本,那里面的東西,一般而言,思維正常的人是不會信的。但是并不是說馬克思恩格斯的東西不能讀,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來自于唯物主義的自然本體論和進化論,本質(zhì)上是一種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個理論很有道理,當然也有很大的缺陷,比如否定了作為個體的人,再比如一維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其實并不準確等等。具體到中國,那些依靠生產(chǎn)資料所有制來劃分的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根本就對不上號。我們的歷史課本生拉硬套地把中國歷史也分為這幾個階段,這又是一個不能讀它的理由。
讀歷史是為了了解事實,上面說了,歷史是個任人裝扮的婊子,所以我們在讀各種歷史時,要加上獨立思考才行。馮唐說過,好的史書里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成事的和不成事的。傳統(tǒng)意義上講,西方著史者關注事件以及事件背后的規(guī)律勝于人物,而東方史書的中心往往是歷的人物。對于我們這些不靠歷史吃飯的人來說,這些是無所謂的。比如我們只想知道這個冬天電視上特別忙碌的四爺胤禛在紫禁城里是個什么狀態(tài),就算是以宮女的視角(只要別是穿越過去的宮女),太監(jiān)的視角,只要是事實,也完全可以。所謂的口述史,不就是以個體這個狹窄的視線穿越時間迷霧的研究方法嗎?
歸根到底,讀歷史是為了懂現(xiàn)在。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覺得克羅奇這話應該這么理解,人們都是以現(xiàn)在的眼光看過去的事件,并期待能在歷史里摸到未來的脈絡。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終在北美形成一場颶風。歷史的蝴蝶效應就是,我們都是踩著那些先人的足跡走到今天的,對這輛飛馳的列車所經(jīng)歷的每一個岔路口,我們只能假設,卻無法真的搬動那些道岔。對于過去的無力感,造就了對于未來的期待。所謂亡羊補牢未為晚矣,讀讀歷史,可以在面對未來抉擇的過程中少犯些錯誤,至少不要犯過去已經(jīng)犯過的錯誤。
讀歷史,要讀那些沒有私心的歷史。否則,好的說成壞的,丑的說成美的,錯的說成對的,或者選擇性遺忘那些不該遺忘的,那么歷史非但對今天沒有借鑒,還會產(chǎn)生誤導。學者必須獨立的意義也就在此。西方人喜歡把學者比喻為象牙塔里的人,中國人則一再標榜寧死不屈的御史大夫,也就是這個道理。觀點我們可以爭論,但說謊就是原則性問題了。
不斷重述過去,并不是知識分子庸人自擾的絮絮叨叨,而是他們完成自身社會價值的過程。有時候在這里,一些淺顯的道理卻變成辯論的焦點,一些早已是定式的路徑卻被描繪成文化的入侵,一些人類根本的價值卻成為嘲諷的對象,所有這些都在不斷敲打著我們的良知。究其根源,還在于我們的教育只重視了知識的灌輸,缺乏作為人的培養(yǎng)。我們不缺少知識,可我們?nèi)鄙俪WR。對常識的補充,應該從歷史開始。
禮記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正心修身,而后才能齊家治國而平天下。歷史不是英雄的歷史,英雄只是文學藝術的塑造罷了;推動歷史前進的是所有人。我們無法搬動過去的道岔,但我們可以改變未來的行程。想讓列車駛?cè)胪〞车哪菞l軌道,我們都應該多回頭看看過去的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