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責任年齡注
(一)年齡的計算
刑法所規(guī)定的年齡,是指實足年齡,不是指虛歲。實足年齡以日計算,并且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例如,已滿14周歲,是指過了14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才是已滿1周歲。例如,甲1990年1月1日出生,其必須在2004年1月2日才屬于已滿14周歲,在2004年1月1日這天,仍然屬于未滿14周歲。
(二)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yīng)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具體范圍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yīng)當負刑事責任,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這里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不是僅指觸犯這幾種罪名,而是指實施這幾種行為。例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他人,并殺害被綁架人的;或者拐賣婦女、兒童過程中,故意殺害被害人的,都應(yīng)當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又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在盜竊現(xiàn)場為抗拒抓捕,而對被害人使用暴力的;攜帶兇器搶奪的;或者在聚眾“打砸搶”過程中故意毀壞財物的,都應(yīng)當以搶劫罪追究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能夠成立的諸種犯罪,都是故意犯罪,不包括過失犯罪。此外,還需要注意,按照罪刑法定主義的要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刑法明確列舉的8種行為以外的其他行為的,即使社會危害性很大,也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例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決水的,其社會危害性不低于放火、爆炸和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制造或者運輸毒品的,其社會危害性不低于販賣毒品罪,但是都不能作為犯罪處理。
(三)行為跨年齡段的處理
對于不滿14周歲實施危害行為,一直延續(xù)到成年時期的,只能追究其達到年齡階段以后的行為的責任。行為人已滿16周歲后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已滿 14周歲不滿16周歲時也實施過同樣的行為,如果行為屬于《刑法》第17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8種犯罪,應(yīng)一并追究,否則,只能追究已滿16周歲以后實施的行為。例如張三在13歲時搶劫,獲得贓物2萬元;15歲時詐騙,獲得贓物5萬元;17歲時侵占他人財物,獲得贓物1萬元,由于對張三的搶劫行為、詐騙行為都不能以犯罪進行追究,所以,其犯罪數(shù)額只能是1萬元(侵占罪)。
(四)年齡計算的基準
例如,行為人實施傷害行為時差一天滿14周歲,發(fā)生死亡結(jié)果時已滿14周歲的,對年齡應(yīng)以行為發(fā)生時為基準進行判斷。因為犯罪是表現(xiàn)于外的行為,責任能力是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所以,辨認、控制能力必須是行為當時的能力。當然,如果行為人實施一定身體動作以后,具有防止結(jié)果發(fā)生的義務(wù),就應(yīng)根據(jù)不作為犯罪的發(fā)生時間計算年齡。例如,不滿14周歲的行為人在他人的酒中投入毒藥,并將毒酒隱藏于酒柜中,他人飲用時,行為人已滿14周歲的,可以認為行為人對自己14周歲以前的行為所可能引起的危險有排除的義務(wù),其已滿14周歲,但仍然不履行危險源排除義務(wù),因而導致他人死亡的,應(yīng)當成立故意殺人罪。
(一)年齡的計算
刑法所規(guī)定的年齡,是指實足年齡,不是指虛歲。實足年齡以日計算,并且按照公歷的年、月、日計算,例如,已滿14周歲,是指過了14周歲生日,從第二天起,才是已滿1周歲。例如,甲1990年1月1日出生,其必須在2004年1月2日才屬于已滿14周歲,在2004年1月1日這天,仍然屬于未滿14周歲。
(二)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應(yīng)當承擔刑事責任的具體范圍
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yīng)當負刑事責任,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階段。這里的“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不是僅指觸犯這幾種罪名,而是指實施這幾種行為。例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綁架他人,并殺害被綁架人的;或者拐賣婦女、兒童過程中,故意殺害被害人的,都應(yīng)當直接以故意殺人罪論處。又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在盜竊現(xiàn)場為抗拒抓捕,而對被害人使用暴力的;攜帶兇器搶奪的;或者在聚眾“打砸搶”過程中故意毀壞財物的,都應(yīng)當以搶劫罪追究刑事責任。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能夠成立的諸種犯罪,都是故意犯罪,不包括過失犯罪。此外,還需要注意,按照罪刑法定主義的要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實施刑法明確列舉的8種行為以外的其他行為的,即使社會危害性很大,也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例如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決水的,其社會危害性不低于放火、爆炸和投放危險物質(zhì)罪;制造或者運輸毒品的,其社會危害性不低于販賣毒品罪,但是都不能作為犯罪處理。
(三)行為跨年齡段的處理
對于不滿14周歲實施危害行為,一直延續(xù)到成年時期的,只能追究其達到年齡階段以后的行為的責任。行為人已滿16周歲后實施了危害社會的行為,在已滿 14周歲不滿16周歲時也實施過同樣的行為,如果行為屬于《刑法》第17條第2款所規(guī)定的8種犯罪,應(yīng)一并追究,否則,只能追究已滿16周歲以后實施的行為。例如張三在13歲時搶劫,獲得贓物2萬元;15歲時詐騙,獲得贓物5萬元;17歲時侵占他人財物,獲得贓物1萬元,由于對張三的搶劫行為、詐騙行為都不能以犯罪進行追究,所以,其犯罪數(shù)額只能是1萬元(侵占罪)。
(四)年齡計算的基準
例如,行為人實施傷害行為時差一天滿14周歲,發(fā)生死亡結(jié)果時已滿14周歲的,對年齡應(yīng)以行為發(fā)生時為基準進行判斷。因為犯罪是表現(xiàn)于外的行為,責任能力是辨認、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所以,辨認、控制能力必須是行為當時的能力。當然,如果行為人實施一定身體動作以后,具有防止結(jié)果發(fā)生的義務(wù),就應(yīng)根據(jù)不作為犯罪的發(fā)生時間計算年齡。例如,不滿14周歲的行為人在他人的酒中投入毒藥,并將毒酒隱藏于酒柜中,他人飲用時,行為人已滿14周歲的,可以認為行為人對自己14周歲以前的行為所可能引起的危險有排除的義務(wù),其已滿14周歲,但仍然不履行危險源排除義務(wù),因而導致他人死亡的,應(yīng)當成立故意殺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