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司法考試民訴法:理解證明責任應注意的問題
1.證明責任是一種不利的后果,這種后果只在作為裁判基礎的主要事實(法律要件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才發(fā)生作用。這種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是一種作為結果責任的證明責任,也稱為客觀證明責任,而不是應當進行證明活動的行為責任。
2.真?zhèn)尾幻魇亲C明責任發(fā)生的前提。如果作為裁判基礎的事實是確定的,就不會發(fā)生承擔證明責任的后果。真?zhèn)尾幻魇且环N狀態(tài),是指因為當事人沒有證據(jù)或有證據(jù)但不能證明到使法官能夠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與否的狀態(tài)。法官在無法確定作為裁判基礎的事實存在與否的時候,法官就要考慮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應當由誰來承擔因為該事實不明所帶來的不利后果。例如,在借貸關系的訴訟中,如果債權人已經(jīng)證明沒有清償,法院當然判決債務人返還,債權人勝訴。相反,債務人證明已經(jīng)清償,法院則駁回訴訟請求,債務人勝訴,這兩種情形均不存在證明責任后果的問題。但債權人沒有能夠證明債務人沒有清償債務,債務人也沒有能夠證明已經(jīng)清償,即債務人是否清償債務的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鲿r,就存在應當裁判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后果的問題。因此,證明責任由誰承擔的規(guī)定作為一種規(guī)范,其作用就在于當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指導法院如何作出裁判。
3.真?zhèn)尾幻鞯氖聦嵤侵缸鳛椴门幸罁?jù)的主要事實,不涉及間接事實和輔助事實,因為法院只要對主要事實的存在與否作出認定,就能夠決定是否適用實體法規(guī),進而作出裁判,就不會發(fā)生真?zhèn)尾幻鞯那樾巍?BR> 4.法院不是證明責任承擔的主體,證明責任是對當事人的一種不利后果。而且,在針對單一訴訟請求時,證明責任還只能由一方當事人承擔,而不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因為法院在真?zhèn)尾幻鲿r,只能作出一種裁判。要么對原告不利,要么對被告不利,這種不利是無法由雙方當事人分擔或共擔的。
5.證明責任不同于主張責任。主張責任也是一種后果,是指當事人如果沒有向法院提出對自己有利的事實將可能承擔的不利后果。主張責任不是一種基于對某主要事實不能證明所要承擔的不利后果。主張責任承擔的原因在于,因為當事人沒有對該事實加以主張,法院也就無法知道該事實的存在,也就不能將該事實作為裁判的依據(jù),從而導致沒有主張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
6.證明責任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是由法律、法規(guī)或司法解釋預先確定的,因此在訴訟中不存在在原告被告之間相互轉(zhuǎn)移的問題。例如,在請求返還借貸的訴訟中,關于借貸關系成立的事實的證明責任始終都在請求還貸人一方。在法庭上,法官在原告陳述證據(jù)后,讓被告陳述證據(jù)或?qū)υ孀C明的反駁并不是證明責任的轉(zhuǎn)移,只是當事人陳述證據(jù)的轉(zhuǎn)換。
7.應當注意作為一種不利后果的證明責任與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zhí)岢鲎C據(jù)加以證明的關系。當事人提出證據(jù)對自己的主張加以證明是當事人的一項權利;即使該當事人對特定的事實的證明不承擔證明責任,當事人也可以對該特定的事實提出證據(jù)加以證明。例如,已經(jīng)還款的事實的證明責任在借款人一方,如果關于是否還款的事實真?zhèn)尾幻鲿r,還款人要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即敗訴,但借款人也可以收集、提出證據(jù)證明借款人沒有還款,以便在訴訟中爭取主動,使沒有還款的事實處于確切無誤的狀態(tài),此時,法院也就無須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則作出判決。權利人在訴訟中應當主動使自己權利存在的事實處于確實的狀態(tài),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權利存在的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然后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則。
8.證明責任是一種擬制或假定。擬制或假定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沒有能夠證明時,該事實不存在,并依此讓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但不能證明并不等于該事實就是真的不存在,因此,證明責任規(guī)則的適用應當是在法官對所有的證據(jù)方法都已經(jīng)窮盡以后,仍然不能作出該事實的存在與否的判斷時才能適用。在審理中法院應當注意盡可能地不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則,因為證明責任作為一種不利后果的承擔畢竟是在一種擬制或假定的前提下決定的。在我國民事審判實踐中,存在著簡單地適用證明責任規(guī)范的做法,而不是盡量綜合考慮案件的證據(jù)資料解決主要事實真?zhèn)尾幻鞯膯栴}。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9.證明責任是在民事訴訟中,當作為裁判基礎的法律要件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時,指引法院裁決由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因此,證明責任僅發(fā)生于訴訟(裁判)階段,在執(zhí)行階段不發(fā)生證明責任負擔的問題。在執(zhí)行中,債務人是否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chǎn),是由申請人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還是由法院查明,并不是證明責任的問題。不能把申請人沒有能夠證明存在被執(zhí)行人的財產(chǎn)的后果認為是證明責任。因此,那種認為執(zhí)行階段中也存在證明責任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10.在理解證明責任時,還應當注意當事人提出證據(jù)的權利與證明責任的關系。對某一主要事實,該當事人即使不承擔證明責任,但仍然有權主動對該事實加以證明。因為一旦證明,法院就可以直接裁決,無須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范。該事實的證明責任在對方,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夠證明該事實時,也不會承擔因該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魉鶐淼牟焕蠊?
1.證明責任是一種不利的后果,這種后果只在作為裁判基礎的主要事實(法律要件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才發(fā)生作用。這種意義上的證明責任是一種作為結果責任的證明責任,也稱為客觀證明責任,而不是應當進行證明活動的行為責任。
2.真?zhèn)尾幻魇亲C明責任發(fā)生的前提。如果作為裁判基礎的事實是確定的,就不會發(fā)生承擔證明責任的后果。真?zhèn)尾幻魇且环N狀態(tài),是指因為當事人沒有證據(jù)或有證據(jù)但不能證明到使法官能夠確信該待證事實存在與否的狀態(tài)。法官在無法確定作為裁判基礎的事實存在與否的時候,法官就要考慮根據(jù)法律規(guī)定應當由誰來承擔因為該事實不明所帶來的不利后果。例如,在借貸關系的訴訟中,如果債權人已經(jīng)證明沒有清償,法院當然判決債務人返還,債權人勝訴。相反,債務人證明已經(jīng)清償,法院則駁回訴訟請求,債務人勝訴,這兩種情形均不存在證明責任后果的問題。但債權人沒有能夠證明債務人沒有清償債務,債務人也沒有能夠證明已經(jīng)清償,即債務人是否清償債務的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鲿r,就存在應當裁判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后果的問題。因此,證明責任由誰承擔的規(guī)定作為一種規(guī)范,其作用就在于當事實真?zhèn)尾幻鲿r指導法院如何作出裁判。
3.真?zhèn)尾幻鞯氖聦嵤侵缸鳛椴门幸罁?jù)的主要事實,不涉及間接事實和輔助事實,因為法院只要對主要事實的存在與否作出認定,就能夠決定是否適用實體法規(guī),進而作出裁判,就不會發(fā)生真?zhèn)尾幻鞯那樾巍?BR> 4.法院不是證明責任承擔的主體,證明責任是對當事人的一種不利后果。而且,在針對單一訴訟請求時,證明責任還只能由一方當事人承擔,而不可能由雙方當事人各自承擔。因為法院在真?zhèn)尾幻鲿r,只能作出一種裁判。要么對原告不利,要么對被告不利,這種不利是無法由雙方當事人分擔或共擔的。
5.證明責任不同于主張責任。主張責任也是一種后果,是指當事人如果沒有向法院提出對自己有利的事實將可能承擔的不利后果。主張責任不是一種基于對某主要事實不能證明所要承擔的不利后果。主張責任承擔的原因在于,因為當事人沒有對該事實加以主張,法院也就無法知道該事實的存在,也就不能將該事實作為裁判的依據(jù),從而導致沒有主張的當事人承擔不利的后果。
6.證明責任由哪一方當事人承擔是由法律、法規(guī)或司法解釋預先確定的,因此在訴訟中不存在在原告被告之間相互轉(zhuǎn)移的問題。例如,在請求返還借貸的訴訟中,關于借貸關系成立的事實的證明責任始終都在請求還貸人一方。在法庭上,法官在原告陳述證據(jù)后,讓被告陳述證據(jù)或?qū)υ孀C明的反駁并不是證明責任的轉(zhuǎn)移,只是當事人陳述證據(jù)的轉(zhuǎn)換。
7.應當注意作為一種不利后果的證明責任與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zhí)岢鲎C據(jù)加以證明的關系。當事人提出證據(jù)對自己的主張加以證明是當事人的一項權利;即使該當事人對特定的事實的證明不承擔證明責任,當事人也可以對該特定的事實提出證據(jù)加以證明。例如,已經(jīng)還款的事實的證明責任在借款人一方,如果關于是否還款的事實真?zhèn)尾幻鲿r,還款人要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即敗訴,但借款人也可以收集、提出證據(jù)證明借款人沒有還款,以便在訴訟中爭取主動,使沒有還款的事實處于確切無誤的狀態(tài),此時,法院也就無須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則作出判決。權利人在訴訟中應當主動使自己權利存在的事實處于確實的狀態(tài),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權利存在的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然后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則。
8.證明責任是一種擬制或假定。擬制或假定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沒有能夠證明時,該事實不存在,并依此讓負有證明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但不能證明并不等于該事實就是真的不存在,因此,證明責任規(guī)則的適用應當是在法官對所有的證據(jù)方法都已經(jīng)窮盡以后,仍然不能作出該事實的存在與否的判斷時才能適用。在審理中法院應當注意盡可能地不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則,因為證明責任作為一種不利后果的承擔畢竟是在一種擬制或假定的前提下決定的。在我國民事審判實踐中,存在著簡單地適用證明責任規(guī)范的做法,而不是盡量綜合考慮案件的證據(jù)資料解決主要事實真?zhèn)尾幻鞯膯栴}。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9.證明責任是在民事訴訟中,當作為裁判基礎的法律要件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鞯臓顟B(tài)時,指引法院裁決由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的不利后果。因此,證明責任僅發(fā)生于訴訟(裁判)階段,在執(zhí)行階段不發(fā)生證明責任負擔的問題。在執(zhí)行中,債務人是否有可供執(zhí)行的財產(chǎn),是由申請人提供證據(jù)加以證明,還是由法院查明,并不是證明責任的問題。不能把申請人沒有能夠證明存在被執(zhí)行人的財產(chǎn)的后果認為是證明責任。因此,那種認為執(zhí)行階段中也存在證明責任的觀點是不正確的。
10.在理解證明責任時,還應當注意當事人提出證據(jù)的權利與證明責任的關系。對某一主要事實,該當事人即使不承擔證明責任,但仍然有權主動對該事實加以證明。因為一旦證明,法院就可以直接裁決,無須適用證明責任的規(guī)范。該事實的證明責任在對方,意味著自己沒有能夠證明該事實時,也不會承擔因該事實處于真?zhèn)尾幻魉鶐淼牟焕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