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七夕節(jié)的習(xí)俗作文:七夕民間習(xí)俗

字號:


    為大家整理的有關(guān)七夕節(jié)的習(xí)俗作文:七夕民間習(xí)俗的文章,供大家學(xué)習(xí)參考!更多最新信息請點擊節(jié)日作文大全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漢,流于后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人具習(xí)之?!?BR>    喜蛛應(yīng)巧
    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針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時。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wǎng)于瓜上則以為符應(yīng)?!?BR>    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fēng)俗的變體,源于穿針,又不同于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jié)俗。明《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云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BR>    種生求子
    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qū)⒕G豆、小豆、小麥等浸于瓷碗中,等它長出寸許的芽,再以紅、藍絲繩扎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為牛慶生
    兒童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后,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剝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為了紀(jì)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xí)俗。
    曬書曬衣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么,他回答:“我曬書。”夸耀自己腹中的才學(xué),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fēng)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制造了夸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咸就瞧不起這種作風(fēng)。七月七日,當(dāng)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綾羅綢緞。而阮咸不慌不忙地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由此可見當(dāng)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fēng)俗有多盛了。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舊時民間七夕節(jié)的兒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為穿荷葉半臂衣裙,手持荷葉。
    拜織女
    “拜織女”純是少女、少婦們的事。她們大都是預(yù)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鄰里們約好聯(lián)合舉辦。于月光下擺一張桌子,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里,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dāng),準(zhǔn)時都到主辦的家里來,于案前焚香禮拜后,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拜魁星
    俗傳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主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讀書人特別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這天祭拜,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
    吃巧果
    七夕的應(yīng)節(jié)食品,以巧果最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極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七姐誕
    廣州舊時過七巧節(jié)非常熱鬧。姑娘們預(yù)先備好各種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紙、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種花果、仕女、器物、宮室模型等物。將谷種和綠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發(fā)芽,待芽長到二寸多長時,用來拜神,稱為“拜仙禾”和“拜神菜”。
    婦女洗發(fā)
    婦女七夕洗發(fā),也是特別的習(xí)俗。在湖南、江浙一帶都有此記載。女性在這天沐發(fā),也就有了特殊意義,代表用銀河里的圣水凈發(fā),必可獲得織女神的護佑。還流行用臉盆接露水的習(xí)俗,傳說七夕節(jié)時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扎巧姑
    陜西黃土高原地區(qū),七夕節(jié)的夜晚婦女們往往要扎穿花衣的草人,謂之巧姑,不但要供瓜果,還要栽種豆苗、青蔥,在七夕之夜各家女子都手端一碗清水,剪豆苗、青蔥,放入水中,還穿針走線,競爭高低。同時還舉行剪窗花比巧手的活動。
    拜“七娘媽”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jié)又是“七娘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娘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
    每年這天,人們?nèi)宄扇旱狡吣飲審R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lǐng)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娘媽廟酬謝,答謝“七娘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