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心理學考研試題及答案(綜合題)已公布,具體內容請各位考生查看如下,盡請關注!
綜合題:第81~83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81.什么是工作記憶,請分析工作記憶各成分的功能。
【參考答案】
(1)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既有從感覺記憶轉來的,又有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短時記憶,或者在完成當前任務時起作用的短時記憶叫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指信息加工過程中,對信息進行暫時存儲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tǒng)。
(2)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擬短時記憶障礙的實驗基礎上提出了工作記憶的三系統(tǒng)概念,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WM)替代原來的“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概念。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tǒng),在許多復雜的認知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3)工作記憶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
語音環(huán)路:主要用于記住詞的順序,保持信息;
視覺空間模板:重要用于加工視覺和空間信息;
情境緩沖器:用來整合視覺、空間和言語信息;
中央執(zhí)行器:類似于注意的中樞系統(tǒng)。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資源,控制加工過程,這是工作記憶的關鍵成分。
82.下圖是伍德•沃德在一項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只在考察6個月大的嬰兒能否認識到實驗者的伸手動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體的(即帶有某種意圖的動作,而不只是具體時間空間特征的動作)。讓嬰兒可以看到平臺上放置的A和B兩物體。
步驟一:一人多次反復從右下側去拿A,使嬰兒觀察并習慣。步驟二:AB調換位置,仍從相同位置去拿A。步驟三:AB位置不變,但轉而選擇B。(圖略)
A(球) B(小熊) B(小熊) A(球) B(小熊) A(球)
圖一:習慣化刺激圖二:測驗刺激圖三:測驗刺激
實驗結論證明,嬰兒對新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程度高于對老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的程度。
分析依照習慣化—去習慣化范式,分析該實驗的邏輯及其結果的意義。
【說明:用文字取代圖畫的球和小熊。每個圖從右下側有只手伸過去,去拿A或B。選擇的物品在圖中用紅色字體標注?!?BR> 【參考答案】
(1)“習慣化與去習慣化法”范式:給嬰兒反復呈現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嬰兒就會不再注意該刺激,或者其注視時間明顯變短,乃至消失,這一現象成為習慣化。如果給予一個新的刺激,嬰兒的注意時間又恢復或變長的現象叫去習慣化。
(2)實驗邏輯:運用被試內設計,一個自變量是A球與B球的位置,一個自變量是拿A球或者B球,因變量是兒童對于拿A球與B球的注視時間,結果反應拿不同位置的相同的球,兒童的注視時間變短,拿不同的球,注視時間變長。結果說明了證明了嬰幼兒具有超強的反映外界刺激與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83.現有一項關于學生學習的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關系的研究,在分析兩者的關系時,有人建議用相關分析,有人建議用回歸分析。
(1)簡述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的區(qū)別和聯系。
(2)若學生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系數為0.95,能否判斷學習成績的變異可用動機水平來解釋?如果可以,解釋量是多少?如果不可以,為什么?
(3)已知動機水平的平均數為38.6,標準差為21.6,學習成績平均數為33.8,標準差為18.76,求回歸方程。
【參考答案】
(1)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均為研究及度量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從廣義說,相關分析包括回歸分析,但嚴格地講,二者有區(qū)別。
回歸分析是以數學方式表示數量間的關系,而相關分析則是檢驗或度量這些關系的密切程度,兩者相輔相成。如果通過相關分析顯示出變量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則通過所求得的回歸模型可獲得相當準確的推算值。
根據不同目的,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變量間的關系。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著關系,這是回歸與相關分析的共同起點。當旨在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時,一般使用相關系數,這個過程叫相關分析。倘若研究的目的是確定變量之間數量關系的可能形式,找出表達它們之間依存關系的合適數學模型,并用這個數學模型來表示這種關系形式,則叫做回歸分析。
(2)不能,相關分析是雙向的,不強調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因變量。
(3)解:使用最小二乘法,設
相關系數
代入以上各值,其中相關系數r=0.95,求得:b=0.825,a=33.8-0.825*38.6=1.951。故回歸方程為:
綜合題:第81~83題,每小題30分,共90分。
81.什么是工作記憶,請分析工作記憶各成分的功能。
【參考答案】
(1)短時記憶中的信息既有從感覺記憶轉來的,又有從長時記憶中提取出來的。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短時記憶,或者在完成當前任務時起作用的短時記憶叫工作記憶。工作記憶是指信息加工過程中,對信息進行暫時存儲和加工的、容量有限的記憶系統(tǒng)。
(2)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擬短時記憶障礙的實驗基礎上提出了工作記憶的三系統(tǒng)概念,用“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WM)替代原來的“短時記憶”(short-term memory, STM)概念。工作記憶是一種對信息進行暫時加工和貯存的能量有限的記憶系統(tǒng),在許多復雜的認知活動中起重要作用。
(3)工作記憶分為三個子系統(tǒng):
語音環(huán)路:主要用于記住詞的順序,保持信息;
視覺空間模板:重要用于加工視覺和空間信息;
情境緩沖器:用來整合視覺、空間和言語信息;
中央執(zhí)行器:類似于注意的中樞系統(tǒng)。主要用于分配注意資源,控制加工過程,這是工作記憶的關鍵成分。
82.下圖是伍德•沃德在一項研究中用的所有刺激,只在考察6個月大的嬰兒能否認識到實驗者的伸手動作是指向某一特定客體的(即帶有某種意圖的動作,而不只是具體時間空間特征的動作)。讓嬰兒可以看到平臺上放置的A和B兩物體。
步驟一:一人多次反復從右下側去拿A,使嬰兒觀察并習慣。步驟二:AB調換位置,仍從相同位置去拿A。步驟三:AB位置不變,但轉而選擇B。(圖略)
A(球) B(小熊) B(小熊) A(球) B(小熊) A(球)
圖一:習慣化刺激圖二:測驗刺激圖三:測驗刺激
實驗結論證明,嬰兒對新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程度高于對老客體事件的去習慣化的程度。
分析依照習慣化—去習慣化范式,分析該實驗的邏輯及其結果的意義。
【說明:用文字取代圖畫的球和小熊。每個圖從右下側有只手伸過去,去拿A或B。選擇的物品在圖中用紅色字體標注?!?BR> 【參考答案】
(1)“習慣化與去習慣化法”范式:給嬰兒反復呈現同一刺激,若干次后,嬰兒就會不再注意該刺激,或者其注視時間明顯變短,乃至消失,這一現象成為習慣化。如果給予一個新的刺激,嬰兒的注意時間又恢復或變長的現象叫去習慣化。
(2)實驗邏輯:運用被試內設計,一個自變量是A球與B球的位置,一個自變量是拿A球或者B球,因變量是兒童對于拿A球與B球的注視時間,結果反應拿不同位置的相同的球,兒童的注視時間變短,拿不同的球,注視時間變長。結果說明了證明了嬰幼兒具有超強的反映外界刺激與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83.現有一項關于學生學習的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關系的研究,在分析兩者的關系時,有人建議用相關分析,有人建議用回歸分析。
(1)簡述相關分析和回歸分析的區(qū)別和聯系。
(2)若學生動機水平與學習成績的相關系數為0.95,能否判斷學習成績的變異可用動機水平來解釋?如果可以,解釋量是多少?如果不可以,為什么?
(3)已知動機水平的平均數為38.6,標準差為21.6,學習成績平均數為33.8,標準差為18.76,求回歸方程。
【參考答案】
(1)回歸分析和相關分析均為研究及度量兩個或兩個以上變量之間關系的方法。從廣義說,相關分析包括回歸分析,但嚴格地講,二者有區(qū)別。
回歸分析是以數學方式表示數量間的關系,而相關分析則是檢驗或度量這些關系的密切程度,兩者相輔相成。如果通過相關分析顯示出變量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則通過所求得的回歸模型可獲得相當準確的推算值。
根據不同目的,可以從不同角度去分析變量間的關系。確定變量之間是否存在著關系,這是回歸與相關分析的共同起點。當旨在分析變量之間關系的密切程度時,一般使用相關系數,這個過程叫相關分析。倘若研究的目的是確定變量之間數量關系的可能形式,找出表達它們之間依存關系的合適數學模型,并用這個數學模型來表示這種關系形式,則叫做回歸分析。
(2)不能,相關分析是雙向的,不強調哪個是自變量哪個是因變量。
(3)解:使用最小二乘法,設
相關系數
代入以上各值,其中相關系數r=0.95,求得:b=0.825,a=33.8-0.825*38.6=1.951。故回歸方程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