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大規(guī)模高考舞弊暴露什么問題

字號:

2014年公務員秘訣!點擊免費查看>>
    在高考舞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包括考生、家長、槍手、學校和主管部門等在內,似乎對于高考舞弊形成了一致的默契縱容。在追求所謂“成功”的過程中,為一己之私不擇手段,無視誠信和公平輕易越過底線,這樣的價值取向扭曲,恐怕也是高考舞弊不絕蹤跡的背后不可忽視的因素。
    央視曝光河南高考有人組織*。組織*者自稱,他們花錢可在監(jiān)考各個環(huán)節(jié)獲得通融,打點一個考場起步7萬元。一名組織*者還自稱是華中科技大學教師。暗訪視頻中,監(jiān)考老師發(fā)現破綻也沒有阻攔,槍手們順利完成了*,記者已向警方報案。(6月17日央視)
    規(guī)?;母呖?為何如此難發(fā)現?
    從招募槍手到遴選槍手,從安排家長與*者見面到打通考場內的各個“驗身”環(huán)節(jié),組織者安排得有條不紊、各環(huán)節(jié)銜接得嚴絲合縫。那些為改變命運、十年寒窗的高考學子們不會想到,七萬塊錢可以搞定一個考場、“最嚴”的技術檢測可以被輕易破關,有些人坐在家里就可以輕松地將他們擠出高考錄取名單。
    敢組織如此大規(guī)模的高考舞弊,*鏈條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恐怕都有樹大根深的背景。幾個報道中的細節(jié)就展示了這一點,一是組織者自稱是華中科技大學教師,并堂而皇之地將槍手“選拔考試”安排在了該校的教室里;二是在高考當天,一位貼錯“指紋膜”的槍手已經引起了指紋驗證機的報警,監(jiān)考教師還是讓她順利地進入了考場;三是組織者自稱,這種*已經組織了三年,“沒出過事”,而其步驟安排的熟練性也側證了這一點。果如此,至少在河南出事的這幾個縣城,高考*已經是半公開的事情,是“陽光下的陰謀”。
    其實,正是因為規(guī)?;?、鏈條化,*舞弊反而難以發(fā)現。近幾年,高考的嚴格化有目共睹,幾乎每年都有“最嚴”的新聞報道,其把關的環(huán)節(jié)更加頻繁,分工安排更加縝密,對舞弊尤其是*者來說,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應對不當都可能暴露。2008年的甘肅天水移民*案,就是因為一位監(jiān)考教師的發(fā)現而曝光的,這對舞弊者而言稱得上重大教訓。兩相對比,就會發(fā)現“高考進場查驗身份的每一個流程都安排妥當”“在監(jiān)考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獲得通融”的河南*案更為棋高一著,因為將參與群體和獲益群體擴大,反而更難以被發(fā)現。
    央視鏡頭曝光、河南招辦回應的順序,也證明了“難以發(fā)現”這一點,同樣表明了*組織者“三年沒出過事”的原因。主管部門看不見而鏡頭一掃就能發(fā)現的事情,與其說是因為隱蔽,還不如說是已經正?;?、半公開化。這一方面展現了規(guī)?;璞撞m天過海的能力,一方面也暴露了地方主管部門對偏遠地區(qū)高考流程的控制水平。
    只要有考試,監(jiān)管者和作弊者就在進行著“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角力。近年來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高考日益嚴格、高考作弊手段就日益嚴密;高考防泄題、防作弊、防*的流程越加嚴謹,高考作弊就越有規(guī)?;?、組織化趨勢。換個角度說,今天要在高考中成功舞弊,已經必須集團化運作、必須將更多的監(jiān)管者變成同謀者、必須由更高的權力層級來操縱,就現在掌握的信息來看,河南的*案已經或多或少地展現出了這些特征。
    據悉,教育部已派工作組趕赴河南省、湖北省指導督辦調查,并請公安部指導有關地方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一個已經有集團化特征的*事件,肯定在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內部人”照應,甚至可能得到當地更高權力者的默許。公眾想看得到的結果不僅僅是嚴懲組織者、處罰*者,更希望把這個利益鏈連根拔起,以儆效尤。
    高考舞弊不是技術問題
    以錢開路、權錢交易、集團化作案,這是近年來高考舞弊事件的普遍特征;舞弊行為的直接實施者,既包括家長、考生,也包括學校、監(jiān)考老師、相關職能部門,甚至還有專門組織舞弊的中介。倘若此番央視曝光屬實,顯然又是一起集體舞弊事件。
    在舞弊手段和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無疑是非常原始落后的舞弊方式,然而*仍然屢試不爽,這再次證明:高考作弊主要不是一個技術問題,而是一個制度問題;如何防止考試管理者和監(jiān)考人員腐敗,遠遠要比防止高科技作弊更加重要。
    這些年來,凡是有高考舞弊案曝光,“*”一詞幾乎必然出現:陜西洋縣*事件,河南鄲城縣*事件,云南宣威*事件等。在這個決定命運的中國第一大考中,誰也不知道還有多少人通過這條“捷徑”走向“成功”而沒被挖出來,也不知道,又有多少莘莘學子正是被這樣的歪風無情地刮落到獨木橋下。
    這些年來,各地每每花費不菲成本來裝備考場,一些高科技防作弊產品紛紛投入使用——指紋驗證機、電子信號屏蔽器、手柄式金屬檢測器、電子監(jiān)控錄像系統(tǒng)、語音顛簸探測器,諸如此類,貌似嚴密得不能再嚴密。
    諷刺的是,最沒有技術含量的*舞弊,竟然屢屢能夠順利通過高科技的檢驗。如果說在“技術含量”的較量上,尚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為什么在“去技術含量化”的較量上,*舞弊者卻能屢試不爽?防止高考舞弊,最重要的恐怕不是裝備高科技產品,而是強化對相關部門和人員舞弊的防范和查處。
    同時值得注意的是,在高考舞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包括考生、家長、槍手、學校和主管部門等在內,似乎對于高考舞弊形成了一致的默契縱容。在追求所謂“成功”的過程中,為一己之私不擇手段,無視誠信和公平輕易越過底線,這樣的價值取向扭曲,恐怕也是高考舞弊不絕蹤跡的背后不可忽視的因素。
    考場秩序何以系統(tǒng)性“失守”
    一個牽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非法產業(yè)鏈上,沒有任何人表現出哪怕一絲道德愧疚,不得不讓人感慨這些人道德上的無感乃至麻木。高考已經成為測試社會公平的最敏感的“試紙”,高考考場上出現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在公眾心中引起的不安和不公平感。
    報道通過“線人”提供的視頻資料證實,多名河南某縣考生的家長,通過中間人雇用武漢多家高校的在校學生,趕赴河南為考生*。組織*的中間人疑似武漢某高校教師,而*考場涉及的各方,如考生、家長、槍手、中間人,乃至考場監(jiān)考老師和縣級監(jiān)考主管,對*一事均充分知情且有份參與。由此可見,至少在被曝光的河南某縣,*“一條龍”服務的背后,是圍繞高考考場秩序而設置的諸多保障系統(tǒng)出現系統(tǒng)性失守。
    高考舞弊并不算新聞,多方串聯(lián)的集體舞弊案近年來也屢有曝光。此次事件的“新意”在于,由于線人身份特殊,其所拍攝、提供的視頻資料極其詳實和充分,使我們得以完整窺到這樁集體*舞弊事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其中當事各方的行為、作用和心態(tài)。而其中最令人不安的,是當事各方的坦然、自信和從容。
    首先,自稱某“老師”的*組織者,對組織*一事有著充分的把握。在他們對*槍手的說服動員過程中,對“有錢就能搞定一切”的法則,有著足夠的自信。而事后在考場中發(fā)生的一切,也證明他們的把握和自信并非虛言,那些本該維護考場紀律,發(fā)現和制止舞弊行為的監(jiān)考老師們,果然如*組織者吹噓的那樣,對存在明顯破綻的*者視而不見。雖然視頻中并未直接揭示他們被買通的過程,但其間的內幕卻不難想象。
    其次,那些受雇*的在校大學生們,雖然也曾出現小小的擔心和糾結,但很快就在數萬元酬金的誘惑下輕裝上陣。而且,他們所糾結和權衡的,只是被抓的風險與酬金數額之間的風險收益比,卻從未提及他們的*行為給考場紀律和高考公平帶來的破壞。從他們在考試中表現出的水平看,他們都是憑著自身努力,通過正當考試進入大學的好學生,可是他們不僅沒有對*行為表現出任何道德愧疚,甚至不曾想到由于他們的行為,可能有多少像他們當年一樣努力向學的學生,被擠出了本該屬于他們的大學。
    “供方”如此,作為“需方”的考生和考生家長,也沒有任何人表現出一點愧疚和不安,相反都是從容自信甚至堂而皇之,似乎他們正在操持著的不是一樁違法的勾當,反而是一件理直氣壯的正當行為。
    一個牽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非法產業(yè)鏈上,沒有任何人表現出哪怕一絲道德愧疚,不得不讓人感慨這些人道德上的無感乃至麻木。而在風險收益比的盤算上,這些違法者似乎也安然無虞——呼之欲出了許多年的《國家教育考試法》至今沒有頒布,而作為一份部門規(guī)章,現行《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對考場舞弊行為也沒有足夠的處罰權限和力度。內無自我約束,外無法律懲罰,*鏈條上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有人受利益誘惑而積極參與,也就毫不足怪。
    高考已經成為測試社會公平的最敏感的“試紙”,高考考場上出現的任何瑕疵,都可能在公眾心中引起的不安和不公平感。因此,整飭考場紀律、維護考場秩序和考試公平,是今后相當長時間內都不會過時的任務。為此,必須盡快頒布國家層面的《國家教育考試法》,使處理類似考場舞弊案有法可依。同時,加強師德教育,讓各級學校的教師都知廉恥、守師德,面對考場舞弊等違法現象,做到不縱惡、不失守,也顯得格外重要。
    嚴查操縱高考*的“內部人”
    當眾多考生拼全力備考,緊張參加考試同時,一些人卻可以花錢請人*,“考上二本2萬,一本3萬,重點一本5萬,若考上全國,酬勞再商量?!焙翢o疑問,每一次成功的*,就是對其他考生錄取機會的剝奪,是對高考公平的嚴重破壞。
    公眾的疑問在于,為何這些*能一路無阻?*組織者的說法,是提前做好了內部打點,買通了主考官;而且,即便*者被查出來,只要他死不承認,*組織者就可以找關系把事情擺平。而就在10天前,有媒體也曝光了北京幾名大學生到外省參加*的新聞,*組織者甚至稱花錢找*的家長“是教育局高招辦的,一切都安排好了”,這些信息是否屬實?
    其實,從此前被查出的高考*案件中,“內部人”涉案已非常普遍,例如2012年天水*案案發(fā)后,50多名公安、教育等系統(tǒng)人員被查,2007年河南鄲城*案,包括鄲城縣教體局局長、招生辦主任等10多人受處。那么河南以及北京學生外省*案中,背后恐怕也少不了“內部人”在操縱。
    *事件頻繁發(fā)生,但是目前,相關部門打擊*的力度卻不盡如人意。許多*事件都是媒體曝光后才受到追究,這顯示出,相關部門打擊*的主動性有待提高,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另外,每次對查處的*案處理,許多涉案官員等“內部人”多是受到黨紀政紀處分,這是否過輕?
    從這些*事件中,我們也看到一些高考監(jiān)管機制的失效。例如指紋驗證形同虛設,替者用指紋膜就可輕易騙過機器;還有高考監(jiān)管者本身的監(jiān)管問題,為何主考官的權力難受到制約……可以看到,*現象的蔓延,暴露了高考管理的很多漏洞。
    另外,從許多*事件中可發(fā)現,縣城,尤其是一些不發(fā)達、較偏遠的縣城,往往是高考*的高發(fā)地區(qū)。因為在這些地方無論是民眾監(jiān)督還是媒體監(jiān)督都比較薄弱,再加之這些地方各部門的官員之間沾親帶故很普遍,所以很容易組織起對*的保護網。針對這一現象,教育主管部門有必要進一步加強在縣一級的監(jiān)考管理,實現有效的制衡和規(guī)范。
    *事件曝光,固然需要相關部門深入調查,給民眾一個真相,讓違法者付出代價。同時,更要看到,改進高考監(jiān)管,杜絕“內部人”干預的空間,才是遏制*蔓延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