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河南教師資格《小學教育學》第一章考點:教育與教育學

字號:

第一章教育與教育學
    第一節(jié)教育的發(fā)展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承傳社會文化、傳遞生產(chǎn)經(jīng)驗和社會生活經(jīng)驗的基本途徑。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的活動,都具有教育作用。狹義的教育則指以影響人的身心發(fā)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活動,主要指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jù)一定的社會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通過學校教育的工作,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促使他們朝著期望方向變化的活動。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與人類幾乎是同時產(chǎn)生的。
    二、學校教育制度
    (一)學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發(fā)展
    歷曾經(jīng)有過從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非正規(guī)教育再到正規(guī)教育的演變。教育制度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教育的過程。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指向形成系統(tǒng)的各級各類學校。
    中國近代制度化教育興起的標志是清朝末年的“廢科舉,興學?!?,以及頒布了全國統(tǒng)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學制。1902年的《欽定學堂章程》(又稱壬寅學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學堂章程》(又稱“癸卯學制”)。
    3.非制度化教育思潮
    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應再限于學校的圍墻之內。”
    庫姆斯等人陳述的非正規(guī)教育的概念、伊里奇所主
    張的非學?;^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二)現(xiàn)代教育制度發(fā)展趨勢
    1.加強學前教育并重視與小學教育的銜接
    2.強化普及義務教育并延長義務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與職業(yè)教育朝著相互滲透的方向發(fā)展二戰(zhàn)后綜合中學的比例逐漸增加,出現(xiàn)了普通教育職業(yè)化、職業(yè)中學普通化的趨勢。
    4.高等教育的類型日益多樣化
    5.學歷教育與非學歷教育的界限逐漸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國際交流
    三、教育發(fā)展的過程
    (一)古代教育
    1.古代中國
    根據(jù)歷史記載,中國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夏日校,殷日序,周日庠,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西周以后,學校教育制度已經(jīng)發(fā)展到比較完備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學體系,并有了“國學”與“鄉(xiāng)學”之分。六藝由六門課程組成。一是禮;二是樂;三是射;四是御;五是書;六是數(shù)?!洞髮W》、《中庸》、《論語》、《孟子》四書被作為教學的基本教材和科舉考試的依據(jù)。一直到光緒三十一年(1905)科舉制度再也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廢科舉開學堂。
    2.古代印度
    3.古代埃及
    4.古代希臘、羅馬
    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有文化修養(yǎng)和多種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諧發(fā)展,教育內容比較豐富,教育方法也比較靈活。古代斯巴達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忠于統(tǒng)治階級的強悍的軍人,強調軍事體育訓練和政治道德灌輸,教育內容單一,教育方法也比較嚴厲。
    受重視和尊重的教育是培養(yǎng)僧偶人才的教育,這種教育由僧院學?;虼笾鹘虒W校擔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神學和七藝。其次是騎士教育。中世紀也有世俗教育,學習文法、修辭、天文、歷法、算術等實用知識,但神學也是主修課程。三次產(chǎn)業(yè)革命,蒸汽機,電汽化自動化。
    (二)文藝復興后的歐洲教育
    (三)近代教育
    1.國家加強了對教育的重視和干預,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義務教育的普遍實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視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紀以后的世界教育的特征
    二次大戰(zhàn)以后,世界進入冷戰(zhàn)時期,科學技術的革
    命魔術般地改變著世界的面貌。
    1.教育的終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術的現(xiàn)代化
    第二節(jié) 教育學的發(fā)展
    教育學是一門以教育現(xiàn)象為研究對象,探索教育規(guī)律的科學。只有不到200年的歷史。
    一、歷的教育掌思想
    (一)中國古代的教育學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fā)誘導。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毕惹貢r期以墨翟為代表的墨家與儒家并稱顯學。
    《學記》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學”、“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與政治的關系。
    要求“時教必有正業(yè),退息必有居學”,即主張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臧息相輔。在教學方面,《學記》反對死記硬背,主張啟發(fā)式教學,“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主張開導學生但不要牽著學生走;“學不躐等”,即循序漸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學思想是古希臘的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
    亞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學》中有大量反映。
    二、教育皂的建立與變革
    (一)教育學學科的建立
    教育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紐斯。把廣泛的自然知識傳授給普通的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僅強調宗教教育。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著作《大教學論》中。
    法國的盧梭,因宣揚他的自然主義教育理想的作品《愛彌爾》。
    進入近代,英國哲學家洛克提出了的“白板說”,“人類之所以千差萬別,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主張取消封建等級教育,他主張的紳士教育。
    (二)規(guī)范教育學的建立
    1.赫爾巴特與《普通教育學》他的《大教學論》一般被認為是教育學形成規(guī)范學科的開始。赫爾巴特的貢獻在于把教學理論建立在心理學的基礎上,把道德教育理論建立在倫理學基礎上,可以說是奠定了科學教育學的基礎。
    強調教師的中心地位,形成了傳統(tǒng)教育教師中心、教材中心、課堂中心的特點。
    赫爾巴特被看作是傳統(tǒng)教育學的代表。
    2.杜威與他的《民本主義與教育》
    杜威主張教育為當下的生活服務,主張教育即生活。教育也是生長。教育實際上是經(jīng)驗的改造或改組,促進學生形成更新、更好的經(jīng)驗。他主張“在做中學”,在問題中學習。
    兒童從活動中獲得經(jīng)驗:杜威強調兒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主張教師應以學生的發(fā)展為目的,圍繞學生的需要和活動組織教學,以兒童中心主義著稱。
    三、當代教育學的發(fā)展
    1939年,蘇聯(lián)教育理論家凱洛夫明確提出了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編寫《教育學》的目標。國外新的教育科學、心理科學的成果,特別是皮亞杰的發(fā)生認識論以及布魯納的課程結構論和柯爾伯格的道德發(fā)生論,贊科夫等人的教學發(fā)展思想,人本主義心理學,教育目標與教育評價理論等,都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教育學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