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重慶市中考語文答案(B卷)

字號:

一、語文知識及運用(30分)
    1.(1)博(2)纖(3)逸(4)裹(4分,每字1分。)
    2.(3分)D(A“斗”讀“dǒu”B“僻”讀“pì”C“暈”讀“yūn”)
    3.(3分)D(別具匠心:另有一種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學(xué)藝術(shù)方面創(chuàng)造性的構(gòu)思。)
    4.(3分)B(從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的照應(yīng)方面思考。)
    5.(3分)B(從含義方面思考。)
    6.示例:母親是一本散文書,一本以甘霖為墨、彩云為紙、博愛為筆抒寫成的書,內(nèi)涵厚重。老人 的康健、兒女的冷暖、家庭的溫馨,一一由她用心血書寫。(4分,寫出是一本怎樣的書1分, 扣住書的特點闡述清楚2分,語言通順1分。) ,
    7.(10分)(1)人與人相互親愛。(或“仁愛”)2分
    (2)示例:仁人志士、殺身成仁、仁至義盡、仁義之師、仁義道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2分,每個1分。)
    (3)① 愛親人,孝敬父母;②無私地關(guān)愛 他人;③熱情地幫助人;④以寬廣的胸懷待人(寬容)。(3分,每點1分,答對3點即滿分。)
    (4)示例:素不相識,卻出手相助。不是親人,卻雪中送炭。4年的電話傾談,4年的噓寒問為老人撐起幸福的藍天。(3分,結(jié)合事跡1分,寫出了“仁”的具俸表現(xiàn)1分,語言通順1 分。)
    二、古詩文積累與閱讀(25分)
    8.(1)君子好逑(2)若出其里(3)背灼炎天光(4)天街小雨潤如酥(5)贏得生前身后名
    (6)會挽雕弓如滿月 (7)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8)東風(fēng)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10分,每空1分。)
    9.(1)“闕”通“缺”(缺口或斷開) (2)飛奔的馬(奔馬) (3)急流(急流的水) (4)連接(連續(xù))(4分,每個1分。)
    lO.(1)在夏天水漲、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不能通航。
    (2)水清,樹榮,山高,草盛,趣味無窮。(4分,每小題2分)
    11.(3分)C(三峽的秋天充滿了凄婉美。)
    12.示例:我會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顯寬闊的景象,那急流順七百里峽谷奔騰而下的壯觀景色,令我神往o(4分,選擇季節(jié)1分,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說明理由2分,語言通順1分。言之有理即可。)
    三、現(xiàn)代文閱讀(40分)
    (一)21分
    13.(1)看麻雀嬉戲(2)捉蟲子喂雞(3)和外婆一起制作鹽菜(4)果園繁花盛開時的溫馨
    (5)果實收獲的甘甜 (6)外婆的慈愛(4分,答到“外婆的慈愛”1分,其余答到1點得1分,答滿3點得3分)
    14.(1)(綠色)擴散、映綠了水。(2)忽隱忽現(xiàn)(忽明忽暗)。(4分,每小題2分。)
    15.運用比喻和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柑子圓而飽滿的形狀和惹人喜愛的情態(tài),表現(xiàn)了他的喜悅之情。(4分,修辭2分,形狀和情態(tài)1分,喜悅之情1分。)
    16.勤勞:空閑時間就伺候菜園,茄子、辣椒成行,豇豆、冬瓜、絲瓜、南瓜等藤蔓植物爬滿架子;外婆遍種青菜,一籠一籠的,莖葉繁茂,油綠肥實。慈愛:留柑子給他。能干(富有生活智慧)做出的菜味道美;把果園經(jīng)營得很好。(4分,性格特點2分,答到2個性格特點即可,分析具體得2分。)
    17.內(nèi)容上:點明了外婆的愛使他感到溫暖、果園給予了他快樂的主旨,抒發(fā)了他對果園的喜愛之情。結(jié)構(gòu)上:總結(jié)全文。(5分,其中內(nèi)容的作用3分,結(jié)構(gòu)的作用2分。)
    (二)19分
    18.(4分,每空2分)神經(jīng)啟動(進入)應(yīng)激狀態(tài)、 內(nèi)分泌系統(tǒng)紊亂
    19.(3分)A(為心臟病的發(fā)生累積了條件。)
    20.(1)瞬間:轉(zhuǎn)眼之間,說明坐氣對身體產(chǎn)生影響的速度很快。(2)當然:指沒有疑問的意思,說明生氣毫無疑問會引起血糖升高,從而引發(fā)糖尿病。(4分,每小題2分。)
    21.(1)列數(shù)字、作比較,具體說明生氣會消耗人的很多精力。(2)打比方,形象地說明了不良情緒會引發(fā)其他四種因素同時產(chǎn)生,給人的身體造成嚴重的后果。(4分,每小題2分。)
    22,避免不良情緒傷害的重要途徑是加強心智修養(yǎng),調(diào)整心態(tài);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有:散步,唱歌,參加體育活動等。(4分,答到心智修養(yǎng)2分,答到一種方法2分。)
    四、作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