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家收集整理了《2009國家公務員考試行政職業(yè)能力測驗真題答案》供大家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參 考 答 案
1.C 2.B 3.C 4.C 5.A
6.A 7.C 8.D 9.D 10.C
11.A 12.A 13.B 14.B 15.C
16.D.CPI是采用指數(shù)商品加權(quán)平均得方法算出來的。CPI是個相對數(shù),所以A項錯誤;CPI分析的是零售商品價格,所以B項錯誤;至于C項,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guān)的產(chǎn)品及勞務價格統(tǒng)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并不反映生活消費品的價值。所以選D。
17.C 18.A 19.C 20.B
21.D 22.A 23.A 24.C 25.C
26.D 27.B 28.B 29.B 30.B
31.C 32.A 33.B 34.C 35.A
36.B 37.C 38.D 39.B 40.C
41.D 42.C 43.B 44.C 45.A
46.D 47.D 48.D 49.D 50.A
51.C 52.C 53.A 54.C 55.A
56.C 57.B 58.A 59.D 60.A
61.B 62.D 63.D 64.B 65.C
66.A 五角星
67.D 三個五角星
68.A 長方形內(nèi)有一個圓
69.A 直線覆蓋曲線
70.B 陰影三角形的斜邊相對
71.A 72.B 73.C 74.A 75.C
76.D 77.B 78.C 79.D 80.C
81.A 82.A 83.B 84.D 85.A
86.B 87.D 88.B 89.D 90.A
91.B 92.C 93.D 94.D 95.C
96.C 97.D 98.C 99.B 100.C
101.D 解析:三級等差數(shù)列。
102.C 解析:7 7 9 17 43 (123)
0 2 8 26 (80)
2 6 18 (54)
4 12 (36) 公比為3 的等比數(shù)列。
103.B 解析:各項依次為 1× 1,3×3,5 ×7 ,7 ×13,9×21, (11×31) 。第一個乘數(shù)組成等差數(shù)列,第二個乘數(shù)組成二級等差數(shù)列。
104.C 解析:各項依次為 50, 61,83,126, 2010, (3615) 。分子組成二級等差數(shù)列。分母相鄰兩項之差依次為 1,2,4,8,16。
105.D 解析:153 179 227 321 533 (1079)
26 48 94 212 (546)
22 46 118 (334 )
24 72 (216) 公比為 3 的等比數(shù)列。
106.C 解析:略。
107.B 解析:最后一位數(shù)是奇數(shù),那么可從 1、3、5、7、9 種任選一個,有 5 種選擇,倒數(shù)第二位有0-9 共10 種選擇,那么最都要試 5*10=50 次。
108.C 解析:由于 6個數(shù)各不相同,那么年份是 09,月份只可能是 12,而如果這樣,具體的日期必須以 “3”開頭,一個不可能超過 31 天,故沒有符合要求的日期。
109.B解析:代入排除。
110.A解析:甲效率 1/20,乙效率 1/10,甲乙每人工作一天(即一個循環(huán))效率 1/20+1/10=3/20,那 么需要,6個這樣的循環(huán),還剩 2/20的工作量,那么還需甲工作一天,乙工作半天可完成,故共需 14 天。
111.D解析:設(shè)數(shù)量為 a,則有:a/2+a/3-(2a*2/5)=4,解得a=120,故共有 240個蘿卜。
112.C 解析:由題意:3a+7b+c=32…………(*),4a+10b+c=43…………(**) 相減得 a+3b=11,代入(*),可得 a+b+c=10。
113.D 解析:設(shè)溶液量 A,第一次蒸發(fā)水 B,所求X,有(A-B)*10%=(A-2B)*12%=(A-3B)*X,解得X=15%。
114.C 解析:代入法。
115.B 解析:C(12,2)*C(13,3)*7=132132。 (注,具體計算用尾數(shù)法)
116.B 解析:由 A+B+C=A∪B∪C+A∩B+B∩C+A∩C-ABC知 :所求為: 290+24+70+36-404=16。
117.B 解析:設(shè)總數(shù)為 A,則有 A/5+A/4+A/3+3900=A,解得A=18000,A/5=3600.
118.A 解析:由題意,要使第4 都多人參加活動盡量多,那么前三組必須是 1、2、3,且后四組人數(shù)差距最小,那么只可能是 1、2、3、22、23、24、25。
119.A 解析:牛吃草問題。 (12-x)*20=(15-x)*15=[15(1-B)-x]*30,解得B=2/5,
120.D 解析: K 是第11個字母, 那么 K 班有學生: 15+ (11-1) =25 人, 前K班有學生11 (15+25)/2=220,還剩 36 人,而第 L 班有23 人,故256人編號 M13。
121.B 解析:1-8月空氣合格天數(shù)超過的月份為 1、2、6、7、8月,即 5個月。
122.A 解析:1-8月空氣合格天數(shù)共有(15+7)+(23+3)+(17+2)+(16+3)+13+24+(23+3)+(16+14)=179 天,月平均 179÷8≈22 天。
123.C 解析:由 122 題計算知,1-8月空氣合格天數(shù)共有 179 天,按全年達標計劃 1-8月應該有 256÷12×8≈171 天,則計劃完成進度提前。
124.D 解析: 第一季度空氣達標天數(shù)為 (15+7) + (23+3) + (17+2) =67 天, 第二季度空氣達標天數(shù)為 (16+3)+13+24=56 天,兩個季度天數(shù)都是 91 天,則第二季度的空氣達標天數(shù)與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下降幅度為(67-56)÷91=12.1%。
125.B 解析:A,3-5月空氣達標天數(shù)不到 20天,正確。C,8月份只有一天不達標,正確。D,只有 5月的空氣達標 天數(shù)是 13 天小于 15 天,正確。只有 B,錯誤比較明顯。
126.A 解析:外出從業(yè)的女性勞動力人數(shù)約為 8434÷64%×(1-64%)=4744萬。
127.C 解析:三大產(chǎn)業(yè)的比重加起來等于 1,則第三產(chǎn)業(yè)比重為 1-4.2%-44.3%=51.5%。
128.D 解析:根據(jù)假設(shè), 全國男性農(nóng)村外出從業(yè)勞動力從事第二產(chǎn)業(yè)的比例就是 56. 7%, 人數(shù)為8434×56. 7%=4782。
129.C 解析:A,從全國來看,外出勞動力半數(shù)以上從事第二產(chǎn)業(yè)。B,東部和東北地區(qū)分別只有 18.6%和 17.4% 的勞動力出省打工。D,明顯看出,東部和東北地區(qū)的傾向相似,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傾向相似,但都有差別。 只有 C,各地區(qū)的勞動力流向是否取決于本地的生活習慣在題干中沒有指出,也無法確定。
130.B 解析:B,正確。A,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為 1-8.7%-1.3%=90%,但我們不知道男性勞動者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則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男性勞動者人數(shù)是無法計算的,錯誤。C,題干資料中沒有體現(xiàn)出中西部地區(qū)的勞動力大部分流向東部和東北地區(qū),錯誤。D,高學歷的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的比重是比較小的,所以 D 項也不能確定。
131.B 解析:從表中第二列可以看出第二季度的貨物吞吐量均高于910,且該年度的吞吐量也在該季度。
132.A 解析:從表中第二列可以看出,2007年有9個月份的港口貨物吞吐量高于 900萬噸,表中第四列,后項減前項,可知2006年的第四季度三個月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均高于 900萬噸,因此,共有 12個。
133.B 解析:2006年、2007年兩年 5月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5.3、8.4;6月的為:5.9、8.9;7月的為:6.1,8.8;8月的為:6.4、9.8,可見,5月的增長量最多且基本量最小,所以,5月的同比增長率。 增長量 4、8月都超過 3,5月份增長率為 3.1÷5.3=58.5%,8月份增長率為 3.4÷6.4=53.1%。
134.D 解析: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全年平均水平是:10859.1÷12≈904.9;集裝箱吞吐量的全年平均水平是:105.7÷12≈8.8,因此只有 1月和2月符合。
135.D 解析:A,2006年前三個月的累計港口貨物吞吐量為 2379.6萬噸,很明顯,月均吞吐量不到 800萬噸;B 中集裝箱吞吐量都低于全年平均水平;C 中只有5月和 6月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低于 6萬TEU。
136.D 解析:2007年平均每項技術(shù)合同成交金額為100.78萬元,2006年平均每項技術(shù)合同成交金額為1818÷ [220868÷(1+7%) ]≈88.07萬元,所以同比增長率為: (100.78-88.07)÷88.07≈14.43%。
137.C 解析:2001年比上一年的增長金額大于 2002年,則增長率也大于 2002年,A、B 錯誤。C,1996年至 2007年平均成交金額約為 995億元,錯誤。只有 D 很明顯是正確的。
138.B 解析:只計算技術(shù)咨詢的即可。90÷(1+5.9%)÷1818≈5%。
139.B 解析:2006年技術(shù)秘密合同成交金額為 1008÷(1+29.2%)=780.2億元,其占全國技術(shù)合同總成交額的比重是780.2÷1818≈42.9%。
140.D 解析:A,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quán)合同平均每項的成交金額不足 100萬元, 小于全部技術(shù)合同的平均每項成交金額, 則計算機軟件著作權(quán)合同平均每項的成交金額不可能是的;B 中技術(shù)咨詢和技術(shù)服務的合同總數(shù)為220868-73320-11474=136074 顯然多余總數(shù)的一半; C 中技術(shù)咨詢和技術(shù)服務成交金額的同比增長為 5.9%,低于10%。
參 考 答 案
1.C 2.B 3.C 4.C 5.A
6.A 7.C 8.D 9.D 10.C
11.A 12.A 13.B 14.B 15.C
16.D.CPI是采用指數(shù)商品加權(quán)平均得方法算出來的。CPI是個相對數(shù),所以A項錯誤;CPI分析的是零售商品價格,所以B項錯誤;至于C項,CPI是反映與居民生活有關(guān)的產(chǎn)品及勞務價格統(tǒng)計出來的物價變動指標,并不反映生活消費品的價值。所以選D。
17.C 18.A 19.C 20.B
21.D 22.A 23.A 24.C 25.C
26.D 27.B 28.B 29.B 30.B
31.C 32.A 33.B 34.C 35.A
36.B 37.C 38.D 39.B 40.C
41.D 42.C 43.B 44.C 45.A
46.D 47.D 48.D 49.D 50.A
51.C 52.C 53.A 54.C 55.A
56.C 57.B 58.A 59.D 60.A
61.B 62.D 63.D 64.B 65.C
66.A 五角星
67.D 三個五角星
68.A 長方形內(nèi)有一個圓
69.A 直線覆蓋曲線
70.B 陰影三角形的斜邊相對
71.A 72.B 73.C 74.A 75.C
76.D 77.B 78.C 79.D 80.C
81.A 82.A 83.B 84.D 85.A
86.B 87.D 88.B 89.D 90.A
91.B 92.C 93.D 94.D 95.C
96.C 97.D 98.C 99.B 100.C
101.D 解析:三級等差數(shù)列。
102.C 解析:7 7 9 17 43 (123)
0 2 8 26 (80)
2 6 18 (54)
4 12 (36) 公比為3 的等比數(shù)列。
103.B 解析:各項依次為 1× 1,3×3,5 ×7 ,7 ×13,9×21, (11×31) 。第一個乘數(shù)組成等差數(shù)列,第二個乘數(shù)組成二級等差數(shù)列。
104.C 解析:各項依次為 50, 61,83,126, 2010, (3615) 。分子組成二級等差數(shù)列。分母相鄰兩項之差依次為 1,2,4,8,16。
105.D 解析:153 179 227 321 533 (1079)
26 48 94 212 (546)
22 46 118 (334 )
24 72 (216) 公比為 3 的等比數(shù)列。
106.C 解析:略。
107.B 解析:最后一位數(shù)是奇數(shù),那么可從 1、3、5、7、9 種任選一個,有 5 種選擇,倒數(shù)第二位有0-9 共10 種選擇,那么最都要試 5*10=50 次。
108.C 解析:由于 6個數(shù)各不相同,那么年份是 09,月份只可能是 12,而如果這樣,具體的日期必須以 “3”開頭,一個不可能超過 31 天,故沒有符合要求的日期。
109.B解析:代入排除。
110.A解析:甲效率 1/20,乙效率 1/10,甲乙每人工作一天(即一個循環(huán))效率 1/20+1/10=3/20,那 么需要,6個這樣的循環(huán),還剩 2/20的工作量,那么還需甲工作一天,乙工作半天可完成,故共需 14 天。
111.D解析:設(shè)數(shù)量為 a,則有:a/2+a/3-(2a*2/5)=4,解得a=120,故共有 240個蘿卜。
112.C 解析:由題意:3a+7b+c=32…………(*),4a+10b+c=43…………(**) 相減得 a+3b=11,代入(*),可得 a+b+c=10。
113.D 解析:設(shè)溶液量 A,第一次蒸發(fā)水 B,所求X,有(A-B)*10%=(A-2B)*12%=(A-3B)*X,解得X=15%。
114.C 解析:代入法。
115.B 解析:C(12,2)*C(13,3)*7=132132。 (注,具體計算用尾數(shù)法)
116.B 解析:由 A+B+C=A∪B∪C+A∩B+B∩C+A∩C-ABC知 :所求為: 290+24+70+36-404=16。
117.B 解析:設(shè)總數(shù)為 A,則有 A/5+A/4+A/3+3900=A,解得A=18000,A/5=3600.
118.A 解析:由題意,要使第4 都多人參加活動盡量多,那么前三組必須是 1、2、3,且后四組人數(shù)差距最小,那么只可能是 1、2、3、22、23、24、25。
119.A 解析:牛吃草問題。 (12-x)*20=(15-x)*15=[15(1-B)-x]*30,解得B=2/5,
120.D 解析: K 是第11個字母, 那么 K 班有學生: 15+ (11-1) =25 人, 前K班有學生11 (15+25)/2=220,還剩 36 人,而第 L 班有23 人,故256人編號 M13。
121.B 解析:1-8月空氣合格天數(shù)超過的月份為 1、2、6、7、8月,即 5個月。
122.A 解析:1-8月空氣合格天數(shù)共有(15+7)+(23+3)+(17+2)+(16+3)+13+24+(23+3)+(16+14)=179 天,月平均 179÷8≈22 天。
123.C 解析:由 122 題計算知,1-8月空氣合格天數(shù)共有 179 天,按全年達標計劃 1-8月應該有 256÷12×8≈171 天,則計劃完成進度提前。
124.D 解析: 第一季度空氣達標天數(shù)為 (15+7) + (23+3) + (17+2) =67 天, 第二季度空氣達標天數(shù)為 (16+3)+13+24=56 天,兩個季度天數(shù)都是 91 天,則第二季度的空氣達標天數(shù)與第一季度相比下降了,下降幅度為(67-56)÷91=12.1%。
125.B 解析:A,3-5月空氣達標天數(shù)不到 20天,正確。C,8月份只有一天不達標,正確。D,只有 5月的空氣達標 天數(shù)是 13 天小于 15 天,正確。只有 B,錯誤比較明顯。
126.A 解析:外出從業(yè)的女性勞動力人數(shù)約為 8434÷64%×(1-64%)=4744萬。
127.C 解析:三大產(chǎn)業(yè)的比重加起來等于 1,則第三產(chǎn)業(yè)比重為 1-4.2%-44.3%=51.5%。
128.D 解析:根據(jù)假設(shè), 全國男性農(nóng)村外出從業(yè)勞動力從事第二產(chǎn)業(yè)的比例就是 56. 7%, 人數(shù)為8434×56. 7%=4782。
129.C 解析:A,從全國來看,外出勞動力半數(shù)以上從事第二產(chǎn)業(yè)。B,東部和東北地區(qū)分別只有 18.6%和 17.4% 的勞動力出省打工。D,明顯看出,東部和東北地區(qū)的傾向相似,中部和西部地區(qū)的傾向相似,但都有差別。 只有 C,各地區(qū)的勞動力流向是否取決于本地的生活習慣在題干中沒有指出,也無法確定。
130.B 解析:B,正確。A,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為 1-8.7%-1.3%=90%,但我們不知道男性勞動者中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例,則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男性勞動者人數(shù)是無法計算的,錯誤。C,題干資料中沒有體現(xiàn)出中西部地區(qū)的勞動力大部分流向東部和東北地區(qū),錯誤。D,高學歷的勞動力在全部勞動力的比重是比較小的,所以 D 項也不能確定。
131.B 解析:從表中第二列可以看出第二季度的貨物吞吐量均高于910,且該年度的吞吐量也在該季度。
132.A 解析:從表中第二列可以看出,2007年有9個月份的港口貨物吞吐量高于 900萬噸,表中第四列,后項減前項,可知2006年的第四季度三個月的港口貨物吞吐量均高于 900萬噸,因此,共有 12個。
133.B 解析:2006年、2007年兩年 5月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分別為:5.3、8.4;6月的為:5.9、8.9;7月的為:6.1,8.8;8月的為:6.4、9.8,可見,5月的增長量最多且基本量最小,所以,5月的同比增長率。 增長量 4、8月都超過 3,5月份增長率為 3.1÷5.3=58.5%,8月份增長率為 3.4÷6.4=53.1%。
134.D 解析:港口貨物吞吐量的全年平均水平是:10859.1÷12≈904.9;集裝箱吞吐量的全年平均水平是:105.7÷12≈8.8,因此只有 1月和2月符合。
135.D 解析:A,2006年前三個月的累計港口貨物吞吐量為 2379.6萬噸,很明顯,月均吞吐量不到 800萬噸;B 中集裝箱吞吐量都低于全年平均水平;C 中只有5月和 6月的港口集裝箱吞吐量低于 6萬TEU。
136.D 解析:2007年平均每項技術(shù)合同成交金額為100.78萬元,2006年平均每項技術(shù)合同成交金額為1818÷ [220868÷(1+7%) ]≈88.07萬元,所以同比增長率為: (100.78-88.07)÷88.07≈14.43%。
137.C 解析:2001年比上一年的增長金額大于 2002年,則增長率也大于 2002年,A、B 錯誤。C,1996年至 2007年平均成交金額約為 995億元,錯誤。只有 D 很明顯是正確的。
138.B 解析:只計算技術(shù)咨詢的即可。90÷(1+5.9%)÷1818≈5%。
139.B 解析:2006年技術(shù)秘密合同成交金額為 1008÷(1+29.2%)=780.2億元,其占全國技術(shù)合同總成交額的比重是780.2÷1818≈42.9%。
140.D 解析:A, 計算機軟件著作權(quán)合同平均每項的成交金額不足 100萬元, 小于全部技術(shù)合同的平均每項成交金額, 則計算機軟件著作權(quán)合同平均每項的成交金額不可能是的;B 中技術(shù)咨詢和技術(shù)服務的合同總數(shù)為220868-73320-11474=136074 顯然多余總數(shù)的一半; C 中技術(shù)咨詢和技術(shù)服務成交金額的同比增長為 5.9%,低于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