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事業(yè)單位招考公共基礎知識法律考點:訴訟法

字號:


     訴訟法
      一、民事訴訟法
    民事訴訟法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和解決當事人之間的民事糾紛進行的各種活動,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訴訟法律關系。民事訴訟由民事訴訟活動和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構成,其中,民事訴訟活動是指人民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為實現訴訟目的,依法所進行的活動;民事訴訟法律關系是指人民法院與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在世事訴訟活動過程中所依法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
    民事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或者認可的,調整人民法院與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的民事訴訟活動和世事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民事訴訟法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在中國,狹義的民事訴訟法僅指國家立法機關1991年頒布施行、2007年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訴訟法》,廣義的民事訴訟法泛指一切用來調整民事訴訟的法律規(guī)范。
      二、行政訴訟法
    行政訴訟法是指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要求,解決行政爭議案件的活動。行政訴訟的結構由行使審判權的人民法院,作為原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以及作為被告的國家行政機關構成。其中,作為行政訴訟的原告,只能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行政訴訟的被告,只能是國家行政機關。
    行政訴訟法是指國家制定的,用來調整人民法院、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之間的行政訴訟活動和行政訴訟法律關系的法律規(guī)范。行政訴訟法也有狹義與廣義之分,在中國,狹義的行政訴訟法僅指國家立法機關1989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廣義的行政訴訟法泛指一切用來調整行政訴訟的法律規(guī)范。
      三、刑事訴訟法
    刑事訴訟法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照法律規(guī)定的程序和要求,查證、核實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否實施了犯罪、是否受刑罰處罰以及受何種刑罰處罰的活動。刑事訴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在中國,廣義的刑事訴訟包括立案、偵查、起訴、審判、執(zhí)行等全部訴訟活動;狹義的刑事訴訟專指審判程序。現代刑事訴訟一般是指廣義的刑事訴訟。
    刑事訴訟法是國家制定的公安、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參加下進行刑事訴訟活動必須遵守的法律規(guī)范。刑事訴訟法也有狹義和廣義之分,在中國,狹義的刑事訴訟法僅指國家立法機關1979年通過,1996年第一次修正、2012年第二次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廣義的刑事訴訟法泛指一切與刑事訴訟活動有關的法律規(guī)范。
      四、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和特有原則
    (一)三大訴訟法的共同原則
    1、人民法院獨立行使審判權原則
    該原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第一,人民法院是國家的審判機關,審判權由人民法院統(tǒng)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一權力。
    第二,人民法院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行使審判權是獨立的,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第三,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必須嚴格依法進行,遵守憲法和法律的各項規(guī)定,既要遵守實體法,又要遵守程序法。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
    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以事實為根據,就是要求國家司法機關進行訴訟活動應當忠于案件的事實真相,查明案件事實,以查明的案件事實作為處理案件的根本依據。
    以法律為準繩,就是要求國家司法機關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按照法律的具體規(guī)定,對案件作出處理,以法律的規(guī)定作為衡量已查明的案件事實和情節(jié)的尺度。
    3、適用法律地位平等原則
    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訴訟雙方的法律地位平等,互不凌駕于對方之上,既不允許任何一方享有特權,也不允許對任何一方進行歧視,法律規(guī)范對任何一方是同等適用的。
    第二,訴訟雙方的權利平等。在訴訟中,雙方有均等的機會和對等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訴訟請求和主張。
    第三,人民法院有責任保障訴訟雙方所享有的訴訟權利,為訴訟雙方提供同等的待遇,并為其行使訴訟權利提供同等的便利。
    4、訴訟以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原則
    該原則的基本含義是:
    第一,各民族公民享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借口予以限制或剝奪。
    第二,國家司法機關有義務保障公民享有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包括審理案件和發(fā)布法律文書要使用當地通用的語言文字,為不通曉當地語言文字的訴訟參與人提供翻譯等。
    5、公開審判原則
    公開審判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案件,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情況以外,應當公開進行,公民可以到法庭旁聽,新聞記者也可以采訪報道。
    6、兩審終審原則
    兩審終審原則是指在案件經過兩級人民法院審理即告終結,所作裁判即為生效裁判,當事人不得上訴。
    7、回避原則
    回避原則是指案件承辦人員或其他有關人員遇有法律規(guī)定應當回避的情形時,應當經過法定程序退出訴訟活動。
    (二)三大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1、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1)調解原則。民事訴訟中的調解,是指人民法院審理民事案件時,在雙方當事人自愿協調的基礎上,主持雙方依法達成協議解決糾紛的活動。與訴訟外的調解不同的是,民事訴訟中的調解是訴訟活動的一部分,所達成的協議經人民法院認可后具有與判決同等的法律效力。
    (2)處分原則。所謂處分原則,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自行決定行使或放棄自己所享有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主要表現在:一是在起訴時可自由確定請求司法保護的范圍和依法選擇保護方法;二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可變更(包括增加或減少)訴訟請求;三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可以與對方當事人和解或依法進行調解。
    (3)支持起訴原則?!睹袷略V訟法》第十五條規(guī)定:“機關、社會團體、企業(yè)事業(yè)單位對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單位或者個人向人民法院起訴?!?BR>    根據該原則,支持起訴應符合以下條件:①支持訴訟的人應當是對受害人負有保護責任的機關、社會團體或者企事業(yè)單位,公民個人無權支持起訴;②支持起訴的案件限于損害國家、集體或者個****益引起的爭議;③支持起訴以受害人尚未起訴為前提。
    2、行政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1)對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則?!缎姓V訟法》第五第規(guī)定:“人民法院審理行政案件,對具體行政行為是否合法進行審查。”這一原則的主要要求是:①審查的對象限于具體行政行為。②人民法院的審查,原則上限于合法性問題。判斷具體行政行為合法性的條件是:主要證據是否充分、適用法律是否錯誤、是否違反法定程序、是否超越職權、是否濫用職權等。③審查的結果是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出法律上的評價。除具體行政行為屬于行政處罰和處罰顯失公正的以外,人民法院不能對具體行政行為作出變更。
    (2)行政被告不得處分法定職權原則。行政被告不得處分法定職權原則,是指禁止行為被告由于訴訟勝負和其他動機,放棄、交換法律賦予的管理職權和訴訟權利的基本準則。
    3、刑事訴訟法的特有原則
    (1)職權原則?!缎淌略V訟法》第三條規(guī)定:“對刑事案件的偵查、拘留、執(zhí)行逮捕、預審,由公安機關負責。檢察、批準逮捕、檢察機關直接受理的案件的偵查、提起公訴,由人民檢察院負責。審判由人民法院負責。除法律特別規(guī)定的以外,其他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都無權行使這些權力?!薄叭嗣穹ㄔ?、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必須嚴格遵守本法和其他法律的有關規(guī)定。
    (2)公、檢、法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原則。分工負責,要求公、檢、法三機關在進行刑事訴訟時,根據法律賦予的職權,各盡其職,各負其責,既不能互相取代,也不能互相推諉?;ハ嗯浜?,要求公、檢、法三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在分工負責的基礎上,互相支持,協調一致,共同完成刑事訴訟的任務。互相制約,要求公、檢、法三機關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分別把關,互相制衡,及時發(fā)現并糾正錯誤,保證公正準確地開展訴訟活動。
    (3)專門機關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原則。該原則又稱依靠群眾原則,要求公安司法機關進行刑事訴訟,應當把專門機關的業(yè)務與群眾路線結合起來。一方面,公安司法機關想念群眾,尊重群眾,虛心聽取群眾的意見和建議,接受群眾監(jiān)督;另一方面,加強專門機關的工作,提高業(yè)務素質和辦案能力。
    (4)法院統(tǒng)一定罪原則。《刑事訴訟法》第十二第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霸撛瓌t的基本含義有兩個方面:①刑事案件的定罪權由人民法院統(tǒng)一行使,其他任何機關都無權決定被告人有罪;②人民法院確定被告人有罪,必須經過開庭審理,依法作出判決,并正式宣判。
      五、三大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
    (一)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
    1、受案范圍
    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三條的規(guī)定,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是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因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提起的民事訴訟。另外,根據有關司法解釋,行政機關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以及他們相互之間的民事權益爭議所作的調解或者根據法律、法規(guī)所作的仲裁,當事人對調解、仲裁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以及當事人不服基層人民政府對民間糾紛的處理,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案件,都屬于民事訴訟的受案范圍。
    2、管轄
    民事訴訟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政府和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權限劃分。根據《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民事訴訟管轄分為級別管轄、地域管轄、指定管轄和移送管轄。
    (1)級別管轄。級別管轄是上下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權限劃分。根據《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至第二十一條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除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以外的其他民事案件。中級人民法院管轄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轄區(qū)有重大影響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確定由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其他案件,包括專利糾紛案件,海事、海商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qū)內有重大影響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人民法院管轄全國有重大影響的和認為應當由本院審理的第一審民事案件。
    (2)地域管轄。地域管轄是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民事案件的權限劃分。地域管轄有一般地域管轄、特殊地域管轄和專屬管轄之分。
    (3)指定管轄。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由于特殊原因,不能行使管轄權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兩個以上的人民法院因管轄權發(fā)生爭議,不能協商解決的,報請它們的共同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4)移送管轄。移送管轄指法院在受理民事案件后,發(fā)現自己對案件并無管轄權,依法將案件移送到有管轄權的法院審理。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將下級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提到本院作為第一審進行審理,或者把本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給下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進行審理;下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理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作為第一審進行審理。
    真題回顧(多選)A縣、B縣、C縣均為甲市的市轄縣,屬D省。A縣某廠與B縣某公司在C縣簽訂了一份木材買賣合同,以A縣某廠為出賣人,貨款總價為120萬元。合同約定由A縣某廠將貨送至B縣某公司?,F當事人雙方同意以協議的方式約定該合同發(fā)生糾紛時的管轄法院。按照我國法律,他們可以約定下列哪些法院管轄?()
    A.A縣某基層法院 B。B縣基層人民法院
    C.C縣某基層法院 D。D省高級人民法院
    ABC[解析]《民事訴訟法》第二十五條規(guī)定:“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調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guī)定?!惫蔬xABC。
    (二)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和管轄
    1、受案范圍
    行政訴訟的受案范圍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訴訟案件的范圍。《行政訴訟法》第二條規(guī)定:“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和行政機關工作人員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有權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根據《行政訴訟法》第十一條的規(guī)定,人民法院受理的行政訴訟案件的范圍是:(1)不服行政處罰的行政案件;(2)不服行政強制措施的行政案件;(3)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經營自主權的行政案件;(4)許可證制度中侵權行為引起的行政案件;(5)不履行法定職責,侵害相對一方權益引起的行政案件;(6)未依法發(fā)給撫恤金引起的行政案件;(7)認為行政機關違法要求履行義務引起的行政案件;(8)其他因人身權、財產權引起的行政案件。
    2、管轄
    行政訴訟的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和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權限劃分。
    (1)級別管轄。級別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權限劃分?!缎姓V訟法》第十三條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行政案件?!痹谶@里,基層人民法院并不是管轄所有的第一審行政案件,而是管轄除中級人民法院、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以外的其他行政案件。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guī)定,中級人民法院管轄下列第一審行政案件:①確認發(fā)明專利的案件、海關處理的案件;②對國務院各部門或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體行政行為提起訴訟的案件;③本轄區(qū)內重大復雜的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本轄區(qū)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人民法院管轄全國范圍內重大復雜的第一審行政案件。
    (2)地域管轄。地域管轄是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受理第一審行政案件的權限劃分。地域管轄有一般地域管轄和特殊地域管轄之分,其中特殊地域管轄又分為專屬管轄和共同管轄。
    ①一般地域管轄。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②專屬管轄。因不動產提起的訴訟,包括因不動產所有權、使用權,因違章建筑的房屋和其他建筑物的撤除以及因不動產污染引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
    ③共同管轄。經行政復議的案件,復議機關改變原具體行政行為的,可以由最初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也可以由復議機關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對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強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兩個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原告可以選擇其中一個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原告向兩個以上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由最初收到起訴狀的人民法院管轄。
    (3)管轄變更。管轄變更是指因法定的情形出現而需要改變管轄權的情況,包括移送管轄、指定管轄和管轄權的轉移。
    ①移送管轄。人民法院發(fā)現所受理的案件不屬于自己管轄時,應當依法將案件移送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審理。
    ②指定管轄。由于特殊原因,致使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無法行使管轄權,或者對管轄權發(fā)生爭議而協商不成的,由上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的法院。
    ③管轄權的轉移。上級人民法院對其管轄的案件,認為需要由上級人民法院審判的,可以報請上級人民法院決定是否移送。
    (三)刑事訴訟的管轄
    1、刑事訴訟的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圍上的權限劃分,以及人民法院系統(tǒng)內部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分工。根據《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理論上將刑事訴訟的管轄分為立案管轄和審判管轄。
    2、立案管轄
    立案管轄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和人民法院之間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圍上的權限劃分。
    (1)公安機關受理的案件?!缎淌略V訟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guī)定:“刑事案件的偵查由公安機關進行,法律另有規(guī)定的除外?!边@里的“法律另有規(guī)定”,指的是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機關、監(jiān)獄、軍隊的保衛(wèi)部門依法管轄的案件,以及人民法院依法直接受理的案件。
    (2)人民檢察院受理的案件。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八條第二款規(guī)定,人民檢察院受理的案件有五類:①依法賄賂犯罪;②國家工作人員的瀆職犯罪;③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非法拘禁、刑訊逼供、報復陷害、非法搜查的侵害公民人身權利的犯罪;④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侵害公民民主權利的犯罪;⑤需要由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其他重大犯罪案件。其中第⑤案件須經省級以上人民檢察院決定。
    (3)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缎淌略V訟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guī)定:“自訴案件,由人民法院直接受理?!弊栽V案件包括:①告訴才處理的案件;②被害人有證據證明的輕微刑事案件;③被害人有證據證明對被告人侵犯自己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而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不予追究被告人刑事責任的案件。
    3、審判管轄
    審判管轄是指人民法院系統(tǒng)內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的分工。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至第二十七條的規(guī)定,審判管轄分為普通管轄和專門管轄,其中普通管轄又可分為級別管轄、地域管轄和指定管轄。
    (1)級別管轄。級別管轄是指各級人民法院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上的權限劃分,《刑事訴訟法》第十九條規(guī)定:“基層人民法院管轄第一審普通刑事案件,但是依照本法由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除外?!边@里“上級人民法院管轄”的案件,指的是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危害國家安全、恐怖活動案件,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死刑的刑事案件;高級人民法院管轄的全省(自治區(qū)、直轄市)性的重大刑事案件,人民法院管轄的全國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2)地域管轄。地域管轄是指同級人民法院之間在審判第一審刑事案件權限上的劃分。根據《刑事訴訟法》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的規(guī)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審判更為適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幾個同級人民法院都有管轄權的案件,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審判在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送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審判。
    (3)指定管轄。指定管轄是指上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guī)定,指定其轄區(qū)內的下級人民法院對某一案件行使管轄權?!缎淌略V訟法》第二十六條規(guī)定:“上級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審判管轄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級人民法院將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審判?!睂嵺`中,兩個以上同級人民法院對管轄權發(fā)生爭議的,首先應當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應當由爭議的人民法院分別逐級報請共同上一級人民法院指定管轄。
    (4)專門管轄。專門管轄是指專門人民法院之間,以及專門人民法院與普通人民法院之間對受理第一審刑事案件的分工。
    軍事法院管轄的是現役軍人和軍內在編職工的刑事犯罪案件?,F役軍人、軍內在編職工和非軍人共同犯罪的,分別由軍事法院和地方人民法院或者其他專門法院管轄,涉及國家軍事秘密的,全案由軍事法院管轄。
    鐵路運輸法院管轄的刑事案件,主要是危害和破壞鐵路運輸和生產、嚴重破壞鐵路交通設施以及在列車上犯罪的案件。鐵路運輸法院與地方人民法院因管轄不明而發(fā)生爭議的案件,一般由地方人民法院管轄。
     六、訴訟程序
    (一)民事訴訟程序
    (1)第一審程序。第一審程序包括起訴、受理和審判。
    (2)第二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包括案件的上訴、受理和審理。
    (3)審判監(jiān)督程序。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對于已經生效的判決、裁定和調解協議,認為確有錯誤,可依法向人民法院提出變更或者抵銷原判決、裁定和調解協議的申請,要求再審。各級人民法院院長、人民法院和上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上級人民檢察院,如果發(fā)現已生效的判決、裁定確有錯誤,可依法決定提審或指令再審,或者依法提出撤訴,要求再審。
    人民法院決定再審的,應裁定中止原裁判的執(zhí)行。人民法院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再審的案件,應當另行組成合議庭進行。如果原來是第一審案件,應當按照按照第一審程序進行,所作的判決、裁定,可以上訴、撤訴;如果原來是第二審案件,或者是上級法院提審的案件,應當按照第二審程序進行,所作的判決、裁定,是終審的判決、裁定。
    (4)特別程序。特別程序是人民法院審理某些非民事權益爭議案件所適用的特殊審判程序。
    適用特別程序審理的案件具體包括:①選民資格案件;②宣告公民失蹤案件;③宣告公民死亡案件;④認定公民無民事行為能力案件;⑤認定公民限制民事行為能力案件;⑥認定財產無主案件。
    (5)督促程序。督促程序又稱債務催償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據債權人的蛀,向債務人發(fā)出支付令,催促債務人在法定期限內向債權人清償債務的法律程序。
    (6)公示催告程序。公示催告程序是指在票據持有人之票據被盜、遺失或者滅失的情況下,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以公告的方式催告利害關系人在一定期間內申報權利,如果逾期無人申報,根據申請人的申請,依法作出除權判決的程序。
    (7)企業(yè)法人破產還債程序。企業(yè)法人破產還債程序是指企業(yè)法人因嚴重虧損、無力清償到期債務,人民法院根據債權人或債務人的申請,將債務人的破產財產依法在全體債權人中間按比例進行分配的特定程序。
    (8)執(zhí)行。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和調解書以及依法設立的仲裁機構的裁決書、公證機關的債權文書,當事人應當履行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zhí)行財產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zhí)行。
    (二)行政訴訟程序
    (1)第一審程序。第一審程序包括起訴、受理和開庭審理。
    (2)第二審程序。第二審程序包括上訴、審理。
    (3)審判監(jiān)督程序。審判監(jiān)督程序包括申訴、提起再審和再審案件的審理。
    (4)執(zhí)行。執(zhí)行包括行政訴訟的執(zhí)行和非訴訟行政案件的執(zhí)行。行政訴訟的執(zhí)行是指行政案件當事人逾期拒不履行人民法院生效的法律文書,人民法院和有關行政機關運用國家強制力量,依法采取強制措施,促使當事人履行義務,從而實現生效法律文書內容的活動。非訴行政案件的執(zhí)行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既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又不履行行政機關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機關向人民法院提出執(zhí)行申請,由人民法院采取強制措施,以實現具體行政行為的訴訟活動。
    (三)刑事訴訟程序
    (1)立案。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發(fā)現有犯罪事實或者犯罪嫌疑人,或者對于單位和個人的報案、舉報或者控告以及犯罪人的自首,經審查,認為有犯罪事實需要追究刑事責任的,應當按照管轄范圍立案偵查。
    (2)偵查。偵查是指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案件過程中,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有關的強制性措施。
    (3)起訴。起訴包括審查起訴、提起公訴、提起自訴。
    (4)審判。審判程序包括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死刑復核程序和審判監(jiān)督程序。
    (5)執(zhí)行。對于已經生效的判決和裁定,刑事執(zhí)行機關應當依法將之付諸實施。其中,生效的判決和裁定包括:已過法定期限沒有上訴、抗訴的判決和裁定,終審的判決和裁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判決和高級人民法院核準的死刑緩期2年執(zhí)行的判決;執(zhí)行機關主要有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監(jiān)獄等。
    七、仲裁法
    (一)仲裁的概念和特點
    1、仲裁的概念
    仲裁是指糾紛當事人在自愿基礎上達成協議,將糾紛提交非司法機構的第三者審理,由第三者作出對爭議各方均有約束力的裁決的一種解決糾紛的制度和方式。
    2、仲裁的特點
    (1)仲裁具有自愿性,即仲裁是以當事人自愿為前提的,對于是否將糾紛提交仲裁、交于誰仲裁、適用何種仲裁規(guī)則等,均由當事人協商確定。
    (2)仲裁具有靈活性,即仲裁在程序上具有較大的靈活性,與訴訟程序相比,不如訴訟程序嚴格,許多程序環(huán)節(jié)可以被簡化,甚至省略。
    (3)仲裁一般以不公開審理為原則,仲裁庭組成人員一般對仲裁事項都具有保密的義務,當事人的商業(yè)秘密和商事行為不會因仲裁活動而被泄露。
    (4)仲裁實行一裁終局制,即裁決依法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仲裁法的適用范圍
    (1)對人的適用范圍。對人的適用范圍是指仲裁對哪些人具有拘束力。我國仲裁法適用于所有在我國領域內的仲裁機構進行仲裁活動的爭議當事人,即我國仲裁法不僅適用于中國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而且也適用于在我國仲裁機構申訴和被訴的外國人、無國籍人以及外國的法人和組織。
    (2)對事的適用范圍。對事的適用范圍是指仲裁法對哪些事項具有拘束力,亦即仲裁機構可以依據仲裁法對哪些爭議糾紛進行仲裁。根據我國仲裁法的規(guī)定,仲裁法以事的適用范圍限于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fā)生的合同糾紛和其他財產權益糾紛。
    (3)時間上的適用范圍。時間上的適用范圍是指仲裁法發(fā)生法律效力的時間范圍,包括開始生效的時間和終止生效的時間。我國仲裁法明確規(guī)定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這一施行之日即為仲裁法開始生效的時間。
    (4)空間上的適用范圍??臻g上的適用范圍是指仲裁法在地域上的效力。我國仲裁法在我國領域內均發(fā)生效力,凡我國領域內的仲裁機構進行的仲裁,都要適用我國的仲裁法。
    (三)仲裁法的基本原則
    (1)意思自治原則。該原則包括以下內容:第一,提交仲裁以當事人自愿為前提,即當事人是否將他們之間的糾紛提交仲裁,由當事人協商決定。第二,仲裁機構由雙方當事人合意選定,即當事人將他們之間的糾紛提交哪一種仲裁機構,由當事人在法律規(guī)定的范圍內協商選定,仲裁不實行級別管轄和地域管轄。第三,當事人有權選擇仲裁組織和仲裁員。第四,當事人可以約定交由仲裁機構仲裁的事項,即當事人將哪些糾紛交付仲裁,可由當事人自由協商確定。第五,當事人可以約定仲裁案件所適用的程序。
    (2)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準繩原則。以事實為根據,要求仲裁機構在仲裁過程中,要客觀、全面地查明案件事實,以查明的案件事實作為處理案件的根本依據;以法律為準繩就是要求仲裁機構在查明案件事實的基礎上,以法律的規(guī)定作為衡量已查明的案件事實和情節(jié)的尺度,公平合理地確認當事人雙方的權利義務關系。
    (3)獨立仲裁原則?!吨俨梅ā返诎藯l規(guī)定:“仲裁依法獨立進行,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BR>    (4)一載終局制原則?!吨俨梅ā返诰艞l規(guī)定:“仲裁實行一載終局的制度?!备鶕撛瓌t,仲裁裁決依法作出后,當事人就同一糾紛再申請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仲裁委員會或者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5)不公開審理原則?!吨俨梅ā返谒氖畻l規(guī)定:“仲裁不公開進行。當事人協議公開的,可以公開進行,但涉及國家秘密的除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