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yōu)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一
修1
(時間:45分鐘 分值:90分)本試卷共6個非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衛(wèi)鞅對曰:“夫國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強,不可以摧敵。欲富國,莫如力田,欲強兵,莫如勸戰(zhàn)?!?BR> 材料二 衛(wèi)鞅對曰:“夫富強之術,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專,不行; 任之專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樣“力田”“勸戰(zhàn)”的?(9分)(2)根據(jù)材料二分析,商鞅認為變法成功的條件有哪些?結合史實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國長行不廢的根本原因。(6分)【解析】 第(1)問,從材料“夫國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強,不可以摧敵”可以看出變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力田”“勸戰(zhàn)”的做法結合商鞅變法經濟、軍事的措施回答。第(2)問,注意從材料二分析變法成功的條件,主要涉及用人問題,變法或改革勝利的根本原因是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答案】(1)根本目的:富國強兵。
力田:廢除井田,獎勵耕織。勸戰(zhàn):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連坐制。(2)條件:統(tǒng)治者得人善任并堅定支持。根本原因:變法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趨勢。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術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國》
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钅且(指農具),慮有德色(指臉上顯出給父親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指惡語相加)??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譏。其慈子耆利(指愛自己的孩子、貪求財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治安策》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變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現(xiàn)狀,分析導致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變法中的哪些內容導致了材料二所述社會風氣的變化?(3分)(3)結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變法的特征。(6分)【解析】 第(1)問,要從戶籍制度、縣制、中央集權等方面分析。第(2)問,注意強調的是“社會風氣”,應從土地制度、法令、習俗等方面,并依據(jù)變法內容分析即可。第(3)問,特征應從政治、觀念等方面分析出專制、愚民等要素。
【答案】(1)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以及風俗改革等措施,強化了對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縣制,獎勵軍功等措施,加強了對各級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增強了國君的權威,提高了決策的效率。
(2)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家有二男則分戶的“分異”令。
(3)重視加強對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視等級權威;重視培養(yǎng)人民的私有觀念和競爭意識;強化個體小生產者的意識,推行愚民政策。(答出三點即可)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這一天,在咸陽城內,一名官員正在向下面圍觀的人大聲宣讀法令:“
一、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二、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
三、凡是努力從事農業(yè)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
四、建立縣制,全國劃分為41個縣,由國君主直接委派官司吏治理?!甭犃诉@些法令,人群中議論紛紛。不同階層的人對法令褒貶不一。
請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興封建地主,你會對法令中哪些措施表示歡迎?理由是什么?(5分)(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一條措施最為不滿,原因是什么?(5分)(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農民,你對法令的看法如何?(5分)【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的措施及影響。材料中涉及到四項措施,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第一項承認土地私有,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確立對土地的所有權,故受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第二項獎勵軍功,有利于激發(fā)秦軍的戰(zhàn)斗力,但沒有軍功的奴隸主貴族則受到抑制和打擊,故他們反對這一法令;第三項為獎勵耕織,對農民有益;第四項建立縣制,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有利于中央集權。據(jù)此逐問回答即可。
【答案】(1)承認土地私有,保證了“我”對土地的占有;獎勵軍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司職;建立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2)對按軍功授爵這一條最為不滿。因為如果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世襲的貴族特權,嚴重損害了“我”的利益。
(3)對改革表示歡迎。因為獎勵農耕,調動了“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同時,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能讓“我”安定地生產、生活。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秦地本是戎狄之區(qū)。??直至秦孝公變法時,秦人還不脫戎狄之俗。例如,他們還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寢一室,沿著游牧時代以一個帳幕為一家的經濟辦法。這種陋俗經商鞅的嚴禁才消滅??商鞅的嚴刑峻法給他們養(yǎng)成循規(guī)蹈矩的習慣,商鞅的特殊爵賞制度使得對外戰(zhàn)爭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發(fā)展,秦人遂無敵于天下。
——張蔭麟《中國史綱》
材料三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記·商君列傳》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商鞅改革中涉及民生問題的措施。(6分)(2)材料二、三對商鞅變法是如何評價的?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民生”的提示可以從經濟措施中提煉概括為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度,允許民間買賣土地;統(tǒng)一度量衡。第(2)問的第一小問,材料二認為使秦國移風易俗,賞罰嚴明,終于由弱轉強,影響深遠;材料三認為商鞅嚴刑少恩,導致車裂下場,評價片面;第二小問,可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全面地對商鞅變法加以評述。
【答案】(1)民生: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度,允許民間買賣土地;統(tǒng)一度量衡。
(2)材料二對商鞅變法充分肯定,認為變法使秦國移風易俗,賞罰嚴明,終于由弱轉強,影響深遠。材料三認為商鞅嚴刑少恩,導致車裂下場,評價片面。
看法: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為秦統(tǒng)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基礎;許多變法內容影響深遠。(言之有理即可)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那七國地廣兵強,大略相等。余國如越,雖則稱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魯、衛(wèi)、鄭,益不足道矣。自齊威王稱霸,楚、魏、韓、趙、燕五國,皆為齊下,會聚之間,推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國擯棄,不與通好。及獻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國為恥。
——《東周列國志》
材料二 分秦國為三十一縣,開墾田畝,增稅至百余萬。??于是道不拾遺,國無盜賊,倉廩充足,勇于公戰(zhàn),而不敢私斗。秦國富強,天下莫比。于是興師伐楚,取商于之地,武關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顯王遣使冊命秦為方伯,于是諸侯畢賀。
——《東周列國志》
(1)根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以前秦國的發(fā)展狀況怎樣?(4分)(2)根據(jù)所學知識及材料二分析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變化。(11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那七國地廣兵強,??日就衰弱”“秦僻在西戎,中國擯棄,不與通好”“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國為恥”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第(2)問,主要根據(jù)題干材料“于是道不拾遺,國無盜賊,倉廩充足,勇于公戰(zhàn),而不敢私斗。??于是諸侯畢賀”,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治安與環(huán)境等方面作答。
【答案】(1)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強國鄙棄。
(2)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經濟上: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軍事上:軍事力量增強,在爭霸中不斷獲得勝利。社會治安與習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會穩(wěn)定。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堅持變法,富國強兵,故“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對商鞅變法的評價,主流觀點有:“商君之法,使民務本力農”;“然其民見刑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蘇軾《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殘傷民以峻刑”,違背了“得人者興”、“恃德者昌”等治國要領(司馬遷《商君列傳》)
——據(jù)《中國古代史》改編
材料二 人說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鄙叹龤w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戰(zhàn)國策》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并簡析該理論在歷史上的作用。(8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商鞅遭車裂而“秦人不憐”。(7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結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問,從對政治體制和國家統(tǒng)一的影響角度分析。第(2)問,結合材料一中的“其民見刑而不見德”“殘傷民以峻刑”及材料二商鞅變法觸犯了貴族利益方面進行分析即可。
【答案】(1)法家思想。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利益;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加重對百姓剝削與壓迫。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二
模塊綜合測評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睆娜祟愓挝拿靼l(fā)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a.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轉變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解析】
從題干中“以個人親信為基礎”“不考慮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打破了以門第出身為基礎的貴族政治,轉而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集團政治。
【答案】 a 2.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評價道:“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碧铺诘闹饕冇?)①重用人才,善于納諫 ②文德治國,完善科舉 ③不奪農時,輕徭薄賦 ④崇尚佛教,冊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冊封**是在清朝,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選項即可 【答案】 a 3.柏拉圖的理想國理念是奴隸主的理想,資產階級把永保資本主義制度作為他們的理想,無產階級則把實現(xiàn)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說明()a.在階級社會中,理想具有階級性 b.他們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時代的人們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解析】 奴隸主、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奮斗目標,說明了理想的階級性。
【答案】 a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lián)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有著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
c.彼此利用對方 d.都有反對人民的一面
【解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新貴族從事資本主義經營,因而和資產階級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這是其結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 b 5.“拿破侖最大的錯誤就在于:他娶奧國皇帝的女兒為妻,和舊的反革命王朝結成同盟;他不去消滅舊歐洲的一切痕跡,反而竭力和它妥協(xié)??他力圖得到和他們同樣的榮譽,拜倒在正統(tǒng)主義原則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統(tǒng)的帝王們便把篡奪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拿破侖和歐洲舊的專制帝王毫無差別
b.拿破侖雖向歐洲專制勢力妥協(xié),但仍不為其所容納 c.拿破侖力圖成為歐洲帝王的野心,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d.拿破侖表面與歐洲專制勢力相妥協(xié),實際是為了推動民主事業(yè)的發(fā)展
【解析】 由材料中的“正統(tǒng)的帝王們便把篡奪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侖被舊專制帝王視為篡奪者,故a項錯誤;拿破侖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場時代的資本主義還不足以戰(zhàn)勝歐洲的封建勢力,故c項錯誤;拿破侖“拜倒在正統(tǒng)主義原則之前”是與封建勢力的妥協(xié),是對民主事業(yè)的踐踏,故d項錯誤。由材料可知,拿破侖與歐洲專制勢力相妥協(xié),但仍不為歐洲專制勢力所容納,最終被歐洲封建勢力所滅,故答案為b項。
【答案】 b 6.古往今來,無論是東方古國,或是西方近代國家,都以建章立制來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下列具有此類性質的文獻和制度是()①秦漢郡縣制 ②《民法典》 ③英國《權利法案》 ④美國1787年憲法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秦漢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美國1787年憲法規(guī)定了美國的聯(lián)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故符合題意。其他兩項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無關。
【答案】 b 7.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被稱為亞洲第一個“美國式”的共和國。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被稱為是美國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這一政權()a.實行民主共和制 c.實行責任內閣制
b.在美國支持下建立 d.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解析】 根據(j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個“美國式”的共和國。
【答案】 a 8.“一個人不受外在權威的扶持,而成為他的民族的領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機取巧,也不憑借掌握的技術裝備,而純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貫輕視使用武力而勝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與謙遜,用果敢與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武裝起來的人。”愛因斯坦所評價的這位人物是()a.孔子 c.凱末爾
b.華盛頓 d.甘地
【解析】 由“一貫輕視使用武力而勝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項。符合這一特點的應該是發(fā)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圣雄”甘地,正確答案為d項。
【答案】 d 9.一戰(zhàn)后的民族解放運動取得一定成就,其中完全贏得獨立的國家是()a.中國 c.土耳其
b.印度 d.埃及
【解析】 一戰(zhàn)后的民族解放運動只有土耳其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獲得了民族獨立?!敬鸢浮?c 10.列寧在評價恩格斯的無私精神時指出,“他為天才的朋友樹立了一塊永不磨滅的紀念碑。無意間,他的名字也被鐫刻在了上面”。你認為這塊“永不磨滅的紀念碑”是()a.《共產黨宣言》 c.《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d.《資本論》
【解析】 恩格斯“天才的朋友”是指馬克思,馬克思不可磨滅的紀念碑是他的《資本論》,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后幫助完成了第二卷與第三卷。
【答案】 d 11.從社會進步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20世紀初期國際社會最重大的事件是()a.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b.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c.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d.中國的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a項發(fā)生于17世紀末,c項發(fā)生在19世紀中期,時間不符;d項雖然發(fā)生在20世紀初期,但制度創(chuàng)新不足;20世紀初發(fā)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答案】 b 12.1921年10月,列寧在談到新經濟政策時說:“所謂新,是對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而言的。可是實質上,它比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包含著更多的舊東西?!毕铝行陆洕叩膬热葜校芭f東西”的有()①實行糧食稅 ②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yè)歸國家所有 ③部分企業(yè)由資本家經營 ④允許自由貿易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謂“新”是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案,所謂“舊”是指資本主義的經濟手段,①③④屬于舊的資本主義經濟手段;②屬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形式,是蘇俄的創(chuàng)新,故排除。
【答案】 c 13.毛澤東的詩詞是記載中國革命偉大歷程的史詩,他的“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飶](泛指江西)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泛指湖南)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描述的是()a.南昌起義 c.井岡山的斗爭
b.秋收起義 d.紅軍長征
【解析】 從詞中的“匡廬”“瀟湘”“秋收”“暴動”等關鍵詞不難判斷,毛澤東的這首詞描述的是秋收起義。
【答案】 b 14.“鄧小平??最大的功績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論。這是一種全新的世界觀,是對中國現(xiàn)實條件的全新理解,是對歷史經驗的有效借鑒?!边@種“新的理論”主要是指()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b.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c.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理論 d.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理論
【解析】 這種“新的理論”即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它包括a、c、d三項等諸方面的內容。
【答案】 b 15.下列各項聯(lián)系中沒有因果關系的是()a.抽象的理論概括——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b.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
c.勤奮的探索和科學的方法——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 d.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原子彈的研制
【解析】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實踐經驗總結的結果,不是抽象的理論概括。【答案】 a
二、非選擇題(大題共6小題,第16題11分,第17題10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1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4分,共70分)16.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處理好民族關系是古代政治家們尤為 關注的問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突厥頡利破后,諸部落首領來降者,皆拜將軍中部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與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涼州都督李大亮以為于事無益,徒費中國,上疏曰:“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于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傾國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變其俗,乃置于內地,去京不遠,雖則寬仁之義,亦非欠安之計也,每見一人初降,賜物五匹,袍一領,酋長悉授大官,祿厚位尊,理多糜費。以中國之租賦,供積惡之兇虜,其眾益多,非中國之利也。”太宗不納。
——吳兢《貞觀政要》
材料二 “朕閱經史,塞外蒙古多與中國抗衡,自漢、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歸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瘡瘍,方用針灸,肌膚無恙,而妄尋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亂則聲討,治則撫綏,理之自然也。自古以來,好勤遠略者,國家元氣,罔不虧損,是以朕意不以生事為貴。”
“羅剎(俄羅斯)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其所竊據(jù),距我朝發(fā)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朕親政之后,即留意于此?!?BR> ——康熙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認為“于事無益,徒費中國”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體現(xiàn)唐太宗開明民族政策的措施。(7分)(2)對比材料二和材料一,歸納康熙帝與唐太宗治理少數(shù)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衛(wèi)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中遇到了什么新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熙帝最終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請簡要評述。(4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中“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于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問,結合唐太宗時期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的行政機構作答即可。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中“自突厥頡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歸納唐太宗對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根據(jù)材料二中“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歸納康熙帝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再結合二者相同之處作答即可;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中“羅剎(俄羅斯)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朕親政之后,即留意于此”進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問,注意設問要求“最終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結合《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相關史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國根本,對少數(shù)民族的供養(yǎng)、賞賜會加重百姓賦稅負擔;少數(shù)民族風俗難改;威脅中原統(tǒng)治。
措施:在東突厥故地設羈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設安西都護府;與吐蕃和親;冊封西北各族首領及其后嗣。(2)共同手段: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或鎮(zhèn)壓與撫綏相結合,剿撫并用)新問題:沙俄入侵中國東北。
解決: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捍衛(wèi)了我國東北邊疆(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維護了國家主權。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汝之民為餓也,何不白于君,發(fā)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顯示)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BR> ——《孔子家語·觀思》
康有為認為,要達到幸??鞓返拇笸?,必須推行“公養(yǎng)”“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婦女懷孕后入公立政府組建的“人本院”贍養(yǎng),實施胎教,嬰兒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嬰院”“慈幼院”撫養(yǎng),兒童6歲入“小學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大學院”,20歲畢業(yè)。經過長達14年的義務教育培養(yǎng),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傷致殘,可以進入社會舉辦的“醫(yī)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療;人到了晚年,則可進入社會舉辦的“養(yǎng)老院”“恤貧院”,受到“公恤”。
——根據(jù)康有為《大同書》整理
材料二 孔子為教主,為種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無人、無事、無義不范圍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議禮、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濟問題上的主要觀點。與孔子相比,康有為的社會福利主張有哪些發(fā)展?(7分)(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歸納康有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據(jù)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評康有為對待傳統(tǒng)儒學的態(tài)度及原因。(3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中“白于君,發(fā)倉廩以賑之”得出國君救濟,根據(jù)“私以爾食饋之,是??見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張個人救助;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一得出社會福利制度化、救濟與教育有機結合等。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中“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小問,根據(jù)第(1)問的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三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中出處“《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與戊戌維新有關,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答案】(1)觀點:主張國君(或政府)組織救濟,不主張個人實施救助。
發(fā)展:①社會福利制度化。②強調政府救濟與社會救濟相結合。③主張救濟與教育有機結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師。態(tài)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為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的順利開展。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對關羽的評價同三國時期基本一致:主要強調驍勇、忠義,勇在前,忠次之,義在后。對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剛而自矜”評價。唐政府對關羽的評價還不高,不過唐朝以后很少再有關于其缺陷的評價。宋朝抑武揚文,關羽排名頗低。元朝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開始由皇帝祭祀,民間則認為關羽可以滅妖除怪。清代關羽排名僅次于孔子,稱為“關帝”,允許關帝廟使用黃色的房瓦,加封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等稱號。對關羽的評價演變?yōu)橹以谇?,義在中,勇在后。百姓將其與觀音菩薩并列,認為可以斬妖除魔、勸善懲惡、指點迷津、護國戰(zhàn)神、救人濟世、為民伸冤、治病,科舉考生也要祭拜關羽。江湖綠林幫會認為關羽披肝瀝膽、超越血緣,加以崇拜。
——荊學義《經典的傳播:關羽形象傳播研究》
(1)根據(jù)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對關羽的評價的特征。(8分)(2)根據(jù)材料,你認為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注意什么原則?(4分)【解析】 第(1)問從唐之前、唐、宋、元、清官方歷代對關羽的評價可以發(fā)現(xiàn):“唐朝之前,??主要強調驍勇、忠義”“元朝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開始由皇帝祭祀,民間則認為關羽可以滅妖除怪”“清代關羽排名僅次于孔子,稱為‘關帝’,允許關帝廟使用黃色的房瓦,加封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等稱號”“認為可以斬妖除魔、勸善懲惡、指點迷津、護國戰(zhàn)神、救人濟世、為民伸冤、治病,科舉考生也要祭拜關羽”可見對關羽的評價越來越高;關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來越多;賦予關羽道德稱號也越來越多;對關羽缺點避而不談。第(2)問根據(jù)史學理論,結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跡為依據(jù)、多角度評價、一分為二辯證看待等。
【答案】(1)特征:隨著時間發(fā)展,評價越來越高;往歷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來越多;道德因素越來越重;有意識回避缺陷(或者為尊者諱;只評價優(yōu)點,忽略缺點);有神話傾向;多個群體對關羽都有評價;不同群體評價標準(角度)不同; 受到當時環(huán)境、政策影響。
(2)原則:從多角度評價歷史人物;盡量依據(jù)距離歷史人物時間最近的資料;避免神化歷史人物;辯證看待、利用后人的評價;結合時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條件下)評價。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戴高樂從1958年開始連續(xù)當了11年法國總統(tǒng),他領導制定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重新確立法國的政治體制。任內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事務上。戴高樂支持發(fā)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因心臟病猝然逝世。蓬皮杜總統(tǒng)于次日向法國人民發(fā)表廣播講話:“戴高樂將軍逝世了,法國失去了親人。1940年,戴高樂將軍拯救了我們的榮譽。1944年,他領導我們走向解放和勝利。1958年,他把我們從內戰(zhàn)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他使今天 的法國有了自己的制度、獨立和國際地位??讓我們向法國保證,我們決不辜負我們所得到的教誨,愿戴高樂將軍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中?!?BR>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戴高樂主義”政策出臺的歷史背景。(6分)(2)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戴高樂對法國和法蘭西民族作出的卓越貢獻。(5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1958年”(20世紀50年代)是法德和解,促進向歐洲走向聯(lián)合,有利于法國自身經濟恢復與發(fā)展,得出:20世紀50年代,法國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影響,根據(jù)材料“戴高樂支持發(fā)展核武器??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得出:冷戰(zhàn)形勢下,法國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第(2)問根據(jù)材料“1940年,戴高樂將軍拯救了我們的榮譽”可知,二戰(zhàn)期間,1940年德國攻下法國,戴高樂拒絕對德投降,扭轉法國國際形象,贏得國際尊重;根據(jù)材料“1944年,他領導我們走向解放和勝利”得出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打敗德國法西斯,贏得民族獨立;由“他領導制定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重新確立法國的政治體制”得出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確立法國特色政治體制;根據(jù)材料“1958年,他把我們從內戰(zhàn)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他使今天的法國有了自己的制度、獨立和國際地位??”“戴高樂支持發(fā)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得出促進法德進一步和解,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重塑法國大國形象,提高法國國際地位。
【答案】(1)背景:20世紀50年代,法國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冷戰(zhàn)形勢下,法國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影響。
(2)貢獻:拒絕對德國法西斯投降,扭轉法國國際形象,贏得國際尊重;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打敗德國法西斯贏得民族獨立;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確立法國特色政治體制;促進法德進一步和解,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重塑法國大國形象,提高法國國際地位。
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期間,發(fā)現(xiàn)德國大學校長和各科學長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會公選。1916年底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的北大,校長獨攬大權,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jiān)主任、庶務主任等少數(shù)幾個人辦理,連各科學長也無權與聞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長后,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凡大學“立法”均須評議會通過;同時,它又是全校最高權力機構,凡重要事項經評議會審核通過才能付諸執(zhí)行。評議會由評議員組成,校長是當然的議長,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組織選舉產生各學科教授會,規(guī)劃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他聘請教員不拘一格,不問思想流派,只問學問能力。1919年3月,《東方雜志》載文稱蔡元培“使數(shù)年來無聲無臭生機殆盡之北京大學挺然特出,褒然獨立??學風丕振,聲譽日隆”。
——據(jù)周天度《蔡元培傳》
(1)根據(jù)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校務改革的原因。(4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并評價蔡元培的貢獻。(8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期間,發(fā)現(xiàn)德國大學校長和各科學長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會公選。1916年底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的北大,校長獨攬大權,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jiān)主任、庶務主任等少數(shù)幾個人辦理,連各科學長也無權與聞其事”分析。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它又是全校最高權力機構??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和各科教授??他聘請教員不拘一格,不問思想流派,只問學問能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二小問放在新文化運動這一背景下進行評價。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體制存在嚴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善于借鑒國外教育管理經驗。
(2)特點:成立相應管理機構,權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貢獻: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推動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鄭板橋,清代杰出的藝術家、文學家,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從小生長在農村,歷經康、雍、乾三代。鄭板橋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筆墨之外有主張”,反對“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說:“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經斷律。”鄭板橋一生最愛畫蘭、竹、石,其畫構圖簡單、主題鮮明,詩、書、畫、印完美結合。他尤喜畫竹,曾在一幅畫作上題詩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编嵃鍢虻脑姰嫎O富生活氣息,深受時人喜愛。他晚年靠賣畫為生,曾題詩云;“畫竹多于買作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BR>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板橋畫作的藝術特點。(8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鄭板橋藝術風格形成的歷史背景。(6分)【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最大限度地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問題。第(1)問,鄭板橋繪畫藝術的特點要根據(jù)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時期的文化特點進行概括。第(2)問,首先根據(jù)所給材料確定歷史背景的時間,然后結合康雍乾時期中國的政治狀況、經濟狀況、“經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
【答案】(1)個性鮮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畫風題材生活化、寫實化;多種藝術形式完美結合。
(2)江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江南社會的世俗化;“經世”思想的發(fā)展。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三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八 明治維新專題綜合測評 人民版選
修1
(時間:45分鐘 分值:90分)本試卷共6個非選擇題,每題15分,共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學者家永三郎指出: “扶植近代產業(yè)和近代軍備是‘富國強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學又是扶植近代產業(yè)和近代軍備的手段,這就自發(fā)地傾向于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研究,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研究難免就放任自流?!J識到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所必須的限度內也得學習法律學、經濟學等。盡管如此,不符合能夠為天皇制國家政治、軍事發(fā)展服務這一條件的學科仍然難免遭到排斥?!?BR>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進外來先進文化而著稱,但諸多的外來文化并沒有和傳統(tǒng)文化融合,而是以獨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會?!瓕Υ鈦硐冗M文化要么是極端地崇拜,要么是極端地排斥,頑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導致日本現(xiàn)代化初期對舊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徹底。……這種極端態(tài)度已經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為世界上最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現(xiàn)代化》
請回答:
(1)根據(jù)上述材料,歸納日本學習先進文化的特點。(6分)(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日本“對待外來先進文化要么是極端地崇拜,要么是極端地排斥”的具體表現(xiàn)及影響。(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學又是扶植近代產業(yè)和近代軍備的手段,這就自發(fā)地傾向于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研究”“所必須的限度內也得學習法律學、經濟學等”得出實用原則,“不符合能夠為天皇制國家政治、軍事發(fā)展服務這一條件的學科仍然難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據(jù)材料二“要么是極端地崇拜,要么是極端地排斥”“這種極端態(tài)度已經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極端態(tài)度,根據(jù)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進外來先進文化而著稱,但諸多的外來文化并沒有和傳統(tǒng)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傳統(tǒng)文化融合。第(2)問的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極端崇拜、極端排斥兩個角度選擇史實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正反兩個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點:以鞏固天皇政權為目的;以“實用”為原則來引進西方文化;善于引進而不能很好地同傳統(tǒng)文化融合;采用極端態(tài)度。(答出其中3點即可)(2)表現(xiàn):極端崇拜:殖產興業(yè)(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文明開化(或提倡西方文明,發(fā)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軍隊。極端排斥:保留封建殘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影響: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成為亞洲強國,推動日本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封建殘余影響其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軍國主義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擴張道路,給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團出訪歐美,“借政體更新,為篤友親善而修聘門禮;借修改條約,向各國政府闡明并洽商我國政府之目的與期望;實地考察歐美各國最開化、昌盛之體制……以求行之于我國國民之略……”。一日本使員記載:此次出使歐美,就其實地,察其形勢……深深悟出,欲宇內建立不羈之國,必富國強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國強兵,務從殖產興業(yè)入手,切實謀求進步發(fā)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視個人自由權利,拒絕現(xiàn)代文明民主化原則的日本明治維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力因之迅速膨脹,但也正是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潰。
——《日本憲政文化芻議》
(1)依據(jù)材料一,歸納日本使團出訪歐美的目的和成果。(7分)(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觀點的認識。(8分)【解析】 第(1)問中的“目的”從材料一“借政體更新,為篤友親善而修聘門禮”可總結為爭取列強支持,從“借修改條約,向各國政府闡明并洽商我國政府之目的與期望”可總結為取得國家獨立,從“實地考察歐美各國最開化、昌盛之體制”可總結為考察歐美體制;“成果”從材料一最后一句日本使員的記載,可總結為全面考察了西方社會情況;確立了明治維新的目標和路徑。第(2)問先總結材料二的觀點,然后再結合日本明治維新影響的史實,評價材料二觀點,闡明認識。
【答案】(1)目的:爭取列強支持;取得國家獨立;考察歐美體制。成果:全面考察了西方社會情況;確立了明治維新的目標和路徑。
(2)認識:材料二認為,明治維新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但其拒絕民主化原則、保留封建殘余,也導致了二戰(zhàn)中日本的失敗。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日本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lián)合專政,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國主義色彩,并逐步走上對外侵略之路,最終戰(zhàn)敗。這充分說明,缺少政治民主化的現(xiàn)代化不是真正的現(xiàn)代化。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當天朝上下羞羞答答舉步維艱地撩開西洋的神秘面紗時,日本舉國喊響了全國“脫亞入歐”的口號,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開化”的狂潮。
追根溯源,李鴻章的腳跨進了新時代,而腦袋卻還留在舊時代。梁啟超說:“伊藤博文能制定憲法為日本長治久安之計,李鴻章則惟彌縫補直,畫虎效顰,而終無成就也?!?BR> ——《李鴻章對伊藤博文:大臣與首相的差別》(1)材料中的“文明開化”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并對其進行評價。(7分)(2)材料中“伊藤博文能制定憲法為日本長治久安之計”是否有道理,請講出你的理由。(8分)【解析】 本題考查對明治維新的分析評價能力。第(1)問,“文明開化”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出答案;“評價”要注意辯證法的運用,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第(2)問中,考查《大日本帝國憲法》的積極作用,結合知識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答案】(1)成就:建立近代教育體制。評價:教育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是日本教育強調效忠天皇,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濃厚。
(2)有道理。理由: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它的頒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產、昌其業(yè)……由修身、開智、展才藝可得,而其修身、開智、展才藝,非學不能。由此,設學校之緣由,即在于學日用常行語言書算和士官農商百工技藝以及法律、政治、天文、醫(yī)療等大凡人之營為之事……學問可說是立身之財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須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
——明治政府《關于獎勵學事的被仰出書》(1872年)材料二 望爾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律己、醉愛及眾、修學問、習職業(yè),以啟發(fā)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國憲,時守國法……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則不獨可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顯彰爾先祖之遺風。
——明治天皇《教育敕語》(1890年)(1)指出材料一體現(xiàn)的教育理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背景。(8分)(2)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體現(xiàn)的教育方針有何不同?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評價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7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即在于學日用常行語言書算和士官農商百工技藝以及法律、政治、天文、醫(yī)療等大凡人之營為之事”歸納為學習實用之學;“學問可說是立身之財本”歸納為學問是立身之本。第二小問,從明治維新的措施以及傳統(tǒng)思想和西方啟蒙思想影響的角度回答。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則不獨可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顯彰爾先祖之遺風”歸納為服從天皇,培養(yǎng)“忠良臣民”。第二小問“評價”,從教育的作用即培養(yǎng)人才,提高國民素質、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回答;“局限性”從教育目的,即維護天皇權威及其專制統(tǒng)治服務回答。
【答案】(1)理念:學問是立身之本;學習實用之學;教育(機會)平等。(答出其中兩點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殖產興業(yè)(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西方啟蒙思想的傳入。
(2)不同:強調服從天皇,培養(yǎng)“忠良臣民”。
評價:建立了近代教育體系;提高了國民素質;為近代日本的發(fā)展提供了人才;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答出其中兩點即可)為維護天皇權威及其專制統(tǒng)治服務。
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阿里)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體包括:效仿歐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學和技術學校;減少宗教課程,增加現(xiàn)代科學內容;聘請外國教師任教;派遣留學生到歐洲(主要是法國)學習,等等。通過改革,現(xiàn)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現(xiàn)雛形。……由于阿里對埃及現(xiàn)代教育的突出貢獻,而被后人稱之為埃及“現(xiàn)代教育之父”。
——季誠鈞、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歷史考察》
材料二(日本明治維新以后,統(tǒng)治集團)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他們又特別重視初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同時出于自身統(tǒng)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愛國”、“忠君”的德育教育觀。
——楊世武《明治統(tǒng)治集團教育改革芻議》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6分)(2)有學者認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而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終導致明治維新走向歧途。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選擇其中一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9分)【解析】 第(1)問從改革內容的四個層次概括特點,分析作用時教育改革首先對科技文化產生推動作用,進而對國家的近代化產生作用。第(2)問首先表明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理由,做到史論結合。
【答案】(1)特點:學習西方;世俗化;現(xiàn)代化。作用: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促進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若答“促進了日本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或“促進了日本社會的近代化”皆可得分)。
后者,理由:宣揚忠君愛國,促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對外侵略擴張,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6.近代俄、日兩國改革影響深遠,給后人留下深刻啟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沙皇簽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農民實現(xiàn)人身自由?!?guī)定全部土地仍屬于地主所有,農民可以按照規(guī)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shù)額高出于土地實際價格二三倍。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債條例》,規(guī)定凡領取俸祿者均須獻出俸 祿,由政府按其俸祿多寡發(fā)給“金祿公債”?!ㄟ^贖買辦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祿的意義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為一個階級瓦解了,而且沒有發(fā)生大的叛亂就實現(xiàn)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債取代了俸祿,既可以減輕財政困難,又可以使武士們將公債轉化為資本,去從事工商業(yè)活動。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1)根據(jù)材料一,農奴在1861年改革中獲得了哪些權利?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治政府剝奪武士封建特權的措施。(8分)(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響。兩國改革對待傳統(tǒng)勢力的做法,對你有何啟示?(7分)【解析】 第(1)問中的“權利”,依據(jù)材料一中“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農民實現(xiàn)人身自由”得出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買賣他們;根據(jù)“規(guī)定全部土地仍屬于地主所有,農民可以按照規(guī)定贖買一小塊土地”可見農奴繳納贖金,可以獲得一塊份地。“措施”,根據(jù)材料二中“規(guī)定凡領取俸祿者均須獻出俸祿,……通過贖買辦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祿的意義是重大的”得出通過贖買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祿;結合明治維新的內容,明治政府廢除武士佩刀的特權和取消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第(2)問中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可從社會矛盾、經濟、封建殘余等方面回答。“啟示”,結合所學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影響進行分析,可以從改革的策略和階層利益兩個角度回答。
【答案】(1)權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買賣他們;農奴繳納贖金,可以獲得一塊份地。
措施:通過贖買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祿;廢除武士佩刀的特權;取消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2)共同影響: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經濟發(fā)展;保留了封建殘余。啟示:改革要講究策略的靈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階層的利益。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四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四 王安石變法 二 王安石變法學業(yè)
分層測評 人民版選修1
(建議用時:45分鐘)
[學業(yè)達標] 1.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遼宋金卷)認為,王安石變法時,國家通過市場的力量調節(jié)供需和物價,而不是著重于國家的直接經營活動。相應的變法措施是()a.農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稅法
b.募役法 d.市易法
【解析】 農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積法都是與農業(yè)相關的變法措施,故a、c兩項錯誤;募役法是與勞役相關的變法措施,故b項錯誤;市易法是與市場相關的變法措施,故d項正確。
【答案】 d 2.王安石上書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shù)千百事??其議論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募役(也稱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則________?!笨瞻滋帒顚懙恼Z句是()a.農時不奪,而民力均矣 b.寇亂息,而威勢強矣 c.貨賄通流,而國用饒矣 d.貧者舉息于豪民者少矣
【解析】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募役法(免役法)規(guī)定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雇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它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xiāng)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故a項正確;b項為保甲法的作用,c項為市易法的作用,d項為青苗法的作用,故排除b、c、d三項。
【答案】 a 3.王安石為改變積弱局面推行的變法中,既能夠增強國防力量,又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是()a.保馬法 c.保甲法
b.將兵法 d.設軍器監(jiān)
【解析】 保甲法是政府把農民編成保甲,平時參與社會治安,戰(zhàn)時編入軍隊作戰(zhàn),所以既能夠增強國防力量,又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
【答案】 c 4.王安石說:“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才,致不如古。”為解決這一問題,王安石變法時所采取的措施 是()a.整頓太學,重新編撰教科書 b.實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c.由皇帝直接控制錄取權 d.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
【解析】 王安石指出了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要內容不能選拔出實用型人才的弊端。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早在王安石變法前就已經確立,排除;c項屬于北宋初年科舉制度發(fā)展的表現(xiàn)。
【答案】 d 5.史書記載,王安石變法時,“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這句話反映了王安石變法()①改善了北宋積弱的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積貧的局面
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④使廣大人民安居樂業(yè),連年有余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題干現(xiàn)象主要反映了對積貧局面的改善,因而①錯誤,②正確;③是變法的作用,④不符合史實,王安石變法時間短,沒有達到這種效果,故選b項。
【答案】 b 6.仔細觀察下面的圖片,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圖一
圖二
a.保守派的反對、用人不當 b.變法措施過急 c.失去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支持 d.民族矛盾尖銳
【解析】 圖一體現(xiàn)了保守派反對變法,圖二體現(xiàn)了變法用人不當,故選a項。b、c兩項也是原因,但不是材料提供的原因,排除;d項在圖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宋史·王安石傳》
材料二 “免役錢”令百姓一體出錢,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間征發(fā)的義務差役,可是鄉(xiāng)民無錢,也等于在農村推行金融經濟,而此時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開。“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發(fā)業(yè)務,以致執(zhí)行者自己成為零售商,到街上去賣果賣冰,甚至“賣梳樸即梳樸貴,賣脂麻則脂麻貴”,為神宗親譴責。“青苗錢”以常平糴本一千四百萬作本錢,等于農村貸款,春散秋斂,收息二分。但是無銀行主持,缺乏法庭處理貸款的權利義務。有些縣官就將整數(shù)交給若干農民,也不問他們愿借與否,只責成他們彼此保證,秋后一體帶利歸還。甚至在執(zhí)行時,若干縣份被指摘并未貸款而向農民一體索息。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核心主張及其依據(jù)。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
【解析】 第(1)問,由材料一可知,作者核心主張即變法,根據(jù)材料一從國家財力、社會風俗、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來分析其依據(jù)。第(2)問,由材料“免役錢”“市易法”可以看出變法措施脫離實際,違背經濟規(guī)律;由材料“青苗錢”可以看出缺乏與經濟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即可。
【答案】(1)主張:必須變法,應對時局。
依據(jù):國家財力不足,需采取措施增加財政收入;社會風俗敗壞,因循守舊風氣濃厚;朝廷人才欠缺,要采取措施培養(yǎng)人才。(答對兩點即可)(2)原因:變法措施脫離實際,違背經濟規(guī)律;新法執(zhí)行過程偏離改革設計意圖,出現(xiàn)地方官員乘機貪污現(xiàn)象;缺乏與經濟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反對派勢力強大。
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證任用熟于“理財”的人就能確?!懊癫患淤x而國用饒”。司馬光??認為,“理財”非古代的政府所為。政府應該確保它的政策不會妨礙人民使自己富裕起來。稅收只是為了讓政府能維持秩序。青苗錢破壞了富人必要的社會職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
材料二 王安石變法??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他更多地重視商品貨幣的作用??想盡量用經濟的辦法管理國家財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貨幣在社會生活中的活躍,也證 明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和變法舉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馬光圍繞什么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爭論的實質,并回答變法觸動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確保“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變法重視商品貨幣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抓住材料一的關鍵詞“理財”,可知二人的問題就是圍繞著“理財”展開的;第二小問,結合司馬光對變法的總體態(tài)度分析,司馬光堅決反對變法,而王安石主張變法,這正是二人爭論的實質;第三小問,結合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因此得出變法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第(2)問的第一小問,屬于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中王安石變法的經濟措施內容或“富國”之策即可作答;第二小問,要結合宋朝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分析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則要結合材料中王安石的觀點進行總結。
【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財”和祖宗之法是否可變。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貨幣經濟活躍;王安石的思想具有前瞻性。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修辭者不求大才,明經者不問大旨。師道既廢,文風益澆。詔令雖繁,何以戒勸?士無廉讓,職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儻國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亂于上,風壞于下,恐非國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時務書》
材料二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議行新法。??熙寧四年二月,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策論試進士。??熙寧六年三月,置經義局,修《詩》《書》《周禮》“三經義”。??熙寧八年六月,頒《詩》《書》《周禮》“三經義”于學官。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嘗論王安石變法:“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認為“官亂風壞”的源頭是什么?他提出的解決途徑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其具體解決措施。
(2)根據(jù)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張的相同之處,并談談你對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3)根據(jù)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問考查學生史料閱讀能力,分析材料一“師道既廢,文風益澆。詔令雖繁,何以戒勸”可知范仲淹認為“官亂風壞”的源頭是士人沒有繼承儒家的“師道”大旨。第二和第三小問結合所學的史實回答即可。第(2)問分析材料二“??熙寧四年二月,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策論試進士”并結合材料一可知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張的相同之處在于都主張取士不以詞賦、明經為主。這種取士制度客觀上有利于培養(yǎng)人才和改革的中堅力量;有利于推動改革進程;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第(3)問依據(jù)“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因素是與守舊派發(fā)生沖突、用人不當,出現(xiàn)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答案】(1)源頭:士人沒有繼承儒家的“師道”大旨。途徑:整頓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方面,改革文官升遷方法;嚴格“恩蔭”制度。取士方面,改革貢舉制(改革科舉制)。
(2)相同:都主張取士不以詞賦、明經為主(重策論)??捶ǎ河欣谂囵B(yǎng)人才和改革的中堅力量;有利于推動改革進程;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
(3)因素:與守舊派發(fā)生沖突;用人不當,出現(xiàn)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五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七 俄國農奴制改革專題綜合測評 人
民版選修1
(時間:45分鐘 分值:90分)本試卷共6個非選擇題,每題15分,共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西方的工業(yè)革命雖然一方面為俄國提供了效仿的實例,但另一方面也給更多的傳統(tǒng)部門的結構化調整帶來巨大的阻力。西方城市的發(fā)展和繁榮,使得它們對于俄國的木材、大麻、油脂(后來逐漸發(fā)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然而生產這些出口貨物是不需要新技術的,而且也不必要改變現(xiàn)有的勞動體系。??擺在眼前的這種誘惑令俄國在陳舊的經濟體制中故步自封——它要應對傳統(tǒng)制度下因為需求的增加而帶來的新機會,它要繼續(xù)保持農奴制和農業(yè)的優(yōu)勢,它不會冒險進行根本的內部轉變。
——[俄]彼得·斯特恩斯《俄國的工業(yè)革命》
(1)根據(jù)材料,分析導致俄國工業(yè)革命緩慢的因素。(6分)(2)促使19世紀中期俄國“進行根本的內部轉變”的直接因素是什么?應如何評價這一“根本的內部轉變”?(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西方城市的發(fā)展和繁榮,使得它們對于俄國的木材、大麻、油脂(后來逐漸發(fā)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斷提高”,得出由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俄國成為西方原料產地,根據(jù)“擺在眼前的這種誘惑令俄國在陳舊的經濟體制中故步自封——它要應對傳統(tǒng)制度下因為需求的增加而帶來的新機會,它要繼續(xù)保持農奴制和農業(yè)的優(yōu)勢”得出由于農奴制的阻礙,使俄國工業(yè)革命進展緩慢。第(2)問的第一小問“因素”,根據(jù)所學知識,克里米亞戰(zhàn)爭失敗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的矛盾,成為俄國改革的直接導火線;第二小問“評價”,根據(jù)所學知識,農奴制改革的積極影響是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fā)展,但由于改革不徹底,留下大量農奴制殘余,阻礙了俄國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答案】(1)因素:在工業(yè)革命的沖擊下,俄國淪為西方的原料產地;落后的經濟體制(農奴制度)的阻礙。
(2)因素: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
評價:一方面,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的殘余,阻礙了俄國的進一步發(fā)展。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到了19世紀60年代,俄國的弱點暴露無遺,內部很不穩(wěn)定,對外則比想象中虛弱許多。其關鍵弱點既是政治的,又是經濟的。亞歷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與其說是振衰起敝的靈丹妙藥,不如說是顯露疾病的癥狀。
——摘編[美]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材料二 1861年2月19日頒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證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實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給農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給的長期國債券,而農民則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給政府。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
——《農業(yè)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
(1)根據(jù)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發(fā)生的原因。(6分)(2)有學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根據(jù)材料二指出這種說法的合理性,并分析這種做法對俄國發(fā)展的消極影響。(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內部很不穩(wěn)定”得出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對外則比想象中虛弱許多”得出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其關鍵弱點既是政治的”得出沙皇專制的腐朽統(tǒng)治,“又是經濟的”得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的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回答即可。第(2)問“合理性”,根據(jù)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頒布的《解放法令》”得出解放農奴,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根據(jù)材料二“農民則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給政府??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得出高額贖金,可得出獲得了大量的資本,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不利于國內市場的擴大、階級矛盾尖銳。
【答案】(1)原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徽紊仙郴蕦V频母嘟y(tǒng)治;經濟上農奴制阻礙了俄國的發(fā)展。
(2)合理性:1861年改革解放農奴并向農民索取高額贖金,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資本。
影響:農民購買力低下,不利于國內市場的擴大;農民暴動不斷,階級矛盾依然尖銳。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guī)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向政府履行義務,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tài)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
材料二 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
——以上材料均摘自《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1)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qū)別。(10分)(2)材料二中關于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史實?說明理由。(5分)【解析】 本題考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有關知識。第(1)問,注意區(qū)分暫時義務農和自由農在土地權利和與地主關系方面的區(qū)別。第(2)問,農奴制改革并沒有使農民真正擺脫地主剝削。【答案】(1)暫時義務農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數(shù)量土地的權利,還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農民則完全擺脫了地主的控制,且擁有私產。
(2)不符合史實。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仍然存在。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農民革命的威脅迫使政府開始準備農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賴以存在的支柱農奴地主也意識到必須破除農奴制。??中等地產的貴族希望農業(yè)沿著資本主義方向發(fā)展,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數(shù),占有大部分農奴。??農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們所關心的都是防止農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讓步和妥協(xié)為代價使俄國的農村轉入資產階級的逐漸改革,從而把權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蘇聯(lián)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xiàn)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的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
材料三 對于1861年的改革,歷來有眾多評價。一位地主說農奴“受奴役的所有跡象都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一些自由派認為“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是貴族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的產物”。赫爾岑認為“解放是一種欺騙”。列寧認為“是對農民實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俄國社會各階層(或階級)對農奴制的基本態(tài)度,并分析他們保持該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8分)(2)根據(jù)材料二,分析“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的原因。(4分)(3)根據(jù)材料三,思考為什么對同一改革事件的認識評價會有巨大差異。(3分)【解析】 本題考查對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評價,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的“態(tài)度”,從材料一中進行總體性概括即可;“原因”,提取材料一關鍵信息,從各自角度展開分析。第(2)問,從農奴制改革關于贖金和自由的規(guī)定和效果層面進行思考。第(3)問,運用史學研究方法作答即可。
【答案】(1)態(tài)度:主張廢除。原因:農民起義威脅沙皇的統(tǒng)治;農奴主貴族希望農業(yè)沿著資本主義方向發(fā)展;農奴主和資產階級自由派想通過改革保存自己的權利和土地。
(2)農民所付的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還高;農民并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義務獲得完全自由。(3)原因:改革本身具有復雜性(兩面性,有進步,也有局限);看待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不同。
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對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和斯拉夫派來說是一個嚴重打擊,因為與許多事先就警告俄羅斯會因其沒能跟上西方的腳步而即將遭到失敗的西歐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則很有信心地預言俄羅斯專制制度的優(yōu)越性將會導致一場可與1812年對拿破侖的 勝利相媲美的勝利。實際上,這場失敗暴露了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后,而之后的改革也就實踐了西歐派人的認識。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腳步”和“舊制度”的內涵。(6分)(2)“之后的改革”對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俄羅斯會因其沒能跟上西方的腳步而即將遭到失敗”可知“沒能跟上西方的腳步”是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結合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的外因可知是指工業(yè)文明;根據(jù)材料“俄羅斯專制制度的優(yōu)越性”及“失敗暴露了俄國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后”可知“舊制度”是指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第(2)問根據(jù)材料“之后的改革也就實踐了西歐派人的認識”得出“之后的改革”指俄國農奴制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影響即可。
【答案】(1)“西方的腳步”:工業(yè)文明?!芭f制度”: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2)影響: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加快了俄國工業(yè)化的歷史進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但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講話
材料二 農民還有權贖買他們所居住的房屋,并在獲得地主同意后,贖買分配給他們長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屬地作為私產??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簽署的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 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xiàn)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2分)(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改革后俄國農民的地位發(fā)生的變化。(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2分)(4)根據(jù)上述材料,分析俄國1861年改革的意義和實質。(7分)【解析】 第(1)問要從貴族地主的利益出發(fā)去考慮。第(2)問聯(lián)系改革的內容回答。第(3)問注意關鍵句“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第(4)問要從改革的內容和存在的實際問題考慮。
【答案】(1)挽救統(tǒng)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2)農民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塊份地。(3)改革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民十分不滿。(4)意義: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實質:它是對農民進行的一次大規(guī)模掠奪。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一
修1
(時間:45分鐘 分值:90分)本試卷共6個非選擇題,每小題15分,共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衛(wèi)鞅對曰:“夫國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強,不可以摧敵。欲富國,莫如力田,欲強兵,莫如勸戰(zhàn)?!?BR> 材料二 衛(wèi)鞅對曰:“夫富強之術,不得其人,不行;得其人,而任之不專,不行; 任之專而惑于人言,二三其意,又不行。”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根本目的是什么?他是怎樣“力田”“勸戰(zhàn)”的?(9分)(2)根據(jù)材料二分析,商鞅認為變法成功的條件有哪些?結合史實指出商鞅新法能在秦國長行不廢的根本原因。(6分)【解析】 第(1)問,從材料“夫國不富,不可以用兵,兵不強,不可以摧敵”可以看出變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力田”“勸戰(zhàn)”的做法結合商鞅變法經濟、軍事的措施回答。第(2)問,注意從材料二分析變法成功的條件,主要涉及用人問題,變法或改革勝利的根本原因是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趨勢。
【答案】(1)根本目的:富國強兵。
力田:廢除井田,獎勵耕織。勸戰(zhàn):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連坐制。(2)條件:統(tǒng)治者得人善任并堅定支持。根本原因:變法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趨勢。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入境,觀其風俗,其百姓樸,其聲樂不流污,其服不挑(佻),甚畏有司而順,古之術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肅然,莫不恭儉、敦敬、患信而不楛(粗劣的),古之吏也。入其國,觀其士大夫,出于其門,入于公門,歸于其家,無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黨,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觀其朝廷,其朝間,聽決百事不留,恬然如無治者,古之朝也。
——《荀子·疆國》
材料二(商鞅的法令)行之二歲,秦俗日敗。故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借父耰钅且(指農具),慮有德色(指臉上顯出給父親恩德的表情);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指惡語相加)??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譏。其慈子耆利(指愛自己的孩子、貪求財利),不同禽獸者亡幾耳。
——《治安策》
(1)材料一反映了商鞅變法后“百姓”、“百吏”、“士大夫”、“朝廷”的生存現(xiàn)狀,分析導致這一現(xiàn)狀的原因有哪些?(6分)(2)商鞅變法中的哪些內容導致了材料二所述社會風氣的變化?(3分)(3)結合上述材料,概括商鞅變法的特征。(6分)【解析】 第(1)問,要從戶籍制度、縣制、中央集權等方面分析。第(2)問,注意強調的是“社會風氣”,應從土地制度、法令、習俗等方面,并依據(jù)變法內容分析即可。第(3)問,特征應從政治、觀念等方面分析出專制、愚民等要素。
【答案】(1)建立嚴密的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以及風俗改革等措施,強化了對百姓的控制;普遍推行縣制,獎勵軍功等措施,加強了對各級官吏和士大夫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增強了國君的權威,提高了決策的效率。
(2)廢井田,開阡陌,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推行家有二男則分戶的“分異”令。
(3)重視加強對百姓和官僚士大夫的控制;重視等級權威;重視培養(yǎng)人民的私有觀念和競爭意識;強化個體小生產者的意識,推行愚民政策。(答出三點即可)3.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開始變法。這一天,在咸陽城內,一名官員正在向下面圍觀的人大聲宣讀法令:“
一、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二、按照在前線殺敵的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相應的耕地、住宅和官職,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貴族特權。
三、凡是努力從事農業(yè)生產,多繳租稅者,免其徭役。
四、建立縣制,全國劃分為41個縣,由國君主直接委派官司吏治理?!甭犃诉@些法令,人群中議論紛紛。不同階層的人對法令褒貶不一。
請回答:
(1)如果你是人群中的新興封建地主,你會對法令中哪些措施表示歡迎?理由是什么?(5分)(2)如果你是人群中的奴隸主舊貴族,你會對法令中的哪一條措施最為不滿,原因是什么?(5分)(3)如果你是人群中的農民,你對法令的看法如何?(5分)【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的措施及影響。材料中涉及到四項措施,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第一項承認土地私有,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確立對土地的所有權,故受到新興地主階級的擁護;第二項獎勵軍功,有利于激發(fā)秦軍的戰(zhàn)斗力,但沒有軍功的奴隸主貴族則受到抑制和打擊,故他們反對這一法令;第三項為獎勵耕織,對農民有益;第四項建立縣制,有利于中央對地方的管轄,有利于中央集權。據(jù)此逐問回答即可。
【答案】(1)承認土地私有,保證了“我”對土地的占有;獎勵軍功使“我”能得到以前只有奴隸主貴族才能享有的爵位、官司職;建立縣制,加強了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2)對按軍功授爵這一條最為不滿。因為如果沒有軍功,就不能享受世襲的貴族特權,嚴重損害了“我”的利益。
(3)對改革表示歡迎。因為獎勵農耕,調動了“我”的生產積極性,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發(fā)展;同時,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的穩(wěn)定,能讓“我”安定地生產、生活。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僇力本業(yè),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貧者,舉以為收孥(官奴婢)。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而集小鄉(xiāng)邑聚為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平斗桶、權衡、丈尺。
——《史記·商君列傳》
材料二 秦地本是戎狄之區(qū)。??直至秦孝公變法時,秦人還不脫戎狄之俗。例如,他們還父兄子弟和姑媳妯娌同寢一室,沿著游牧時代以一個帳幕為一家的經濟辦法。這種陋俗經商鞅的嚴禁才消滅??商鞅的嚴刑峻法給他們養(yǎng)成循規(guī)蹈矩的習慣,商鞅的特殊爵賞制度使得對外戰(zhàn)爭成了他們唯一的出路。以最強悍、最有紀律的民族,用全力向外發(fā)展,秦人遂無敵于天下。
——張蔭麟《中國史綱》
材料三 ??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亦足發(fā)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嘗讀商君開塞耕戰(zhàn)書,與其人行事相類。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
——《史記·商君列傳》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商鞅改革中涉及民生問題的措施。(6分)(2)材料二、三對商鞅變法是如何評價的?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民生”的提示可以從經濟措施中提煉概括為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度,允許民間買賣土地;統(tǒng)一度量衡。第(2)問的第一小問,材料二認為使秦國移風易俗,賞罰嚴明,終于由弱轉強,影響深遠;材料三認為商鞅嚴刑少恩,導致車裂下場,評價片面;第二小問,可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全面地對商鞅變法加以評述。
【答案】(1)民生:獎勵耕織,重農抑商;廢除井田制度,允許民間買賣土地;統(tǒng)一度量衡。
(2)材料二對商鞅變法充分肯定,認為變法使秦國移風易俗,賞罰嚴明,終于由弱轉強,影響深遠。材料三認為商鞅嚴刑少恩,導致車裂下場,評價片面。
看法: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一次成功的改革。為秦統(tǒng)一全國,建立中央集權制奠定了基礎;許多變法內容影響深遠。(言之有理即可)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那七國地廣兵強,大略相等。余國如越,雖則稱王,日就衰弱。至于宋、魯、衛(wèi)、鄭,益不足道矣。自齊威王稱霸,楚、魏、韓、趙、燕五國,皆為齊下,會聚之間,推為盟主。惟秦僻在西戎,中國擯棄,不與通好。及獻公薨,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國為恥。
——《東周列國志》
材料二 分秦國為三十一縣,開墾田畝,增稅至百余萬。??于是道不拾遺,國無盜賊,倉廩充足,勇于公戰(zhàn),而不敢私斗。秦國富強,天下莫比。于是興師伐楚,取商于之地,武關之外,拓地六百余里。周顯王遣使冊命秦為方伯,于是諸侯畢賀。
——《東周列國志》
(1)根據(jù)材料一和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以前秦國的發(fā)展狀況怎樣?(4分)(2)根據(jù)所學知識及材料二分析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變化。(11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那七國地廣兵強,??日就衰弱”“秦僻在西戎,中國擯棄,不與通好”“子孝公代立,以不得列于中國為恥”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答。第(2)問,主要根據(jù)題干材料“于是道不拾遺,國無盜賊,倉廩充足,勇于公戰(zhàn),而不敢私斗。??于是諸侯畢賀”,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治安與環(huán)境等方面作答。
【答案】(1)秦偏僻落后,被中原各強國鄙棄。
(2)政治上:政治地位得到提高。經濟上:促進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軍事上:軍事力量增強,在爭霸中不斷獲得勝利。社會治安與習俗:尚武且怯于私斗,社會穩(wěn)定。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堅持變法,富國強兵,故“商鞅雖死,而秦卒行其法”。對商鞅變法的評價,主流觀點有:“商君之法,使民務本力農”;“然其民見刑而不見德,知利而不知義”(蘇軾《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殘傷民以峻刑”,違背了“得人者興”、“恃德者昌”等治國要領(司馬遷《商君列傳》)
——據(jù)《中國古代史》改編
材料二 人說惠王(即秦惠文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身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讎也,愿大王圖之?!鄙叹龤w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戰(zhàn)國策》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指導思想,并簡析該理論在歷史上的作用。(8分)(2)根據(jù)材料一、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商鞅遭車裂而“秦人不憐”。(7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結合材料“商鞅是著名法家”分析;第二小問,從對政治體制和國家統(tǒng)一的影響角度分析。第(2)問,結合材料一中的“其民見刑而不見德”“殘傷民以峻刑”及材料二商鞅變法觸犯了貴族利益方面進行分析即可。
【答案】(1)法家思想。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都起到了重大作用。(2)商鞅變法侵犯了貴族利益;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加重對百姓剝削與壓迫。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二
模塊綜合測評
(時間:90分鐘 滿分:100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一位西方學者評論秦始皇:“建立了絕對的專制制度,這一制度以個人親信為基礎,而不考慮世系和教育?!睆娜祟愓挝拿靼l(fā)展的角度看,這一政治轉向的積極意義主要在于()a.從貴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轉變 b.從井田制向小農經濟轉變 c.從分權政治向專制政治轉變 d.從軍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轉變
【解析】
從題干中“以個人親信為基礎”“不考慮世系和教育”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君主專制制度打破了以門第出身為基礎的貴族政治,轉而建立了以皇帝為核心的官僚集團政治。
【答案】 a 2.唐太宗晚年曾自我評價道:“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碧铺诘闹饕冇?)①重用人才,善于納諫 ②文德治國,完善科舉 ③不奪農時,輕徭薄賦 ④崇尚佛教,冊封**
a.①②③
c.①②④
b.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解答本題可用排除法,冊封**是在清朝,所以排除含有④的選項即可 【答案】 a 3.柏拉圖的理想國理念是奴隸主的理想,資產階級把永保資本主義制度作為他們的理想,無產階級則把實現(xiàn)共產主義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說明()a.在階級社會中,理想具有階級性 b.他們的理想都是幻想
c.每一時代的人們都有美好的愿望 d.理想是虛無縹緲的東西
【解析】 奴隸主、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都有自己的理想和奮斗目標,說明了理想的階級性。
【答案】 a 4.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結成聯(lián)盟,其根本原因在于()a.有著共同的政治目的
b.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
c.彼此利用對方 d.都有反對人民的一面
【解析】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前,英國新貴族從事資本主義經營,因而和資產階級有著共同的經濟利益,這是其結盟的根本因素。
【答案】 b 5.“拿破侖最大的錯誤就在于:他娶奧國皇帝的女兒為妻,和舊的反革命王朝結成同盟;他不去消滅舊歐洲的一切痕跡,反而竭力和它妥協(xié)??他力圖得到和他們同樣的榮譽,拜倒在正統(tǒng)主義原則之前,因此很自然,正統(tǒng)的帝王們便把篡奪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對上述材料解讀正確的是()a.拿破侖和歐洲舊的專制帝王毫無差別
b.拿破侖雖向歐洲專制勢力妥協(xié),但仍不為其所容納 c.拿破侖力圖成為歐洲帝王的野心,是其滅亡的根本原因
d.拿破侖表面與歐洲專制勢力相妥協(xié),實際是為了推動民主事業(yè)的發(fā)展
【解析】 由材料中的“正統(tǒng)的帝王們便把篡奪者踢出了自己的圈子”可知,拿破侖被舊專制帝王視為篡奪者,故a項錯誤;拿破侖滅亡的根本原因是手工工場時代的資本主義還不足以戰(zhàn)勝歐洲的封建勢力,故c項錯誤;拿破侖“拜倒在正統(tǒng)主義原則之前”是與封建勢力的妥協(xié),是對民主事業(yè)的踐踏,故d項錯誤。由材料可知,拿破侖與歐洲專制勢力相妥協(xié),但仍不為歐洲專制勢力所容納,最終被歐洲封建勢力所滅,故答案為b項。
【答案】 b 6.古往今來,無論是東方古國,或是西方近代國家,都以建章立制來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轄。下列具有此類性質的文獻和制度是()①秦漢郡縣制 ②《民法典》 ③英國《權利法案》 ④美國1787年憲法 a.①② c.③④
b.①④ d.②③
【解析】 秦漢郡縣制有利于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美國1787年憲法規(guī)定了美國的聯(lián)邦制,有利于中央集權的鞏固,故符合題意。其他兩項與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無關。
【答案】 b 7.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被稱為亞洲第一個“美國式”的共和國。其政權的組織形式也被稱為是美國的“仿制品”,究其主要原因是這一政權()a.實行民主共和制 c.實行責任內閣制
b.在美國支持下建立 d.確立了君主立憲制
【解析】 根據(j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guī)定,中華民國實行三權分立的民主共和制,是一個“美國式”的共和國。
【答案】 a 8.“一個人不受外在權威的扶持,而成為他的民族的領袖的人;一位其成功不是依靠投機取巧,也不憑借掌握的技術裝備,而純粹地建立在令人信服的人格力量上的政治家;一位一貫輕視使用武力而勝利的斗士;一位具有智慧與謙遜,用果敢與不可動搖的堅定信念武裝起來的人。”愛因斯坦所評價的這位人物是()a.孔子 c.凱末爾
b.華盛頓 d.甘地
【解析】 由“一貫輕視使用武力而勝利的斗士”排除a、b、c三項。符合這一特點的應該是發(fā)動了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圣雄”甘地,正確答案為d項。
【答案】 d 9.一戰(zhàn)后的民族解放運動取得一定成就,其中完全贏得獨立的國家是()a.中國 c.土耳其
b.印度 d.埃及
【解析】 一戰(zhàn)后的民族解放運動只有土耳其革命取得最終勝利,獲得了民族獨立?!敬鸢浮?c 10.列寧在評價恩格斯的無私精神時指出,“他為天才的朋友樹立了一塊永不磨滅的紀念碑。無意間,他的名字也被鐫刻在了上面”。你認為這塊“永不磨滅的紀念碑”是()a.《共產黨宣言》 c.《神圣家族》
b.《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 d.《資本論》
【解析】 恩格斯“天才的朋友”是指馬克思,馬克思不可磨滅的紀念碑是他的《資本論》,恩格斯在馬克思逝世后幫助完成了第二卷與第三卷。
【答案】 d 11.從社會進步和制度創(chuàng)新的角度看,20世紀初期國際社會最重大的事件是()a.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b.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 c.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d.中國的清王朝被推翻
【解析】 a項發(fā)生于17世紀末,c項發(fā)生在19世紀中期,時間不符;d項雖然發(fā)生在20世紀初期,但制度創(chuàng)新不足;20世紀初發(fā)生的十月革命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
【答案】 b 12.1921年10月,列寧在談到新經濟政策時說:“所謂新,是對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而言的。可是實質上,它比我們先前的經濟政策包含著更多的舊東西?!毕铝行陆洕叩膬热葜校芭f東西”的有()①實行糧食稅 ②關系國家經濟命脈的企業(yè)歸國家所有 ③部分企業(yè)由資本家經營 ④允許自由貿易
a.①②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所謂“新”是指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案,所謂“舊”是指資本主義的經濟手段,①③④屬于舊的資本主義經濟手段;②屬于社會主義經濟的形式,是蘇俄的創(chuàng)新,故排除。
【答案】 c 13.毛澤東的詩詞是記載中國革命偉大歷程的史詩,他的“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飶](泛指江西)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泛指湖南)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jié)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描述的是()a.南昌起義 c.井岡山的斗爭
b.秋收起義 d.紅軍長征
【解析】 從詞中的“匡廬”“瀟湘”“秋收”“暴動”等關鍵詞不難判斷,毛澤東的這首詞描述的是秋收起義。
【答案】 b 14.“鄧小平??最大的功績就是提出了新的理論。這是一種全新的世界觀,是對中國現(xiàn)實條件的全新理解,是對歷史經驗的有效借鑒?!边@種“新的理論”主要是指()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b.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 c.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理論 d.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理論
【解析】 這種“新的理論”即如何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它包括a、c、d三項等諸方面的內容。
【答案】 b 15.下列各項聯(lián)系中沒有因果關系的是()a.抽象的理論概括——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b.李四光的地質力學——大慶油田的發(fā)現(xiàn)
c.勤奮的探索和科學的方法——牛頓經典力學的建立 d.愛因斯坦的質能方程式——原子彈的研制
【解析】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實踐經驗總結的結果,不是抽象的理論概括。【答案】 a
二、非選擇題(大題共6小題,第16題11分,第17題10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1分,第20題12分,第21題14分,共70分)16.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國家,處理好民族關系是古代政治家們尤為 關注的問題。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突厥頡利破后,諸部落首領來降者,皆拜將軍中部將,布列朝廷,五品以上百余人,殆與朝士相半。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使者相望于道。涼州都督李大亮以為于事無益,徒費中國,上疏曰:“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于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近日突厥傾國入朝,既不能俘之江淮,以變其俗,乃置于內地,去京不遠,雖則寬仁之義,亦非欠安之計也,每見一人初降,賜物五匹,袍一領,酋長悉授大官,祿厚位尊,理多糜費。以中國之租賦,供積惡之兇虜,其眾益多,非中國之利也。”太宗不納。
——吳兢《貞觀政要》
材料二 “朕閱經史,塞外蒙古多與中國抗衡,自漢、唐、宋至明,俱被其害,而克宣威蒙古,并令歸心如我朝者,未知有也。夫兵者兇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譬之人身瘡瘍,方用針灸,肌膚無恙,而妄尋苦楚可乎?”“治天下之道亦然,亂則聲討,治則撫綏,理之自然也。自古以來,好勤遠略者,國家元氣,罔不虧損,是以朕意不以生事為貴。”
“羅剎(俄羅斯)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其所竊據(jù),距我朝發(fā)祥之地甚近,不速加剪除,恐邊徼之民,不獲寧息。朕親政之后,即留意于此?!?BR> ——康熙
請回答: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李大亮認為“于事無益,徒費中國”的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體現(xiàn)唐太宗開明民族政策的措施。(7分)(2)對比材料二和材料一,歸納康熙帝與唐太宗治理少數(shù)民族的共同手段,并指出康熙帝在捍衛(wèi)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中遇到了什么新問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康熙帝最終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請簡要評述。(4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中“臣聞欲綏遠者必先安近。中國百姓,天下根本,四夷之人,猶于枝葉,擾其根本以厚枝葉,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分析作答即可;第二小問,結合唐太宗時期在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設置的行政機構作答即可。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中“自突厥頡利破后??唯拓跋不至,又遣招慰之”歸納唐太宗對少數(shù)民族的政策,根據(jù)材料二中“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歸納康熙帝的少數(shù)民族政策,再結合二者相同之處作答即可;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中“羅剎(俄羅斯)擾我黑龍江、松花江一帶三十余年??朕親政之后,即留意于此”進行分析作答即可;第三小問,注意設問要求“最終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結合《尼布楚條約》簽訂的相關史實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1)原因:中原百姓是中國根本,對少數(shù)民族的供養(yǎng)、賞賜會加重百姓賦稅負擔;少數(shù)民族風俗難改;威脅中原統(tǒng)治。
措施:在東突厥故地設羈縻府州;在西突厥故地設安西都護府;與吐蕃和親;冊封西北各族首領及其后嗣。(2)共同手段:亂則聲討,治則撫綏。(或鎮(zhèn)壓與撫綏相結合,剿撫并用)新問題:沙俄入侵中國東北。
解決:1689年,中俄簽訂了《尼布楚條約》;捍衛(wèi)了我國東北邊疆(從法律上確定了中俄東段邊界),維護了國家主權。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汝之民為餓也,何不白于君,發(fā)倉廩以賑之?而私以爾食饋之,是汝明(顯示)君之無惠,而見己之德美矣?!?BR> ——《孔子家語·觀思》
康有為認為,要達到幸??鞓返拇笸?,必須推行“公養(yǎng)”“公教”“公恤”的社會福利制度。婦女懷孕后入公立政府組建的“人本院”贍養(yǎng),實施胎教,嬰兒出世后一律由公立的“育嬰院”“慈幼院”撫養(yǎng),兒童6歲入“小學院”,11歲入“中學院”,16歲入“大學院”,20歲畢業(yè)。經過長達14年的義務教育培養(yǎng),使每一個年輕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專門的技術訓練;人如果患病或因工作受傷致殘,可以進入社會舉辦的“醫(yī)疾院”,得到精心高超的治療;人到了晚年,則可進入社會舉辦的“養(yǎng)老院”“恤貧院”,受到“公恤”。
——根據(jù)康有為《大同書》整理
材料二 孔子為教主,為種明圣王,配天地、育方物,無人、無事、無義不范圍于孔子大道中,乃所以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議禮、制度、考文,皆孔子改制之事也。
——康有為《孔子改制考》(1898)(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孔子在救濟問題上的主要觀點。與孔子相比,康有為的社會福利主張有哪些發(fā)展?(7分)(2)根據(jù)材料二,概括歸納康有為制造出的孔子形象。根據(jù)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簡評康有為對待傳統(tǒng)儒學的態(tài)度及原因。(3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中“白于君,發(fā)倉廩以賑之”得出國君救濟,根據(jù)“私以爾食饋之,是??見己之德美矣”得出不主張個人救助;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一得出社會福利制度化、救濟與教育有機結合等。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中“為生民未有之大成至圣也”“皆孔子改制之事”分析即可;第二小問,根據(jù)第(1)問的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第三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中出處“《孔子改制考》(1898)”可知與戊戌維新有關,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即可。
【答案】(1)觀點:主張國君(或政府)組織救濟,不主張個人實施救助。
發(fā)展:①社會福利制度化。②強調政府救濟與社會救濟相結合。③主張救濟與教育有機結合。
(2)形象:孔子是至圣,是改革先師。態(tài)度:吸收、改造和利用。
原因:為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的順利開展。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唐朝之前,官方對關羽的評價同三國時期基本一致:主要強調驍勇、忠義,勇在前,忠次之,義在后。對其性格缺陷,一般用“剛而自矜”評價。唐政府對關羽的評價還不高,不過唐朝以后很少再有關于其缺陷的評價。宋朝抑武揚文,關羽排名頗低。元朝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開始由皇帝祭祀,民間則認為關羽可以滅妖除怪。清代關羽排名僅次于孔子,稱為“關帝”,允許關帝廟使用黃色的房瓦,加封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等稱號。對關羽的評價演變?yōu)橹以谇?,義在中,勇在后。百姓將其與觀音菩薩并列,認為可以斬妖除魔、勸善懲惡、指點迷津、護國戰(zhàn)神、救人濟世、為民伸冤、治病,科舉考生也要祭拜關羽。江湖綠林幫會認為關羽披肝瀝膽、超越血緣,加以崇拜。
——荊學義《經典的傳播:關羽形象傳播研究》
(1)根據(jù)材料,概括中國古代對關羽的評價的特征。(8分)(2)根據(jù)材料,你認為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注意什么原則?(4分)【解析】 第(1)問從唐之前、唐、宋、元、清官方歷代對關羽的評價可以發(fā)現(xiàn):“唐朝之前,??主要強調驍勇、忠義”“元朝加封關羽為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開始由皇帝祭祀,民間則認為關羽可以滅妖除怪”“清代關羽排名僅次于孔子,稱為‘關帝’,允許關帝廟使用黃色的房瓦,加封仁勇、顯威、護國、保民等稱號”“認為可以斬妖除魔、勸善懲惡、指點迷津、護國戰(zhàn)神、救人濟世、為民伸冤、治病,科舉考生也要祭拜關羽”可見對關羽的評價越來越高;關羽被神化的功能也越來越多;賦予關羽道德稱號也越來越多;對關羽缺點避而不談。第(2)問根據(jù)史學理論,結合材料可知,以史料古跡為依據(jù)、多角度評價、一分為二辯證看待等。
【答案】(1)特征:隨著時間發(fā)展,評價越來越高;往歷史人物身上附加的功能越來越多;道德因素越來越重;有意識回避缺陷(或者為尊者諱;只評價優(yōu)點,忽略缺點);有神話傾向;多個群體對關羽都有評價;不同群體評價標準(角度)不同; 受到當時環(huán)境、政策影響。
(2)原則:從多角度評價歷史人物;盡量依據(jù)距離歷史人物時間最近的資料;避免神化歷史人物;辯證看待、利用后人的評價;結合時代背景(把人物放在特定的時代條件下)評價。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戴高樂從1958年開始連續(xù)當了11年法國總統(tǒng),他領導制定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重新確立法國的政治體制。任內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對外事務上。戴高樂支持發(fā)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促使法國退出北約、反對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稱為“戴高樂主義”。
1970年11月9日戴高樂因心臟病猝然逝世。蓬皮杜總統(tǒng)于次日向法國人民發(fā)表廣播講話:“戴高樂將軍逝世了,法國失去了親人。1940年,戴高樂將軍拯救了我們的榮譽。1944年,他領導我們走向解放和勝利。1958年,他把我們從內戰(zhàn)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他使今天 的法國有了自己的制度、獨立和國際地位??讓我們向法國保證,我們決不辜負我們所得到的教誨,愿戴高樂將軍永遠活在全國人民的心中?!?BR> (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明“戴高樂主義”政策出臺的歷史背景。(6分)(2)綜合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戴高樂對法國和法蘭西民族作出的卓越貢獻。(5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1958年”(20世紀50年代)是法德和解,促進向歐洲走向聯(lián)合,有利于法國自身經濟恢復與發(fā)展,得出:20世紀50年代,法國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影響,根據(jù)材料“戴高樂支持發(fā)展核武器??努力減少美國和英國的影響”得出:冷戰(zhàn)形勢下,法國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第(2)問根據(jù)材料“1940年,戴高樂將軍拯救了我們的榮譽”可知,二戰(zhàn)期間,1940年德國攻下法國,戴高樂拒絕對德投降,扭轉法國國際形象,贏得國際尊重;根據(jù)材料“1944年,他領導我們走向解放和勝利”得出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打敗德國法西斯,贏得民族獨立;由“他領導制定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重新確立法國的政治體制”得出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確立法國特色政治體制;根據(jù)材料“1958年,他把我們從內戰(zhàn)的威脅中救了出來,他使今天的法國有了自己的制度、獨立和國際地位??”“戴高樂支持發(fā)展核武器、制定泛歐洲外交政策”得出促進法德進一步和解,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重塑法國大國形象,提高法國國際地位。
【答案】(1)背景:20世紀50年代,法國綜合實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冷戰(zhàn)形勢下,法國要求擺脫美國的控制;歐洲一體化進程加快的影響。
(2)貢獻:拒絕對德國法西斯投降,扭轉法國國際形象,贏得國際尊重;領導自由法國運動,打敗德國法西斯贏得民族獨立;建立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確立法國特色政治體制;促進法德進一步和解,推動了歐洲一體化進程;重塑法國大國形象,提高法國國際地位。
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期間,發(fā)現(xiàn)德國大學校長和各科學長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會公選。1916年底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的北大,校長獨攬大權,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jiān)主任、庶務主任等少數(shù)幾個人辦理,連各科學長也無權與聞其事。蔡元培接任校長后,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凡大學“立法”均須評議會通過;同時,它又是全校最高權力機構,凡重要事項經評議會審核通過才能付諸執(zhí)行。評議會由評議員組成,校長是當然的議長,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和各科教授。此后,蔡元培又組織選舉產生各學科教授會,規(guī)劃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他聘請教員不拘一格,不問思想流派,只問學問能力。1919年3月,《東方雜志》載文稱蔡元培“使數(shù)年來無聲無臭生機殆盡之北京大學挺然特出,褒然獨立??學風丕振,聲譽日隆”。
——據(jù)周天度《蔡元培傳》
(1)根據(jù)材料,指出蔡元培在北京大學推行校務改革的原因。(4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京大學校務改革的特點,并評價蔡元培的貢獻。(8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蔡元培在德國留學期間,發(fā)現(xiàn)德國大學校長和各科學長都是每年更迭一次,由教授會公選。1916年底他被任命為北京大學校長。此前的北大,校長獨攬大權,一切校務都由校長與學監(jiān)主任、庶務主任等少數(shù)幾個人辦理,連各科學長也無權與聞其事”分析。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設立評議會作為全校的最高‘立法’機構??它又是全校最高權力機構??評議員包括各科學長、主任教員和各科教授??他聘請教員不拘一格,不問思想流派,只問學問能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二小問放在新文化運動這一背景下進行評價。
【答案】(1)北大原有管理體制存在嚴重弊端;蔡元培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善于借鑒國外教育管理經驗。
(2)特點:成立相應管理機構,權力下移;教授治校;兼容并包。貢獻:力倡并推行改革;提高辦學水平,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使北大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推動中國教育改革與發(fā)展。
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鄭板橋,清代杰出的藝術家、文學家,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從小生長在農村,歷經康、雍、乾三代。鄭板橋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筆墨之外有主張”,反對“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說:“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經斷律。”鄭板橋一生最愛畫蘭、竹、石,其畫構圖簡單、主題鮮明,詩、書、畫、印完美結合。他尤喜畫竹,曾在一幅畫作上題詩說:“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编嵃鍢虻脑姰嫎O富生活氣息,深受時人喜愛。他晚年靠賣畫為生,曾題詩云;“畫竹多于買作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BR> ——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鄭板橋畫作的藝術特點。(8分)(2)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鄭板橋藝術風格形成的歷史背景。(6分)【解析】 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最大限度地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理解分析問題。第(1)問,鄭板橋繪畫藝術的特點要根據(jù)材料前三句以及明清時期的文化特點進行概括。第(2)問,首先根據(jù)所給材料確定歷史背景的時間,然后結合康雍乾時期中國的政治狀況、經濟狀況、“經世致用”的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
【答案】(1)個性鮮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畫風題材生活化、寫實化;多種藝術形式完美結合。
(2)江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江南社會的世俗化;“經世”思想的發(fā)展。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三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八 明治維新專題綜合測評 人民版選
修1
(時間:45分鐘 分值:90分)本試卷共6個非選擇題,每題15分,共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學者家永三郎指出: “扶植近代產業(yè)和近代軍備是‘富國強兵’的手段,而接受近代科學又是扶植近代產業(yè)和近代軍備的手段,這就自發(fā)地傾向于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研究,而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研究難免就放任自流?!J識到為了實現(xiàn)‘富國強兵’的目的就不可避免地要采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那么,在培植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所必須的限度內也得學習法律學、經濟學等。盡管如此,不符合能夠為天皇制國家政治、軍事發(fā)展服務這一條件的學科仍然難免遭到排斥?!?BR> 材料二 日本以善于引進外來先進文化而著稱,但諸多的外來文化并沒有和傳統(tǒng)文化融合,而是以獨立的面貌并存于日本社會?!瓕Υ鈦硐冗M文化要么是極端地崇拜,要么是極端地排斥,頑固排斥西方精神文明,導致日本現(xiàn)代化初期對舊事物的批判和否定不徹底。……這種極端態(tài)度已經融入日本的民族性,使得日本人成為世界上最為奇特的“矛盾”民族。
——《“和魂洋身”的日本現(xiàn)代化》
請回答:
(1)根據(jù)上述材料,歸納日本學習先進文化的特點。(6分)(2)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日本“對待外來先進文化要么是極端地崇拜,要么是極端地排斥”的具體表現(xiàn)及影響。(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接受近代科學又是扶植近代產業(yè)和近代軍備的手段,這就自發(fā)地傾向于自然科學和應用技術的研究”“所必須的限度內也得學習法律學、經濟學等”得出實用原則,“不符合能夠為天皇制國家政治、軍事發(fā)展服務這一條件的學科仍然難免遭到排斥”得出目的,根據(jù)材料二“要么是極端地崇拜,要么是極端地排斥”“這種極端態(tài)度已經融入日本的民族性”得出極端態(tài)度,根據(jù)材料二“日本以善于引進外來先進文化而著稱,但諸多的外來文化并沒有和傳統(tǒng)文化融合”得出不能很好地同傳統(tǒng)文化融合。第(2)問的第一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極端崇拜、極端排斥兩個角度選擇史實回答;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從正反兩個角度回答即可。
【答案】(1)特點:以鞏固天皇政權為目的;以“實用”為原則來引進西方文化;善于引進而不能很好地同傳統(tǒng)文化融合;采用極端態(tài)度。(答出其中3點即可)(2)表現(xiàn):極端崇拜:殖產興業(yè)(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文明開化(或提倡西方文明,發(fā)展近代教育);建立近代軍隊。極端排斥:保留封建殘余(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等。)影響: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成為亞洲強國,推動日本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封建殘余影響其現(xiàn)代化發(fā)展進程;軍國主義思想使其走上向外擴張道路,給亞洲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71年日本派出使團出訪歐美,“借政體更新,為篤友親善而修聘門禮;借修改條約,向各國政府闡明并洽商我國政府之目的與期望;實地考察歐美各國最開化、昌盛之體制……以求行之于我國國民之略……”。一日本使員記載:此次出使歐美,就其實地,察其形勢……深深悟出,欲宇內建立不羈之國,必富國強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國強兵,務從殖產興業(yè)入手,切實謀求進步發(fā)展。
——《日本政治史》
材料二 漠視個人自由權利,拒絕現(xiàn)代文明民主化原則的日本明治維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國力因之迅速膨脹,但也正是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潰。
——《日本憲政文化芻議》
(1)依據(jù)材料一,歸納日本使團出訪歐美的目的和成果。(7分)(2)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材料二觀點的認識。(8分)【解析】 第(1)問中的“目的”從材料一“借政體更新,為篤友親善而修聘門禮”可總結為爭取列強支持,從“借修改條約,向各國政府闡明并洽商我國政府之目的與期望”可總結為取得國家獨立,從“實地考察歐美各國最開化、昌盛之體制”可總結為考察歐美體制;“成果”從材料一最后一句日本使員的記載,可總結為全面考察了西方社會情況;確立了明治維新的目標和路徑。第(2)問先總結材料二的觀點,然后再結合日本明治維新影響的史實,評價材料二觀點,闡明認識。
【答案】(1)目的:爭取列強支持;取得國家獨立;考察歐美體制。成果:全面考察了西方社會情況;確立了明治維新的目標和路徑。
(2)認識:材料二認為,明治維新實現(xiàn)了富國強兵,但其拒絕民主化原則、保留封建殘余,也導致了二戰(zhàn)中日本的失敗。這一觀點是正確的。日本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確立了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lián)合專政,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國主義色彩,并逐步走上對外侵略之路,最終戰(zhàn)敗。這充分說明,缺少政治民主化的現(xiàn)代化不是真正的現(xiàn)代化。
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當天朝上下羞羞答答舉步維艱地撩開西洋的神秘面紗時,日本舉國喊響了全國“脫亞入歐”的口號,掀起了一浪又一浪“文明開化”的狂潮。
追根溯源,李鴻章的腳跨進了新時代,而腦袋卻還留在舊時代。梁啟超說:“伊藤博文能制定憲法為日本長治久安之計,李鴻章則惟彌縫補直,畫虎效顰,而終無成就也?!?BR> ——《李鴻章對伊藤博文:大臣與首相的差別》(1)材料中的“文明開化”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并對其進行評價。(7分)(2)材料中“伊藤博文能制定憲法為日本長治久安之計”是否有道理,請講出你的理由。(8分)【解析】 本題考查對明治維新的分析評價能力。第(1)問,“文明開化”結合所學知識即可得出答案;“評價”要注意辯證法的運用,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分析。第(2)問中,考查《大日本帝國憲法》的積極作用,結合知識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答案】(1)成就:建立近代教育體制。評價:教育改革為日本社會經濟發(fā)展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是日本教育強調效忠天皇,向學生灌輸忠君思想,封建色彩十分濃厚。
(2)有道理。理由:1889年由伊藤博文起草的《大日本帝國憲法》形式上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國家體制,是一種歷史的進步。它的頒布標志著日本天皇制地主資產階級聯(lián)合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基本確立,鞏固了明治維新后確立的日本近代天皇制度。
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人人自立其身、治其產、昌其業(yè)……由修身、開智、展才藝可得,而其修身、開智、展才藝,非學不能。由此,設學校之緣由,即在于學日用常行語言書算和士官農商百工技藝以及法律、政治、天文、醫(yī)療等大凡人之營為之事……學問可說是立身之財本。……自今以后,一般人民須邑無不學之戶,家無不學之人。
——明治政府《關于獎勵學事的被仰出書》(1872年)材料二 望爾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婦相和,朋友相信、恭儉律己、醉愛及眾、修學問、習職業(yè),以啟發(fā)智能,成就德器……常遵國憲,時守國法……以扶翼天壤無窮之皇運。如是,則不獨可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顯彰爾先祖之遺風。
——明治天皇《教育敕語》(1890年)(1)指出材料一體現(xiàn)的教育理念,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產生的背景。(8分)(2)與材料一相比,材料二體現(xiàn)的教育方針有何不同?綜合上述材料,簡要評價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7分)【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一“即在于學日用常行語言書算和士官農商百工技藝以及法律、政治、天文、醫(yī)療等大凡人之營為之事”歸納為學習實用之學;“學問可說是立身之財本”歸納為學問是立身之本。第二小問,從明治維新的措施以及傳統(tǒng)思想和西方啟蒙思想影響的角度回答。第(2)問的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則不獨可為朕之忠良臣民,目足以顯彰爾先祖之遺風”歸納為服從天皇,培養(yǎng)“忠良臣民”。第二小問“評價”,從教育的作用即培養(yǎng)人才,提高國民素質、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回答;“局限性”從教育目的,即維護天皇權威及其專制統(tǒng)治服務回答。
【答案】(1)理念:學問是立身之本;學習實用之學;教育(機會)平等。(答出其中兩點即可)背景:明治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殖產興業(yè)(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傳統(tǒng)思想的影響;西方啟蒙思想的傳入。
(2)不同:強調服從天皇,培養(yǎng)“忠良臣民”。
評價:建立了近代教育體系;提高了國民素質;為近代日本的發(fā)展提供了人才;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答出其中兩點即可)為維護天皇權威及其專制統(tǒng)治服務。
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阿里)進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具體包括:效仿歐洲建立一批世俗小學和技術學校;減少宗教課程,增加現(xiàn)代科學內容;聘請外國教師任教;派遣留學生到歐洲(主要是法國)學習,等等。通過改革,現(xiàn)代世俗教育制度出現(xiàn)雛形。……由于阿里對埃及現(xiàn)代教育的突出貢獻,而被后人稱之為埃及“現(xiàn)代教育之父”。
——季誠鈞、徐少君《埃及教育世俗化的歷史考察》
材料二(日本明治維新以后,統(tǒng)治集團)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他們又特別重視初等教育和職業(yè)教育。同時出于自身統(tǒng)治利益的目的,大力提倡“愛國”、“忠君”的德育教育觀。
——楊世武《明治統(tǒng)治集團教育改革芻議》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阿里教育改革的特點,并分析其作用。(6分)(2)有學者認為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是其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而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正是其教育改革才最終導致明治維新走向歧途。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選擇其中一種觀點說明你的理由。(9分)【解析】 第(1)問從改革內容的四個層次概括特點,分析作用時教育改革首先對科技文化產生推動作用,進而對國家的近代化產生作用。第(2)問首先表明觀點,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從不同的角度闡述理由,做到史論結合。
【答案】(1)特點:學習西方;世俗化;現(xiàn)代化。作用: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前者,理由:提高了日本國民的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促進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若答“促進了日本的工業(yè)化發(fā)展”或“促進了日本社會的近代化”皆可得分)。
后者,理由:宣揚忠君愛國,促使日本走上軍國主義道路,對外侵略擴張,給亞洲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6.近代俄、日兩國改革影響深遠,給后人留下深刻啟示。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沙皇簽署了《1861年2月19日宣言》和《關于脫離農奴依附關系的農民法令》。3月5日,上述“宣言”和法令正式公布。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農民實現(xiàn)人身自由?!?guī)定全部土地仍屬于地主所有,農民可以按照規(guī)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shù)額高出于土地實際價格二三倍。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
材料二 1876年8月(明治政府)公布《金俸公債條例》,規(guī)定凡領取俸祿者均須獻出俸 祿,由政府按其俸祿多寡發(fā)給“金祿公債”?!ㄟ^贖買辦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祿的意義是重大的。封建武士作為一個階級瓦解了,而且沒有發(fā)生大的叛亂就實現(xiàn)了改造。更重要的是政府以公債取代了俸祿,既可以減輕財政困難,又可以使武士們將公債轉化為資本,去從事工商業(yè)活動。
——劉宗緒《世界近代史》
(1)根據(jù)材料一,農奴在1861年改革中獲得了哪些權利?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明治政府剝奪武士封建特權的措施。(8分)(2)綜合上述材料,分析俄、日改革的共同影響。兩國改革對待傳統(tǒng)勢力的做法,對你有何啟示?(7分)【解析】 第(1)問中的“權利”,依據(jù)材料一中“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首先宣布農民實現(xiàn)人身自由”得出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買賣他們;根據(jù)“規(guī)定全部土地仍屬于地主所有,農民可以按照規(guī)定贖買一小塊土地”可見農奴繳納贖金,可以獲得一塊份地。“措施”,根據(jù)材料二中“規(guī)定凡領取俸祿者均須獻出俸祿,……通過贖買辦法革除封建武士俸祿的意義是重大的”得出通過贖買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祿;結合明治維新的內容,明治政府廢除武士佩刀的特權和取消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第(2)問中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影響可從社會矛盾、經濟、封建殘余等方面回答。“啟示”,結合所學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措施以及影響進行分析,可以從改革的策略和階層利益兩個角度回答。
【答案】(1)權利: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干涉和買賣他們;農奴繳納贖金,可以獲得一塊份地。
措施:通過贖買方式取消武士的俸祿;廢除武士佩刀的特權;取消武士壟斷軍事的特權。(2)共同影響: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經濟發(fā)展;保留了封建殘余。啟示:改革要講究策略的靈活性;改革要平衡各階層的利益。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四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四 王安石變法 二 王安石變法學業(yè)
分層測評 人民版選修1
(建議用時:45分鐘)
[學業(yè)達標] 1.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遼宋金卷)認為,王安石變法時,國家通過市場的力量調節(jié)供需和物價,而不是著重于國家的直接經營活動。相應的變法措施是()a.農田水利法
c.方田均稅法
b.募役法 d.市易法
【解析】 農田水利法和方田均積法都是與農業(yè)相關的變法措施,故a、c兩項錯誤;募役法是與勞役相關的變法措施,故b項錯誤;市易法是與市場相關的變法措施,故d項正確。
【答案】 d 2.王安石上書宋神宗:“陛下即位五年,更張改造者數(shù)千百事??其議論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募役(也稱免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則________?!笨瞻滋帒顚懙恼Z句是()a.農時不奪,而民力均矣 b.寇亂息,而威勢強矣 c.貨賄通流,而國用饒矣 d.貧者舉息于豪民者少矣
【解析】 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募役法(免役法)規(guī)定由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各州、縣預計每年雇役所需經費,由民戶按戶等高下分攤,它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村居民回鄉(xiāng)務農,原來享有免役特權的人戶不得不交納役錢,官府也因此增加了收入,故a項正確;b項為保甲法的作用,c項為市易法的作用,d項為青苗法的作用,故排除b、c、d三項。
【答案】 a 3.王安石為改變積弱局面推行的變法中,既能夠增強國防力量,又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的是()a.保馬法 c.保甲法
b.將兵法 d.設軍器監(jiān)
【解析】 保甲法是政府把農民編成保甲,平時參與社會治安,戰(zhàn)時編入軍隊作戰(zhàn),所以既能夠增強國防力量,又有利于維護封建統(tǒng)治秩序。
【答案】 c 4.王安石說:“今以少壯時,正當講求天下正理,乃閉門學作詩賦,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習,此乃科法敗壞人才,致不如古。”為解決這一問題,王安石變法時所采取的措施 是()a.整頓太學,重新編撰教科書 b.實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 c.由皇帝直接控制錄取權 d.進士科專考經義和時務策
【解析】 王安石指出了科舉考試以詩賦為主要內容不能選拔出實用型人才的弊端。a項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早在王安石變法前就已經確立,排除;c項屬于北宋初年科舉制度發(fā)展的表現(xiàn)。
【答案】 d 5.史書記載,王安石變法時,“中外府庫無不充衍,小邑所積錢米亦不減二十萬”。這句話反映了王安石變法()①改善了北宋積弱的局面 ②改善了北宋積貧的局面
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④使廣大人民安居樂業(yè),連年有余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②④
【解析】 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題干現(xiàn)象主要反映了對積貧局面的改善,因而①錯誤,②正確;③是變法的作用,④不符合史實,王安石變法時間短,沒有達到這種效果,故選b項。
【答案】 b 6.仔細觀察下面的圖片,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是()
圖一
圖二
a.保守派的反對、用人不當 b.變法措施過急 c.失去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支持 d.民族矛盾尖銳
【解析】 圖一體現(xiàn)了保守派反對變法,圖二體現(xiàn)了變法用人不當,故選a項。b、c兩項也是原因,但不是材料提供的原因,排除;d項在圖中沒有體現(xiàn),排除。
【答案】 a
[能力提升] 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今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風俗日以衰壞,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則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傾駭天下之耳目,囂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草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愿監(jiān)茍且因循之弊,明詔大臣,為之以漸,期合于當世之變。臣之所稱,流俗之所不講,而議者以為迂闊而熟爛者也。
——《宋史·王安石傳》
材料二 “免役錢”令百姓一體出錢,以代替“衙前”等向民間征發(fā)的義務差役,可是鄉(xiāng)民無錢,也等于在農村推行金融經濟,而此時金融在城市里反不能展開。“市易法”不能集中于批發(fā)業(yè)務,以致執(zhí)行者自己成為零售商,到街上去賣果賣冰,甚至“賣梳樸即梳樸貴,賣脂麻則脂麻貴”,為神宗親譴責。“青苗錢”以常平糴本一千四百萬作本錢,等于農村貸款,春散秋斂,收息二分。但是無銀行主持,缺乏法庭處理貸款的權利義務。有些縣官就將整數(shù)交給若干農民,也不問他們愿借與否,只責成他們彼此保證,秋后一體帶利歸還。甚至在執(zhí)行時,若干縣份被指摘并未貸款而向農民一體索息。
——黃仁宇《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王安石的核心主張及其依據(jù)。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變法的失敗原因。
【解析】 第(1)問,由材料一可知,作者核心主張即變法,根據(jù)材料一從國家財力、社會風俗、人才培養(yǎng)的角度來分析其依據(jù)。第(2)問,由材料“免役錢”“市易法”可以看出變法措施脫離實際,違背經濟規(guī)律;由材料“青苗錢”可以看出缺乏與經濟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概括即可。
【答案】(1)主張:必須變法,應對時局。
依據(jù):國家財力不足,需采取措施增加財政收入;社會風俗敗壞,因循守舊風氣濃厚;朝廷人才欠缺,要采取措施培養(yǎng)人才。(答對兩點即可)(2)原因:變法措施脫離實際,違背經濟規(guī)律;新法執(zhí)行過程偏離改革設計意圖,出現(xiàn)地方官員乘機貪污現(xiàn)象;缺乏與經濟改革相配套的措施;反對派勢力強大。
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證任用熟于“理財”的人就能確?!懊癫患淤x而國用饒”。司馬光??認為,“理財”非古代的政府所為。政府應該確保它的政策不會妨礙人民使自己富裕起來。稅收只是為了讓政府能維持秩序。青苗錢破壞了富人必要的社會職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
材料二 王安石變法??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就是他更多地重視商品貨幣的作用??想盡量用經濟的辦法管理國家財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貨幣在社會生活中的活躍,也證 明王安石的變法思想和變法舉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馬光圍繞什么問題進行了激烈爭論?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爭論的實質,并回答變法觸動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確保“民不加賦而國用饒”?變法重視商品貨幣作用的原因是什么?
【解析】 第(1)問的第一小問,抓住材料一的關鍵詞“理財”,可知二人的問題就是圍繞著“理財”展開的;第二小問,結合司馬光對變法的總體態(tài)度分析,司馬光堅決反對變法,而王安石主張變法,這正是二人爭論的實質;第三小問,結合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分析,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是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對,因此得出變法措施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既得利益。第(2)問的第一小問,屬于基礎知識的再認再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中王安石變法的經濟措施內容或“富國”之策即可作答;第二小問,要結合宋朝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分析客觀原因,主要原因則要結合材料中王安石的觀點進行總結。
【答案】(1)政府要不要“理財”和祖宗之法是否可變。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2)措施:市易法、均輸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青苗法、募役法。原因:宋代商品貨幣經濟活躍;王安石的思想具有前瞻性。
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修辭者不求大才,明經者不問大旨。師道既廢,文風益澆。詔令雖繁,何以戒勸?士無廉讓,職此之由。其源未澄,欲波之清,臣未之信也。儻國家不思改作,因循其弊,官亂于上,風壞于下,恐非國家之福也。
——范仲淹《奏上時務書》
材料二 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二月,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參知政事,議行新法。??熙寧四年二月,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策論試進士。??熙寧六年三月,置經義局,修《詩》《書》《周禮》“三經義”。??熙寧八年六月,頒《詩》《書》《周禮》“三經義”于學官。
——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
材料三 朱熹嘗論王安石變法:“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
——《宋史》
(1)材料一中范仲淹認為“官亂風壞”的源頭是什么?他提出的解決途徑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其具體解決措施。
(2)根據(jù)材料二分析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張的相同之處,并談談你對材料二中王安石取士措施的看法。(3)根據(jù)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因素。
【解析】 第(1)問考查學生史料閱讀能力,分析材料一“師道既廢,文風益澆。詔令雖繁,何以戒勸”可知范仲淹認為“官亂風壞”的源頭是士人沒有繼承儒家的“師道”大旨。第二和第三小問結合所學的史實回答即可。第(2)問分析材料二“??熙寧四年二月,罷詩賦及明經諸科,以經義、策論試進士”并結合材料一可知王安石和范仲淹取士主張的相同之處在于都主張取士不以詞賦、明經為主。這種取士制度客觀上有利于培養(yǎng)人才和改革的中堅力量;有利于推動改革進程;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第(3)問依據(jù)“以財利、兵革為先務,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寧、宣和之際而禍亂極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失敗的主要因素是與守舊派發(fā)生沖突、用人不當,出現(xiàn)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答案】(1)源頭:士人沒有繼承儒家的“師道”大旨。途徑:整頓吏治;改革取士制度。措施:吏治方面,改革文官升遷方法;嚴格“恩蔭”制度。取士方面,改革貢舉制(改革科舉制)。
(2)相同:都主張取士不以詞賦、明經為主(重策論)??捶ǎ河欣谂囵B(yǎng)人才和改革的中堅力量;有利于推動改革進程;有利于擴大統(tǒng)治基礎。
(3)因素:與守舊派發(fā)生沖突;用人不當,出現(xiàn)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高中歷史新教材選修模塊篇五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七 俄國農奴制改革專題綜合測評 人
民版選修1
(時間:45分鐘 分值:90分)本試卷共6個非選擇題,每題15分,共90分 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西方的工業(yè)革命雖然一方面為俄國提供了效仿的實例,但另一方面也給更多的傳統(tǒng)部門的結構化調整帶來巨大的阻力。西方城市的發(fā)展和繁榮,使得它們對于俄國的木材、大麻、油脂(后來逐漸發(fā)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斷提高。然而生產這些出口貨物是不需要新技術的,而且也不必要改變現(xiàn)有的勞動體系。??擺在眼前的這種誘惑令俄國在陳舊的經濟體制中故步自封——它要應對傳統(tǒng)制度下因為需求的增加而帶來的新機會,它要繼續(xù)保持農奴制和農業(yè)的優(yōu)勢,它不會冒險進行根本的內部轉變。
——[俄]彼得·斯特恩斯《俄國的工業(yè)革命》
(1)根據(jù)材料,分析導致俄國工業(yè)革命緩慢的因素。(6分)(2)促使19世紀中期俄國“進行根本的內部轉變”的直接因素是什么?應如何評價這一“根本的內部轉變”?(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西方城市的發(fā)展和繁榮,使得它們對于俄國的木材、大麻、油脂(后來逐漸發(fā)展到谷物)的需求水平不斷提高”,得出由于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俄國成為西方原料產地,根據(jù)“擺在眼前的這種誘惑令俄國在陳舊的經濟體制中故步自封——它要應對傳統(tǒng)制度下因為需求的增加而帶來的新機會,它要繼續(xù)保持農奴制和農業(yè)的優(yōu)勢”得出由于農奴制的阻礙,使俄國工業(yè)革命進展緩慢。第(2)問的第一小問“因素”,根據(jù)所學知識,克里米亞戰(zhàn)爭失敗進一步激化了俄國的矛盾,成為俄國改革的直接導火線;第二小問“評價”,根據(jù)所學知識,農奴制改革的積極影響是使俄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fā)展,但由于改革不徹底,留下大量農奴制殘余,阻礙了俄國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
【答案】(1)因素:在工業(yè)革命的沖擊下,俄國淪為西方的原料產地;落后的經濟體制(農奴制度)的阻礙。
(2)因素: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
評價:一方面,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道路;另一方面,也保留了大量的農奴制的殘余,阻礙了俄國的進一步發(fā)展。
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到了19世紀60年代,俄國的弱點暴露無遺,內部很不穩(wěn)定,對外則比想象中虛弱許多。其關鍵弱點既是政治的,又是經濟的。亞歷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與其說是振衰起敝的靈丹妙藥,不如說是顯露疾病的癥狀。
——摘編[美]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資本的年代》 材料二 1861年2月19日頒布的《解放法令》是充分保證地主利益的前提下實施的,地主因土地被分配給農民可以得到政府付給的長期國債券,而農民則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給政府。農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
——《農業(yè)資本主義與民族國家的現(xiàn)代化道路》
(1)根據(jù)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發(fā)生的原因。(6分)(2)有學者指出,1861年改革后“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根據(jù)材料二指出這種說法的合理性,并分析這種做法對俄國發(fā)展的消極影響。(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內部很不穩(wěn)定”得出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對外則比想象中虛弱許多”得出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其關鍵弱點既是政治的”得出沙皇專制的腐朽統(tǒng)治,“又是經濟的”得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的發(fā)展,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回答即可。第(2)問“合理性”,根據(jù)材料二“1861年2月19日頒布的《解放法令》”得出解放農奴,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根據(jù)材料二“農民則必須交納49年的贖地費給政府??按1861年的土地市價計算僅值5億多盧布,但到1905年為止,農民共付出20億盧布贖金”得出高額贖金,可得出獲得了大量的資本,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即可;“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得出不利于國內市場的擴大、階級矛盾尖銳。
【答案】(1)原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徽紊仙郴蕦V频母嘟y(tǒng)治;經濟上農奴制阻礙了俄國的發(fā)展。
(2)合理性:1861年改革解放農奴并向農民索取高額贖金,使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獲得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和資本。
影響:農民購買力低下,不利于國內市場的擴大;農民暴動不斷,階級矛盾依然尖銳。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對自己全部土地仍保持所有權的地主,在農民向他履行規(guī)定的義務的條件下,讓農民長期使用他們所居住的房屋,此外,為了保障農民的生活,并使他們能向政府履行義務,讓他們長期使用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及其他附屬地。使用份地的農民必須因此向地主履行法令中所規(guī)定的義務。在這種過渡狀態(tài)下的農民稱為義務農。
材料二 農民這樣獲得一定數(shù)量的私產后,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完全自由的農民。
——以上材料均摘自《俄國1861年改革法令》
(1)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說明這兩種農民在權利方面的區(qū)別。(10分)(2)材料二中關于農奴法律地位變化的結論是否符合史實?說明理由。(5分)【解析】 本題考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有關知識。第(1)問,注意區(qū)分暫時義務農和自由農在土地權利和與地主關系方面的區(qū)別。第(2)問,農奴制改革并沒有使農民真正擺脫地主剝削。【答案】(1)暫時義務農只有使用房屋和一定數(shù)量土地的權利,還受地主控制;完全自由的農民則完全擺脫了地主的控制,且擁有私產。
(2)不符合史實。農民對地主的依附關系仍然存在。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農民革命的威脅迫使政府開始準備農村改革。甚至沙皇及其賴以存在的支柱農奴地主也意識到必須破除農奴制。??中等地產的貴族希望農業(yè)沿著資本主義方向發(fā)展,這些地主占有全部地主半數(shù),占有大部分農奴。??農奴主也好,自由派也好,他們所關心的都是防止農民革命,想用和平的方法,以讓步和妥協(xié)為代價使俄國的農村轉入資產階級的逐漸改革,從而把權利和土地留在地主手中。
——《蘇聯(lián)通史》第二卷
材料二 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xiàn)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的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
材料三 對于1861年的改革,歷來有眾多評價。一位地主說農奴“受奴役的所有跡象都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一些自由派認為“開辟了歷史的新紀元”“是貴族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的產物”。赫爾岑認為“解放是一種欺騙”。列寧認為“是對農民實行一系列的暴力和一連串的侮辱”。
(1)根據(jù)材料一,概括俄國社會各階層(或階級)對農奴制的基本態(tài)度,并分析他們保持該態(tài)度的主要原因。(8分)(2)根據(jù)材料二,分析“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的原因。(4分)(3)根據(jù)材料三,思考為什么對同一改革事件的認識評價會有巨大差異。(3分)【解析】 本題考查對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評價,考查學生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問的“態(tài)度”,從材料一中進行總體性概括即可;“原因”,提取材料一關鍵信息,從各自角度展開分析。第(2)問,從農奴制改革關于贖金和自由的規(guī)定和效果層面進行思考。第(3)問,運用史學研究方法作答即可。
【答案】(1)態(tài)度:主張廢除。原因:農民起義威脅沙皇的統(tǒng)治;農奴主貴族希望農業(yè)沿著資本主義方向發(fā)展;農奴主和資產階級自由派想通過改革保存自己的權利和土地。
(2)農民所付的贖金比當時的地價還高;農民并沒有完全擺脫封建義務獲得完全自由。(3)原因:改革本身具有復雜性(兩面性,有進步,也有局限);看待問題的立場和角度不同。
5.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對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和斯拉夫派來說是一個嚴重打擊,因為與許多事先就警告俄羅斯會因其沒能跟上西方的腳步而即將遭到失敗的西歐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則很有信心地預言俄羅斯專制制度的優(yōu)越性將會導致一場可與1812年對拿破侖的 勝利相媲美的勝利。實際上,這場失敗暴露了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后,而之后的改革也就實踐了西歐派人的認識。
(1)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腳步”和“舊制度”的內涵。(6分)(2)“之后的改革”對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9分)【解析】 第(1)問根據(jù)材料“俄羅斯會因其沒能跟上西方的腳步而即將遭到失敗”可知“沒能跟上西方的腳步”是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結合克里米亞戰(zhàn)爭俄國戰(zhàn)敗的外因可知是指工業(yè)文明;根據(jù)材料“俄羅斯專制制度的優(yōu)越性”及“失敗暴露了俄國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后”可知“舊制度”是指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第(2)問根據(jù)材料“之后的改革也就實踐了西歐派人的認識”得出“之后的改革”指俄國農奴制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回答農奴制改革對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影響即可。
【答案】(1)“西方的腳步”:工業(yè)文明?!芭f制度”:沙皇專制制度和農奴制。(2)影響:為俄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加快了俄國工業(yè)化的歷史進程;走上了資本主義發(fā)展道路。但改革并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阻礙了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fā)展。
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與其等農民自下而上起來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講話
材料二 農民還有權贖買他們所居住的房屋,并在獲得地主同意后,贖買分配給他們長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屬地作為私產??因為贖買了土地,他們就擺脫了對地主的義務,而成為擁有私產的完全自由的農民。
——亞歷山大二世簽署的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 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特別是在原來利用的附屬地面積超過了現(xiàn)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們不肯繳代役金;他們拒絕服役或希望保留原來三天勞役的辦法??
——1863年沙皇政府報告書
(1)根據(jù)材料一,分析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2分)(2)根據(jù)材料二,指出改革后俄國農民的地位發(fā)生的變化。(4分)(3)材料三所反映的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2分)(4)根據(jù)上述材料,分析俄國1861年改革的意義和實質。(7分)【解析】 第(1)問要從貴族地主的利益出發(fā)去考慮。第(2)問聯(lián)系改革的內容回答。第(3)問注意關鍵句“農民抱怨??負擔的義務過重”。第(4)問要從改革的內容和存在的實際問題考慮。
【答案】(1)挽救統(tǒng)治危機,維護貴族地主的利益。(2)農民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農民通過贖買獲得一塊份地。(3)改革加重了農民負擔,農民十分不滿。(4)意義: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發(fā)展資本主義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實質:它是對農民進行的一次大規(guī)模掠奪。